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
浅谈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分析作者:王美玲赵才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2014年公布的《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对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时间等进行了重大调整,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
在教育改革的同时,高考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新模式产生,但由于改革的力度较大,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
改革中,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思想政治《高考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中对高中考试科目进行了改革,内容包括:学生的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总成绩外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三门学科成绩共同组成,也就是俗称的“3+3”模式。
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三门学科成绩可以由学生任选。
也就是在考试中没有了文科和理科之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在语数外以外其他的任何一门学习科目中任意选择三个科目进行考试。
此次高考改革是大规模的形式改革,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高中对于高考改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进行转变。
一、高考改革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以往的高考思想政治考题中,通常会涉及到社会中的热门现象分析,高考改革后,对于此类考题范围进行了扩大,将内容延伸到了社会的科技研究发展、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这一改革要求学生需要在平时多关注时事政治,了解民生问题,对不同方面的问题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考察了学生对社会关注度的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改革后的高考试题,注重学生对不同科目知识的综合掌握能力,在考试试题中加入了许多不同学科的应用知识,考察学生对整体知识的学习程度和应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全面提高和发展。
(三)加入了现实生活元素高考试题改革后,在题目中融入了许多现实生活元素,政治中的考题多根据本地的社会真实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编题,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解题,题目中在加入了生活元素的同时也包含了政治学习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意在增强高中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文/赵国弟赵国弟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
每年七月是高考成绩发布的时期,可以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等都经受着“考试成绩”的评价。
在被“评价”出“有问题”的学校中,有的通过反思在创新中坚持,而有的于“评价”中放弃了自己的初衷与追求。
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如何面对“学校教育创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浙江两个试点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新高考”成为教育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
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寻求新的应对方式。
一、“新高考”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挑战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创新需遵循两个原则,即既要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选择,让学生在成为自主发展主体的过程中能“有灵魂、有分数、有经历、有故事”,又要满足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
具体到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注重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教师需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学科间贯通的能力,培育诸如分析演绎思维、归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元的思维方式;并在关注学科教育教学这一途径的同时,还多借助其他方式和载体,如主题项目或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技人文类活动,包括职业体验与考察、志愿者活动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真正的学校教育创新,除了要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对新形势、新挑战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以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例。
在当下社会民众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推进高中教育功能的逐步转换是该方案非常明显的一个突破。
跨出去的关键一步是在考试上把握住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这“两个依据”。
这是大众能接受,学生也能接受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保证每一个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使高中教育回归到自身教育价值上来。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新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改革之一,也是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新举措。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也正逐步展开。
高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传统的高中教育注重传递知识,注重考试成绩,形成了“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模式。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新高考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素质,注重能力”,教育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这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教育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取代了之前以学科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方式。
因此,高中教育需要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试形式等方面来与新高考改革相匹配。
一方面要通过探索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师顺利转变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突出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高中教育不再是一个重视“应试教育”的机缘,而是开始真正在教育上追求全面发展。
高中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注重“重视实践、鼓励创新”为方向,大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水平。
因此,高中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正在着重加强综合性素质教育,重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递”平衡,推崇创新、实践及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学生的参加新高考而战,为全面发展而扎实推进。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创新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创新高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生升学的关键途径,更是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高考改革应运而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创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由组合选考科目。
这种改革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
然而,这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课程设置的创新至关重要。
学校需要打破以往固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结构。
除了基础的必修课程,应增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涵盖艺术、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例如,开设编程、机器人、戏剧表演、创意写作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创新。
