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作者档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其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作者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一生创作诗 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 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 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词语解释
(1)驿(yì )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 人往来歇息。 (2)无主:无人过问,无人欣赏。 (3)着(zhuó):遭受。 (4)无意:不想,没有心思。自己不想费尽心思 去争芳斗艳。 (5)苦:苦苦,极力。
词语解释
(1)白水:明净的水。 (2)为别:作别。 (3)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 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4)浮云游子意:比喻游子的心意像浮云一样飘 忽不定。 (5)落日故人情: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这里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6)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7)萧萧:马嘶叫声。 (8)班马:离群的马。
词语解释
(1)卜算子,词牌名。 (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州东南。苏 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 (3)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3)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声音了,所以说“漏 断”。 (4)幽人:幽居之人。 (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6)省(xǐng):知晓。 (7)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清幽/幽〕美
的特点。
精品PPT
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
么?
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 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 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 成为永恒。
全诗层次清楚,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 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 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精品PPT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精品PPT
【诗歌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 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曲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
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代读 者赞赏的名句。
精品PPT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 “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
宣城,南齐大诗人谢朓居住、 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 来情有独钟。
精品PPT
自然环境
精品PPT
送友人
译文
青山横北郭, 一脉青山横卧在北边的外城, 白水绕东城。 一泓清水绕着城东潺潺流动。
此地一为别, 在这幽美环境里我们握手言别, 孤蓬万里征。 你就象孤独的蓬草将要飘泊万里。

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部编版1

部编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部编版1
《式 微》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 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式微》 这首诗。
文学常识
1、《诗经》简介
①《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到 汉代时称为《诗经》, 共305篇。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 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 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1:我看到一个女子在等他的丈夫, 她焦灼不安,眉头紧蹙,不断踮着脚 尖,太阳从她的眼前一点一点消失, 直至不见,她顿时面如死灰,惨白的 脸颊显出痛苦的神情。继而我看到她 对着这黑暗在倾诉她的忧伤。
品读,感知画面美
例2:我看到一个男子在田间拄着锄头 叹息,太阳虽已西沉,却仍是汗流浃背, 他抬起头看着夕阳毫不眷恋的下沉却无 能为力,他欲把腿起行,奈何今天的进 程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摇摇头继续干 活。直至黑暗把他们吞没。露水沾湿了 他们的衣裳,污泥爬上了他们的胸膛, 但是他们都无暇顾及。
背读,再享诗意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中考链接
1、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
教学难手点: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缭绕:回环旋转。
答: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 学生思考回答后明确:因为第一次无论愉快不愉快,但感觉都是新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
中考链接
4.“式微”和“微君之故”中“微” 的意思分别是( D ) A. 细小;(如果)不是。 B. 昏暗;微妙。 C. 衰微;微妙。 D. 昏暗;(如果)不是。
中考链接
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诗歌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紧接着交代原因,上下两章变 换两处文字,在巧妙的变换中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B. 全诗刻画了两个场景,在露水中劳作,在泥地里劳作,主要是为歌颂劳动 人民的勤劳。 C. 全诗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就把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 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D. 这首《式微》“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全册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共13首)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全册含答案)八下全册古诗词目录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4《〈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

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2分)。

(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1分)。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4.《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作用: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

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含译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含译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诗歌大意: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聆听一首新曲,倒上一杯美酒,还是去年一样的的天气,还是旧日的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几时回?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花儿的凋落,总让人无可奈何。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似旧时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独徘徊。

我独自一人默默徘徊。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驾轻舟划短桨,欣赏这西湖的美好风光,碧绿的湖水流转延绵,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处处随。

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水面琉璃清,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移动。

只见微微的涟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掠岸飞。

正掠过湖岸在飞翔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大地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四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凉的秋风,将我的泪水吹到前线扬州去。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到日落黄昏,醉意朦胧找不到回返的道路。

游兴尽时天色已晚,划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奋力地划呀,划呀,惊起一群鸥鹭振翅纷飞。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拼音把词语补充完整无可nài() hé()短zhào()绿水wēi() yǐ()liú() lí() liān() yī()沙qín()yǐ()清秋 zān ()yīng()散ōu ()lù()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棹(2)簪缨(3)倩(4)藕花(5)争渡二、理解性默写。

