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三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439P)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439P)](https://img.taocdn.com/s3/m/198bdb9ed4d8d15abe234ea2.png)
剂量过大、长期用药、伍用不当
药物
毒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较低剂量、适当加工等)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4.了解药物的历史、来源和理化性质 5. 掌握药物的临床应用:适应症 6. 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
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 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前药理试验研究、 开发新药及新制剂。
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精神振奋;兴奋中脑、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
中枢;兴奋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麻黄碱
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增加代谢的作用;对骨胳肌有抗疲
劳作用,能促进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还有升
高血糖、收缩脾脏、增加红细胞等作用 ;还可使疲劳的骨胳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What the body does to a drug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What a drug does to the body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Factors affecting drug efficacy): How to use a drug rationally
上腺素受体密度高;而静脉和大动脉的肾上腺素受体密度低,故作用 较弱)。
3.血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治疗量时,由于心脏兴 奋,心输出量增加而骨骼肌血管舒张作用对血压的影响,抵消或超过 了皮肤粘膜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
4.支气管 :激动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舒张作用强大。并能抑制肥 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如组胺等,还可使支气管粘膜血管收缩,降低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PPT课件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52484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5.png)
分类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药物与兽医药 理学可分为兽医药理学和人体医药理 学两大类。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的关系
联系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在人和动物机体中 具有共性。
区别
由于动物和人类在生理结构、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也存在差异 。
吸入给药
通过呼吸道将药物吸入动物体内,如气雾剂、 吸入剂等。
兽药的剂量与使用注意事项
剂量
根据动物种类、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 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
遵循兽医指导,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药物残留等问题,避免药物 滥用和超量使用。
04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CHAPTER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竞争性拮抗作用
两种药物在作用部位竞争性结 合,导致药效减弱。
协同作用
两种药物共同作用时,药效增 强。
相加作用
两种药物的药效相加,但无协 同或拮抗作用。
增强作用
一种药物的存在使另一种药物 的效应增强。
药物的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指两种或多种药物混合使用时,产生化学或物理 变化,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事件, 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 应的认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持续改进
通过对不良反应数据的分析,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药物与兽医药 理学可分为兽医药理学和人体医药理 学两大类。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的关系
联系
药物与兽医药理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在人和动物机体中 具有共性。
区别
由于动物和人类在生理结构、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药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也存在差异 。
吸入给药
通过呼吸道将药物吸入动物体内,如气雾剂、 吸入剂等。
兽药的剂量与使用注意事项
剂量
根据动物种类、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确保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 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
遵循兽医指导,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药物残留等问题,避免药物 滥用和超量使用。
04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CHAPTER
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竞争性拮抗作用
