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题汇编

合集下载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王凯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

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

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A】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

【B】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

【C】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

【D】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E】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

【F】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

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一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

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

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

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

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说明文阅读21篇(含答案)

说明文阅读21篇(含答案)

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共21篇)目录1.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 (2)2.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3)3.谨防数字化痴呆症(刘戟锋) (5)4.茱萸之谜(余光中) (7)5.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9)6.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10)7.霾 (12)8.看云识天气 (13)9.神州第一味(刘英敏) (14)10.扇子(黎戈) (16)11.黑匣子在,希望就在(王瑞良) (18)12.印痕行为,动物的学习天赋 (21)13.凶手WiFi (22)14.桥之美 (24)15.水乡的桥(陈从周) (25)16.昆虫般大小的机器人 (26)17.人类捕鸟,灾难其后(林森) (28)18.植物不失眠(乔娟) (30)19.哈尔滨老火车站 (32)20.时间去哪儿了 (33)21.“月兔”自述 (35)1马航客机为何会失联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大搜索行动举世瞩目,牵动人心。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一架先进的客机为什么会发生突然失去联系的情况?要了解个中缘由,那就先要从飞机是如何与地面保持联系的说起。

⑵正常情况下,飞机会通过多种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以波音777为例,这种先进的客机上有3种独立运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与地面保持联系。

其中高频通信系统是远距离通信系统,通信距离可达数千千米。

近距离的甚高频通信系统最为常用,在高度为300米时作用距离为74千米。

因为起飞和降落期间是飞机和地面联系最频繁的时间,也是飞行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所以为了保证甚高频通信系统的高度可靠,民航飞机上一般都装有一套以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⑶地面管制雷达也是管制人员获取飞机位置信息的途径之一..。

管制雷达分为一次监视雷达与二次监视雷达。

一次监视雷达通过扫描获得回波,屏幕上显示的一个个小光点就是空中的飞机。

二次监视雷达将向空中的飞机发射询问脉冲,机载应答机接收到询问脉冲后,将应答机代码及高度、速度等信息编成应答脉冲,发回地面。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鳖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①鳖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

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

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和吞食。

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镜下更加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

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研究机构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捕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

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

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

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

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

结果发现,与罗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尺寸小4%。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鲨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10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10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大全(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计时方式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②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例如使用激光冷却和原子俘获,以及更精密的激光光谱技术,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于是有人将之称为“时间魔盒”。

③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连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工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④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资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边界,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________已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________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⑤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配大概没法觉察到这类微小差异,只要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大概探测到这个差异。

基于这个思路,在目前更新一代原子钟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经由过程探测其时间差异来研究不同宇宙天体的变化所引发的引力波现象。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课外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阅读《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完成1—4题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叶雨婷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

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

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

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

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

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C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

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

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制作设计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

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

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

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C,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C。

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碾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

九年级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

九年级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

九年级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东城】(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共7分)○1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

○2“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文章的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

学会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

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

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

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

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3如实地反映、再现客观外物(人、事、物、景等)极为重要,它不仅像绘画的写生那样可以打好写作的基础,同时,它也在描绘、建构着一个可见可触的外部“世界”。

○4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这样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⑤叙述,是对人物出身、经历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

【甲】如叙述“海市蜃楼”这一自然景象发生的情况:⑥(1980年仲夏的一天)午后2时40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两个小岛。

10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出现了。

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当地群众和游客为奇幻景象所吸引,兴趣盎然。

据记载,这次海市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1981年8月28日四川《文摘周报》)⑦在整个叙述中,时间线索清晰,过程交代也很明白。

⑧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

【乙】如,同样是表现海市蜃楼奇幻景象的出现,作者是这样描写道:⑨记得是春季,雾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共4篇)

小学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共4篇)

篇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一)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题前指导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它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构造、关系、功用以及事理的成因、物因等写清楚,使人获得知识。

知识梳理1、说明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一般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据、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整理1园中虫思薛涛①假如没有虫子,园子就显得太寂寞了。

风滑过枝叶的声音,起初是动听的,像流行音乐,听久了就有点腻烦。

虫子的藏身处我永远也找不到,它们在花草灌木间飞来爬去,不时制造点儿声响,这园子里面就隐藏了另外的生机,也让我有了许多思量。

②蝉的合唱收场最早。

只要天气晴好,它们在夏季午间的大合唱就没有停播过。

这些蝉儿们,躲在枝叶里,竭尽全力地歌唱短暂的生命。

演出结束以后它们就集体消失了,经过那棵紫槐,我仔细寻找它们的踪迹—它们确实已经离开了。

③蟋蟀是独奏演员,演出大概在花草下面进行。

秋天的傍晚,坐在花园旁边细致地听,灵魂随着花草的气息游离出去,世界被无限地简化,栅栏消失,花草不见了,一切景物都虚化了……曲子近乎天籁,想想,它确实与我同在一个世界吗?我揣度着曲调传1/ 12来的方位,轻轻拨开草丛,用手电照来照去,就是找不到那位演员。

