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_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课堂设计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积极体验感悟。

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

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使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基于这一点本课侧重分析在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民主政治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课按教学进程安排分成三个篇章教学,背景篇、过程篇、影响篇,为了推动民主革命的爆发,无数革命党人孜孜不倦的宣传,死而后已;为了建立民主政权,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了保卫民主政权,他们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量和各种反对势力周旋不已,试图力挽狂澜。

虽然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但是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

<二>、学情分析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

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

另外,我校的学生基础非常薄弱,初中升高中考试中全县前3000名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在上课时必须从零开始,注意讲清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加强课堂落实。

<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初中历史_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有关史实。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相关材料,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社会根源2、组织根源3、政治纲领4、起义锻炼(二)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1、起义爆发并胜利2、成立革命政府3、重大影响(三)辛亥革命的成果1、两大革命成果(1)成立中华民国(2)颁布《临时约法》(四)革命的最终结局(1)清帝退位(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3、革命的历史意义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讲解: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旧历辛亥年,取得胜利的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教学演示:“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中国面临着被瓜分豆剖的局面。

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为了拯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演示: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辛亥革命终于在湖北武昌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就有十多个省区脱离清政府而宣布独立。

清廷统治虽存,半壁江山已失,是以土崩瓦解。

课堂设问: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与条件各是什么?提示:(1)原因:民族危机的加重(2)条件: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政治纲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起义锻炼:革命党人发动皖浙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二)武昌首义及其初步成果课堂设问一:武昌起义的胜利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果?提示:(1)起义爆发并胜利:1911年10月10日;(2)成立革命政府:湖北军政府;(3)重大影响:十多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教学演示:演示有关辛亥革命的几则史料幻灯片,内容如下:(1)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取得了初步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省级革命政府。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问题:孙中山有较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革命之路?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引出课题《辛亥革命》(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三)出示教学目标(四)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2024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辛亥革命》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改革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辛亥革命的艰辛与牺牲,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历史是一门理解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讨论法,案例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批判性思维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辛亥革命的图片、文献资料等,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丰富的教学素材来呈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我将通过引入托起阵地,通过问题、图片、影像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

例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个引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环节二、讲授新知,突破难点。

在引入之后,我将通过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 辛亥革命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
义及局限性。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意义 局限: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改变社会性质。
作业:结合所学,写篇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吴玉章文集》
角度2
思想上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四、回望共和——辛亥革命之思
材料3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从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有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 亿 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 的热忱……辛亥革命前,中国平均每年注册的工厂为21.1家,而在 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就有41.3家,1916~1919年更达到年均 124.6家。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
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19课 辛亥革命
概念 狭义: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 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
角度3
经济上
——自岳麓版必修2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回望共和——辛亥革命之思
材料4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 ,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 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推翻清政府 多反清革 命团体。 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 孙中山联合 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他们有 反清志士组 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力量过于分散。 成的革命团 为了使革命的力量从分散走向团结的统一, 中山做了 孙 体 一件事。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看图)这是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在这个成立大会上,你发 现了哪些与清朝不同的气息? 洋务运动和 戊戌变法的 目的都是维 护清政府的
培养学 生的探 究能力 和思维 能力, 使 得学生 能够学 会发现 知识的 过程
认知 历史
这些都是新气象,是革命的气息。 统治 我们来看看同 盟会成立大会上的几件大事。 首先,选举孙中山为总理。也就是中国同盟会的最高领袖。 剪发辫,表 选举体现了什么?民主! 示要革命! 第二,通过了革 命纲领,还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 ,作为 宣传纲领的阵地。 穿西装,演 讲,选举 什么叫革命纲领?也就是同盟会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要完成 的任务。请看同盟会的 16 字纲领 推翻清王朝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由这个纲 的统治,解 领,孙中山又进一步浓缩为 6 个字: “民族” “民权” “民生” , 除 民 族 压 也就是“三民主义”(划书) 。 迫。 什么叫民族主义? 对应纲领中的哪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指的正 包含。因为 清 政 府 自 《 辛 丑 条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国家的事情 有法可依, 建立了新的中华民国;推翻了旧的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两 而清皇帝金 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口玉言。 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振兴中华到三民主义,这胜利是多少 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民主自由平等这是几千年中国人民 改公历,与 的期盼。 世界接轨, 就在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几个月里,立刻颁布了一部 《临时约法》 ,从各个方面给中国注入了全新的气息! (课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废除跪拜礼,代之以握手礼。” “革除老爷、大人等称呼。” “改变服饰,禁止蓄辫、缠足等。” ——中华民国颁布的部分法令 (引导分析) 在这个约法中,你来想想,你感受什么? 人们真正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民国的自由、平等与民主,人们 感受到了开放、开明的新风气、新气象,这就是民主共和的 从称呼上体 观念!它想春风一样吹遍中国大地;它像春雨一样滋润着人 现平等与尊 民的心田。人们尽情享受着中华民国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幸 重。会以生 福感! 命来捍卫来 这正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之不易的民 但是,当人们还沉浸在中华民国的欢喜中时,中国的形势骤 主、平等与 然改变!这个变化与一个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尊重! 袁世凯曾经是清政府任命的内阁总理大臣,掌握清政府内部 大权,他又有自己的军队。当清政府在武装起义中摇摇欲坠 剪发辫,剪 时,袁世凯却得到了列强的支持。在这种支持下,袁世凯也 掉的不仅是 想当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想取代孙中山。于是,袁世凯采取 陋习,更是 了两面派的丑恶做法,他一方面与孙中山谈判,提出如果清 封建专制的 帝退位,他宣布赞成共和,孙中山就保举他做临时大总统。 象征;废除 你们知道结果如何吗? 跪拜礼,废 清帝退位了,但是袁世凯于 3 月在北京宣誓就职。从这里我 除的不仅是 们就可以看到,袁世凯凭借军事力量、列强支持、采用欺骗 旧俗,更是 的手段,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建立起了北洋军 改出了人与 阀的统治,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动乱中——中华 人之间的平 民国名存实亡! 等;改服装, 因此,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困惑,看动脑筋。 改变的不仅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那么, 是样式,更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为什么 是穿出了中 国人的精神 面貌!