两种药物在作用部位竞争性结 合,导致药效减弱。
协同作用
两种药物共同作用时,药效增 强。
相加作用
两种药物的药效相加,但无协 同或拮抗作用。
增强作用
一种药物的存在使另一种药物 的效应增强。
药物的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
配伍禁忌
指两种或多种药物混合使用时,产生化学或物理 变化,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鼓励医务人员及时上报不良反应事件, 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
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加强药品质量监管,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 应的认识,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 疗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持续改进
通过对不良反应数据的分析,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兽医药理学ppt课件
![兽医药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2ba240bd64783e09122bf7.png)
10
五、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2)排泄 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腺排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六、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1)药物方面的因素 A剂量:碘酊2%杀菌。10%刺激作用; B剂型:水溶液、散剂、片剂、注射剂; C给药方案: D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
美他环素等 4、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19
一、抗生素的分类:
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 考星、吉他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
6、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7、多肽类:杆菌肽、多黏菌素B、黏菌素、
维吉尼霉素、硫肽菌素等; 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9、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大碳霉素、喹北
病原体
17
几个概念
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窄 谱(青霉素)、广谱抗菌药(氯酶素)。
抗菌药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 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又名抗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两种。前者是属遗传特征,后者是指病原菌在多次接 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的改变, 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磺胺类)和部分交叉耐药性(氨 基糖苷类之间)。
霉素等,主要用做饲料添加剂。
20
二、作用机理
主要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和干扰其代谢过程。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杆菌肽等 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多黏菌素B及E、两性
光线、饲养密度、温度、湿度等
13
六、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五、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2)排泄 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腺排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六、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1)药物方面的因素 A剂量:碘酊2%杀菌。10%刺激作用; B剂型:水溶液、散剂、片剂、注射剂; C给药方案: D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
美他环素等 4、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19
一、抗生素的分类:
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 考星、吉他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
6、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7、多肽类:杆菌肽、多黏菌素B、黏菌素、
维吉尼霉素、硫肽菌素等; 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9、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大碳霉素、喹北
病原体
17
几个概念
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窄 谱(青霉素)、广谱抗菌药(氯酶素)。
抗菌药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 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耐药性:又名抗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两种。前者是属遗传特征,后者是指病原菌在多次接 触化疗药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功能的改变, 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磺胺类)和部分交叉耐药性(氨 基糖苷类之间)。
霉素等,主要用做饲料添加剂。
20
二、作用机理
主要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和干扰其代谢过程。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杆菌肽等 2、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多黏菌素B及E、两性
光线、饲养密度、温度、湿度等
