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捕食: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那些微生物。

极端环境微生物: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BOD:生物需氧量,指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单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其单位为mg/L)。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菌根:

活性污泥: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 NO2)的作用。硫化作用:指H2S或S0被微生物氧化成硫或硫酸的作用

氨化作用: 氨化作用是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转化成氨(铵)的过程。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的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及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生态对策:

生态位: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功能与作用。

脱硫作用: 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一些腐败微生物的作用,把生物体中蛋白质等含硫有机物中的硫分解成H2S等含硫气体。

二、填空题

1.影响微生物生态对策形成的因素有营养基质的特性、竞争、压力、干扰等。

2.生态对策主要有K对策、r对策、r-K连续相3种基本类型。

3.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密度一般是城市_大_于农村,无植被地表_小_于有植被

地表,陆地上空_小__于海洋上空,室内_大_于室外。

4.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包括了对 ___种内_ 和 __种间__ 的竞争。

5.极端环境有_高温_,_低温_,__高酸_,_高碱_,_高盐__,_高压_等。

6.根据嗜热菌与温度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即 _嗜冷微生物 ___、__嗜热微

生物 ___ 和 _______。

三、选择题

1.病原菌和寄主之间的关系是(D )。

A、互生

B、共生

C、共栖

D、寄生

2.产黄青霉菌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生长的现象是属于微生物之间的(C )。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拮抗关系

D、竞争关系

3.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细菌可形成( B)。

A、拮抗关系

B、互利共栖关系

C、共生关系

D、偏利共栖关系

4.超嗜热细菌主要是(A )。

A、古生菌

B、真细菌

C、真菌

D、霉菌

5.地衣植物是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B )的典型例子。

A、互生关系

B、互惠共生关系

C、共栖关系

D、内生关系

6.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通过(D )形成的一种名贵中药。

A、竞争关系

B、共生关系

C、互生关系

D、寄生关系

7.工业上生产维生素C采用的“二步发酵法”是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A )。

A、互生关系

B、依赖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8.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生活在一起可形成(A )。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9.和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微生物是(B )。

A、假单胞菌

B、根瘤菌

C、蓝细菌

D、自生固氮菌

10.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过程最类似于下面哪种微生物培养方式(A )。

A、恒浊连续培养

B、恒化连续培养

C、恒浊分批培养

D、恒化分批培养

11.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存时可形成( B)。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12.适用于生物冶金的微生物类群主要是( C)。

A、嗜热微生物

B、嗜冷微生物

C、嗜酸微生物

D、嗜压微生物

13.酸矿水的形成是微生物对某些金属和非金属元素转化的结合,下列哪种循环

与酸矿水形成有关(A )。

A、S循环

B、N循环

C、磷循环

D、硅循环

14.同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C )。

A、氨

B、氧

C、N,

D、N:O

15.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A )。

A、细菌>放线菌>真菌

B、细菌>真菌>放线菌

C、放线菌>真菌>细菌

D、真菌>细菌>放线菌

16.脱硫弧菌和产甲烷细菌生活在一起时两者可形成(A )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17.微生物数量很少的空气、海洋、和贫瘠的湖水中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

A、共栖关系

B、共生关系

C、拮抗关系

D、中性关系

18.温和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可视为微生物之间的(C )。

A、拮抗关系

B、共生关系

C、内寄生关系

D、外寄生关系

19.下列有机物中最难被微生物降解的是(A )。

A、纤维素

B、木质素

C、半纤维素

D、淀粉

20.纤维分解菌分解纤维素为自生固氮菌提供碳源,自生固氮菌固定空气中的氮

气形成有机氮为纤维分解菌提供氮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B)。

A、偏利共栖关系

B、互利共栖关系

C、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

21.腌制的酸菜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坏,生活在人和动物皮肤表面的正常微生物

区系能抑制病原菌生长,这些现象是微生物之间的(C )。

A、竞争关系

B、特异性拮抗关系

C、非特异性拮抗关系

D、偏利作用关系

22.异化硝酸盐还原的酶可被下列哪种化合物抑制()。

A、氨

B、氧

C、N,

D、N,O

23.在白蚁、蟑螂等昆虫肠道和反刍动物的瘤胃内有大量的细菌和原生动物,这

是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一种(B )。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竞争关系

