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放飞》“仁智教育课堂” 栏目《〈孟子〉选读》之一【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③,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⑤,泉之始达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注释】①乍(zhà)突然。
孺子,小孩。
怵惕(chǜtì)恐惧,惊恐。
恻隐,悲痛,哀怜。
②内同“纳”,内交即结交。
③要(yāo)求。
乡党,指乡里。
④端,开端,发端。
⑤然同“燃”。
⑥达,从地下冒出。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
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人,于是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仁政)。
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上玩弄东西一样容易。
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人,(比如)现在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都会产生一种惊恐怜悯的心理——这并不是要借此结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要在乡里朋友中求取名誉,更不是因为讨厌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的。
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没有怜悯同情之心,不是人;没有羞耻憎恶之心,不是人;没有恭敬谦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
怜悯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开端;恭敬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
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好像他们有四肢一样。
有这四种开端而自认为不行,那是自己害自已;认为君主不行,那是害他的君主。
孟子选读(二)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 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 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 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②。‛
——《告子上》/P419 ①信:通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 寡矣。‛
——《告子下》/P436
①舜发于畎(音犬)亩之中:舜曾耕于历山。②傅说:殷 高宗武丁的贤相。版筑:古代筑墙,两版相夹,当中填土, 用杵夯实。③膠鬲:殷末贤者,曾贩鱼盐。④管夷吾:管 仲。士:狱官。⑤孙叔敖:楚国令尹,楚庄王起用他于海 滨。⑥百里奚:秦穆公的贤相,曾替人养牛。⑦动心忍性: 震动心志,坚忍性情。⑧曾益:增加。⑨衡:通横, 横塞。⑩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通弼,辅佐。
①横(音哼)逆:蛮不讲理。②奚宜:怎么会。③由:通犹。④奚择: 何异。⑤难:责备。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 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①: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②。’此之谓 也。‛
——《离娄上》/ P355 ①《太甲》:《尚书》逸篇。②活:通逭,逃。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
——《公孙丑下》/P320 ①充虞:孟子弟子。不豫:不快。③名世者:命世之才。
六、理想人格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 膠鬲举于鱼盐之中③,管夷吾举于士④,孙叔敖举于海⑤, 百里奚举于市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所以动心 忍性⑦,曾益其所不能⑧。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⑩,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 于安乐也。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2018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孟子》选读 《孟子》选读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社稷:谷神和土神;由于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二神,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
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指庶民、众民。
) (《孟子?尽心下》)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
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
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孟子?梁惠王下》)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kuàng)也。
故为渊驱鱼者,獭(tà)也;为丛驱爵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百姓归附有仁德的国君,就像水流向低处、兽跑向旷野一样,(是很自然的)。
所以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给商汤、周武王赶百姓来的,是暴虐无道的夏、商末代天子桀和纣。
)(《孟子?离娄上》)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5、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顺流而下忘记返回叫作流,逆流而上忘记返回叫作连,追赶野兽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荒,喜欢喝酒不知道满足或节制叫作亡。
)(《孟子?梁惠王下》)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
) (《孟子?离娄下》)7、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需要反过来看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做好)。
孟子选读(2)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
改过 8.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
日月之食(蝕),民皆见之,及其 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
顺之,又从为之辞。」
滕文公上
9. 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颜渊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備註: 聖人-智及之、仁守之,智德兼備,通達天道。 賢者-只有知之智而力行之德未熟。
五种不孝
12. 孟子曰:「规矩,方圆
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
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反求诸己