13
六、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341P)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341P)](https://img.taocdn.com/s3/m/769bfec8dd3383c4ba4cd265.png)
等,以后随着经验的累积,便能利用这些有毒植物来解除疾苦,治疗疾病,如致泻植物可治疗便秘, 这些有毒的植物就成为药物,这就是药物的起源。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所用药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是植物药,其次是动物药和矿物药。
随着人类不断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药物的种类不断的增加,药物的来源也 不断的扩大,药物的治疗经验等都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这一时期从远古时代直到了19世纪初。
2020/12/30
13
生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到19世纪初,由于生物学、化学、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利用化学的
知识和技术,开始从生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及化学合成药物。
德国化学家塞提纳(F.W.Ser turner,1783---1841)于1805年首先从鸦片中提出吗啡,通 过对狗的实验证明其有镇痛作用,而后,士的宁(1818年)由马钱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咖啡因 (1819年)由茶叶(含1%—5%)或咖啡豆(1%—2%)中提取的生物碱,奎宁(1820年)由茜 草科植物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碱,阿托品(1831年)由茄科植物颠茄、曼佗罗、莨菪等中提取 的生物碱,以后有许多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
2020/12/30
20
➢ 兽医药理学阶段。国际兽医药理学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它以药物作用不同对象从药理学分化成
为独立学科。这一观点是于2000年8月北京全国药理毒理第七次学术讨论会,由兽医药理学会理 事长陈仗榴提出的,他认为191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院ks教授出版的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为标志。
2020/12/30
77
➢ “动物医药品”和“动物保健品”是近年来被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新词汇,它的职能是取代兽药或者 “兽用医药品”等词。
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所用药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是植物药,其次是动物药和矿物药。
随着人类不断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药物的种类不断的增加,药物的来源也 不断的扩大,药物的治疗经验等都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这一时期从远古时代直到了19世纪初。
2020/12/30
13
生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到19世纪初,由于生物学、化学、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利用化学的
知识和技术,开始从生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及化学合成药物。
德国化学家塞提纳(F.W.Ser turner,1783---1841)于1805年首先从鸦片中提出吗啡,通 过对狗的实验证明其有镇痛作用,而后,士的宁(1818年)由马钱子中提取的生物碱,咖啡因 (1819年)由茶叶(含1%—5%)或咖啡豆(1%—2%)中提取的生物碱,奎宁(1820年)由茜 草科植物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生物碱,阿托品(1831年)由茄科植物颠茄、曼佗罗、莨菪等中提取 的生物碱,以后有许多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
2020/12/30
20
➢ 兽医药理学阶段。国际兽医药理学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它以药物作用不同对象从药理学分化成
为独立学科。这一观点是于2000年8月北京全国药理毒理第七次学术讨论会,由兽医药理学会理 事长陈仗榴提出的,他认为1917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兽医学院ks教授出版的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为标志。
2020/12/30
77
➢ “动物医药品”和“动物保健品”是近年来被世界许多国家使用的新词汇,它的职能是取代兽药或者 “兽用医药品”等词。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341P)
![兽医药理学(全套课件341P)](https://img.taocdn.com/s3/m/805c2a74192e45361066f5d7.png)
➢药理学它不同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生药学、 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区别,而药理学 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各 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也可为研究、开发 新兽药提供线索。
3
第一节 总论
➢药物是指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在畜牧 业上的应用就称兽药。旧的兽药含义是指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现代兽药的含义无论从用药的对象, 还是用药的目的上均已超过这一范畴。
88
第一节 总论
2、内容: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主要适应症、制剂、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禁 忌症等,此外还有药物的来源、性状、化学结构等内容。
9
第一节 总论
3、目的: 经过兽医药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防治
