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重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地《儿童地心理》,标志着科学地儿童心理学地诞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地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地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地目地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地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地作用,如格塞尔地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地目地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地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地方法之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地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地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地深度知觉设计地视崖实验..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地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地心理.如“绘人测验”..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地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地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地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地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地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地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地最初阶段..新生儿(个月)地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地,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地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条件反射地出现就是心理地发生.最早出现地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地吮吸反射..视觉和听觉地集中,是注意发生地标志..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地动作区有目地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地萌芽,是儿童地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地开端.眼手(视触)协调地出现地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个月地孩子开始认生.个月,五指分工出现..母子之间地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地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地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人类特有地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岁左右形成地..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地时期.大约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地萌芽,其突出地表现在独立行动地愿望很强烈..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地认识过程,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地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地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地增强上..学前儿童视觉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地发展和颜色视觉地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地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英尺处才能看到视力正常地成人在英尺处看见地东西.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地敏感期.治疗弱视地最佳期是~岁..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地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地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地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新生儿和岁前地儿童,口腔是主要地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人主要地触觉器官..范兹()在婴儿形状知觉和视觉偏好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 他专门设计了“注视箱”. 对幼儿来说,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地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地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婴幼儿方位知觉地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地辨别.据研究,,岁地儿童能辨别上下;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地左右方位,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地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婴儿最早地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地变化产生对时间地条件反射,也就是人们常说地“生物钟”所提供地时间信息而出现地时间知觉.以后逐渐学习借助于某种生活经验(生活作息制度、有规律地生活事件等)和环境信息(自然界地变化等,如幼儿知道“天快黑了,就是傍晚”,“太阳升起来就是早晨”等)反映时间.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儿童地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幼儿对时间单元地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地发展趋势..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地识记、保持和恢复地过程.完整地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恢复地前提,恢复是识记和保持地结果.新生儿记忆地主要表现之一是对条件刺激物形成某种稳定地行为反应(即建立条件反射);对熟悉地事物产生“习惯化”. 胎儿及新生儿地记忆,从其恢复形式看都属于“再认”. 婴儿末期,“再现”地形式开始萌芽,~岁时才逐渐出现.再认依靠地是感知,回忆依靠地是表象..儿童最早出现地是运动记忆.在幼儿地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儿童地语词记忆地发展也最晚.儿童这几种记忆地发展,并不是用一种记忆简单代替另一种记忆,而是一个相当复杂地相互作用地过程..元记忆地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地记忆过程地认识或意识地发展.儿童常见地记忆策略有: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使记忆材料系统化、间接地意义识记..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地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地过程.想象地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岁半到岁儿童出现想象地萌芽.梦是无意想象最极端地例子..儿童地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地时间相同,即岁左右.岁以前,是思维发生地准备时期.出现最初地用语词地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地标志.儿童地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地,然后出现具体形象地,最后发展起来地是抽象逻辑思维.典型地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地抽象逻辑思维.皮亚杰设计地“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地一个最典型地例证.随着抽象逻辑思维地萌芽,儿童自我中心地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地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地相对性..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地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地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地认识能力或概念地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地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地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地变化而改变..概念是思维地基本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地本质属性地反映.儿童掌握概念地方式:通过实例获得概念(学前儿童获得地概念几乎都是这种学习方式地结果.)、通过语言理解获得概念.根据抽象水平,将儿童获得地概念分为上级概念、基本概念、下级概念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儿童最先掌握地是基本概念,由此出发,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级概念.比如,“树”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级概念,“松树”、“柳树”是下级概念.儿童先掌握地是“树”,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体些地上、下级概念.了解幼儿掌握概念水平地常用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皮亚杰认为儿童地智慧(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地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地学习,而是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地活动.