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茶文化简史_陈文华
韩国茶道中国茶道日本茶道
韩国茶道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是东亚地区三个重要的茶道文化传统。
尽管它们都以茶为核心,但在茶叶的制作、泡茶的方式、茶具的使用以及茶道仪式等方面,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韩国茶道、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介绍与比较,来探究这三种茶道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韩国茶道作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韩国茶道强调的是慢慢泡茶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韩国的传统茶道仪式主要是通过泡茶和品尝茶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放松。
在韩国茶道中,禅茶艺术被广泛采用,茶道师通常会用小巧精致的瓷器泡茶。
泡茶的方式独特,一般使用的茶具是盖碗和茶杯,以及瓷制的茶壶。
韩国茶壶采用了多孔陶土制成,它能使茶叶更好地释放出香气和味道。
在礼仪方面,韩国茶道讲究从泡茶的准备到品尝茶水的每一个细节。
茶道师在泡茶之前,会先整理茶具,然后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泡茶和倒茶。
倒茶时,茶道师通常会先给长者和客人倒茶,然后再品茶。
二、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之一,既注重茶的质量,也注重茶具的品质。
中国人在茶道中追求的是品茶时对茶的品质、香气和口感的完全体验。
中国茶道的茶具种类繁多,如茶壶、茶杯、茶盘等。
每一个茶具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用途。
茶道师会根据不同的茶叶种类和泡茶的方式来选择不同的茶具。
在泡茶的过程中,中国茶道极为注重水的温度和时间的掌控。
不同的茶叶所需的水温和泡茶的时间都有所不同。
茶道师会用特殊的方法和技巧来控制水温和泡茶的时间,以达到最佳的茶叶品质。
茶道仪式在中国茶道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茶道仪式有着不同的程序和礼仪,如点茶、倒茶、闻香、品茶等。
茶道师会通过茶道仪式来展示自己对茶文化的理解和对茶艺的熟悉。
三、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以禅茶为基础,追求的是一种简约、自然和宁静的心灵感受。
日本茶道中最著名的茶道仪式是茶会,茶会通常在特定的茶室中进行。
日本茶道的茶具以陶瓷制品为主,茶壶、茶碗和茶杯等都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18秋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华师《茶文化赏析》在线作业
白族特色的调饮饮茶方式是?
A.三道茶
B.奶茶
C.竹筒茶
D.盐茶
正确答案:A
铁观音的故乡是哪里?
A.安徽
B.安溪
C.安阳
D.鞍山
正确答案:B
《茶经》的作者是谁?
A.宋徽宗
B.明太祖
C.陆羽
D.皎然
正确答案:C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
B.南北朝
C.明朝
D.唐朝
正确答案:D
下列哪项不属于泡茶三要素?
A.茶叶用量
B.泡茶水温
C.冲泡时间
D.茶壶质地
正确答案:D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
A.致静
B.致清
C.导和
D.修身
正确答案:D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认为的茶的三德呢?
A.提神
B.有益静思
C.帮助消化
D.让人忘记凡尘一切
正确答案:D
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
A.药用
B.食用
C.饮用
D.药食同源
正确答案:A
文成公主与下列选项中哪项最为紧密?
A.奶茶
B.酥油茶
C.红茶
D.青茶
正确答案:A
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是哪一部?
A.《神农本草》
B.《大观茶论》
C.《周易》
D.《荈赋》。
韩国茶礼发展历程及饮茶方法
韩国茶礼发展历程&饮茶方法一新罗统一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
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
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
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
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
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
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
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
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
论文格式模板
中日韩不同的茶道美学班级茶文化122学号201219010220作者高丽丽摘要: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中日韩三国的不同的茶道美学。
关键词:茶道日本韩国中国美学一、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廉、美、和、敬”为宗旨,融儒、道、佛为一体。
中国人讲究“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中国茶道美学四大理念:第一,“天人合一,物我玄会”。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哲学基础。
这一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切和谐、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是一种物我相互引发、极富有人情味的精神联系。
第二,“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比德理论是中国茶道美学的人学基础,是孔子提出的,在茶人这里实际是上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欣赏。
第三,“涤除玄鉴,澄怀味象”。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创新的根本途径。
洗净污垢称为涤,扫去尘埃称为除,心灵深处明澈如镜称为玄鉴。
其意要求人们去私除妄,使自己的心胸达到虚静空明的心境,才能使“味象”,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品味得到精神愉悦和心灵享受。
第四,“道法自然,保合太和”。
这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最高法则。
其要求是做到自然、朴素、和谐、适度。
陈文华则在《中国茶道学》一书提到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三个:清静之美、中和之美、儒雅之美。
清静之美是中国茶道美学的客观属性,它源于茶叶本身的自然属性。
清静之美是柔性的美,和谐的美,它强调的是在清、静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它美学与一体。
中和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中和就是要达到无我和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雅之美是在清静之美和中和之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气质、一种神韵。
它源于茶树的天然特性,反映茶人的道德秉性。
