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思想比较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作者:高昌刚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
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
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
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仔细阅读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等主要著作,可以发现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恰当地理解并有效地解决西方国家19世纪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与危机。
社会学家名言
社会学家名言社会学家们经常对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观察,留下了许多引人思考的名言。
以下是一些著名社会学家的名言:埃米尔·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社会是一个外在于个体的力量,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理解在我们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意义。
"博多(Pierre Bourdieu):"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所,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揭示并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
"哈罗德·加芬(Harold Garfinkel):"社会学就是研究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以及如何成为社会的一部分的学问。
" 伊曼纽尔·勒庞(Émile Durkheim):"社会就是一切我们共享的,一切我们共同创造的。
"乔治·西姆尔(George Simmel):"社会是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相互作用又反过来影响了个体。
"查尔斯·科波(Charles Cooley):"我是因为你们而存在,而你们也是因为我存在。
社会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网络。
" 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客观事实的单纯认知。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社会学是一门让人看到自己和社会的新视角的学科。
"埃里温·戈夫曼(Erving Goffman):"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社会是一场巨大的舞台,而我们都是演员。
"这些名言涵盖了社会学家们对社会、社会关系和人类行为本质的深刻见解。
迪尔凯姆与马克思韦伯社会方法论的比较
迪尔凯姆与马克思韦伯社会方法论的比较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两位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
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
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孔德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
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
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
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马克思韦伯理论分析
教 在 经 济 发 展 上 产 生 的 影 响 。 韦
本 主 义 精 神 》 , 这 本 书 经 典 的 对
的 贡 献 是 他 的 知 名 著 作 《 新 教 伦
最 年 轻 的 一 代 ” 。 他 对 于 经 济 学
·
韦 伯 代 表 的 是 德 国 的 经 济 历 史
历史背景
19世纪,官僚制盛行于欧洲,韦伯行政组
或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的研究者,还是仅仅希望对管理学与社会
科学“投去好奇一瞥”的兴之所至者,都会发现韦伯的著作是一个
发 掘不尽的宝藏。
社会阶级是以在经济上与市场的互动所决定的 (物主、承租人、员工等等)。
社会地位是以非经w济ww的.1成pp分t.c,om如荣誉、声望和 宗教构成。
政党则指一个人与政治界的联系。
一 样 的 特 征 。 韦 伯 的 理 想 形 式 成
但 它 却 不 会 与 任 何 特 定 的 现 象 有
多 现 象 提 供 的 某 些 特 征 和 成 分 所
以 这 样 子 归 纳 : 一 个 理 想 的 形 式
义 ( 又 称 为 人 文 主 义 社 会 学 ) 。
自 德 语 , 意 为 理 解 ) 的 理 论 和 反
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
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 他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 规律性地服从于一
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 想官僚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 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官僚组织体系是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 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提出的官僚组 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 管理体制。
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之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之比较作者:张志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6期摘要迪尔凯姆和韦伯是社会学史上对方法论的探索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社会学家,他们的方法论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范式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通过对他们方法论上研究对象,追求客观性的态度和解释社会的方法这三方面的简要比较,以期读者获得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全新认识。
关键词迪尔凯姆韦伯方法论作者简介:张志锋,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9.23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学开始进入形成时期,社会学独特的方法论原则也逐渐形成。
韦伯与迪尔凯姆便是两种不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代表人物。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从哲学和心理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使之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推动社会学走向实证研究的道路。
而韦伯则受到狄尔泰与新康德主义中反对自然主义倾向的影响,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主体,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不能用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独特的领域,应当建立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
通过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当中不同的观点,来分析探讨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范式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的区分:“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作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代表,迪尔凯姆与韦伯都将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具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的领域。
为此他们对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而韦伯则认为个体的社会行动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他们分别从整体和个体的出发点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明确的阐述,为社会学指明了本领域特有的研究对象。
(一)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迪尔凯姆认为,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导致社会学在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时严重依赖诸如心理学,生物学等一些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创设时期对自然科学的强烈依赖。