3.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部编本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本八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 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和你都是离 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 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 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赏析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 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 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 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 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 得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阙辅三秦, 城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 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 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 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参考译文
诗歌赏析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 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 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 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 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词语解释
⑴子衿(jīn),你的衣领。子,你。衿,衣领。 郑,今河南新郑一带。 (2)悠悠:深思的样子。 (3)宁(nìng):岂,难道。 (4)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5)佩:指佩玉的绶带。 (6)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 见的样子。 (7)城阙:城门两旁的高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9页课外四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内容主旨: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荡涤。

3.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

这里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用袅袅的钟磬声,更能衬托出周围一片寂静幽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也烘托出作者宁静的清净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其中的妙处。

“深”字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还隐含了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哲理。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哪个?颔联简化为哪个成语,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成语“万籁俱寂”。

“曲径通幽”,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子衿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 识。朗读和背诵诗歌,了 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中主要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心理描写。
3.体会精彩的文句,学习 一些赏析文学文本的方法, 提高对文学艺术的领悟能 力。
《诗经》复习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 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 305 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周南、召南、邶风、

鄘风、卫风、王风、 郑风、齐风、魏风、 唐风、秦风、陈风、
16 0
《风》“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 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 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桧风、曹风、豳风

小雅 大雅
74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 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
感受诗歌音韵美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
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么长。
9
赏析一:
1.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 的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指荒僻之地。驿, 驿站, 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 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
残破的桥。
无人过问。
遭受。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 只有香如故。




任凭。
普通的花卉, 此处喻指政界中的群小。
轧碎。
驿站外的断桥边, 梅花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 她孤自愁思, 又遭到风雨摧残。梅花开在百花之先, 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 任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 清香却如故。




弯曲的小路。
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寺院。
幽静的处所。
僧侣的住房。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指初日照射下山上美丽的景色。
使……怡然自得。
指山光和天色倒映在潭里的清澈淡秀的影子。
人的世俗之心。
各种声响。
寺院诵经, 敲钟开始, 敲磬停歇。
课外古诗词诵读
R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词课题总览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卜算子·咏梅》陆游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 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 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 骤然飞起, 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 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8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细腻地描写了恋人不至时女子的心理活动,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课 外 古 诗 词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感情。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 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 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 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明净的水。 为别:分别。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征:远行。 浮云:飘浮的云。 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理解诗歌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 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 却无人知晓。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 独宿于 荒冷的沙洲。
赏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接下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 茫的“幽人”形象,随即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孤鸿 的形象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 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赏析
下片抒情,主要赞美梅花的两种美德。“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 妒”,它的第一种美德是朴实无华,不慕虚荣,不与百花争春,在寒 冬孤傲开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第二种美德是 志节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沦落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是香气依旧。 这几句词意味深长,作者作此词时,正因力主对金用兵而遭贬,因此 他以群花喻指当时官场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从而表达了虽 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而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 “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又称 “诗三百”。
《诗经》的分类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 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是民谣、土乐,有十五国风,160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 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衿 》
黄蕾 杜婧妍
静女
桃夭
静女其姝, 桃之夭夭,
俟我于城隅。 灼灼其华。
爱而不见, 之子于归,
搔首踟蹰。 宜其室家。
静女其娈, 桃之夭夭,
贻我彤管。 有蕡其实。
彤管有炜, 之子于归,
说怿女美。 宜其家室。
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子衿 jī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nìng sì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tāo tà
quē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读准节奏
朗读诗歌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桃夭》、《柏舟》、《君子偕老》、《伐
檀》、《硕鼠》、《氓》、《七月》等。 )
2﹑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 “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解析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句子默写1.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补充完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_____,_____。

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同是写送别,王维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忧伤,而王勃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出友情不因天各一方而疏远的洒脱。

二、单项选择题3.(2022春·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即将赴任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

B.颔联写了两人“离乡背井”和“客居话别”双重别绪,表达无限凄恻之感。

C.颈联是说真挚的友情是不受空间阻隔的,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豁达。

D.尾联描写了友人在岔路口依依不舍挥泪告别,以至于儿女们也跟着抱头哭泣的情景。

4.(2021春·辽宁铁岭·八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选出对《子衿》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B.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C.全诗三章,采用顺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正如我们现在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可见对恋人的思念之切。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2022春·辽宁抚顺·八年级统考期末)选出下列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对仗工整,“辅”字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长安的雄伟气象,“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和蜀地联系起来,充满深情厚意。

