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资料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讲绪论1、人居环境学(概念)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7、聚落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一、填空题1、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从内向外的圈层结构分别为: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绿化带和工业区。
2、盖迪斯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提出有机规划概念,是人本主义的综合规划的代表人物。
P113、芒福德的建筑与城市思想的基本点:注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尺度。
P124、聚居是人类居住活动的现象、过程和形态。
P165、道萨迪亚斯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等各个方面,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P17二、单选题1、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模式是由(D)个单体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分布形成无贫民窟无污染城市群。
A 3 B 4 C 5 D 62、(A)与霍华德堪称“两股并行的溪流”。
A盖迪斯B芒福德C斯坦因D道萨迪亚斯3、芒福德认为,对城市文化来说,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C)是极其重要的。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C绿化环境D 文化环境4、从1986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B)。
P22A世界环境日B世界人居日C 世界地球日D世界水日5、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A),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P22A“人类环境”大会B“人类住区”大会C“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D“人居二”会议三、多选题1、田园城市的影响(ABC)。
A疏散拥挤的人口B建设新型城市C改革土地制度D提高土地利用E美化环境2、在霍华德的启动努力下,建设了(AD)。
A莱奇华斯B新协和村CSaltaireD韦林3、芒福德的思想特点在于(BCD)。
A提倡综合规划B强调以人为中心C区域观D自然观E反对形式主义与专家规划4、盖迪斯用(ABC)的观点揭示城市在空间与时间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与社会方面的复杂性,指出在规划中要把不同部门和工作统一起来考虑。
A哲学B社会学C生物学D景观生态学E地理学5、“城市未来全球会议”以(CDE)为主要内容,讨论世界市场经济区域经验,科学文化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作问题。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环境保护概论 考试重点
1.环境: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城市环境:人类利用和改善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3.城市化对大气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
(2)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
(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
相对地说,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
4.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特别是暴雨排水工程,从而减少渗透,增加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补给,破坏自然界的水分循环。
城市化还增加耗水量,导致水资源枯竭,供水紧张。
地下水过渡开采,常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
(2)对水质的影响:生活、工业、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5.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6.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1)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7.1972年6月3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地球。
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主题:提出了当今人类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8.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成体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的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0.林德曼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11.碳、氮循环示意图12.自然资源: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基本全)
名词解释:3分×5=15简答题:5分×7=35计算题:6+6+8=20论述题:15分×2=30一:环境的定义: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
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与其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官方: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组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要素: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环境要素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环境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相互依赖性。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结构和状态)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质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将引起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而自身逐步被清除出去,从而达到环境自然净化的目的。
环境的这种能力,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环境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早期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
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兴修水利事业,往往又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
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此阶段从产业革命到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点源污染向面源(江河湖海)污染发展;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1、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指: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米糠油时间、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等(列举其中三例,其中大气污染)。
2、世界环境日是指每年的6月5号。
3、1962年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揭示了杀虫剂DDT的危害。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各种现象。
4、环境按功能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5、次生环境问题可细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或耗竭和生态破坏三种基本类型。
6、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禁止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大气、噪声、废物。
7、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或物质生产)。
9、生物多样性是概括的术语,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或景观多样性。
10、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
11、景观的基本要素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类型。
12、非生命物质包括阳光、温度、矿物质、空气、水、等。
13、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联系一般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15、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沿用的濒危物种等级系统主要包括5个等级:灭绝种、濒危种、易危种、稀有种、未定种。
16、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7、景观多样性:是指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18、大气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环保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精心整理
