第一章 大气概况
第一章大气

B) 第二阶段:次生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水汽、硫化氢和氨等
C) 第三阶段:现代大气:干洁大气(氮、氧、氩、二氧化碳等) 、水汽 气溶胶粒子
二、大气的组成
H2O紫外线H2↑+O2↑, 从此地球上有了极微量O2 并参与了生命的起源。
H2O+CO2 叶绿素 (CH2O)n+O2↑, 产生出更多的O2
clo+o
cl+o2
clo+o2,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大气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对 太阳辐射吸收很少, 但却能强烈吸收地 面放射的长波辐射, 同时又向周围空气 和地面放射长波辐 射,所以有使地面 和空气增温的效应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组成
20km以上含量显著减小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大气:不含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大气。
含量占整个大气的99.97%。干洁空气的分子量是28.97
► 二氧化碳(CO2):
❖ 作用: ✓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
✓ CO2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而强烈吸收长波辐 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使地面保持较高的温度,产 生“温室效应”。
二、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大气
► 臭氧(O3):
❖ 作用:
✓ 太阳辐射中波长短于0.28微米的紫外线被臭氧全部吸 收,0.28-0.32微米的中波段部分吸收,长波段则完全不 吸收,保护地面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的 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 对紫外线有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
✓ 对高层大气有明显的增温作用。
气象学-大气概述

3) CO2的氣候效應
➢ CO2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很少,但能吸收來自地面 的長波輻射(特別是13~17µm波譜區),使得地表 輻射的熱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氣層內,因而對地表 有保溫效應。
液體微粒是懸浮在大氣中的水滴、過冷水滴和冰 晶等水汽凝結物。
4. 大氣污染物 (atmospheric pollutant)
大氣污染物 1)塵粒:指以固體或液體微小顆粒形式,存在於氣
體介質中的分散體。包括:飄塵、降塵。 2)氣體污染物
主要有SO2、 NO2、 CO 、CO2 和O3 等。
(1) CO2:產生“溫室效應” (2) NO、 NO2:產生光化學煙霧 (3) O3:強氧化劑 ,把SO2氧化成硫酸, 產生酸雨 (4) SO2:轉化成硫酸
➢ 在所有溫室氣體中, CO2對大氣溫室效應的貢獻占 到53%。
現今大氣中CO2的濃度已升至367ppmv,比前工業時代以前提 高了25%。目前以每年1.5ppmv的速度增加。
4) 臭氧 (ozone, O3)
(1)來源 A、主要是太陽紫外輻射作用形成 B、有機物的氧化和雷雨閃電
(2) 形成: O2 + hυ O + O O + O2+ M O3+ M
第二節 大氣的分層
一、對流層 (troposphere) 其底界為地面,上界為對流層頂,隨緯度和
季節而變化。 低緯平均為17-18km; 中緯為10-12km; 高緯為8-9km。
troposphere
主要特徵 (main characteristics):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气大气是地球上一层重要的外部环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大气的基本知识点,对于高一地理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分布以及大气的功能三个方面,来介绍高一地理学科中关于大气的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组成。
其中,氧气和氮气的比例最高,分别约占气体体积的21%和78%。
氩气约占气体体积的0.93%。
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比例虽然很少,但对于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气层的分布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五个层次。
对流层是离地面最近的一层,高度约为0-1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10-50千米,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0千米,气温又开始递减。
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高度约为80-500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增。
外层是大气的最外层,高度约为500-1000千米以上,气温逐渐增加。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对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大气层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同时,大气层还能吸收地球表面的一部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地球的温度相对稳定。
2.气候调节功能大气通过循环运动和传导作用,将热量从赤道地区运输到极地地区,使地球各地区的温度得以调节。
通过水循环,大气还能造成降水,调节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对地球的气候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传播和传导功能大气作为介质,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
声音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
而光线经过大气的折射和散射,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够看到世界。
4.吸收有害辐射功能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并防止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
紫外线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大气的吸收作用对于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象第一章 第一节大气概况

第一节 大气概况 第二节 气温 第三节 气压 第四节 空气水平运动--风 第五节 大气环流 第六节 大气湿度 第七节 大气垂直运动 第八节 云和降水 第九节 雾和能见度 第十节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第一节 大气概况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成分;大气污
染;大气垂直结构。
重点:大气中的易变成分及其作用;对流
(3)上层:离地面6km到对流层顶,中纬度地区上空盛 行西 风,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形成高空急流(风速 ≥30m/s),波状式的层流是该层的运动特点。
中层和上层 几乎不受摩擦作用,称为自由大气。对流 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
4、城市污染监测的主要成分: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 氧化物
