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说课稿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居民的分布、居民的生活方式、聚落的特点和分类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学习了地图知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的特点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2.教学难点: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居民与聚落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聚落特点,进行案例分析,并展示成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居民的分布、生活方式,以及聚落的特点和分类等内容,通过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对“居民”和“聚落”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居民在聚落中的基本生活与社交方式。
3.通过实地考察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
2.居民的生活与聚落的功能。
3.聚落中的社交活动与人际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居民与聚落的定义和概念,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实地考察(30分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附近的一个聚落,如村庄或小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些现象,如房屋形式、居民生活习惯等。
4.讨论与总结(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并讨论居民在聚落中的生活与社交方式。
5.小组活动(3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或展板的形式,呈现一个理想的聚落,包括居民生活、社区设施等。
6.展示与评价(20分钟)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聚落,并邀请其他小组以及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
7.课堂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居民与聚落的总结和感悟。
四、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展示居民与聚落的概念。
2.实地考察地点(村庄、小区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2.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创造能力。
3.评估学生总结与感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更大型的聚落,如城市街区或社会新村,与学生一同观察和分析。
2.邀请居民或建筑师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和设计。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到居民与聚落的概念和关系,培养他们对居民生活和聚落建设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居民与聚落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共4套新人教版)人口与人种一、【教材剖析】教学目的知识技艺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3.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特点,了解影响世界人口散布的要素进程方法1.可以运用资料归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特点2.可以运用世界人口散布图,归结世界人口散布的特点情感目的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的地域差异。
2.知道世界人口散布的四大稀疏区和稀疏区,并学会剖析缘由。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设置情形,引导先生思索;自主学习与协作探求法;针对练习稳固。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进程与组织设计依据与意图教员活动先生活动创设情形〔1分钟〕展现春节时期火车站、五一泰山和十一长城,印度火车挂票图片。
截止2021年10月31日,地球人口到达70亿。
观看图片,感受地球人口之多世界人口的增长〔约20分钟〕【活动1】计算地球上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总结】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转机】假设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会是什么样子的?【读图1】读人口增长曲线图,观察世界人口的增出息程【总结】18世纪以前,人口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
【读图1】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是什么【ppt展现】图片展现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转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议【活动2】ppt出示各国出生率、死亡率,先生计算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总结】欧洲,北美等兴旺国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开展中国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转机】人口增长的快慢只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吗【读图2】比拟各大洲的人口增长率。
【总结】一个地域人口的增长还要遭到人口迁移等其他要素的影响。
【协作学习】从1830年到2021年,地球每添加10亿人口所需求的时间区分为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和12年【自主学习】结合教材70页,第一二段文字,剖析总结世界人口的增长阶段特点【协作探求】剖析二战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的缘由生活条件改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学习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如何计算【协作探求】计算各国自然增长率,并剖析增长率大于0,等于0,小雨0区分代表什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主要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理环境,掌握聚落的基本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风格,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在地理思维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培养。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认识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不同地区的民居特色。
2.难点: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分析,民居特色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原因和民居特色。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实地考察地点,安排考察时间。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引导学生关注民居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展示相关地图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地理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析具体地区的聚落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2.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2.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 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2. 难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及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成与发展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案例,探讨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居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居民分布特点的认识。
2. 评价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3. 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聚落,观察居民生活与聚落环境的关系。
2.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策划一次模拟聚落发展的活动。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民居图片,及相关视频资料。
2. 教材:提供丰富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和聚落景观。
居民与聚落教案
居民与聚落教案居民与聚落教案(7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居民和聚落;2.掌握居民与聚落的概念;3.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5.学会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居民与聚落的含义,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各个建筑、人像等要素,然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习(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居民和聚落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写出自己对居民和聚落的理解。
3. 讨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讨论,然后选择两位学生发言,给出自己的定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适当的修正。
最后得到居民和聚落的准确定义。
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出示几幅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描述每个聚落的特点。
教师适时提问,带领学生思考聚落为什么有不同的类型,以及这些特点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5. 归纳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案例分析的内容,总结出聚落对居民生活的作用,并用自己的话表达。
6. 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关于居民与聚落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作答。
然后教师逐一带领全班讨论答案,并解释正确答案的原因。
7.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部分农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农村和城市的居民和聚落有什么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
8.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展示;2. 学生讨论;3. 教师讲解;4. 问题导入;5. 小组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2. 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回答情况;3. 学生对居民与聚落概念的理解是否正确和清晰;4. 学生能否理解居民和聚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3. 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与聚落:人口增长规律、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聚落类型及特点。
2. 语言与宗教: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特点、聚落类型及特点、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2. 教学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世界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有什么特点?”2. 教学环节一:人口与聚落(1)人口增长规律:讲解人口增长的历史与现状,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的先慢后快的规律。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密度: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原因。
