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论文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2023(8)总第1489期技术探讨与推广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刘庆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基础建设以及建筑结构设计行业的发展迅猛,尤其在隔震和减震方面更应予以重视,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建筑工作中,合理且科学的抗震措施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的建筑结构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方面入手,对建筑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关建议。
关键词:房屋建筑;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千差万别,建筑物的总体设计由多个结构组成。
如果出现某个结构的安全问题,将对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和品质构成威胁。
为确保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安全无虞,并保障建筑物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有必要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标准,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安全,以确保施工团队能顺利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建筑本身的功能,就要保证其质量,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要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在建筑物中,抗震的重点是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资料调查表明,地震伤亡主要与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有密切关联,所以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关键。
同时,我国目前的地震具备一定的随机性,无法确定地震的烈度和时间,因此需要保证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保持弹性状态。
当受到强烈震动时,即使建筑物会震动但不会倒塌,减少用户损失。
对于设计师来说,在设计建筑物时,应当充分考虑抗震性能,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二、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一是简化性。
简化建筑物的结构对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因此,在将抗震设计列为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尽量简化建筑结构,避免过于复杂的设计。
从设计技术和性能改进的角度,应当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来进一步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是抵抗性。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证抗震性能的关键。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5-12T08:06:15.988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10期作者:王长远李亚文[导读] 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全国各地常会遇到地震现象,不仅对当地环境及其经济造成影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因此,做好隔震减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材料与技术不断创新,为了满足经济及人们居住安全,就要对隔震减震方法进行优化。
通过提升整体水平,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保障人们居住安全性,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抗震结构类型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刚性抗震结构采取“硬抗”思路,通过加强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抗震性能,因此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
延性抗震结构采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延性,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目标。
减震、隔震结构是通过在主体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或隔震装置,以耗散或隔离输入结构中的地震能量,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完善隔震策略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
特殊材料的隔震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削弱,从而让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许多的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砂子和黏土这两种,这两种材料的应用能够在基础方面加固,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所带来的作用力。
从现阶段来看,建筑能够使用的隔震材料在大面积增加,例如弹性隔震砖,并且全新的隔震技术也应运而生,在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的过程当中将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材料进行结合使用在基础层就能够大大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基础隔膜的出现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地震向产生的作用力被削减,从而让上面部分的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震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
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在突发地震时,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层建筑抗震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层建筑抗震论文范文一: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分析高层建筑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比较常见,这类建筑有着较高的美观性,建筑结构多采用的是钢结构,高层建筑对抗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人员要做好结构的优化工作,选择高强度的施工材料,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其次要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抗震设计工作,其关系着业主居住的安全性。
在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高梁柱的承载能力,这可以避免地震等作用力对梁柱造成较大的破坏。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条件,针对一些地震高发地带,设计需要采用强度较高的施工材料,要做好建筑结构的优化工作,保证建筑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高层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与施工时,一定要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并且要使建筑在地震力的作用下,不会出现结构严重变形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笔者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以及结构优化措施进行简单的介绍。
