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合集下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在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对动物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了解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动物健康、控制疾病传播、维护农业生产和保障人类健康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源和基本规律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气溶胶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途径、食物和饮水传播途径、虫媒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等。

气溶胶传播途径是指通过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颗粒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途径是指动物之间通过身体或分泌物的接触传播;食物和饮水传播途径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传播;虫媒传播途径是指某些昆虫通过叮咬传播病原体;性传播途径是指通过交配或性接触传播病原体。

动物传染病的传染源分为自然传染源和人工传染源。

自然传染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某些寄生虫、微生物等;人工传染源是指人类操纵动物引起的传播。

在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中,人工传染源往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强对人工传染源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动物传染病传播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是一个动物与环境、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动物传染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受到病原体的侵入路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的影响。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过程,不同季节、地域和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传播的程度和速度。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通过对传播路径和传播规律的研究,可以提前采取控制措施。

为了控制和预防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加强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疫情,进行快速处置。

加强兽医卫生监管,完善防控体系,保证防疫措施的有效实施。

加强动物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

加强动物运输和交易的管理,避免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动物传染病防控的意识和认识,避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接触产生人兽共患病。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控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控

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控任务1 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控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一、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控的基本要求1.动物防疫的概念动物防疫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分平时的预防措施和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两种,包括消毒、检疫、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疫情报告、疫病诊断、隔离、封锁和尸体处理等。

2.动物防疫工作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常年免疫,全年防控"的指导思想,建立一套"养、防、检、治"四个方面科学、完整、合理的综合性防疫措施。

随着现代化、规模化畜禽饲养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开放,流通增强,动物传染病也日趋复杂化,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很难控制,往往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搞好动物传染病防疫工作尤为重要。

3.防疫工作的基本要求(1)建立和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动物传染病的防疫工作是一项与农业、商业、外贸、卫生、交通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工作,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从全局出发,大力合作,统一部署,全面安排,建立、健全各级兽医防疫机构,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拥有稳定的防疫、检疫、监督队伍和懂业务的高素质技术人员,才能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把兽医防疫工作做好。

(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兽医法规是做好动物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对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我国开展动物传染病防控和研究工作的指导原则和有效依据,认真贯彻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将能有效14(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饲养管理、环境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性防疫措施,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控制和杜绝传染病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实践证明,只有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很多传染病可以避免发生,一旦发生传染病,也能及时得到控制。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动物传染病是指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类之间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这些疾病常常通过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在动物体内繁殖,然后由感染的动物传播给其他健康的动物或人类。

动物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致病性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叮虫传播等方式。

在农场或养殖场中,密集饲养、交通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加剧动物传染病的传播。

针对动物传染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动物卫生监测和检疫工作、提高人们的防控意识、加强疫苗接种和治疗方法等。

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蔓延。

1.2 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传染病的基本规律是指传染病在传播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

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染力等方面的特点。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指疾病是如何在人群或动物群体中传播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水源传播等。

不同的传播途径对应不同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病原体的传染性和宿主的易感性。

病原体传播速度快的传染病往往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越广,防控难度也相对增加。

传染病的传染力是衡量疾病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传染力强的传染病往往能够快速传播并引起大规模的暴发。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染力等规律,才能更加科学地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2. 正文2.1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媒介传播等多种途径。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动物身体内引起的一类疾病,有很大的传染性,并能在物种之间传播。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包括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免疫状况等方面。

为了防控动物传染病,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控制传播途径、做好动物检疫等。

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和饮水传播、性传播等。

直接接触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动物之间的亲密接触、接触污染物等。

空气传播是通过空气中的呼吸道飞沫或粪尘等进行传播,常见的有禽流感和猪流感等。

食物和饮水传播是指通过食物和饮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传播,如口蹄疫等。

性传播则是指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如某些性传播疾病。

易感动物是传染病传播的主要对象。

易感动物包括感染病菌后病程明显、死亡率高的动物,以及被感染后虽然病程较长但死亡率较低的动物。

有些动物具有明显的感染症状,容易发现和诊断,如口蹄疫、狂犬病等。

而有些动物可能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对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动物的免疫状况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也有重要的影响。

免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免疫力的动物对抵抗传染病的能力较强。

由于免疫状况的差异存在,有的动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而有的动物则相对较弱,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潜在来源。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加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是最为重要的防控措施之一。

疫苗可以有效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某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对于不同的传染病,需要实施不同的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对于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可以采取隔离患病动物、加强通风换气等措施。

对于食物和饮水传播的传染病,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

做好动物检疫工作也是防控动物传染病的重要环节,通过检疫可以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动物,阻断传染源。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与防控措施一、引言动物传染病是指可以通过接触、吸入或摄取感染源而传播的疾病,对动物健康和畜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动物和维护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常见的动物传染病1. 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影响有蹄类动物,例如牛、猪和羊等。

它会导致牲畜以及野生动物的口蹄部肿胀、溃烂,严重影响动物的进食能力和生存状况。

2. 禽流感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对禽类造成了严重的病毒性感染。

禽流感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可能会通过接触感染的鸟类传播给人类,引发公共卫生危机。

3. 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传染病,可以通过动物的咬伤或唾液感染人。

该病毒对人和动物的致命性很高,因此采取及早预防和控制措施非常重要。

三、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措施:1.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如口蹄疫和禽流感,疫苗接种是非常重要的防控措施。

适时为动物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它们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2. 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动物场所、设备和工具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一环。

通过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3. 早期检测和隔离一旦发现动物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食欲减退等,应立即进行检测。