茶平和、淡雅的自然属性与中国人谦恭、俭朴,温文尔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之美。
韩国茶礼仪
韩国茶礼仪茶在韩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茶礼仪是韩国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
茶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茶的净化,传递友谊和平静的心境。
本文将介绍韩国茶礼仪的起源、演变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韩国茶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18年,当时的统一新罗王朝皇帝建立了韩国的首都开城,同时也把茶文化引入韩国。
在高丽王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茶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茶礼仪逐渐形成,并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仪式。
韩国茶礼仪主要包括茶具、茶道、茶席和茶人四个方面。
茶具是指用于沏茶、品茶的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道是指沏茶和品茶的过程,要求细致入微,注重每一个环节。
茶席是指茶道表演的场所,一般会在传统的韩屋中进行。
茶人是指沏茶和品茶的人,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具备沏茶和品茶的技巧。
在韩国茶礼仪中,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茶具要保持干净,使用前要仔细清洗。
其次,茶道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
再次,品茶时要用右手握杯,左手托盘。
最后,品茶时要仔细品味,感受茶的香气和口感。
韩国茶礼仪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派系,其中以曲阜派最为有名。
曲阜派强调茶道的精神内涵,注重茶的品质和茶的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仁川派,他们注重茶的外在形式和礼仪规范。
这些不同派系的茶礼仪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韩国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韩国茶礼仪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中,茶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茶的沏制和品饮,人们可以表达友谊、沟通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韩国茶礼仪是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的净化和沏制,传递友谊和平静的心境。
茶礼仪的起源、演变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都体现了韩国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无论是在传统场合还是现代社会,茶礼仪都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让我们一起去体验韩国茶礼仪的魅力吧!。
【七绝】痛悼同窗陈文华先生逝世,忆及08年三明聚会
【七绝】痛悼同窗陈文华先生逝世,忆及08年三明聚会
陈杏德 2014、5、22
尚忆沙溪泛画舟,月光如泻话如流。
书生本色恍犹昨,孰料斯人云外游!
陈文华,厦门市人,1935年生,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先生为著名农业考古学家,我国农业考古专业创始人。
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农业考古》主编。
又在茶文化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多次应邀出访韩国、日本、泰国、法国、美国、德国、瑞典、芬兰、丹麦讲学。
今年5月在赴黑龙江讲学途中突患疾病,医治无效,于5月19日19点40分逝世,享年80岁。
2008年我们厦门大学历史系54级的同班同学(只有一个班,不到40人)为纪念毕业50周年在福建省三明市聚会,除了乘竹筏漂流并畅游大金湖等景点,还包一艘豪华游论月夜泛游穿过三明市区的沙溪。
记得当时正当夏末秋初,白天暑气犹盛,夜里则凉风习习,月光如泻水银状,与溪水互映。
班上同学谈兴极浓,上穷宇宙,下极俗界人生,旁涉寰球局势。
陈文华等好几位同学则朗声吟诵即兴诗作,皆旁若无人,颇有曹孟德横槊气概,忘却已都是皓首翁妪!彼时文华同学依然风度翩翩,如不惑之年书生状。
不意未及六载,已然作古!呜呼,人生的是犹如白驹过隙,宁不惜耶!。
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人文社会RENWENSHEHUIKEXUE117王 鹏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茶起源于中国,于16世纪传入欧洲,可以说在国内外处处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足迹。
在中国既有高雅境界中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在俗世生活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国不但接纳了茶而且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茶文化。
英国和中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茶的传入和茶文化的形成,不但改变了英国本土的生活方式,对英国的社会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而对于存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茶文化,对其精神内涵进行对比是很有意义的。
以下是国内外关于茶文化的研究综述。
一、国内茶文化的研究述评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本土对茶文化的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论著,茶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茶艺表演十分热闹,茶叶网站发展迅速。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首领。
在《史记·吴起越》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
从《五褒僮约》的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
苏东坡在《汲江剪茶》中道“活水还需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枯肠末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再如“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有了文人的参与,茶开始逐渐有了它的文化内涵。
近30年来,茶文化学者围绕茶文化的属性、范畴、内容、表现、形态、结构体系、内涵、特性、社会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
以《农业考古》所出“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例,该刊是国内分量最大的茶文化刊物,内容非常丰富,每期篇幅约300页,刊发文章130篇左右,每年出2辑,现已出到32辑,约计发表文章4160篇,同时该刊1981~1990年还刊出茶文章27篇,两者共约计4187篇。
精品文档茶文化67214