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
韦伯认为,研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应当同研究自然事物的方式有根本 区别。以实验和统计分析等为手段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适用于社会学 研究, 研究社会行动的方法是理解,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体验和同情来把握 社会行动的意义。体验侧重的是感受经历和经验;同情强调的是把对方 当作自己一样的主体去思考与评价,其鲜明特点是情感在思维对象和思 维过程中的投入。因此, 研究者就需要进行角色转换, 设身处地地对研究 对象进行 “移情式” 的理解, 探讨他人的 “社会行动” 的主观动机, 从而对于 “社会事实” 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 思维方式: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维方式: 整体主义 迪尔凯姆坚持 “社会唯实论” 。他认为社会是第一性, 个人是第二性, 社会不能简单的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 是另一个社会现象, 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 ”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 合, 任何还原论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对社会及其现象的理解, 对个人的研究 只有在对于整体社会研究具有意义时, 才是必要的。 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为蓝本构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认为实证精神具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能够确保社会学的科学性质,认为 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研究的经验基础及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 韦伯社会学思维方式: 个体主义 韦伯坚持 “社会唯名论” 。他认为社会不具有实在性, 只是一个名称 而已, 并且可以化约为单独的个人层面去研究。他指出, 并不是所有的个 人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只有行为者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个人行为才是社会 行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过程可以被还原为个人间的交往行 动, 从而得到解释, 因而社会学研究应当是个人层面的, 研究人们之间的 交往行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 韦伯的人本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由人类行动构成,社会学要以人的行 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行为的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才能揭示社会过程的因 果性。人的行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的主体其动机、意图等只有通过理解 方法才能把握。 两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反映了社会学理论 中整体主义、 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 人文主义的对立。造成几乎同时代两 位大师理论如此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学家思 维方式是推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学思想史发展表 面上是不同社会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相互更替,而深层上却是社会学思想 家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 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韦伯的思想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他涉及的领域特别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宗教。
所以很多专业都不能饶过他,所以你们作为马原应该好好了解他,不仅仅听课,要找两本专著看一下。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
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
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
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
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
他也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都一直待在柏林研究深造。
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Habilit 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
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
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
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
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
【韦伯】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
【韦伯】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古典社会学理论2010-12-23 11:00:06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岳梁摘要: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和韦伯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这就是: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与韦伯在现代性话语中不同境遇的原因,认为当时人和后来人不仅误读了马克思,而且有意歪曲和肢解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这是造成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话语缺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马克思韦伯不同的境遇透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所谓的后现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到处充满着后现代发展的话语是不奇怪的。
但是,不管人们多么热衷于发展的全球化转向、发展含义的转向与发展模式的转向的时代话语,有一个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话语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
但奇怪的是,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只要人们一提到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必然追述到马克斯·韦伯,不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认为没有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的五四运动;“在现实和未来的时代里,德国也好,各国也好,社会科学任何一个领域的学者,都能够从韦伯那里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寻求思想和方法论资源,找到研究的出发点。
”[1](p.2)当今没有人或很少有人把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追述到马克思。
这是极为不公平的,也是极为不客观的。
马克思是千年伟人,按照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话说:“对社会的无情的批判精神”与“对未来的强烈的憧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这样的世纪伟人如果没有涉及时代的核心问题和主旋律那是不可思议的。
比较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在社会学史上贡献
比较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在社会学史上贡献[摘要]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流派(分别代表了批判社会学、理解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因而他们对社会学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是对他们在社会学史上贡献进行比较。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首先,由于他们属于不同的流派,采取的方法论不同——马克思采取的是“整体主义”、韦伯采取的是个体主义、杜尔凯姆采取的是完全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因而造成他们对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就有所不同。
