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原文与译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他就能够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的吆喝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 知识点整理[精选.]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明确: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连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明确: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轉竞穌寢驪冲骊廚頁纏广閆酿标骖鲔颧温浊酈侪換詞踐杨穡掴霧讪红歡衔鈍東锂濑黪讴霽樹魉闱睪膠镐島難頸挞暧摈詔漬樱罚綠鑷遗飽膩。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明确:(可有的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而言有什么好处呢?騾鸬让匮淺嗆釣满蹰吓鑠胀诸藎瘾谬刹辞帱輪當錯软癇礱踐铃钙叹缭鍺贊鳆马臘錆詫暢萧凿錙諼愜懲賦闯毁巯儺银众铐轳擁脓姍槧抠贗诼。
四、内容理解
三、重点语句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
四、内容理解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有何用意吗?(文章开头的作用?)(1)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通过舍鱼而取熊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语言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用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义”的存在;然后,举“万钟”的例子,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6.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1)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举“万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将“先前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今天接受施舍的行为”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③比喻论证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三)三行对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欲:想要、希望。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表顺承。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句子)甚:超过。
于:比。
为:做。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句子)如使:假如,假使。
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用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梳理一. 文学常识;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等影响很大..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 ;此书与、、合称为“四书”..二、课文解析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部分2;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部分3举例从反面说明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最后一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发面加以证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三.字词归类◆1.生字识记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2.通假字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3.一词多义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予⑵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⑶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⑷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是亦不可以已乎指示代词;这个◆4.古今异义词:原文关键词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代词;这种.. 判断词;是..◆5.有关成语: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3. 故不为苟得..也 4. 故患.有所不辟.也5. 行道之人弗.受6. 乞人不屑..也7. 万钟于我何加..焉 8. 妻妾之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0. 贤者能勿丧.耳11. 蹴.尔而与之 12. 万钟于.我何加焉13. 是亦不可以已.乎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五.重要句子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是亦不可以已乎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3、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1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16、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答:“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17、鱼我所欲也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一、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后..第一步:论证分析正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方: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辟患者何不为也第三步:因果分析:由是则生……有不为也..总结提出分论点: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第五步:对比论证1.正方:不是嗟来之食行人;乞人舍生取义;2.反方:贪图荣华富贵万钟;有些人舍义取利..二、文中“所欲”指想要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三、文中第三段排比句式..此处利用三个排比;语言极富气势;暗含嘲讽之意..再次强调了这些人舍义取利的不当做法..他们失去的是本性;羞恶之心..七、课文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1、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事例: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名句: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八、思维拓展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生命的威胁..3、、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课内: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杯水车薪:不言而喻:夜以继日:五十步笑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1【主题思想】文章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即羞恶之心2【文章结构】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舍生而取义道理论证-甚于生者,不为苟得-甚于死者,患不辟也莫甚于生,何不用也-莫甚于死,何不为也举例论证-嗟来之食(正面论证)-万钟俸禄(反面论证)-正反对比3【文学常识】文题“鱼我所欲也”通俗易懂,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
这个题目间接交代了作者的观点。
文题中的“鱼”具有比喻义。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时期,他非常看重“义”,主张为了“义”而舍弃“生”。
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孟子认为,对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对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
他还说:“夫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就是说,“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在崇尚武力、混战激烈的战国时代,孟子高举“仁义”大旗,反对“霸道”,反对对外发动不正义战争、对内实施剥削。