智慧地本质就是适应.适应是儿童主体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通过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而获得地一种平衡.同化是皮亚杰用语,是适应地机制之一.皮亚杰称之为“刺激输入地过滤或改变”.指地是主体利用已有地认知结构(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处理和改造,使之纳入原结构并丰富之地过程.同化引起地是原有结构地量变.顺应也是皮亚杰用语,适应地机制之一.皮亚杰称之为“内部图式地改变以适应现实”.他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地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哥白尼式地革命指地是客体永久性地获得..人们通常将儿童能说出地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地词地时间(岁左右)作为言语发生地标志,并以此为界,将言语活动地发生发展过程划分为言语准备期和言语发展期两大阶段.婴儿期(岁)是言语发展地准备期(前言语阶段),先学前期(岁)初步掌握本民族地语言时期(言语发生阶段),幼儿期是语言地丰富发展期(基本掌握口语阶段).儿童言语发展地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说.到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左右个词.~岁是儿童语音发展地飞跃阶段,岁地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儿童学习语音地过程,表现为先扩展后收缩地趋势.幼儿对语法意识是从岁开始明显出现地..童先掌握地是实词,然后是虚词.在实词中,儿童掌握地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儿童使用频率最高地是代词,其次是动词和名词.幼儿常用地理解句子地策略有:事件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根据词地意义和事件地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地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地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词序策略、非语言策略..~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地活跃期.儿童地词汇有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之分..岁前地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地言语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言语.学前儿童地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岁.自言自语是内部言语发展地初级形态,是在外部言语地基础上,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地过渡形态.自言自语地形式:游戏言语和问题言语..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地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地动机和激发作用.幼儿情绪情感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化、自我调节化..行为主义地创始人华生认为新生儿有三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爱.布里奇斯于年提出一个新地观点:新生儿地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地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地未分化地反应.我国地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地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地情绪反应.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地微笑和兴趣.儿童最初出现地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地,随着年龄地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最初地笑是自发性地,或称内源性地笑.有差别地微笑地出现,是婴儿最初地有选择地社会性微笑发生地标志.岁左右地婴儿,随着想象地发展,出现了预测性恐惧,如怕黑、怕坏人等.埃斯沃斯在其研究中创造了“陌生情境”研究法来研究婴儿地依恋,这是目前最流行、通用地测查婴儿依恋性质地方法.儿童地依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安全性依恋、回避性依恋、反抗性依恋..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地一种行为..美国著名地儿童心理学家麦考比和马丁概括提出了家长教养方式地四种主要类型: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地最主要形式是游戏.研究幼儿地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采用上述地方法对幼儿地同伴社交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同伴交往地类型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地成分.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岁儿童地个性开始形成.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地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地联系,具有较突出地生物性.传统上根据神经类型活动地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地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地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托马斯、切斯根据个维度对从出生到岁前儿童地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在人地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地,也是变化最缓慢地.因为气质和儿童地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总地来说,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地培养.布鲁姆提出出生后头年儿童地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获得了成熟地一半;~岁,即出生后地第二个年,发展..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地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地主要标志.自我评价大约在~岁开始出现..学前儿童地活动,主要包括对物地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地活动.活动本身不是心理,但是它和心理地发展是密不可分地,儿童地心理发展是离不开活动地.儿童地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幼儿期地主要活动是游戏..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地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地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地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地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以接受教育程度地重要标志..神经纤维地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地重要标志.儿童大脑皮层个区域发展成熟过程地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儿童心理发展地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这是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地标志.关键期最初由劳伦兹地印刻概念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地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整体来说,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地敏感期或最佳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脑地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地自然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史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地社会因素.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地作用,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地作用..行动过程中地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地主要指标.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地年龄.欢迎大家补充(*^^*) ……。
28044教育心理学考点详解2020年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考点详解目录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1)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5)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9)第四章学习概论 (11)第五章认知领域的学习 (14)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21)第七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24)第八章教学心理学概论 (28)第九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29)第十章教学任务分析 (31)第十一章课堂教学过程、方法与技术设计 (33)第十二章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与评价(不作考试要求) (36)第十三章学习动机的激发 (37)第十四章课堂管理 (40)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一、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P5-6(识记)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和家长的代理人等多种角色。
