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手术部位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质量,制定一个有效的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 2. 监测目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目标:- 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 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效果。
## 3. 监测内容和方法### 3.1 监测内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分布;- 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 3.2 监测方法针对以上监测内容,可以采取以下监测方法:- 收集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记录、病历资料等;- 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记录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采集手术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 定期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的评估,比如红肿、疼痛等;- 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分析危险因素。
## 4. 监测频率和方式### 4.1 监测频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和感染风险等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
一般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 高风险手术患者:每日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中风险手术患者:每周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低风险手术患者:每月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传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 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传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传染专率;1.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传染监测数据的比较系统;1.3 谈论控制成效,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传染。
2监测对象及手术种类的选择选择实行胆囊切除或/ 和胆管手术,结肠、直肠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手术,乳房切除术,剖宫产,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操作的患者,包含择期和急诊手术。
各医院可依据本单位状况选择上述手术操作或增添新的手术操作,实质床位数小于 500、500~ 999、大于 999 的医院,每个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 台、100 台、200 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量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所有进行监测。
3监测指标手术部位传染率,各种手术切口授染专率,不一样危险指数手术部位传染率,外科手术医生传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传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传染的定义按卫生部 2001 年宣布的《医院传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传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授染、深部切口授染、器官腔隙传染。
4.1 表浅手术切口授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传染发生于术后30 天内,并拥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授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育阳性。
4.2 深部手术切口授染无植入物手术后 30 天内、有植入物 ( 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 ) 术后 1 年内发生的与手术相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 深筋膜和肌肉 ) 的传染,并拥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痛苦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余传染凭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授染。
手术部位监测流程
位感
**市人民医院SSI感染监测及操作流程
目标监测开展以下几类手术患者: 1、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股沟疝修补术 2、乳房肿瘤切除术/或部分乳房切除术 3、剖腹产、经腹子宫切除术、+附件切除术 4、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
手术后 手术医生填写SSI监测表 发热T>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提前 拆线引流;术后24小时后仍用抗生素;医生诊断切口感染
住院期间无感染症状
病源菌阴性
确诊感染
标本采样送检(涂片,培养)
涂片
白细胞+
出院后再次到医院就诊
术后30天(有移植物的手术1年)内发生的切口感染
病原菌阳性
无法随访只有坐等
报告感染管理科 科
人员
感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收集登记数据,与科室监控医护人员进行交 流,了解与感染有关的因素:体温、敷料、切口外观、应用抗生素、 切口引流等等,并进行感染监测登记表的核查和完善,督促医生及时 采样做细菌培养及药敏。 每月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反馈目标监测科室,并和科主任 和监控人员进行沟通,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每3个月将手术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 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治疗效果。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2. 监测目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以评估感染发生率和相关风险因素。
监测目标包括: -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和趋势 - 各类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性情况 -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 -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评估3. 监测内容和方法3.1 监测内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种等 - 手术信息:包括手术种类、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等 - 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时间和类型 - 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结果3.2 监测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 患者主动报告:患者术后应定期回访,询问是否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如发热、红肿、渗液等。
- 术后观察:手术人员和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手术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检查,如取拭子进行细菌培养等。
- 病原学检测: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
4. 监测流程和责任分工4.1 监测流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应按以下流程进行: 1. 手术前: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手术类型,评估感染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2. 手术中:手术人员应按规范操作,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机会。
3. 手术后: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定期复查,记录感染发生时间和类型。
4. 患者术后回访:对患者进行回访,询问是否有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记录并及时采取措施。
4.2 责任分工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责任应由以下人员承担: - 医院管理者:负责制定监测方案和流程,并监督执行。
- 手术科医生和护士:负责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及时记录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想到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我就觉得这个问题棘手,但作为一个有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知道怎么把这个问题拆解开,一点点地理清楚。
我们要明确目标,然后制定监测计划,实施这个方案。
1.目标设定我们的目标是降低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具体来说,我们要在一年内将手术部位感染率降低30%,确保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2.监测计划(1)建立监测小组我们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监测小组,由感染控制专家、外科医生、护士、检验科技师等组成。
这个小组的职责是收集、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制定监测流程a.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基础疾病、免疫状况等,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b.手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合格的手术器械和材料,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c.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d.数据收集:定期收集手术部位感染的数据,包括感染病例数、感染类型、感染原因等。
(3)制定监测指标我们要设定一系列监测指标,以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这些指标包括:a.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这是最直接的指标,可以反映我们工作的效果。
b.感染类型分布:了解感染的主要类型,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c.感染原因分析:找出导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3.实施方案(1)培训与教育我们要加强医护人员关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同时,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预防感染的过程中。
(2)改进手术操作针对手术操作中的风险因素,我们要不断改进手术技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感染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a.提高手术室的空气质量,定期进行消毒。
b.严格筛选手术器械和材料,确保其质量。
c.加强手术团队的配合,提高手术速度。
(3)加强术后管理a.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剖宫产、阑尾炎手术,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各类疾病手术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1、麻醉手术科预约所选择的手术后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专职监控人员在术后到病房了解病人实施手术情况,追踪调查患者的信息,填写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3、感染专职监控人员每天查阅病历,向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了解手术病人情况,观察换药情况,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采集标本送检,及时追踪送检结果,根据药敏用药。
4. 如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发热(>38℃);切口发红、有分泌物;切口敷料有脓液脓血渗透;术后24小时后仍在使用抗菌药物及医生诊断为切口感染等情况时,由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5、所在科室应准确留存病人出院后联系方式并告知病人手术后有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责任护士在病人出院后30天内电话联系回访以确定是否出院后发生感染。
如发生感染及时报告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6、患者出院后感染管理科完善登记资料,每月汇总监测结果,向监测科室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每季度总结分析,向全院发布。
