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当代各省市明代进士分布表

当代各省市明代进士分布表

刊)一书中对明代进士在当代各省市的分布状况进行的统计,今刊于此,供同好取用。

明代各科进士人数表届次科年干支一甲二甲三甲其他各科人数统计数备注1洪武四年辛亥3171001201202洪武十八年乙丑3107362472472用会试录人数3洪武二十一年戊辰315799797碑录95人4洪武二十四年辛未3121631315洪武二十七年甲戌33067100100碑录重1人6洪武三十年春丁丑3133525353补2人,不知甲第洪武三十年夏丁丑329296161 7建文二年庚辰33770110110 8永乐二年甲申3933744704709永乐四年丙戌365151219219 10永乐九年辛卯332498484 11永乐十年壬辰33964106106乙未395253351351 12永乐十三年13永乐十六戊戌375172250250年辛丑349149201201 14永乐十九年甲辰34798148148 15永乐二十二年16宣德二年丁未33563101101 17宣德五年庚戌33562100100 18宣德八年癸丑335619999 19正统元年丙辰33562100100 20正统四年己未335619999 21正统七年壬戌35096149149 22正统十年乙丑35097150150 23正统十三戊辰35097150150年24景泰二年辛未37512320120125景泰五年甲戌3129217349349碑录三甲213人26天顺元年丁丑39719429429427天顺四年庚辰35010315615628天顺八年甲申37516924724729成化二年丙戌39825235335330成化五年己丑37516924724731成化八年壬辰378169250250索引三甲170人乙未39520230030032成化十一年33成化十四戊戌3110237350350年辛丑39520029829834成化十七年35成化二十甲辰394203300300年36成化二十丁未3110238351351三年37弘治三年庚戌390205298298 38弘治六年癸丑390205298298 39弘治九年丙辰395200298298己未395202300300 40弘治十二年壬戌395199297297 41弘治十五年乙丑395205303303 42弘治十八年43正德三年戊辰3115231349349 44正德六年辛未3115231349349 45正德九年甲戌3135258396396丁丑3115231349349 46正德十二年47正德十六辛巳3110217330330年48嘉靖二年癸未3142265410410 49嘉靖五年丙戌390208301301 50嘉靖八年己丑39522532332351嘉靖十一年壬辰38023331631652嘉靖十四年乙未39522732532553嘉靖十七年戊戌395222320320碑录缺12人54嘉靖二十年辛丑390205298298碑录三甲201人55嘉靖二十三年甲辰393216312312碑录重4人56嘉靖二十六年丁未39020830130157嘉靖二十九年庚戌39522232032058嘉靖三十二年癸丑3105295403403碑录三甲287人59嘉靖三十五年丙辰390203296296碑录二甲86人60嘉靖三十八年己未38521530330361嘉靖四十壬戌385211299299一年乙丑37731439439462嘉靖四十四年63隆庆二年戊辰377323403403补正10人64隆庆五年辛未37731639639665万历二年甲戌37022629929966万历五年丁丑35724130130167万历八年庚辰357242302302癸未36727134134168万历十一年丙戌367281351351三甲碑275名69万历十四年己丑36727734734770万历十七年壬辰35724430430471万历二十年乙未35724430430472万历二十三年73万历二十戊戌361232296296二甲碑57名六年辛丑35724130130174万历二十九年甲辰35724830830875万历三十二年丁未35723829829876万历三十五年庚戌35724230230277万历三十八年癸丑36727434434478万历四十一年79万历四十丙辰367274344344四年己未36727534534580万历四十七年81天启二年壬戌37732940940982天启五年乙丑35724030030083崇祯元年戊辰36728335335384崇祯四年辛未36727934934985崇祯七年甲戌357242302302补5人86崇祯十年丁丑35724130130187崇祯十三年庚辰357236296296崇祯十三年庚辰263263263赐特用出身88崇祯十六年癸未37831411406402未殿试11人。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陈之林【摘要】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是目前史学界关于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统计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甚至成为当下许多人进行相关研究的依据;然以现存正统间诸科《进士登科录》并辅《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等科举文献对其同期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数字进行比对,则发现其中存有可商或讹误达17处。

%Professor Wu Xuan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in the Ming Dynasty is currently most widely used on statistic of the Jinshi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ing Dynasty in historians,even becomes the basis of related research at moment , as for many peo-ple. But comparing the statistics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with the recordation in the existing examination docu-ments in Zhengtong years,such as Jinshi Dengke Lu,Huangming Jinshi Dengke Kao,Huangming Gongju Kao ect,we can find inaccuracies up to 17.【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明代;正统;进士;地理分布【作者】陈之林【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以下简称“吴书”)是迄今学界唯一一部主要用统计计量方法专门研究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的著作,用功甚巨,影响十分广泛,以致往往成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的依据;但以正统间各科《进士登科录》的记载对其同期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数字进行比对,则发现其中存有诸多可商或讹误之处。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

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

附表2明代徽州双籍进士表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原籍户籍所在地双籍类型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襄阳移籍于外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扬州寄籍两淮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钱塘歙县移籍徽州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河间寄籍于外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钱塘歙县移籍徽州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陕西宁夏卫寄籍于外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桐城寄籍两淮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河间寄籍于外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闽县寄籍于外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钱塘寄籍两浙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贵州普定卫寄籍于外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休宁内部寄籍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休宁寄居两淮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汝阳寄籍于外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大兴寄籍于外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长洲寄籍于外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当涂寄籍于外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长洲(太医院)寄籍于外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江宁移籍于外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钱塘寄籍于外1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海宁寄籍于外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长洲(太医院)寄籍于外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顺天府锦衣卫寄籍于外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吴县寄籍两淮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常州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嘉定嘉定移籍于外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祥符寄籍两淮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陕西巩昌卫寄籍于外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钱塘寄籍两浙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江宁寄籍于外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广陵汪彦冲懋中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歙县寄籍两浙陈与郊广野万历二年甲戌歙县海宁寄籍于外范涞原易万历二年甲戌休宁休宁寄居海阳余孟麟伯光万历二年甲戌祁门江宁移籍于外江东之长信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朱朝聘希尹万历八年庚辰歙县临清寄籍于外程朝京元直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浙江西安寄籍两浙汪焕文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嵩县千户所寄籍于外汪道亨汝立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怀宁寄籍于外程子扶舆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吴中明知常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吴应明以诚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方元彦士美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临清寄籍于外洪文衡平仲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黄全初性甫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李先芳茂实万历十七年己丑嘉定嘉定移籍于外方大镇君静万历十七年己丑桐城桐城移籍于外杨武烈承之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歙县寄居海阳吴士奇无奇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李名芳懋才万历二十年壬辰嘉定嘉定移籍于外金忠士元卿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宿松寄籍于外吴用先体中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桐城寄籍于外张应泰大来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泾县寄籍于外程寰伯辅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吴一新稚庚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元功元倩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承爵仲修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山东临清卫寄籍于外冯伟长卿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长兴寄籍于外程再伊连叔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鄱阳寄籍于外宋之真子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六安寄籍于外何如申仲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桐城桐城移籍于外何如宠康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桐城桐城移籍于外程希道道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舒城寄籍于外程子鏊坤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吴邦相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休宁仁和寄籍于外梅有月如恒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湖广五开卫寄籍于外江世东伯达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县寄籍于外程国祥仲若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上元寄籍于外汪有功祖倩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仁和寄籍两浙汪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嵩县千户所寄籍于外吴应琦景阳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桐城寄籍于外卢谦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婺源庐江寄籍于外汪三益念冲万历三十五年丁未歙县历城寄籍于外余大成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祁门江宁移籍于外汪元哲鲁生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婺源六合寄籍于外吴之俊彦章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罗尚忠孝可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青阳寄籍于外潘文龙君际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歙县钱塘寄籍于外赵时用德友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休宁江都寄籍于外方大铉君节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桐城桐城移籍于外叶灿以冲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桐城桐城移籍于外王建和乾纯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祁门贵池寄籍于外方有度方叔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黄愿素行可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仇梦台泰符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胡尚英超凡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临清寄籍于外胡承熙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歙县江浦寄籍于外汪渐磐石臣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钱塘寄籍两浙汪邦柱如石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长洲寄籍于外吴麟瑞思玉万历四十七年己未休宁海盐寄籍两浙汪若极子无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婺源旌德寄籍于外何应奎咸仲万历四十七年己未桐城桐城移籍于外汪始亨天启二年壬戌歙县襄阳府护卫军籍寄籍于外吴麟征圣生天启二年壬戌休宁海盐寄籍两浙吴孔嘉元会天启五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罗人望当世天启五年乙丑歙县歙县寄居广陵吴彦芳廷祖天启五年乙丑歙县钱塘寄籍两浙吴家周号榔梅天启五年乙丑歙县和州寄籍两淮程子铎黄舆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歙县寄居两淮王文企子及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江陵寄籍于外姚思孝永言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江都寄籍两淮吴廷简能天崇祯元年戊辰歙县深州寄籍两淮汪伟叔度崇祯元年戊辰休宁江宁寄籍于外金声正希崇祯元年戊辰休宁湖广嘉鱼寄籍于外程近信号简菴崇祯元年戊辰休宁钱塘寄籍两浙李经世元扈崇祯元年戊辰休宁仁和寄籍于外胡士昌首生崇祯元年戊辰婺源池州(建德)寄籍于外方拱乾肃之崇祯元年戊辰桐城桐城移籍于外张作楫舟虚崇祯元年戊辰婺源富阳寄籍于外汪全智来燕崇祯元年戊辰婺源六合寄籍于外项人龙麟长崇祯四年辛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曹烨号石帆崇祯四年辛未歙县祥符寄籍于外江禹绪长四崇祯四年辛未歙县杞县寄籍于外郑元禧元锡崇祯四年辛未歙县仪真寄籍两淮汪运光启斯崇祯四年辛未歙县江都寄籍两淮戴昶无睢崇祯四年辛未休宁直隶寄籍于外汪桓叔武崇祯四年辛未休宁仪真寄籍两淮韩如愈弗如崇祯四年辛未黟县兴化寄籍于外陈于泰大来崇祯四年辛未绩溪宜兴寄籍于外罗炌然明崇祯七年甲戌歙县歙县寄居两淮汪游龙崇祯四年辛未婺源怀宁寄籍于外谢鼎新号海观崇祯七年甲戌歙县凓阳寄籍于外凌世韶宫球崇祯七年甲戌歙县江宁寄籍于外夏雨金韩云崇祯七年甲戌休宁江陵(丹徒)寄籍于外苏琼青城崇祯七年甲戌休宁石埭寄籍于外戴英上慎崇祯七年甲戌休宁宜兴寄籍于外吴国斗崇祯七年甲戌休宁孝感寄籍于外汪国策叔献崇祯七年甲戌婺源六合寄籍于外光时亨羽圣崇祯七年甲戌祁门桐城寄籍于外王泰征嘉生崇祯十年丁丑歙县江陵寄籍于外徐敬时崇祯十年丁丑歙县上饶寄籍于外黄澍次公崇祯十年丁丑休宁钱塘寄籍两浙冯钦明崇祯十年丁丑祁门长兴寄籍于外曹广远思崇祯十三年庚辰歙县崇德寄籍两浙汪观光瑞侯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歙县寄居两淮郑元勋超宗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扬州寄籍两淮洪维翰叔宗崇祯十六年癸未泾县歙县寄籍徽州郑为虹天玉崇祯十六年癸未歙县仪真寄籍两淮吴闻礼去非崇祯十六年癸未休宁钱塘寄籍两浙程言笋云崇祯十六年癸未太平歙县寄籍徽州说明:1、本表根据本人制作的数据库《徽州进士表》编制而成。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作者:孙经纬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4期摘要: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