第一章环境问题的由来环境就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
人工环境:人工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产品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干沉降: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
湿沉降:pH值小于5.6的天然降水,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
我国酸雨特点:频率高、酸度大、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富山事件(骨痛病):镉(1931-1975) 米糠事件:多氯联苯(1968) 四日事件(哮喘病):SO2,粉尘,重金属(1955) 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1961)伦敦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52)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48)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1943)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烟尘及SO2 (1930)第二章地球环境地球环境:又称地质环境,它是由岩石、浮土、水和大气这些地球物质组成的体系。
它提供人类的物质来源;提供人类栖息的场所和活动空间;提供人类以矿物和能源。
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米勒模拟原始大气产生有机物的实验装置:实验结果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
氧革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氮,并用其在体内合成蛋白质;而微生物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又将蛋白质转化成氮气进入大气。
使得原来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为主的还原性大气,转化为以氧气、氮气为主的氧化性大气。
大气中游离氧对生物有重要的意义:1、生物的代谢方式从厌氧生活发展为有氧生活;2、氧浓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形成臭氧层。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2、进行水污染防治,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治”是指必须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处理,“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3、为有效地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关控制技术的开发主要在三个方向:过程控制技术(减量化) 处理处置技术(无害化) 回收利用技术(资源化)其中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是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
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三废,其次是农业污染物(化肥、农药等);生活性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等;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放射源,工农业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5、噪声的控制:(1)声源控制;(2)传声途径控制;(3)接受者的防护。
6、环境容量=环境标准-环境背景值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8、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9、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包括物资回收和热能回收两个方面。
10、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11、水体监测有机综合污染指标:COD,BOD,DO,TOC(Total organic carbon 总有机碳量)12、大气监测:SO2,NOx,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总悬浮颗粒物),其它(H2S,CO,CO2,NH3 );酸雨;烟道气;汽车尾气13、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
14、环境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对象、内容、手段)区域性(自然、经济、环境质量标准)群众性(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二名词解释1、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
人居环境概论试题
人居环境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人居环境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大系统组成。
2. 人类聚居活动的特征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人类聚居环境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4. 广义的人居环境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层次。
5. 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居环境的范畴?
A. 住宅
B. 道路
C. 农田
D. 城市
2.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
A. 人类
B. 建筑物
C. 土地
D. 政治体制
3.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居环境的类型?
A. 乡村
B. 城市
C. 森林
D. 沙漠
4.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居环境的层次?
A. 微观层次
B. 中观层次
C. 宏观层次
D. 巨观层次
5. 下列哪项不是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
A. 生态良好
B. 经济繁荣
C. 社会和谐
D. 政治稳定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 人居环境的概念是什么?
2. 人居环境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3. 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及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及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及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人居环境考点
1.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2.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3.人居环境包括五大层次:全球、国家与区域、城市、社区、建筑。
4.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5.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1)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2)外围多学科群随时代而发展。
(3)开放的人居环境体系第三章:1.范式:某种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2.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成的科学集团。
第四章:1.传统规划设计的不合时宜的原因:技术、经济、社会、生态。
2.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
(1)人居环境在时间上是延绵的。
(2)人居环境在空间上是相互联系的。
(3)知晓规划设计对象的来龙去脉。
(4)建立发展的、动态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时空观。
3.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三项指导原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无论面积大小),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
(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
(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议。
4.人居环境形象创造的三项指导原则:(1)不同空间层次(区域的、城市的、社区的)都存在城市设计的广阔天地,设计者要“外得造化,中得心源”;(2)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美妙结合、巧为因借、相得益彰;(3)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形象世界的多样性,“一法得道,变化万千”。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1.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2. 环境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区域性、资源性和价值性、危害作用的时滞性、变动性和稳定性。
3. 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整体性大于个体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