13.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解释
孟子说:“我爱人却不能使人也爱我,则 反省自己的爱是否有缺失;我治理百姓却发现 百姓不愿受我治理,则我要反省治理的手段是 否符合智慧的原则;我礼敬人家,人家却不以 礼回敬我,则我要反省自己的礼是否合乎敬的 原则。一切作为都不能得到好的回报,就要反 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自己是诚心正意的, 则天下人都会归服于我的。
解釋:孟子说:“人不同于禽兽的就那么一点 点,老百姓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 万物的规律,了解人事的道理,自然遵循仁义 的道路行走,而不是勉强地推行仁义。”
存心养性
25.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 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 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生,那就遏止不住,也停不下来了,于是就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离娄下
18.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简单来说:主旨在于义与信虽然都是 德行,但两者之间有轻重,义大于信。 若守信履约会违反义,则应当以义为 优先。
《孟子》选读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少,就是减少的意思。”(杨伯峻 《孟子译注》第7页,注②,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2版。)
• 在古代汉语中,当“加”位于动词或形容 词之前时,用作副词,表示程度有所加深, 数量有所增加或减少,可译为“更”、 “更加”、“越发”。这种用法系由动词 用法(“增加”“增益”)虚化而来。
寡人之於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寡人之於國盡心,……→
(“於”发生动词化,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相当于动词)
•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其肉。(《孟子·梁惠王上》)
•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
•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战国策·燕策三》)
• 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敬以逆之, 犹惧其贰。……其如旧而加敬焉!(《左 传·昭公三年》)贰,有贰心。逆,迎接。
• 登高而呼,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 学)
• 顶上才生枝叶,若棕榈状,皮如龙鳞,叶 如凤尾,实如枣而加大。(元·陶宗仪《南 村辍耕录》卷二十七,“金果”条。)
《孟子》選讀
•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省邹城,属济宁市)人,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 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 孟子生活在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提 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对人民做 出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的战争。他反对 “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 “仁政”“王道”。主张“法先王”,“尊贤 授能”。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孟子》选读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 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 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 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 四体也。”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 辞让、是非 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 人有 这种心向,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 的。 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因 此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这些德, 而是 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 不去想它罢 了。
思想:有仁者之心,才能成为君 子,君子必怀仁心。人之交往是 互爱互敬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别人 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 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 上。
思想:实践仁德的方法是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即仁)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 最宽广的大道(即义);得志的时候,与老 百姓一 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 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 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权势 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 夫!
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 进行了论证, 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 辞让、是 非四种向。 此四种心向乃是仁、 智发生的根源。 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 源, 羞恶之心是义发 生的根源,辞让之 心是礼发生的根源, 是非 之心是智发生 的根源。 而四人的四种心向所 产生的仁、 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 品 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 向, 而 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 由此可知, 人性当是善的。
国学经典——《孟子精选篇目》
《孟子》经典诵读篇目精选1、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选读(五)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 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 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p371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 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 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 民心。‛