新高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学校和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综合素养,这就需要学校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科普讲座、实验探究、职业体验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新高考政策下的高中教育改革作者:赵彩侠来源:《中国教师》2016年第12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
到2016年5月底,已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高考改革方案,虽然各地高考新政略有不同,但改革方向大体一致。
在整体设计上,都坚持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这次高考改革对于促进高中与大学综合改革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与高考有关,但要跳出高考来看。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大学综合的文化氛围、优良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学科专业等良好条件对学生成长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十分重要。
但培养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
一个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学习兴趣,打下的知识基础,形成的综合素质,对他在大学深造,以及工作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性与基础性作用。
所以,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阶段。
创新人才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但能不能成为创新人才,关键是在工作中能不能取得创新业绩。
大学生走上社会后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所在单位的小环境,是不是比较优化,是不是比较宽容,也是他们能不能脱颖而出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
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社会、用人单位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契机。
高考看起来是高等教育的事,但实际上远远超出了高等教育的范围。
从浙江、上海的试点情况来看,首先高度关注并且开始积极探索的是高中学校。
高考改革的基本目标很明确,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权。
比如一年两考、分类考试、自选三科、增加春季高考等;二是扩大高校的自主权。
通过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与多元录取机制,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
未来的高考应该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政府则起到宏观调控、保证公平的作用。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当今社会,高中学科育人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怎样更好地开展学科育人工作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高中学科育人工作的发展。
一、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1.1培养创新意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创新意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
高中学科育人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学科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1.2强化实践能力学科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1.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团队协作的能力,高中学科育人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育他们学会团队协作,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1.4培养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科育人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途径2.1引入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高中学科育人可以试验引入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2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3引入实践教学引入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感悟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感悟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感悟1. 引言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中国,教育改革也是不断进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在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并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 改革带来的新要求2.1 知识面的扩展在过去,高中学科教育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
但在改革背景下,学科育人面临着对知识面的扩展的要求。
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学生还应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应用,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学科交叉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2.2 能力培养的强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另一个新要求是强调能力培养。
传统的学科教育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改革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综合能力。
学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改革带来的新途径3.1 实践与实验在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教育需要更多地注重实践和实验。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和实验,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在物理学科中,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理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物理原理。
3.2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的学习方式。
在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科交叉思维。
通过设置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学科知识的应用,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写手,我深入研究了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
在我看来,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但也有很多新的机遇。
知识面的扩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力培养的强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高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改革研究
q
…
.uu
课
改 论 坛
Ch l n e Edu ca t 1 O n l ] i n ov st J o n He r al d
关于高 中新 课程改革背景下 的高考改革研 究
唐 彩 菊 ( 云南省 沾益 县第 四中学 云 南曲靖 6 5 5 3 3 1 )
摘 要: 高考的作 用就是对 高中教 学进行有效 的 引导 以及规 范教 学, 所 以, 新课 程改革 的实施一 定要有 与其相 匹配的高考改革方案 。 为了 符合 新课程 改革所 注重的 尊重学生 的差异性 、 确 保 学生 能够全 面而独特 的发展 的教 育 思想 ,并且也 有利于各 所 高校选择 合适 的学生 , 将 来的 高考 必 须 向分 类考 核 . 多元 录取 的 形式来 发展 。 关键 词 : 新课程 高考 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9 7 9 5 ( Z 0 1 4 ) 0 2 ( c ) 一0 1 3 l 一 0 1 高 考 体 系 对 中 学 以 前 的 所 有 教 育 具 有 很 大 的 引导 性 作 用 , 是 促 进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重大 关键点 。 在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逐 渐 向 高 中阶 段 推 进 的 趋 势 下 , 与 高 考 相 匹 配 的 改 革 措 施 越 来 越 备 受 社 会 的 重 视。
已 经变为一种客观现象 , 怎 样 有 效 地 发 挥 高 考 正 确 的 引导 作 用 , 尽 可 能 避 免 不利 的 影响, 是 如 今 高 考 改 对 新 课 程 思 想 的贯彻力度 , 比如 考 试 科 目和 方式 的 确 定、 考 试 难 易程 度 的 确 定 , 还 包 括 考 试 范 围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无论是社会变化、科技进步还是文化传承,都对学科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新要求和新途径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高中学科育人的新发展。
