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瓦解首先表现在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ⅰ)【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ⅰ)【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4分)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5.(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6.(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历史各阶段特征

历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2、经济: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小农经济产生3、民族:华夷之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百家争鸣局面;5.、阶级阶层:士阶层的崛起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秦汉思想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5、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确立1、政治:分裂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4、文化:儒学危机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民族关系空前融洽;4、对外: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盛;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三教合流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3、文化: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4、经济:城市经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5、阶层:市民阶层兴起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阶层出现变动、士商相混;3、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对外:由较为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朝贡制度5、文化:程朱理学僵化,儒家思想承上启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西学东渐一度出现;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实业救国;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3、外交: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3思想文化上: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4、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5、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4、思想文化上: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5、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国民政府收复部分主权治外法权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2经济上: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4、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1947年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1、政治: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4、外交:一边倒,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2、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2、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3、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4、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世界近代文明史1、经济上: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到18世纪中期,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2、政治上: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欧洲的一些封建国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3、思想文化上: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等级、专制等观念,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17~18世纪,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神权、贵族特权,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4、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1、经济上: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开始,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初,工业革命扩展到西欧法、德和美国一些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俄国、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原料和市场的强烈需求,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2、政治上: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握国家政权;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19世纪60、70年代,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它们希望进一步清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美国内战、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及意大利统一,形成了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进步潮流;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思想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制度的各种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4、国际关系上: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1、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和技术革命,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和科学时代到来;同时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垄断组织是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以科技为先导,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形成;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下降,美德两国后来居上,俄日两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政治上: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特点,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并以合法斗争为主;3、思想文化上: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20世纪初,列宁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形成了思想体系,列宁主义诞生;4、国际关系上: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霸权和殖民地,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帝国主义最终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和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世界现代文明史1、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①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短暂恢复之后,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②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①十月革命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②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3、思想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4、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家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1、经济上:①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3、思想文化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4.、国际关系上: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复杂斗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1、经济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主流;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政治上: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 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 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他山之石] 内、外服制度(选自岳麓版)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 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 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问题探究 2] 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 应该否定吗? 提示:从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 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 [牛刀小试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 参考:分封制是中国商代萌芽、西周盛行的,在周王室强大的 前提下,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 教/材/知/识/补/充 完善备考知识空缺,很有必要! 1.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不同 (1)商代天命观的核心是一个至上神——“帝”。同时,我们也 知道,商代并不只存在一个神,它还存在以列祖列宗、先妣先母为 主的祖先神和以社、河、岳为主的自然神。 (2)周朝的天命观中对于人的关注,使人们从殷商时期对天、对 帝的绝对崇拜中走了出来,开始逐渐思考人的作用。
2.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并出现争霸局面。 (2)表现:葵丘会盟、楚王问鼎等。
三 重/点/知/识/总/结 学会总结,善于概括,提升自己!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 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权利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周王权力和诸侯之间形成 了较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精品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特殊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等斗争史实。

2.引导学生识别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阅读、讲解有关争霸的成语典故,培养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

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归纳出争霸胜负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

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

2.诸侯争霸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通过讲述学习管仲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复习式导入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性。

打开ppt,回顾西周的灭亡,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西周的灭亡,东周建立。

◆提出问题:西周是怎么灭亡的呢?◆学生回答: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提出问题: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四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出入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A.查B.验C.测D.切11.我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是在()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l2世纪D.公元16世纪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l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l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解析版)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解析版)

专题06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东周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一、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王室衰微表现:分封制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三、诸侯争霸1、原因:(1)周王室衰微,控制力减弱;(2)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

2、口号:“尊王攘夷”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4、影响:利:有利于局部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弊: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5、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原因(1)任人唯贤:命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2)正确策略:打着“尊王攘夷”旗号,号令诸侯。

(3)自然条件:临海有渔盐之利,资源丰富,工商业发达。

标志:葵丘会盟6、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分析】本题考查齐桓公争霸,知道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解答】春秋时期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后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最早成就霸业。

故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春秋。

故选:C。

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分析】本题以《太史公自序》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的知识。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清单】01 单元概览【单元概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本阶段时间界限为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夏商周的更替、青铜器与甲骨文、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夏朝带有奴隶制特征。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 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新增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和“楚辞”(新增内容)等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一种文字甲骨文。

一个历法夏历;战国时一年24 节气一次改革商鞅变法。

一大医著《黄帝内经》一次思想百家争鸣两大技术铁农具和牛耕两大文学《诗经》和楚辞两大制度世袭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夏、商、周。

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政治:夏朝开创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竞相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

(2)经济: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最为频繁集中于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争兼并了许多小国家。