24.生态位不包括下列哪项(B )。

A、生物所占据的生境

B、生物在所处生境中的生存能力

C、生物在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D、营养基质

25.1977年Grime认为生态对策中的r-K连续相存在三种生态对策,它们非常适

合描叙微生物,下列哪项不属于其中(C)

A、竞争对策(C对策)

B、忍耐对策

C、King对策(K对策)

D、草本对策(R对策)

26.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深水区微生物的类型有(C)

A、蓝细菌、光合藻类

B、好氧性微生物,如Pseudomonas的生长;

C、厌氧光合细菌和兼性厌氧菌

D、只有厌氧菌才能生长例如脱硫弧菌属

27.下列哪种微生物不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微生物(D )。

A、大肠杆菌

B、鼠伤寒沙门氏菌

C、发光细菌

D、芽孢杆菌

28.微生物在环境中对重金属作用的说法,哪项不对(D)。

A、会使重金属化学物毒性增强

B、浓缩重金属,并通过食物链积累

C、微生物去除环境中的重金属

D、将重金属转化成其他金属

四、判断题

1.氨化作用可以在好氧和厌氧环境下才能进行。(√)

2.熏肉、谷物、榨菜、干果、腌肉等容易长霉菌而不容易腐烂是因为这些食品

中水的活度不够细菌生长。(×)

3.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

4.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

5.嗜冷微生物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点脂肪酸。(√)

6.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具有在酸性条件、碱性条件生长的能力,但是其细

胞内的pH仍然维持在在中性左右。(√)

7.反刍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

8.在土壤、水体中贮存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主要依靠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

(√)

9.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

10.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唯一因素。(×)

11.紫膜是在嗜盐细菌细胞膜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紫色物质,吸收的光能以质子

梯度的形式部分储存起来,并用于合成ATP。(√)

12.嗜酸微生物一般是无机化能营养微生物。(√)

13.乳酸发酵后的牛奶可以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乳酸菌与其他牛奶腐败细

菌之间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14.微生物生态学诞生的标记1966年美国微生物学家Brock编写的《Principles

of Microbial Ecology》问世。(×)

15.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由无机的物理、化学因素以及有机的生物因

素构成。(√)

16.离地表越深,土壤微生物的含量越少,物种越单一。(√)

17.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特定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

18.清水型水生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细菌、铁

细菌、衣细菌、蓝细菌和光合细菌等。(×)

19.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的差异,微生物

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20.在人体内外部生活着众多的微生物种类,其数量高达1014个。(√)

21.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取决于所处环境和飞扬的尘埃量。(√)

五、问答题

1.比较1977年Grime提出描叙微生物生存的三种基本生态对策的特点以及三

者之间的关系。

1.竞争对策(Competitive strategy),C对策

2.忍耐对策(Stress-tolerant strategy),S对策

3.草本对策(Ruderal strategy),R对策

2.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3.什么是正常菌群?试分析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关系。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人体肠道内经常生活着500-1000种不同的微生物。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又极其复杂的共生关系,肠道内菌群的基因组能为人类的多种慢性病、富贵病做出自己的贡献。

4.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来处理污水。

5.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功能有哪些?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分解生物圈内存在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残体等复杂有机物质,将其转化成最简单的无机物,供初级生产者利用。是环境的忠实清洁工。

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参与所有的物质循环:C、N、P、S

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可直接利用太阳能、无机物的化学能作为能量来源;