——《公孙丑上》/P302
①假:假借。霸:称霸。②王:称王。③赡:足。④七十子:泛指孔子 门下身通六艺的弟子。⑤《诗》:《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①如也;王者之民, 皞皞②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③,民日迁善 不知为之者。‛ ——《尽心上》/P443
①驩虞:同“欢娱”。②皞皞:通浩浩,广大自得的样子。③ 庸:功,这里是酬功之意。
——《尽心上》/P450
三、保民而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①,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②,得乎天子为诸侯,得 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 粢盛既洁③,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 社稷。‛ ——《尽心下》/p462
①社稷:社,土地神;稷,五谷神;象征国家。②丘民: 百姓。丘,众。③牺牲、粢盛:都是祭品。
①离娄:传为黄帝时人,视力极佳。公输子:鲁班,春秋末鲁国巧匠。规矩: 圆规、曲尺。方员:方圆。②师旷:晋平公时名乐师。聪:听力。六律:指 阳律六、阴吕六,合称律吕或十二律。五音:宫、商、角、徵、羽五音阶。 《诗》:《诗经· 大雅· 假乐》。愆(音千):过。率:循。④揆:准则。⑤ 度:尺度。⑥君子:当官的人。⑦完:牢固。⑧《诗》:《诗经· 大雅· 板》。 蹶:震动。泄泄:喋喋不休。⑨沓沓:罗嗦。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六:舍生取义
经典赏析《孟⼦》选读之六:舍⽣取义《孟⼦》选读之六:舍⽣取义|原⽂|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①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②,故不为苟得③也。
死亦我所恶④,所恶有甚于死者⑤,故患有所不辟⑥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⑦?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⑧?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⑨,⼀⾖羹⑩,得之则⽣,弗得则死。
嘑尔⑾⽽与之,⾏道之⼈⑿弗受;蹴尔⒀⽽与之,乞⼈不屑⒁也。
万锺⒂则不辨礼义⽽受之,万锺于我何加⒃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⒄?乡⒅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⒆?此之谓失其本⼼⒇。
”|注释|①舍:舍弃,放弃。
②所欲有甚于⽣者:所希望拥有的有⽐⽣命更重要的。
所欲,指义。
③苟得:苟且偷⽣。
④恶:⾳ wù,憎恶。
⑤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憎恶的有⽐死还严重的。
所恶,指⾮义。
⑥辟:同“避”,⾳bì,躲避,避开。
⑦凡可以得⽣者,何不⽤也:凡是可以保全⽣命的⽅法,哪有不使⽤的呢?⑧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凡是能逃避祸患的事情,哪有不做的呢?⑨⼀箪⾷:⼀⼩篓的饭。
箪,⾳ dān ,盛饭的圆形⽵器。
⑩⼀⾖羹:⼀碗羹汤。
⾖,古代盛羹汤的器具。
羹,⾳gēng,⽤⾁、菜做的汤。
⑾嘑尔:⼤声呵斥的样⼦。
嘑,通“呼”,⾳hū ,尔,语末助词。
⑿⾏道之⼈:过路的⼈。
指⼀般⼈。
⒀蹴尔:以脚践踏的样⼦。
蹴,⾳cù。
⒁不屑:.认为不值得,有轻视之意。
⒂万锺:指厚禄。
锺,古代量器,容六斛四⽃。
⒃于我何加:对我有什么增益呢?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了让我所认识的穷困者感激我的接济吗?所识,所认识的⼈。
孟子选读
1、孟子与君主卷一梁惠王上孟子曰:“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卷七离娄上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卷八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卷十万章下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
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
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2、孟子与人生卷四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卷十三尽心上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选读
•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 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无益而舍之者,不耘 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 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仁义礼智之性
《告子上》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 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 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 之心,智也。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 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 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 德。’‛
《告子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 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 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 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告子上》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 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 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 或从其小体,何也?‛
•
•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 谓白与?‛曰:‚然。‛ •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 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 ‚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 《离娄下》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 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 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 仁义也。‛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 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 桮桊。‛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 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 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 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 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孟子》选读201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王道 保护鱼类(渔) 不可胜用 之始 按时砍伐(林)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教 民