5、产生酸雨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 6、产生有毒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总结:
1、对气温有影响:CO2,臭氧,水汽 2、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CO2,水汽 3、唯一吸收紫外线:臭氧(O3) 4、产生温室效应:CO2 5、唯一一种在常温常压下能产生相变:水汽 长波辐射:地球大气辐射能量的95%集中在
最轻。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 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它也是造 成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3、杂质 1)、杂质:
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
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花粉和微 小盐粒等,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 又称为气溶胶粒子,包括水汽凝结物(水滴、 冰晶)、微小盐粒等。 2)、对大气的影响: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 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
气象学基础第一章

考纲要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大气静力学、大气动力学基础、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大气热力学基础、大气静力稳定度、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中的水分等。
主要针对大气科学基本的科学原理、理论和知识。
第一章大气概论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大气:包围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层。
原生大气:以氢、氦、氖等气态物质所组成的第一代原生大气次生大气: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汽、甲烷为主的此生大气。
现代大气:以氮氧为主~~一、干洁大气1、干洁大气:不包含水汽和气溶胶等粒子的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次要成分:氮、养、氩主要成分:少量二氧化碳、臭氧、各种氮养化物和其他一些惰性气体常定成份:氮、养、氩和微量的惰性气体可变成分:其他成分(二氧化碳、臭氧、各种氮养化物)2、干空气的密度是温度和气压的函数干洁大气可以作为理想气体,没有任何相变二、二氧化碳1、对地表有保温效应:它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的透明的,而对地表射向太空的长波辐射,特别是13-17微米波谱区,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得地表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截留在大气层内。
2、二氧化碳的增减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二氧化碳的大气底浓度值变化的两个特点(1)有季节变换(2)年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值逐年增大三、臭氧1、臭氧的分布:5-10km开始增加,20-30km最大浓度出现,称为臭氧层,位于平流层。
2、臭氧的存在对地球上生物的重要意义: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生物体的组织有很大的危害作用,臭氧吸收了绝大部分的紫外线,才使生物有机体免遭伤害,臭氧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
四、水汽:1、水汽的重要性,水汽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2009年考点)水汽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由于它在大气温度变化范围内可以进行相变,变成水滴或冰晶,因而它对大气中的物理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天气变化的主角,大气中的雾、云、雨、雪、雹、等天气现场都是水汽相变的重要产物。
水汽在相变过程中要吸收或放出潜热,同时水汽又易吸收额放射长波辐射,所以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的多少能直接影响地面和空气的温度,进行天气的变化。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02 大气的温度和气候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
日变化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地表和大气 温度随之升高和降低。
年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不同地区在 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导致气温的年变化。
垂直变化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温度逐渐降低。
水平变化
由于地理、地形、洋流等因素,同一 水平面上的气温存在差异。
技术改造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改进燃烧过程,减少废 气和烟尘的排放。
公众参与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废 气排放的生活方式。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
全球气候变化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海平 面上升、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
环境保护
采取综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 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反气旋是指高气压区域,其 中心的气压比周围高,空气 向外流动形成旋转的气流。
04 大气的污染和保护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
来源
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能源 生产和居民生活等。这些活动排放的废气和烟尘中含有大量 的有害物质,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颗粒物等。
影响
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
天气系统是指影响天气的各 种因素和现象的总称,如锋 面、气旋、反气旋等。
锋面是指冷暖气团相遇形成 的界面,根据性质可分为冷 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等。
气旋是指低气压区域,其中 心的气压比周围低,空气向 中心流动形成旋转的气流。
天气现象是指由天气系统引 起的各种气象现象,如降水 、雷电、大风、冰雹等。
(大气科学基础)第一章 大气概述

Gas Name Nitrogen(氮) Oxygen(氧) * Water(水汽) Argon(氩) * Carbon Dioxide(二氧化碳) Neon(氖) Helium(氦) *Methane(甲烷) Hydrogen(氢) *Nitrous Oxide(一氧化二氮) *Ozone(臭氧)
✓ The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 creates precipitation that falls to the Earth‘s surface providing needed fresh water for plants and animals;
✓ It helps warm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rough the greenhouse effect.