(4)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百家争鸣激荡起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浪潮。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梳理】1、1、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瓦解(1)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2)内容对象:一是同姓王室贵族,二是异姓功臣,三是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世袭统治权,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3)作用①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开发了边远地区,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

(4)瓦解在西周末年发生动摇,春秋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王朝时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制,行郡县制。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是什么(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①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既是亲缘上的兄弟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②确立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3)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地位;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结合在一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与中央2)内容:①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首创皇帝制度,将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和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③地方制度:郡县制④选官制度: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制定秦法:特点是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2024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1-2023)近三年高考真题汇编

2024年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1-2023)近三年高考真题汇编

1.( 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2.(2023·浙江1月选考)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2023·湖南卷)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

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4.( 2023·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

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 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

“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5.( 2023·新课标卷( 五省)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6.( 2023北京卷·1)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

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侧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分封制为什么会瓦解

分封制为什么会瓦解

分封制为什么会瓦解你了解分封制吗?分封制自从出现之后就被君主立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可是为什么最后却崩溃瓦解了呢?下面是分享的分封制为什么会瓦解,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自从出现之后就被君主立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制度,而这种制度在西周时期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并且最终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可惜的是自从西周之后,这种制度就慢慢的失去了控制,到后来甚至被别的制度所取而代之,分封制最终还是崩溃了。

那么分封制崩溃的原因是什么呢?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造成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就是君主的力量相对薄弱起来,在此之前为了加强君主手中的权力,镇压住一些发对的势力,周朝时期将土地分成了许多的区域,然后派出诸侯进行管理和统治。

本来在分封制的管理之下,西周的君主专权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自从君主的权力衰退之后,分封制之下的诸侯就不再事事听从君主的号令,君主手中的权力开始无法掌控这些诸侯,这是分封制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分封制崩溃的原因中最根本的还是日益提高的生产力,致使分封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封制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铁器时代的来临,原本坚固的奴隶社会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力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分封制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诸侯和诸侯国开始有了新的目的和追求,反而不再满足于分封制带来的利益,这是分封制崩溃的最根本原因。

分封制基础介绍作为一个古代非常实用和常见的制度,分封制沿袭并发展了很多年,这说明这种制度在君主实力强大的时候是非常适用的,分封制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那么说明分封制的基础也是很早就存在的,只有有了分封制的基础这种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那么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呢?分封制的基础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分封制的基础在很早之前的奴隶社会就出现了,自从父系开始成为贵族之间分配权力的根据之后,分封制的基础也就逐渐形成,也就是说分封制的基础就是宗法制度,具体一点来说就是根据血缘而产生的一种宗法制度,在这种制度产生之后,社会上许多的事情都开始根据血缘而分配,方便了将一些地位权力用世袭的方法继承,作为分封制的基础这种制度从夏朝开始就正式确立了。

分封制 中考材料题

分封制 中考材料题

分封制中考材料题一、分封制概述:1、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在分封制下,统治者将领土划分为多个封地,并派遣王公贵族、官员和军队等去统治和保卫这些封地。

3、每个封地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封地的安全和稳定,并向中央朝廷交纳赋税和提供军事支持。

二、分封制的历史沿革:1、分封制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是商王朝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和统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

2、在周代,分封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周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和独立,分封制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

4、在秦代以后,郡县制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分封制的影响与意义:1、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分封制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和统治,使得当时的政治体系更加稳定和有序。

3、分封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4、分封制还有利于加强中央朝廷的权威和控制力,使得中央朝廷能够更好地掌控全国的政治局势。

四、分封制的文化表现:1、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表现。

2、分封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了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

3、分封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领导能力。

4、分封制还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分封制的现代启示:1、从分封制的沿革、影响和意义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现代启示。

2、我们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和传统,加强对地方文化和传统的研究和保护。

3、我们应该注重家族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加强人们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央控制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

5、我们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分封制背景:1、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专题讲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制度)

专题讲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制度)
1、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尧舜禹 民主推选 部落联盟首领)
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 2、夏商西周的王位世袭制 传承, 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 ⑴起源: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及,国王统率大小官员, 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王位世袭制从何时开始的) 治理国家。
⑵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 王之下有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 ②地方:侯、伯。
中国特有的族谱
周星驰宁波寻根问祖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 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 —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且我又是儿子,当然应该由我 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让须眉,当 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礼记· 王制》
礼乐制度
周礼实质成为维护政治等级制度, 防止僭越行为到1912年清朝灭亡
西周末期逐渐瓦解,秦朝时消亡。 分封制 互 为 宗法制 延续至今,仍有所体现。 表 里 礼乐制度
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 ②浓厚的专制色彩 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周天子
国都 土地
诸侯
人民
诸侯 诸侯
土地 人民 土地 人民
卿大夫
分 封 的 方 法