《中国文化专题》课程论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浅谈姓名:李宗晟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学号:091204040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是茶的故乡。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先看看中国的茶文化简史。
茶树在中国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
中国的茶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那时候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1)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2)。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三国以前属于茶文化启蒙时段。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正式形成。
标志是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也是在这个时候,茶和茶文化从中国传到日本,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渊源之地(3)。
宋代茶文化有很大的发展,其表现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茶仪已成礼制。
与此同时,比茶成为了一种风俗。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茶文化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粹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这个在明清时代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茶文化基础知识
茶文化基础知识(一)茶的起源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茶与人的精神生活就密切相关,留下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
目前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茶文化”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大学教材,专门论述茶文化的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可以说是出现了“茶文化热”,主要是因为:一、茶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茶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茶对人体身心健康有极好的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饮茶文化已滲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种层次,人们对茶文化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茶艺作为茶文化的核心和载体,非常值得在社会和家庭中大力推广应用,茶艺走进千家万户,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茶艺之道在于一个“和”字,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弘扬茶文化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符合党的发展先进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茶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茶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这里只是根据国家茶艺师职业考评标准规定需要掌握的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茶的起源、饮茶的发展过程、饮茶方法的演变,以及中外茶俗,最后再讲讲茶文化精神。
一、茶的起源茶文化的载体是茶叶,茶叶主要是用茶树上的幼芽、嫩叶加工制成的,也有用茶树上较粗老的叶子制成的。
所以要了解茶文化,首先要了解茶叶和茶树的基本知识。
茶树的定义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山茶科、山茶属。
”我们说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起源的中心,指的是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至今有6000万--7000万年的历史了。
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茶道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作为东亚两个茶文化的代表,韩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在形式、精神追求、礼仪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区别。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茶具、茶艺表演、茶的品种和对茶的态度等多个角度来探究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一、起源和发展韩国茶道起源于中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最早由古代中国传入韩国。
韩国茶道注重禅修与茶文化的结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而中国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茶道注重礼仪、仪式感和意境的营造,强调茶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茶具韩国茶道使用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碗、杯、茶盖等。
韩国茶壶一般为瓷制,形状简洁,多为白色或青瓷,既实用又具有美观的审美价值。
碗和杯则较小巧,便于品茗时握持。
与此不同,中国茶道使用的茶具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碟、茶船等。
中国茶壶有紫砂壶、玻璃壶、铁壶等多种材质与工艺,造型各异,注重器物的纹饰设计和手感的品质。
三、茶艺表演韩国茶道注重茶艺表演的仪式感和庄重性,表演者动作稳定舒缓,一丝不苟地按照固定程序进行,以体现尊崇茶道的态度。
茶艺师在表演中通常会强调倾听茶的声音、观察茶的色泽和闻茶的香气等细致的感受。
而中国茶道的茶艺表演更为随意灵动,重视茶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茶艺师会展示一些独特的技巧和手法,如倒茶时的高低起伏、旋转漂浮等,让茶与艺术相结合,呈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效果。
四、茶的品种韩国茶道主要以绿茶为主,其中以煎茶和浓茶最为著名。
韩国的煎茶是用绿茶加入煮开的水中,经过多次搅拌、过滤和再次煮沸而制成的。
而中国茶道则拥有较多的茶叶品种,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
中国茶道提倡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茶叶,追求鲜活自然的茶香和苦涩的韵味。
五、对茶的态度韩国茶道重视茶与人的融合,强调茶的内在品质和茶师的修养。
在韩国,茶艺师会将泡茶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与客人分享,通过与客人的互动传递茶道的精神和情感。
韩国的茶道平静与优雅的艺术