一、新要求1.多元化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知识体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高中学科育人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能力,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高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多元化,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强调实践性教学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教学。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3.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学科育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性格、品德、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质的人。
二、新途径1.开展跨学科教学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知识的交流和整合。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2.拓展实践性教学在高中学科育人中,可以通过开展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素养教育学科素养是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学科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探究式学习、项目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结语高中学科育人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通过拓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科素养教育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在当前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
传统的学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高中学生的培养需求,必须探索新的途径,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讨论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的新要求以及可以采取的新途径。
首先,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的新要求是什么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的学科教育虽然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科知识,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
因此,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另外,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以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
其次,面对新的要求,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采取哪些新的途径呢?首先,可以在学科教育中融入跨学科的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其次,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社会,并了解社会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中学科育人还可以通过导师制和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涯规划,使他们更好地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总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生涯规划。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中学科育人可以采取一些新的途径,如融入跨学科的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和研究型学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导师制和讲座等形式。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高中学科育人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高中学生的培养需求,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
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的新要求与新途径”的感悟在当前社会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高中学科育人也必须在这种趋势下进行变革,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在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科育人面临的新要求与新途径,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一、新要求1.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高中学科育人要求学校不仅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2.增强实践能力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环节。
然而,在当今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责任的态度。
高中学科育人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学科学习中逐渐培养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当今社会,团队合作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高中学科育人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
5.培养学习能力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新途径1.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局限了学生的多元发展,高中学科育人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布时间:2021-12-20T07:47:42.692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20期作者:韩冬兴,李珍,闫明霞[导读] 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课堂教学应做好顶层设计,韩冬兴,李珍,闫明霞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摘要:为了适应新高考改革,课堂教学应做好顶层设计,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改进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创新评价,引导学生终身学习、沉积内涵,打造魅力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课堂教学改革新高考改革从 2014 年开始逐步向全国有序铺开,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本次高考改革旨在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
为了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科教学过程的要求“新高考”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调整,从招生体制上看,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从学生成长看,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选择权的赋予;对高中教育来说,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和选择性教育思想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
鉴于此,在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学生的生涯规划“新高考”赋予中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倒逼学生、家长、学校尽早建立生涯规划意识。
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选课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给予及时、充分的帮助和指导。
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潜能、发展意向以及教育背景、学业成绩、知识结构,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学校的师资优势等。
2.改变学科教学的理念从单一学科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原有从既定知识的展开到既定知识总结的教学思路,变为知识的各种生成、联系及拓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赵才欣)
讨论主题:
课程改革思考——设计思路与国际动向
二期课改目标——方案特色与改革要点
课程实施要求——学校行为与教师发展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上海二期课改简介
设计思路
目标设计的内容特点: 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 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能力、 生命意识、诚信品质; 环境意识、科学发展观。
经验 学科
自主拓展
学科拓展 跨科拓展 社团活动
项目设计
课题研究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上海二期课改简介
改革要点(期望目标) • 构建基础性、整体性和选择性兼顾的课程结构 • 强调课程的多元整合(以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重点)