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所占比例却很高。

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

在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式增高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特点原因一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根据现存的《明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对明代各省军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

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列表显示如下:表一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由上表可知,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然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第一,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

譬如,在明代进士多产的省直中,南直隶军籍进士在所有军籍进士中比例为11.45%,福建为8.96%,湖广为8.90%,浙江为6.96%,而北直隶一地的军籍进士数就为995人,在所有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15.30%,为全国诸省直最多,其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也较高。

在明代前期(洪武四年至景泰五年)的25科,北直隶军籍进士为64人,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26人,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的比重为40.63%。

比例最高的景泰二年辛未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8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66.67%。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_年龄与空间分布_郭培贵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比例_年龄与空间分布_郭培贵
明朝自洪武三年( 1370 ) 八月分别在应天和浙 江、 江 西、 湖 广、 福 建、 北 平、 山 东、 山 西、 陕 西、 河 南、 ① , 广东、 广西等十一行省举行首次乡试, 次年正月, 为 使“贤 才 众 多, 而官足任使” 又令各处乡试连举

中 国 古 代 史 文 化 与 社 会 研 究 176
郭培贵
摘 要: 明 代各直、 省乡试共 应 产 生解 元 1 278 人, 大 致 占 明 代 举 人 总 数 的 1. 25% 。 解 元 考中进 士 者
602 名, 占确知解元总数的 50% , 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 26% ; 各直、 省解元 中进 士 率 以 浙 江 和 南 直为最高, 达 70% 以上, 而广西仅为 21. 8% 。各直、 省解元和解 元 进 士 空 间 分 布 的 广 泛 程 度与 其 科 举 的发 达程度呈正比; 南、 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 元 进 士 者, 北 直 分 别 占 其 解 元 和解 元 进 士 总 数 的 41% 和 36. 2% 。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 32. 24 岁, 比 一 般 进 士 的 平 均 官 年 小 0. 53 岁; 而 其 实 际 平 均 中式年龄则应为 33. 9 岁, 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明代; 解元; 解元进士; 空间分布; 中式年龄 基金项目: 全 国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专 项 资 金 资 助 项 目“明 代 科 举 群 体 与 政 治 及 社 会 变 迁 研 究 ” ( 200913 ) ; 2011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明代进士群体与政治及社会变迁研究” ( 11BZS030 ) 作者简介: 郭培贵,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 福州 350108 )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

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

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

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

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

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明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Feature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alents in Ming Dynasty Anhui and Its Causes 作者: 张晓纪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51页
主题词: 明代 安徽 人才 进士 分布 特点
摘要:明代安徽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政治、科举、文化等方面的精英。

若以《明史》皖籍人物、进士和遗世著作为考察对象,有明一代安徽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主要是:皖南的徽州府和北部的凤阳府集中了明代安徽近一半的人才,各府内中心县人才多于其他县,这些差异是当时安徽政治、经济、文教、风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及其治学取向

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及其治学取向

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及其治学取向宋长琨引言徽州以文化鼎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

”1“人文郁起,为海内望,郁郁乎盛矣。

”2因之,徽州有“东南邹鲁”的美誉。

3徽州,在宋代是新安理学的发源地,在清代是徽州朴学的故乡,正是这两门学问,引导了宋、清两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意识,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进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精英,进士群体是这两种思想潮流的领军人物。

宋代新安理学的奠基者朱熹(绍兴十八年)、程大昌(绍兴二十一年)、王炎(乾道五年)等和清代徽州朴学的代表人戴震(乾隆四十年)、金榜(乾隆三十七年)、洪朴(乾隆三十六年)、凌廷堪(乾隆五十八年)等,是宋、清两代徽州进士中的娇娇者。

与宋、清的辉煌相比,明代徽州既没出现朱熹这样的影响中国近千年的思想大师,而明代徽州进士中同样也没有戴震这样的领袖群伦的学术领袖。

明代徽州与明代徽州进士的思想和学术,与之前的宋和其后的清,虽然均无法相提并论,但有明一代,徽州学人尤其徽州进士,其著述量之大,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

通过明代徽州进士的著述,我们可以观察他们更关注什么问题,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了哪些方面,他们都思考了些什么,进而考虑他们的思想水准,评价他们的价值取向。

一、明代徽州进士著述的总体情况根据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对徽州进士著述的记述,笔者进行了统计,属于明代徽州进士的著作共有345种,1985卷。

4这个数字远非明代徽州进士著述的全部。

出现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晓光先生所依据的主要是徽州府志的相关记载,这些文献显然不够全面,许多记述因此被遗漏了。

其中比较明显的疏漏是,有些《四库全书总目》存目的书籍,竟然没有计入其中。

如程敏政的著作,在《总目》中有的《宋纪受终考》三卷、《道一编》六卷、《唐氏三先生集》二十八卷及附录三卷、《咏史集解》七卷,就没有被周先生列入其中。

记载明代徽州进士著述的文献多而繁杂,要统计徽州进士著述的可考数据,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爬梳。

明代全国各省、各府进士的数量分布与排名表

明代全国各省、各府进士的数量分布与排名表

明代全国各省、各府进⼠的数量分布与排名表作者:⼴东省湖南昭阳商会发布时间:2020-09-09 21:20:08科举图⽚明代全国各省、各府进⼠的数量分布与排名表--进⼠⼈数的多寡体现出地⽅的教育与⽂化⽔平⾼低⽂:光明⼈家 2020-04-10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以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种基本制度,也是培养国家和地⽅管理⼈才的基本途径。