1.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设计人员需要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人员还要合理确定施工的材料,施工材料要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建筑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另外,在高层建筑施工时,需尽量减少耗能情况,施工单位要多采用可再生的新型能源。
1.2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措施1.2.1加强结构体系的优化高层建筑施工在选择材料时,应尽量选择轻质的材料,结构材料还要具有较高的强度,这样的结构有着良好的连续性,可以抵抗较大的荷载以及作用力,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随着资源不断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各区域可能发生地震灾害,不仅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群众的安全健康带来危害,所以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做好建筑物的各种隔震减震措施,以此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群众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该文章主要讲述了建筑结构设计,并且提出相关的隔震减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而隔震减震环节作为建筑结构的核心,也应该提高隔震减震的重视程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较高。
在开展建筑工程时,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抗震措施,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不仅能够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还可以避免群众受到地震的危害。
因此只有保障建筑结构设计符合实际的建筑要求,才能逐渐地增强建筑物安全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抗震性能较差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建筑设计各环节都受到较大关注,而建筑设计结果需要科学合理。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较高,才能够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避免建筑物产生安全事故。
在实际的设计阶段中,由于部分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很难融入先进的设计思想,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方案不合理,无法有效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造成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很难起到良好的抗震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抗震结构设计的可靠性较差。
另外,设计人员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水平,如果设计人员对于抗震设计了解不全面,很容易忽略抗震设计环节,更加偏重于建筑物的美观,虽然能够为群众提供美观的居住环境,但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实际要求,会影响到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
此外部分区域的地质较差,所以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底层墙体为甚,或某边纵向无墙房屋建筑等。
如下层是车库或商铺等房屋建筑,这类建筑具有同样的特征,也就是要求底层有更大的利用空间,需大量开孔,造成了纵向抗侧刚度的非均匀分布,与此同时,水平方向的抗侧刚度亦存在这种现象。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引言地震灾害在某些区域会频繁发生,根据调查内容分析能够知晓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情况极为严重。
在一系列的损失中,很多是因为建筑自身结构不稳定而产生坍塌所造成的。
所以,建筑领域工作人员应该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思考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是极为直观的手段。
在经历地震灾害后我国人民对房屋建筑本身的抗震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的抗震意识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知晓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价值,根据建筑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工作,在设计楼房结构的时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的重要性地震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合理地预测地震发生,科学地预防与控制地震,但还是给建筑带来了一些冲击。
所以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处理好地基基础的结构,材料问题、在结构上作出了合理规划和加工,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在地震中减少损失。
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施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对象为建筑结构,材料、对施工工艺作出了科学规划,确保结构安全可靠等,还提供了施工方案,使得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建筑结构设计时,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就是要保证建筑在地震中安全,避免坍塌、损坏和其他严重问题,增加了居民居住安全性,减少不应有的损失。
2地震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影响地震波以体波和面波的形式存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出现了很多新的难题。
本文在分析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因素的基础上,就建筑机构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几点拙见,旨在与同行共同那个切磋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影响因素abstrac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re are many new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 the buildings aseismic effect, on a basis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institutions puts forward some humble opinion, with counterparts to discuss common the contested.keywords: high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influence factors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建筑物抗震效果的影响因子分析研究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明确建筑物抗震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本身的设计效果、施工材料和施工过程以及建筑场地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建筑物自身的结构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效果极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建筑物若要达到抗震目的,无论点式住宅或是版式住宅,都必须进行合适的结构设计,保证抗震措施合理,能够基本实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这样的目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和施工过程建筑结构的材料是影响抗震效果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工作人员需要明确这样一点:在一般情况下,地震对建筑物作用力的大小与建筑物的质量成正比。