✓ 气溶胶随地区、时间而变 冬季大于夏季 陆上大于海上,城市大于乡村
11
Key Points
✓ Of the gases listed, nitrogen, oxygen, water vapor, carbon dioxide, methane, nitrous oxide, and ozone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he health of the Earth's biosphere ✓ Nitrogen and oxygen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atmosphere by volume. Together these two gases make up approximately 99 % of the dry atmosphere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第一章:大气概述1.1 引言:介绍大气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大气产生兴趣。
1.2 大气的定义:解释大气的概念,包括其对地球的影响。
1.3 大气的组成:介绍大气的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1.4 大气的体积:介绍大气的总体积以及其对地球的覆盖范围。
第二章:大气层结构2.1 引言:介绍大气层的结构,引导学习者对大气层的组成产生兴趣。
2.2 对流层:介绍对流层的特点,包括其温度、密度等。
2.3 平流层:介绍平流层的特点,包括其温度、臭氧层等。
2.4 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简要介绍这三个大气层的特点。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温度3.1 引言:介绍大气压力和温度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兴趣。
3.2 大气压力: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变化规律。
3.3 大气温度:介绍大气温度的概念、单位以及其变化规律。
3.4 压力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气压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大气运动4.1 引言: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习者对大气运动产生兴趣。
4.2 风:介绍风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3 气旋和反气旋:介绍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4.4 大气环流:介绍大气环流的类型、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大气污染5.1 引言:介绍大气污染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大气污染产生兴趣。
5.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介绍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5.3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介绍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动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5.4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介绍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改进等。
第六章:大气现象与天气6.1 引言:介绍大气现象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引导学习者对天气产生兴趣。
6.2 云:介绍云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3 降水:介绍降水的形成、分类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4 天气系统:介绍天气系统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七章: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7.1 引言:介绍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性,引导学习者对这两个概念产生兴趣。
大气环境概述 pptx

山谷风(白天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山谷风(晚上山风)
降温快(冷源)
降温快(冷源)
降温慢(热源)
深入生活 城 市 风 的 形 成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热岛效应
六、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产生原因
(hPa) 1010 1020 1030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hPa)
1010
1020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1002
风向平行等压线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根 本 原 因
大气运动
受热均匀
高 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 面C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 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A
B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受热不均匀 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高 空
1020hpa
低压
高
低压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影响因素: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公转)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66°34´N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气压的带南和风北带
大气概况

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天气 (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 综合表现。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 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及极值。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 平均结果.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逐年增多将导致地球变暖并引起全球天 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极冰融化、海面上升、一些陆地和 港口将被淹没。 另外,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硫化 氢、碳氢化合物和氨等。严重污染大气,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例如, 酸雨:二氧化硫。 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碳化氢物。
