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词和虚词辨析

合集下载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

如何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与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虚词与实词是文句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主要指的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者衔接的作用;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虚词包括了助词、虚词和语气词等。

助词主要用于表示句法关系,例如:“之”、“而”、“乎”、“者”等,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虚词则是指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例如:“之”、“其”、“所”、“以”等,它们常常用来在句子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语气词则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状态,例如:“哉”、“耶”、“乎”等。

与虚词相对应的是实词,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名词能够表示具体的人、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例如:“天”、“地”、“人”、“心”等。

动词则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例如:“行”、“坐”、“思”、“念”等。

形容词和副词则分别表示事物的性质和行为的方式,例如:“美”、“善”、“快”、“慢”等。

在辨析虚词与实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虚词往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主要是起到衔接或者修饰的作用。

而实词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它们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其次,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而实词则一般出现在句子的中心位置,起到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

最后,虚词的使用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理解。

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正确辨析虚词与实词的使用,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判断词语的实虚。

虚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连接词、修饰词或者衔接词的位置,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实词则能够独立存在并表达具体的概念或者事物。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年高考实词与虚词辨析

【收集—搜集】 收,收拢;搜,搜寻。“收集”只指聚集 在一起,而“搜集”指到处寻找并聚集在 一起。后者词义明显重于前者。 【衰退—衰败】 “退”是减弱,“败”是破败。后者显然 语义较重。 【违反—违犯】 “反”指方向相背,“犯”是抵触。“违 犯”比“违反”词义重。
(三)从搭配习惯上辨析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2.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填补财政 赤字和庞大的公共开支,导致通货膨 胀(加剧、急剧)的现象在拉美国家间 蔓延。
加剧:动词 急剧:形容词
诀窍: 一是积累一些近义词; 二是强化语境意识,坚持“ 词不离句”的原则; 三是长期坚持,强化训练。
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 展顺利,(截止、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全 年施工计划的90%。
词语习惯搭配不同
• 侵犯——主权、利益、领海、人权
侵占——土地、财产、领土、公款 • 履行——诺言、合同、手续、条约 执行——命令、任务、路线、政策 •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
拓展训练
1.记者们看到新一届领导人个个年富力强, 都(流露、焕发)出喜悦的神情。
“焕发”形容光芒四射、振作,与“表情”不搭配
(五)词性不同
词性的不同
• 阻碍:动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词,排除一切障碍。 • 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 的理想。 壮大:动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 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 是很难写出高(品位、品味)的作品来。
“品位”是名词,“品味”是动词,形容词后应跟 名词,所以选“品位”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贬) 窜改:一般地改动(成语、对联等)(中)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和虚词的区别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二、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二文言虚词用法归纳:1相对于实词而言,文言虚词没有一定的实在意义,主要用来组词成句,在句子中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中可以包括代词、动词、副词等类别,而这些词类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方式,应属实词;这是因为文言虚词的概念是沿用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提法,古人的语言观念不如今人明确,分类自然不够仔细;文言虚词大体可以分为:代词、介词、助词、叹词、副词、连词等候;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并不相同,如“其”可以作代词;也可以是助词或副词,应结合其在语句中的作用,具体辨析;2确定虚词的意义,首先要确定词性;要确定词性就得掌握每个虚词的用法规律,要联系上下文作细致辨析;除此之外,还要弄清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如“之”作主语、谓语宾语则是代词或动词,若在主谓之间,则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复习虚词时要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一是在语言环境中辨别词性和用法;如"公与之乘"这个"之"是涉及的对象,是曹刿,"之"是代词;二是从语法角度分析它的作用;就是看是否充当句子成分,充当了什么成分;如果没有充当成分,只起组合作用或表语气,就是助词;3在复习中,可以从虚词功能的角度作分类,以便于系统归纳掌握;A. 起指代作用的虚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中“予”是“我”的意思,除此之外还有"吾"、"余"等词;第二人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中的“若”是“你”的意思,此外还有"汝"、"尔"、"乃"等词;第三人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中的“其”是“他们”的意思,此外还有"之"、"彼"、"伊"等词;指示代词: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是”作“这个”讲;此外还有"此"、"斯"、"夫"、"或"等词;疑问代词: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孰”作疑问代词“谁”讲,此外还有"何"、"安"、"药"等词也是疑问代词;B. 