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要设计出好的方案还要在这同时想好补救建筑物的措施。
所以,我们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该综合分析,结构的布置和材料的运用都要合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抗震效果。
本文主要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抗震措施;建筑工程;结构1.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不仅是美观度、稳定性的体现,通过抗震性的结构设计,还突出了房屋居住的安全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建筑物的质量控制有了更多的关注,房屋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质量优劣直接的关系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在房屋建筑上设计抗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指数,避免在级数较小的地震灾害中发生坍塌的现象。
地震灾害不会频繁性的发生,但是其发生地点和发生的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通过房屋抗震能力的结构设计,即使没有发生地震灾害,也具有实际应用意义,通过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在长远的经济建设中节约了工程成本。
另外,通过结构稳定性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房屋建筑进行高度和外形的改造,促进建筑物的艺术建设和城市的现代化构建。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建筑抗震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建筑工程师还不能把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很好的结合,建筑抗震设计的发展还比较慢,并且抗震设计也不能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很好的结合。
我国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2.1建筑抗震场地建筑抗震场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整体抗震能力,同时也是建筑抗震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地震的破坏性是不同的,当地震发生时,地表位置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建筑场地选择在土层较软、土质疏松的地段,则建筑结构会被严重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2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体系与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有很大关联。
一方面,建筑抗震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摘要】要创造出更加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建造出具有更加完整,安全系数高以及更加优质美观的建筑,避免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灾难和损失,就必须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本文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的标准和应注意的要素,提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有利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abstract 】 to create more safe, practical, economy and beautiful architecture, design to build a more complete, high safety coefficient and more high quality and beautiful buildings, avoid earthquake disasters caused a disaster to human beings and loss, must be done well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desig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vibration resistance standard and the elem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puts forward the advantage 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measures.【 keywords 】 architecture; structure design; aseismatic measures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地震是一种目前难以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
鬈是。
篷凰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郑剑扬(广东梅州514000)瞬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以飞快的速度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快速建设的当中,结构设计是重要的一个专业。
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在结构抗震方面要求更高一些。
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及措璇进行论述。
瞎蔓萄初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1建筑结构隔震使用隔震技术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隔震建筑的结构体系一般由下部结构、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组成。
根据隔震层设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即隔震层设在基础以下的地基中。
历史上曾采用糯米垫层或砂垫层隔震,也能取得~定效果。
还有的用一层软粘土一层砂土,其间加入一层土工布,使地震波在地基中被多次反射吸收达到衰减的效果。
但由于土的性状较难由人来控制,它常随自然条件而变更,因此效果不稳定。
杭州市抗震办曾组织研制了一种改性沥青阻尼隔震垫,达到了良好的交蜾。
1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动往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种隔震方法适用于体形规则的低层或多层建筑结构,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效果较差(隔震结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
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滚轴(珠)滑移隔震、摩擦摆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等,其减震效果可达8%~600loo13层问隔震层间隔震是结构隔震与抗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原结构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地震时,耗能减震机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委,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方法适用于旧房加层、抗震加固,减震效果~般在10%~40%之间。
虽然层间隔震的效果不如基础隔震,但它可利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目的,简单易行,隔震装置采用橡胶支座。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论文【摘要】建筑造型和构造措施是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关键,抗震规范也是随工程抗震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修改以至逐步完善的,因此在遵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规范下,充分地掌握结构受力特征和体系特点,这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点。
引言目前,从我国的高层建筑现状来看,是具有延续时间长、区域面积广、发展速度快等特点。