• 大力加强外语和信息科技教育(学科加双语等)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训练方式的改革)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国际动向——关于课程实施
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德国
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 立的学习阶段;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 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
区位的特色——服务上海
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呼唤
上海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的定位——世界级城市(伦敦、纽约、东京)
GDP比重、跨国公司总部数量、金融影响力等
多元文化环境——吸纳和影响(理解、交流、融合)
学历结构、城市精神、可爱的上海人
走进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变革及其启示
E-mail:jxyglcn@衣学占管健2019年5月1日・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变革及其启示李海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01)摘要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浙江、上海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9月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进入第二批改革试点,新高考改革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改革核心,打破“文理科”分科壁垒,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
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
从学校实践者的角度,探索新高考价值取向,总结浙江、上海学校变革实践和反思,并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推进和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靳高考学校变革普通高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都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考40年来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人们逐渐认识到我国高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将高考升学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指标,导致学生偏科以及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种种弊端IT。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用教育政策、制度来全面支持教育新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高中育人模式,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改革导向。
2017年7月浙江、上海两地首批高考毕业生已经招考完成。
两地改革方案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共性,在进一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方面做了各自探索,同时体现了浙沪改革方案的个性叫新一轮高考改革体现了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尝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增加学生选择性,如学生学习科目的可选择、考试次数的可选择等;改变评价形式单一的现象,将高中学考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体现了过程性,弱化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5录取方案上,浙江明确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与录取,上海采取“院校专业组”平行录取方式,增加征求志愿填报环节。
两地均坚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尝试,为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区指明方向。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中学科教学亟需重新思考和改善。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和教师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和压力。
新课程、新高考的实施成为推动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机遇和动力。
背景介绍中不仅涉及教育改革的背景与动机,还包括了政策层面的指导和支持。
实施新课程和新高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这一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成为迫切需求,旨在推动学科教育目标的新设定,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这一系列变革的实施,我们有望看到高中学科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活力,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服务。
2. 正文2.1 高中学科教育目标的重新设定高中学科教育目标的重新设定是新课程和新高考背景下教学变革的重要方面之一。
传统的高中教育目标主要以应试为导向,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提高。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育目标需要重新设定,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
新的高中学科教育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中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通过重新设定高中学科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高中学科教育目标的重新设定是教学变革的基础,也是推动高中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一环。
2.2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探索在新课程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探索。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课程改革
龙源期刊网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课程改革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7年第18期
编者按
2014年,上海和浙江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采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
录取的招考模式;2017年,他们送走了第一批新高考畢业生,成为新高考元年。
为了应对新
高考的要求,沪浙两地的学校课程有了哪些调整,做出了哪些改变,面临着什么挑战,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这都是即将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学校亟须了解的内容。
本期以“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变革”为题,选取上海、浙江两地学校为应对新高考所进行的课程探索实践,并特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成员王本中先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绪培先生及学校课程领域研究者和沪浙学校校长谈谈他们对我国教育制度与高考课程改革的思考,一同应对教育生态的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进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改进问题
赵才欣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教学评价是个有着不同层次与众多含义的概念。
在教育研究领域,评价研究、基础研究和发展研究呈三足鼎立之势,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教学评价又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部分。
在教学评价中,包含着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以及对教学评价的再评价等。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赵才欣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问题探析 [J], 孙平
2.例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董明华;陈飞
3.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 [J], 邴倩
4.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问题与改进路径 [J], 邴倩
5.高中英语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J], 邓久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其理 但
难作为
3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五问教育——
一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 ? 二问:怎样培养出更多“李四光” ? 三问:“教育家”们在哪里?
中国教育为什么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四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
“钱学森之问”
2北0京09市年第9三月十4日,五问:教师地位为何总没“到位” ?
