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_边城_研究综述_程莹
7安徽文学2007年第期8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程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
自《边城》问世至今的七十年间,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解读和再解读。
近五年内,《边城》依然备受关注,这些研究资料可以从思想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分析、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进行分类整理。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综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对沈从文的研究开始“热”了起来。
到了新世纪之后,这股热潮逐渐平息了一些。
一方面是因为可发掘的材料大都公之于众了,比如他的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他晚年的经历,文学之外的沈从文,甚至他个人的感情历程等边边角角的东西研究者们都没有放过。
另一方面时因为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审美趣味相应发生了变化。
从2003年至今的五年间,笔者可以查到的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著作不超过5本,其中旷新年著的《解读沈从文经典—边城的田园牧歌》和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精读》较有知名度。
关于《边城》的研究论文,有500余篇。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沈从文《边城》研究,呈现出转向的趋势。
转向体现在: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读;从历时性研究转向共时性的对比研究。
关于《边城》的艺术风格,研究者们普遍把它视作寄托了人生理想和人性关怀的田园牧歌来分析。
即认为此作品是沈从文构造的“人性神庙”,表现了“桃源”的湘西世界,寄寓了作者远离城市喧嚣的“大隐于世”的人生追求。
这种牧歌情调通过美丽的湘西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民表现了出来,但同时,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这种牧歌情调也充满了悲情。
“沈从文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①这是研究者们的普遍观点。
湘西世界的山水和人性如春水一般,从沈先生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是那么纯净,那么醉人。
正如李正君在《<边城>——解读人性至善和民族命运的寓言》中说:“沈先生只是用他的如椽之笔,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江南女子般细腻的情思,加之最经典的哀愁,混合出一片屹立于混沌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一块令我们心向神往的土地,一个安静的令人心仪的忧伤的童话,散淡自然地描绘出人性应有的率真、美丽。
沈从文研究综述
A S u m ma r y o f Re s e a r c h o n S he n Co ng— — we n
F U Yu a n —h o n g . I J Zh e n—l i n g 2
(1 .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 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0 1 0 3 ,C h i n a ; 2 . S h a n d o n g Wa t e r P o l y t e c h n i c , R i z h a o , S h a n d o n g 2 7 6 8 2 6)
2 01 4年 1 2月
沈 从 文 研 究 综 述
付 元 红 , 李 振 凌
(1 . 山 东商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3 ; 2 . 山 东水利 职 业 学院 , 山 东 日照
摘
2 7 6 8 2 6)
要: 作 为 中国现代 文学著 名作 家 , 沈从 文是 学界研 究的热点。文章梳 理 了 自2 0世 纪 2 0年 代 以来有关
第1 4卷
第 6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温泉沈从文的《边城》问世已经}o余年了,《边城》的研究也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
据笔者粗略统计,研究《边城》的专论文章有上千篇,沈从文研究专著中设专章研究《边城》的有十余部,在其它文章和专著中论及《边城》的有数千处,直至今天,《边城》仍是许多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1995年至2005年为研究年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述加以梳理、述评,将其研究的兴奋视闹归纳为牧歌说、悲剧一挽歌说、文化一原型批评说等三个专题,并略览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边城》整个小说有着浓重、多层次的象征意义,用文化一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小说中弥漫着的淡淡哀愁将会有全新的诊释。
一牧歌说牧歌(pastoral)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回避现实矛盾,抒情气息浓郁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印象性的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里,牧歌似乎比“田园小说”这个概念更能反映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抒情的本质和意义,因此,牧歌使用的概率相对稍高。
1995年以前的研究者关于牧歌说的阐释只是简略提及,如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设专章讨论沈从文的小说,他称《边城》为“玲珑剔透牧歌式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
他称这种牧歌体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这方面“最完善的代表作。
”凌宇肯定《边城》的牧歌情调,听到了《边城》里“清越的牧歌声”,但他更注意更强调“清越的牧歌声里夹着不谐和的现代杂音”,这“不谐和的现代杂音”具体表现就是“横在翠翠和摊送之间的那座碾坊”,但“沈从文不忍心让人心的丑与恶直接出面来破坏美与善,以致这一重大的现实社会因素在表现上,几乎淹没于环境的牧歌情调里。
”杨义则注意到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
”1995年后也有学者关注牧歌说。
杨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中说:“这是一首圆润悲远的乡土抒情诗,一首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富有情感和特色的江南边界山村生活场景。
其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五六年代,就有许多文学评论家开始研究《边城》这部小说。
