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江夏区乌龙泉矿学校谭国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然而当前数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热情的情境创设现象,如简单附着,繁琐多余,枯燥课堂等,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成效,必须创设一个健康情况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活动,这是新课标下老师们期望达到的美好境界。
只有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我作如下几方面的偿试:一、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儿童天性好动,对事物好奇心、求知欲望极强,特别是低年级,由于是起始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果?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要使学生愉快的上好一堂数学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了迷,就钻得深,学习才有成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力争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醒学生,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我引导学生自己开设小商店,出示了羊、牛、狗、蜜蜂、鸽子等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毛绒玩具,以及他们喜欢的食物、饮料等,让学生自己课前调查每一种物品的价格,标好价后,请大家自己推荐一名同学当小小售货员,其他学生到这个小小的商店进行购物并提出相关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有了新的目标,学生马上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愉快的动起来。
2、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数学课的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去。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是好理念;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能让学生动起来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只要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师,只要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师就是好教师。
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的课程就是好课程。
生命在于运动,学生要在动中学习、动中进步、动中创造,生命的意义在动中孕育、开花、结果。
最不愿动的动物可能是猪,而最不愿动的人是懒汉,会动的人很多很多:画家最善于动眼,歌唱家最善于动嘴;能工巧匠最善于动手,足球运动员最善于动脚,科学家最善于动脑;厨师最善于动舌;话务员最善动耳;特种兵是用特殊性材料构成的人,身、心、眼、耳、手、脚、鼻的功能发育全面,是最善于全动的人。
有的教师善于动脑,动脑的教师一定能教出善于动脑的学生。
但是,有两种并不一致的情形,就是大多数教师善于动口,而教出来的学生并不擅长说话;个别教师喜欢动手,大多数学生只能动气。
教师最不喜欢课堂中死气沉沉,最大的希望也就是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现在是学生,而到了将来,可能是画家、歌唱家、话务员、特种兵……这离不开教师的发现,教师的挖掘,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培育。
如果说有可遵循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要动必须要有动的理念、动的时间、动的空间,这是动前提;要动,还要让动有内容、有趣味、有意义、有深度,这是为了保证动的质量;再则,动也要讲方法,以趣引动,以疑导动,还有真的、善的、美的、奇的、险的、假的、丑的、恶的等等事物都能让他们动起来,有的动耳、有的动眼、有的动手、有的动脑、有的动心、有的动情。
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
也有人说学习要静心。
这些都有道理,但不要把它们孤立起来。
动心的人也会静心,静心的人才能很好的行动。
最感人的动莫过于动情,动了心不怕动不了情,动了情必然离不开行。
愿我们的教师动起来,也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而在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给予他们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热爱学习,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必要的。
一、打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打破传统教学,创新教育,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学习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使学生参与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广的视野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程度和独立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程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作业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减少输出答案和过多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进一步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时间表、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定制教学方法和资料,同时给予学生声音和选择权,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老师可以努力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舒适的教室温度、充足的自然光照、安静的学习氛围等,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不适与干扰。
同时,老师也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和关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认同。
总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高效课堂是学校和老师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一、让学生动起来1、让他想动。
传统的课堂主宰者是教师,主讲者是教师,学生只能是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老师让他上那儿,他就上那儿,不管那儿的“草”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所以这样一来,很多“牛”对前面的“草”早已索然无味了。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他们兴趣盎然,让他们自己想找“草”和吃“草”。
一是创设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愿望;二是开展学习竞争,在竞争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运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和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媒体、插图和教具的作用,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
通过这些办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刺激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2、让他愿动。
想是行动的最初的意识,愿是行动的动力支持。
我认为我们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积极性,甚至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自觉地完善自我,以达到教学的初衷。
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互爱的氛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用适当的机时机,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只有他们没有压力,才会乐于学习。
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
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教学中一定要平等,不要所谓的量才施教,要一视同仁,面向全体,不能偏爱一部分人,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闻不问。
想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展示自己,都能有点成就感。
这样的课堂谁不愿动呢?3、让他敢动。
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
1、赞许。
很正常,学生的学习总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们的赞许,他们就会在进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感觉,从而有了强烈的好知心和攀登智慧高峰的愿望,自觉形成独立自学的好习惯,得到赞许,再努力,再超越的良性循环。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教会学生学习,应该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起来,即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切实地感受、体会、领悟,从而获取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学会学习有效导入合作讨论角色扮演“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新时期对老师的新要求,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那怎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呢?我认为就是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动起来:脑子动起来,嘴巴动起来,手动起来。
一、贴近认知的有效导入,让学生的脑袋动起来所谓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导入”,是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历史课堂教学刚开始时,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手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
“有效导入”,犹如词牌名,很好地导入主题,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起到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可使课堂教学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简单介绍几个有效导入的方法:1.影视渲染法所谓影视渲染法,就是搜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历史影像资料,以直观的历史形象让学生切实的感知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对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激活大脑皮层,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可适时播放《甲午风云》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震撼学生的心灵,又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地感知甲午战争的经过,进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武器装备落后,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当时的政府腐败无能。