演奏近在耳畔,照常进行,它是过于投入其中了吧,外来的干扰丝毫没有影响它的工作。

此时,我却听出,这曲子里似乎又多了一份得意和狡黠。

小家伙努力藏匿着行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生命的欢乐,把每一个夜晚都演绎得有声有色。

它与我一唱一聆听,各自获取一份自在与豁达。

④蚂蚁虽然是沉默的,但它们轻快的脚步常常被我听到。

⑤我蹲在一条长满菊花的小径旁看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一只妈蚁急匆匆地在高大的菊花丛间奔跑,我用一块石头拦住它的去路,它惊呆了…….我以为它会绕开走甚至退回去,实际上,它很快就开始攀登这块石头。

因为石头表面有一段比较光滑,它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登上去。

它哪里知道,这不过是小径旁边有个无聊的巨人跟它开的一个没有恶意的玩笑。

它只记得有急事儿要办:在小径的那边发现了一块大大的面包,足够五十个家人吃上一天的;或者小伙伴被落下的果子砸伤,要找帮手来抬回家养伤……现在,这个随意的玩笑却给它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

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10篇篇一: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说明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 O题。

(1 1分)①传统的石化能源正在一天天的减少,同时全球还有20亿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

这个时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改变人类的能源结构,维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太阳能是当前既可获得能量,又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排放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发太阳能能源。

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②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达1.7×l O14千瓦,如果我们把地球表面O.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即可望达到7.4×1 O13千瓦时,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

因此,太阳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重要能源。

③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

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陆地面积每年接受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上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

④太阳能开发成本低廉,前景广阔。

近十年来,我国的太阳能利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据预测,今后l 5年内,太阳能热水器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国城乡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将达总户数的25%。

随着太阳能利用方式研究的发展,太阳能空调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有望今年走进百姓生活。

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手机、太阳能无冲洗卫生间等一系列太阳能产品正处于开发应用阶段。

现在我国成了石油净进口国,对太阳能发电有了很大的需求。

目前,我们国家已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把太阳能作为替代能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到处阳光到处电‛将成为我们的生活现实。

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答案解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答案解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真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答案解析)一、【2022年湖北鄂州】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问题。

宇航员的衣服脏了怎么办?①衣服嘛,多穿几天又不会破······据宇航员回忆,他们在太空中平均一周才换一次衣服。

听起来虽然是个懒人的办法,但在太空旅行中,这还真是无奈的选择。

②首先,空间站里根本没有那么多富余的地方用来放衣服。

其次,将0.45千克货物从地球送到空间站,要花掉5000美元至1万美元,因此,每次只能优先运送食物和重要的科学仪器等物资。

③其实,不换衣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卫生。

因为在太空站里,衣服不像在地球上那么容易弄脏。

在太空中,宇航员生活在温度恒定的环境中,而且在无重力的情况下,活起来也不会耗费太多的体力,所以,宇航员很少出汗。

④但是,为了防止肌肉在这种没有重力的环境下萎缩,宇航员还是需要做些体能训练的。

因此,他们贴身穿的衣物仍然得定期更换。

只是,这些衣服“坚持”的时间比在地球上长多了。

⑤既然不能洗,换下来的脏衣服也就只好堆在空间站里,等待变成太空垃圾啦。

然而,当宇航员们结束任务、准备返回地球时,这些越堆越多的脏衣服就又要冒出来找麻烦了——宇航员是乘坐航天飞机“回家”的,在这些“专机”上,除了宇航员和他们的私人物品,还得带上很多实验仪器、记录资料······空间有限啊,哪儿还有给脏衣服留的地方?⑥可是,把这么大包的脏衣服都丢在太空中,简直就是给地球人脸上抹黑嘛。

最后,科学家们终于想出了好办法。

⑦原来,俄罗斯的航天局研制出了一种无人驾驶的货运太空飞船。

这种飞船是一次性的,当它把宇航员需要的货物运到空间站之后,宇航员们就把空间站里堆积的垃圾装进去。

而这种飞船会根据设定好的程序,自动返回地球,当它飞进大气层之后,会自动烧毁。

这样,脏衣服就可以和其他太空垃圾一起,化为“天边的一道流星”啦!⑧一位俄罗斯宇航员想出了一个另类的主意。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 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

说明文专项阅读理解(20篇)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王凯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

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

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A】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

【B】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

【C】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

【D】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E】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

【F】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

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一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所有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

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近视眼。

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

有的孩子上学期视力还是1.0,才过了半年就变成0.5了。

其实,这种视力的急剧下降并不突然,因为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开始,近视就启动了。

④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看手机、看电脑、看书、写作业、练琴等)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说明文阅读及答案一、说明文的三要素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的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的特点。

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及答案(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的自身的弱点造成的。

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

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

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养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

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

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最精的宇宙,最好的地球“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火星探测车的信息。

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维多利亚”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那该是怎样孤独而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

歌里唱着:“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

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

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说:“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

《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

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泥土的歌唱》,回答问题泥土的歌唱①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八种,称为“八音”,其中有一音曰土。