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穆旭初先生发表了《浅谈《边城》的女性形象》一文,探讨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而当时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则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城》中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小说结构的安排。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小说的意象、意境、构造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伸。
除了国内,国际研究界对《边城》的研究也相当热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莫普克教授认为,《边城》是一部有关文化与现代化的小说,它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与融合,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李云琳教授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对传统家庭典范的重新解读,强调了小说给人们带来的反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边城》的评价都是高度肯定的。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魅力。
而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此外,《边城》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愈加丰富的意象也为它赢得了无尽的赞誉。
因此,可以说,《边城》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这部小说将继续被人们所喜爱、关注和研究。
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份历久弥新的珍贵遗产。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沈从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他给读者所营造的“湘西世界”都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1949年建国为主要时间分段点,把各家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整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前人大家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沈从文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
前期的沈从文研究对他批评的人多,并没有非常客观,很多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
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1]、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2]、“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3]以及“停止抗战”[4]论的制造者。
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
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5],是“《鸿鸾禧》里的穆季”[6]、“地主阶级的弄臣”[7]……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
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被拿来作为社会学批评典型案例,“空虚的作家”[8]“没有思想的作家”[9]“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10],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结论。
沈从文小说研究3综述
• 1953,开明书店来信通知他“各书已过时” “书稿、纸型全部均代为焚毁”。” • 后起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则把他作 为左翼文学运动和进步文学运动的对立面, 指责他“自始至终是坚决的站在资产阶级 或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认识现实”,歪 曲了现实。
(三)拔乱反正期(80年代初----80 年代中期)
• (二)沈从文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得 出了“乡村优于城市、下层人民胜过上流 社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根源于一个古 老而单纯的道德观念,即“见利忘义,便 是人性的扭曲,舍利取义,则符合人的本 性”。这个结论和观念,具有“社会历史 的、现实的某些朴素的阶级内容,奠定了 沈从文道德评价的唯物主义基础”。
• 2、主张“艺术创作在‘独断’”,反对文 学做单纯的政治工具,反对文学的商品化; 要求‘将‘道理’包含在现象中,尊重形 象思维规律;认定“情境”是触发美感的 弦索,这种“情境”允许“诗的抒情”, 渗透“理想追求”;提出“恰当”是“技 巧运用的准绳与归宿”。
(1)凌宇
• 《从边城走向世界》和《沈从文传》 • (1)将沈从文置于广阔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予以考察。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是两个世纪以来的苗汉文化、本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产物,并由此将沈从文的文 学世界概括为由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互参而建构 起来的整体构图。 • (2)对独特性品格的阐释。不仅花大量篇幅阐述湘西不 同于中国内地乡村的特殊民族文化图景,将几个世纪来湘 西特殊的生存方式和历史命运诉诸笔下,更是在这一民族 文化认同感下,将浸润在沈从文创作其中的民族精神气质 阐发无遗,如《边城》中蕴含的少数民族心理上的隐痛,与 《长河》创作密切相关的特殊的民族历史命运与现实背景 等等。
• (2)深入作品的内涵,对沈从文作品的思想 内容作出具体的文本阐述。
沈从文湘西小说“神性”元素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湘西小说“神性”元素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在沈从文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湘西小说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这些小说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浪漫的异域风情著称,成为20世纪初众多小说中的异数。
近些年来,对于沈从文湘西小说中体现的“神性”元素,出现了不少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湘西小说;神性一、引言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于沈从文的研究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一个重要方面。