1、知识传授者: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
2、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民主、合作、处事灵活。
3、模范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4、家长代理人: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亲近。
(二)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P6-11(识记)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相关。
当智力超过某一关键水平以后,它不再起显著作用,而其他认知因素或人格特征就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实验研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通过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
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
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
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
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2.普通心理学3.学前教育学4.儿童解剖生理学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幼儿教师心理 (2)第三章学习的概述 (3)第四章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 (4)第五章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 (5)第六章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 (7)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8)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10)第九章幼儿教学心理 (12)备注:除了识记这些内容外,一定要详细完整的看书,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及的基本内容: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包含两层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基础性,又有实践指导性。
2、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经的四个时期:(1)20世纪20年代以前(初创期);(2)20世纪20-50年代(发展期);(3)20世纪60-70年代(成熟期);(4)20世纪80年代以后(完善期)。
3、教育心理学发展新趋势:关注教与学两方面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研究;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和个性化教学研究。
4、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创始人)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建立。
5、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6、裴斯泰洛齐创造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7、欧文1816年在苏格兰设立“性格形成新学园”,在新学园中设立“幼儿学校”。
8、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提出活动教育思想,教育以游戏为基础,设计一套教玩具“恩物”。
9、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10、学前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其发展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
学前心里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对于幼儿教育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关键的知识点和理论需要我们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幼儿认知发展在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按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的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与周围环境互动,表现出简单的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2岁到7岁的幼儿,开始具备符号思维,可以通过语言和图像进行思考。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感觉为基础,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的幼儿,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具体的操作和运算。
4. 形式操作阶段:11岁开始,幼儿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抽象的推理和解决复杂问题。
二、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发展在学前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情绪认知:通过学习,幼儿可以逐渐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情绪,比如高兴、生气、难过等,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联系。
2. 自我认同:幼儿在学前阶段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3. 社交技能:幼儿需要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同龄幼儿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社交技能的培养,他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社会支持。
三、幼儿的语言发展语言是幼儿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发展对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交发展至关重要。
1. 言承语接:在学前阶段,幼儿通过模仿和接触他人的语言来逐渐学会并使用语言。
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来进行交流。
2. 语法和句法:随着幼儿的语言发展,他们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能够组织和运用更加复杂的语言表达。
学前心理学各章节重点
语言发展:婴儿开始学习发音和语言理解,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社会性发展:婴儿开始对他人产生兴趣,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
学前期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概述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03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
感知觉的概念和作用
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直接反映。
词汇量:随着年龄增长,学前儿童的词汇量逐渐增加
语法结构:学前儿童逐渐掌握语法规则,能够组织完整的句子
语言表达能力: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频率等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因素: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情感发展逐渐丰富和稳定,社会性情感逐渐增多。
学前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情感表达:学前儿童开始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表达方式有限。
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开始能够体验到更复杂的情感,如自豪、羞耻等。
社会性发展:新生儿开始对他人产生基本的社交行为,如微笑、注视等,为以后的社交能力打下基础。
认知发展:新生儿开始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知世界,逐渐形成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婴儿期的发展
感知觉发展:婴儿通过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如听觉、视觉等。
动作发展:婴儿通过动作和活动来探索世界,如抓握、爬行等。
年龄:年龄越小,记忆能力越弱
环境:良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
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
“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裴斯泰洛齐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
江苏自考28044学前教育心理学真题(最终)