韩国的茶道平静与优雅的艺术韩国的茶道:平静与优雅的艺术茶道是一门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泡茶、品茶、赏茶,以及与他人交流共赏的方式,旨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除了中国,茶道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聚焦于韩国茶道,并探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传承并融入韩国的文化与生活。
一、韩国茶道的历史渊源韩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高丽时期。
当时,茶道被引入韩国,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与宗教仪式、儒学、文人雅士相结合的精神实践。
韩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了内心的宁静和冷静。
通过日常的泡茶和品茶,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寄托。
二、韩国茶道的核心理念1. 和谐:韩国茶道注重和谐的追求,包括内外环境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茶室的布置,包括茶具的摆放、花草的装饰等,都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茶道认为,外在环境的和谐能够帮助修炼内心,达到内外相应的境界。
2. 内省:内省是韩国茶道的重要理念,通过泡茶和品茶,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平衡情绪,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
茶道崇尚内省的精神,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内心的喜悦和平静。
3. 谦逊:韩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低调、内敛的美感,茶道强调谦逊,认为只有谦逊的心态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深意。
茶道师傅注重以身作则,以谦逊的姿态示范泡茶,并教导学生必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三、韩国茶道中的茶具与仪式1. 茶具:韩国的茶具以白色瓷器为主,以其简约、质朴的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盏和茶杯。
这些茶具不仅体现了韩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茶道的内涵和精神。
2. 仪式:韩国茶道有着独特的仪式,以其简洁、庄重而闻名。
泡茶仪式由主持人主导,主持人会以一种匀称、优雅的动作,展示给客人。
茶道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清洗茶具、烧水、放茶叶、冲泡、品茶等环节。
仪式的整体流程体现了韩国文化的冷静与谨慎。
四、韩国茶道与日常生活的融合韩国茶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茶道传到韩国
中国茶道传到韩国茶,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礼仪。
中国茶道自古以来便以其精致的品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演变,中国茶道也渐渐传入了东亚邻国韩国。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传到韩国的历史、影响以及对韩国茶文化的塑造。
一、中国茶道传入韩国的历史渊源中国茶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纪的东汉时期。
在隋唐时代,茶文化达到了高峰,成为了贵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渐渐传遍了整个东亚地区,包括了韩国。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发现,早在公元七世纪的新罗时代,中国茶道便传入了朝鲜半岛。
在中国唐代的文献中,已经有关于朝鲜王子和贵族与唐代文人雅士交流茶艺的记载。
这些记载表明,中国茶道在韩国的本土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茶道对韩国茶文化的影响1. 茶的栽培与制作中国茶道对韩国茶文化的最重要的影响是茶的栽培与制作技艺。
中国的传统茶叶栽培和制作工艺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在茶叶的品种选择、种植技术、采摘工艺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着独到的造诣。
这些技艺在传入韩国后,为当地茶叶的栽培与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发展方向。
2. 茶艺与茶道礼仪中国茶道严谨而庄重的礼仪体系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壶、茶杯、茶具等物品以及倒茶、品茶的动作和仪态等都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精神意蕴。
这些茶艺和茶道礼仪在传入韩国后,成为了当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融入了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
三、韩国茶文化的发展与独特性1. 韩国茶的特点与分类韩国茶以绿茶为主,有着细腻的口感和清新的香气。
在中国茶道的影响下,韩国茶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分类方式。
例如,韩国的“碾茶”和“棒茶”等制作方法独具一格,彰显了韩国茶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 茶文化的礼仪和品味国茶道对韩国茶文化最大的影响是礼仪和品味。
中国茶道注重仪态和内心的宁静与寄托,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韩国茶文化中。
中国茶文化和韩国的对比
中国茶文化和韩国的对比韩国是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在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中,凝成了深厚的友谊。
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并对两国茶文化的特点进行比较。
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编辑本段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可能是最早的)传入朝鲜半岛。
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可靠的历史记载,不会晚于新罗统一三国时期,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
韩国茶礼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形式与内涵,与中、日茶道鼎足而三。
近十多年来,中韩茶文化的交流更是异常活跃,极为频繁。
下面分三国、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五个时期来回顾中韩茶文化的交流。
(一)三国时期韩国的三国时期是指从公元-世纪起到新罗统一三国后的公元七世纪,计有七百年时间,值中国西汉宣帝至初唐高宗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
中国人确切的饮茶记载是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比三国中最早立国的新罗国成立还早两年。
由于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句丽为公元372年,-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卜七十弋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