B.颔联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

青青子衿,悠悠③我心。纵我不往,子 宁④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 不来? 挑⑦兮达兮,在城阙⑧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男子的美称。 ②衿:衣领。 ③悠悠: 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④宁:难道。 ⑤嗣音, 继续通音信。嗣,继续。⑦挑达:音táo tà, 独自来回走动。 ⑧城阙:城门楼。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 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古
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
《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制作:ynllxbh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 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高宗时 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 探父,不幸溺水而死。年仅25岁。王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 唐四杰”。对唐诗发展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 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 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原有集, 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 转入抒情, 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 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 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 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 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 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练习题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写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是什么? 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 境界 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 离。
此联为什么成为送别诗中的名句?
这两句诗一洗以往送别诗中 的黯然销魂的伤感、低沉的 感伤基调,表现出豁达、乐 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 大的安慰和鼓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h宦uà游n 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 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 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 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 沟通在一起。
大意: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途 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 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 是一样的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巩固练习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
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
送别诗鉴赏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面对分离,诗人们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 用他们的笔墨,书写出送别的场景,朋友间的情谊, 对朋友的劝勉安慰……这些诗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诵。 现代生活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还会产生独特的力量。 从日本寄回的一批物资,因包装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 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而在网络上热传。这两句诗出自王 昌龄的《送柴侍御》,寄送物资的人们妙用诗句,使 得这个寒冷的冬季变得美丽而温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 què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五津 jīn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 huàn
天涯 y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歧路 qí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歌节奏
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 诗有八句,绝句四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3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36张PPT)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楼台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①子:你。 ②衿:衣领。 ③悠悠:深思的样子。
④宁:岂,难道。 ⑤嗣:接续,继续。 ⑥佩:指佩玉的带子。⑦挑兮达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 ⑧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子衿 《诗经·郑风》
送 别 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啊!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一个常见的主题。由 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 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但古人写的送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唐】 王勃
王勃(650~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之冠。《滕王阁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壹 章 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 (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 人。与王维合称“王孟”,代表作有《过故人庄》 《春晓》等。
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
青 青 子 衿,悠 悠 我 心。纵 我 不 往,子 宁 不 嗣 音?
青 青 子 佩,悠 悠 我 思。纵 我 不 往,子 宁 不 来?
挑 兮 达 兮,在 城 阙 兮。一 日 不 见,如 三 月 兮!
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简介
•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 “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幼年随父 自中亚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
• 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入长 安,供奉翰林。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 日趋腐败黑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 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 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 离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消灭 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任永王 幕府并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 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 东归,61岁卒于当涂。
尾联细节描写。
萧萧班马鸣。
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 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 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 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 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 情。
总结
本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 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 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 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
卜算子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 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 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 山兴福寺”。
•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 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 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 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 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 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 的景色 。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 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 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 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 作动词,“使……空”。
词语注释
• 1.人:进入。 • 2.初日:初升的太阳。 • 3.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 • 4.禅房:僧侣的住所。 • 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 • 6.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 • 7.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 • 8.但:只。 • 9.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
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 集》 。
1.郭:外城
10.萧萧:马的叫声
2.白水:明净的水 3.为别:分别
11.班马:离群的马,此 指载人远离的马
4.孤蓬:又称“飞蓬”,这里比喻飘泊无定的游子
5.征:远行
6.浮云:漂浮的云
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 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 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 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 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 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 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 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
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 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 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 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 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 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 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 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 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 得到净化。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 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 扬的声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 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 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 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 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 宁静。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 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 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 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 愤慨和反感。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 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 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 种声响。“俱”,都,全部。“寂”, 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 于此句。
鸣……
分析
写景,分别处的 山水,色彩明丽。
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首联对偶, 白水绕东城。 别开生面
对朋友飘泊生涯 的关切。
此地一为别, 颔联点题, 孤蓬万里征。 分手时的离情
别绪。
写依依惜别的心情。 浮云游子意, 颈联抒情,对偶 落日故人情。 情景交融。
抒发与友人难舍难 分的情绪。
挥手自兹去,
提问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 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破山寺后禅院
Hale Waihona Puke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ìng )音。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 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 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 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 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 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 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 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 《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 《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9.自兹去:从此离开
词解
译诗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