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秋思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译文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 秋思》宋词全文
渔家傲·秋思1. 原文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角:军中的号角。
●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4.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
他一生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5. 背景故事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赏析《渔家傲·秋思》是北宋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
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渔家傲·秋思翻译及原文
渔家傲秋思翻译及原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与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与译文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诗词《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夏秋莱的风景与众不同,而衡阳雁神不知鬼不觉。
四面拐角,千里之外,长烟与斜阳隔绝。
万里喝了一杯混浊的酒,但冉彦不知道。
羌霜满地,人睡不着。
将军的白发在哭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孤寒,有大志。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仁宗康定元年(1040),受命戍边,遏止西夏入侵,后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致力国事,以天下为已任,成为一代名臣。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
《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仄韵。
北宋中期,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
公元一零三八年,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建立西夏,旋即乘势南侵,连陷数州,进逼河洛,朝野震恐。
在此危难之际,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
他审形势,置将帅,训士卒,严防御,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
《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一句,诗人先从大处落笔,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是在边塞,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
“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
既在边塞又是深秋,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
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
所谓“异”,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
这个“异”字,意味深长,极为精当,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
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思乡诗:范仲淹《渔家傲
【导语】⼀部中国⽂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
⽉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
这种情结折射到⽂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
下⾯是为⼤家带来的:思乡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留意。
四⾯边声连⾓起,千嶂⾥,长烟落⽇孤城闭。
浊酒⼀杯家万⾥,燕然未勒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不寐,将军⽩发征夫泪。
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雁⼜飞回衡阳了,⼀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起。
层峦叠嶂⾥,暮霭沉沉,⼭衔落⽇,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刻⽯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了;战⼠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名《吴门柳》、《忍辱仙⼈》、《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湖南衡阳回雁峰⽽⽌,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如⼤风、号⾓、羌笛、马啸的声⾳。
千嶂:绵延⽽峻峭的⼭峰;崇⼭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
燕然:即燕然⼭,今名杭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登燕然⼭,刻⽯勒功⽽还。
羌管:即羌笛,出⾃古代西部羌族的⼀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侵扰中原的强⼤敌⼈。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的作⽤;但朝廷*,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局。
渔家傲秋思翻译、解析
讲解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
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
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
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
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
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
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原文渔家傲·秋思(6067人评分) 8.1朝代:宋代作者:范仲淹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翻译写赏析纠错收藏分享评分:参考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参考赏析写赏析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点评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全文翻译、作者简介、词语注释及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犹如一幅苍凉壮阔的边地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它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生动地展现了边地的艰苦环境与戍边将士们复杂而真挚的内心世界。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6)长烟:荒漠上的烟。
7)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8)羌管:即羌笛。
9)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作者简介】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自幼勤奋好学,心怀壮志,以天下为己任。
在政治舞台上,他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积极推行改革,试图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成为了后世无数人敬仰和追随的榜样。
在文学领域,范仲淹同样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深沉婉约之篇。
他的诗词往往蕴含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关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二)赏析:(背蓝色的)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厌战思归?)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运用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鞚。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原文“渔家傲秋思”,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
以下是《渔家傲秋思》的原文展示:渔家傲秋思,乡泪客中流。
何日复乘舟,归乡问姑忧。
江海寄余生,贾谊扬春秋。
吴山鉴先志,巴耳展青筹。
鞭梢上征辟,烟霞逐动游。
经天缫草履,扫地弄蒲鞭。
壮志凌云飞,猛禽乘便猜。
直气飘万里,丰姿得七雄。
千门留疏影,万里对长空。
霜风吹秋叶,豪情溢归刷。
云林忆前盟,泽畔许诸侯。
江水悠悠梦,渔舟自舀渔。
销得腰间剑,箫鼓朝弄筹。
渔笛飘映水,高情备秋楼。
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通过描绘渔家人物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首先,诗中通过“渔家傲秋思”一句,表达了渔家人物的自豪感和秋天的思绪。
渔家人在江湖之中独自傲立,对家乡的思念在心头流淌,这种情感交织成丰富细腻的意象。
其次,诗中采用了大量以水为象征的意象,如“乡泪客中流”、“江海寄余生”等,使整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灵动的意蕴和生动的画面感。
诗人借用江海与人生的对比,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再者,诗中运用了许多豪情壮志的描写,如“壮志凌云飞”、“直气飘万里”等,展示了作者对时代潮流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抒发了对自由和冒险的渴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最后,诗中反复出现的家乡与归乡的关键词,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突出了渔家人物对归乡的渴望和对家乡情感的执着。
这种执着与渔家人壮志凌云、傲立江湖的形象相呼应,使整首诗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期盼。
综上所述,《渔家傲秋思》是一首以渔家人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情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对未来的向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
《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渔家傲秋思原文鉴赏,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周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备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详细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芜,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周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呈现出一幅布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斗没有取得成功,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简单,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分散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反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长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很多思乡的热泪。
(完整版)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诗词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全文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及《观刈麦》知识点梳理
一、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1、《渔家傲秋思》表现了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诗歌上、下片内容及表达方式
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下片抒发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塞下秋来风景异”妙在何处。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致?暗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描写了边塞荒凉冷清、壮阔奇异的景致。
•暗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悲凉的风声、马嘶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群山峻岭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核心句)写出了什么矛盾心理?
