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赏析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赏析你知道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那么你是不是在找关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鉴赏?我这里有它的相关资料,下面是!让我来帮助你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作品:《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悲怆》它是老柴生前自认为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这首交响曲正如其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情绪贯穿了乐曲的始终。
这部作品里完美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音乐美学观,乐曲旋律优美,形式均衡,管弦乐手法精巧,具有忧郁的抒情性。
因此这首《悲怆》也被誉为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与老柴之前的六部交响曲不同(虽然这部交响曲标号是第六号,但是在1885年,作者还写过一部《曼弗雷德交响曲》,因此这部交响曲其实是第七部。
)《悲怆》的音乐主旨是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采用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
音乐节奏不安定而稍快,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甚活泼的快板,采用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
本乐章第一主题采用谐谑曲式,风格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乐派中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莫斯科音乐学院就是以柴科夫斯基的名字命名的。
第六交响曲《悲怆》B小调,OP.74年,作于1893年,该年10月28日由柴科夫斯基指挥首演,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交响曲》,悲怆的标题是柴科夫斯基弟弟的建议。
柴科夫斯基曾经说明:“这首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
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全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
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是逐渐消失(也要简短)。
1、慢板序奏,低音管奏呻吟似的旋律,B小调,转主部不很快的快板。
第一主题为序奏动机的发展,它快速而具节奏感,给人苦恼、焦躁不安的印象。
形成高潮平静后转行板,弦乐以D大调呈示哀愁而美丽的第二主题,如陷入幻想,再现时强调哀切。
这个主题单簧管呈示后,在短笛弱奏中孤寂中止而进入发展部,活泼的快板,两个主题在排山倒海的节奏中呈示惨烈的搏斗。
进入再现部后,强调最低沉、被撕裂的惨痛。
之后,转快行板的终结部,柔美的旋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2、温雅的快板,D大调,三段体。
主部主要旋律似乎来自俄罗斯民歌,先有、由大提琴呈现,各件乐器反复,在圆舞曲节奏中有不安的空虚感。
中间部为B小调,部分主要旋律以哀歌形式表现,然后主部再现,进入D大调终结部。
3、很活泼的快板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
以谐谑曲塔兰特拉舞曲主题始,柴科夫斯基在意大利旅行时对其节奏极感兴趣。
这个主题进行中进行曲主题以片段加入,形成堆积,中间部有一个新乐念反复,再进入悲壮的进行曲,谐谑主题低语般伴奏,使进行曲中隐含有恐惧,进行曲构成对苦恼的爆发,强烈的结束。
4、终曲,悲怆的慢板,B小调,自由的三段体。
从第六交响曲“悲怆”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观
从第六交响曲“悲怆”看柴可夫斯基的人生观作者:杜珊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10期柴可夫斯基在其死前创作了一部惊世的交响——《降b小调第六交响“悲怆”》,单看这样的标题交响,似乎印证了这个伟大音乐家的死亡,事实上,这部交响不仅旋律极其优美,无愧于柴可夫斯基“旋律大师”的称谓,而且该曲也融合了作者的人生哲学的沉思。
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有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
”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
柴可夫斯基本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说自己“将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了……”并说:“在这一生中,我从来也不曾感到这样满意、这样骄傲和这样幸福!因为我知道自己写成的确实是一部好作品。
”一、第一乐章:现实与渴望的矛盾一开始简短的引子缓慢,由大管奏出,给人一种毫无生机的暗淡感受,似乎预示了这部交响曲的悲剧性。
大管艰难地爬行,动机犹如一个人的叹息声,步履蹒跚地迎接悲剧的降临。
低音提琴使用长音烘托整个气氛,使得这个“叹息”更加具有厚度,从而更加具有厚重感。
作者一开始似乎就陷入了一种沉思之中。
短短五小节预示后的主题,成了贯穿于第一乐章的主要思想动机,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长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联,这种突兀插入的乐段,一般认为是俄罗斯天主教死者弥撒典的曲式,可以看作这是柴可夫斯基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接着,副部主题首先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奏出,旋律优美如歌、温暖真挚、宽广安宁,崇高而富诗意,仿佛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甜蜜回忆,充满了对幸福、光明的渴望与憧憬。
柴可夫斯基的注解是“我又呼吸到了家乡的空气。
我又听到了妈妈的声音。
”这个“回光返照”般的主题被称为人类交响乐文献中最美妙绝伦的慢板主题。
聆听过后,常令人心碎无比、枪然黯下。
一声炸响,柴可夫斯基使用了“晴天霹雳”般的闯入手法打破了美梦,所有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展开部结尾响起了俄罗斯教堂中《与圣者共安息》的挽歌音调,音乐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剧性