"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由于陆路交通便利的缘故,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列岛。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在天下元年(公元729)四月(《奥仪抄》)。
茶道专家的介绍有哪些
茶道专家的介绍有哪些茶道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专家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茶道专家的介绍:陈文华中国著名茶叶文化专家,1935年生于福建厦门,祖籍福建霞浦,1958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
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顾问,日本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协会名誉顾问,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主编,南昌女子职业学院茶艺系主任。
对农业考古学颇有建树,被日本考古界称为“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
”曾出访美、法、德、奥、意、日、韩、瑞典、丹麦等十几个国家。
著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史》、《中国稻作起源》、《长江流域茶文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等。
先后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江西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称号,并被聘为本院首批重点学科“茶文化学”学科带头人,被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首席。
茶道专家的介绍:余悦茶叶文化专家,民俗学家,1951年生于江西武宁,祖籍江西新建,笔名余风、彭勃等。
1968年工作,先后务农、做工、当干部。
1982年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
现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社会科学》主编,《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顾问,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茶艺师》全国统编培训鉴定教材主编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在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宋代文化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
主要茶著有《中国茶韵》、《问俗·中国茶俗》、《研书·中国茶书》、《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中国茶的外传与外国茶事》、《家庭茶知识手册》,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中国茶文化经典》等。
韩国茶文化
韩国茶文化
韩国“传统茶”种类多,经过一番光大,已经达
到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比较常见的是五谷茶,
像大麦茶、玉米茶等。药草茶有五味子茶、百合
茶、艾草茶、葛根茶、麦冬茶、当归茶、桂皮茶
等。水果几乎无一例外都可以制成水果茶,包括
大枣茶、核桃茶、莲藕茶、青梅茶、柚子茶、柿
子茶、桔皮茶、石榴茶等。
• 柚子茶
韩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定于每年5 月25日为茶日,年年举行茶文化祝祭。 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 演、韩国茶人联合会的成人茶礼和高丽五 行茶礼以及流行的新罗茶礼等。
成人茶礼
韩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 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礼节。 礼仪教育是韩国用儒家传统教化民众的一个 重要方面。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成人冠礼教育,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 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培养即将步入 社会的青年人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
传统茶简介
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茶不同,韩 国“传统茶”里不放茶叶,但可以放几 百种材料。 中国人一般不会在茶水里加糖,但是 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 没有不甜的茶。 “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 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
韩国茶发展史
一 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 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 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 新罗饮茶之始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四)新罗的饮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 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 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 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 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2023年茶文化期末复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4001《茶文化》期末复习题库及参照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氐闻千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 )A. 《大观茶论》B. 《茶经》C. 《茶录》D. 《茶述》答案:B2.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种高峰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A3. 清神、全真是哪位茶人提出的茶道功用(A皎然B卢全C. 陆羽D. 赵估答案:A4.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A赵估B李白c神农氏D. 陆羽答案:A5. 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是?( )A孙楚的《出歌》B西晋杜育的《姊赋》c王微的《杂诗》D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答案:B6. 《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 A北沙参B莲子C茶叶D. 金银花答案:C7. "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是历史上哪位皇帝提出的?