②土——顾名思义,就是由泥土发出的声音,泥土本身是发不出声音的,即使一定要它发音也要伴随着尘土飞扬的壮观场景。

但是人类大约在1万到1. 5 万年前获得了一项革命性的技艺,那就是借助水和火将土重新幻化为一种全新的形态,也就是陶。

③经过这一神奇的转化过程,泥土不仅拥有了全新的样貌,而且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质地与功用。

毫无疑问,这项技艺是古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当然作为早期文明的先锋的中国先民,在这方面也拥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甲骨文中的陶字,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至少在4000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陶轮制陶了。

陶轮的使用,或者说借助陶轮的转动,人们就可以制造出比较标准的圆形器皿。

④土本身是不发声的,但是由土制成的陶器,则既可以作为吹奏乐器,又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尤其是那些比较标准的圆形器,在发音的原理上,与葫芦完全一样,所以很容易让古人通过自然的联想,而发现它们拥有的音乐天赋。

这里面,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埙。

⑤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

⑥作为一种在民间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充满了草根气息的乐器的埙,经历了漫长阶段,最初的埙只有最上面的一个孔,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

又过了大约1000年,也就是3500 前,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了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

到公元前1000 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上一、前三、后二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题库说明文阅读10篇

题库说明文阅读10篇

题库:说明文阅读(1。

篇)一、阅读下文,完成「5题。

(15分)人类为何没有尾巴李小凤①绝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有尾巴,但人类和猿类没有。

那么,为什么人类和猿类没有尾巴呢?②人类在胚胎早期时曾有尾巴的出现,而人的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

③对于绝大多数动物来说,尾巴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使身体达到平衡,比如猫和猴子在跳跃的时候,尾巴就有掌握平衡和缓冲降落速度的作用。

尾巴的另外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驱赶蚊虫,因为大多数动物身体的后面部位都是嘴巴和前肢够不到的地方。

④但是对于人类和某些猿类而言,已经不需要尾巴的这些了,人类已经会直立行走,大多数猿类会半直立行走,这样的行走方式已经完全不需要尾巴的平衡作用。

更重要的是,人类和猿类都进化出了长长的手臂,可以轻松地伸到身后驱赶蚊虫,所以也就不需要尾巴起作用了。

当第一批离开了森林的古猿开始尝试直立行走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其实就是它们的尾巴。

在四条腿的情况下也许尾巴还可以起到平衡机体的作用,但是在两条腿直立行走的状态下,尾巴不仅起不了平衡机体的作用,还是一种累赘。

在一代又一代努力地挺直身体的作用下,古猿的尾巴也就被进化掉了,最终也只是剩下屁股上的一点尾椎骨的残余。

⑤因此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在直立行走后就已经不需要尾巴来保持平衡,尾巴在椎尾骨的挤压之下,也就渐渐地失去了恭分的供给而萎缩掉了。

尾巴就这样被淘汰了。

⑥我们人类的尾巴可以消失,同样地,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也没有明显的尾巴,只在身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凸起,仿佛是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留下的痕迹,这也是黑猩猩不断进化的结果。

那么,在未来,随着猴子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尾巴也会消失掉吗?⑦这个问题其实许多科学家也讨论过。

有科学家认为:猴子的尾巴以后会不会消失,关键还是要看猴子的“生活习性”。

猴子之所以长着长长的尾巴,是因为它们平时需要经常在树上攀爬,长着一条长尾巴可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

【精品】说明文阅读题

【精品】说明文阅读题

说明文阅读题汇编【实例】(一)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⒈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题汇编【实例】(一)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⒈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

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⒉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⒊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35个字)⒋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二)中国皮影戏易树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

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

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

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

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

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

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

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

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

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

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

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文章在点明皮影戏的本质特征后,依次介绍了中国皮影戏的()——皮影制作——()——广泛流传。

2.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有二:一是,而是。

3.阅读文中画线句,说说加点词“之一”不能删去的原因。

4.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

结合上文内容,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概括说明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材料一: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源于战国。

材料二: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

材料三:孝义皮影戏的剧目很多,现收藏有200余本。

孝义皮影戏的特点:。

(三)汉文读物的特质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

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

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

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

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

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

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

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

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

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

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

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

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

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

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

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

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置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

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

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

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⒈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2)(3)(4)⒉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⒊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⒋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⒌“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的情景。

(四)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⑴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

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⑵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

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

同时,火星风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

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⑶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失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⑷“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器。

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

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⑸“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

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

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

(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

(乙)当发现值得探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气”号会像地质学家一样,走上前去对岩石敲敲打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因此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其为“野外地质学家”。

⑹“勇气”号配备了野外科学考查所需的“全套武装”,其中包括全息摄像机和显微镜成像仪。

“勇气”号上有多台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

而显微镜成像仪就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能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火星岩石纹理进行审视。

探测器还配备了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式工具,能对岩石内部进行采样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可用来对岩石构造做进一步分析。

⑺“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拥有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

借助这套系统,“勇气”号可以直接与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⑻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勇气”号也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它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用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⑼“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不过,这条探索之路仍是漫长而艰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