8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传统课程模式
统一性
课
结论性
程
知识传授
转
概念系统
掌握运用
型
现代课程模式 差异性 过程性
问题探究 情境建构 学会发展
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9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创造劳动
全球营销
人力劳动
4 回流/利润
董事长
(美国)
1
技术、订单
3
生产商
(中国)
2 原料
全球采购
机器劳动
——世界经济生态链
6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知识与认识者 知识与认识对象 知识的陈述 知识与社会
原始知识型 (神话知识
型)
古代知识型 (形而上学 知识型)
坦 1人
4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一要务
学校 立德树人
第二要务
提高——全体 未来公民的文明素养
不抹杀——帮助 社会精英的“苗子”
自然人
社会人
社会需要的人 文明+发展
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研究、发展、设计、 营销、系统管理
项目作业——
历时三周左右
教师提框架要求
学生需自己选题、 找资料、阅读、 分析、归纳、判 断、下结论、定 表达方式、演讲
个人兴趣、知识 建构
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那些考试,那些作业》
11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 解会读做C,og还AT要成会绩说报告 ● 学让业我水们平搭测一试座:树ISA屋T吧
解读ISAT成绩报告
● 解初读遇A爱CT因E斯xp坦lore成绩报告
● 在不美一国样学的写读作后文感容易:得作1者00研分究? ● 孩没美子有国的分初“数中工 的生作 成的” 绩“表 单现古评代估中国项目”
五年级第一学期成绩报告
多元化 高考招生改革
每科 自选 三位 两考 类别 一体
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0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再看美国中小学的“那些作业”——
●那一些年考级试的:“毕业作业”:写书 ● 一当份“公声开音的侦美探国”学校成绩报告 ●“认乐知能器力工测匠评”:的Co完g全AT手工作品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经验中心论
PK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 克教育家,他的《大教学论》全面论 述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 义新教育主张,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 立出来,提出百科全书式学科课程体 系。
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19年,杜威先后在北京、南京、 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 胡适先生等人担任翻译,把民主 与科学思想在中国播种。1919年 5月到1921年7月间他在中国。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教育 评价
学校
教育
教育
基础
发展
教学评价
课堂 学业 教学 教学 质量 管理
其他评价 定 保 环 绩… 位障境效
当前问题
强
弱
知识技能 √ 书面测试 √ 量化目标 √ 分数排队 √ 终结评价 √
学习能力 Ⅹ 其他评价 Ⅹ 定性目标 Ⅹ 基础变化 Ⅹ 形成评价 Ⅹ
评价
诊断改进 目标导向 激励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先行区案例和本土化探索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赵才欣 2018年8月7日•成都
1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主要议题回应
实验先行区的做法经验 省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及实施意见
时代转型 驱动高考改革 回应新政 区域先行先试 推进高中教育 改革发展
2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不反对测验;但反对—— 唯分测验、简单排队、压力厌学、非教育性
导 言:我们怎样到了这个不快乐的境地 第一章:不合理的课堂高厉害测验的后果 第二章: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测验 第三章:标准化测量工具的奥秘 第四章:令人困惑的因果关系 第五章:编制用以启发教育决策的大规模测 验 第六章:最大限度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第七章:收集有关教育效果的可信证据 第八章:以行动选择作为结果
实证的知识
特定概念、符 号等
客观、确定
知识价值中立、 人类公共财富
后现代知识 型(文化知
识型)
具体非普遍
感觉、理性的 文化产物
一种猜测或假设; 暂时的、非充分
反映文化
相对性、多样 性
知识与实践、 权利、性别、
利益间交叉
7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科中心论
社会 转型
教育 改革
知识 转型
逻辑关系梳理
课程 转型
考试 改革
考试
增加
学生选择
实施
综合评价
赵才欣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赵才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时代转型驱动高考改革
2014年入学——2017年毕业 第一届普通高中毕业高考改革试点
五中学,温家
宝在旁听初二 (五)班的地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梦:
理课。
部分国家获诺贝尔科学奖者人数
中国学生特点(—19—01——2010)
美双基国:2均89值人高/,英方国差小71人 /德 国 64人 /法 ——国支2持7模人仿/瑞,不典利1创5新人 / 瑞 士 15人 / 俄
罗斯14人 日素—本质—:不1均4适人值应低/现华,代方裔社差会8大人 / 印度 3人/钱巴颖基一斯
现代知识型 (科学知识
型)
“巫” 起“转述”作
用
神学家 认识者理智与
信仰的产物
科学家 观察、实验、
推理所获
神秘力量的自我 神话与仪式 解释世界模式
显现
情景的、叙事、 和原始社会的
非客观
隐喻
动力
神所派生
范畴与命题
《圣经》等为知 客观、绝对、
识来源
终极、神圣
解释世界模式 和古代社会的
动力
揭示客观世界的 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