马克思研究的社会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成分的结构与发展,社会各阶级、集团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他的成就主要在社会关系方面,尤其是在阶级关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在社会关系方面他认为是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社会变革,因而是斗争而非和平是进步的动力,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
而马克斯•韦伯则把社会学设想为一门探讨社会行为的综合性学科。
他以“社会唯名论”为基础,把分析的中心放在人类个体行为者上面,认为凡是缺乏主观目的的行动都不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之内。
并且,划分出四种主要的社会行动类型,即目标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情感行为、传统习惯行为。
这样的划分一方面使他可以在分类上达到系统化,另一方面又为他的研究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提供了基础。
因此雷蒙德•阿伦把他的理论称为“兼具历史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学之典范”。
杜尔凯姆则把社会学设想为探讨社会事实的学科,注重群体和结构的特征,而不是个别的属性。
因此,杜尔凯姆与韦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杜尔凯姆的考察是从社会宏观层次出发的,以“社会唯实论”为基础。
他的“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当特定的个人去世或被代替时,事实仍永恒地存在,还“具有强制性力量,这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一、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韦伯指出,现代的行政组织存在着一种正式的管辖范围的原则,这种管辖范围一般是由规则来确定的。
这意味着:按行政方式控制的机构目标所要求的日常活动,是作为正式职责来分配的;执行这些职责所需要的权力是按一种稳定的方式来授予的,并且由官员通过肉体的、宗教的或其他的强制手段来严格地加以限制;对于正常而持续地履行职责和行使相应权利的方法应有所规定,只有按一般规定符合条件的人才会被雇佣。
这三项要素在国家范围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机关,在经济领域则构成为一个行政组织体系的企业。
韦伯认为,合法型统治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基础,因为它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担任管理职务的人员是按照他对工作的胜任能力来挑选的,具有其合理性;领导人具有行使权力的法律手段;所有的权力都有明确的规定,任职者不能滥用其正式权力。
合法型统治是以一种对正规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力的信任作为基础的。
这种组织的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合法的公认权威性,并且具有“理性”,即能够实现最佳管理目标。
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如下特性:(1)任何机构组织都应有确定的目标。
(2)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实行劳动分工。
(3)按等级制度形成的一个指挥链。
(4)在人员关系上,他们之间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
杜尔克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韦伯和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摘要:韦伯和杜尔克姆都是社会学成为学科的创立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都从前人的理论中继承了精华部分,并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发展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学理论思想。
本文则是从他们两位的理论基础、研究方向、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者观点中的不同点。
关键词:韦伯、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社会事实、理解正文:自从社会学自19世纪中叶前后,被作为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反映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被提出以后,社会学一直不断发展完善,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韦伯和杜尔克姆作为社会学的奠基者功不可没,下面就对这两位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作以拙劣比较。
一、社会学研究理论基础韦伯对社会学方法论的阐述直接涉及到19世纪末社会学研究中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争,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及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问题。
韦伯在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问题上受到狄尔泰德影响,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不能用来指导包括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独特领域内的研究。
而社会生活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行动者不断的行动构成一个联系的系列。
“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
除此之外,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工具也深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和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凯尔特的社会学并非历史学的理论有相似之处的。
杜尔克姆社会观的观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其社会整体观的思想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经常援引化学现象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关于社会的整体观念。
杜尔克姆对其社会观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确定发挥了重大的意义。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比较韦伯的社会学又被称为“理解的社会学”,其对社会学的定义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
试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论文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迪尔凯姆韦伯社会事实理解[论文摘要]迪尔凯姆和韦伯都是社会学成为学科的创立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两位大师都从自己国家的理论传统中继承了精华的部分,加上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理论。
这些也形成了社会学的两大方法论原则的传统。
本文就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原则作了一些比较。
社会学从产生之处发展到现在,一直沿袭着两种传统——实证主义传统和反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崇尚的是社会唯实论,认为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可以象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数字来反映社会背后的事实。
而反实证主义则是持社会唯名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是一个概念,客观存在的只是促成社会的个体--人。
它们认为研究社会不可能象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通过试验和数字反映出来真实社会,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而意义只有通过理解的方式才能完全被掌握。
这是两大理论传统的根本区别。
曾经有人试着去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别,但都是不成功的。
下面就将这两大理论传统的主要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作一拙劣的比较。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迪尔凯姆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1]而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2]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迪尔凯姆_韦伯_吉登斯社会学之比较_董才生