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剧性姚文太(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六交响曲也称《悲怆》交响曲,创作于1893年,它是柴可夫斯基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具有极富感染力的优美旋律、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冲突,以及强烈、深刻的情绪转换、情感变化,而且极其细腻地表现了作曲家美好热烈的人生追求,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以及最终幻灭,并且是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
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交响乐作品反映了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传达了他在沙皇俄国专制制度下的绝望与挣扎,而又对所面临的悲剧命运无能为力的悲凉心态和情感。
一长时期以来,人们常常把悲剧性和悲观主义混同,这不仅影响着对某些作家、作品的评价,而且还直接妨碍着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对作品深度的表达。
在柴可夫斯基生前死后,对他的一种评价是所谓的“悲观主义”。
称他是“濒死的贵族阶级的作曲家”“颓废的厌世主义的艺术家”,有些评论还挖苦地称他是“眼泪的制作机”……。
在美学范畴中,悲剧是善恶两种社会力量在斗争中,恶的势力以较强大的力量,暂时地压倒了善的力量时,冲突的结果才是悲剧性的。
悲剧是两种必然的力量,两种对立的社会理想的不可调和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宣泄。
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
在悲剧中,人的欲望、情感、意志、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
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悲观主义是人生观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叔本华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尤其是其中的第二乐章,被誉为他最动人的音乐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作曲技法进行浅析。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交响曲的背景。
柴可夫斯基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的心情十分沮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这首交响曲以及其中的第二乐章给人一种悲怆的感觉。
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柴可夫斯基在这首曲子中充分展现了他的作曲才华和深沉的情感。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的音乐结构。
第二乐章是一个悲伤的、温柔的、具有强烈情感的乐章。
在整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许多特殊的作曲技法,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忧伤。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他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变化的音色,来表现出乐曲的复杂和多变。
柴可夫斯基还在这首乐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
对位法是指两个或多个声部之间相互交织,互相呼应的一种音乐构思。
在第二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巧妙地使用对位法,使得不同的声部在音乐中相互交织,从而营造出一种悲伤而又温柔的音乐氛围。
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整个乐章显得更加丰富和动人。
柴可夫斯基还在这首乐章中运用了变化的音色。
他精心地安排了管弦乐队的编配,使得各种乐器在不同的音乐时段中都能够发挥出他们独特的音色,从而使得整个乐章听起来更加动人和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乐章的高潮部分,柴可夫斯基将各类乐器的音色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宏伟而又悲怆的音乐效果。
总结一下,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无疑是一首充满悲伤和温柔情感的杰作。
在这首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充分发挥了他的作曲才华,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变化的音色等多种作曲技法,使得整个乐章显得更加丰富和动人。
这首乐章的成功之处在于,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通过音乐传达给了听众。
这首乐章成为了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为动人和令人难忘的音乐之一。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是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的“遗作”,因为这是他在生前最后写的一部交响曲。
而其中第二乐章更是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作曲技法和深刻的音乐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对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作曲技法进行浅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安达申舞曲,也称为三拍子的舞曲。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法,使得乐曲产生了深远的情感共鸣。
柴可夫斯基在这个乐章中运用了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展现了他深厚的作曲功底和卓越的创作天赋。
他善于运用音韵的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同时通过对旋律的巧妙操纵,让人们在聆听时产生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乐曲的开始部分,柴可夫斯基运用了弦乐器的柔和音色,以及木管乐器的轻快音色,营造出一种悠扬的氛围。
接着,他用管弦乐器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旋律,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交织中,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些优美的旋律和和声的变化,打动了听众的心灵,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深刻的情感。