对于现在亲身实践中的建筑学者们所面临的我国现状来说,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考虑选项。
而且就完善当前现有的抗震设计理念的挑战更是重中之重,由于人们近年来对地震的恐慌和居住安全性考虑,使高层建筑在当前乃至将来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 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征从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出发,依据我国现行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我们总结得出高层建筑结构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它的受力方面。
(1)要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在地震区还要特别注意考虑额外抵抗地震作用,然而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它们之中水平荷载和地震作用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对于依照荷载效应与建筑物高度的关系可知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大,荷载效应产生的位移增加也越大这一研究成果。
为了应对高层建筑结构在水平作用下产生位移而影响到其基础的安全稳定性,我们在设计中应首先确定一整套完善的措施来竭尽全力地避免其发生或者把这种危害尽可能地降低到最低限度。
(2)由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在受力方面分析可知,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摆动性和柔韧性,对于越是高层的建筑物来说,它的周期振幅也就越大,因此在设计中应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上和抗震预测设计方面上首要考虑尽可能优先满足其延展性和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换而言之,在地震的严重作用下,结构进入弹塑性阶段后,仍具有着抵抗地震作用的足够强度变形能力,由此出发通过科学详细分析计算和实验结果,我们得出该高层建筑不会发生倒塌事故的结论。
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却屡见不鲜。
多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浅谈多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地震的发生具有不确定及破坏性。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结构的抗震等级及设计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多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及加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结构抗震;设计;加固1 建筑结构抗震等级的规定和标准震级是根据地震的强度而进行的划分,在我国,地震划分为六个级别:3级为小地震,3-4.5级为有感地震,4.5~6级为中强地震,6~7为级强烈地震,7~8级为大地震,8级以上的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有甲、乙、丁类建筑,在我国大部分的房屋抗震等级是ⅷ度,可以抵抗6级地震的作用。
国家设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按照建筑物的分类和设防标准,根据房屋高度、结构等方面,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2 多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2.1 框架结构2.1.1 框架柱设计。
框架柱是框架结构中最主要的承重构件,要使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就要确保框架柱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必要的延性。
因此,框架柱设计应满足强柱弱梁要求。
破坏时柱尽量不出现塑性铰,柱在弯曲破坏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同时控制柱的轴压比不要太大并应加强约束,配置必要的约束箍筋。
2.1.2 框架梁设计。
框架结构的合理屈服机制是在梁上出现塑性铰。
但梁形成塑性铰后又要保证不发生剪切破坏,同时要防止由于梁筋屈服渗入节点影响节点的性能核心。
因此,框架梁设计应保证框架梁形成塑性铰后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框架梁筋屈服后。
塑性铰区段应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框架梁筋锚固应满足构造要求。
2.1.3 框架节点设计。
框架节点易破坏且难以修复。
其破坏形式是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
因此框架节点设计应满足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梁柱的承载力。
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同时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太难。
2.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2.2.1 框架设计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论文
浅议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关键字:高层建筑;抗震;基本原则abstract: in order to avoid short columns with the brittle fracture occurred in the high-rise buildings, i believe, the first to correctly determine the short column, and then take structural measures or treatment on short columns to improve ductility and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hort columns.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s; earthquake; the basic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结构工程师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
但是,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在结构内力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计算方法还很不完善,单靠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真正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1.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1.1.1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筑的高度也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建筑抗震减震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本文从隔震减震支座、建筑设施的走向、高层建筑结构选择三个角度,阐述了当前高层建筑中存在的有关隔震减震性能的设计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保证建筑效率的前提下,全面提升高层建筑的隔震减震设计质量,从而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隔震减震;结构设计;策略分析多年来,我国地震带附近地区地震频繁,这给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
所以,如何有效进行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防震减震工作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明确要求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八大类建筑应当充分应用减隔振技术,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随着我国建筑水平的提高,抗震隔震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以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达到提高建筑抗震减震工作质量的目的。
1.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隔震减震支座总体来看,防震支架的设计会受到防震墙的影响,在进行隔震减震墙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分散的设计原则,不能在建筑物的四周设置隔震减震墙,这样不仅会增加地震墙的倾倒力,还会对隔震支座的性能造成一定影响。