第25卷 第5期2003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 eachers Colleg eVol.25 No.5Oct.,2003迪尔凯姆、韦伯、吉登斯社会学之比较董才生,徐晓海(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深刻理解西方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学本质的前提。
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三位经典社会学家的主要的社会学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希图通过这种比较来揭示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脉络。
关键词:迪尔凯姆;韦伯;吉登斯;实证社会学;理解社会学; 结构化 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5-0102-03迪尔凯姆、韦伯与吉登斯的社会学分别是实证社会学、理解社会学与 结构化 社会学的典型代表,是它们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分别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或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三种基本取向。
下面我们就他们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做一比较,并希图通过这种比较来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脉络。
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面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是针对孔德、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中的矛盾而建立起来的。
孔德与斯宾塞都主张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但在实际的建构过程中,他们背离了要建立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关于 社会 的、实证的经验科学的初衷,没有采用像实证的自然科学那样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类似于思辩哲学那样的方法,这是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中的矛盾。
迪尔凯姆首次尝试克服这一矛盾,他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书中,通过规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这一矛盾做了初步的解决,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迪尔凯姆本人也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是一种具有实证倾向的社会学,是一种典型的实证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是针对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中共同的矛盾而建立起来的。
浅析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关于理想的类型
浅析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关于理想的类型作者:赵丽萍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8期【摘要】“理想类型”方法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核心心位置,既是韦伯在社会科学方面认识论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其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不是对实际社会存在的概括,只是理论家为了分析现象、理解现实而构想的理论模式,它是韦伯试图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础而建立的。
【关键词】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理性类型一、韦伯简单介绍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
他涉及的领域特别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宗教。
二、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论理想的类型1.概念:理想类型是一种思维逻辑上的完善物,它对经验现实不是摹写和复制,而是综合和建构。
它是一种乌托邦。
理想类型是韦伯对经验现实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解释的“坐标原点”,是他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理解的“透视镜”。
2.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核心及特点核心为:是构建一个存在于主观思维中的关于某些现象的典型形态的概念模式。
特点:在于,虽然构成这个概念模式的各要素存在于现实之中,但是这种“理想类型”却很少或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换句话说,理想类型是根据一种主观价值观,通过对客观经验事实的主观抽象、概括,从而做出对客观经验事实的一种陈述体系。
理想类型虽不是对经验事实的客观描述,可也不是虚构的,而是来自于对抽象的现实。
韦伯就试图使用这种结合主客观的认识论来进行历史研究。
3.“理想类型”方法提出的原因社会学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由此也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阵营:实证主义社会学和反实证主义社会学。
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促进着社会学的发展。
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英法早期实证主义者,在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和生物学方面取得巨大成果的背景下,反对超自然力量和抽象思辨,把社会现象视为与物理现象相同的自然现象,期冀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社会和人,建立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研究范式。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
! 理论探讨"
!"#$%& ’()*+))($,
言 !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 ! 理 想类型是一种假设和分析构造 ! 而社会事实是基于 % 规 则化 & 的建构 " 其次 ! 虽然两者都是从社会现象中提取 而来的 ! 但理想类型是将许多分散 ’% 时而出现时而不 存在的 &个别现象加以综合而成 !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 能够找到相应的现象 ! 但对迪尔凯姆而言 ! 其实证主义 方法论决定了社会事实不能是无规则散乱的社会现 象 ! 它必须将具备某种社会情境的社会现象作为规则 现象的标准 !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和 对应性 " 最后 ! 韦伯的理想类型不涉及统计的平均值 !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更多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客观统计 上的 ! 例如其著作 + 自杀论 , 中的自杀率 # 总之 ! 韦伯的方法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句话加 以总结 $社会现象不仅取决于社会规律 ! 也是人主观意 志的结果 !而且人的主观意志是通过理性行动体现的 ! 所以社会学可以通过理性行为的分析了解社会变迁 " 由于人的行为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因素 ! 所以我们除了 实证主义方法外 ! 还需通过理解的方法加以补充 " 价值 中立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原则 ! 但在选题时又存在 着不可避免的 % 价值联系 & 因素 " 为捕捉某些社会现象 的首要特征 ’ 并且为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基本 方法! 我们在研究时有必要建构起自己的分析工 具-- 理想类型 # 迪尔凯姆和韦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传 统 ! 一直影响着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 沿着不同的方法论 主线会形成不同的研究旨趣和思路 ! 这充分体现为 % 二 战 & 后各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提出 # 如何克服实 证主义和理解社会学中的不足 ! 发挥两者的长处一直 就成为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 诸如哈贝 马斯 ’ 吉登斯和布迪厄等学者试图在这两种方法论中 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 ! 而许多后现代理论则试图通过 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石的重新建构来消弥上述的分歧 # 然而 ! 就当前而言 ! 迪尔凯姆和韦伯开创的这两种方法 论仍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分析路径 # 参考文献 !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一、共性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既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们都各自根据自己的研究范式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他们都企图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完善自己的方法论。