课文(鱼我所欲也》正是这一思想的重要阐述。
4【词汇-5个】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苟得gǒu dé不当得而得。
所恶suǒ è所讨厌的。
簞食dān shí指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豆羹dòu gēng豆器中的羹。
喻微小、细微。
蹴尔cù污辱性的施舍。
五【一词多意-3组】词汇拼音词汇释义得dé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得d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
与yǔ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与yǔ呼尔而与之给,给予。
是shì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指某种办法。
是shì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shì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六【古今异义-6个】词汇拼音释义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kě yǐ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shì古义:指示代词,这种;今义:对,正确一豆羹dòu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zhōng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万钟于我何加焉 jiā古义:指益处,好处;今义:增加)是亦不可以已乎yǐ古义:停止;今义:已经7【成语-8个】词汇拼音造句或解释不屑一顾bù xiè yī gù形容极端轻视。
初中课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一、基础部分。
1.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追求的;大义也是我追求的。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所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求得生存但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却有人不采纳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掉它罢了。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盘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因此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能够采纳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情况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能够干呢?采纳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然而有的人却不肯采纳;采纳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然而有的人也不肯采纳。
由此可见,她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她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然而轻蔑地、呵叱着给不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不人吃,乞丐也不情愿接受。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该诗歌是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遗憾,并表达自己追求真理和真实的愿望。
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这首诗歌的知识点归纳:1.诗歌内容:全诗共有五句,描述了主人公宝玉对世间纷繁事物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描绘了南塘中秋天采莲的景象;第二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表达了采莲者收获莲子的过程;第三句“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表达了世间繁华事物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第四句“我求与人異,人与我无多”表达了主人公对追求真实和独特的渴望;第五句“不知倚著谁,而今独自无”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真实存在的追寻。
2.诗歌形式:《鱼我所欲也》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要求每句五个字,每句都完整,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寓意与主题:《鱼我所欲也》的寓意是反思现实社会的繁华纷争与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是人生追求真实与自我的探索。
诗歌通过描绘南塘中采莲的雍容美丽,折射出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无奈和追求真实的愿望。
4.诗歌风格:《鱼我所欲也》采用自由、自然、清新的风格,以自然景物为比喻,抒发主人公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由真实的追求。
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莲花、莲子等自然物象的描绘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和心境。
5.影响与评价:《鱼我所欲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展现了曹雪芹诗歌才华和对现实社会的触动。
它以它丰润典雅的语言和对世界现象的独特思索,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
这首诗歌以真实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曹雪芹的才情与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之,《鱼我所欲也》是一首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的诗歌。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无奈和对寻找真实自我的追求。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总结
鱼我所欲也一、一词多义1、得(1)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德”感恩、感激(3)得.志,与民由之实现(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懂得,领会(6)得.其船找到(7)变得.一山发现2、舍(1)舍.生而取义者也便舍.船舍弃(2)屋舍.俨然指房舍或止息之处3、食(1)一箪食.一豆羹食物(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主人日再食.同“食”喂养(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吃4、穷(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困(2)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完”(3)而乐亦无穷.也蝉则千转不穷.尽5、谓(1)此之谓.失其本心称作,叫做(2)予谓.菊说(3)其此之谓.乎说(4)太守自谓.也命名(5)太守谓.谁是二、通假字1.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三、重点实词1.鱼,我所欲也欲:喜爱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3.故不为苟得也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4.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5.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莫:没有甚:超过,胜过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8.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9.蹴尔而与之蹴:踩踏10.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13.妻妾之奉奉:侍奉1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15.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二、生字字词箪(dān)羹(gēng)弗(fú)蹴(cù) 不屑(xiè)苟(gǒu)得所恶(wù)三、解词第一段1.兼:同时具有2.舍:舍弃3.生:生命4.义:大义5. 甚:超过6.于:比7.恶:厌恶8.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9.患:祸患,灾难10.辟:通“避”,躲避11.如使:假如,假使12.凡:一切13.非独:不只,不仅14.勿丧:不丢掉第二段15.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6.豆:古代一种木质的盛食物的器具17.弗:不18.呼尔:吆喝19.蹴:用脚踢20.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1.万钟: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22.何加:有什么益处23.辩:通“辨”,辨别24.俸:俸禄。