柴可夫斯基在《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运用了丰富的对位法和复调技巧,使得乐曲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他在乐章的编配上使用了多种音乐形式,如交错对位、复调、逆行对位等,使得整个乐章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通过对位法和复调技巧的运用,柴可夫斯基实现了对不同乐器和声部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使得整个乐章听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柴可夫斯基在《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还展现了他对动态的精妙控制。
在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通过对乐曲的动态进行巧妙的控制,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他善于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速度的变化,来展现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他采用了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音量,表现出了激烈的情感,使得整个乐章显得更加激动人心。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作曲技法浅析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被认为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该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更是被广泛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最为深情的作品之一。
这个作品在其时代便引起了广泛的赞誉,而至今仍然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感染力的音乐之一。
本文将结合《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特点,对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技法上进行浅析。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悲伤的快板、加速的狂想曲、拔苗助长的甚快板和悲怆的慢板。
其中第二乐章是整个交响曲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部分。
这个乐章以其缠绕的旋律和温情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在痛苦中寻求宁静”。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作曲技法,为听众勾勒出了一幅悲伤而又充满希望的音乐画面。
柴可夫斯基在《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技巧。
在曲子的伴奏部分,他运用了大量的层叠和弦,创造出了一种深沉而又丰富的音乐效果。
尤其在高潮部分,音乐的和声层次更是层层叠加,营造出了一种厚重而又磅礴的氛围。
这种层叠和弦的运用不仅让整个乐章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增加了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旋律方面,柴可夫斯基更是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技巧来表现他的情感。
乐曲一开始即展现出悲伤的氛围,旋律线条弯曲起伏,充满了感伤和不安的情绪。
而在高潮部分,旋律线条逐渐向上攀升,表现出了一种希望和坚定的情感。
整个乐章的旋律变化丰富,既有悲伤和绝望的情感,又有希望和憧憬的情感,使人在聆听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情感起伏的世界之中。
在编曲技巧上,柴可夫斯基也发挥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他在乐章中充分利用交响乐团的各种音色,通过对乐器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在高潮部分,他运用了弦乐器的颤音和管乐器的高音,创造出了一种悲怆而又希望的音乐氛围。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浅谈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锣像丧钟⼀样预⽰着结尾的到来,铜管奏出庄重的和弦,引出弦乐带有哭腔的乐句,那个不幸的⼈⽣命即将⾛向终点,最后⼀点⼀点地失去呼吸,痛苦地闭上眼睛。
这部悲怆交响曲,是作者的天鹅之歌。
作为作者最后⼀部⼤型交响乐。
在⼩编介绍这部交响曲之前,让我们回顾⼀下之前的第四与第五交响曲。
第四交响曲热情洋溢,但是危机四伏,因为作者刚从情感危机中解脱出来,但是也预见了命运的⽆情。
第五交响曲虽然情感起伏不如第四那么⼤,但是那种莫名的危机感越来越近。
以上两部作品虽然表达了⼈⽣的⼀些负⾯的东西,但是⼆者的结尾都是以胜利甚⾄狂欢结束的。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六交响曲⾯前,这部⾃传性质的悲情之作⾯前。
这部第六交响曲被冠以悲怆的标题,其实并不是作者的初衷,这部作品⼀开始以⼀个没有任何悲剧意味单词做为标题,翻译过来叫热情,或是激情。
但是由于出版商的缘故,被弄成了⼀个法语单词,⽽这个法语单词的意思,就是悲怆。
这部作品有四个隐藏标题:青春,爱情,失望,死亡,就像是⼀个⼈的⼀⽣,虽然包括青春,爱情这些很美好的事物,但是负⾯的情绪⼀直贯穿着整部作品。
这⼀点不难发现:第⼀乐章死⽓沉沉的主部主题与凶神恶煞的发展部,第⼆乐章中部叹息⼀样的下⾏乐句,第三乐章机械的抓狂的三连⾳,到最后⼀个乐章痛苦地闭上眼睛,迎接死亡。
这部作品的主⼈公是谁?就是柴可夫斯基本⼈,这⼀点也不难发现:从他的⽣活上看,⽼柴的⼀点也不幸福,他⾮常敏感多情,以⾄于⽤"玻璃"来形容他⼀点也不为过,这也导致他的⽣活充满了烦恼。
从爱情上看,他更是痛苦的(不明⽩的⾃⼰⽹上搜⼀下),他有过极其失败的爱情。
事业上,他也不是⼀帆风顺,⾃⼰的作品时常被⼈否定。
从社会⼤环境上看,当时的俄国也呈现出混乱不堪的局⾯。
最后加上作者觉得⾃⼰时⽇不多(作者在写第五交响曲时就写信给梅克夫⼈:"我还不算⽼,但是我已经感到年龄的威胁)以及梅克夫⼈由于破产停⽌对⽼柴物质上的资助,⼀切的⼀切使得⽼柴写了⼀部⾃传性质的杰作,这部作品是作者的⼼⾎,就像作者说的⼀样:"这部作品就像是我的宠⼉,以前的所有作品都不能与之相⽐。
浅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艺术魅力
“ 跨拍 弓” 的运用也 是乐 曲的一大特色 。 它使 的常规的
强弱规律被打破 , 出现重音后移 , 板眼错位等现 象。 如谱例 中“ ; . . ” 这- -; j \ 节中的连音符号使得
原本在弱位上的音符转变为 强位 ,重音 点发生 了改变 , 也 使得整个节奏的强弱律 动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乐 曲中跨
的演奏此类乐曲. 更深去探究江南丝竹 曲的魅力 。能够给更 多喜爱江南丝竹曲的爱好者在演奏 E 带来一定的帮助 。
注释:
婴 < >
— ‘ ==
< >
: := 一
l < > < > 一 一
』 ’
,
、
塑 f
… …
范斌 : 《 二 胡 演奏 中 的特 殊 技 法— — 谈 “ 江南丝竹” 演
橄榄弓 , 这是一种非常规 陛的弓法 , 在其他乐曲中也是 狸 I < 见的 , 但这也是江南丝竹 曲的特色所在。 它的符号为