王道 繁兴六畜(牧) 之成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教)
孟子的论证方法 •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治策略与 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邻国之政不用心(本体) • 五十步笑百步(喻体) •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 体) •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杀人以梃与刃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 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在中国,“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 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 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 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 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 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 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 “亚圣。”
(精品讲义)《孟子》选读六word版含答案2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往送之门,戒.之曰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困于心,衡.于虑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往之女.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 (2)一词多义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孟子选读(3)
3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 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 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也。」
告子认为人性就像回旋的水流 一样,在东边开个缺口便往东流, 西边亦然。借着水流没有定向来 说明人的善与不善没有定性。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是人之善性的基础。
智的表现在于能辨别仁义
二者之当为而持孚不弃。 礼的主要内容,便是将人
的敬爱之情,依照对象之
亲疏,而做合宜的表现。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非由外来 的因素加之于我,是我本来 就有的,只是不去思索它罢 了。
心性的相同之处,在于喜 好礼义,亦即人具有道德 理性。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人,便 在对这种人心普遍具有的 道德理性,能够先知先觉 的缘故。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 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所以说:『去寻求它便得到 它,舍弃它便失掉它。』到 最后得到或失掉它的人,好 坏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 数倍,这都是不能发挥他们 的人性本质的缘故。」
外在客观事物的知识,虽属 于学问,毕竟不能解决孙宙 人生的根本道理,人生的价 值和意义仍需求诸于己,就 是要认识自己的道德本性, 学问之道在于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而已。
孟子认为“心智”的理性 有两种: (1)认知理性——概念、 判断、推理,形成理智。 (2)实践理性——也称 道德理性,是对道德本体 领悟。
34. 孟子曰:「富岁,子弟 多赖(懶);凶岁,子弟多 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 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二:予岂好辩哉
经典赏析《孟⼦》选读之⼆:予岂好辩哉公都⼦①⽈:“外⼈皆称夫⼦好辩,敢问何也?”孟⼦⽈:“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②久矣,⼀治⼀乱③。
”“昔者禹抑④洪⽔,⽽天下平;周公兼⑤夷狄、驱猛兽,⽽百姓宁;孔⼦成《春秋》,⽽乱⾂贼⼦惧。
《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⑥⽆⽗⽆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息邪说 ,距诐⾏⑦,放淫辞,以承三圣⑧者。
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距杨墨者,圣⼈之徒⑨也。
”——《滕⽂公下》|注释|①公都⼦:孟⼦弟⼦。
②天下之⽣:天下,指⼈类社会。
⽣,诞⽣。
③⼀治⼀乱:治世与乱世交替循环。
⼀,或者,有时。
治,太平。
④抑:抑制,引申为治理之意。
⑤兼:摒绝。
⑥“《诗》云戎狄是膺”三句:《诗经》上说:“打击了凶暴的戎、狄,也惩治了野蛮的荆、舒两国,就没有⼈敢抗拒我了。
”语出《诗经·鲁颂·闷宫》。
是,语助词,⽆义,表⽰宾语提前。
膺,打击。
惩,惩治。
承,抵挡,抗拒。
⑦距诐⾏:抗拒偏邪不正的⾏为。
距,抗拒。
诐⾏,偏邪不正的⾏为。
诐,⾳bì.⑧三圣:此指禹、周公、孔⼦。
|译⽂|公都⼦说:“别⼈都说⽼师喜好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孟⼦说:“我岂是喜好与⼈争辩?我是不得已啊!⾃从⼈类社会产⽣以来,已经很久了,时⽽太平,时⽽动乱,总是交替循环着。
”“从前禹制服了洪⽔,才使天下得以太平;周公摒绝夷、狄,驱逐凶猛的野兽,才使百姓得以安宁;孔⼦作成《春秋》,才使乱⾂贼⼦有所戒惧。
《诗经》上说:‘打击了凶暴的戎、狄,也惩治了野蛮的荆、舒两国,就没有⼈敢抗拒我了。
’⽆⽗⽆君的⼈,正是周公要打击的。
我也是想要匡正⼈⼼,灭绝邪说,抵制偏颇的⾏为,驱除放荡⽆礼的⾔论,来继承(禹、周公、孔⼦)三位圣⼈。
这那⾥是喜好辩论呢?我是不得已啊!能够发表⾔论抵制杨墨邪说的⼈,就是圣⼈的门徒啊!”|评析|孟⼦⽣活的战国时代,是⼀个战争频仍、民⽣凋敝、功利主义盛⾏的时代。
⾯对“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以⾄“率兽⾷⼈,⼈将相⾷”(《孟⼦·滕⽂公下》)的混乱局⾯,他挺⾝⽽出,以强烈的使命感,游说诸侯,教化庶民,激浊扬清,⼒挽狂澜。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教育资料】《孟子》选读(知识讲解)学习专用
《孟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孟子的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及思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字词汇总字音数罟(cù gǔ)洿(wū)池施施(yíyí)卒然(cù)沛然(pèi)枯槁(gǎo)恶乎定(wù)孳孳(zī)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ié)弑君(shì)走圹(kuàng)驱爵(què)鹯(zhān)暴之于民(pù)朝觐(jìn)庶几(shù jǐ) 羽旄(máo)之美孺(rú)子怵惕(chù tì)恻(cè)隐铄(shuò)荑稗(tí bài)强(qiǎng)恕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2)蚤.起通“早”。