(3)聚落类型及特点:讲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形成、特点及区别。
3. 教学环节二:语言与宗教(1)世界主要语言:介绍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情况,分析语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2)世界三大宗教:讲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起源、信仰人数及分布情况,分析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查家乡的人口、聚落、语言与宗教情况,思考人与自然、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影响。
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①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②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6、根据图4.4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居民与聚落》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居民的分布、聚落的特点以及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章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针对本章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实例和地理数据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掌握聚落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居民的分布特点,聚落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居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实例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居民与聚落的特点。
2.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实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实例资料,用于分析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居民与聚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居民的分布特点,讲解聚落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析一个实例,讨论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分析家乡居民与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掌握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能够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利用案例分析法,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居民分布特点的判断。
(2)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和比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图片等资料。
(2)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居民和聚落的关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居民和聚落的认识。
2. 课程讲解:(1)讲解居民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
(3)分析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案例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2)各组汇报分析结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2)强调居民和聚落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并结合地理环境进行解释。
2. 搜集不同地区的居民生活资料,比较其生活习惯的差异,分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居民和聚落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评价建议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对居民和聚落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
七年级地理《居民和聚落》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学会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居民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授新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
5. 总结新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总结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居民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不同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的情况,以及对家乡自然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了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案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整体教学目标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任务设计学形式安排1.人口与人种小组合作2课时1.运用图表和其他资料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计算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理解世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2.会计算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能够运用图表资料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理解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区分世界不同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理解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
4.运用资料了解世界不同人种的区别,知道不同人种之间没有优劣之分,是平等的。
5.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种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自主探究合作2课时1.运用图文资料理解语言的重要作用,掌握世界主要语言的名称和特点。
2.在图中指出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3.结合图片和其他资料了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主要分布地区,说明不同宗教建筑的特点。
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自主探究合作1课时1.运用资料了解聚落的含义和分类,简单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根据图片和其他资料理解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不同地区的聚落密度和形态有很大的区别。
3.结合相关图文资料理解聚落的作用,了解保护传统聚落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分布教学目一、知识和技能1.能通过对比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能标运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2.学会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据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并能简单分析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统计数据、人口增长曲线等资料、图表,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特点。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重点难点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4)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形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2)使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初步认识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
二、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
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象中喊出了“别挤了”。
人口问题以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我们将做一些探讨。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二)教师质疑: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看图,说出结论: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
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四)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逐渐趋(短),这表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居民与聚落》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为“居民与聚落”。
核心主题:本单元的核心主题是居民和聚落,主要包括人口、语言和聚落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从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和分布入手,涉及了世界人种等知识点,然后介绍了世界语言的分布规律,最后给学生介绍了聚落的相关知识点,从知识的结构来看,不同地区的聚落情况反映的是不同地区人口、人种及各地文化综合的产物。
因此本单元的的讲解可以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来讲解居民与聚落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与内容课标要求和素养目标本单元一共涉及3条课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并简要归纳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3.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目标二:学会通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快慢。
目标三: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目标四: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目标五:能够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负面影响;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种的分布。
目标六:让学生了解世界不同的语言,从地图上了解几种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目标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目标八: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目标九: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专题一人口与人种专题二语言与宗教专题三聚落2.单元整体构想本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世界语言和宗教以及聚落的分布,在知识结构上,从人口和人种入手,讲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再从文化的多样性入手,发现聚落的多样性。
专题一人口与人种(1课时)专题二语言与宗教(1课时)专题三聚落(1课时)三、单元知识框架四、情景与任务(课程设计)专题一人口情景创设:情景导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计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计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b5E2RGbCAP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 。