畜禽等动物疾病的基本规律,在未来兽医实践中能够 准确选药,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的性能和作用,为 新兽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为促进保障社会畜牧业 的发展服务。
➢ 1987年5 月21日 , 国务院 发 布的 《 兽 药管理 条 例 》 第48 条规定,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 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而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 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
44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总论从兽药的定义可以看出,一种物质是不是兽药应 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判断。 ➢1、具有一定的药效(即具有一定的功能)。一种物质 具有某种药效是划入兽药的基础,如预防疾病的功能, 治疗疾病的功能,诊断疾病的功能或者有目的的调节生 理机能的功能。只要具有上述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物质 才能划入兽药范围,否则就不叫兽药。
13
第一节 绪论
3
第一节 总论
➢药物是指用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在畜牧 业上的应用就称兽药。旧的兽药含义是指用于预防、诊断、 治疗畜禽疾病的药物,现代兽药的含义无论从用药的对象, 还是用药的目的上均已超过这一范畴。
88
第一节 总论
2、内容: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主要适应症、制剂、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禁 忌症等,此外还有药物的来源、性状、化学结构等内容。
9
第一节 总论
3、目的: 经过兽医药理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药物防治
畜禽等动物疾病的基本规律,在未来兽医实践中能够 准确选药,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的性能和作用,为 新兽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为促进保障社会畜牧业 的发展服务。
➢ 1987年5 月21日 , 国务院 发 布的 《 兽 药管理 条 例 》 第48 条规定,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 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而规定作用、用途、用法、用量的 物质(含饲料药物添加剂)。
44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总论从兽药的定义可以看出,一种物质是不是兽药应 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判断。 ➢1、具有一定的药效(即具有一定的功能)。一种物质 具有某种药效是划入兽药的基础,如预防疾病的功能, 治疗疾病的功能,诊断疾病的功能或者有目的的调节生 理机能的功能。只要具有上述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物质 才能划入兽药范围,否则就不叫兽药。
13
第一节 绪论
《畜牧兽医药理》ppt课件
![《畜牧兽医药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c7907d240c844768eaee54.png)
第三章 抗微生物药物
应用注意
青霉素G钠或钾
内服易被胃酸破坏,半衰期较短。 毒性小,但局部刺激性强,可产生疼痛反应。 犬、猪等动物可发生过敏反应。 应用时现配现用。 本品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呈现协同作用;与四环素类 、氟苯尼考、红霉素等快效抑菌剂合用,抗菌活性 降低。
大剂量或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高钾性心跳骤停。 休药期:禽、畜0d;弃奶期3d。
人工合成抗菌药
酰胺醇类药物
氯霉素类药物基本结构是以苯基1,3-丙二醇为基本骨架。苯环上对 位引入硝基、甲磺酰基、乙酰基抗菌活性增强,但硝基引入可致再生 障碍性贫血,3位上的羟基被氟取代,抗菌活性增强。 常用的药物有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第三章 抗微生物药物
第二节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G钠或钾
作用与用途
本品为窄谱型抗生素,对繁殖期细菌抗菌活性 强,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球菌敏 感。其中,对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猪丹毒杆菌、 放线菌、化脓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炭疽杆菌和 气单胞菌等所致感染最有效,但可被青霉素酶水解 而失效。
对放线菌、钩端螺旋体和密螺旋体等所致的感 染有效。
第三章 抗微生物药物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基本 结构为4-喹诺酮环。结构中 的A环和3位的羧基、4位的氧 为抗菌作用必需基团;6位侧 链引入氟,增加脂溶性,使组 织细胞穿透力增强,抗菌作用 明显增强。
常用的药物有诺氟沙星、环 丙沙星、恩诺沙星、培氟沙星 、达氟沙星、沙拉沙星、二氟 沙星等。
《畜牧兽医药理》ppt课 件
2020/10/13
第三章 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 抗菌药物概述 第二节 抗生素 第三节 合成抗菌药 第四节 抗真菌药及抗菌药物
兽医药理学ppt课件
![兽医药理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98be2f76c66137ee06198e.png)
• 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 消耗粮食,国内能大量生产等 • 磺胺类药物 氨苯磺胺(SN)、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嘧 啶(SM2)、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对甲氧 嘧啶(SM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 地索辛(SDM)、磺胺多辛(SDM‘) • 磺胺增效剂 甲氧苄啶(TMP)、二甲氧苄啶(DVD)
• 多粘菌素:酸性溶液中稳定,内服不吸收, 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尤其 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与其它抗 菌素之间无交叉耐药,但与粘菌素之间有 交叉耐药。 杆菌肽:性质稳定,内服不吸收,对革兰 氏阳性菌杀菌作用,抗菌作用不受环境中 脓、血、坏死组织或组织渗出液影响。锌 盐可作饲料添加剂。