根据史书记载,科举考试从隋朝⼤业元(公元605)年的进⼠考试算起,到清代光绪三⼗⼀(公元1905)年正式废除,存在了1300年。

科举殿试明代的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才选拔制度,⽽明代地域⼴泛,因此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进⼠为科举时代功名的最⾼层级,中进⼠的⼈数多寡⼤略可以反映⼀地的⽂化教育⽔平,这有点类似于近些年以上重点线⼈数来衡量教学质量。

江南贡院下⾯列出数据与表格看看全国各地的进⼠数量,从中可以看出各地教育科举⽔平与⽂化昌盛情况如何.......各省进⼠⼈数表 名次、省份、进⼠ 01、浙江、 3697 02、江西、 3114 03、江苏、2977 04、福建、 2374 05 、⼭东、 1763 06 、河南、 1729 07 、河北、 1621 08、四川、 1369 09 、⼭西、 1194 10 、安徽、1169 11 、湖北、1009 12、陕西、 870 13 、⼴东、 857 14 、湖南、 481 15、⼴西、 207 16 、云南、 122 17 、⽢肃、119 18、贵州、32 19、辽东、 23明代⾏政区划地图全国各府进⼠⼈数排名表明代状元分布表(前五) 名次省份状元 1、浙江- 20 2 、江西- 18 3 、江苏- 17 4、福建- 10 5、安徽- 6各省状元⼈数⽐例状元及第匾各省举⼦科举考试责任编辑:⼴东省湖南昭阳商会。

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

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

北强” 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挥崖录 ・ 前录》卷三云:
国初每岁 放榜, 取士极少。 如安德裕作魁 日 九人而已。 , 盖天下 未混一也。至太宗朝浸多,所得率江南 之秀。其后又别立分数, 考校
五路举子。以北人拙于词令,故优取。
取士名额增加以后,以“ 江南之秀” 居多,而北人则需要“ 别立分数” 考校, 以乞“ 优取” 北方的优势己逐渐丧失。同时南方边远向无登第之人的地方 。 4纷纷开始“ ‘ 破天荒” 。
8 )
另外, 从文献记载我们也能看出进士在地理分布上由北而南的变化趋 势。 《 通鉴》卷一七六 《 陈纪十 ・ 长城公》( 祯明六年,57 8 )云:“ 乙末,
隋制诸州岁贡三人。 ”此时隋尚未统一南方,其贡士之制施用之范围仅限 于北方, 所采取的是平均主义的原则, 没有地域的差别与照顾。 此时北方 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南方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统一以后, 整个隋唐时期, 南方仍处于落后于北方的态势,但至中唐以后,而至于北宋,南方诸地依 次开发,人文渐兴,科举取士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以至于渐有后来居上 之势。《 唐会要》卷七五 《 选举下 ・ 东都选》云:“ 贞观元年,京师米贵, 始分人于洛州置选。 ”此处的 “ 东都选”指的是锉选,而并非科举的贡举 考试,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西北与东南经济地位的变化, 从而带来 选士中心的东向移动。东都选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 (2- 89。至永 67 2) 徽时则始置两都举。《 唐会要》卷七五 《 选部下 ・ 东都选》 :
陈怒字仲言, 洪州南昌 ……太平兴国 二年进士. ( . 咸平) … 五 年,知贡举。怒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退。 A
结果招来南人的不满,被认为“ 贡举非其人” 。陈恕的目的固在“ 避嫌” ,同
旧《 长编》卷九五,天禧四年三月。 力《 宋史》卷二九一 《 宋缓传》附 之 宋敏求传》 。 山《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四,富弼奏。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
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
(节 录 )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吴宣德
【谨按:本文作于2000年,后在此基础上撰《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于文中各问题及统计均有进一步申述和订 正,部分统计成果见本站“耕余琐记”中2004年所传两表。2006年5月30日补记。】
(这里节录的是原文的第一、第二部分,其余因表格太多,阅读不便,故予省略.有关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现今研究 存在诸多问题。其显而易见者,则为统计数字的不统一。如何炳棣先生(Mr. Ping-ti Ho)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明清社会史论》)统计为24594人;萧源锦《状元史话》统计为24610人;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 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为24866人;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24814人。黄明光 《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为24452人。本文即为修正各统计数字而作,并连带涉及其他 一些问题。今节刊于此,以为研究者使用明代进士统计数字之参考。附录:明代各政区进士分布总表)
第四,由于其它原因而造成的错误。如成化十七年陈勖,《索引》作山东军县,原刻本作“山东兖州府单县”;嘉靖十 四年李秉仁,《索引》作河南丰城,原刻本作“河南汝州宝丰县”。仅这一类的错误,据笔者粗略统计,《索引》中就 有20余处。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将《索引》作为统计样本都还有可以商讨的地方。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各种统计,其准确 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同样,以户籍所在地来统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科举考试中的冒籍、寄籍状况现已无从查考,故统计时无法 对是否本籍进行区分。另一方面,原《题名录》本身的残缺或错误也会导致统计的不确切。比如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王 铉,《索引》作山东黄县籍,辽东定辽左卫人。原刻本同。但《嘉靖辽东志》卷六《科贡》作辽阳人。按明代定辽左卫属 辽东都司,洪武十年设,驻辽阳。可见《题名录》和《索引》有可能将王铉的户籍地和乡贯地颠倒了。[viii]又如万历三十 二年(1604年)进士王家植,《题名录》作山东济南府滨州军籍,忠义后卫人。《山东通志》(四库全书本)卷一五科 举题名、卷二八本传均云滨州人。按忠义后卫在北京,根据《题名录》对卫所进士题名的惯例,本条的题名也可能倒置了

徽州名人知多少

徽州名人知多少

徽州名人知多少分类: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解析: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

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 ... 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