3)施.从良人之所之通“迤”,斜行。
4)卒.然问曰同“猝”,突然。
5)由.水之就下通“犹”,就像。
6)为丛驱爵.者通“雀”,鸟雀。
7)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通“又”8)今之乐由.古之乐通“犹”,如同。
9)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
10)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只是。
孟子选读(三)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 子路》
①如:当。②朝将视朝:你若来朝见,我就临朝。③东郭氏:齐国大 夫。④孟仲子:孟子堂兄弟,学于孟子。⑤采薪之忧:婉辞,表示生 病。⑥要:拦截。⑦景丑氏:齐国大夫。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 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 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 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 诺;君命召,不俟驾⑨。’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⑧!’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 ⑩: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 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 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 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 地丑德齐⑾,莫能相尚⑿。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 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 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告子下》/P424 ①任:国名。屋庐子:孟子弟子。②亲迎:古代婚礼,新郎亲自迎娶 新妇。③何有:有何,算什么。④揣:量度。⑤岑楼:尖顶高楼。⑥ 一钩金:制作一枚带钩所需的金子。一舆羽:一车羽毛。⑦奚翅:何 止。⑧紾(音诊):扭转。 ⑨搂:抱。处子:处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關於《孟子》
(一)《孟子》的成書時間
關於《孟子》的成書時間及作者,古今有三 種不同的看法:
第一,以东汉赵岐、南宋朱熹为代表,認為該 書完成于孟子生前,作者是孟子自己。
第二,以唐代韓愈、北宋蘇轍為代表,認為該 書完成于孟子死後,是由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 共同記述的。
孟子選讀
袁君
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簡介 (二)生平閱歷 (三)歷史地位
二、關於《孟子》
(一)《孟子》的成書時間 (二)《孟子》的結構及列入經書的時間
(三)歷代對《孟子》的研究
三、孟子的思想
(一)天道觀 (二)性善論 (三)倫理道德思想
四、《孟子》節選
(一)離婁章句上7.1 (二)萬章章句上9.2
但是,現今尚存的只有趙岐的《孟子章句》, 其餘均亡佚。因此,此書成為現存最早的《孟子》 注本,該書條析《孟子》內篇七篇章節句讀而串 釋其義。書前有總序,稱《孟子題辭》。
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儒家發起大膽的攻擊,在 他的批儒專著《論衡》中,有一篇《刺孟》,對 孟子的一些言行進行了譏刺。
東漢末年至三國初期:儒家經學出現了衰落的 趨勢;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由隋至唐,佛老之 學風靡一時,對孟子的研究成就不大。僅史書記 載的一些著作,也均亡佚。
20世紀70年年代後期至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 儒學,專家學者紛紛在全國各種學術報刊發表論文 已彙編成文集出版的有:《孟子研究論文集》,王 興業編,山東大學1984年印行。 同時,一些高質量的研究《孟子》的專著也陸續問 世,如: 楊國榮的《孟子評傳》 王其俊的《亞聖智慧——孟子新論》 董洪利的《孟子研究》 楊澤波的《孟子評傳》 而論及《孟子》的論著,更是非常多的。
1.道德規範和道德的最高原則
孟子做出了三個序列的道德規範:
其一,孝悌忠信。(基本要求) 其二,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長幼有 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 其三,仁義禮智。(最高原則) 2.民本思想 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他認為民 心的得失是天下得失的重要因素。 3.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張,是其經國治民的基本方 針。
曰:“奚而14不知也?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曰:“然則舜偽喜者與?” 曰:“否;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子產使校 人15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 圉16焉;少則洋洋17焉;攸然18而逝。’子產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 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 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彼 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奚偽焉?”
北宋:宋太宗時又加翻刻,《孟子》開始列 入經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正式將其著錄 于經部。哲宗元祐年間,《孟子》被列為科舉考 試的試士內容。
南宋:孝宗時,朱熹將《論語》、《孟子》 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合在一 起稱為“四書”,并悉心為其作注,確立了《孟 子》在經部的地位。
元明清三代:“四書”被定為科舉考試的科目, 《孟子》成為學著必讀之書。
第三,根據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中所說,孟子周遊各國,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 與“所如者不合”,不被採納,於是“退而與萬 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由此人們認為《孟子》一書在孟子 生前已基本完成。
因此,該書的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 子萬章、公孫丑等參與寫作。而司馬遷的話是比 較可信的,因為他距孟子生活的時代接近,所見、 所聞比後世更多且更確實。
(二)性善論
性善論是孟子倫理道德和仁政學說的理論依 據,在孟子思想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 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 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 上)
最後孟子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 《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歷史地位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並 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 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 “孔孟之道”。