起限制或修饰作用的虚词;程度副词: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中的“愈”作“更加”讲;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甚”作“很”讲;以为妙绝口技中的“绝”作“极点”讲;此外还有"殊"、"稍"、"益"等词均可充当表程度的副词;范围副词: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中的“咸”作“都”讲;众妙毕备口技中的“毕”作“全”讲;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中的“并”作“一共”讲;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中的“但”作“只”讲;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石壕吏中的“唯”作“只”讲;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中的“止”通“只”,表范围;此外还有"悉"、"俱"、"举"等词都可以作表范围的副词;时间副词: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已”作“已经”讲,表时间;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中的“既”作“已经”讲,表时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中的“向”作“从前”讲,表时间;囊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元一焉捕蛇者说中的“囊”作“从前”讲,表时间;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中的“会”作“适逢”讲,表时间;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素”作“平素,平常”讲,表时间;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中的“忽”作“忽然”讲,表时间;情态副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诚”作“实在”讲,表示一种情态;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口技中的“渐”作“渐渐”讲,表示一个变化的过程;尉果笞广陈涉世家中的“果”作“果然”讲,表示一种情态;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中“故”作“故意”讲,表情态;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捕蛇者说中“几”作“几乎”讲,表情态;表谦敬、频率、重复的副词: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中的“敬”表谦敬;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中的“猥”和“枉”表降低身份的谦词;扁鹊出,桓侯又不悦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又”作“再一次”讲,表频率;表语气或否定的副词: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复兴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的“庶”表陈述语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中的“宁”表反问语气;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主陈涉世家中的“不”表否定;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中的“弗”表否定;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表否定;C. 起关联作用或组合结构作用的虚词;表时间、处所、对象、方式、原因、被动、比较的介词:试用于昔日出师表中的“于”是一个表时间的介词,相当于“在”;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中的“于”作“到”讲,表时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中的“于”后面跟地点,表处所;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中的“乎”也是一个表地点的介词,做“在”讲;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中的“缘”作“沿着”讲,表方式;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中的“当”作“对着”讲,表对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中的“于”表对象,作“向”讲;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以”作“凭”讲,表示对象;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以”也是“凭”的意思,但表示方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中的“比”表比较关系;表并列、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转折、关联作用的连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中的“及”表并列作用;下视其辙,登就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曹刿论战中的“遂”表结果的连词;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当“如果”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中的“藉第令”是一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中的“而”是一个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当“但”讲;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中的“而”表修饰关系;D. 表结构的虚词;结构助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的“之”相当于结构助词,作“的”讲;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中的后一个“之”结构上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在结构上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外还有"者"、"所"等词可以作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盖-岁之犯死者有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中的“盖”表陈述的语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中的“者”表判断语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中的“焉”表肯定的语气;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中“乎”表询问语气;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中的“耶”表疑问语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哉”表反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矣”表强烈的感叹语气;E. 表感叹的虚词一一叹词;.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中“嗟夫”表示作者的感叹;嗟乎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陈涉世家中的“嗟乎”表示陈涉对无人了解自己的感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中的“呜呼”表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中的“噫”表示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的感叹;。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基础试题2014-08-06 0512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2一、实词中近义词同音词辨析1.【辨正辨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2.【表扬表彰】表扬: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

表彰:表扬伟大功绩、壮烈事迹。

3.【补偿弥补】补偿: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如:~缺陷4.【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提到,表示鄙视,如:人所~不耻:不以为耻5.【不只不止】不只:表示递进的关联词,可换成“不仅”或“不但”不止:①不停②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如:~六十岁6.【不利不力】不力:不尽力。

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7.【布置部署】布置:安排,陈列部署:安排布置(比较大的事)8.【苍茫苍莽】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9.【草率轻率】草率:(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如:做事要认真负责,不能~从事。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

10.【侧目刮目】侧目:形容畏惧又愤怒。

刮目:彻底改变眼光。

11.【颁布公布】颁布:一般用于法令、条律等,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如:~法令。

公布: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一般使用范围较广,如:~新宪法食堂的帐目每月~一次。

12.【包含包涵】包含:里面含有包涵:请人原谅如:请多~13.【保障保证】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害。