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

《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

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 ... 。

婺源县人。

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

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

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

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

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

《朱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

字汝思。

屯溪区人。

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着书。

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 ... ,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明代徽州进士表宋长琨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江真士元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朱永宁孟康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北军籍康熙府志程昊希大正统十三年戊辰婺源凤岭民籍康熙府志汪回显汝光正统十三年戊辰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庄歙尚源景泰二年辛未歙县庄村民籍弘治府志庄观传方暕文郁景泰五年甲戌歙县潜口上市民籍道光府志方勉传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泰塘军籍江南通志程永号暘谷景泰五年甲戌婺源梘溪民籍新安名族志程泰用元景泰五年甲戌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朱檼伯承天顺元年丁丑婺源松岩里儒籍弘治府志程广克勤天顺元年丁丑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谢润德泽天顺四年庚辰祁门王源民籍弘治府志饶钦克恭天顺四年庚辰祁门胥山民籍弘治府志汪杲廷辉天顺八年甲申休宁上溪口民籍道光府志汪进希颜天顺八年甲申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叶琦廷圭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唐墀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十五都祁门县志胡敬文恭成化二年丙戌歙县上临河民籍弘治府志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江村官籍两淮盐法志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陪郭官籍明史本传张黻致美成化二年丙戌婺源游汀军籍明一统志汪奎文灿成化二年丙戌婺源大畈军籍明史本传程宏毅夫成化二年丙戌祁门善和民籍弘治府志汪直号笔峰成化二年丙戌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汪回显传汪正惟中成化五年己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南街军籍新安名族志谢恭文安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前源民籍弘治府志黄文琰宗器成化五年己丑祁门北隅民籍江南通志汪山仁夫成化八年壬辰歙县东关民籍弘治府志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洪汉朝宗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郁文盛成化八年壬辰休宁冰潭民籍弘治府志·唐相希凯成化十一年乙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吴湜一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弘治府志郑达德孚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郑村民籍弘治府志汪贵良贵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弘治府志·人物志方进惟新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结林民籍民国台州府志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洪源民籍弘治府志吴裕克宽成化十四年戊戌休宁黄茅民籍弘治府志汪舜民从仁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汪奎传倪进贤秉忠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五镇民籍新安名族志王珦克温成化十四年戊戌祁门祁门城民籍康熙府志胡富永年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冯瑢鸣时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冯村民籍江南通志汪滢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登源军籍弘治府志汪溥传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坚守贞成化十七年辛丑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谢罃廷献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王源民籍江南通志张敏志学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石坑民籍康熙府志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莘墟民籍弘治府志吴宁传鲍南良用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棠樾民籍山东通志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方荣勉仁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临河匠籍新安名族志潘珏玉汝成化二十年甲辰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孙怡德容成化二十年甲辰祁门益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光文光成化二十年甲辰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唐弼希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岩镇民籍道光府志程昊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程泰传汪璿舜玑成化二十三年丁未黟县黄陂民籍弘治府志汪凗传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何胜斯复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民籍弘治府志程忠显良辅弘治六年癸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程杲时昭弘治六年癸丑祁门善和军籍江南通志程琯德和弘治九年丙辰歙县东关民籍嘉靖府志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吴远惟明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张芝廷毓弘治九年丙辰歙县良干民籍道光府志汪循进之弘治九年丙辰休宁鹏源民籍康熙府志戴敏逊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民籍康熙府志叶天爵良贵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戴铣宝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军籍明史本传王寿希仁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城北民籍康熙府志吴漳清甫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唐泽沛之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梅林官籍天启滇志方谦纯吉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城北胡村军籍康熙府志汪标立之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章瑞廷召弘治十二年己未绩溪瀛川民籍康熙府志胡煜廷和弘治十五年壬戌歙县方塘民籍江南通志汪宣之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大畈民籍婺源县志方进以礼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镇头民籍江南通志潘珍玉卿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本传汪彬学之弘治十五年壬戌祁门朴墅民籍康熙府志潘旦希周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明史潘珍传程文焕章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潘选玉选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道光府志李汛彦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祁门李源民籍康熙府志程定静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绩溪市西民籍康熙府志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大全惟学正德三年戊辰歙县胡村民籍江南通志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岩镇民籍新安名族志吴瓒廷瓘正德三年戊辰休宁油潭民籍新安名族志胡德全之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清华民籍康熙府志潘希古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桃溪军籍康熙府志程昌时言正德三年戊辰祁门善和军籍康熙府志张仕镐景周正德六年辛未歙县定潭民籍康熙府志唐濂正德六年辛未歙县槐塘军籍道光府志唐泽传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本传戴吉惟谦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桂岩民籍江南通志潘锜廷和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戴祥应和正德六年辛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唐皋守之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郑佐时夫正德九年甲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巴思明惟哲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民籍乾隆县志叶天球良器正德九年甲戌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胡松茂卿正德九年甲戌绩溪遵义坊民籍明史胡松传方纪达行可正德十二年丁丑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康熙府志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民籍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汪思德之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程资仲朴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韩溪民籍康熙府志江元辅尧卿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旃坑军籍康熙府志汪溱蛟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郑建一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奇岭民籍江南通志胡宗明汝城正德十二年丁丑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赤坑民籍江南通志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官籍苏州府志潘镒希平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潘潢荐叔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谢霖世泽正德十六年辛巳祁门钟楼下民籍江南通志程辂邦载正德十六年辛巳绩溪程里民籍康熙府志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临河民籍歙献征录方润时雨嘉靖二年癸未歙县结林民籍新安名族志胡道芳蔚中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排充军籍江南通志方远宜伯时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许村民籍江南通志戴静夫应山嘉靖二年癸未休宁隆阜民籍薪安名族志程煌子明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婺源城民籍康熙府志叶份原学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汪琯谐甫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大畈民籍道光府志方升世猷嘉靖二年癸未婺源方村民籍康熙府志谢应龙云卿嘉靖二年癸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医籍江南通志程霆仲复嘉靖五年丙戌婺源龙山民籍康熙府志余棐子忱嘉靖五年丙戌婺源沱川民籍婺源县志汪仲成汝玉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孔溪民籍康熙府志戴嘉猷献之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鲍象贤复之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棠樾民籍明史毛伯温传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尚宁廷德嘉靖八年己丑歙县竦口匠籍康熙府志黄福子谦嘉靖八年己丑休宁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汪大受叔可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方舟时济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平盈民籍江南通志蒋贯一之嘉靖八年己丑祁门白塔民籍江南通志郑恭子安嘉靖八年己丑绩溪市东民籍婺源县志方珊嘉靖八年己丑婺源方村新安名族志王钜德卿嘉靖八年己丑婺源中云民籍婺源县志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洪垣峻之嘉靖十一年壬辰婺源官源民籍明史本传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城南民籍嘉靖府志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高泽民籍江南通志谢镒万卿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琼德辉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墩上民籍江南通志舒迁于乔嘉靖十四年乙未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鲍道明行之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胡川楫汝济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潘希行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游震得汝潜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山坑民籍嘉靖府志胡宗宪汝贞嘉靖十七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王景象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歙县王村民籍四川通志戴章甫元礼嘉靖二十年辛丑休宁河村民籍江南通志郑维诚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祁门奇岭军籍康熙府志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匠籍明史本传王之臣惟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结林民籍嘉靖府志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溪南军籍歙献征录方瑜元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后市民籍河南通志汪垍仲宏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上溪口军籍大清一统志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医籍江南通志汪任子仁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祁门侯潭民籍江南通志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千秋里民籍明史王世贞传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殷正茂养实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上里民籍明史本传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丰口民籍康熙金华府志胡晓东白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方弘静定之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邵龄汝仁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休宁西门民籍山东通志方邦庆以贤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婺源方村民籍江南通志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临河江南通志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中塘民籍天启滇志程廷策汝扬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休宁临溪民籍康熙府志江一麟仲文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春时子育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大畈民籍江南通志李叔和介甫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敏汝修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伟溪民籍江南通志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上丰官籍江南通志叶宗春仁卿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介塘民籍康熙歙县志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王干民籍苏州府志游淳卿原学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婺源济溪军籍江南通志王之翰宪卿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祁门严潭民籍江南通志汪如海汝会嘉靖三十八年己未黟县黄陂民籍康熙府志鲍尚伊子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向杲民籍江南通志凌琯惟和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李寅宾于旸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理田民籍康熙府志程文著美中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长径民籍康熙府志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余一龙汝化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游应乾顺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俞一贯原道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汪口民籍康熙府志汪文辉德充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古丰民籍明史本传许天赠德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黄应坤惟简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郡城匠籍康熙府志汪在前立伯隆庆二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黄备民籍江南通志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军籍四川通志王之臣更名鏻隆庆二年戊辰休宁城北民籍康熙府志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龙湾民籍康熙府志胡用宾晋卿隆庆二年戊辰婺源玉川民籍温州府志余懋学行之隆庆二年戊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谢宗伦子叙隆庆二年戊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罗田民籍康熙府志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雄村民籍歙献征录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呈坎民籍康熙府志汪彦冲懋中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张应元子贞隆庆五年辛未休宁岭南民籍万历休宁县志胡宥子仁隆庆五年辛未休宁百石充民籍康熙府志曹诰仲宣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曹村民籍江南通志叶时新惟怀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朱村民籍康熙府志俞文达行之隆庆五年辛未婺源汪口军籍康熙府志黄云龙逢元万历二年甲戌歙县郡城民籍江南通志程有守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呈坎民籍江南通志陈与郊广野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岩镇盐籍江南通志范涞原易万历二年甲戌休宁林塘民籍康熙府志汪应蛟潜夫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段莘民籍明史本传余启元伯正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余孟麟伯光万历二年甲戌祁门城南民籍江南通志方万山仰之万历五年丁丑歙县罗田民籍江南通志程奎国光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江东之长信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江村民籍明史本传朱朝聘希尹万历八年庚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程文万历十一年癸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邵庶明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西门民籍康熙府志张应扬以言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小丙民籍康熙府志程朝京元直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霞汊军籍康熙府志吴尧臣师锡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商山军籍江南通志汪焕文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干村军籍山西通志潘士藻去华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李沂传汪道亨汝立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大畈匠籍江南通志程子扶舆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槐塘民籍道光府志吴中明知常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军籍康熙府志吴应明以诚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方元彦士美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金继震长卿万历十四年丙戌休宁峡东民籍康熙府志洪文衡平仲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桂林民籍明史本传黄全初性甫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李先芳茂实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汪先岸登于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上资民籍康熙府志汪可进惟正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石田军籍康熙府志汪以时太易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游朋孚伯顺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方大镇君静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军籍江南通志杨武烈承之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郡城军籍本朝分省人物考吴士奇无奇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李名芳懋才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胡玠原名之瑗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北山民籍康熙府志金忠士元卿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古楼民籍康熙府志吴用先体中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汪鸣銮律初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余懋衡持国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张应泰大来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军籍嘉庆泾县志毕懋良师皋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毕懋康传程寰伯辅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花台民籍康熙府志洪养蒙正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一新稚庚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溪南民籍湖南通志吴宗尧仁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北岸民籍明史本传鲍应鳌山甫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鲍潭民籍康熙府志汪元功元倩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丛睦军籍康熙府志洪都子厓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路口民籍福建通志洪世俊用章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承爵仲修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军籍江南通志汪国楠仲木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叶凤翱德羽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江起鹏羽健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尚谊宜言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谢存仁大涵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冯伟长卿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南汊民籍江南通志胡思伸君直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绩溪谿市民籍康熙府志洪翼圣季邻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之彦君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江南通志毕懋康孟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程坚鸣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民籍江南通志程再伊连叔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江南通志程克显君谟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游汉龙蛰初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汪怀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官源民籍婺源县志潘之祥伯和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宋之祯子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石潭民籍同治六安州志何如申仲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何如宠传何如宠康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本传程希道道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溪头军籍江南通志程子鏊坤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洪佐圣仲邻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邦相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休宁民籍康熙仁和县志程汝继敬承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溪头民籍康熙府志梅有月如恒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梅田军籍江南通志江世东伯达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江村民籍橙阳散志吴国仕季升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吴汝显养微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山东通志方道通寓庸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张泰阶伯元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亭子山民籍江南通志程国祥仲若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古关民籍明史本传汪有功祖倩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丛睦民籍康熙府志汪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石砘军籍康熙府志吴应琦景阳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余懋孽舜仲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卢谦吉甫万历三十二年甲辰婺源城东军籍明史本传。