五、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监测表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调查表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 月 天)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疾病诊断:1、 2、 3、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 急症/择期 切口个数: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手术医生: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切口类型:清洁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 污染手术 失血:有 无 失血量: ml 危险因素分值: 0级 1级 2级 3级 术前外周WBC 计数: 与手术切口相关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前预防、术中、术后预防与治疗):易感因素:糖尿病 免疫抑制剂 化疗 放疗 泌尿系插管 肝硬化 肿瘤 营养不良 使用呼吸机 激素 动静脉插管 引流管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 红 肿热 痛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他 实验室证据(与切口感染有关的实验室证据) 术后外科感染并发症:引流:是 / 否 穿孔:是 / 否 瘘管:是 / 否 切口裂开:是 / 否 脂肪液化:是 / 否 深静脉血栓是 / 否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感染部位: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发生感染时间:术后 天调查日期: 调查者:六、 相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手术部位感染率=者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 ×100%2、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观察期间各类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频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设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1.1监测某些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1.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2监测对象为2015年4月1日~2015年9月30日我院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
3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临床医生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4.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①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③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
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4.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①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②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③由临床医生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
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
1.监测对象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2.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3.监测方法
(1)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2)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4.资料分析
(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
(2)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数/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手术数
5.总结和反馈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1)
外科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手术部位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需要建立一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系统,以下为方法及流程:
一、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小组,制定感染监测的标准和方法。
二、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对手术部位进行必要的准备,减少手术污染的发生。
三、手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规范,全程佩戴手套,手术器械要经过高温灭菌。
手术过程中不得交叉感染。
四、手术结束后,进行手术部位消毒,包扎好伤口。
对于高危患者,要赋予漱口、洗手等特殊治疗。
五、监测手术部位的感染情况,包括切口情况、疼痛程度、发热情况等。
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要及时处理,给予红点穴位注射抗生素。
六、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感染处理方针。
以上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方法及流程,通过建立监测体系,遵守消毒规范,加强手术前后处理,有效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分析,避免感染的恶化和影响手术的疗效。
一类手术切口目标监测方案
一类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对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切口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切实减少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时间:2015年9月1日-2016年2月28日。
三、监测对象:妇科、乳腺科所有一类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超过24小时接受手术、在手术室缝合切口的患者,内窥镜手术者除外)。
四、监测指标:科室按照院感办设计的监测表格正确填写。
(见附表)五、及时诊断、上报院感病例: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及时上报。
六、监测方法1.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妇科、乳腺科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1)妇科、乳腺科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及措施。
(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3)确保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①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及时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密切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当发现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时督促主管医生采集切口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
③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手术部位监测实施方案
手术部位监测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1. 按照患者的手术场次,为每个患者设定一个独特的编号,用于追踪和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监测数据。
2. 在手术室内的每个手术台上安装必要的监测设备,包括心率监测仪、血压监测仪、呼吸频率监测仪等,以确保对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
3. 为每个手术室配置专门的监测仪器,用于显示和记录手术过程中的监测数据。
4. 在手术前,负责监测的医护人员应检查监测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并校准相关的监测仪器,以确保准确的监测结果和数据记录。
5.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仪器应始终处于连续监测状态,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医护人员应及时查看监测数据,判断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6. 在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将手术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监测时间、监测数值等,并归入患者的医疗档案中。
7.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具备准确的监测功能。
8. 培训医护人员关于手术部位监测实施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提高其对监测仪器的使用技能和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
9. 定期评估手术部位监测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优化。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方案(试行)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是指对外科手术后病人发生的手术后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情况进行的监测。
应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二、目的:通过监测,了解各类手术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术后感染的目的。
三、监测内容:包括监测手术总例数、不同手术医师的不同危险指数的手术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手术部位感染专率等。
四、监测方法:宜采取主动监测或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填写外科手术病人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对病人手术危险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手术外科医师感染专率、资料分析反馈等。
1、填写外科手术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包括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如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ASA分级、手术日期、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有无植入物、是否内镜术、麻醉方式、是否急诊、手术者等,应详细填写,以便于追踪调查(详见附表1)。
2、手术危险因素评分:不同的外科手术感染的风险不同。
影响SSI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手术病人基础疾病情况,将这三项危险因素分别评价、赋分,所得的分数相加就是监测手术的危险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3,共四个等级(见表2-2)。
SSI感染率只在相同危险指数下进行比较。
(1)手术病人基础疾病危险评分(ASA)标准(见表2-1)。
表2-1 ASA评分标准(2)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2-2)。
表2-2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3、主要监测指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等。
计算方式如下:(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3)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4)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100%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5)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6)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五、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和反馈: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对监测资料定期汇总,并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为进一步落实《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要求,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切实了解本院????手术部位感染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情况、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落实情况,结合医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组织形式:
1、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实施,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医务部、护理部以及开展监测的科室人员参与,在分管院长的指导下开展监测工作,并向科室发出监测通知,具体由院感科和科室相关责任人(院感监控员)负责落实监测期间的评估、随访咨询工作,收集相关监测信息。
2、本次监测前的培训和准备由院感科负责,对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配合做好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工作。
3、由院感科负责监测后的数据统计、总结和分析,并反馈相关科室。
三、监测科室:?????