如:~安全~权利。

保证:担保,担保做到。

14.【报复抱负】报复: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远大的志向。

15.【抱怨报怨】抱怨:指因不满而埋怨。

如: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抱怨别人。

报怨指对所有怨恨的人做出反应,现在不常用,常见的似乎只有成语“以德报怨”。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
小升初语文考试通常会涉及到文言文的知识点,其中实词和虚
词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言文中的实词。

实词
是指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文言文中,名词通常用来指代人、事、物,如“人”、“天”等;
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如“行”、“坐”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如“美”、“大”等;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如“甚”、“不”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都具有明确的实际意义,
能够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

接下来是虚词,在文言文中,虚词通常指代助词、虚词和介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成分、标志语法关系或者修饰其他词语
的作用。

助词包括了“之”、“乎”、“者”等,虚词包括了“所”、“为”、“乃”等,介词包括了“于”、“以”、“为”等。

这些词语在文言文中通常不具有独立的实际意义,而是通过与
其他实词搭配使用,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帮助构成完整的句子结构
和表达语法关系。

总的来说,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词
直接表达事物的内容,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时,理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16.【制订 制定】 制订:创制拟定。如~汉语拼音 方案 制定:定出(法律、规章、计划等)~措施 17.【置疑 质疑】 置疑:怀疑,(一般用于否定) 如:不容~ 质疑:提出疑问。
二、虚词中近义词辨析
1.基于:主要表依据、根据。 例:~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队长。 鉴于:含有觉察到,考虑到的意思,多指可以引以为鉴或 经验教训的事。例:~上次比赛场上各自为阵的教训,我 不赞成他当队长。 2.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的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以生的时不久。 例:~雨停了,我们又欣赏泰山。 3.屡次:多次,强调动作行为的次数。例:他~违反校规。 一再:一次又一次,强调动作的重复。例:他~说不是他 的过错。
• 4.尽管:表让步转折,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转折。 例:尽管路途这么远,他还是要去。 不管:表无定条件,引出的分句的内容是假设有的, 常与“怎么、多么、哪种、什么”等疑问代词以及“或、 还是”等选择性连词呼应。例:不管路途多么远,我都 坚持要去。 • 5.另外:表除了这之外,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 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除此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 还有几颗梅花树。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 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 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 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 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 可……也不……
6.【处治 处置】 处治:处分;惩治。 处置:①处理 ②惩治。 7.【大事 大肆】 大事:大力从事。如:~渲染。 大肆: 无肆忌地(多指做坏事) 8.【国是 国事】 “国事”指国家大事,“国是”指国家大 计。用后者的地方一般也可用前者,但用前者的地方不一 定能用后者,如: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此处 不可用“国是”。 9.【矫正 校正】 矫正:[矫正 改正 纠正]“矫正”的对象 是某方面的。“改正”的对象是偏差或错误,“纠正”语 气比“改正”重,带强制意味。改正,纠正。如:~发音 ~错误 校正:校对订正。 10.【恳切 殷切】“恳切”指上下级,长幼及同志间的真诚 希望。“殷切”多指组织对成员,长辈对晚辈等。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

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常见的近义实词与虚词辨析如下:一、近义实词示例1、中止和终止两者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

如:刚做了一半就中止了。

因供货不及时,对方终止了合同。

2、以至和以致两者都有“直到”的意思。

以至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延伸,二是表示上面意思的必然结果,侧重于程度加深,不限于不好的结果;以致与以至的后一个意思差不多,但多用于不好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结果。

如:一个区,一个县,一个省,以至全国。

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3、推托和推脱两者都有不肯承受的意思。

推托,是借故拒绝,后面是托词或拒绝的原因;推脱,只是推卸或推辞,使某事与己无关,常用于不利于己的责任、干系等。

如:推托有病不参加了。

推脱责任。

4、形迹和行迹两者都有行动的意思。

形迹,举止和神色,可指各种痕迹、迹象,意义较宽泛;行迹,行动的踪迹。

如:那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形迹十分可疑。

这就是那个行迹不定而久未被抓的犯罪嫌疑人。

5、延用和沿用两者都有使用的意思。

延用,是推迟使用之意;沿用,是继续使用之意。

翻译如:病人的药品不能延用。

古代造酒的方法沿用至今。

二、近义虚词示例1、不管和尽管不管,表条件,所接内容可以表任指或选择;尽管,表示一种事实,所接内容不能表任指。

如:不管下不下雨,他都要去。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他还是要去。

2、不只和不止不只是不但、不仅的意思;不止,表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有“不限于”之意。