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

儒家伦理与明代徽州籍进士

儒家倫理與明代徽州籍進士2014-09-16 10:54:01 《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周致元有明一代的徽州共有444名進士,相對於當地的人口基數而言,徽州也堪稱是文人淵藪,科第繁榮。

筆者已就其原因及進士的時間、地域分布作過討論(註:《明代徽州科第的繁榮及進士的分布》,載《安徽大學學術活動月論文選編》,安徽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

眾所周知,徽州一府地處崇山峻嶺之中,頗有幾分特異的人文風貌。

而這些靠新安山水哺育出來的徽州進士,無論其治國平天下還是修身齊家,都帶有明顯的徽州烙印。

《明史》中列入本傳的徽州籍進士就有40人之多,其中無一人屬貪酷諂媚之徒。

如果以《明史》和《獻征錄》這些非徽州人修撰的史籍為主要依據,輔之以其他史籍,應能對徽州進士的某些總體特征有所把握。

一《論語祹裏仁》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註:《論語祹述而》。

)這都反映了儒家反對為富不仁講求取予有道的思想。

居官清廉是多數徽州籍進士的共同特點。

尤其是在商品經濟發達、奢靡之風漫延的明中後期,徽州進士能出泥不染,潔身自好,就更難能可貴了。

徽州人自號“出為廉吏者什七”(註:民國歙縣《西幹誌》。

),這或許並非言過其實。

我們從能見到的明代徽州進士的傳記來看,廉吏比比皆是,而貪官則為數極少。

歙縣《巖鎮誌草》不無自豪地講述本鄉幾位進士出身的官吏:“吾鄉士大夫素重名節,仕宦無厚積在邑裏中,如程方伯旦、鄭大參佐、吳太守遠、方冏卿遠宜、鮑司徒道明、方太守瑜,此其子皆馴謹而沒後貧乏,或至易產不能為活者。

司徒歿未久,長子從屠人賣肉,時同裏有以資納引禮禦者,其子頗汰。

市人戲作一聯雲:引禮舍人日日街頭騎駿馬,尚書公子朝朝門首剁腌豬。

冏卿未歿時,衣履俱弊,客座大半壞矣。

惟程司徒嗣功封君、江方伯珍子俱善殖生,二公家頗厚,非以官起也。

前輩楷範,後生無忘哉!余又以為方伯、冏卿、大參、太守官未甚厚,俸俱未久,貧固宜也。

明清两代徽州的举人、进士、状元

明清两代徽州的举人、进士、状元

明清两代徽州的举人、进士、状元
佚名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10)6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人才辈出,科第连绵。

根据地方志记载统计,明代徽州
有举人1100多人,清代有1536人。

明代徽州进士452人,居全国第13位;清代徽州进士684人,居全国第4位。

明代徽州状元为3人。

而清代112科112名状元中,徽州本籍状元4人,寄籍状元15名,共19人,占全国的17%,居全国第一位(原被认为状元数最多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人,但其中有6人为徽州人)。

此外,歙县明清两代共取进士623人,居安徽省诸县首位。

【总页数】1页(P66-66)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州;状元;地方志;明代;清代;安徽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K29
【相关文献】
1.明清两代定西市各区县书院建置与进士人数考释 [J], 汪海峰
2.中国出版界面向世界的创新之举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策划图书有创新接力社"状元"书拒打"状元牌" [J],
3.徽州藏书与徽州进士数量之关系研究 [J], 张守卫
4.《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所见徽州科举人物 [J], 何彬彬; 丁修真
5.明清两代山西进士知多少 [J], 王伯华;赵汝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