4.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火山、地震、台风等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5. 20世纪8大著名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公害污染物:烟尘、SO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日本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日本骨痛病事件(镉)、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日本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6.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7.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全球化、社会化、综合化、政治化。
积累化和高科技化。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 什么是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题,或者说是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2.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人为性、危害性、移动性、可变性、加速性、隐蔽性。
3.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水资源危机、海洋污染、森林锐减、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城市问题。
4.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举国搬迁的国家——图瓦卢);气候异常,洪涝、干旱、冰冻、火灾频发。
人居环境复习
1、人居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作为人聚居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
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等。
人居环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居环境一经形成,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并且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逐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人居环境的特点是什么?人居环境的特点主要有人工性、时空性和阶段性。
人工性是指人居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而形成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比之于自然环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第一表现为政治性:为特定社会集团服务。
第二表现为社会性:体现在为居民创造的各种生活功能和服务功能。
第三表现为文化特性,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指人居环境的文化品位、市民精神、社会风尚、以及文化设施等。
第四表现为经济性(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例如收入水平、居住水平和状况、出行条件、购物消费环境等。
时空性是指人居环境从起源开始,经历了一个从古代到近代的时间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到区域到全球的空间变迁过程。
阶段性是指人居环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选择和定向的过程,其各个时期的选择和定向常常决定着人居环境的演化性质,甚至决定着人居环境的存亡。
3、人居环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人居环境是以建筑、乡村、急诊、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等所有尺度的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有:其一,人居环境的功能: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综合体,不仅是一种经济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域的组织形式。
人居环境作为功能综合体,必须围绕着“人”来进行演绎,并满足当代人和未来人生存和发展需要。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第一讲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引言: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1. 环境的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第一章第二条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与岩石圈,宇宙外圈(阳光)?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一些环境要素的特点:最差(小)限制率:(比较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但是马队赛马成绩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最慢的那匹马!人的才能展示,扬长避短!);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什么是最差?),才具有等值性。
4.环境分类有不同的一些分类方法,如主体、范围、要素、利用、功能等。
我们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城市人居环境复习资料
城市人居环境◆什么是城市?1.从形态上定义,城市是指一种景观或一片经济空间;2.从性质和职能上定义,城市是指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心及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的生活聚居地;3.从区位上加以定义,城市则是指沿河流、山麓、海岸或铁路、公路沿线分布的一定区域的中心。
4.城市就是指非农业人口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城市的特征?从人口、功能、景观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市的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2)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3)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4)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城市人居环境概念?狭义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
包括:住宅质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状况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空气质量、绿化美化、卫生条件等硬件设施和硬环境;家庭环境、邻里质量、居住区和谐、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
广义理解: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它不仅是指城市居民的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人居环境内涵?城市人居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社会交往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五个子系统,每个方面又包含有众多的内容◆城市职能?常见的主要有居住职能、管理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科技职能、教育职能、娱乐职能等。
(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所有城市都必须具备的那—部分职能,如居住职能、教育职能、文化职能、商业职能、服务职能、管理职能、食品生产、印刷出版、公用事业等;特殊职能是指那些只为个别城市所具有的职能,如采矿业、机器加工业、旅游业、科技创新、信息中心、体育中心等。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四、论述题(13分)《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的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的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的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的或是互相邻接的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的、任何形式的,有形的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的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的社会。
10.明堂:指穴前的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的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的城市群通过铁路和道路连接起来的“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的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1.2%;最大特点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的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的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的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和景观的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的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的组合,用城乡一体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的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的城市和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体”3、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的概念和内涵:一.概念:1、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的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的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的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的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