如:他不只是优秀的科学家,而且是有名的音乐家。

他恐怕不止12岁。

3、从而和进而两者都是连词,都有进一步的意思。

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

如: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实施措施。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辨析介绍虚词和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句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虚词一般用于构建语法框架,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实词则用于表示具体的事物和动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虚词1. 虚词「之」vs. 实词「之」- 虚词「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 实词「之」:表示事物或动作。

示例:- 虚词:吾之友(我的朋友)之友(我的朋友)- 实词:吾所爱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之地(我所喜爱的地方)2. 虚词「者」vs. 实词「者」- 虚词「者」:表示主语。

- 实词「者」:表示人或事物。

示例:- 虚词:夫子者(老师)者(老师)- 实词:学者(学者)者(学者)3. 虚词「所」vs. 实词「所」- 虚词「所」:表示被动关系。

- 实词「所」:表示事物或状态。

示例:- 虚词:所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闻不如所见(听说不如亲眼看)- 实词:我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所爱之人(我所爱的人)实词1. 实词「人」vs. 实词「人」- 实词「人」:表示人的概念。

- 实词「人」:表示人的数量。

示例:- 实词:圣人(贤人)人(贤人)- 实词:三人(三个人)人(三个人)2. 实词「日」vs. 实词「日」- 实词「日」:表示日期。

- 实词「日」:表示时间。

示例:- 实词:明日(明天)日(明天)- 实词:三日(三天)日(三天)3. 实词「事」vs. 实词「事」- 实词「事」:表示具体的事件或事情。

- 实词「事」:表示未发生的事情。

示例:- 实词: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事在人为)- 实词:未经查证的事(未经查证的事情)事(未经查证的事情)结论通过辨析虚词和实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含义。

了解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解读文言文的文本。

注:本文所述为一般规则,实际使用中仍需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虚词和实词的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之实词辨析“3角度”、虚词辨析“看5点”

高考语文复习之实词辨析“3角度”、虚词辨析“看5点”

(一)从意义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 1.医学专家、防疫专家等专
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 业人士失去了话语权,曾
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 经备受公众
的白
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 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重
示程度浅、性质轻。
要成员福奇似乎凭空消
看词义
如:诬蔑、诬陷
失,已经很难在媒体上见
(二)从用法角度辨析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 4.以刑罚手段
高空
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 抛物这一社会公害,《刑法
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 修正案(十一)草案》于 6 月
法之一。主要看词语是用 28 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
于自己还是用于他人,是 会议审议,拟从六个方面修
表谦称还是表敬称,是适 改补充刑法 。(遏止、遏制)
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3.婚姻法规定:子女 应当尊重父母的婚 姻权利,不得 父母再婚以及婚后 的生活。(干涉、干 预) 解析:“干涉”着重 于强行参与,横加阻 挠,多指用粗暴强硬 的手段过问或制止, 迫使对方服从;“干 预”着重于过问别 人的事,一般是给对 方一定的压力和影 响。 答案:干涉
用于物,如“爱护公物”。 答案:遏止
着眼点
方法示例
应用体验(选词填空)
看词性 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
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 5.水泊梁山旅游将以鲜明
的主题形象、较高的资
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

、独特的景观
辨析词义。
形态和巨大的生态效应吸
如:启示、启事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基础试题2014-08-04 07135d56b7b40102uxr0高考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1.把戏/伎俩【口语化】他一眼就识破了这骗人的把戏。

2.颁布/公布【搭配】《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颁布多年了,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还很不如人意。

3.爆发/暴发【暴发有两个意思。

第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这一点不会与“爆发”混淆;第二指突然发作,多指自然具体的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

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大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

另外,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近年来,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爆发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4.卑劣/卑鄙【程度】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5.必需/必须【“必须”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燃料和原料”,“必需”多做形容词。

】煤炭和石油都是现代工业所必需的燃料和原料。

6.必需/必须【必须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做定语。

】出发前个人要准备好生活必需品。

7.辨证/辩证/辨正【含义。

辨证辨析考证。

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

辨正判断是非、正确错误】经专家多方辨证,这块石料就是有名的青田石中的鸡血石。

8.不齿/不耻【不齿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图书市场上部分作品从内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多读者所不齿。