明代徽州进士表宋长琨姓名字号年号及第年份县份乡里户籍行实出处江崇时洪武四年辛巳歙县牌头乾隆县志胡昌龄太冲洪武十八年乙巳歙县歙城典故纪闻程善复初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在城江南通志程源洪武十八年乙巳婺源江南通志任亨泰古雍洪武二十一年戊辰休宁鼓楼下明史吴伯宗传郑道同好问洪武二十四年辛未歙县长龄弘治府志郑潜传汪回学颜洪武三十年丁丑休宁万安弘治县志唐吉祥彦祯建文二年庚辰歙县槐塘民籍弘治府志朱元贞粹夫建文二年庚辰婺源香田民籍弘治府志金辉士辉永乐二年甲申休宁珰溪康熙府志汪献惟臣永乐二年甲申休宁洪方新安名族志俞士真还白永乐二年甲申婺源汪口江南通志汪良士时彦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大畈新安名族志王士真永乐二年甲申婺源城北江南通志汪景明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横冈江南通志汪彦纯永乐二年甲申黟县南屏江南通志胡文郁永乐二年甲申黟县潭口民籍江南通志汪善存初永乐四年丙戌歙县潜口江南通志汪澍汝霖永乐四年丙戌黟县黄陂江南通志方勉懋德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弘治府志郑行简汝敬永乐十三年乙未歙县郑村民籍江南通志张文忠季立永乐十三年乙未婺源甲道民籍江南通志王俊得大本永乐十三年乙未黟县东珠川民籍弘治府志胡永兴彦隆永乐十六年戊戌祁门赤桥康熙府志谢志道士先永乐十六年戊戌休宁安岐新安名族志王圭永乐十六年戊戌黟县丰溪江南通志周昌文昌永乐二十二年甲辰祁门南门道光府志叶蓁永茂宣德二年丁未歙县新州弘治府志杨宁彦谧宣德五年庚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吴宁永清宣德五年庚戌歙县莘墟民籍明史于谦传程宪伯度宣德五年庚戌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汪敬益谦宣德八年癸丑婺源城西民籍弘治府志方贵文本忠正统元年丙辰歙县中塘民籍江南通志程思温叔玉正统元年丙辰婺源种德坊民籍明史王佐传康汝芳仲实正统元年丙辰祁门曲坞民籍康熙府志程信彦实正统七年壬戌休宁陪郭民籍明史本传许仕达廷佐正统十年乙丑歙县许村民籍明史曹凯传李友闻进明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北隅民籍弘治府志胡深文渊正统十年乙丑祁门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杨宜彦理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江真士元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东民籍江南通志朱永宁孟康正统十三年戊辰歙县城北军籍康熙府志程昊希大正统十三年戊辰婺源凤岭民籍康熙府志汪回显汝光正统十三年戊辰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庄歙尚源景泰二年辛未歙县庄村民籍弘治府志庄观传方暕文郁景泰五年甲戌歙县潜口上市民籍道光府志方勉传程景云时望景泰五年甲戌休宁泰塘军籍江南通志程永号暘谷景泰五年甲戌婺源梘溪民籍新安名族志程泰用元景泰五年甲戌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吴真秉诚天顺元年丁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朱檼伯承天顺元年丁丑婺源松岩里儒籍弘治府志程广克勤天顺元年丁丑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谢润德泽天顺四年庚辰祁门王源民籍弘治府志饶钦克恭天顺四年庚辰祁门胥山民籍弘治府志汪杲廷辉天顺八年甲申休宁上溪口民籍道光府志汪进希颜天顺八年甲申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叶琦廷圭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唐墀天顺八年甲申祁门十五都祁门县志胡敬文恭成化二年丙戌歙县上临河民籍弘治府志江弘济本深成化二年丙戌歙县江村官籍两淮盐法志程敏政克勤成化二年丙戌休宁陪郭官籍明史本传张黻致美成化二年丙戌婺源游汀军籍明一统志汪奎文灿成化二年丙戌婺源大畈军籍明史本传程宏毅夫成化二年丙戌祁门善和民籍弘治府志汪直号笔峰成化二年丙戌祁门井亭军籍弘治府志汪回显传汪正惟中成化五年己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叶亨叔通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南街军籍新安名族志谢恭文安成化五年己丑休宁前源民籍弘治府志黄文琰宗器成化五年己丑祁门北隅民籍江南通志汪山仁夫成化八年壬辰歙县东关民籍弘治府志吴宪肃清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洪汉朝宗成化八年壬辰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郁文盛成化八年壬辰休宁冰潭民籍弘治府志·唐相希凯成化十一年乙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吴湜一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弘治府志郑达德孚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郑村民籍弘治府志汪贵良贵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弘治府志·人物志方进惟新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结林民籍民国台州府志洪远克毅成化十四年戊戌歙县洪源民籍弘治府志吴裕克宽成化十四年戊戌休宁黄茅民籍弘治府志汪舜民从仁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汪奎传倪进贤秉忠成化十四年戊戌婺源五镇民籍新安名族志王珦克温成化十四年戊戌祁门祁门城民籍康熙府志胡富永年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冯瑢鸣时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冯村民籍江南通志汪滢成化十四年戊戌绩溪登源军籍弘治府志汪溥传黄华实夫成化十七年辛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坚守贞成化十七年辛丑婺源大畈民籍弘治府志谢罃廷献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王源民籍江南通志张敏志学成化十七年辛丑祁门石坑民籍康熙府志吴瀚容之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莘墟民籍弘治府志吴宁传鲍南良用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棠樾民籍山东通志程玠文玉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方荣勉仁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临河匠籍新安名族志潘珏玉汝成化二十年甲辰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曹祥应麟成化二十年甲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孙怡德容成化二十年甲辰祁门益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光文光成化二十年甲辰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唐弼希说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侃仲和成化二十三年丁未歙县岩镇民籍道光府志程昊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祁门善和军籍弘治府志程泰传汪璿舜玑成化二十三年丁未黟县黄陂民籍弘治府志汪凗传汪渊深仲弘治三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何胜斯复弘治三年庚戌歙县民籍弘治府志程忠显良辅弘治六年癸丑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程杲时昭弘治六年癸丑祁门善和军籍江南通志程琯德和弘治九年丙辰歙县东关民籍嘉靖府志程材良用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吴远惟明弘治九年丙辰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张芝廷毓弘治九年丙辰歙县良干民籍道光府志汪循进之弘治九年丙辰休宁鹏源民籍康熙府志戴敏逊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民籍康熙府志叶天爵良贵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戴铣宝之弘治九年丙辰婺源桂岩军籍明史本传王寿希仁弘治九年丙辰婺源城北民籍康熙府志吴漳清甫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唐泽沛之弘治十二年己未歙县槐塘军籍康熙府志汪大章一夔弘治十二年己未休宁梅林官籍天启滇志方谦纯吉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城北胡村军籍康熙府志汪标立之弘治十二年己未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章瑞廷召弘治十二年己未绩溪瀛川民籍康熙府志胡煜廷和弘治十五年壬戌歙县方塘民籍江南通志汪宣之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大畈民籍婺源县志方进以礼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镇头民籍江南通志潘珍玉卿弘治十五年壬戌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本传汪彬学之弘治十五年壬戌祁门朴墅民籍康熙府志潘旦希周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明史潘珍传程文焕章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潘选玉选弘治十八年乙丑婺源桃溪军籍道光府志李汛彦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祁门李源民籍康熙府志程定静夫弘治十八年乙丑绩溪市西民籍康熙府志曹深文渊正德三年戊辰歙县雄村民籍康熙府志胡大全惟学正德三年戊辰歙县胡村民籍江南通志王宠仲锡正德三年戊辰歙县岩镇民籍新安名族志吴瓒廷瓘正德三年戊辰休宁油潭民籍新安名族志胡德全之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清华民籍康熙府志潘希古正德三年戊辰婺源桃溪军籍康熙府志程昌时言正德三年戊辰祁门善和军籍康熙府志张仕镐景周正德六年辛未歙县定潭民籍康熙府志唐濂正德六年辛未歙县槐塘军籍道光府志唐泽传汪玄锡天启正德六年辛未婺源大畈民籍明史本传戴吉惟谦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桂岩民籍江南通志潘锜廷和正德六年辛未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戴祥应和正德六年辛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唐皋守之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吴继隆栋卿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郑佐时夫正德九年甲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巴思明惟哲正德九年甲戌歙县民籍乾隆县志叶天球良器正德九年甲戌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胡松茂卿正德九年甲戌绩溪遵义坊民籍明史胡松传方纪达行可正德十二年丁丑歙县潜口上市民籍康熙府志林时懋易正德十二年丁丑休宁民籍明人传记资料索引汪思德之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程资仲朴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韩溪民籍康熙府志江元辅尧卿正德十二年丁丑婺源旃坑军籍康熙府志汪溱蛟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查湾民籍康熙府志郑建一中正德十二年丁丑祁门奇岭民籍江南通志胡宗明汝城正德十二年丁丑绩溪龙川坑口民籍康熙府志鲍说希傅正德十六年辛巳歙县赤坑民籍江南通志查应兆瑞徵正德十六年辛巳休宁官籍苏州府志潘镒希平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潘潢荐叔正德十六年辛巳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谢霖世泽正德十六年辛巳祁门钟楼下民籍江南通志程辂邦载正德十六年辛巳绩溪程里民籍康熙府志程旦孟明嘉靖二年癸未歙县临河民籍歙献征录方润时雨嘉靖二年癸未歙县结林民籍新安名族志胡道芳蔚中嘉靖二年癸未歙县排充军籍江南通志方远宜伯时嘉靖二年癸未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许琯伯和嘉靖二年癸未歙县许村民籍江南通志戴静夫应山嘉靖二年癸未休宁隆阜民籍薪安名族志程煌子明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婺源城民籍康熙府志叶份原学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外庄民籍康熙府志汪琯谐甫嘉靖二年癸未婺源大畈民籍道光府志方升世猷嘉靖二年癸未婺源方村民籍康熙府志谢应龙云卿嘉靖二年癸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查懋光允谦嘉靖五年丙戌休宁医籍江南通志程霆仲复嘉靖五年丙戌婺源龙山民籍康熙府志余棐子忱嘉靖五年丙戌婺源沱川民籍婺源县志汪仲成汝玉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孔溪民籍康熙府志戴嘉猷献之嘉靖五年丙戌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程烈惟光嘉靖八年己丑歙县岑山民籍康熙府志鲍象贤复之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棠樾民籍明史毛伯温传黄训学古嘉靖八年己丑歙县潭渡民籍康熙府志汪尚宁廷德嘉靖八年己丑歙县竦口匠籍康熙府志黄福子谦嘉靖八年己丑休宁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汪大受叔可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城西民籍康熙府志方舟时济嘉靖八年己丑婺源平盈民籍江南通志蒋贯一之嘉靖八年己丑祁门白塔民籍江南通志郑恭子安嘉靖八年己丑绩溪市东民籍婺源县志方珊嘉靖八年己丑婺源方村新安名族志王钜德卿嘉靖八年己丑婺源中云民籍婺源县志王献芝德仁嘉靖十一年壬辰歙县岩镇民籍江南通志洪垣峻之嘉靖十一年壬辰婺源官源民籍明史本传余光晦之嘉靖十一年壬辰祁门城南民籍嘉靖府志吴应奎干宿嘉靖十四年乙未休宁高泽民籍江南通志谢镒万卿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琼德辉嘉靖十四年乙未祁门墩上民籍江南通志舒迁于乔嘉靖十四年乙未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汪伊汝衡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鲍道明行之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民籍歙献征录胡川楫汝济嘉靖十七年戊戌歙县岩镇匠籍江南通志潘希行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江南通志游震得汝潜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查秉彝性甫嘉靖十七年戊戌婺源山坑民籍嘉靖府志胡宗宪汝贞嘉靖十七年戊戌绩溪龙川坑口民籍明史本传王景象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歙县王村民籍四川通志戴章甫元礼嘉靖二十年辛丑休宁河村民籍江南通志郑维诚伯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祁门奇岭军籍康熙府志汪一中正叔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匠籍明史本传王之臣惟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结林民籍嘉靖府志江珍民朴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溪南军籍歙献征录方瑜元忠嘉靖二十三年甲辰歙县潜口后市民籍河南通志汪垍仲宏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上溪口军籍大清一统志查懋昌允言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休宁医籍江南通志汪任子仁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祁门侯潭民籍江南通志汪道昆伯玉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千秋里民籍明史王世贞传程嗣功汝懋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殷正茂养实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上里民籍明史本传郑绮汝文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歙县丰口民籍康熙金华府志胡晓东白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绩溪市东民籍康熙府志方弘静定之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邵龄汝仁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休宁西门民籍山东通志方邦庆以贤嘉靖二十九年庚戌婺源方村民籍江南通志程金德良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临河江南通志方良曙子宾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歙县中塘民籍天启滇志程廷策汝扬嘉靖三十二年癸丑休宁临溪民籍康熙府志江一麟仲文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春时子育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婺源大畈民籍江南通志李叔和介甫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敏汝修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祁门伟溪民籍江南通志程大宾汝见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尹校原学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歙县上丰官籍江南通志叶宗春仁卿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程道东震伯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介塘民籍康熙歙县志王天爵子修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歙县王干民籍苏州府志游淳卿原学嘉靖三十八年己未婺源济溪军籍江南通志王之翰宪卿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祁门严潭民籍江南通志汪如海汝会嘉靖三十八年己未黟县黄陂民籍康熙府志鲍尚伊子任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向杲民籍江南通志凌琯惟和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李寅宾于旸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理田民籍康熙府志程文著美中嘉靖四十一年壬戌婺源长径民籍康熙府志许国维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李汝节道亨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余一龙汝化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游应乾顺之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俞一贯原道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汪口民籍康熙府志汪文辉德充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婺源古丰民籍明史本传许天赠德夫嘉靖四十四年乙丑黟县屏山民籍康熙府志黄应坤惟简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郡城匠籍康熙府志汪在前立伯隆庆二年戊辰歙县歙城民籍江南通志张一桂穉圭隆庆二年戊辰歙县黄备民籍江南通志郭庄子蒞隆庆二年戊辰歙县军籍四川通志王之臣更名鏻隆庆二年戊辰休宁城北民籍康熙府志黄金色鍊之隆庆二年戊辰休宁龙湾民籍康熙府志胡用宾晋卿隆庆二年戊辰婺源玉川民籍温州府志余懋学行之隆庆二年戊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谢宗伦子叙隆庆二年戊辰祁门城西民籍江南通志吴自新伯恒隆庆二年戊辰祁门福洲民籍康熙府志方扬思善隆庆五年辛未歙县罗田民籍康熙府志曹楼世登隆庆五年辛未歙县雄村民籍歙献征录罗应鹤德鸣隆庆五年辛未歙县呈坎民籍康熙府志汪彦冲懋中隆庆五年辛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张应元子贞隆庆五年辛未休宁岭南民籍万历休宁县志胡宥子仁隆庆五年辛未休宁百石充民籍康熙府志曹诰仲宣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曹村民籍江南通志叶时新惟怀隆庆五年辛未休宁朱村民籍康熙府志俞文达行之隆庆五年辛未婺源汪口军籍康熙府志黄云龙逢元万历二年甲戌歙县郡城民籍江南通志程有守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呈坎民籍江南通志陈与郊广野万历二年甲戌歙县岩镇盐籍江南通志范涞原易万历二年甲戌休宁林塘民籍康熙府志汪应蛟潜夫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段莘民籍明史本传余启元伯正万历二年甲戌婺源沱川民籍康熙府志余孟麟伯光万历二年甲戌祁门城南民籍江南通志方万山仰之万历五年丁丑歙县罗田民籍江南通志程奎国光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潜口民籍康熙府志江东之长信万历五年丁丑歙县江村民籍明史本传朱朝聘希尹万历八年庚辰歙县民籍江南通志程文万历十一年癸未歙县民籍江南通志邵庶明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西门民籍康熙府志张应扬以言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小丙民籍康熙府志程朝京元直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霞汊军籍康熙府志吴尧臣师锡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商山军籍江南通志汪焕文仲万历十一年癸未休宁干村军籍山西通志潘士藻去华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桃溪民籍明史李沂传汪道亨汝立万历十一年癸未婺源大畈匠籍江南通志程子扶舆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槐塘民籍道光府志吴中明知常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军籍康熙府志吴应明以诚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方元彦士美万历十四年丙戌歙县岩镇民籍康熙府志金继震长卿万历十四年丙戌休宁峡东民籍康熙府志洪文衡平仲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桂林民籍明史本传黄全初性甫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黄村民籍康熙府志李先芳茂实万历十七年己丑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汪先岸登于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上资民籍康熙府志汪可进惟正万历十七年己丑休宁石田军籍康熙府志汪以时太易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游朋孚伯顺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济溪民籍康熙府志方大镇君静万历十七年己丑婺源军籍江南通志杨武烈承之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郡城军籍本朝分省人物考吴士奇无奇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康熙府志李名芳懋才万历二十年壬辰歙县溪南民籍江南通志胡玠原名之瑗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北山民籍康熙府志金忠士元卿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古楼民籍康熙府志吴用先体中万历二十年壬辰休宁长丰民籍江南通志汪鸣銮律初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余懋衡持国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沱川民籍明史本传张应泰大来万历二十年壬辰婺源军籍嘉庆泾县志毕懋良师皋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毕懋康传程寰伯辅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花台民籍康熙府志洪养蒙正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一新稚庚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溪南民籍湖南通志吴宗尧仁叔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北岸民籍明史本传鲍应鳌山甫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鲍潭民籍康熙府志汪元功元倩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丛睦军籍康熙府志洪都子厓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路口民籍福建通志洪世俊用章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承爵仲修万历二十三年乙未歙县军籍江南通志汪国楠仲木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大畈民籍康熙府志叶凤翱德羽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外庄民籍江南通志江起鹏羽健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旃坑民籍康熙府志汪尚谊宜言万历二十三年乙未婺源段莘民籍康熙府志谢存仁大涵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城西民籍康熙府志冯伟长卿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祁门南汊民籍江南通志胡思伸君直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绩溪谿市民籍康熙府志洪翼圣季邻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桂林民籍康熙府志汪之彦君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大里民籍江南通志毕懋康孟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歙县歙城民籍明史本传程坚鸣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民籍江南通志程再伊连叔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休宁汊口江南通志程克显君谟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城西民籍江南通志游汉龙蛰初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济溪军籍康熙府志汪怀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官源民籍婺源县志潘之祥伯和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桃溪民籍康熙府志宋之祯子德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石潭民籍同治六安州志何如申仲嘉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何如宠传何如宠康侯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田坑民籍明史本传程希道道南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婺源溪头军籍江南通志程子鏊坤舆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槐塘民籍康熙府志洪佐圣仲邻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歙县桂林民籍江南通志吴邦相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休宁民籍康熙仁和县志程汝继敬承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溪头民籍康熙府志梅有月如恒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婺源梅田军籍江南通志江世东伯达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江村民籍橙阳散志吴国仕季升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康熙府志吴汝显养微万历三十二年甲辰歙县歙城民籍山东通志。