积累下来的能量可以在食物链、食物网中流动。

4. 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在土壤、水体中贮存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主要依靠大量的微生物生物量。5.微生物是地球生物演化中的先锋种类

二、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1.碳循环

2.氮循环

(1)固氮 (2) 氨化作用(anmlonification) (3)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4)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5)铵盐同化作用

(6)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7)亚硝酸氨化作用

3 硫素循环(sulfur cycle)

(1)同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2)脱硫作用(desulfuration)

(3)硫化作用(sulfur oxidation),硫氧化作用。

(4)异化性硫酸盐还原作用(5)异化性硫还原作用

三、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1、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1)污水的微生物处理(2)固体有机体的微生物处理(3)重金属的转化

2、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3、微生物监测

6.微生物之间有哪些关系,请举例说明。

互生;如: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和自生固氮菌的互生关系,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成有机酸,固氮菌利用有机酸,使土壤中的酸性适合纤维

素分解菌的生长。

共生;如,绿藻或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养料,而真菌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为藻类或蓝细菌提供矿质元素。

寄生;如噬菌体

拮抗;

捕食;原生动物捕食细菌和藻类

7.一杯清水放在阳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中的微生物的类群会发生怎么样

的变化?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变多,数量增加。由于菌群不同,导致水变浊,沉淀,产生气泡,水面有层膜,水层表面有多种霉菌等菌丝等等。

8.叙述述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态分布规律。

土壤具备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108)(~107)(~106)(~105)(~104)(~103)

土壤微生物的垂直分布:离地表越深,微生物的含量越少,物种越单一。

9.阐述微生物在各类水体间的生态分布规律。

1、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①清水型水生微生物—存在于有机物含量低的水体中,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蓝细菌和光合细菌等。

②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在含有大量外来有机物的水体中生长,例如流经城、镇的河水,下水道污水,富营养化的湖水等。它们中主要是各种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和螺菌等。

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沿岸区或浅水区: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性微生物,如Pseudomonas的生长;

?深水区:一些厌氧光合细菌(紫色和绿色硫细菌)和若干兼性厌氧菌生长;

?湖底区,只有厌氧菌才能生长,例如脱硫弧菌属、产甲烷菌类(methanogens)和Clostridium(梭菌)等。

2、海水型水体微生物

?海洋的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

?海水中的微生物种类:一些藻类、细菌中的Bacillus(芽孢杆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Vibrio(弧菌属)、一些发光细菌等

海洋微生物的垂直分布带更为明显,从海平面到海底依次可分4区:

?透光区:0~25 m适合多种海洋微生物生长;

?无光区:25m~200m间,有一些微生物活动

?深海区:位于200~6000m深处,黑暗、寒冷和高压,少量微生物存在;?超深渊海区,特点是黑暗、寒冷和超高压,极少数耐压菌才能生长。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试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A. 根际微生物 B. 叶面附生微生物 C. 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 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答:( ) 81235.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 根瘤 B. 菌根 C. 叶瘤 D. 叶面乳酸菌 答:( ) 81236.根土比是指: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 比。 答:( )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答:( )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答:( )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 捕食关系。

第8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填空题: 1.从__热泉__,__高强度太阳辐射土壤及岩石表面__,__堆肥__,__煤堆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__极地__,__深海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冷微生物;从__酸矿水__,__酸热泉__、__碳酸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酸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石灰水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碱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盐场__和__盐矿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__有机磷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机磷矿化)__、__不溶性无机磷变成溶解性无机磷(磷的有效化)__、__溶解性无机磷变有机磷(磷的同化)__。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__中立生活__,__偏利作用__,__协同作用__,__互惠共生__,__寄生__、__捕食__、__偏害作用__和__竞争 __。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__DNA多聚酶__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 __PCR__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微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__固氮__,__氨化作用__,__硝化作用__,__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__,和____。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群:__耐热菌__,__兼性嗜热菌__,__专性嗜热菌__,__极端嗜热菌__和__超嗜热菌__。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映包括__氧化反应__,__还原反应__,__水解反应__和__聚合反应__。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__微生物学方法__和__环境学方法__。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__一级处理__,__二级处理__和__三级处理__。