9.裁决/裁定【裁决强调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裁定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

】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裁决。

10.抽象/概括【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

】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11.出席/列席【出席正式代表。

十类实词和四类虚词的特点

十类实词和四类虚词的特点

十类实词和四类虚词的特点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1)辨析词义的轻重(或程度高低)。

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2)辨析词义范围大小。

如:年龄、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3)辨析词义的侧重点。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例:“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

虚词虚词是指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助于造句功能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正确使用虚词可看以下几个方面。

(1)看词性。

如:“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

但“偶尔”常做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做形容词,修饰名词。

(2)看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3)看语气。

如:“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4)看假设与事实。

这种方法其实是“看语气辨析”的延伸。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如“虽然”“尽管”。

(5)看标点。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如“因此”。

“因而”一般不能用标点将其与分句隔开。

(6)看位置。

虚词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7)看语体。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8)看主客体。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如“对”和“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的形成,是以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的积累为前提的。

他包括了词汇量的积累,辨析词语的方法的积累以及语言感悟力的积累。

高考题选择考查的词语大多是语文课本和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但又容易用错的常见词。

备考中应注重把这类词归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加强记忆和训练。

⑴关于词语的基础知识①词的构成单纯词合成词(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补充式、附加式、名量式、重叠式)②词性与词的语法功能: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③词义的性质及词义分类表单义词a.常见事物的名称,如:钢笔。

b.专有名词,如:李白、杜甫。

c.科学术语,如:基因。

多义词a.基本义:该词最初意义或最常用的意义。

b.引申义: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c.比喻义: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

d.同义词:意义相同、意义相近。

e.反义词:意义相反、意义相对。

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词。

④词的色彩意义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⑵几种常考虚词的作用①副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在句中常充当状语。

②介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起,组成介宾短语,表时间、地点,或引入对象,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等,在句中常充当状语、补语、定语等。

③连词与关联词语:用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句群与句群之间,表示他们之间的各类关系。

使用关联词语还有成对、成套的特点。

④助词:用于帮助结构语句或表达语气。

高考对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是提供语境,让考生加以辨析。

因此,正确使用词语,除了对词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

在辨析中要做到“三审视”。

1、审视句意对句中词语要求的义项是什么,两者是否一致。

2、审视词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能否变通。

3、审视词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高考语文——实词与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实词与虚词辨析

高考语文——实词与虚词辨析1.实词的六个辨析角度(1)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至”与“止”是应用于不同语境中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2)辨析词义的轻重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义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

在表意程度上的顺序如下: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例如:(4)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有些词语在使用时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交换礼物或意见),“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交流思想或经验)。

再如“流失”与“流逝”都有“失去”的意思,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具体如下:(5)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情色彩。

例如:(6)辨析词语的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比较灵活,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

它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而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

如《故乡》一文结尾处“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连用了三个“辛苦”,但它们的含义各不相同,通过前后对比,我们就能确定它们分别是“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的意思。

高考语文复习之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学生版)

高考语文复习之辨析近义实词虚词 (学生版)

辨析近义实词虚词(记忆版)1.把戏/伎俩把戏:花招。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后者贬义性质更重。

2.颁布/公布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

公布:着重指向公众发布。

3.爆发/暴发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大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

另外,还可特指火山爆发。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突然发作,多指自然具体的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

4.卑劣/卑鄙卑劣:卑鄙而恶劣,程度重。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5.必需/必须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作定语。

必须: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

6.辨证/辩证/辨正辨证:辨析考证。

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

辨正:判断是非、正确错误。

7.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

8.裁决/裁定裁决:强调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

裁定: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

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_______。

9.抽象/概括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10.出席/列席出席:正式代表。

列席:非正式代表。

11.锤炼/磨炼锤炼:比喻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

磨炼: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

12.篡改/窜改“篡改”是恶意的。

“窜改”指改动。

13.大略/简略大略:大概;大要。

简略:内容简单,不详细。

略含贬义。

14.大肆/大事大肆:副词,无顾忌地进行某种活动,贬义词。

大事:动词,大力从事,大规模从事。

15.单纯/纯粹单纯:单一、只是。

纯粹:形容词,纯正不杂。

副词,完全。

16.导致/致使导致: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

致使:导致,后面接兼语。

17.调剂/调节调剂:把多与少、忙与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

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18.敦促/督促敦促: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请注意。