( )A朱元璋B赵估c朱棣D乾隆答案:A8. "清、敬、怡、真"的茶精神思想是如下哪位学者提出的重要观点?A. 陈文华B林治C周渝D. 吴振铎答案:D9.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以上文字出自哪首荼诗?()A. 《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B. 《谢木媪之舍人赐茶》C.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D. 《一字至七字诗?茶》答案:A10. "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出自哪部茶学著作?A. 《大观茶论》B. 《茶经》C. 《茶述》D. 《茶录》答案:C11. 饮茶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A. 明清时期B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12. 茶字是由哪个中文演变出来的呢?A荼B攒c茗D. 茶答案:A13. 茶字萌芽千哪个朝代?A. 隋朝B汉朝C. 唐朝D. 明朝答案:B14. 如下不属千乌龙茶的选项是?A. 大红袍B. 铁观音C. 大叶乌龙D. 正山小种答案:D15. 茶字确定千哪个朝代?A. 隋朝B汉朝c唐朝D. 明朝答案:C16. 煮茶法的形成与是在下列哪个朝代?A. 隋朝B. 汉朝c唐朝D明朝答案:C17. 黄茶的最大特点是?A黄汤黄叶B高香持久c绿叶红镶边D汤色清亮答案:A18. 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运用茶树的国家?A. 日本B韩国C英国D. 中国答案:D19. 下列几种茶中哪种不属千“世界著名“四大红茶?A. 印度阿萨姆红茶B祁门红茶c正山小种D. 斯里兰卡高地红茶答案:C20. 俗称向乌龙茶是哪一类茶?A. 目余丰廿B黄茶c绿茶D. 花茶答案:A21. 黑茶的千茶颜色是?A. 纯黑色B. 深褐绿色c灰色D紫黑色答案:B22. 哪一类茶叶最先产生?A. 红茶B. 绿茶C. 白茶D. 黑茶答案:B23. 茶叶最初的运用方式是?A药用B食用C. 饮用D. 药食同源答案:A24. 白茶最初是怎样形成的?A绿茶制作失误形成的B发酵过度C发酵过轻D偶尔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茶答案:D25. 铁观音的家乡是哪里?A安徽B安溪c安阳D. 鞍山答案:B26. 藏族同胞特色调饮饮茶方式是?A. 三道茶B奶茶C. 酥油茶D. 盐茶答案:C27.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与酥油茶有着重大关系呢?A太平公主B文成公主C. 王昭君D. 赵飞燕答案:B28. 高档绿茶,尤其是芽叶细嫩的名茶,合用多少度水温冲泡?A.85-90B沸水C.80度左右D.75度左右答案:C29. 哪一种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A. 秦朝B. 魏晋南北朝c宋朝D. 唐朝答案:C30. 下列哪项不属千泡茶三要素?A. 茶叶用量B泡茶水温C. 冲泡时间D. 茶壶质地答案:D31我们平常饮用绿茶适合用什么器皿A塑料杯B金杯C铁碗D玻璃杯答案:D32. 擂茶是哪一类人向特色饮茶方式?A客家人B俸族人c锡伯族人D. 藏族人答案:A33. 白族特色的调饮饮茶方式是?A. 三道茶B奶茶C. 竹筒茶答案:A34. 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除了清饮尚有哪种?A调饮B煮茶C. 煎茶D. 吃茶答案:A35. 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A. 秦朝B. 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C36. 现今饮茶取水要点中,下列选项说的不对的的是?A泡茶用水最佳要“活”B泡茶用水最佳要“甘',C泡茶用水最佳要“清'D. 泡茶用水最佳要是南零泉水答案:D乌龙茶合用多少度水温冲泡?A.100度沸水B.80度左右C.75度左右D.85-90答案:A38. 茶马古道最初的重要作用在千哪首先?A. 运送丝绸B. 运送大米C. 茶马互易D. 运送金银答案:C39. 茶马古道有几条主线?A.1条B.2条C.3条D. 诸多条答案:B40. 文成公主与下列选项中哪项最为紧密?A. 奶茶B酥油茶C. 红茶D. 青茶答案:A41. 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千哪个朝代?A秦朝B.南北朝C明朝D唐朝答案:D42. 鸦片战争与哪种茶叶有着于丝万缕的联络?A.红茶B黄茶C. 绿茶D. 黑茶答案:A43. 诗人朱星诸所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列径中,总待新泉治火,相从栩栩清风。
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
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在远东的亚洲大陆上,有一个国家名叫韩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背景。
茶半香初,正是描述了韩国故事中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起韩国的茶文化。
茶在韩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交流的媒介。
茶在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新罗时代。
韩国茶的特点是清淡的味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透露出一种平和、自然的生活理念。
韩国故事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其丰富的传统艺术。
韩国传统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价值而享有盛誉。
韩国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通过简约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展现了韩国人民对自然美的追求。
另外,韩国传统音乐和舞蹈表达了韩国人民对宇宙之间统一和谐的理解,以及对人类情感和命运的表达。
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还渗透着对传统礼仪和家庭价值观的尊重。
在韩国,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纽带非常重要。
孝顺和尊老是韩国家庭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反映在韩国的餐桌礼仪和日常行为中,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
最后,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中还有人民的勤劳和奉献精神。
韩国人民以其勤劳、自律和奉献精神而闻名。
这种精神驱使着韩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行业的领导者,展现了其不断进取的态度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展现了韩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背景。
茶文化、传统艺术、传统礼仪、家庭价值观和人民的勤劳奉献精神都是韩国故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茶半香初的韩国故事,使之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之处的国家。
韩国申请中国茶道申遗
韩国申请中国茶道申遗中国茶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茶道在国际上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各国纷纷争相将其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国作为茶文化的一大发源地,也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申请。