(整理)08微生物的生态试题库.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分章节试题库 (命题人:柯野)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8分)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8分) 第8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1 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 3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4 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指H2S或S0被微生物氧化成硫或硫酸的作用 5 菌根:具有改善织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功能 6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7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8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9 土壤微生物区系: 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10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11 BOD5 20摄氏下5昼夜下,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12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 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13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15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损伤甚至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16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物质可抑制她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的一种相互关系 17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8 极端环境微生物:在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19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20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21大肠菌群指数 22 大肠菌群值 二、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F ) 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F )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T )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 点脂肪酸。(T )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 酸的。(T )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 碱(嗜碱)的。( F )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F )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 )

第八章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 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5.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 物的现象。 6.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9.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0.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生物膜是附着在载体表面,以菌胶团为主体所形成的粘膜状物。 二、选择题 1.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C)。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 竞争关系 D.拮抗关系 2. 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CO2。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物质、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A.互利共栖关系 B.共生关系 C.偏利共栖关系 D.竞争关系 3.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为(A)。 A.细菌 B.真菌 C. 放线菌 D.藻类与原生动物 4.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原因是(D)。 A.氧气充足 B.营养条件好 C.环境污染 D.温度适宜 5.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B)。 A.互生 B.寄生 C.猎食 D.拮抗 6.根瘤是(A)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A.根瘤菌 B.弗兰克氏菌 C.蓝细菌 D.鱼腥藻 7.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A)中。 A.土壤 B.水域 C.空气 D.生物体 8.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C)。 A.嗜酸 B.嗜碱 C.嗜盐 D.嗜热 9.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C)。 A.随意性 B.可代替性 C.高度专一性 10.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D)。 A.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B.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利用同一营养而造成一种微生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C.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体内并依赖后者生存 D.一种微生物捕获吞食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 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6 BOD5 :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 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 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 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三. 判断 1. 在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存在有拮抗关系。(正确) 2. 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正确) 3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错误)4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正确) 四. 单选题 1.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关系可称为:(A) A 协同共栖 B偏利共栖 C 共生D中立 2.下述那个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D) A 脱氮作用 B 氨化作用 C固氮作用 D 硝化作用 3. 下述那种方法处理污水可产生甲烷:(C) A 曝气池 B 活性污泥 C 厌氧消化 D 生物转盘法 4.缺钼可能影响那个过程:(D)

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捕食: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那些微生物。 极端环境微生物: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BOD:生物需氧量,指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单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其单位为mg/L)。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试题及答案 格式校正版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就是人们利用了植物得: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得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得微生物 答:(B) 81235、指出下列中不就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得共生体得就是: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答:(D) 81236、根土比就是指: A、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 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答:(C)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得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土根比 B根土比 C比土根 D比根土 答:(B)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A)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得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B)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答:(B)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得时间,这就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得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C) 81242、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就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得。这就是人类首次观察到得微生物之间得。