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动机是相同的。
其次,二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致的。
迪尔凯姆将宗教现象当作一种社会事实来研究。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那么当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宗教时,也就等于默认这一点。
作为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也具有客观性、强制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韦伯也把宗教想象当作一种客观的现象来研究。
二、差异性比较由于迪尔凯姆和韦伯所遵从的方法论,以及文化背景、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角度以及最后的研究结论都有根本性的差异,一下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他们的区别:(一)对于宗教的本质和定义:迪尔凯姆认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宗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
神圣性是宗教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宗教有两个构成要素,即与神圣性相关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教会。
迪尔凯姆根据宗教本质和构成要素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同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的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韦伯没有像迪尔凯姆一样给宗教界定一个严格的定义,他只是粗略的做了一些划分。
韦伯把宗教划分为非理性的宗教和理性的宗教。
非理性的宗教包括原始巫术和魔法行为等,理性的宗教指诸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这一类的世界性宗教。
(二)宗教的起源:迪尔凯姆首先批驳了泰勒、斯宾塞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对梦魂曲解的“泛灵论”,以及人们将自然现象无意识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论”。
他认为,人和自然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宗教的神圣性信仰只能来源于群体的生活,无论是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还是外在的自然力量,都不能成为宗教产生的基础。
论唯物史观研究范式中的社会思想史视角——兼论马克思与迪尔凯姆、韦伯的理论范式的关联和区分
作者: 吴辉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系,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5-20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2期
主题词: 马克思;唯物史观;迪尔凯姆;韦伯;启蒙理性;社会存在
摘要:通过研究并呈现马克思哲学理论范式中的社会语境及其社会思想史视野,进而切入马克思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可以指认实证社会理论传统、解释社会理论传统各自的启蒙语境,并通过分析马克思和启蒙语境之间的关联,阐释“社会存在”实现了对启蒙理性精神和理性原则的超越,以此来表明唯物史观所开创的批判社会理论范式既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想史的分析,也离不开比较研究和交锋对话,通过澄清唯物史观研究范式的基本语境,可以明确马克思思想何以实现对韦伯、迪尔凯姆思想的批判性超越,方便进一步回应迪尔凯姆和韦伯对马克思的诸多误解,并为澄清马克思的方法提供前提性准备。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韦伯主义是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早期发展而来。
韦伯主义主要关注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和权力关系,并试图理解现代工业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韦伯主义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韦伯主要受到德国历史学家威廉·迪尔凯姆(Wilhelm Dilthey)和经济学家康拉德·埃尔伯特(Conrad Elberfeld)的影响。
这些思想家强调历史和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决定性作用,韦伯从他们那里吸取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在20世纪初,韦伯开始提出自己的理论,强调社会行为的意义和目的性。
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基于意义和目的的,人们的行为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他还强调了权力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权力结构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韦伯的理论中,他还提出了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这些理想类型反映了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韦伯的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他的理论对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解释现代社会和权力关系方面。
然而,韦伯主义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韦伯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获得了认可。
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韦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修正和批评,例如对他的权力理论的批评,以及对他的理论是否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质疑。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和争议,韦伯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行为和组织的有力工具,并提供了解释现代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学生姓名:吴金丹
学号:20084053021
专业:社会工作
中国·大庆
2011年11月12日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
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两位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
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做一下浅显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宗教社会学
一、二者主要思想对比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继承和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以其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法成为实证研究社会的典范, 他明确地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使社会学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
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研究社会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 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 揭示决定某一社会事实的主要原因。
迪尔凯姆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主义”。
而德国社会学家M ·韦伯则受狄尔泰等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 认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 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 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释。