按着大气的化学成分来划分。这种划分是以距海平面90公里的 高度为界限的。
均质层:在90公里高度以下,大气是均匀地混合的,组成大 气的各种成分相对比例不随高度而变化,这一层称均质层。
非均质层:在90公里高度以上,组成大气的各种成分的相对 比例氦原子、氢原子等越来越多,大气就不再是均匀的混合 了,因此,把这一层叫做非均质层。
§3 大气状态方程
一、干空气的状态方程 p=ρdRdT 二、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p=ρwRdTv 水汽的状态方程
e=a Ra T
暖湿空气的密度比干冷空气的密度小得多。
•在近地面层内,粘性摩擦力起主要作用,而气压梯度力和 地转偏向力可以忽略。
•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
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 特点:① 空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弱,主要是水平运动。
② 水汽含量少。
③ 气温随高度递增(最初等温,到20-25Km气温突增, 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④ 气层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3. 中间层(Mesosphere): 厚度: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一、前言地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近年来因为人类活动的原因,大气环境出现了许多变化,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大气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会对高一地理大气环境进行详细讲解。
二、大气环境的构成地球大气层包含了5个层次。
由下往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顶层。
1.对流层:高度约为0-10千米,密度逐渐下降,气压逐渐下降。
地球上的大部分天气现象都在这一层中发生。
2.平流层:高度约为10-50千米,大气密度很低,气压更低。
这一层当中没有什么风,因此是飞行器的理想飞行区域。
3.臭氧层:高度约为20-50千米,含有大量臭氧分子,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关于臭氧层的破坏,成为当时国际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4.中间层:这一层中出现了温度层。
其中最低温度出现在80千米处,而较高的温度则是在55千米左右。
5.顶层:高度约为500千米。
在这里气体被太阳光线中的高能电子和紫外线分离。
这一层中的氧变成成分原子和离子。
三、大气环境的组成地球大气环境由氧气、氮气、水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1.氧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21%。
2.氮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78%。
3.水气:包括水蒸气、云和降水,占总体积的0.001% ~ 4% 之间,随着时间和地域变换而有所不同。
4.二氧化碳:约占总体积的0.03%。
此外,大气环境中还包括许多微量气体,如氢气、氦气、乙烷、氨气、一氧化碳等。
这些微量气体对于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大气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环境呈现出一些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主要原因是每年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导致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2.空气污染:由于一些工业生产设施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等,导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浓度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3.大气层破坏:发射火箭等太空活动通常都会带来对大气层的破坏,尤其是对中高层大气的破坏,致使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强等。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大气

2019 年高一地理必修知识:大气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 年高一地理必修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 页图2.1)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19-3000 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 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 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 千米,中纬:10-12 千米,高纬:8-9 千
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
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总结的2019 年高一地理必修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大气的概述

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叫风。风是一个表示气流运动的物理量。它和气压、 气温、湿度等要素不同,不仅具有数值的大小(即风速),还具有方向(即风 向)。因此风是向量,它是天气预报的重要项目,又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十六方位来表示。高空风向常用方位 度数(共分360度)表示,以0度(或360度)表示正北,90度表示正东,180度 表示正南,270度表示正西。在十六方位中每相邻方位间的角差为22.5度。
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数量有 一定的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了这个限度,空气就呈饱和 状态,这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压,
称为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
所谓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
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来表示),即: f=e/F×100%