2021 年10 月江苏自考28044 学前教导心理学之青柳念文创作〔各个题的答案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但愿仔细看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1 与教员的讲授效果没有显著相关的是〔〕A 教员的智力程度B 教员的专业才能C教员富于鼓励和想象的倾向性D教员的热情和同情心2 通过大白的规那么和标准来引导儿童活动的家庭教化方式属于〔〕A专制型B平易近主型C放纵型D管束型3 关于短时记忆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B 短时记忆强补救留的时间,而工作记忆强调其功能1 分钟摆布C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储存时间很短,一般只有D短时记忆容量很有限,只要7+2 个信息单元4 学校教导在学生社会化中作用的实现,主要通过〔〕A 教员与学生的彼此作用B教员的严格要求C学生的主动学校D潜移默化5 让2 岁的儿童背唐诗,因他们无法懂得,依照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这属于〔〕A 有意义的机械学习B无意义的机械学习C无意义的学习D承受学习6 按照多元智力的研究,迷信家常常使用的智力类型是〔〕A 言语智力B空间智力C逻辑数学智力D自然智力7 从例子到规那么的学习,符合同化论中的〕〔A 派生下位学习B 上位学习C相关下位学习D概念同化的学习8 按照加涅的学习成果分类实际遏制任务阐发,“从很多图片中找出哺乳动物〞这一任务的需要条件是〔〕A 懂得哺乳动物的概念B有完成任务的对峙性C知道可以用解除法帮助本身D有喂养哺乳动物的经历9 属于补充的反应的是〔〕A 儿童对教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B 学生在投篮时看到本身把球投中C教师指出小强的姿势不正确D游泳时感到脚扭了10 不属于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是〔〕A 认知阶段B接洽形成阶段C内化输入阶段D自动化阶段11 关于说服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 如果教员提出本身的不雅点之后,幼儿不发生相反的不雅点,那么教员只提出正面的不雅点和资料有助于学习形成必定的态度B 说服的情感因素与明智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会受到学生成熟度的制约C 提供正面论据还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要思索到说服的任务D 对于幼儿来讲,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黑更有效地改变他们的态度12 个体因不雅察他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而增强了本身呈现典型行为的频率或强度,属于〔〕A直接强化B替代强化C自我强化D负强化13 关于哲学取向的讲授论和迷信取向的讲授论,说法错误的是〔〕A 我国风行的讲授论根本上是哲学取向的讲授论B 缺乏可把持性,难以指导讲授实践,是哲学取向的讲授论的局限C迷信取向讲授论发生开展的时间要早于哲学取向的讲授论D哲学取向讲授论的许多重要概念未经严格定义14 按照加涅的学习成果分类,分辨、概念、规那么高级规那么属于〔〕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认知战略D动作技能15 不属于讲授方针陈述的基来历根基那么的是〕〔A 方针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成果B 用颠末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方针C方针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D应选择适当的分类框架来设置与陈述方针16 关于“六步三阶段两分支〞讲授模子,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可以很好地诠释学生道德品质的学与教B 较好地表达了学生主体与教员主导关系的道理C反映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常识分类学习的思想D能较满意地诠释常识与技能学习的异同17 奥苏泊尔倡导在讲授中采纳“组织者〞着一技术的精力本色是〔〕A 强调直不雅讲授B 强调新常识与学生认知布局中原有适当常识的彼此接洽C鼓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18 不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实际中缺掉需要的是〔〕A 安然需要B认知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尊需要19 每次乐乐本身穿好衣服后,妈妈都称赞乐乐是个“乖宝宝〞,乐乐因此天天都积极地本身穿衣服,促使乐乐这样做的动机是〔〕A 认知的内驱力B表彰的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从属的内驱力20 关于群体凝集力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群体凝集力是指群体对每个成元的吸引力B 增强群体凝集力是维持群体存在和提高群体效能的需要条件C 群体凝集力强的群体内,假设方针一致性高,那么活动效率就低D 一般而言,群体凝集力强的群体外部气氛平易近主,成员之间沟通频繁,交往顺畅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10 分〕21 新教员和专家教员讲授行为的差异可以从三个讲授阶段遏制阐发,即课时方案差异、讲堂讲授过程的差异和的差别.22 按照埃里克森的研究,0—1 岁的儿童的开展危机是23 按照加涅的学习成果分类,属于情感范畴的是24 奖励是指施与行为之后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呈现的能够性的事物,它包含和负强化25 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有:言语指导、操练和反应26 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随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对峙量逐渐变少,变动的速度逐渐27 布鲁姆的教导方针分类学将教导方针分成三个范畴:认知范畴、情感范畴和28 先行组织者是20 世纪60 年月提出的一个概念29 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分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30 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下放弃本身的定见而采纳与大大都人一致的行为叫三名词诠释〔每题 3 分,共15 分〕31 讲授效能感32 道德33 行为方针34 讲授过程35 习得性掉助感四简答题〔每题 5 分,共25 分〕36 简述加涅的常识本质分类研究的教导含义37 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分辨学习教员可以采纳的技术38 简述广义常识的分类39 简述态度与道德的区别和接洽40 简述讲授方针的功能五综合应用题〔每题10 分,共20 分〕41 连系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试说明如何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42 连系工作实践,谈谈你对讲演法的不雅点,并举例说明讲演法适用和不适用的条件. 〔适用条件与不适用条件均写出两条即可,但需要举例说明〕六阐述题〔10 分〕43 试述先行组织者的实际以及对你日常讲授的启发意义.。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记忆发展
记忆发展的阶段: 学前儿童的记忆 发展分为三个阶 段,包括无意识 记忆、机械记忆 和有意义记忆。
记忆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记忆容 量逐渐增加,记忆 的时长也逐渐延长。 同时,他们的记忆 提取能力也在逐步 提高。
记忆发展的影响 因素:学前儿童 的记忆发展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年龄、教育、 生活环境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 前操作阶段:2-7岁,以符号、表象为中介来感知世界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进行具体实物操作,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形式操作阶段:11-15岁,进行抽象概念操作,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学 前 心 理 学 概 述 02.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发 展 03. 学 前 儿 童 认 知 发 展 04. 学 前 儿 童 情 感 与 社 会 性 发 展 05. 学 前 儿 童 个 性 发 展 06. 学 前 儿 童 心 理 健 康 与 教 育
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前心理学是 研究0-6岁儿 童心理发展特 点和规律的科
学
研究对象包括 儿童心理过程、 个性、社会化
等方面
学前心理学是学 前教育专业的重 要学科,为培养 优秀的幼儿教师 提供理论基础和
实践指导
学前心理学的 研究成果有助 于更好地了解 和促进儿童发
展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和表现,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探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前儿童的深入研究,探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大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大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及其教育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交等各方面的特点,旨在为教育者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案和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出现符号思维,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二、儿童情感发展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他们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会经历多种情绪,包括喜悦、恐惧、愤怒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情境。
三、儿童社交发展儿童的社交发展是学前教育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建立和发展与他人的关系,学习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他们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
学前教育要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社交技能,促进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儿童语言发展语言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在学前阶段,儿童逐渐掌握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开始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前教育应该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适当的语言指导,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五、儿童才能发展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儿童才能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在学前阶段表现出个体差异较大的兴趣和天赋。
学前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培训环境,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才能。
总结: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学科,研究了儿童认知、情感、社交、语言和才能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和发展的学科。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点的梳理。
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感知觉方面,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
他们对颜色、形状、大小等的感知具有一定的特点。
例如,幼儿在早期可能更倾向于关注鲜艳的颜色和较大的物体。
在注意力方面,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有意注意逐渐发展,但持续时间仍然较短。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记忆力方面,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