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 。
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p1EanqFDPw 第一节讲授新课人口与人种[ 教师提问 ]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 1] 让学生结合课本 65 页活动 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一、导学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
二、教学目标:1. 运用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2. 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5、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三、重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四、学法指导:合作探究,阅读课外资料,利用地图和资料,正确提取、加工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导学过程(一)自学64—65页“世界人口的增长”部分内容。
1、读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回答:①图中的横坐标表示;纵坐标表示。
②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
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的。
2、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亿。
3、读65页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完成活动1,把所得数据填入表格中① 从1830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的时间有何变化② 这种时间的变化,说明了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何变化③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4、读图“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回答:①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的高低决定的,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和所决定的。
②写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也就是人口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既不,也不,也就是人口停止;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也就是人口减少。
5、完成65页活动2的要求①分析尼日利亚这个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它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有何特点②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三国相比,有何不同这意味着德国的人口是怎样变化的6、根据图中1950年、1960年、1970年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的绘制方法,然后独立完成这幅“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二)自学66—67页“世界人口的分布”部分内容。
1、自学67页活动1,人口密度的含义是,用公式表示为;人口密度的单位是;2、请你根据67页A、B两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3、读图“世界人口的分布”回答:①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地区是是人口地区。
主要地形是。
②看一看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内的主要地区是是人口地区。
主要地形是。
4、小组合作完成67页活动2。
①人口稠密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②人口稀疏地区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三)人口问题1、观察图,了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方面的问题。
2、观察图,了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3、小组合作完成: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不同的人种1、观察图,比较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
自学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了解世界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树立世界所有人种平等的观念。
2、观察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记住世界六种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分布。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说出主要语言及主要使用地区。
结合地图通过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主要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②正确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认识宗教自由,树立无神论观念。
重点:①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难点:世界的宗教分布教学设计:㈠新课导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有关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㈡教学活动:教师板书:一、世界的语言[教师启发]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除了我们使用的语言外,你能说出世界上还有其他什么语言吗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列举出知道的语言。
[过渡]大家列举了很多语言,那么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呢1、我们都知道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组织,经常研会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一份文件都要用六种语言打印出来,它们是哪六种语言呢我们看课本P47学生活动:阅读并抢答,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知道了英语是流传最广的语言,那英语是不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呢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若学生回答此问题有困难,教师可提示:中国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华人……)[合作探究]学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读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并在全班交流: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小结]语言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只有掌握多种语言才能使自己融入世界,因此同学们必须努力学习好语言。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世界六种主要语言,那么世界上讲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有何差异下面我们学习世界三大宗教。
[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世界三大宗教指什么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相关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表,三大宗教及其分布[指导]利用世界宗教分布图订正以上表格的正确答案。
注:①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它的宗教建筑被称为基督教堂。
②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宗教,它的教徒被称为穆斯林。
③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它的宗教建筑称为清真寺。
[提问]三大宗教不仅产生地区和分布地区不同,而且它们代表性的建筑也不相同。
你能区分不同宗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吗观察课本P50,如何区分不同宗教建筑(1)基督教教堂的顶部都有一个“十”字架。
(2)伊斯兰教清真寺的顶部是圆的。
(3)佛教庙宇则是塔形的。
[小结]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但也有些非法宗教,我们应相信科学,正确看待和认识宗教现象。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哪些知识㈢[创新例题点拨]【例】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语言与民族的关系。
题中的“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半句是对的,如汉语是汉族的语言,藏语是藏族的语言,俄语的俄罗斯族的语言。
而“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语言”是错误的,如我国的回族、满族都同汉族一样使用汉语。
答案:不正确。
㈣当堂检测: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学习目标: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对外贸易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
2.通过阅读世界国家分布图,知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环保、资源开发利用等实例,知道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4.知道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5.通过实例,知道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国家和地区知识准备:目前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
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非洲的国家最多,达51个,其次是亚洲 (39个),以下依次为欧洲(33个)、拉丁美洲(33个)、大洋洲(11个)和北美洲 (2个)。
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共有16个国家。
知识形成:阅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跨两洲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地跨南北半球的国家有_____个;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_____、_____、_____。
2.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范围内的___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识准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的国家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国际上,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知识形成:读下图回答:1.发达国家的数量 _____ (大于、等于、小于)发展中国家。
2.下列哪个地区是发达国家最多的区域( )A亚洲东部 B.欧洲西部 C.大洋洲 D北美洲3.没有发达国家的洲是( )A亚洲和非洲 B亚洲和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只有非洲4.以南北半球来看,发达国家多在_____,如 _____洲和_____洲;发展中国家多在_____,如 _____洲和_____洲。
同时,在北半球的南部也分布着大量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位于_____洲的南部。
5.根据上面的资料,你应该了解到“南北对话”中的“南”和“北”分别指( )A南半球和北半球 B.亚洲的南部和北部C.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D发展中国家的南北两个部分.学习主题三:国际合作知识准备: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
.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一个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和论坛组织,为所有成员提供了多边合作和参与的机会。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通过这一组织,它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使其在履行义务与承诺的同时,享受相应的权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