“ ”
,
像一个橄榄的形状 。在演奏这种弓法的过程 中要
求做到 。 一弓中由弱到强再到弱 的一个渐变过程。 在乐曲的
第二部分【 玉娥郎】 中就充分运用了橄榄弓这一特色弓法:
表达出来。柴可夫斯基在 1 8 9 3 年8 月作品完成时自我评价
喜欢 它 , 而是 它使人觉得有 点莫 名其妙 , 至于我个 人的想 法, 我为它感 到骄 傲 , 这比我之前 的任 何一部别 的作品都
说: 我真的认为这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 特别是最真
诚的—部, 我从未爱过自己别的作品有爱这部这么深” 。
生” 。 它以人生的主要阶段为导索… 一 青舂、 爱 隋、 克服一切
低他的艺术 , 可是相反听众对柴可夫斯基的眷恋非但没有 减弱 , 反倒越来越强烈 。这里我们来谈论一下他人生最后 部不朽的经典《 第六交响 曲》 。 1 8 9 3 年1 0月 1 6日柴 可夫斯基在圣彼得 堡亲 自指挥 了自己人生最后一部交响 曲 。 1 0月 1 8曰圣 彼得堡的报纸 发表了一些对于第六交响曲的评论 , 其 中大部分的评论都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结构严谨,音乐情感丰富,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交响曲是由四个乐章组成的,分别是: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Allegro con grazia, Allegro molto vivace和Adagio lamentoso。
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个人情感和思想。
我们来看第一乐章:Adagio - Allegro non troppo。
这个乐章的结构是典型的交响曲形式,包括了引子、主题发展和再现部分。
乐章伊始以庄严的Adagio(慢板)的方式展开,通过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和声进行铺陈。
在这个部分,主题被逐渐展示出来,而随后的几个小节则是在这一主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发展。
接着,乐章转入Allegro non troppo(不太快)的部分,音乐快速而激烈地推进,展现出强烈的动感和冲突。
整个乐章在柴可夫斯基巧妙的音乐构思下,将音乐情感与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是第二乐章:Allegro con grazia。
这个部分与前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Allegro con grazia(优美的快板)的风格充满了优美和柔和的音乐色彩。
整个乐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起始部分的主题呈示和发展,第二部分则是主题的再现和加强。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通过充分利用管弦乐队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创造出了一种极具诗意和浪漫的音乐氛围。
第三乐章:Allegro molto vivace是整部交响曲中最活泼、最欢快的部分。
这个乐章以快速的速度和明快的旋律展开,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与之前的两个乐章相比,Allegro molto vivace(非常快速)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和音乐冲突,展现出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热情。
对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音乐分析
品 中节 奏最 快 的一 个 乐章 。但柴科 夫 斯基却 把具 有 这 种性 质 的乐章 放在 第三部 分 。而没 有作 为最后 一 个 乐章 .彻 底 打破 了古典交 响 乐的格 局 。 第 四乐 章包 括哀 痛 的柔 板 、b小 调 、没有 展 开
第2 9卷 ・ 4期 第
21 0 1年 1 2月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 I OFE NA . DUC 1 NS I Y E I AN UNI RST AT 0N I T TIr OFTA YU VE I Y
V0 . . 1 9 No4 2 De .0 c2 1 l
( 键 词 】柴 科 夫斯 基 ; 第六 交响 曲 ;创 作 背景 ;音 乐 分析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Jo C 献标 识码 】B [ 章 编 号 】 17 — 0 6 2 1 )4 00 - 2 65 文 文 6 3 7 1 (0 0 - 16 0 1
彼 得 ・ 里 奇 ・ 科 夫 斯 基 ( 8 0 19 ) 伊 柴 14 — 8 3 ,是 俄 罗斯浪 漫乐 派作 曲家 。也是 俄 国民族 乐派最 具代
有 的音乐 特点 ,优美 的音 乐语言 、宽 广博 大 的音 乐
情 怀及 温婉 细 腻 的音 乐情 感 ,还 有那 充满 异 国特色 的俄 罗斯情 调 。柴科 夫斯 基 自认 为 这是他 最值 得骄
收 稿 日期 :0 l l — 2 2 1 _0 1
作 者简介 : 高君 (9 4 , . 西 临县人 , 18 一)女 山 太原 大 学教 育 学 院助 教 。
人 突然 中断与他 的通 信 ,倾 诉情 绪 的重要通 道 的封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赏析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19世
纪末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深刻的哲思,是柴氏生命的最
后一件作品,也是他最深情最具个性的作品之一。
作品中的第一乐章,以压抑的、哀怨的旋律为主题,给人一种深
沉悲痛之感。
第二乐章出奇地明亮,婉转优美,似乎是为了中和前面
哀怨的气氛。
第三乐章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极大,充满了活力,表现了
生命的热情和欢乐,带着一种飞扬的情感。
最后一个乐章中,柴氏引
用了第一乐章主题,并加以发展、变化。
这个结尾比起其他结尾更加
具有精神上的深刻意义,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柴氏对于生命的反思。
这部交响曲在其音乐特色中体现出柴氏深度的思想,表现出他对
于人生的反思和对爱的追求,尤其是通过音乐探索人生情感的复杂性。
每个人对于这部交响曲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交响乐不同于歌曲,它没有明确的歌词,但却能够给听者带来很深的
震撼和感触。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音乐的艺术价值,还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引导
意义。
当我们在欣赏它的同事,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和所处
的世界。
生命的宝贵,热爱与感恩,积极向前是我们应该倡导的主题。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赏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本曲大概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这首交响曲正如标题所示,强烈地表现出“悲怆”的情绪,这一点也就构成本曲的特色。