他们更容易记住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关系则较难记忆。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图片、故事等方式帮助幼儿记忆。
在思维方面,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直觉行动性的特点。
他们往往通过直接的操作和感知来思考问题,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思维能力。
二、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情绪情感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易冲动、不稳定、外露等特点。
他们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哭大笑,情绪的转换也比较快。
在早期,幼儿的基本情绪如高兴、悲伤、愤怒、恐惧等逐渐发展。
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他们开始出现复杂的情绪,如羞愧、内疚、自豪等。
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规范等的发展。
幼儿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意识,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前教育心理学本系列介绍了学前教育中幼儿的心理特征,以及针对学前儿童教育心理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开展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幼儿、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过程指幼儿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伴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学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幼儿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差异性。
3、脑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4、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感知的分化日益精细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5、观察室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6、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幼儿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幼儿观察的概括性逐渐增强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
7、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无意注意力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注意范围较小。
8、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记忆力以无意记忆为主,且无意识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识记;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3)幼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且效果优于抽象记忆,但两者记忆效果的差距越来越小。
9、幼儿想象力的特点是:幼儿想象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准;幼儿想象以再造现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0、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是:情绪、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外显性、易变性等特点‘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1为了更好地配合全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小组结合我校实际,在活动月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一、活动动员阶段1、认真组织各班学生参加活动启动仪式。
为了让全体同学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月的主题、内容、重要性以及意义,我校安排各班心育委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
2、辅导老师召集心理联络员及主要学生干部发动动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通知之后,各辅导员根据文件精神,把心理联络员和班级主要干部召集起来,强调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要求各班根据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注重活动实效,切忌流于形式。
3、各班级召开班会广泛发动。
各班级专门召开班会,由心理委员主持,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同时商讨活动计划。
二、活动开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我校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现总结汇报如下:1、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各班级组织观看了心理健康相关视频讲座,讲座通过案例回放,对学生学习、生活、交际、就业、性格等方面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2、5月15日,我院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成功承办了由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扬帆起航,心系奥运,放飞理想”演讲比赛,来自各学院共13名同学参加了最后的决赛,比赛邀请学生处副处长方亨福以及各学院负责心健联老师担任评委。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 点
汇报人:XX
目 录 CATALOG
01
学前心理学基本概 念
02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03
学前儿童情绪和社 会性发展
04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05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影响因素
06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 和干预
01
学前心理学基本概 念
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等方面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儿童发展,为早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04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气质类型和发展特点
气质类型:学 前儿童个性发 展中的气质类 型包括胆汁质、 多血质、黏液 质和抑郁质。
气质特点:不 同气质类型的 儿童在行为、 情绪和活动等 方面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
发展阶段:学 前儿童个性发 展分为多个阶 段,每个阶段 的气质特点和 发展重点不同。
影响因素:学前 儿童个性发展的 气质类型和发展 特点受到遗传、 环境和教育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
06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 和干预
学前儿童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心理发展状况。
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前儿童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信息,评估其心理状 况。
心理测验法:利用标准化心理测验工具,评估学前儿童的智力、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心 理特征。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学前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评估其心理状况。
学前儿童心理干预的策略和技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必背
道德发展:学前儿童开始形成初 步的道德观念,能够区分对错, 遵守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遵循儿童心理发 展规律,科学引 导
创设良好的教育 环境,提供丰富 的教育资源
关注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注重家校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亲子关系:学前儿童与父母之间 的情感联系是他们社会性发展的 基础,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
自我意识:学前儿童逐渐意识到 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 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不再完全依 赖父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同伴关系:学前儿童开始对同伴 产生兴趣,与同龄人建立关系, 分享玩具和经验。
经验因素:如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渐发展出 更高级的感知觉能力,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营养因素:如儿童的营养状况对感知觉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缺 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03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注意的概念、种类及功能
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种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功能: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记忆的功能:记忆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思维和想象的基础,对个体 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与学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迅速,需要针对其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记忆容量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前儿童的记忆 容量逐渐增加, 从最初的短时记 忆逐渐向长时记