在荷载较大的部位,必须设置抗震缓冲支架,并与相应的支撑装置一起提高整体质量,使各项减震措施的效果最大化,确保其能够提高建筑的质量[1]。
1.2建筑设施的走向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自然现象。
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一定要重视对当地地质构造的分析,因为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影响到房屋和设备的正常使用,进一步导致房屋倒塌。
在地震发生时,必须正确地调整地震中建筑的振动方向,并根据建筑物的实际地质和水文情况,使建筑物的结构与震源方向保持垂直,而不能与震源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朝向与地震方向平行,会增加建筑物坍塌的危险,而维持竖直关系的建筑物则不太可能发生坍塌。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及方法论文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体系及方法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场巨大的灾难带给我们悲痛的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现代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反思。
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可预见性低,因此应以贯彻预防为主要方针,而其最根本的就是要搞好抗震设防和提高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能力。
本文从多个角度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以工作经验为基础,对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设计水平载荷抗震设计方法基于位移基于性能abstract:in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his a great disaster bring us sad also cause our modern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flection. earthquake has sudden, and predictability low, so should carry out as the main policy to prevent, and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to improve aseismatic fortify and improve the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aseismic capacity.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the multiple buildings aseismic design method, in order to work experience as the foundation, of a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high build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design the horizontal load seismic design method based on displacement based on performance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前言根据我国多次大型地震中房屋的损坏位置与程度分析中得出: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是房屋抗震能力提高的制胜法宝。
探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建筑 结构
探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
刘浏
南 京 金 宸 建筑 设 计 有 限公 司
摘要: 本 文作 者 结合 自身 工作 经验 , 分 析 了建 筑结构 设 计理 念和 抗震 方 法 , 简述 了不 一样 的 方位 的减 震方 法 , 而且 论述 了减 震 工 艺等 内容 , 论 述 了设计 时期要 高度 关注 的具体 内容 , 以及可 以使 用 的合理 的应 对 方法 。
3 、 强化 建筑工 程抗震 措施 的几 点对策
3 1 民共和 国 防震减 灾法 》 规定 , 对 于 重大 建 设工 程 和可 能 发生 严重 次 生灾 害 的建设 工 程 , 必 须 进行 地 震 安全 性 评价 ; 并 根 据地 震 安 全性 评 价 的 结果 , 确定 抗震 设 防要求 , 进行 抗震 设 防 。 建筑 物 建造 在软 弱地 基或 可液 化 场 地或 临近 地 震断 层 , 地震 时 场地 液化 导致 地基 失效 , 建 筑物 倾斜 而 易 于倒 塌 。
考虑。建筑物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 , 建筑结构的整体可能发生移动的范围 之 内不 应该 堆放 一些 障 碍杂 物 。 在 建筑 结构 可能 发生 移动 的范 围之 内一般 来 说 会设 置一 些建 筑 的 出口与人 口 , 并 且还 要 注意 不能 因 此而 使得 人 受 到一 些 伤害, 最 好 为 了避 免人 或者 车 辆 比较 容 易通 过 出 入 口 , 应该 设 置 一些 门墙 或 者 指示 标记 等 等。
关 键词 : 建筑 ; 结构 设计 ; 抗 震设 计 ;
我 国是一 个 地处 多地 震带 国家 , 东邻 太平 洋地 震 带 , 南 接 欧亚 地震 带 , 地
的地震 时 , 结 构要 维持 在其 可 以承 担 的弹性 区 间之 中 。 除此 之外 , 结构 本 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摘要: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
建筑物的损坏。
本文分析了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阐述了建筑结构隔震技术以及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减震技术。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we in the building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building must be the seismic problem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ake proper measures to avoid the damage of the earthquake to build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seismic measures standard, expounds the structure of shock-isolation technology and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technology used in shock.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seismic
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结构设计界讨论比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涉及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因此, 我们在对建
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避免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
一、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
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
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氛围甲、乙、丙、丁四类。
对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给出了正常维修和倒塌的层间变位角作为定量指标对于不同的设防类别,先行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如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比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提高一度。
按规范提高抗震措施后,在遭遇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由于地震作用步提高,乙类建筑毁坏程度比丙类建筑要轻些。
在遭遇到本地区罕遇地震影响时,乙类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比丙类建筑要明显提高。
显然,结构的抗震能力仍然缺乏明确的数量的变化。