“沈从文现象”,作为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引起了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沈从文小说,尤其是湘西小说中体现的超乎自然的浪漫主义叙事手法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探索。
本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将沈从文小说中“神性”元素的渗透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神性自然、神性生命与传奇小说中的神话氛围,对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期待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神性自然在沈从文的文本里,他不断地提及“自然”对自身的影响,此外,他又自称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派”,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湘西小说中处处暗含传奇性因素的原因。
关于沈从文小说中体现的神性自然以及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人生观、情感诉求与湘西地域文化等因素,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此有诸多的论述。
凌宇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一书中对沈从文的人生经验进行了细致分析。
他指出,在没有走向都市之前,沈从文就对现存的观念和秩序表示怀疑,他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经验世界,对外部体系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因而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
覃新菊的研究专著《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考察了作家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断指出“自然”对于沈从文的深刻意义。
基于前人的研究,陈晖在《意象自然神性自然人性自然——沈从文作品中自然的显现方式及蕴意解读》一文中进一步解读沈从文的“自然”情境,指出“自然”对于沈从文是作为宗教与信仰的存在,并为“神即自然”这一观点找出思想渊源。
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综述
学家 哈罗 德 ・ 阿 克顿 和陈 世骧 合译 的沈 从文 诗歌 《 颂 》及 体文 本的特 点和 不 同时期 译作 具有 各 自的时代 特 点等做 了
沈 从文 简 短 生平 介 绍被 收录 在伦 敦 杜 克华 兹 出版 社 1 9 3 6 进一 步 的探讨 。最后 ,作者认 为 ,沈从 文小 说的英 译有 了 年 出版 的 《 中 国现代 诗歌 》中 。同年 ,美 国著名 记者 埃德
现 英译 本 ,其 中 1 7篇 小说 有两 个 或两 个 以上英 译本 。部 究的头 筹 。这 篇文 章从 总体 上介绍 了沈 从文 的 中短 篇 小说
分 散文 也被 译成 英 文,如 威廉 - 麦 克唐纳 翻 译 的 《 从文 自
到文 章 发 表 时 的英 译 情 况 。首 先 ,作 者 提 到 沈从 文 共 有
华 强 是 国 内第一 个 关注 沈从 文 作 品英 译 现象 的学 者 。
短 篇 小说集 和 6部中 长篇 小说 。他的创 作风 格趋 向浪 漫主 在金介 甫教 授 的帮助 下 ,他 列 出了 一份沈 从文 作 品的外文 义 ,语 言质 朴且 富有 诗意 ,具有 浓郁 的地方 色彩 。作 品被 ( 主要 是英文 ) 翻译 目录 ,年 限 从 1 9 3 6年沈 从文 作 品的第
冬生 》 、《 传奇 不 奇 》和 《 < 散 文 选 译 >序 》( 1 9 8 2年 ) 等。 专集和 收录 有沈 从文 小说 的 中国文学 英译选 集 。然后 ,作
沈从 文作 品 的大量英 译 引起了 国 内外 学界 的关注 ,从 而开 者根 据不 同角度 将 这 7 O 种英 语 文 本 的译 者进 行 了归 纳 分
一
, ’
。
国 内沈 从 文 作 品 英译 研 究要 到 2 1 世纪才真正开始。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对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意义。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后。
抗日战争前,他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小说,如《背影》、《边城》、《白草原》等,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巧妙融合,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悲欢离合。
而抗日战争后,他开始走向更加抒情的文学风格,创作了许多散文、诗歌和戏剧,如《木兰诗》、《尚方宝剑赋》、《茶馆》等,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和文学造诣。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散文。
沈从文的散文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其笔触细腻却不失沉重,表达出的情感深刻而自然,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学魅力。
比如在《边城》中,沈从文以瑰丽的语言写出了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惑,表现出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
而在《尚方宝剑赋》中,他用豪放的文字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深邃,赋予了文学以超凡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沈从文的诗歌和戏剧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类之间的感情和情感,如《木兰诗》便表达了女性坚强、勇敢、和尚武精神的主题。
而他的戏剧则更为丰富多彩,揉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了他的多元文化视野和深邃的思想世界。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学开放的特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艺术特色和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深邃内涵。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近二十年来《边城》研究简述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作为现代文学的名篇,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对近20年来《边城》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简要的归纳。
关键词:《边城》研究综述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刘西渭曾说《边城》是“一颗千年不磨的珠玉”①。
《边城》问世整整有80年了,在这漫漫长河里,沈从文也一跃而起,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悲剧性、象征性、牧歌性。