本文将就韩国申请中国茶道申遗的背景、原因以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韩国茶道的历史渊源。
韩国茶道,又称为“茶礼”,是一种东方传统的茶文化表达形式。
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韩国就开始了茶叶的种植和使用。
而正式的韩国茶道文化形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公元7世纪,起初是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中国茶道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茶道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融合了韩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对于韩国申请中国茶道申遗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作为东亚主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韩国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
韩国茶道的申遗,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茶文化,增进国际茶叶产业合作和交流。
其次,韩国作为茶道的起源地之一,申遗可以为韩国茶道产业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更好的平台。
此外,韩国茶道在韩国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申遗可以为韩国茶道在国内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和社会支持。
然而,韩国申请中国茶道申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来自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技艺。
对于中国人来说,茶道是一种信仰、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结合,既有着严谨的仪式,又有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申遗过程中,需要严格保护中国茶道的完整性和纯粹性,确保申遗不脱离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实践。
其次,韩国茶道的文化与中国茶道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
这主要表现在仪式、器具和茶道哲学等方面。
韩国茶道强调水、火、茶、颜色和形状的和谐统一,注重制茶的仪式和礼节,以及茶具的设计和制作。
而中国茶道注重茶的品味、茶道的修行和茶艺的表演,更加注重茶艺师的修养和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茶文化简史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中国茶文化何时传入朝鲜半岛,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看法,如有的人主张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茶文化就已经传入日本,有的则认为是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因佛教从中国传入朝鲜而将饮茶之风传入朝鲜,等等。
但是终因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而难以定论。
朝鲜半岛北端与中国大陆的辽宁、吉林两省接壤,因此彼此来往较为方便,文化交流也较频繁。
如早在三四千年以前,中国的稻作文化就传入朝鲜半岛。
西汉时期甚至将之划入版图,设立了乐浪等郡。
因此说中华文化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朝鲜是不错的,但是当时是否就将茶叶传播过去,还值得研究。
因为西汉时期,饮茶还只是在巴蜀地区流行,尚未传播到长江中下游,也未在都城长安一带流行,更不要说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一带,因此当时就将饮茶习俗传播到朝鲜的可能性是不大的,至少是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只能是一种推论而已。
至于有人说“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我国传入高丽,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亦进入朝鲜半岛。
”云云,也有待确切史料来证实。
因为至今尚没有文献记载说明早在4世纪末5世纪初之际,茶事已在中国的佛门盛行,也未听说过早期的天台宗、华严宗与饮茶有什么密切关系。
佛门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是中国的禅宗。
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
传说他在河南崧山少林寺坐禅时有一次打瞌睡,醒来后非常懊悔,就将眼皮撕下丢在地上,结果长成了茶树。
这当然荒诞不稽,但也反映了禅宗与茶叶很早就发生了关系,也许达摩当时就已经饮茶提神。
然而,达摩来中国是6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的事情。
禅宗的成熟则是在7世纪以后的唐代,而茶事的兴盛更是在8世纪中唐时期的事情。
因此,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也是中唐时期的事情。
据朝鲜高丽时代金富轼的《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记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
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来,王使植地理(亦称智异)山。
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
”而朝鲜的史书《东国通鉴》也记载:“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
”善德王在位时间为公元632至647年(相当于中国唐太宗贞观六年至二十一年),也就是说,在唐代初期或者在此之前,茶叶已传进朝鲜。
显然,从善德王至兴德王将近两个世纪之间,肯定还会有人从中国将茶树引进朝鲜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
兴德王三年这一次因为是唐代皇帝亲自赐予的茶树种子,由遣唐大使带回来,是个重要的事件,必然要在史书上记载。
又据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撰写的《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写的《驾洛国记》记载:“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馐等奠,年年不坠,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内五日也。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661年,唐高宗龙朔元年),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的祭品就有茶,这很可能是受了中国南朝齐武帝“以茶为祭”的影响。
这说明,在公元7世纪,相当于中国唐代前期的时候,朝鲜的一些地方已有饮茶习俗,因而才有以茶祭祀的现象。
但是只有到了相当唐代后期(9世纪)的兴德王时期茶事活动才兴盛起来,这也与中国在唐代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大为兴盛的现象相吻合。
公元868年,年仅12岁的新罗国少年崔致远秉承父命到大唐求学,18岁中进士,一直在中国为官。
