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活动化教学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该教学方式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能体现文综测试的目标要求。其实质就是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问题情境;多元互动;问题深化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输灌知识,学生题海战术;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知识点向能力点转化关系的困惑。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运用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在解决这一矛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活动化教学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外显的活动化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该教学方式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能体现文综测试的目标要求。实现高三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于新、旧

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如下图),我们主张从有模到无模,注意模式的动态化,要因场景和学生的变化而调整。

1.引导组织,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的关键是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学情境的类型多种多样。如信息化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多种媒体,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也可是问题化情境,下面我以高三地理教学《河流专题》为案例,来创设问题化情境。

展示我国南方地区某流域示意图和降水量图。

活动一:

(1)说出该河流的水系特征。

(2)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图形、图例、气候资料图等获取地理信息,如等高线、河流的流向、降水特征等,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信息。如活动一中的河流水系特征,涉及河流的长度、流向、支流、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知识。河流水文特征,调用的知

识如:水量、水位、汛期、冰期、水能等。

通过这一包含较丰富内涵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一个问题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多元互动,问题深化

“多元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

承接以上案例,教师设置问题:

活动:

(1)河流特征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d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转化为能力点,形成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如河流特征受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描述、阐释地理原理的方法。

通过对d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的讨论,学生逐步形成如下解题思维:

有了这些解题思维模式,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了思维的方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3.关注差异,激活思维

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差别。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注意综合和整合,切合学生实际,恰当地确定教学的落脚点。

承接以上案例,教师设置问题:

活动三:

(1)减少该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可能有哪些?

(2)分析该流域应该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三个活动层层递进,明确又适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有说,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也可以设置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河流专题知识。

二、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活动化过程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与教学情境对话,与教学资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获取和提炼信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其实质就是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使学生在共同

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独立思考、协作意识、体验情感交流。这过程也能突出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田慧生,郁渡.活动教学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张秉平,薛中国.活动的特点与组织活动课程的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佑清.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发展.重庆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