2.流行导入法即用一种与学生认知和比较关注的明星、歌曲、电视剧联系具体史实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由近及远意识到“历史是鲜活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王爱红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看到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目光,能听到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
整个课堂能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堂言,沉闷的课堂气氛却屡见不鲜,语文课堂更是如此,课上显得死气沉沉,提一个问题犹如石沉大海,我便常常思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动起来,对此,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动起来: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一、动心。
动心即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心动。
即对语文课感兴趣。
惦记着语文课。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
”毫无质疑,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回不由自主的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
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呢?1、老师的人格影响。
“亲其师,则信其道。
”老师必须懂得用情感因素辅助教学,学会尊重学生。
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来润滑和推动教育教学目标的达到。
2、课堂教学要有艺术。
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精心备课,设置问题,课题问题设置得好才能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
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适当组织竞赛,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富于变化的语音,态势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的结尾。
可大量采用授之以渔,拓展延伸“方法。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班级看站知识竞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编排剧本,亲自去演,如《皇帝的新装》,诗歌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多动口去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轻重,情感,意境。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举办的演讲,朗诵、写作等比赛,鼓励学生多投稿,甚至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写,写一些小作文。
二、动脑。
动脑即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飞跃,心动不如行动,使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话做学习语文的动力,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如《皇帝的新装》中,对大臣,官员看新装时的表现,让学生即兴表演,让学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体会大臣等的性格特征。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可以这样做
让学⽣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可以这样做课堂活动包括讨论、交流、思考、动⼿等。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学⽣讨论什么、交流什么?如何思考、如何动⼿?这些都要靠教师想办法优化。
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的主体地位,让学⽣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想达到这个⽬的,教师⼀定要巧设计、巧点拨、巧组织,将课堂变为“活动场”,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前奏活动化课堂前奏是指上课铃响后还未正式开始上课的时间。
这段时间,⼤部分学⽣的内⼼还⽐较躁动,还没有从课间活动的热闹中平静下来。
此时,可以通过写字让学⽣静下⼼来。
教师先在⿊板上⼯整地抄⼀⾏字,内容可以是名⾔警句、谚语、歇后语等,然后让学⽣跟着抄录⼏遍,最后集体朗诵⼀遍。
例如,执教《和时间赛跑》⼀课时,我在正式讲课前,先在⿊板上写下“⼀⼨光阴⼀⼨⾦”⼏个字。
学⽣跟着抄写了两遍,不仅平静了⼼情,还初步了解了课堂学习的内容。
写字活动可以训练学⽣的写字能⼒,也可以为正式上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2、课堂过程活动化活动式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是⼀个师⽣互动的过程,活动贯穿始终。
活动应由教师统筹规划,从激发学⽣兴趣⼊⼿,围绕培养和发展能⼒精⼼设计。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活动呢?可以从课⽂导⼊、⽂章推敲、段落细读等⽅⾯⼊⼿。
以课堂导⼊的活动为例,活动导⼊是让学⽣参与教师的课堂导⼊,可以使学⽣的情绪活起来、思维动起来。
在执教《卢沟桥的狮⼦》⼀课时,我先播放课⽂泛读录⾳,之后让学⽣结合录⾳,谈谈对卢沟桥狮⼦的印象。
许多学⽣都谈到了狮⼦的形状、雕刻狮⼦的难度等细节。
学⽣发⾔时,我根据学⽣的发⾔提出⼏个问题,让学⽣带着疑问进⼊课堂学习。
经过讨论,学⽣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情绪也逐渐⾼涨。
3、课堂迁移活动化课堂迁移的⽬的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是为培养学⽣运⽤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设计的。
教师可以根据课⽂内容,设计相关的迁移训练,使⼀堂课在热烈的⽓氛中结束,同时还能给学⽣留下回味的空间。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起来,学习才能活起来。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一、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动起来,需要从课堂氛围入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课堂布置、小组活动、情景演练等方式,营造出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学生会感到不那么紧张,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二、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的教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和热情。
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案例分析、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从而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动起来,需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调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动起来,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从而实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五、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动起来,需要促进师生互动。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学生怎样“动起来”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对此理解可能存有一些偏颇,认为学生动起来就是课堂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其实不然,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能仅仅从外部形式上来判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学生身心的投入,让学生的脑、口、手动起来。
一、激活学生的脑——让学生去想。
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别打破这份寂静与沉默,这或许就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前兆,是学生语言喷薄而出的蓄势。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急于求成要答案,不要做出一些影响学生思考的动作,也不要反复说一些提示的话语,教师只需在那里静静地等待。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情境的创设、生动的引读、平等的对话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是隐性的,教师不必为图课堂上一时的热闹,而剥削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
二、撬开学生的嘴——让学生去说。
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不善言谈,成了“看客”,他们即使有想法,也不愿表达出来。
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说”上动动脑筋。
首先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说的话,给不善言谈者增添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能够改变说话的方式,如走到跟前亲切交谈,事先让其做好说话的准备等,只要让其尝到当众说话的甜头,以后他再也不会畏惧说话了。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学生准确表达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说话,课堂上的语言不是随意的、无序的,而是条理的、严谨的、符合语法要求的,所以教师除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外,就是耐心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得更准确、更条理、更清楚。
人人都会说了,还愁学生不会发言?三、松开学生的手——让学生去做。
现在的课堂大多见到学生与教师对话居多,而真正让学生动手去做的机会却很少,那么该让学生做什么呢?一要动笔写,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写体会,做到笔不离手,但凡读书有了体会、灵感,都要随时记下来,如不然,稍纵即逝,随后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和同伴的发言所代替,再也找不回自己的感悟了。