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特征,如旋律的优美,形式的均衡,管弦乐法的精巧等优点,都在本曲中得到深刻的印证,因此本曲不仅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
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
因此有的乐评家认为,本曲不应视为纯粹的标题音乐。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
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
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
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
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
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
自始自终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
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摘要]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其作品有序曲、交响曲、歌剧、芭蕾音乐等多种题材,他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中尽显他的自传性的悲剧特点,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对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使我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悲剧特点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国作曲家,1840年生于俄罗斯一个工程师家庭,他幼年便已显出钢琴即兴演奏的天分,1848年,全家搬到圣彼得堡,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后又被送到一家严格的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却并不喜欢这个职业。
1862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1890年获得梅克夫人资助,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
在这段时期里,柴可夫斯基四处旅游并巡回演出并交往了很多像格里格、勃拉姆斯等优秀的作曲家。
他勤奋的工作,在音乐的各种题材上都大显身手,创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天鹅湖》、《胡桃夹子》、《叶甫根尼奥涅金》、《1812序曲》、《第六交响曲》等优秀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
但在柴可夫斯基一生的众多作品中,《第六“悲怆”交响曲》被人们认为是他的代表之作。
作品中充满了自传式的悲剧特点,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很值得人们赏析和学习。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三部戏剧性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到《第六交响曲》),由于思想内容和情绪氛围彼此相近,时常被总称为悲剧三部曲。
这三部作品在揭示人的精神悲剧以及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的哲学深度,其中每一部作品分别反映出悲剧发展的不同阶段;《第四交响曲》可以说是悲剧的第一幕,展示了个人的悲剧性体验的内心世界;作为悲剧的第二幕,《第五交响曲》表现出险恶力量的寒冷气息;至于《第六交响曲》,是他的最后一步交响曲,是带有总结性的代表作,是他全部创作的终结,反映的是个人的悲惨遭遇,阴暗的力量终于用前所未有的威力把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
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之音乐分析
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之音乐分析作者:陈斯妍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8年第26期[摘要]作为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广受观众喜爱。
在其众多作品中,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经常被世人称颂,它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该作品以自传性悲剧特点为主。
基于此,下文首先分析了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音乐分析,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对该作品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音乐中图分类号:S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6-0280-01引言柴科夫斯基性格温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广受大众欢迎,被人们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
他一生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
其中,悲剧三部曲是由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组成,也是柴科夫斯基的经典之作。
在揭示个人同遭遇现实之间矛盾与人的精神悲剧方面,悲剧三部曲达到了一定的哲学深度。
其中,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科夫斯基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悲剧交响曲的完结篇,是他交响曲成就的重要作品。
一、创作背景第六交响曲《悲怆》是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
虽然如此,但是其在圣彼得堡首演,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并没有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
在柴科夫斯基死后,《悲怆》再演,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反响。
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
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怆”的标题。