(4)影响:一分为二辩证地看 A积极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和管辖,巩固了王权;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 血缘关系难以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从长远看不利于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造成西周后期诸侯势力 的膨胀,对西周王权构成威胁。

【历史】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复习 人教版件

【历史】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复习 人教版件
直接管辖的地区仅限于_洛__邑__。
一带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三、诸侯争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的原因是什么? 周王室地位下降; 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 民族矛盾有所发展。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6.公元前7世纪中期,
_齐___桓____公____任用_管___仲____为
相,改革内政,对外 “尊王攘夷”,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
二、甲骨文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 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 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5、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 ____象__形__、__指__事__、__会__意__、__形__声__等___。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形成时期。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2.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于_春__秋__后__期_, 重要意义:_促__进__了__农__业_上__的__深__耕__细__ _作_,__并__为__开__发__山__林__、__扩__大__耕__地__创__造__ _了_条__件__;__是__春__秋__时__期__农__业__生__产__力__水__ _平_提__高__的__重__要__标__志____。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7.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
楚__城___濮__大__战__,晋军大
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 霸主。
成语:“__退__避__三___舍__”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8.春秋时期先后称霸中
原的诸侯有__齐__桓___公___
晋___文__公___楚__庄__王___秦___穆__公_ _吴__王__阖___闾__和__越__王__勾___践__。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

从血缘到地缘_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从血缘到地缘:春秋战国制度大变革研究【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血缘制度到地方权力制度的显著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制度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思想。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变革血缘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春秋时期逐渐面临挑战。

在血缘制度下,封建贵族通过血缘关系维系其统治地位,而地方权力的逐渐崛起瓦解了这种关系。

这种权力下放的倾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

首先,各诸侯国开始自立自强,自治能力增强。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逐渐发展成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再完全依赖于中央政权。

各诸侯国开始实施分封制,通过分封获得地方统治权和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能力。

其次,中央政权作为一个中心集权的政治机构,在地方权力的削弱和分散化中走向衰落。

这种衰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中央政府失去了维护边疆稳定的能力,外国势力开始侵蚀中原地区。

其次,中央政权无法有效控制贵族的权力,贵族进行内部斗争和外交纷争,形成多方对抗的局面。

最后,中央政权无法有效解决内部争端,如晋国内部的分裂和楚国内部的权力争夺,进一步加速了中央政权的衰落。

这种政治制度变革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带来深刻影响。

后来的中国历史中,地方权力的崛起成为重要的政治现象,例如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和宋朝的宰相制度。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春秋时期,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经济在此时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替代。

封建贵族通过实行土地赏赐制度和封地制度,使自己的经济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然而,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市场经济开始迅速崛起。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交换日益普遍,手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的兴起。

在城市经济的推动下,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们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利润增加了自己的财富。

2019-2020学年天津市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天津市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天津市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956年,广州机械厂在缺乏厂房的情况下,工人和管理者在烈日暴雨下进行露天生产。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见到后说:“条件不是不够好,而是很糟糕。”然而在该年的劳动竞赛中,科室和车间每天都出现新记录。这表明
依据材料可知,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主动运用西方的先进技术,这实际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主要地位,近代交通工具并未成为主导;C选项错误,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官员态度的变化,不能说明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表述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井田制的破坏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分封制在周朝初期巩固了周的统治,发展了周的疆域;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破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破坏了,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分封制也就瓦解了,故D正确;A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诸侯争权夺利是分封制破坏的表现,不是分封制瓦解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天人感应
8.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高三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

高三历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试题1.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

这实质上反映出A.中原地区经济发达B.分封制已开始解体C.三国霸主地位确立D.吴越文化的先进性【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公元前722-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33次,朝周王者3次”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解体,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晋国()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C.宗法等级秩序变动D.国家政权趋向松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反映当时出现按军功授爵,且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B选项出现于秦朝,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遭到破坏3.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