二要动手操作,教师讲百遍不如学生亲自练一练,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度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科学课上的实验更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活跃、健康向上,充满活力。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们渐渐变得“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和锻炼的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也会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让学生动起来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那么,究竟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接下来将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可以加强体育课的力度,开设更多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
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登山、徒步、露营等,让学生在自然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意志品质。
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运动会、体育比赛等形式,营造出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孩子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他们应该做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可以从身体锻炼、饮食营养、作息规律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如骑车、跑步、游泳等,通过亲子运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家长还可以在饮食方面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营养餐,避免给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和高糖高脂的食物,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还应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和休息,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恢复。
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引导和促进,相信学生们一定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更加活力四射。
【 2000字】。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习“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近年来,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动”起来,让学习“活”起来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在积极的参与和实践中,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学生动起来和学习活起来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
让学生“动”起来,是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会采用一些“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堂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其更加活跃和积极。
而且,学校可以加强文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又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从而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让学习“活”起来,是更加深入的一种要求。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习往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生缺乏深度的参与和思考。
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者们渐渐意识到了学生需要更加主动的参与和体验。
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参与,通过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让学习“活”起来。
而在作业和考试方面,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方法上,要让学生“动”起来,一方面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实习实训时间,开展更多文体活动等。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从教师角度来讲,老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老师们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更加贴近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而要让学习“活”起来,从教育教学方面来说,老师们要注重抓住课程的核心,围绕核心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和案例等教学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要紧模式,以应试为要紧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聪慧的充满生气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天地。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爱好盎然中学习闻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确实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爱好,对有了爱好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这话说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最强大的动力。
学生有了爱好,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
动听的音乐,色彩漂亮的画面,专门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爱好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观赏过漂亮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形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方法吗?那感受一定美滋滋、乐陶陶。
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欢乐吧!”然后,我让学生倾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我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形”。
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表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轻巧、欢乐的心情。
如此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明白得、感悟语言文字。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上,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探究、争论、质疑、展示,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让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学习竞赛,学生在心理本能的驱动下,大胆质疑、精彩展示、激情讨论、热烈交流、踊跃发言。
在质疑中激活思维,在展示中找到自信,在讨论中寻找答案,在交流中探寻真知、产生共鸣,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活了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以往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们越来越习惯于静态的学习方式,课堂变得越来越呆板和枯燥。
动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培养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
将学生“动”起来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下面是几种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的方法。
采用活动课堂方式传统的课堂通常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讲为主,学生们大多是坐在座位上。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思考和学习,可以采取活动课堂方式。
老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让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解决难题;也可以设计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技术多媒体和互动技术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和互动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互动和参与的机会。
老师可以使用幻灯片、视频和音频来展示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和听力来学习。
还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和投影仪来进行互动课堂,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来参与课程。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并分享知识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也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开展户外教学活动在室内课堂之外,户外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的好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户外考察、实地调研和参观活动,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开展一些体验活动,比如野外求生、登山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和锻炼。
引入体育活动和课间操体育活动和课间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休息和放松,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在课堂中引入体育活动和课间操是一种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方式。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和锻炼项目,让学生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进行活动,既能够让他们放松身心,又能够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在当今的教育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随着学生越来越依赖技术,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久坐,这对他们的健康和学习都有影响。