第8章 微生物的生态 复习题

《微生物学》复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1 硝化作用: 2 反硝化作用: 3 氨化作用: 4 硫化作用: 5 菌根:; 6 活性污泥: 7 共生: 8 微生物生态学: 9 土壤微生物区系: 10 生物降解: 11 BOD5: 12 土著性微生物: 13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15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 16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 17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8 极端环境微生物: 19 微生物生态学: 20水体的富营养化: 21大肠菌群指数 22 大肠菌群值 二、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 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 点脂肪酸。()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 酸的。()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 碱(嗜碱)的。()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9、大量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同时要服用维生素,这是为了补充因肠道微生物受抑 制减少维生素的合成。() 10、降解性质粒携带有编码环境污染物降解酶的全部遗传信息。() 11、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12、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13、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 () 14、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 15、细菌不能寄生于细菌,真菌不能寄生于真菌。() 16、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唯一因素。() 17、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是微生物之间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 18、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为了营养。() 19、在菌根中不仅是菌根菌对植物有利,而且植物对菌根也有利,因为这是一种共生关系。() 20、叶面附生微生物以放线菌为主,细菌是很少的。() 21、乳酸发酵后的牛奶可以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乳酸菌与其他牛奶腐败细菌之间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22、由于极端环境中的条件太苛刻,因而在极端环境中无微生物生存。() 23、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也可以在普通条件下生存。()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有关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物链-食物链图示 图片资料来源:Environmental Science,b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是它们的“大本营”,是人类的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其中以细菌最多。 在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含量之比有以下10倍系列的递减规律: 细菌(~108)>放线菌(~107,孢子)>霉菌(~106,孢子)>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据估计每亩耕作层土壤中,约有微生物250 kg,其中:霉菌150 kg、细菌75 kg、原生动物15 kg、藻类7.5 kg、酵母菌7.5 kg。 通过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明显提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肥力。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受季节影响,也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可把水体分成许多类型,各有其相应的微生物区系。 1 不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 (1)淡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1)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硫细菌、铁细菌、衣细菌、蓝细菌和光合细菌;异养菌较少——贫营养细菌(1~15mg C/L有机质):寡养土壤单孢菌。 2)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随各种污水夹带大量腐生菌:各种肠道杆菌、芽孢杆菌、弧菌和螺菌。 在较深的湖泊或水库等淡水生境中,因光线、溶氧和温度等的差异,微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①沿岸区或浅水区(阳光充足、溶氧量大):蓝细菌、光合藻类、好氧性微生物。如:噬纤维菌属、柄杆菌属、生丝微菌属、假单孢菌属等。 ②深水区(光线微弱、溶氧量少、H2S含量较高):厌氧光合细菌(紫色和绿色硫细菌)、一些兼性厌氧菌。 ③湖底区(严重缺氧的污泥):一些厌氧菌。如:脱硫弧菌属、产甲烷菌类及梭菌。 (2)海水型水体的微生物 1)海水的含盐量3%左右,能在其中生活的微生物为嗜盐菌 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不能生长的,为: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弧菌属及一些发光细菌等。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习题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 一.选择题: 1. 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 于植物的微生物 2. 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3. 根土比是指:( )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 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4. 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5.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 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6.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 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7. 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8. 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 抗关系。 9. 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选择题: 1. 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2. 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3. 根土比是指:( )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4. 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5.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 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6. 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 分微生物称之为:( )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7. 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8. 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9. 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 究创造奇迹的。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10. 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是一种:( )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竞争关系。 11. 下列属于微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 A.土壤质地。 B.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C.湖泊水文。 D.地球化学。 12. 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 ) A.缺乏营养。 B.高pH。 C.夏季高温。 D.无固定场所。