抗菌药物的分类
• 根据药物作用特性及机理,将药物分为以下四大类: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作用于DNA螺旋酶)。 Ⅱ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喹诺酮类(作用于DNA螺旋酶)。 Ⅲ类——速效抑菌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 Ⅳ类——慢效抑菌药(抑制叶酸代谢) 磺胺类、TMP、DVD。
作用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杆菌肽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多粘菌素、硫粘菌素)、多烯类(两性霉素、制霉菌素)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新霉素、利福平
影响叶酸的合成
磺胺类
抗菌药分类
• 抗生素类 • 化学合成药
4、氯霉素类
• 氯霉素: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碱性容易中易破坏, 内服吸收良好,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强于阳性 菌,尤其对沙门氏菌作用最强,抑制骨髓造血机 能及记忆性免疫应答。 • 甲砜霉素:抗菌谱、抗菌活性等与氯霉素相似, 不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可一直红细胞、白细 胞及血小板生成,程度轻 • 氟苯尼考:动物专用光谱抗生素,抗菌谱与氯霉 素相似,抗菌活性优于氯霉素及甲砜霉素,不引 起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有胚胎毒性, 妊辰动物禁用。
• 多粘菌素:酸性溶液中稳定,内服不吸收, 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尤其 对绿脓杆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与其它抗 菌素之间无交叉耐药,但与粘菌素之间有 交叉耐药。 杆菌肽:性质稳定,内服不吸收,对革兰 氏阳性菌杀菌作用,抗菌作用不受环境中 脓、血、坏死组织或组织渗出液影响。锌 盐可作饲料添加剂。
抗菌药物的分类
• 根据药物作用特性及机理,将药物分为以下四大类: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作用于DNA螺旋酶)。 Ⅱ类——静止期或慢效杀菌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喹诺酮类(作用于DNA螺旋酶)。 Ⅲ类——速效抑菌剂(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 Ⅳ类——慢效抑菌药(抑制叶酸代谢) 磺胺类、TMP、DVD。
作用机理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杆菌肽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多粘菌素、硫粘菌素)、多烯类(两性霉素、制霉菌素)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新霉素、利福平
影响叶酸的合成
磺胺类
抗菌药分类
• 抗生素类 • 化学合成药
4、氯霉素类
• 氯霉素:主要用于肠道感染,碱性容易中易破坏, 内服吸收良好,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强于阳性 菌,尤其对沙门氏菌作用最强,抑制骨髓造血机 能及记忆性免疫应答。 • 甲砜霉素:抗菌谱、抗菌活性等与氯霉素相似, 不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但可一直红细胞、白细 胞及血小板生成,程度轻 • 氟苯尼考:动物专用光谱抗生素,抗菌谱与氯霉 素相似,抗菌活性优于氯霉素及甲砜霉素,不引 起骨髓抑制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有胚胎毒性, 妊辰动物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述麻醉分期,是乙醚吸入麻醉的典型情况。完 全照搬到乙醚以外的吸入性麻醉药甚至非吸入性 麻醉药显然不合适,当前采用的复合麻醉后,更 难看到。为此需在实践中仔细观察,综合分析, 才能正确判断麻醉深度。
复合麻醉
目前使用的全麻药种类虽多,但各种全麻药单独应用都不 理想。为了克服全麻药的不足,增强麻醉作用,减少毒副 反应,增加麻醉安全性,扩大麻醉药应用范围,临床上常 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麻醉药或其他辅助药物,以达理 想的外科手术麻醉效果,称复合麻醉。常用的复合麻醉有 下列几种:
配合麻醉
以局麻药或者其他药物与全麻药配合使用。如先用水合氯醛以达到浅麻 醉,再在术野施用局麻药普鲁卡因,这样 可减少水合氯醛的用量及毒性。 或者在全麻的同时给予肌松药,以满足外科手术对肌肉松弛的要求。
第一级:呼吸由不规则转变为规则,频率略快,眼球活动逐渐减弱,眼睑 反射、吞咽及呕吐反 到抑制。此时骨骼肌尚未松弛。可进行除腹部外的一般手术。
第二级:眼球固定为本级开始的标志。腹膜反射消失,说明脊髓抑制上升 到腰段。呼吸血压正常,提示延髓生命中枢尚未受到影响,肌肉松弛,可 进行大多数外科手术。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吸入性麻醉药: 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醚、氟烷、
1.全身麻醉药
气体: 氧化亚氮、环丙烷等
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分离麻醉)
2.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镇静药:氯丙嗪、乙酰丙嗪、地西泮、水合氯醛 抗惊厥药:硫酸镁、巴比妥类
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比尼、埃托啡、 3.镇痛药 其它镇痛药:赛拉嗪、赛拉唑
第一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自主兴奋期):是指从麻醉给药 开始到意识完全消失的一段时间。
病人感觉逐渐迟钝,痛觉明显减弱并首先消失,触觉次之,听 觉最后消失。患者意识也逐渐模糊如入梦境。
但各种反射存在,肌张力正常。
由于病人情绪紧张及药物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此期可见血压 稍升高,脉搏略快。
本期主要为大脑皮质和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到抑制,适用 于小手术和分娩二期。
麻醉机理:
有关全麻药物的作用机理,曾出现多种学说,如:脂质学说、 网状结构学说、神经突触学说、蛋白学说等。
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与疏水部分结合扰乱 了双层脂质子分子排列使膜变构,改变受体或钠、钾离 子通道闸门的活动提高神经细胞兴奋阈影响神经细胞 的除极化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全身麻醉.