浪漫主义标题音乐,是一种相对于纯音乐(即非标题音乐)而言的器乐音乐,它的特征是有一个概括性的题目,这个题目或源自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或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作曲家在统一的构思下,用音乐手段将题目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标题音乐的音乐内容具有叙述性或描绘性等特征。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他最经典的乐曲之一。
这部交响曲的名字“悲怆”来自于作曲家自己的命名,它描绘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这篇文章将会对这部交响曲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是交响曲的结构。
这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分别是慢板(Adagio),快板(Allegro con grazia),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大结局(Finale)。
第一乐章的开头就让我感到深深的忧伤,它如同一幅无尽的沙漠,给人以沉重的感觉。
非常慢的节拍,以及深情的旋律,使人想到一个疲惫的旅行者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逐渐远离人类文明而陷入无尽的孤独之中。
这个乐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段的冲突部分,在全曲的乐器声中体现出一种绝望和孤独,到最后乐章的结束,慢慢化解到最后的莫明其妙。
第二乐章快板(Allegro con grazia)是一首轻松快乐的民间舞曲。
它的旋律起伏不定,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由三重奏部分和完整的乐队交替演奏而成,从而形成富有变化的音乐构成。
第三乐章舞曲(Allegro molto vivace)带有浓郁的弦乐器节奏,并附带大量的打击乐器。
第四乐章大结局(Finale)是这部交响曲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
这个乐章的速度非常快,充满着巨大的音量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悲伤的情感。
这个乐章可能是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离世的预感和困惑的表述,特别是结尾部分,伴随着巨大的一击痛苦的留声机龙头旋律,非常感人。
最后这个旋律越来越轻柔,直到它消散于空气中。
总的来说,这部交响曲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希望。
它使我们思考人类生命的真正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生命,如何与他人相处以及希望和悲伤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使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赏析摘要:本文把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作为赏析对象,通过对《第六“悲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音乐赏析、总体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我对该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音乐源于心声,它折射出作曲家人生的态度和内心世界。
关健字:柴可夫斯基,音乐赏析,总体评价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生于乌拉尔沃特金斯克的一个工程师家庭。
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很多,体裁也十分广泛,其中交响曲占有突出的位置,尤其是《第六“悲怆”交响曲》,它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创作的顶峰之作,也成为十九世纪末叶交响乐创作的高峰。
很值得人们赏析,体会柴可夫斯基作曲家当时创作的心情。
一、创作背景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创作领域里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在圣·彼得堡首演,反应不佳。
也许是由于这部乐曲惶惑不安的情绪和异样的阴暗使他碰壁。
但是,当柴可夫斯基死后,此曲再演,也许是由于听众懂得了它的含义,场内一片哭泣。
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生涯的最后总结。
他自己说过:“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部作品时“深深地哭过”,首演后欣然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了“悲怆”的标题。
这部交响曲虽然不是真正的标题音乐,但标题性却是十分鲜明,那就是人生的美好理想与笼罩着整个俄国的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导致悲剧的结局。
柴可夫斯基创作这部作品的时期,正是残暴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
他像无数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心中苦闷仿徨、无所适从,在这段时期中,他曾苦苦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
他所要表达的是在铅一样沉重的天空下,那些被置于黑暗的深渊里的、面临着窒息的那个时代的全体俄国民众的绝望和悲哀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同时,也表达了要摆脱那一切压迫而谋生存的人们的徒劳的热情。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分析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被誉为他最悲伤的作品,也是他的遗作。
这部交响曲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深情和激情,充满了绝望和悲伤的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第六交响曲》的结构力进行分析,探讨它的作曲方式、乐曲的结构和表达。
我们来看看《第六交响曲》的结构。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庄严的前奏曲(Adagio—Allegro non troppo),轻快的舞曲(Allegro con grazia),缓慢的歌曲(Allegro molto vivace),最后是悲伤的终曲(Adagio lamentoso)。
在乐曲的结构中,柴可夫斯基运用了传统的交响曲结构,但是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
庄严的前奏曲建立了乐曲的基调和情感。
这个乐章开始的悲伤和忧郁,通过交响乐团声音的叠加和运用,渲染出一种压抑和悲伤的氛围。
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采用了富有魅力的旋律和和声的变化,来表达深情的情感。