(2)铅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铅直对流 运动。空气通过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的空气进 行交换,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 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 大,而地表的性质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在对流层 中,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特别是冷、 暖气团交绥的地带,即所谓锋区,往往有严重的天气 现象发生,如寒潮、梅雨、暴雨、大风、冰雹等。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气概述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结构 主要气象要素
第 一 节
大气的组成
一、干洁空气
1 概念: 大气中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2 成分: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少量的氢、 氖、氪、氙、臭氧等稀有气体 。 3 特点:(1)组成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总是维持,(2)干洁空气的平均分 子量是28.996,(3)在垂直高度90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所占 比例不变 4 干洁空气中几种有影响的气体 (1)臭氧:含量少,20-25km最多;影响气温垂直分布,保护生物 (2)二氧化碳:集中于大气底部20公里,因时间和空间而不同(夏季较 少,冬季较多;城市较多,农村较少)强烈吸收长波辐 射,影响大气和地面温度;但含量过高影响会响人类健 康。
大气的基本概况-高考地理

土地利用的变化(毁林,
减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的量)
去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空间分布
大气中水汽的时空分布
1.在水平方向上: 海洋上空( )陆地上空; 湿润地区上空( )干旱地 区上空。 2.在垂直方向上: 一般自地面向高空逐渐( )。
时间分布 雨季( )旱季。
固体杂质?比较陆地与海洋、城市与农村、冬季与夏季
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 育赛事中,来自非洲的 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 异,结合教材,试推测 其原因。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地 形均以高原为主,海拔 高,大气稀薄,大气中 含氧量低,有利于激发 运动员的潜能。
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 度为海拔1800-2400米。
我国高原训练基地的位置
大气的基本概况
高考地理
一、大气的组成及成分的作用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2.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
氮气— N₂
氮是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 洁
氧气— O₂
空 气
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的 组
二氧化碳— CO₂
成
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O₃
该层空气稀薄,航天器从中吸 收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所以不会烧毁。
耀斑和太阳风爆发时,发出的带电粒子流会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 到干扰甚至中断。
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 为离子,使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所以称为电离层。
作用: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远距离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人
类
活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约在4亿年前,伴随着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才 逐渐形成现在地球大气的状态。
从火山喷发出来的氮,由于其化学惰性及其在水中 的低溶解度,大部分仍留在大气中,成为现代大气中的 主要气体成分。
大气演化小结
• 第一代大气:氢、氦、氖等气体组成,称为原始大气阶 段(Primordial Atmosphere)。
2. 大气污染与边界层物理
由于大气边界层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地,而大气边界层主要特点是 它的湍流性,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边界层结构、特性的探 测和分析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并且应用到大气环境的研究,特别是开展 了大气边界层污染物扩散特性的研究;到了80-90年代,边界层大气污 染的区域输送及模拟,大气污染的预测和调控机理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 因此,边界层物理学应用到大气环境的分析、模拟、预测和调控,这也 是20世纪大气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研究成就。
干空气的状态方程为:
(10)
Pd d RdT
(4)
• 摩尔数就是1摩尔物质中所含基本单元的个数等于阿伏伽 德罗常数。科学表明,在12克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为 6.0221415 × 10^23,即1摩尔。
• 单位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摩尔质量(molar mass),用符号M 表示。当物质的量以mol为单位时,摩尔质量的单位为 g/mol,在数上等于该物质的原子质量或分子质量
5)水汽密度
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湿空气的体积之比 v mv V 单位:kg/m3
6)可降水量
• 单位面积空气柱里含有的水汽的总量称为可降水量。 • 它对应于单位底面积空气柱的水汽全部凝结成雨或雪降落 (把空气挤得一点水分都没有)所能形成的降水量。如某 地某时的可降水量为20mm ,即空气柱含有的水汽全部 “拧干”可以形成的水柱高为20mm。
3)相对湿度 r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湿空气的水汽压和在相同状态下下的 饱和水汽压的比值,是水汽压和温度的函数。
4)露点Td
露点温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 到饱和时的温度。
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 度。 这就是为什么白天不会出现露水而夜间出现露水
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可为什么用它来表示湿度呢? 这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 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 点与气温的差值(即温度露点差=T-Td)可以表示空气中 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气温降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 件。