并理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原则和社会原则(社会观)。
:P62(1)、生态原则:自然不属于人类,但人类属于自然,要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2)、经济原则: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重大经济活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3)、科技原则: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有推动作用(4)、社会原则:发展观的改变,即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向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走向“以人为本”(5)、文化原则: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独创性,与艺术相结合5.简述“人居环境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的联系与区别:(1)、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的手段等并不一致(2)、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3)、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6.论述现代城市规划学、地景学和建筑学的异同点:☆相同点一.背景相同:1)、工业革命后,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集中,城市环境恶化2)、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二.目的相同:1)、创造宜人的聚居环境 2)、不仅要求物质环境舒适,还应注意生态健全三.对象相同:1)、土地利用2)、自然资源的利用3)、场地规划4)、从事环境艺术的创造5)、从事历史与自然地区的保护与重建四.发展趋势相同:1)、“小”变为“大”.2)、“单一”变为“整体”3)、“孤立”变为“协调”☆不同点一.尺度不同:建筑学(小)城市规划学(中)地景学(大)二.专业内容不同:1)、建筑学——建筑构造、物质表现手段 2)、城市规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3)、地景学——工程建设如何结合自然三.技术差异:1)、建筑学——建筑技术 2)、城市规划——空间信息技术3)、地景学——空间信息技术7.简述“菊儿胡同住区模式”的特点:1)、强调和城市有机协调发展2)、提高密度、布局紧凑、科学用地3)、保持传统的邻里街坊的骨架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形成开放型格局5)、从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创新的继承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统一中有变化7)、通过功能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户外交往生活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的认知规模、交流距离和半公共空间10)、对居住文化的承续与整合8.简述近百年欧洲“规划思潮”的三阶段:第一阶段:19C末——20C60S “自然演进”观第二阶段:20C60S——20C70S “主体能动”观第三阶段:20C70S——至今“生态观”9.简述整体式城市设计(开发型):12610.简述参与式城市设计:11.简述导则式城市设计:1)、城市设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成果形式设计 2)、设计导则可为某特定设计准则3)、导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4)、其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5)、导则是控规的精细化12.简述规划设计的三个主要阶段:1)、概念阶段——构筑基本轮廓 2)、模式阶段——安排空间组织3)、方案阶段——合理的布局和形象思考13.试理解规划设计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1)、胸中丘壑,笔底波澜,甚于自然,高于自然:除了城市设计,风景区的规划,景点的创造外,还要把力量集中在“关键地段”根据关键地区与主题的匹配形成意境2)、既要“审势”,又要造型:在不同的空间层次中,根据不同尺度的要点,控制不同的构图重点3)、笔落实处,“借题发挥”:五个设计要素:边缘、区域、节点、标志、道路,巧借自然景观,具体要素具体分析14.简述规划设计理念上整体思考的几条基本准则:1)、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上一层次即更大空间范围内,选择某些关键的因素,作为前提,予以认真考虑(从上一层次中找到关键)2)、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要在同级即相邻的城镇之间,建筑群之间或建筑之间研究相互的关系,新的规划设计要重视已存在的条件,择其利而运用并发展之,见其有悖而避之(从同一层次中找到联系)3)、每一个具体地段的规划与设计,在可能的条件下要为下一个层次乃至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甚至提出对未来的设想或建设(为下一层次预留余地)4)、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5)、用系统层次观看问题,以多角度多维度思考与求解15.严峻生境条件下人居环境发展研究,如何统筹兼顾:1)、保护第一:建立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2)、有序发展:发展旅游及其他产业3)、文化多元:保护文化多样性4)、宜居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与管理16.简述三峡工程及“移民”问题的人居环境科学再认识:1)、是一个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问题2)、是三峡大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和大发展3)、是中国一次特殊形态的城镇化过程4)、是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建设和大平衡5)、是保持三峡大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系统综合工程6)、是库区120万居民迁徙的一次特大安居工程7)、库区人居环境建设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一个重要部分8)、是保护三峡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新任务9)、是从库区移民安置到广人地区人民的优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形式10)、是一项我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17.简述吴良镛先生的“山水城市”观:1)、“山水城市”这一命题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2)、中国传统城市是与山林水网密切结合的3)、城市山水与人文景观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等理论4)、探讨“山水城市”的模式,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城市特色,加强对山水景观与自然与人文生态的保护5)、“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18.简述人类聚居的内涵:强调是人而不是动物的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包括:1)、安全性2)、功能性3)、美观性19.简述乡村型聚居的基本特征:1)、生活依赖自然界 2)、聚居规模小,并且内向 3)、不规则,自然生长发展 4)、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社区 5)、为了保护自己,随自然特点而形成的 6)、像一个自然系统,形似一棵树或一个器官 7)、中心是各种功能分区聚集地20.简述城市型聚居的基本特征:一.自然因素,选址一般靠近江河湖海和交通干线二.人和社会角度:1)、城市居民属于不同阶层,种类繁杂,与自然联系少2)、城市家庭 3)、城市社区 4)、城市社会组织 5)、城市功能三.建筑角度:建筑物国际化21.简述人类聚居的五种元素(基本要素):1)、自然:整体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并发挥功能的基础 2)、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3)、社会:交往体系 4)、建筑:所有构筑物 5)、支撑网络:人与自然联系系统22.简述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体系:1)、第一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基本情况的研究2)、第二方面是对人类聚居学基本理论的研究3)、第三方面是制度人类聚居学建设的行动步骤、计划、方针,即进行对策和决策研究23.简述人类聚居实体空间的四大构成部分:1)、本体——在空间上占主要部分2)、中心——为周围服务的部分3)、循环系统——使人、物、信息互相流通的部分4)、特殊部分——与周围功能不同的特殊用地,如兵营、人型工厂等24.简述人类聚居的发展趋势:(人类聚居→静态城市→动态城市→城市连接区)过程分析1)、从时间上看,人类聚居变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频繁2)、城市的地域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3)、城市人口密度将逐步降低,然后趋于平衡4)、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25.简述进入动态发展阶段之后的聚居系统变化过程:1)、受到聚居中心(大城市)的吸引,聚居群将会向其靠拢2)、受到交通干线的吸引,城市聚居群将围绕其散开3)、收到良好景观的地区吸引,聚居群将其作为最佳选择26.简述聚居的扩展和变形:生长导致了城市规模失控,导致结构与形态的混乱,城市形态的变化发展主要取决于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