而紧接着的舞曲则为整个乐曲增添了一丝轻快和明快的气氛。
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展现了他对旋律和节奏的敏感和擅长,同时也通过乐队的运用,增添了整个乐曲的层次和丰富度。
然后,缓慢的歌曲再次渲染了柴可夫斯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哀伤,这个乐章在旋律和和声上都表现出了对悲伤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最后的悲伤的终曲则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柴可夫斯基在这个乐章中再次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情感操控和表达能力,通过交响乐团的呈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绝望和对命运的无力。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1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分析彼德•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
《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 , 是柴可夫斯基最后的一部交响曲, 是反映他的世界观和艺术成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最初的草稿拟题为“生活”,他对这个标题所写的注释为: “青春、爱情、沸腾的工作, 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
《第六交响曲》固然叫“悲怆交响曲“ , 也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和主题, 但是, 整个交响曲的思想内容却不是悲剧性的, 也不是把悲剧做为主要思想来阐述的。
主要的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斗争的; 充满对未来、对理想、对幸福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这种思想内容在布局、音乐的发展等方面, 完全可以看到。
第一乐章( 1) 引子。
旋律由大管演奏.第二乐句, 旋律逐渐上升, 使乐思复杂化, 和弦外音的不协和性带来了戏剧性的不安定。
音乐材料是主部第一主题的变奏, 很好地为呈示部的出现做了准备。
结束在属六和弦上。
( 2) 主部。
主题的调性是开放的, 有连续的离调和转调。
在第二部分中, 已经具有了展开性, 经过变奏, 结构加长, 使这个二部曲式具有三部特点。
开始的动机的个性是强烈的, 表现出顽强的斗争性, 短小干脆, 第二个动机将斗争深入了一步。
接着综合两个动机的乐节, 同音反复的音阶下行好象表现了斗争的一次回合, 强拍的减七和弦, 造成紧张、动荡不安。
后半拍的伴奏音型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性。
b段的对比: #c小调上出现的新材料, 把斗争进一步明朗化, 有了展开性的发展, 使主部音乐上升到高潮, 表现了作曲家旺盛的斗争精神( 3) 连接部。
主部的最后乐句, 不安定的动机运动到低音区,去掉了休止符, 减慢了速度, 把斗争暂时告一段落。
接着中提琴、单簧管的上升的独奏乐句, 把音停在副部主题的第一个音上。
( 4) 副部。
高度的抒情性和优美的歌唱性和主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由单三部曲式构成, 具有方整性和收拢性, 再现段非常匀称地平衡了整个副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摘要:柴可夫斯基使俄国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的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本文以《第六“悲怆”交响曲》为例浅谈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使我们能够通过《第六“悲怆”交响曲》对他音乐有较为全方位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字: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19实际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音乐大师,他自幼就受到俄国民间音乐影响并对俄国和欧洲作曲家的音乐耳熟能详。
他作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体裁不一,它的创作无论在歌剧、舞剧还是在交响乐、钢琴曲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作品中大量融合了俄国民间音乐与欧洲经典的古典主义和新兴的浪漫主义的音乐文化。
在他的音乐中充满了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深入挖掘,将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暴露出来。
在当时俄国封建沙皇的统治下将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冲突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出来,人们往往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幻想,但现实的社会让人们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破灭,最终走向了死亡,真实地反映了19实际下半叶沙皇专制下俄国人民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风貌。
在他的音乐中多充满哀伤悲叹的气息,而不像贝多芬那样可以听到人们的呐喊、听到英雄们胜利的号角,而是对自己内心的抒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抒发对黑暗现实的憎恶。
他的音乐旋律流畅、旋律性强、主题明确、音调亲切自然具有了深刻而鲜明的抒情特点,充满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
他继承了开创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俄罗斯交响乐之父格林卡音乐的一些特点。
在以往看来,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初期,期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舞剧《天鹅湖》、钢琴小品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十一月雪橇(又名在马车上)》一系列优秀作品使他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任教的机会。
第二是中期,此时他的作品做到能够将音乐内容与艺术紧密结合,其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歌剧《奥尔良少女》。
第三是晚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刻。
这期间他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为著名的是他的钢琴组曲《胡桃夹子》、歌剧《黑桃皇后》、舞剧