由此,孔子主张维护周礼。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商鞅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 史趋势;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 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 施③;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
④商鞅有能力,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实质是
A新旧土地制度的斗争 B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的斗争 C诸侯国与诸侯国间的斗争 D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到旧贵族的阻扰和反对,秦孝公死, 商鞅失去了支持和依靠
材料四:《韩非子-和氏》记载:“(商鞅之法)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孝 公死,惠王即位)------商鞅车裂于秦。”《战国 策-秦策》记载:“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据材料四指出为什么韩非子说 “秦法未败” 变法已经深入人心 ----依据: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分封制的瓦解首先表现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A土地私有不断扩大 B诸侯不听从天子命令 C齐桓公称霸中原 分封制崩溃 D王畿之地不断缩小
D
秦统一建立郡县制标志着分封制结束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 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B封建的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C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牛耕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政
治、军事,并实行“相地而衰征”
2魏国李悝变法
3楚国吴起变法
4秦国商鞅变法
A1 2 3 4 B 1 4
C2 3 4 D4
C
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的作用: ①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也承认了开私田的合法性,促进了土 地私有制的发展; 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问:据材料三说说卫鞅是如何驳斥甘龙、杜挚
1驳斥他们的错误观点:“法古”、“循礼 2用“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的史实证明复古的危害和变法的重要性
问:其目的何在?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活动提供了理论 依据
材料三 卫鞅与甘龙、杜挚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 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循?---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C 封建生产关系全面确立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其 主要标志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C井田制在各国瓦解 D各国进行了政治改革
B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愿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
B
下列变法中目的是为了建立地主阶级
专政,发展封建经济的有
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法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变法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封建制度
发展的历史潮流,并赢得了民心 据以上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结果说明什么? 1古今变法和改革,必然遭到保守势力阻扰和反对 会,出现反复和牺牲2变法要成功,一定要顺应潮 流措施得当3要有强有力的推行者稳固政权做后盾
从目的、内容、特点三个方面对比春秋改革 与战国变法的不同之处。 目的:春秋改革是奴隶主贵族为了建立霸业; 战国变法是新兴地主为了确立封建制度,建 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
原因1当时处于诸侯割据时期,劳动者人身较为自 由,统治者无法控制
2当时商业发展,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 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广,超出一个诸侯国 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的附庸 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 新兴地主
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 的标志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受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B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
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C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私田开垦日益增多 ---井田制瓦解- --各诸侯国顺应潮流,确认土地私有
B
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 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B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用 ——《国语》
说明春秋时期我国已使用农耕技术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土地的私有制已经确立, 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农业)或不堪底数 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 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 “耕田之利十倍,珠玉(经商)之利百倍”---周围 (东周)人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 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人更 迫切---到战国末(秦国)大商人终于参加了秦国政 权归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分析其出现原因 现象: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起来了,商人力量增强, 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的政治
பைடு நூலகம்
商鞅变法中,禁止弃农经商有规定主要是 为了
A保证战争兵源 B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C奖励军功 D建立县制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封建社会经济思 想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统一度量衡 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D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建立封建
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A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03太原)《诗经》云:“雨我公田,遂及
我私。”这种现象开始出现于
A商周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03东北三校)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 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材料四:《韩非子-和氏》记载:“(商鞅之法)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孝 公死,惠王即位)------商鞅车裂于秦。”《战国 策-秦策》记载:“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据材料三,说明材料四中“商鞅车裂于秦”的原
因因为变法触及了奴隶制贵族的利益遭
问;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秦孝公“卒用鞅法” 的客观原因
秦国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不强,被其 它诸侯国鄙视,因此决定变法图强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前359)“卫鞅说孝公变 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 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年年,百姓便之, 乃拜为左庶长“。 材料三 卫鞅与甘龙、杜挚争论,针锋相对指出:
为主,大王更为臣。”文中的人客观
上代表了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A
D富裕农民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 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秦孝公三年(前359)“卫鞅说孝公变法 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 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年年,百姓便之, 乃拜为左庶长“。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 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 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 礼者不足多.” 据材料二 、三指出甘龙、杜挚“弗然”的原因
甘龙、杜挚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反对 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
材料三 卫鞅与甘龙、杜挚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 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循?---治 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战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 建立县制,削弱奴隶主贵族的权力。 特点:春秋没有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维护奴隶 主贵族的利益;战国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 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战国时的变法在经济上有什么影响
从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地主 土地私有制转变 商鞅变法中的哪一个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影响
C重视农业
A
D建立县制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D
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的依据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有土地 C废奴隶制特权,奖励军功 D废除奴隶制,建立县制
因为它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 (井田制),正式承认了土地私人 占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 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士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春秋后期,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 田,都要由国家按田亩的实有数目
收税,即实行“初税亩”,这反映 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B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 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根本原因 A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发展生产 C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B国君的收入迅速增加 C刺激了新农具的广泛使用
D
D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其在经济上
的表现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推 广——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公田荒芜——私田主新 人采用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 自己保留一部分)—封建的地主和农民出现—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剥削关系形成,封建剥削方式出现— —这就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准备条件
原因: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交通发达 很多贵族从事商业
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政。他的 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 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