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

词性知识一、分类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二、实词(一)名词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2、种类:1表示人的: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3、名词的语法特征: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

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2表示发展变化的:在、存在、有、发生、演变,发展、生存、死亡、消失、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6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3、动词的语法特征: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盖房子、抱孩子、挖洞、听收音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字型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 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 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刂(刀)、 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 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忄(心)、 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5.联想推断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
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示例: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使老弱江》中学过“乘鄂渚而 反顾兮(乘:登)”,在《诗·卫风·氓》学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 临)”。由此可断定此处的乘不是“巡视”, 而是“登上”。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 为木制的船具。“不刊之论”中的“刊”从 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再如“君径造 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 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 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 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 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我的思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 实词和虚词
对实词的考查都是在给考生语境的前提下 进行考查的,它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平时在 文言实词方面的积累,一方面考查学生对 语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2009年高考命 题看,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均就实词设题考 查,因此,必须认真备考。
3.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 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 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我们可能知道“饰”是“掩 饰”之意,而对“文”则有些把握不住。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 “文”和“饰”也应该同义。“文”就是 “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全,全面。备,完备。意思
1.以音猜义法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 “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 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 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又如:昌期(人名)少年, 不闲吏事(闲:空闲)。句中“闲”与“娴” 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 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 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 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答案】 乘的正确解释应为“登上”。
6.语境分析法
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 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 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 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 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 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示例: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 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 “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 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 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 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 概》)
思悟二 什么时候,在我们的祖国也能看 到“这些小鱼儿可以在它们的家园自由地 栖息,而它们身边是那被永久废弃的价值 一亿多美元的大坝”的结果,我们的鱼儿 也能享受到它们的家园栖息地?唯有如此, 我们的环境才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社会才 会和谐发展。
思悟三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 条鱼儿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在保护自己 家园的同时,更不应忘记鱼儿也是一条生 命,也需要自己生存的家园。
保护鱼儿 的家园
美国联邦议会批准了在小田纳西河上 修建一座用于发电的水库,先后投入了一 亿多美元。当大坝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 生物学家们发现大坝底有一种叫蜗牛鱼的 珍稀鱼类,如果大坝最终建成的话,将影 响这种鱼生活的环境而导致其灭绝。
于是环保组织向法院提出了诉讼,要求大 坝停工并放弃修建水库的计划。但在第一 次诉讼中,他们失败了——初审法院认为 大坝已经接近完工,浪费纳税人一亿多美 元的钱去保护一个鱼种是不明智的,拒绝 判决大坝停工。环保组织又上诉到最高法 院。
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 “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 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 了。
【前倨后恭】“前”和“后”相反,“倨” 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再如“变姓名,诡踪迹”,由“变”推出 “诡”为动词,是“隐蔽”的意思。又如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 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 也是“多”。
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在考试中的地 位有所降低。就2009年情况看,不少省区 的高考题,只就文言实词设一题,文言虚 词不再专门设题。但它毕竟是文言文的一 个重要方面,而且仍有不少省区仍然针对 虚词做了命题,因此,对文言虚词的备考 仍不能掉以轻心。
可板以块推一断实实词词词义的 方法有哪些
实词的词义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和理解, 但也有一些可临时使用的推断技巧。主要 有以下六种方法:
终于,这些小鱼儿在最高法院赢得了它们 的权利,依据是联邦1973年颁布的《濒危 物种法案》。这些小鱼儿可以在它们的家 园自由地栖息,而它们身边是那被永久废 弃的价值一亿多美元的大坝。
思悟一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 到或者听到历史文化古迹被毁、珍贵文物 被破坏、濒危的自然物种被戕害的现象, 虽然有专家学者为之呼吁,有普通百姓为 之奔走,但就是鲜有“好事之人”勇敢地 站出来,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手段来 进行保护。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深思。
4.语法定性法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 而推断出它的含义。
示例:解释下列句中“意”的意思。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解析】 ①的“意”后面带有动宾词语, 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的 “意 ” 作主语,为名词“好的”“优良”的;③ 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 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④的“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 “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