一、悲剧性关于《边城》的悲剧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悲剧的探索。
张鹏辉认为导致翠翠母女悲剧命运的根源是潜在文化的制约。
边城是一座安宁平和、民风淳朴的小城,信仰自然,翠翠父母的结合本也不是不可能,但最后还是双双离去。
影响他们选择的不是湘西文化,而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以才会没有办法不负起军人的责任,没有办法离开了年迈的老父亲。
翠翠与摊送,两个人的感情非常诚挚,也没有父母家长的阻碍,但还是以悲剧收场,是碾坊作为一种现代物质文化的隐形力量导致的。
袁栋洋认为,翠翠的爱情之所以是悲剧,一是因为翠翠自然纯真的、没有被激活的感情导致;二是因为摊送的诗人气质、浪漫造成的。
他不仅代表自己去唱歌,还代表了哥哥,一模一样的声音,但传达的感情却不同,对于翠翠这个在感情上比较无知的少女来说,更是无法确定心意,最后两个人的爱情就这样生生地错开。
邱淑敏认为造成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环境的影响。
边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城,封闭的环境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封闭的思想。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张禧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
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中图分类号:1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弓I言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
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
疇徐敏慧(2010)㈱彭颖(2016)®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
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
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著名的小说,讲述了在边城的小人物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近五年来,《边城》一直是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
1.文本研究
学者们对《边城》的文本进行了语言学、文体学和文学批评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小说的创作手法、文学成就和独特魅力。
2.社会文化背景
学者们分析了《边城》所处的历史时期,探讨了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3.现代意义
学者们也探讨了《边城》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并将小说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和对比,探究小说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感悟。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部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近五年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1.角色分析
学者们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社会地位,并对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读。
2.文学比较
学者们还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了比较和对比,探讨了小说与同期或同类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3.教学研究
学者们还对《边城》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总的来说,近五年来学者们对《边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001]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边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所著,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湘西山区的小村庄“古铜山”为背景,描述了诗人樵夫龙树的儿子孙少安与舞女桂纶镁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周围人的生活故事。
本文将对《边城》的国内和域外研究做出述评。
一、国内研究自被沈从文创作出来以来,这部小说就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
国内研究对于它的关注和探讨一直都非常深入。
最早的研究主要是对小说的艺术风格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钱钟书的《谈艺录》中的简评。
后来的研究重心逐渐转移到小说的社会和人文背景的研究上,比较有名的研究成果如鲁迅《谈艺录》中的《边城夜话》、钱钟书的《说古文小说》、李义强的《沈从文小说研究论》等。
二、域外研究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
在这些学者中,也有不少人对《边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美国汉学家詹姆斯·莫林的《边城》英文研究,以及法国汉学家艾贝尔·瓦文的《边城》法文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交融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和展望综合国内和域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边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上堪称完美,而且呈现了当时湘西山区的独特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其叙事手法和文学价值也让它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对于这部小说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及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积极地将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湘西风情和深刻的人性描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自其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涵盖了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现状,梳理研究成果,分析研究方法,以期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做出全面的评价,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近五年对《边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学批评与解读,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二是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探讨作品与湘西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三是比较文学研究,将《边城》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是叙事学研究,关注作品的叙事技巧、叙事结构等,揭示其叙事魅力。