第1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以时间轴为线索,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
2.结合历史地图、图片资料等,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关键人物及其作用,加深学生对历史细节的认识。
3.通过设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2.随后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辛亥革命发生在什么背景下?”“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3.通过讲述一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习新课营造浓厚的兴趣氛围。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3.通过探讨辛亥革命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历史地图、时间轴、重要人物图片等,以直观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2.多媒体资源:播放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电影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3.技术工具:利用PPT、互动白板等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记录和回顾;使用在线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1.时间轴:以时间为线索,标注辛亥革命的重要节点,方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材解读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材解读

《辛亥革命》教材解读一、课标解读(一)课标引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课标解读:进入20世纪,真正引起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的是辛亥革命。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的社会性质,但它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的“皇帝梦”和张勋的拥戴清室复辟之举,都被这一历史大朝席卷而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浪潮准备了前提。

在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须避免就事论事,应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高度,展开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探讨,在这种指导和帮助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探讨的问题也不是预先给定封闭性结论的,而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思想开放、思维自由的探究活动。

二、教材分析与整合(一)单元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模块共设有9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前五个学习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特征,这五个专题从不同的历史侧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

本课属于第三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内容。

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学习专题中,我们曾经提出,自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_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第19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第1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具体说来,本课上承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中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维新运动,下启本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拯救国家、改造旧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本课的内容编排上来讲,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部分构成,三者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

主要讲述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做的艰辛努力,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等内容,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冲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来看,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最终失败了。

但它却对整个近代中国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给后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7班,班级共40人。

通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班级中只有14名学生初中选学过历史课程,占班级总人数的35%。

从而可知,授课难度很大。

其次,选学过的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停留在基础知识层面,因初高中重难点的不同未进行系统的深入学习。

只能说,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再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三民主的内容及关系存在疑惑,尤其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不足,未能对辛亥革命形成客观的合理的历史解释。

基于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设置为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教学目标】在概述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把握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革命的具体情况,说明清政府的统治已土崩瓦解,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角阐述辛亥革命的发生与帝制的终结、建立民国的艰辛,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国情怀;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认识辛亥革命给近代中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后人改造国家提供借鉴,从中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的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第三中学周学军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能力)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一、课前准备(一)本课概述《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核心素养下的《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与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与设计

核心素养下的《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与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向来是重点内容,在新的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针对这一要求教材设置了三目内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一子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这一目主要结合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展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本目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自救和“预备立宪”;二是以孙中山为线索,展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如何兴起的。

这期间成立的革命团体比较多,教材重点介绍兴中会以及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并结合《民报》上阐述的“三民主义”,大致说明革命党宣传的革命理论和主张,对革命党人的实践活动只介绍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本课的另一教学重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一目以时间为线索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首先是保路运动,这一运动可以理解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其次是武昌起义;第三是《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统治结束,同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第四、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的来说其逻辑顺序是这样:保路运动点燃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促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三子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是本课的另一难点。

本目内容较为简略,主要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介绍,一方面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也指出这场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具有历史局限性。

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历史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解读如下:第一步:标出名词和动词(动词下面用横线,名词用曲线表示)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第二步:确认持久性理解或较大的概念。

这目标的较大的概念应该是:“辛亥革命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一环”。

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辛亥革命如何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的发展?”
第三步:确认具体的历史知识。

历史人物主要是孙中山、黄兴、袁世凯。

历史概念为君主专制制度、三民主义、预备立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步:确认具体的历史能力。

这里主要指历史的思维能力,注意行为动词“简述”、“认识”。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后能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构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明确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由于“认识”不是用行为目标来描述,所以这里我们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我们可以用“分析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历史意义。

”、“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就涉及到了历史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第五步,确定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是让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想或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提供给学生一些史料,让学生思考教材上所说的:“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根据何在。

第六步,确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内容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陈述。

但是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立意经隐含着学生应该领会“民主”这一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和对今天中国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