华中农大微生物学题库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 的: A.根际微生物 B.叶面附生微生物 C.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答:() 81235.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根瘤 B.菌根 C.叶瘤 D.叶面乳酸菌 答:() 81236.根土比是指: A.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 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D.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 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 答:()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 为: A土根比 B根土比 C比土根 D比根土 答:()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 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 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 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互利共栖关系 B.偏利共栖关系 C.拮抗关系 D.寄生关系 答:()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捕食关系。 B.寄生关系。 C.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 81242.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 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这 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A.寄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专一性拮抗关系。 D.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答:() 81243.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 是一种: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寄生关系。 D.竞争关系。 答:() 81244.下列属于微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A.土壤质地。 B.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C.湖泊水文。 D.地球化学。 答:() 81245.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 A.缺乏营养。 B.高pH。 C.夏季高温。 D.无固定场所。 答:() 81246.下列细菌种群可以选择作为土壤熟化度的指示微生物的是: A.自生固氮菌。 B.梭状芽孢杆菌。 C.硝化细菌。 D.硫酸盐还原细菌。 答:() 81247.微生物寄生于植物时一般易造成: A.植物病害。 B.植物疯长。 C.植物正常。 D.植物营养缺乏。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的生态 学习目标: 1、了解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掌握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起的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指南: 知识点: 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3、微生物的地球化学作用 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重点: 学会利用一些微生物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 微生物的地球环境作用 知识内容: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 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4、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 ?农产品上的微生物:各种农产品上均有微生物生存,粮食尤为突出。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霉变而损失的粮食就占总产量的2%左右。 ?食品上的微生物:由于在食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和贮藏等过程中,都不可能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因此经常遭到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污染,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它们又会迅速繁殖。其中有的是病原微生物,有的还能产生毒素,从而引起食物中毒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所以食品的卫生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非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通过微生物生态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以及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更好的对有益微生物加以利用,对有害微生物加以控制和消灭。除此之外,学生还需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1.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正常菌裙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2.研究微生物生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①有助于开发丰富的菌种资源,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②有助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以及积极防治人、动物、植物病虫害,有利于发展混菌培养、序列发酵和生态农业; ③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也可促进探矿、冶金、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沼气)等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以自学为主) 几个重点内容: 一、食品上的微生物 二、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可能会有重要作用。 三、菌种资源的开发(重点) 生产上所用的菌种都是取之自然界的——筛选过程。 1.工业上常用的菌种按其产物的性质来说,不外乎三类:①生产菌体物质;②生产分解酶类;③生产各种主流代谢产物、次生代谢产物或生物合成产物。 2.筛选过程: ①菌种在试样中含量高:采集菌样→纯种分离→生产性能测定。 ②菌种在试样中含量少: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生产性能测定。 实际工作中一般都需富集培养。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一选择题: ⒈对于生物能够生长的温度的上限说法错误的是___B____. A 原核生物高于真核生物 B 在原核生物,真细菌高于古生菌 C 单细胞生物高于多细胞生物 D 非光能营养型细菌高于光能营养细菌 ⒉悉生动物是指已人为接种上____C______的无菌动物或无菌植物。 A 正常菌群 B 某种致病菌 C 某种或数种已知的纯种微生物 D 特殊的非致病菌 ⒊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之间的关系属于___B_______。 A 互生 B共生 C 寄生 D 拮抗 ⒋据估计地球上___B_____以上有机物的矿化作用都是由细菌和真菌完成的。 A 10% B 90% C 60% D 40%% ⒌能够进行生物固氮的生物是____A____。 A 原核生物 B 真核生物 C 原核生物及少数真核生物 D原核生物及原生生物 : 二、填空题: ⒈饮用水的微生物种类主要采用大肠菌群为指标,因为___这类细菌是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_____,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升中不能超过___3___个。 2.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措施有___紫外线照射___、___甲醛熏蒸___、___药物喷雾、过滤除菌等_____等。 3.为防止食品的变质,除生产中严格消灭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外,还可添加少量无害的____防腐剂____ ,如 ____苯甲酸___、____山梨酸____、___脱氢醋酸、维生素K、丙酸、二甲基延胡索酸_____等。 ⒋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____养物质、氧气、毒物、光照、酸碱度、温度、水压、渗透压等_______。 ⒌空气不适合微生物生存的原因是____营养缺乏、干燥、紫外线的照射______。 三、是非题: ⒈地衣反映的是微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 B ) ⒉凡在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称为悉生动物。(B ) ⒊每克耕作层的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的大体规律为:(A )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 ⒋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间的关系是共生。( A ) ⒌沼气发酵即是产甲烷菌在厌氧条件下,利用H2还原碳源营养物以产生CH4的过程。(A ) 四:名词解释: 1.霉变:由霉菌引起的劣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