第一章 大气概述
0.1 大气物理的定义 主要研究地球大气现象与过程的物理机制和规律。
大气现象与过程:大气中流体运动、光象、电象、 热现象、相变过程、辐射过程。
0.2 分支 大气动力学、大气光学、大气电学、大气热力学、 云降水学、大气辐射学
0.3 大气物理学发展简史
① 近代大气物理学起始阶段(18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1.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50亿年前,地球的轮廓已初步形成。最初是 个火球。随着地球逐步冷却,较重的物质沉 到中心,形成地核;较轻的物质浮在上面, 冷却后形成地壳。
12
地球大气
生命的光合作用使大气圈中出现了氧气。 约20~30亿年前,原始植物开始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少量的O2,随着O2的大量增加,导致高空大气形成O3层, 从而过滤了太阳的紫外辐射,这样使得大量植物从海洋 深处逐渐向陆地推进,最后形成愈来愈多的O 愈来 愈少的辐射 接受更多的可见光 更加丰富的植 物 释放更多的O2。
对以上n个式子求和,有
mi V P i R T Mi
(2)
考虑到
P P
i
m m
i
并令
M
m mi M i
即为干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
86km以下,
M 28.966 g / mol
m V P RT M
*
(3)
令
R 8.31 1 1 Rd 287 J kg K M 28.966 103
Rd
1.608
(5)
1、方程推导
干空气和水汽状态方程分别为
Pd d RdT
e v RvT
(4)
(6)
把(5)代入上式(6),有
e v 1.608RdT
(7)
(4)+(7)得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Pd e ( d 1.608v )RdT
即:
P ( 0.608v ) RdT v ( 1 0.608 ) Rd T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1858~1947)
G.R. Kirchhoff
(1824~1887)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开创人
德国物理学家
②大气物理学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来)
具有重大实际应用问题的需要大大加速了大气物理学的发展。 1. 云物理学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ngmuir, V.J.Schaefer发现干冰可以催 化云产生降水。B.Vonnegut发现碘化银可作为人工冰核大大激励了科学 家们进行人工影响云雨的勇气与信心,促使云降水物理学获得了重大发 展。到了90年代,由于云和降水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研究的掀起,云 物理学增添了不少研究新内容,因此,云物理学也称为云降水物理学。 由于旱涝灾害和雹灾等气候和天气灾害的严重性,人工增雨、消雹作业 在许多地区的开展,使得云降水物理学获得新的发展,特别是人工影响 天气试验的成功,说明在局部地区,人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天气的 变化。因此,云降水物理学的建立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试验的成功也是 20世纪大气科学的重大研究进展之一。
其中pi为第i种成分的分压强,m, μ和n分别为气体的质量、摩尔质量和 摩尔数,R*是普适气体常数
设体积为V、温度为T的干空气中,含有 n种气体成 分,其中第i种 成分的状态方程为:
mi PV R T , i 1, n i Mi
() 1
mi为第i种气体的质量,Mi为第i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ppmv:parts per million by volume 1ppmv=10-6
1.2.3水汽量
• 大气中表示水汽量的物理量总称为空气湿度, 它是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或空气干湿 程度的物理量。 • 地表蒸发率和大气中形成云雾的凝结过程等, 调节着空气湿度的大小。 • 空气湿度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表示,包括水汽 压、水汽密度、混合比、比湿、相对湿度和露 点等。
意大利天文学家 伽利略(16世纪): 温度计 意大利数学及物理学家 托里拆利(17世纪): 水银气压计
法国数学及哲学家 帕斯卡和笛卡尔(17世纪): 气压随高度变化
英国科学家 霍克(17世纪): 风速计 德国物理学家 华氏(18世纪): 定华氏温标 法国化学家 查尔斯(18世纪): 温度与固定体积空气的关系 瑞典天文学家 摄氏(18世纪): 定摄氏温标 美国科学家 富兰克林(18世纪): 放风筝入雷暴证明闪电来源 瑞士地质及气象学家 笛绍高斯(18世纪): 毛发湿度计
雾君和霾君都会影响能见度, 其分界主要取决于空气湿度
1)水汽压e :大气中水汽产生的压强,即水汽分压(hPa)
•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 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如果 超过这个极限值,将会有一部分水汽凝结成液体水,这一极 限值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es仅是温度的函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Rd 称为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3)式可化为:
Pd d RdT
(4)
此即为干空气的状态方程
比气体常数
R 1 1 Rd 287 J kg K M
*
R* 8.31 1 1 Rv 461 J kg K 3 M v 18 10
分别是干空气和水汽的摩尔质量
Rv
•相对于纯水(冰)平面的饱和水汽压es( esi);
2)水汽混合比:某一体积湿空气中水汽质量 质量 的比值,单位是kg/kg
和干空气
mv v w md d
比湿 q :水汽与湿空气的质量比
v mv w q m v m d v d 1 w
在地球大气中,这两个量都小于0.04 kg/kg ,因此可近 似认为w≈q
2)按浓度(单位为体积混合比)来分,分为:
主要成分:浓度在300ppmv,包括N2、O2、Ar、 CO2,其中前 三种就占了空气体积的99.996%; 微量气体:浓度约1ppmv,包括CH4、Ne(氖)、 He(氦)、 Kr(氪)、水汽; 痕量气体:浓度小于1ppmv,包括O3、H2、氮氧化合物、硫化 物及人为污染物氟氯烃类化合物;
• 第二代大气:氮、二氧化碳、甲烷、氨和水汽,称为次 生大气阶段(Secondary Primitive Atmosphere)。 • 现代大气:氮和氧气为主,称为现代大气阶段(Current Atmosphere)。
1)按大气成分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可分为:
定常成分:浓度的时空变化不明显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N2、O2、 惰性气体(Ar等)。
3. 大气辐射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分子光谱学和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大 气各种成分的辐射特性及其在大气中的传输研究在20世纪5O~60年代掀 起高潮,并且,这些研究广泛应用于气象卫星对地球和大气的天基遥感。 这不仅使其它大气科学分支学科大大发展,也使得大气物理学本身得到 发展。到了20世纪9O年代,大气辐射的测量已成为大气和地球系统天基 遥感的重要手段,这是20世纪大气科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