四、时间安排:
1、监测时间:2016年全年,有植入物的手术将追踪至术后一年。
2、监测统计、分析与评价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并反馈相关科室。
3、监测知识的培训,拟定2015年12月底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知识培训。
五、监测内容及方法:
1、监测对象:?????(手术)
2、监测量:监测选定手术的所有病例。
3、监测方法:
(1)专职人员主动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
对每例监测对
象均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术后第1天开始每天对手术部位情况进行评估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住院期间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手术部位感染资料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内容详见附表)。
(2)手术部位感染的诊断参照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关内容执行。
(3)对手术切口疑似感染或感染情况,及时督促送病原学检测,以便为诊断提供监测依据。
(4)危险因素的评分:
危险因素评分表准分值
手术时间≤75百分位数0
>75百分位数1切口清洁度清洁、清洁—污染0
污染1
ASA评分Ⅰ、Ⅱ0
Ⅲ、Ⅳ、Ⅴ1
ASA评分表
分级分值标准
Ⅰ1健康。
除局病灶外,全身情况良好。
Ⅱ2有轻度或中度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贫
血、80岁以上的老人或其他等。
Ⅲ3有较严重的基础性全身疾病,如日常行动受
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等。
Ⅳ4有生命危险的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
力。
Ⅴ5病情极危重,需紧急抢救手术,如甲亢危象(5)专职人员和科室相关责任人常规进行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的手术一月/半年/一年内以电话联系方式进行相关信息咨询,以便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依据。
4、资料分析: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计算相应指标。
如:(1)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六、统计、分析、总结:
1、监测结束后,由院感科定期负责统计“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以及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等相关指标情况,并向分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同时向科室反馈监测信息。
2、总结、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以便为进一步进行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提供信息依据。
附: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医院感染管理科
2015年12月18日
附: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科别:______
一、基本信息
姓名:住院号: 床号: 手术间:
性别:男□女□ 年龄:联系电话: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入院诊断: 回访日期:年月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日期:年月日时分至时分
手术名称:手术医生:
切口等级: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感染□ 麻醉类型:全麻□ 其他:ASA分级:Ⅰ□Ⅱ□Ⅲ□Ⅳ□Ⅴ□ 手术类型:急诊□ 择期□
有无植入物:有□无□ 出血量: ml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未使用□ 预防□ 治疗+预防□ 术前□术前0.5-2h□术中□术后□
药物名称:
剂量及频率:qd□bid□tid□ g/日给药方式:静脉□肌注□口服□雾化□术后用药: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术后用药:24h□ 48h□ 72h□ 96h□ 120h□ 120h以上□
四、切口感染情况
切口感染:是□否□
感染部位:
1.表浅□深部□器官/腔隙□ 感染日期:年月日
2.表浅□深部□器官/腔隙□ 感染日期:年月日
3.表浅□深部□器官/腔隙□ 感染日期:年月日
微生物培养:有□无□
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病原体药敏结果
1
2
3
填表人:
手术部位监测表填写说明
1.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2.社区感染定义:病人入院时已经存在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3.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4)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①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②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腔隙感染的证据。
5.监测对象:按表格要求填写。
6.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等。
(2)手术资料: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手术切口清洁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等。
(3)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7.监测方法: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8.ASA评分:
分级分值标准
Ⅰ类1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
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Ⅱ类2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
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
Ⅲ类3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
如重症糖尿病、妊高
症。
Ⅳ类4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Ⅴ类5病情危重,属紧急抢救手术。
如主动脉瘤破裂、宫破裂等。
9.病原体:指感染部位的病原体。
一个感染部位若为混合感染则有多个病原体。
在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中特别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