明代徽州进士群体任官情况述略——以歙县为中心的考察

明代徽州进士群体任官情况述略——以歙县为中心的考察

明代徽州进士群体任官情况述略——以歙县为中心的考察周敏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26)1
【摘要】明代徽州科第兴盛,培养了一批进士,歙县进士数量为徽州六县之首。

明代歙县进士在成化后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虽然其入仕起点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仕途发展情况较好。

他们任官期间秉持“治乱兴废,勤政恤民”的民本情怀“、直言进谏,持宪不阿”的政治担当“、秉公执法,惩奸锄强”的耿介作风和“调兵有方,骁勇善战”的军事品格,因此受民爱戴、名声远播,从而形成了明代徽州进士群体的为官之道。

这种治政理念和行为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徽州地域文化中朱子之学和宗族组织的滋养。

【总页数】10页(P8-17)
【作者】周敏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K248
【相关文献】
1.明代进士的姓名及婚姻——以明代进士登科录为中心的考察
2.探微知著:从知识库和科举文献中构建历史社会网络
——以明代进士群体为中心3.明代官员政治地位升迁中的年资因素——以徽州进
士为中心的考察4.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以阁臣的地域及户类分布、中进士及入阁年龄和在阁年限为中心5.明代新安卫武官家族对徽州地方社会的融入——以于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宋长琨关键词: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地理分布摘要:在徽州府志、徽州府各县的县志,以及《新安名族志》、《登科录》、《进士题名碑录》等历史文献中,共有464名明代徽州进士的记载,其中454人出处有据,履历翔实。

有明一代,徽州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各府中位居第十一位,在万人进士数上位居第五位。