近五年内,对《边城》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学者们运用文本细读、文献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叙事学等多种方法,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解读。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研究内容,也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近五年对沈从文《边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将对近五年内《边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近五年《边城》研究概况近五年,沈从文的经典之作《边城》再次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热潮。
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仅继承了以往的传统研究方法,更在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文学批评与解读方面,研究者们对《边城》的主题、人物形象、叙事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数研究认为,《边城》通过描绘湘西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沈从文对乡土情怀的深切怀念与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对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傩送等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揭示了他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情感与人性挣扎。
《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边城》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丰富而复杂,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质,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了冷热不均、毁誉不一的待遇和评价,为该文的教学处理带来很多困惑。
一、关于《边城》的创作立场《边城》发表于上世纪革命文学蓬勃发展的“红色三十年代”,有着比较独特的创作立场。
下面两种观点有助于我们宏观把握文本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较多的研究者认为,《边城》是人性文学的代表,与革命文学形成分野。
沈从文坚持“只想造希腊小庙。
……供奉的是人性。
”1“要表现得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与当时的革命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既为《边城》在当时迎来了大批的读者,但也使沈从文及其《边城》饱受政治化阅读心理、革命文学声势和左翼文学评论家的强烈批判。
被斥为“低级趣味的作者”“没有思想的作家”“反动派”的“桃红色作家”。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沈从文及其《边城》仍受冷遇。
文化大革命时期沈从文屡被审查和批斗,《边城》再次遭到贬斥和“封杀”。
但另一方面,国际上却掀起了“沈从文热”,并得到夏志清、聂华苓、司马长风等盛赞“《边城》是最完善的代表作……故事对惯于现代生活的人的各种病疾,是一剂解毒药……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3。
8 0年代中期以来,沈从文及其《边城》的文学地位不断攀升,1999年《亚洲周刊》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排名,《边城》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 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
在王一川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小说卷》中,沈从文小说被安排在仅次于鲁迅小说位置。
并在21世纪开始住被选入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
这些最终预示着沈从文的人性文学创作立场得到比较公正的对待。
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城》是民间文学的代表,与启蒙文学形成分野。
陈思和指出:“《边城》的出现,标志性地显示了民间创作思潮的完成。
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
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摘要:自九十年代以来,沈从文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研究者们在总体肯定沈从文作品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对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内涵丰富,研究角度也多样化,因此,我将其单独列出。
研究既包括对内容的深入挖掘,又包括对艺术形式的探索。
关键词:牧歌形象命运原型《边城》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内涵丰富,研究角度也多样化。
思想内容上,既包括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提炼,又包括对其真善美包裹下的悲剧意识的挖掘。
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作品有刘洪涛《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及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他们尤其注意了沈从文思想发展的过程性,从民族身份的认同直至国家认同,并提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指向未来的理想的中国人形象;艺术形式上,王润华《论沈从文的结构、象征及对比手法》引入象征来解释作品中的自然景物。
一些学者提出了象征--原型说,引入象征来解释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还有针对《边城》的叙事学研究,诸如格非《与假定性叙事》一文对柏子的叙事视角、叙事意图及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探讨,独具匠心。
(一)牧歌--中国人形象在这方面的研究最早见于域外学者,夏志清最早提出”牧歌”这一概念。
在这方面做研究的还有,国外学者如松枝茂夫、小岛九代、金介甫等,国内学者刘洪涛,凌宇等。