有一次得到上级赐给他的新茶,专门写了一篇《谢新茶状》,其中有段写道:“始只采撷之功,方就精华之味;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
若非精辑禅翁,即是闲邀羽客,岂其仙贶,猥及凡儒,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仙草,始得忘忧。
”(1)看得出,他对唐代烹茶技艺是相当熟悉的,也是很有感情的。
因此,当他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回国时,就带了许多茶叶上船。
显然,回国之后,崔致远必然是一位热衷推广饮茶活动的人士。
据说他还写了《茶谱》一书,可惜失传。
总之,朝鲜茶事兴盛于9世纪不是偶然的。
因此在新罗时代(668-892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至唐昭宗景福元年)是茶叶从中国传入朝鲜并开始流行于僧侣、贵族之间,也是茶道思想开始酝酿的时期。
它为后来的高丽时代(936-1392年,后晋天福元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茶风鼎盛打下了基础。
虽然朝鲜自善德王时期起就种植茶叶,但因自然条件局限或是技术水平不高,所生产的茶叶一直品质不好,味道苦涩(2)。
因此直到北宋末年,社会上都喜欢饮用来自中国的茶叶。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奉命出使高丽,回国后撰写《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其三十二卷《器皿》三“茶俎”条记载了当时宋代的茶事情况:“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
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
故迩来颇喜饮茶。
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
凡宴则烹于廷中。
覆以银荷,徐步而进。
侯赞者云:茶遍!乃得饮。
未尝不饮冷茶矣。
馆中以红俎布,列茶具于其中,而以红纱巾幂之。
日尝三供茶,而继之以汤。
高丽人谓汤为药。
每见使人饮尽,必喜,或不能尽,以为慢己,必怏怏而去,故常勉强为之啜也。
”这段记载使我们得以了解高丽时代宫廷茶事的具体情况。
首先是当地虽产茶,但苦涩难以入口,故贵族们是不喝的。
他们喝的都是来自中国的腊面茶和龙凤团茶,这种珍贵的茶除了皇宫赏赐之外,市面上亦有商贩出售,可以得到,因此大家都喜欢饮茶。
其次是讲究茶具,描有金花的黑釉茶盏,色如翡翠的青瓷茶瓯,银制的火炉和茶鼎,形制完备,都是仿效中国的制度。
第三是举行茶宴时,要在庭院中进行烹煮。
茶煮好后装入茶碗,上面要用银制荷叶形盖子覆盖,然后端上茶徐徐而进,奉给各位贵宾。
饮茶之人,要等到每人都接到茶后才能开始饮之,因此经常是茶汤已经冷了。
最后是用完茶具,洗涤干净,放在红桌布上,再用红纱巾覆盖。
每天要供三次茶,喝完再加水。
高丽人认为茶汤即如药汤一样可以防病治病。
如果客人不喝完,就认为是怠慢主人,会很不满地离开。
由此可见当时朝鲜的饮茶水平是相当高的,其形式也是相当完备的,和中国宋代的点茶是相似的,可以看出是受到宋代的强烈影响的。
关于以茶为药的问题,日本的熊仓工夫教授曾经指出:“阅读这些宋朝的茶书会感到,不论在哪里视茶为药的观念是淡薄的。
在中国,自古以来不论何处提到茶都是嗜好品而不是药物。
然而,在中国的影响下接受了茶的朝鲜半岛,茶是药,并且在日本,茶也是养生之仙药。
”(3)个中缘由熊仓教授没有展开论述。
其实,中国古代也是谈论茶叶的药效的,在陆羽《茶经》出现以前的古籍,凡提到茶者多数都强调茶的药效,在《茶经》之后,中国的茶书确实不再强调茶之药效问题,但在各种医书中还是继续将茶当做一种可以防病治病的良药来记述。
而唐宋以后中国的饮茶已经发展为品饮艺术,强调的是如何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茶汤,如何欣赏其美妙的滋味,追求诗化的意境,力求得到一种审美情趣上的满足,茶之疗效问题已经不是茶人追求的重点。
所以中国古代的茶书很少花费笔墨来谈论这个属于医学上的问题。
但是,当茶传入陌生的国度和地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人们对茶为何物一无所知。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饮茶,必须首先强调其药效作用,然后才能慢慢引导到文化上的享受。
这一点朝鲜和日本都一样是不足为奇的。
正因如此,当年荣西和尚从中国带回茶叶、茶籽回国时,尽管日本早在中国唐代时期就已经饮茶,他写的一本茶书就叫做《口契茶养生记》,顾名思义,他要让更多人知道饮茶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尽管他本人对饮茶的了解早已不在这个层次上。
这一点很像今天大陆一些地方,凡是茶文化活动开展的较晚地区,一开始也是先宣传饮茶对健康的好处,而开展的较早的地方,则是多强调茶叶的品饮艺术,具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从上述徐兢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宋代的点茶方式已经传播到朝鲜。
因为书中提到的黑釉茶盏(金花乌盏)和青瓷茶杯(翡色小瓯)等都是宋代点茶的典型器具。
所用蜡面茶和龙凤团茶都是属于末茶一类,即要碾磨成粉末才能烹点的。
高丽时代的李奎报(1168-1241年)《东国李相国集》卷十四有一首《谢人赠茶磨》:“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
子岂不茗饮,投向草堂里。
知我偏嗜眠,所以见寄耳。
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
”从石制的茶磨中研磨出芳香的绿色茶粉,有如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黄金碾畔绿尘飞”诗句,可知是在描写点茶时所需的碾茶情形。
李奎报还有一首《访严师》诗,其中写道:“僧格所自高,唯是茗饮耳。
好将蒙顶芽,煎却惠山水。
一瓯辄一话,渐入玄玄旨。
此乐信清谈,何必昏昏醉。
”诗中提到茗饮,却用的是中国的典故,希望能喝到用无锡的惠山泉煎煮的四川蒙顶茶。
可见李奎报对中国的饮茶情况如数家珍,是何等熟悉。
李奎报身为宰相,其生活年代相当于中国南宋中后期,可见宋代的点茶技艺已为当时的朝鲜所完全接受。
元末明初,中国盛行叶茶冲泡法,也很快就传入了朝鲜。
高丽末期李穑的诗集《牧隐集》中有《煎茶即事》及《茶后小咏》等诗,后者有“小瓶汲泉破铛烹,露芽耳根顿清静。
”诗句,应该是将茶叶放到锅里煎煮之意。
稍晚于李穑的郑梦周的《圃隐集》中也有一首诗的题目为《石鼎煎茶》,写的也是煎煮茶叶的情形:“报国无效老书生,口契茶成癖无世情。
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朝鲜的《李朝实录》太宗二年(1402年)五月壬寅条下记载赠茶给明朝使臣,所赠之茶为“雀舌茶”,雀舌历来是一芽二叶之芽茶的称谓,可见叶茶已在当时占据主流。
熊仓功夫教授指出:“从抹茶到煎茶这一倾向,当然可以说是中国从宋代到明代饮茶之风的变化的反映。
”(4)也是在这一时期,朝鲜开始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形式的茶会制度,称之为茶礼。
《李朝实录》中有许多关于茶礼的记载,贯穿整个李朝,其中以十五、十六世纪为多。
凡是明朝使者来时一般都要举行茶礼,其中从持瓶、泡茶、敬茶、接茶、饮茶等等都有规定的程序,最后以茶叶为礼互相赠送而结束。
随着茶礼之器具的完备及泡茶技艺化的发展,形成固定的程式,成为传统并被保持到后代,如在肃宗七年(1681年)就专门为来访的清朝使者设茶宴,成为朝鲜宫廷活动中的重要礼仪。
除了世俗茶礼之外,还有宗教茶礼。
世俗茶礼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的学说传播到朝鲜之后,就以朱子(朱熹)的“家礼”为依据,主要是在成年(冠礼)、成亲(婚礼)、丧事(丧礼)、祭祀(祭礼)等人生四大礼仪中使用。
佛教的茶礼主要是依照“百丈清规”和“禅苑清规”等来实行,分为大礼、小礼、灵山作法三种仪式。
还有道教茶礼是以白瓷的茶钟(茶碗,上有绿色的“茶”字)为主要道具,用饼、茶汤、酒作为祭品来祭祀诸路神仙,还要以冠笏礼服行祭,并须焚香百拜。
(5)进入朝鲜时代,因崇儒抑佛殃及茶叶,茶事一度衰落。
连原来种植的茶树也任其自生自灭,以至枯死。
至朝鲜末期,经过重农学派的著名学者丁若镛及其弟子草衣禅师,还有与草衣禅师同年的金石学家金正喜等人大力提倡,聚徒授课,种茶、著书,广为宣传,使得濒临废绝的茶道再度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