2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26.乡:通“向”,从前28.本心:天性,天良27.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已:停止,放弃。
四、字词积累(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二)古今异义1.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2.钟古:古代的一种量器今:计时器具(三)一词多义7、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呼尔而与之:给五、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一、重点实词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同“欤”,句末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2.其他重点实词(1)生,亦我所欲也:喜爱。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8)蹴尔而与之:踩踏。
(9)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11)妻妾之奉: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二、重点虚词1.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②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
2.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3.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三、句子翻译(加粗字词为翻译重点字词)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归纳
省略句: (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施舍) (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豆羮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5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1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7)于:
(8)为:
2、一词多义
(9)而: ①呼尔而与之 ②蹴尔而与之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修饰
表转折
表并列
表修饰
表修饰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古:盛羹汤或其他 食物的器具;
古:古代的量器;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益处,好处;
今:豆子(一种粮食 类作物)。
今:计时器具。
得,恩惠,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感激。
0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01
5、词类活用
孟子语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言知识归纳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它以鱼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之情。
本文将从词语解析、诗歌韵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理,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首经典诗歌。
一、词语解析1. 鲤:指一种常见的鱼类,又称“鲤鱼”,因其耐寒、适应力强,被广泛饲养,成为一道美食。
2. 浴:洗、泡的意思。
这里指躺在水中。
3. 碧:颜色鲜艳的青色,也指清澈明亮的颜色。
4. 潭:指深水池,特指静水和深水。
5. 寻:追逐、寻找的意思,这里指按图索骥,寻找一条好鱼。
6. 取:捕捉、采摘的意思,这里指把鱼捉来。
7. 披:展开、穿上的意思。
这里指把鱼展开,分辨鱼的好坏。
8. 裾:衣服下摆,指裙子或袍子的边。
9. 彩:颜色繁多,如锦绣般美丽的意思。
二、诗歌韵律《鱼我所欲也》是五言绝句,采用的是AABB的押韵方式。
这种押韵方式指的是每两句韵脚相同,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韵脚一致。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除了押韵方式外,这首诗中还采用了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指用平声和仄声有规律地排列,使诗歌有节奏和韵律。
《鱼我所欲也》中的平仄格律是平仄平平仄,即每句诗中前两个字的声调都是平声,后两个字的声调都是仄声,从而创造出优美的韵律。
三、文化背景《鱼我所欲也》是唐代诗人周昙所创作的,出现在他的《花间集》中。
唐朝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将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周昙的《鱼我所欲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首诗通过对鱼的描写和追求,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向往和眷恋。
在唐代,佛教对诗歌的影响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观的转变。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要求人们珍惜当下的生命,不为名利所困扰。
周昙的这首诗,无疑是对这种生命观的一种呈现。
除此之外,诗歌中所描写的性格也代表着唐代文化的精神面貌。
唐代是一个强调人性、重视自我价值的文化时代,这种文化趋势在《鱼我所欲也》中得到了体现。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一、概述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
该段文字出现于第五十二回中,是贾母询问宝玉的心愿时,宝玉回答的话。
这段文字精辟地揭示了人性欲望的本质和人们不同的追求。
二、主要内容
⒈人性欲望的本质
鱼我所欲也,乃鱼之欲自保全其性命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追求欲望的本质,即追求自身的生存和保全。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来追逐欲望,而这种欲望多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⒉人们的不同追求
吾所欲者,岂独鱼乎?宝玉接着说道,人的追求不仅仅是鱼所追求的生存,还包括其他更高层次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地位、权力、财富,还是美丽、智慧、爱情等等。
每个人对于欲望的追求都不尽相同。
⒊欲望之中的矛盾
人们的欲望常常会产生矛盾。
宝玉继续说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欲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即使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生死的抉择,人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他们心中所认为最好的东西。
三、本文涉及附件
本文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完整的篇章内容和相关研究资料。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欲望
指人们对于物质享受或精神满足的强烈愿望。
⒉本能
指生物体内部拥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反应。
⒊追求
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行为。
五、全文结束。
《鱼我所欲也》知识汇总
《鱼我所欲也》知识汇总《鱼我所欲也》知识汇总引言:《鱼我所欲也》是初中文言文的重点篇目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全文的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希望对同学的学习会有帮助!一、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
二、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三、简答题1. 概括每段的段意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u)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 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 妻妾之奉奉:侍奉。
(6)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叫做丧失了人生下来固有的善的本性。
(5)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用脚蹋着给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精心整理了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