现代的麻醉药作用机制都是基于配体-门控离子通路理论, 主要的配体有Ach、r-氨基丁酸、甘氨酸等。
第二期(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非自主兴奋/极度兴奋):是 指从意识和感觉消失到外科麻醉期开始。
此期患者出现强烈挣扎、摒气、全身无目的地乱动有如新生儿, 并有谵语、哭笑等兴奋现象。
同时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不规则、瞳孔扩大、眼球转动、 肌力显著增加、各种反射亢进,也可出现咳嗽、呕吐和吞咽等动 作。
第四级:腹式呼吸减弱,血压明显下降,脉搏快而弱,瞳孔极度放大,对 光反射消失,肋间肌活动停止,说明脊髓胸段已麻醉,同时延髓生命中枢 也受到抑制。此期已进入中毒先兆,应立即减浅麻醉。
第四期(麻痹期)(中毒期):麻醉过度,延脑血管运动中枢 和呼吸中枢受到严重抑制,心跳减慢,血压下降,腹式呼吸、 瞳孔散大。外科麻醉禁止达到此期。 外科麻醉如超过三期四级,则引起中毒,延髓生命中枢被麻醉, 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最后能导致心跳停止而死亡。 在临床上是绝对不容许发生的。因此,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停 药,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争分夺秒全力抢救病人。
麻醉分期
随着麻醉药在体内浓度的增加,麻醉作用亦发生相 应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多年来麻醉的深浅以乙醚全 麻的经过为参照分为四期。 主要分期指征:意识、感觉、呼吸次数与深浅、血 压高低、脉搏次数与性质、瞳孔大小、角膜反射的 有无、骨骼肌张力变化等。
• 最早观察到吸入麻醉药乙醚出现明显的四期 • 注射麻醉无明显的分期。
大脑兴奋药:咖啡因等 4.中枢兴奋药 延髓兴奋药:尼可刹米、回苏灵、多杀普伦等
脊髓兴奋药:士的宁等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能广泛地抑制中枢神经系 统,使机体的感觉、意识、反射和肌张力暂时减弱 或消失、骨骼肌松弛,延脑生命活动中枢不受影响, 以便安全、无痛地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
应用:外科手术、减轻疼痛
一般认为本期主要是大脑皮层功能进一步受到抑制,从而减弱了 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和调节。兴奋期对病人不利,还可能引起危 险。临床采用麻醉前给药或基础麻醉以消除或缩短兴奋期。本期 内不宜作任何手术或外科检查。
一、二期合称麻醉诱导期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病人由兴奋转为安静如熟睡状,呼吸由 不规则变为规则是进入第三期最明显的标志。 在本期内随着麻醉进一步加深,皮层下中枢(间脑、中脑、脑 桥)自上而下逐渐受到抑制,脊髓则由下而上被抑制,脉搏、 血压平稳,反射活动减弱,肌肉逐渐松弛。 此期可进行大多数外科手术,根据呼吸和眼部变化,又可由浅 至深分为四级:
麻醉前给药 基础麻醉 诱导麻醉 混合麻醉 配合麻醉
麻醉前给药
在应用麻醉药前,先用一种或几种药物以补救麻醉药的缺 点或增强麻醉药的作用。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以下几类 药物达到目的:
✓ 安定镇静药:如氯丙嗪、乙酰丙嗪等。动物易于保定。 ✓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赛拉嗪等,起镇静、镇
痛和肌肉松驰效果。 ✓ 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抑制上呼吸道和
第三级:腹式呼吸明显,说明脊髓胸段受到抑制,肋间肌已松弛,因而出 现以腹式为主的呼吸。脉搏正常或稍慢,血压正常或稍低,说明延髓生命 中枢开始受到影响。瞳孔已扩大,对光反射迟钝。声门反射显著减弱,可 进行气管内插管的操作。肌肉极度松弛。此级是临床实用的最深麻醉,仅 在必要时短时间内应用,不可再继续加深。
唾液腺的分泌,防止迷走神经所致心跳减慢。
基础麻醉
先用巴比妥类或水合氯醛是动物达到浅麻醉,作为基础,然后再改用其 他麻醉药使动物进入合适的外科麻醉深度,以减轻麻醉药的不良反应, 增强麻醉强度的作用。
诱导麻醉与维持麻醉
为避免麻醉药诱导期过长的缺点,先用诱导期短的药物如硫喷妥钠,使 动物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他麻醉药如甲氧氟氯乙炔维持麻 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