在《沈从文: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一文中,刘洪涛从沈从文整个创作的轨迹着手,将《边城》中的理想人物形象上升至”中国形象”。
他认为,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沈从文创作,沈从文是以自身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在思考着国家命运,是在下层人民中寻求着生命的”能量”,并将《边城》与《阿q正传》相提并论,前者意在启蒙,而将后者放在文化守成主义体系中加以考虑,意在宣扬本土文化。
凌宇《沈从文创作的思想价值论--写在沈从文百年诞辰之际》一文,解释了沈从文对”生命”与”生活”的认识,肯定了”生命”的深刻内涵。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散文研究述评
新时期以来沈从文散文研究述评摘要:梳理沈从文散文研究过程可以发现,自新时期至今,学界对沈从文的散文(主要是湘西题材的散文)的评价和研究经历了从注重分析思想内容到探究艺术特色,再到阐释其人类学意义和辨析其哲学价值等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叉立体式的复杂过程。
从这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散文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多重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散文创作艺术特色哲学价值20世纪三十年代,是沈从文创作的一个高峰阶段。
他在创作让他享誉文坛的小说《边城》、《长河》的同时,还在短短的几年内创作了一系列同样赢得文坛认可、首肯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后来结集出版,它们分别是《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多部散文长卷。
这其中《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是沈从文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代表性作品。
这三部散文集均以湘西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为描写、叙述的中心,通过写实、抒情、感悟、散记的表现手法,并或现或隐地融进了作者对人生的谙察与思考,在纷乱世事、永恒自然和短暂人生难舍彼此的纠葛中,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大山、碧川、河畔、丛林间的湘西民众,尤其是下层人民既可歌可泣、可叹可哀,又悠然自得、无奈清苦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
这三部散文集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华丽彩章。
就像凭借《边城》、《长河》等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大家一样,沈从文也倚仗这几部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特定时代精神内涵并具有普遍性历史品味和审美意蕴的散文集子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地位。
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内涵和历史意识的艺术世界。
这样一种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作家博大的人文情怀的艺术实践和相应的审美世界,自然会成为人们长久评论、研究的对象。
自这些散文问世起,敏感的评论家就开始了对它们的解读与阐释。
但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沈从文坚持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学理念和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创作道路,他始终是一个“独异”的存在。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说道:在湖南电视的一个专题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触动我心弦的细节:一名到湘西凤凰城旅游的外地游客,刚刚走下小船,码头上就有几个小女孩热情地围上来。
这些十二三岁的湘妹子,拿着编好的一束束野花,七嘴八舌地说:“买一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
”“老先生”是谁呢?乡亲们口中所说的“老先生”,原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沈从文。
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一、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在蔡葵芬的《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中认为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
在他笔下,死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情杀,有屠杀,有自杀,有他杀……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砍头的描写,这种屠杀的场面大多来源于沈从文幼时的亲身经历,他家乡有个监狱经常处决犯人,小孩子常常去看,行刑完了,如若没人来收尸,小孩子常以戏弄尸体取乐,沈从文也常站在城头看杀人。
而后来他去当兵了,更是亲历了杀人如麻的残忍。
这在其《从文自传》、《黄昏》、《节日》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死亡现象在这个野蛮民族中得到大肆的渲染。
表面看来,沈从文对于“死亡”也习以为常了,他经常称死为“完事”,对死好像持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
其实,在面对这种死尸遍地的场景时,作者的这种平和只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其背后潜藏的是对生命最沉痛的悲悯。
他只有通过对死亡的客观描写,才能得以切近生命的本质,“神圣伟大的悲哀不
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
”(《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他是以“死”的方式突出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告诫人们怜惜生命并进而达到对健康人性的追求。
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庄子》整体上反对战争本身正是为了张扬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而沈从文在此冷静地呈现血腥场面,反对滥杀无辜,也是他信仰“生命”,维护“生命”的表现。
《生存》详尽地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死亡的真正理解,如“人生有命,要死听它死去”,“依然微笑着”,“好像自己也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死去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活!”生命是如此可贵,因此在死亡面前也应该尽一切努力与命运抗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命,而当死亡已经来临的时候,更要有正视死亡的勇气,微笑着活下去。