忆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一、识记(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模范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①模范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民主公正,合作,处事灵活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2力)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③教师的期待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⑤教师的职业倦怠(3)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3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6)认知学徒制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二、理解与应用(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影响:①教师通过对学生不同的期望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5(1)制造心理气氛。
教师通过听取和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评价学生的行为反应等,为高期望学生创造亲切心理气氛,低期望学生制造紧张气氛(2)提供反馈;(3)向学生输出信息;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4)输入信息。
包括教师允许不同期望的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②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便进行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6③长此以往,循环反复,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
寄予高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好,低期望的学生越来越差。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②对教学经验的反思③认知学徒制④外部支持(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7不利影响:①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②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一、识记(1)心理结构及其分类理论从发展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①具体分为过程和结果两方面,从过程看,心理发展8一般经历许多性质不同的阶段;从结果看,长期心理发展结果形成了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②发展心理学把心理发展分为认知和言语发展;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③前者发展结果形成作为个体独立的人格特征的能力和认知方式;后者形成个体稳定人格特征的人格特质(性格、动机、气质等)从学习的观点看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分类①心理发展由外部环境影响加个体内部基因相互作用造成。
②前者通过学习实现,后者体现为个体的自然成熟,学习心理研究要区分两者结果③心理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学9习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或能力变化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2)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①学生素质由先天素质、习得素质、发展中形成素质构成,②先天素质三阶段影响因素(信息输入:视敏度;内部加工:工作记忆容量;信息提取:概念提取速度)③习得素质五种结果(智慧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含元认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④发展性形成素质有两个(能力或智力;人格特质)10(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① 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 前运算阶段(2-7岁)③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4)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学生先天习得发展信息内部信息智慧认知言语动作态度 能力人格感。
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前五个阶段为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婴儿前期(O~2岁):这一阶段的主婴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发展危机:信任与不信任(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发展危机: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发展危机: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发展危机: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发展危机: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如下:(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即他将个体一生人格发展视为连续的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特质的统一的过程(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他的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包括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他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5)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理解与应用(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①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②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③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2)心理因素与学习原理①认知与元认知因素:(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的目的;知识的建构;策略性思维;对思维的思维;学习的情景)②动机与情感因素:(动机与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的内部动机;动机对努力的影响)③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④个别差异因素:(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习与多样化;标准与评价)(3)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第二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新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①理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②理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③根据这一理论,学前教育必须研究和确定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选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不断促进学前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
即先行教育原则。
(4)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一、识记(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②沉思型与冲动型③整体型与序列型④辅合型与发散型(2)学习困难又称学习乏能。
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头言语与书面言语方面有一种或几种基于心理过程障碍三条件:①个体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80以上②无法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从事有效的学习,学习效果远未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只有接受特殊的教育服务才能学习成功③他们的学习困难不是感官障碍、情绪困扰或缺乏学习机会等因素造成的。
(3)特殊儿童的四种主要类型①天才儿童②能力缺失儿童(感觉障碍,躯体障碍,智力障碍,言语障碍,学习困难)二、理解与应用(1)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①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③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影响:①性格差异会影响学习方式(外向者与内向者;独立者与顺从者)②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与质量③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应用:①开设面向高一级学校的提高性选修课、面向生产部门的职业性选修课、拓展学生科学视野的拓展选修课、发展学生技艺特长的发展性选修课,宫不同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学生选择②提倡非指导性教学(3)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美国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
意义:①要求教师了解学生智力的优势与弱点,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指导应该多样化,适当地增加一些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多种智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