借助于现行《抗震鉴定标准》所引进的”综合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有可能使不同性能要求的结构所具有的抗震能力由数
量上的区别。
例如,结构抗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来表征;结构变形能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所具有的变形能力与基本变形能力的比值来表征。
从而使不同性能要求所对应的坑震措施得以数量化。
如果把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进行设计的丙类结构作为符合基本性能要求的结构,即其抗力和变形能力的组合结果,可定义为综合坑震能力的基本值;对于性能(包括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如乙类建筑,其综合抗震能力应低于基本值。
高低的具体取值,
可根据性能要求确定。
在确定综合抗震能力的两个因素中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定量在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已经是现成的,可以根据结构构件的实际截面尺寸和配筋,取材料强度标准值按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公式得到,这里不在重复。
以下重点研究的是变形能力比值的定量变化。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使用隔震技术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隔震建筑的结构体系一般由下部结构、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组成。
根据隔震层设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动往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该种隔震方法适用于体形规则的低层或多层建筑结构,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效果较差(隔震结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
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滚轴滑移隔震、摩擦摆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等,其减震效果可达8%--60%。
2、地基隔震
地基隔震即隔震层设在基础以下的地基中。
历史上曾采用糯米垫层或砂垫层隔震,也能取得一定效果。
还有的用一层软粘土一层砂土,其间加入一层土工布,使地震波在地基中被多次反射吸收
达到衰减的效果。
但由于土的性状较难由人来控制,它常随自然条件而变更,因此效果不稳定。
杭州市抗震办曾组织研制了一种改性沥青阻尼隔震垫,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悬挂隔震
悬挂隔震是将结构的全部或大部分质量悬挂起来,使地面运动传递不到主体质量,产生不了惯性力,从而起到隔震作用。
它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巨型刚框架悬挂体系,其结构分为主框架和子结构:主框架同一般框架结构;子结构采用索或吊杆悬挂,分布有主要质量,此体系可以有效地隔离主框架和子结构,减少地震作用的传递,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
因此,目前已经广泛被很多国家采用该方法在桥梁、火电厂锅炉架中应用广泛。
4、层间隔震
层间隔震是结构隔震与抗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原结构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地震时,耗能减震机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方法适用于旧房加层、抗震加固,减震效果一般在10%-- 40% 之间。
虽然层间隔震的效果不如基础隔震,但它可利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目的,简单易行,隔震装置采用橡胶支座。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减震技术
我们这里所说的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消能减震技术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 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
结构的能量, 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损害。
用于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损坏、保护建筑物安全的装置和元件很多,通常都是各式各样的消能器和阻尼器, 我们习惯上把这些装置分为滞回型和粘滞型两种。
这种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新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 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减震、隔震设计越来越重视。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除了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 还可以借助消能减震装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保护人们的生命
财产安全。
2、对建成建筑物的抗震加固
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 我们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 完成相应的工作。
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 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
装置。
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 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
这些消能减震装置更适用于高层建筑、钢结构,从适用的部位来说, 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
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
四、其他减震措施
以上两部分所介绍的一些措施是我们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重点考虑的, 但是, 也有一些措施虽然不常用, 但是却非常有用。
在
这里, 我们重点介绍两种。
1、建筑物走向设计抗震问题
众所周知, 地震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引起的, 与地质结构有非
常重要的关系。
我们在建筑物选址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地质
条件, 分析当地地震的震向, 让建筑物的走向与地震震向垂直,
尽量避免两个走向平行。
从刚刚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实际情况来看, 与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的倒塌率更高,与之相反, 与地震震向垂直的建筑物就不太容易倒塌。
研究发现, 与地震震向平行的建筑物, 在地震发生时,随地震波运动的幅度更大, 因此更
容易倒塌。
2、无粘结支撑体系减震问题
无粘结支撑体系是建筑物结构减震体系中最为机敏的一种, 这
种体系主要是通过科学设计, 使内核钢和外包钢管之间无粘结且
可形成能够自由滑移的一个层面, 在地震发生时, 通过内外钢之
间的配合作用而消耗地震能量。
但是,这种设计的弊端是在设计和
有关部件的计算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在这个体系中,建筑物的重量
主要由内钢来承担,外钢主要起到配合和辅助作用, 还可以防止内
钢弯曲变形。
参考文献:
[1] 费文思. 对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j]. 铁
道建筑技术, 2010,(08) . [2] 毛俊玲.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j]. 山西建筑, 2010,(32) . [3] 张柱,李赫男. 基于性能的结
构抗震设计理论探析[j]. 知识经济, 2010,(17) . [4] 刘琳,吴洋. 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阐述[j]. 住宅产业, 2010,(z1) .
[5] 翁启锋.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j]. 科技资讯,
2010,(21) . [6] 李岩. 建构筑物抗震设计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32) . [7] 刘耘蓬,张霞. 新规范抗震概念设计要点[j]. 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