在沈从文的思想意识里,早已认识到人的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既然如此,就应该乐天安命,能活着就好好地活着,死了就死了,对于死者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对于生者来说,更是一种超脱。
这种生死观,其实不就是庄子的生死哲学吗?正因为这一生死哲学的介入,使得沈从文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在艺术的园地里才能独放异彩。
《边城》更是一曲爱与死的交响乐,这里的爱是一种直面死亡的爱,而死也因爱除去了它的世俗痕迹。
老船夫临死前抛给翠翠最后一句话:“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用怕”,完成了他的生命之旅。
正如庄子在《养生主》里所昭示的:死亡,是一种回归的生命仪式。
因此,死亡是正常的,它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老船夫从容地面对死亡,翠翠也似乎明白了生命的进程,她继续着爷爷的渡船,继续着生命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停滞不前。
对于生与死,沈从文似乎是参悟透了,他能平静地看待死亡,以一颗超脱淡泊的心对待它,这样使得他的“生命”信仰又加深了一层含义。
而这样一种无论是对生的执着还是对死的淡泊,与庄子的重生乐死的生死观又是殊途同归的。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生死哲学,所以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他们都能逍遥自在地行进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
在罗维的《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中说道,沈从文关于匪的叙事可以统称为“土匪叙事”,从文学——历史——文化的多重视景来阐释这一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从叙事角度说明沈从文的土匪
叙事的主要特征。
从整体上把握沈从文的人道主义者立场和民间立场,以及他自始至终具有的悲悯意识。
沈从文通过他的土匪叙事表明:土匪和普通人并无区别,最需改变的不是存在土匪的现实环境,而是这些人的意识和灵魂,他们和客体化世界的关系需要更新,他们的观念意识需要重塑。
在这一意图下,沈从文对于土匪像他惯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一样,充满悲悯,从未将他们作为对立面来批判。
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土匪世界是一个善良与蒙昧,美好与丑恶并存的世界。
正如当代小说家李锐这样写到读沈从文后的发现:“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
”
虽然沈从文的文字并不是写给土匪看的,但在这一类社会类群的世相描绘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普遍人性,看到我们自己。
“沈从文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者。
他关心普通人的生存命运,但并不把自己关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思想乃至行动从外部加之于他们身上。
他关心的是如何改变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改变生活在他们灵魂中的形象。
”这正是沈从文缤纷绚丽的土匪叙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在。
三、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中写到,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诱人魅力就在于其诙谐幽默、轻讽逗笑的风格魅力。
无论是反映都市生活的《盲人》、《支吾》,还是表现湘西村镇风俗的《霄神》、《野店》等,都鲜明地表现出微讽逗乐、幽默轻松的趣味色彩,给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愉悦。
《霄神》在揭示湘西信神好巫、人鬼杂处的生活风俗的同时,又通过对外甥三番五次戏弄舅舅的对话情节的描写,讽刺调侃了油腔滑调、跳梁小丑似的外甥和投机贪财、愚昧可笑的舅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诙谐逗趣的幽默轻讽风格,令人轻松愉悦而又忍俊不禁。
《盲人》一剧巧妙利用“欺骗”、“误解”、“语言多义性”等机智手段制造出一幕幕开心有趣的画面,有效展现了诙谐逗笑的幽默风格。
沈从文深厚的古典文学语言功底和对五四新文学白话文的自觉追求,形成了他剧体作品文白相间的雅俗共享特色,在沈从文《霄神》、《三兽窣堵波》、《支吾》等剧体作品中都能得到鲜明体现。
这种不文不白、文白相杂的语言词语,经
过沈从文语言思维的自然调度和巧妙组织,不仅没有造成文白割裂、表意不清的词语大杂烩,反而生成了以白为主、以文为辅、文白相间、协调统一的独特语言格局。
苏雪林曾评价过沈从文作品语言:“他的文字虽然很有疵病,而永远不肯落他人窠臼,永远新鲜活泼,永远表现自己。
他获到这套工具之后,无论什么平凡的题材也能写出不平凡的文字来。
好像吕纯阳的指头,触到山石都成黄金,好像神话里的魔杖能够将平常境界幻化为缥缈仙国。
”沈从文剧体作品语言相对于成熟期作品虽不够完美老练、炉火纯青,但仍鲜明表现出“新鲜活泼”、“表现自己”的特殊魅力和多姿多彩的狂欢气息。
它反映了沈从文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文字魔术师”的线索路径,为沈从文研究“留下了一道辉煌的踪迹”。
参考文献:
1、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
2、蔡葵芬《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曾葵芬,湖南师
范大学文学院),2008年12月
3、罗维《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民族文学研
究),2008年2月
4、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
《戏剧理论纵横》(2010年/第5期,总第324期)
5、《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6、《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出版
7、《<边城>的艺术魅力》,江南晚报
8、金介甫.沈从文传[J].符家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9、朱寿桐.沈从文剧体作品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2)
10、苏雪林.沈从文论[M]// 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2004.
11、〔美〕菲尔·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年版
12、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批评文集[C].刘洪涛编.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309,312.
13、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上、下),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华夏
出版社,1999年版
14、[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1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