•写出守边将士思念家乡与功业未成的矛盾心理。
5、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
•运用对比手法,句中“一杯”和“万里”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语句雄浑有力。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什么感情?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这一句。
•表达壮志难酬、忧国思乡之情,含蓄批评朝廷消极备战。
•这句诗运手互文。
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未归,满头白发;流泪的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
1、《江城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表达作者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
2、上片写了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下片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
(叙事)表现作者刚强勇武的英雄气概,为下阕作铺垫。
•下片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抒情)
3、“千骑卷平冈”中哪个字用得好?
“卷”写出千骑疾驰过平冈的气势,极言速度快、声势浩大(场面宏大)。
4、从炼字角度说说“狂”与“挽”字的好处。
•“狂”字激情奔放,领起全词,表现粗犷豪放的风格。
•“挽”字表现了拉满弓的强劲姿态,信心百倍,激情满怀。
5、词中使用了哪些典故?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1)孙郎射虎——表现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
•(2)冯唐持节——以魏尚自比,表达作者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急切心情。
•(3)射天狼——表达作者杀敌报国、抗击侵略的决心。
“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含义:什么时候,朝廷才能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一样重新启用我?
•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更含蓄。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念念不忘杀敌报国)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军容雄壮,战斗情绪高昂)
沙场秋点兵。
(列队布阵、检阅军队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
(壮志难酬的悲愤)
1、《破阵子》表达什么感情?
表达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翻译:将士们在军营中分吃牛肉,各种乐器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
营造什么氛围?将士们吃肉奏乐、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修辞:对偶、用典、借代
描写角度:视觉、听觉
表现什么?表现军容雄壮,将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表现什么场面?哪个字用得最好?
写出秋天在战场上列队布阵、检阅军队的场面,“秋”字用得好,点明季节,渲染肃杀气氛。
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赏析(翻译、修辞、角度、表现什么)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发出霹雳般的响声。
•运用比喻、对偶,
•视觉、听觉
•激烈的战斗场面。
5、“天下事”指什么?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
“可怜白发生”赏析:这句词笔峰陡转,感情一落千丈,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笼罩浓郁的悲壮色彩。
《观刈麦》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交待了诗歌内容的时间及写作背景,表明五月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为下文写农民麦收的繁忙作铺垫。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侧面表现了农民麦收的繁忙。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中“蒸”“灼”的表达效果。
“蒸”受熏蒸,“灼”受烘烤,既写出了天气的炎热程度,又突出了劳动人民忍受酷热的炙烤,辛苦劳作的情景。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惜”珍惜,表达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5、“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表达方式:议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反思自己并同情人民。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
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7.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统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8、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
“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
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理解性默写
写农人们在收获季节忙碌的诗句是: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⑵写农人们辛勤劳作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⑶写农人们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⑷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不公进行批判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⑸写作者深深自责的诗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10、思想内容: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妇人的悲惨诉说,反映了当时赋税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得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感到自责。
《观刈麦》练习题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交待了什么?有何作用?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中“蒸”“灼”的表达效果。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为什么“力尽”还“惜夏日长”?
5、“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6.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7、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8、理解性默写
(1、)写农人们在收获季节忙碌的诗句是:
⑵写农人们辛勤劳作的诗句:
⑶写农人们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⑷表达出作者对社会不公进行批判的诗句是:
⑸写作者深深自责的诗句是:
(6)侧面表现了农民麦收的繁忙的句子:
9、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