因此,学校和老师需要想办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
第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动。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走动,或者在空闲时间做些简单的伸展活动。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体和大脑,还可以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学习效果。
另外,导入课堂活动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如,让学生在课堂中站立,实践(示范)教学等,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让学生更专注,并且更易于学习。
此外,通过增加走动和伸展的机会,学生的身体也能保持活力,不会感到压力。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参加课堂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项目等。
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替代坐着听课的乏味感和疏远感,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更容易理解学习内容。
此外,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和集体的沟通技能,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
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第三种方法是使用现代技术来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使用交互式投影系统、智能白板和电子设备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相应的应用,学生可以获得更活跃的交互方式。
例如,在语言课上使用在线语言交流平台,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国家交流,更加便捷,有利于了解当下外部科技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这些现代技术设备,能让学生有更加和灵活性的互动体验。
最后,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在教室中活跃,也需要注意课后睡眠的重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需要获得足够的睡眠。
足够的睡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思考,并对他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关注并提倡学生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他们不但能拥有身体良好的体魄,心情愉悦,而且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和认真地学习。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以为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口、动脑、动手”。
一、动口: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堂就是要书声琅琅,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读,反复读,揣摩,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笔者在教学《麻雀》一文时,就紧紧地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扑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指名读,评价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老麻雀那伟大、无私、奋不顾身的母爱。
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又重点抓了朗读训练,首先让学生体会失去亲人的痛苦(平时生活体验),然后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朗读磁带),饱含感情的朗读,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多次的反复朗读训练后,学生明确地感受到:严冬时节,人们不畏严寒在十里长街焦急而耐心的等待灵车、送别总理,实际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人们的悲痛实际是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朗读训练中,学生逐渐了解语言丰富的内涵,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觉得文中字字句句均是“美”,读起来都是“享受”,从而喜读、乐读、好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动起来
摘要:活动化教学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该教学方式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能体现文综测试的目标要求。
其实质就是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问题情境;多元互动;问题深化
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师输灌知识,学生题海战术;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知识点向能力点转化关系的困惑。
笔者最近几年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运用了活动化教学模式,在解决这一矛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活动化教学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外显的活动化形式,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该教学方式既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能体现文综测试的目标要求。
实现高三地理教学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地理教学观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与探索发现、建构,不能被训练或吸收。
”因而知识的习得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由学生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设定的,学习同时也包含由于新、旧
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如下图),我们主张从有模到无模,注意模式的动态化,要因场景和学生的变化而调整。
1.引导组织,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的关键是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教学情境的类型多种多样。
如信息化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多种媒体,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也可是问题化情境,下面我以高三地理教学《河流专题》为案例,来创设问题化情境。
展示我国南方地区某流域示意图和降水量图。
活动一:
(1)说出该河流的水系特征。
(2)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图形、图例、气候资料图等获取地理信息,如等高线、河流的流向、降水特征等,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信息。
如活动一中的河流水系特征,涉及河流的长度、流向、支流、河网密度、流域面积等知识。
河流水文特征,调用的知
识如:水量、水位、汛期、冰期、水能等。
通过这一包含较丰富内涵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以一个问题的探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多元互动,问题深化
“多元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
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让学生爱学、会学、善学”为目标的教学结构。
承接以上案例,教师设置问题:
活动:
(1)河流特征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d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始终在观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
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转化为能力点,形成描述与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如河流特征受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描述、阐释地理原理的方法。
通过对d河段易发生洪涝灾害原因的讨论,学生逐步形成如下解题思维:
有了这些解题思维模式,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了思维的方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3.关注差异,激活思维
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差别。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注意综合和整合,切合学生实际,恰当地确定教学的落脚点。
承接以上案例,教师设置问题:
活动三:
(1)减少该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可能有哪些?
(2)分析该流域应该如何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三个活动层层递进,明确又适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实际。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有说,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
也可以设置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补给类型等相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河流专题知识。
二、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活动化过程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与教学情境对话,与教学资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获取和提炼信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实质就是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也使学生在共同
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形成独立思考、协作意识、体验情感交流。
这过程也能突出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田慧生,郁渡.活动教学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张秉平,薛中国.活动的特点与组织活动课程的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佑清.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发展.重庆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