因此他将社会学归结为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 认为社会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社会行动。
社会学就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并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因果解释”的科学。
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
(一)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
1、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的”事实 ,指的是它以社会整体为基础 ,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 ,不仅不以个人的事实为基础 ,不以个人的事实为转移 ,而且具有个人事实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2、韦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社会的行为”, 它是指行为者在行为过程中以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这种主观意义考虑了他人的行为)为根据与取向的行为。
社会行为的社会性,与“社会事实”的社会性不同,它不是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而是存在于、产生于行为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之中。
(二)研究方法
1、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迪尔凯姆实证主义社会学以客观性的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是受客观必然性支配,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采用自然科学中研究自然现象的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检验等方法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2、韦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理解方法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以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难以适用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无法解释具有主观意义的人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以社会为出发点而是以个人为起点,必然采用类似于解释学的理解的方法。
(三)思维方式
1、韦伯社会学思维方式:个体主义——韦伯坚持“社会唯名论”。
2、迪尔凯姆社会学思维方式:整体主义——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
(四)主要区别
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化为个人行为的自主性与社会结构制约性之间的关系)上各执一端,各持己见。
二者方法论理性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是外在的实证理性主义,它包括大阶段或三大部分,即观察、解释与求证,它把社会事实看成是物,摒弃“先入之见”是其方法论基础;一是内在的理解理性主义,它包括两大阶段,即解释性理解与因果性说明,它把社会行为看成是内含主观义的行为, “先入之见”(主观建构的“理想类型”概念等)是其方法论基础。
二者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存在着明显差异。
迪尔凯姆主张从社会结构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 坚持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则。
而韦伯则认为社会学在研究人的行动时, 必须把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结合起来, 建立一种概念工具加以解释和理解。
他主张社会学对于行动的解释要从“观察行动者的主观思想状态做出理论上的解释”开始, 并通过寻求隐藏在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中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来解释社会。
三、宗教社会思想比较
(一)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与准则
在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准则方面, 他们的区别之一是: 迪尔凯姆注重演绎方法的运用, 而韦伯更注重归纳方法的运用。
迪尔
凯姆的研究思路是先提出一个先验的假设, 然后围绕它研究论证, 得出结论; 而韦伯则是在一系列历史事实中归纳出基本规律, 形成基本理论, 而后应用理论分析, 解释其它相关的社会现象。
在一般研究方法和准则方面区别之二是: 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着重因果相伴变化法, 韦伯的是相关法, 即间接差异法。
(二)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界定
迪尔凯姆的宗教社会学定义既有实质论的成分, 又有功能论的因素。
而关于宗教的社会学定义, 韦伯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没有关于宗教的明确的社会学定义。
(三)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
二者都比较注重宗教的社会功能。
但是研究角度不同。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主义研究的理念下进行的研究, 而韦伯着重于社会子系统中经济与宗教系统的联系, 相较而言, 韦伯的研究更为具体, 更具适用性。
(四)关于宗教世俗化
迪尔凯姆宣布了没有神的宗教, 把社会捧到神的高度, 他使宗教失去了超自然的神圣性而进一步世俗化了。
韦伯试图在各种社会事业领域中证明现代世界已经被神遗弃了。
(五)关于学术态度与研究的客观结果
在学术态度及其研究的客观结果上他们两位是统一的。
本着科学精神, 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研究, 其客观结果是促进宗教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 迪尔凯姆和韦伯在宗教研究深度上是存
在差别的。
分别考察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宗教研究, 可以发现迪尔凯姆的仪式、象征、图腾研究集中在组织制度这个层面, 而韦伯的教义研究更多地属于思想观念的层面。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较迪尔凯姆更为深入。
四、共性
(一)社会学
1、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
二者的研究方法都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征所决定的。
2、传统理性主义是迪尔凯姆与韦伯共同的批判对象。
他们针对传统的理性主义阐发了各自的理性主义。
3、迪尔凯姆和韦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传统,一直影响着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在其方法论中,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这一研究策略,这是韦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基石之一也是与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具有相同意义的概念工具。
4、两位社会学大师同时又意识到完全做到“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
他们都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意识到实现这一
原则的困难性。
(二)宗教
1、宗教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是作为一种社会实体, 其产生和得以存在, 都不仅在于其深刻的社会与认识上的根源, 而且在于它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
迪尔凯姆和韦伯都重视宗教的这种功能与作用,把宗教看作是一种道德秩序, 一种终极价值的提供者; 认为宗教是理解社会秩序的所需要的关键性典制。
2、作为社会学中研究宗教的两位重要思想家, 韦伯与迪尔凯姆都对宗教活动极为关注, 他们都推崇宗教, 并视其为一种历史的和人性的力量。
他们都对宗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建立了各自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体系, 在他们的影响下宗教社会学发展出了功能主义学派和韦伯学派。
3、迪尔凯姆和韦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客观结果使宗教进一步走向了世俗化。
他们这样做的目, 就是为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作宗教学上的解释, 从而使人们安于现状, 放弃任何斗争与反抗, 达到社会调和之目的。
4.在学术态度及其研究的客观结果上他们两位是统一的。
本着科学精神, 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研究, 其客观结果是促进宗教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