这454名徽州进士在徽州府六个县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不但如此,即使在同一县份的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不平衡性也有所体现。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ou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Jinshi in Ming DynastyKey Words: Ming Dynasty; Huizhou; Amount of Jinshi; Geographic distributionAbstract:In Huizhou Fu-zhi, Xian-zhies of counties of Huizhou-fu,Xinan Ming-zu-zhi, Dengke-lu, Ti-ming-bei-lu of Jins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e 464 records of Jinsh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these records, there are 454 people who ha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Huizhou Jinshies ranks No. 11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n comparative amount it ranks No. 5. In all six counties of Huizhou,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454 Jinshies is unbalancing, and this unbalancing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counties, but also refl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ame county.《嘉靖婺源县志》云:徽州“儒风独茂,科甲蝉联”;[1]《万历歙县志》云:徽州“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2]《乾隆绩溪县志》云:“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3]《道光徽州府志》则说:徽州“人文辈出,鼎盛辐臻”;[4]元末学者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更称:“新安为东南邹鲁。

”[5]徽州之所以“儒风独茂”,“人文辈出”,成为“东南邹鲁”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科甲蝉联”,即徽州以盛产进士而著称。

徽州因其历史与人文的特殊性,历来为学界所关注,而进士作为一个特定群体,也同样成为研究的热点所在。

本文旨在通过对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进行考察,以期为相关研究积累一点素材。

一关于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各研究者得出的数字相去甚远。

今列举几种说法:吴宣德《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中,利用了《题名碑录》等文献对明代各县的进士数据进行了统计,其数据是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的,对寄籍的进士按照寄籍地为准,得出的徽州进士数据为340人。

[6]吴建华《明清苏州、徽州进士数量和分布的比较》中的数据是405名。

[7]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中的数据是452人。

[8]出现如此分歧的原因,是明代徽州人因为经商、做官等原因,“多客游于外,往往即寄其地之籍以登仕宦者”。

[9]在这些数据统计中,李林琦先生的数字最接近于明代徽州进士的真实数字,不过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所依据的主要材料是县志。

县志的编纂规格较低,所依据的资料有限,有些记载未必可靠,必要的考证也有所欠缺,可谓翔实有余而准确性不够。

的确,县志中所记载的进士数量是最多的,但并不是县志所记载的都是徽州进士。

第二,如李先生自己所说的,只是“进行了粗略地统计”,其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均有可商榷之处。

经笔者核实,县志所记载的并不是452人,而是446人,出现统计误差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统计中只根据各志的记载进行了笼统的加总,而没有注意到其中各*作者简介:宋长琨,1964年生,黑龙江青冈县人,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专业在读博士。

县间还有将个别进士重复记载的情况。

为真实、准确、清晰地展示明代徽州进士的全貌,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和考证工作。

除了翻检安徽省志(江南通志)、徽州府志、徽州各县县志等本省、本府、本县的地方志文献外,笔者还翻阅记载有关徽州进士情况的其他各地区的地方志,尤其认真考察了徽州进士主要寄籍、寄居地区的地方志。

同时,将地方志与记载明代进士及徽州进士的相关文献,如登科录、题名碑录、新安名族志等文献,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系统地考证。

在这些文献中,还没有一个最权威的文献,可以证明某个人是徽州的,或某个人不是徽州的。

关于进士记载的最权威的两部文献,一是明代每科考试后所立的《进士题名碑录》(以下简称《题名碑录》),二是当时编撰的《进士登科录》(以下简称《登科录》)。

但两种文献目前都不完整,而且对于进士籍贯的记载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准的,即没有体现出进士籍贯的变动情况,因该而两种文献只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但却不能作为断定某进士情况的准绳。

在确定一个进士籍贯的时候,往往综合运用各种文献,而没有把某一文献或某类文献为作为教条。

比如《成化五年进士登科录》中记载了休宁进士叶亨,在其他各文献中都没有他是徽州进士的记载。

不过关于叶亨这个人名的记载却也屡见不鲜:其一,《名族志》说:“亨为休宁南街叶氏,叶万硕之子。

以族大派迁,恭其久而离也,则建宗祠,春秋而聚之。

世多逐末,恐其不知反也,则建书院延师儒以训导之。

”[10]并没有提及中进士的事情。

其二,《题名碑录》有叶亨的记载,说是闽县军籍。

其三,《漳州府志》的职官志提及休宁叶亨,曾任漳州知府。

这三处叶亨其实都是一个人,他的具体情况是:休宁人,闽县军籍。

其次,确定一个统一的尺度。

对特赐出身的情况怎么处理,对移籍、寄籍进士的籍贯如何归属,笔者是这样对待的:其一是区分特赐进士与特用铨选的差别。

明代恩赐、特用之例共有两次:1、天顺八年的特赐进士。

据《续文献通考》:“七年二月,礼部试日,火死者九十余人,英宗命俱赠进士出身。

”[11]2、崇祯十三年的“史惇榜”。

关于该榜的开设宗旨,谈迁《国榷》中记载了崇祯皇帝的上谕:“年来资格畛域,抑坏人才考选。

屡奉旨举贡兼收,究竟不遵,非祖宗破格用人至意。

就教贡士并试过岁贡生共二百六十三人,俱着于六部司属、都、通、太常寺各司属及推、知正官通行察阙,依次填补。

此系特用,后不为例。

”[12]这两例中,前者未经考试而赐进士出身,具有进士的称号,并享受其待遇;后者是经过考试未被录取,而特赐予官员身份的。

这相当于在副榜中选拔人才,是铨选官员的途径,而不是授予进士身份的举措,即皇帝所赐的是官,而不是进士。

[13]以此之故,天顺八年死于大火者被作为进士来对待,而将崇祯十三年的所谓“史惇榜”排除在进士群体之外。

其二是根据移籍、寄籍的情况确定进士籍贯的归属。

明代徽州的社会水平流动性很大,有大量的徽州人移籍、寄籍、占籍外地的情况,也有外地人迁入徽州的情况,对于这两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他们到底是哪里的进士,应该有个明确的标准。

崇祯四年进士韩如愈,其籍贯上说:“兴化籍,黟县人。

”[14]这是说,他是徽州府黟县人,但入了兴化籍,乡贯在兴化,这样他就有了两个籍贯。

种情况被当代学者称作“双籍进士”。

[15]所有占籍、寄籍外地的徽州人或占籍、寄籍徽州的外地人,都有双重的籍贯。

寄籍、占籍外地者,带有暂时性,未必要久居于占籍、寄籍地,或可迁回原籍,而移居外地的情况则又不然,洪武二十一年状元任亨泰,就是迁移外地的一个例证。

《新安名族志》(以下简称《名族志》)中记载:“其祖任念四,由徽州休宁邑东之鼓楼下迁到襄阳。

”[16]笔者认为,他的这种情况,也应该属于“双籍”的例证,可称:襄阳人,祖籍徽州。

但如果移籍外地时间太长了,则不应作为徽州进士了。

笔者认为:对于“双籍”的进士,他们既应该计入其乡贯所在地,也应该计入其户籍所在地,如韩如愈,他既是兴化进士,也是黟县进士;对于移籍的进士,要看时间,应以三辈为限,如任亨泰,应作为一个双籍进士来对待。

再次,运用一套科学而便捷的研究方法。

对于数百个徽州进士整理和考索,要梳理大量的历史文献,这是一项非常繁复的系统性工作,仅凭简单的算术方法,显然不够精确,也颇费功夫。

笔者通过建立徽州进士数据库的方法可以简化这一难题。

这种方法,需要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全面的数据资料,建立徽州进士数据库,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对于统计分析方法之运用,李开元先生在对汉帝国军功集团的研究中颇有心得。

他说:“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统计数字和图表之简洁明了,详尽有力,使笔者深深体会到其对史学论证之重大意义。

” [17] 对此,笔者深有同感。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统计的明代徽州进士是指文进士,武进士因其考试程序、方式方法和录取原则与文进士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试,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二对于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统计结果的差异,不但在研究者那里是个难题,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也出入颇大。

笔者根据《题名碑录》、《登科录》、《乾隆江南通志》、《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徽州府志》、《乾隆歙县志》、《乾隆婺源县志》、《道光休宁县志》、《同治祁门县志》、《嘉庆绩溪县志》、《道光黟县志》等文献中的徽州进士记载进行了统计,见表1。

其中,记载人数最多的是徽州府各县的县志。

需要注意的是,县志所载的徽州府进士总数并不等于各县县志记载数目之和,这是因为在徽州府各县之间,也存在着郡内移籍、寄籍的情况。

比如: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罗尚忠,为婺源人,占籍休宁。

[18]移籍和寄籍,会导致一个人被重复记载,这样所得出的进士总数就会高于实际记载的数目。

笔者得出县志中所记载的数目是446人,并以此为底本,通过与安徽通志、江南通志进行比照,确定徽州进士的基数,进而查找其他文献中除了这些人之外的徽州进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