《睡美人》、《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等。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7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3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大提琴与乐队的变奏曲及一系列单乐章交响作品。
在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中,交响乐使其中的重点,而《第六“悲怆”交响曲》作为他最后一部作品成为他一生作曲事业的总结。
《第六“悲怆”交响曲》以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黑暗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为中心内容展开,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了全曲,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读白的形式展现出来。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挣扎、惶惑、痛苦、犹豫、彷徨,人们对生活充满了怀疑的态度,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向往形成对比。
第二乐章是人们远离现实生活的喧嚣,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温暖亲切,唤起人们美好的回忆。
第三乐章,人们又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在黑暗中继续不断抗争。
第四乐章人们在黑暗的现实生活中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最终走向了灭亡,人们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柴可夫斯基说过“在这部交响曲中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当他在创作时整个人就全部投入到作品中,往往无法自拔,这或许也成为他悲剧性人生形成的一个因素。
现就逐段分析以更好的阐释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一个缓慢的调性不清晰得引子进入,在以弦乐为背景由大管奏出主题,曲调哀叹伤感,充满叹息之声,表现了人们在黑暗现实生活中历经各种辛酸,同时也为悲剧性结局埋下伏笔。
然后乐曲进入了小调色彩中,悲叹哀伤的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和释放。
主部主题为由刚刚大管演奏的主题,叹息而又焦虑不安,由弦乐演奏到全乐队的演奏,表现了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抗争并不断的努力,但是现实却给予了严重的打击。
之后伴随着慢板的出现,副部主题开始,弦乐加入了弱音器使作品中添加了朦胧的色彩,亲切柔合,旋律优美,将人们带入了理想境界中,人们可以忘乎所以的沉醉其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可是当减掉弱音器强烈的音响将沉迷于梦幻中的人们惊醒,音乐逐渐热情起来。
柴可夫斯基运用配器的改变来刻画人内心的变化并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随后音乐进入了展开部,弦乐和管乐一次又一次对抗,激烈、烦躁,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
然后长号大号的大量音阶下行则呈现了一种哀伤的、悲壮的、呼吁的气息。
展开部中现
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将柴可夫斯基音乐戏剧性的特点给予极为明确的阐述。
再现部中用黑管再现了副部主题,只是将D大调调整为B大调而尾声则采用弦乐拨奏的手法似乎是葬礼的脚步声,铜管和弦又如同赞歌,这一切为第四乐章人们的灭亡做了铺垫。
第二乐章采用了五拍子复三部圆舞曲曲式,其中含有大量马祖卡舞曲的特点。
呈示部采用D大调,由弦乐部演奏,大调的运用给予人们明朗清新的感觉,如歌的旋律使作品更加典雅。
其中使用了许多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音乐语汇表现了人们沉醉于大自然中,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中部的进入旋律中叹息的下行音阶大量出现,低音提琴演奏出沉重的脚步声,表现人们时而从幻想中醒来面对如此的世界无限的哀伤。
当音乐再次进入D大调即再现部人们又重新沉醉于自然沉醉于幻想,充满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舍又好像是一个人站在自己墓穴前回顾他的一生有彷徨、有犹豫、有追求、有奋斗、有付出、有牺牲,总体来说第三乐章是欢乐与痛苦间的冲突将柴的戏剧性艺术力量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三乐章则是一首谐谑曲,表现了胜利的场面而这个胜利者却是黑暗的封建统治。
音乐中人们与黑暗的封建统治的邪恶势力斗争,其中不乏进行曲风格的因素。
弦乐是快速的五拍子,而进行曲则从弱到强,体现黑暗势力的胜利。
主部主题采用e小调便听众似乎置身于梦幻中充满了神秘感,副部主题则采用了G大调,曲调刚劲有力。
本乐章中并无展开部于是音乐直接进入了再现部。
再现部则以一种高涨的、豪放的情感演奏曲调,音乐步入了高潮并在高潮中走到结束。
第四乐章作为全曲的结束部分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和慢板(似乎更像其他作品的第二乐章),不像以往交响乐第四乐章那样的辉煌。
乐曲呈示部表现了人的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充满哀伤的、心痛的情感,人们在现实的一再打击下对生活开始失去了信心。
弦乐下二度的叹息音调,表明人们心中的那份希望正逐渐消失,人们哀叹着社会的黑暗。
中部中人们对现实生活提出疑问,对命运对黑暗社会发起最后一次抗议,人们似乎始终放不下对未来的那份向往而在现实的又一次打压下乐曲进入了再现部,人们是在无力抵抗现实的剥削,压榨和打击终于要走向灭亡了,打击乐将最后的一丝希望压倒,最后只剩下些时有时无的呜咽之声。
在尾声中留下单簧管独自微弱的音响,像是人们在死亡之后亡魂对幸福生活的一丝依恋加深伤感的气氛。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唱作的巅峰之作,结晶之作。
体现他的最高成就他毫无顾忌时而如同惊涛骇浪时而如潺潺小溪让人们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极为纤细的展现出来。
“如何表达写作无明确标题的作品时所体会到的那种不明确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个抒情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内心的感受借音响而流露,就像抒情诗人以诗句抒怀一样,区别仅仅在于,音乐具有更加无比强大的手段和细致的语言,在表现千百种不同的内心情绪。
”这是柴可夫斯基对自己音乐创作理念的一段阐述。
《第六交响曲》使在首演后才改为《第六“悲怆”交响曲》。
而柴可夫斯基得这段话让我们对《第六“悲怆”交响曲》、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就是以这种极为深刻的情感出动这每个听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