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編於《孟子》一書,是 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其文章說理暢達,氣 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 著傳統散文寫作的最高峰。
(二)生平閱歷
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 學生。
*董洪利在其著述中得出了孟子師承孔子—— 曾子——子思——子思門人——孟子的關係,仍 待考證。
學成以後,孟子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 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 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 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 機會。
3.歷代對《孟子》的研究
戰國時期:孟子的王道思想、仁政主張,被 當時急功近利的統治者視為迂腐,未被採納,本 人也一直不受重用。秦統一中國后,為鞏固統治, 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孟子一派受到沉重 打擊,趙岐《孟子題辭》中說:“孟子徒黨盡 矣”。
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 想取得正宗地位,孟子亦逐程 曾的《孟子章句》、鄭玄的《孟子注》、劉熙的 《孟子注》、高誘的《孟子章句》。
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沒有確切的記載(有子居、 子輿、子車之說)。
*車,古字;輿,今字。車又音居,故三字皆 為孟子之字。
里籍,鄒。“鄒”,為一古國名。春秋時稱 “邾”或“邾婁”,戰國時稱鄒,與魯國毗鄰, 非魯下邑。
孟子的生卒年月,《孟子》七篇及其同時代乃 至秦漢史籍均無記載。當今通行之說,孟子約生 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約卒于周赧王二 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壽八十四歲。
《詩》日:‘天之方蹶,無然泄泄。12’泄泄猶沓 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13先王之道 者,猶沓沓也。故日,責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 邪14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二)萬章章句上9.2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 告父母。1’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 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 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2父母,是以不 告也。”
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等倡導古文運動, 帶來了儒學的復興。韓愈等尊崇孟子,推許孟子 是道統的唯一繼承人。
宋元明清時期:儒家將其奉為入學重要經典。 研究者甚多,著述甚豐,影響較大的有:宋孫奭 (市)的《孟子音義》以及假託孫奭之名所作的 《孟子注疏》,宋朱熹的《孟子精義》、《孟子 要略》、《孟子集注》,宋張栻的《癸巳孟子 說》,宋蔡模的《孟子集疏》,元金履祥的《論 孟集注考證》,明呂坤的《孔孟同異》,清黃宗 羲的《孟子師說》,清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 清周廣業的《孟子四考》,清焦循的《孟子正義》 等。
*趙岐:東漢時期人,作《孟子章句》,此書 是目前僅存最早的一部兩漢章句之學的著作。
2.《孟子》列入經書的時間
漢代:其地位不能同儒家經典相比。雖東漢 班固視《孟子》為子書,在《漢書·藝文志》中 將其歸入子部,但當時人們普遍將其看做輔翼 “經書”、解釋經義的傳。
五代: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于成都文翁 石室東南,督書《易》、《詩》、《書》、《儀 禮》、《周禮》、《禮記》、《公羊》、《穀 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刻 石。
所以,第三種觀點最接近事實。
(二)《孟子》的結構及列入經書的時間
1.《孟子》的結構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 共有七篇,即我們今日所見《梁惠王》、《公孫 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 子》、《盡心》。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孟子》有十一 篇。除流傳于今的七篇外,還有外書四篇,分別 為:《性善辯》、《文說》、《孝經》、《為 政》。
“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 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 的理論根據,還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三)倫理道德思想
倫理道德思想是孟子思想學說的主體,他談 天道、論人性,目的都是為闡明其倫理道德。天 道觀、性善論是其倫理道德思想的哲學基礎和理 論依據。在繼承和發展前人倫理道德思想的基礎 上,孟子從道德規範、道德價值及道德修養三方 面完善了先秦倫理學說,構築了比較完整的倫理 思想體系。
四、《孟子》節選
(一)離婁章句上 7.1
孟子曰:“離婁1之明,公輸子2之巧,不 以規矩,不能成方貟;師曠3之聰聦,不以六律4, 不能正五音5;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下。今有仁心仁聞6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後世 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 徒法不能以自行。《詩》云:‘不愆不忘,率由 舊章。7’
三、孟子的思想
(一)天道論
天道觀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是其性 善論、倫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出發點和哲學依據。
通過對《孟子》一書中孟子關於“天”的概 括,我們認為,孟子所說的“天”有四種意義:
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2.命運之天 3.道德、義理之天 4.自然之天 在孟子天道論中,雖不乏唯物主義因素,但從 整體看來,是有神論的唯心主義的。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 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則焉不得妻也。”
萬章曰:“父母使舜完廩,捐階3,瞽瞍焚廩。 使浚井,出4,從而揜5之。象6曰:‘謨蓋都君咸 我績7,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 8朕,二嫂使治朕棲9。’象往入舜宮,舜在牀琴。 象曰:‘鬱陶10思君爾!’忸怩11。舜曰:‘惟 12茲臣庶,汝其于13予治。’不識舜不知象之將 殺己與?”
其中,朱熹《孟子集注》、戴震的《孟子字義 疏證》、焦循的《孟子正義》尤其值得重視。
1840年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對《孟 子》的研究雖未停止,但沒有取得長足的進步。 不過清康有為的《孟子微》,以及民國時王治心 的《孟子研究》、楊大膺的《孟子學說研究》, 對於治孟學者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