隔离患病动物,以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健康动物。

4. 限制交易和运输在爆发传染病的地区,应限制或暂停动物交易和运输活动。

这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并帮助控制疫情。

5.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和加强动物疫情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和响应出现的传染病疫情,是防控措施的关键。

只有通过及时准确的信息共享,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疫情的发展。

四、结论动物传染病对动物健康和畜产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要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

疫苗接种、卫生管理、早期检测隔离、限制交易和运输、加强监测和报告等都是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减少疫情的传播和损失。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在动物个体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征。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三个方面分析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

一、流行规律1.季节性:大多数动物传染病具有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即在特定季节或气候条件下易发生。

禽流感、口蹄疫等疾病在寒冷季节容易暴发流行。

2.地理分布: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在特定地区更加普遍,而在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发生。

这与气候、地形、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3.动物种类:不同动物种类对于某些传染病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动物种类易感,有的则抗病能力较强。

传染性黄疸病对猪和狗的感染率高,而对牛和羊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4.病原体性质:不同病原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也有所不同。

有些病原体能够长距离飘散,通过空气或水传播;有些则需要蚊蝇等媒介传播;还有些病原体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二、传播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包括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接触,以及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伤口进行传播。

伤口接触感染性皮肤病菌、合群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至远处,被其他动物吸入引发感染。

支气管肺炎、禽流感等疾病。

3.食物及饮水传播:某些病原体可以通过感染动物的食物和饮水进行传播。

猪霍乱、疯牛病等。

4.媒介传播:蚊蝇、跳蚤、蜱虫等昆虫或节肢动物可以充当病原体的媒介,使病原体传播到其他宿主。

钩端螺旋体病通过蜱虫传播给人和动物。

三、防控措施1.加强兽医服务:建立健全兽医防疫体系,完善兽医机构和人员的建设,提高疫情的监测和报告能力。

2.加强疫苗接种:根据疫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加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3.加强动物隔离和消毒措施:对疫情动物进行及时隔离,禁止流动性动物交易,消除疫源的传播渠道。

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发生后的防控措施

虫及老 鼠的藏身之地 ,
蔓 病的传播。

养殖技术顾 问 2 0 1 4 . 2
灭活苗 , 用 于预防细菌性传染病 的免疫原有活菌苗 、 死菌苗 , 亚单位苗和类毒素等 。通常采用皮下注射 、 肌 肉注射 、 皮肤刺种、 点眼、 滴鼻 、 喷雾 、 口服等方法 。
免疫接种 出现免疫力较慢 ,一般在接种后 1 - 3星期 才产生 , 但维持时间较长 , 可达半年至数年 。一般而 言, 活疫 ( 菌) 苗接种后免疫力产生快 , 持续时间长 ,
卫 生 防 疫
动 物 传 染 病 发 生 后 的 防 控 措 施
朱福全 ( 黑龙江省勃利县杏树畜牧兽 医站 1 5 4 5 0 0 )
传染病 的发生和流行必须 同时具备传染源 、 传
的动物放入 隔离舍 内进行观察。观察期依各种传染
病的最长潜伏期的期限 , 一般为 1 个月。观察期满 ,
类毒素等 。用于预防病毒性传染的疫苗有活疫苗和
1及 时报告疫情 , 落 实扑 灭措施
预防 、 控制、 扑灭动物传染病 , 首先要 了解疫情 。 只有掌握疫情 ,才能为制定有效 的防疫措施提供可
靠 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 第十二条
规定 : “ 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患有疫病或疑似疫病的 动物, 都应 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 物防疫监督机构应 当迅速采取措施 ,并按 照国家有 关规定上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瞒报 、 谎报 、 阻碍 他人报告 动物疫情” 。了解疫情、 掌握疫情 , 是控制、 扑灭动物疫病 的首要条件 , 是动物疫病控制 、 扑灭工 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掌握疫情的基本要求 , 概括 起来是 “ 快、 准、 全” 。快 , 就是发现疫 隋要及时 , 如果 蔓延开了才知道 , 再采取措施 只能是亡羊补 牢。准 ,

动物疫病防控了解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方法

动物疫病防控了解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方法

动物疫病防控了解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动物疫病防控:了解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动物疫病是指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对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动物健康和人类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对动物疫病的防控。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并探讨如何减轻其对农业和人类的负面影响。

一、加强动物养殖管理动物养殖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基础。

养殖场应制定科学的管理计划,包括合理的饲养环境、营养健康饲料和适当的兽医护理。

定期进行动物健康检查,并对疫情进行及时报告和统计,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此外,加强动物隔离管理、消毒和补充必要的疫苗能够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

二、严格监管动物交易和运输动物交易和运输是动物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为了减少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各国应加强对动物交易和运输的监管措施。

其中包括严格的检疫制度、动物检疫证书的签发和核查、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限制和隔离,以及规范运输工具和设备的消毒等。

三、加强动物疫苗研发和使用动物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

科研机构和兽医专家应加强对动物疫苗的研发,提高其效力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疫苗的推广和使用,为动物提供全面的免疫防护。

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动物疫苗的研制和使用,以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和评估动物疫情数据,准确把握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监测技术,提高动物疫病预警和应对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疫病对农业产业和公共卫生的风险。

五、推动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动物疫病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制定共同的防控策略和标准。

共同推动流行病学研究、疫苗开发和技术交流,加强边境交通和动物贸易监管,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农业安全。

动物传染病控制了解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控制了解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控制了解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控制:了解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在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动物的健康和维护兽群的稳定,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并讨论它们的有效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在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起着关键作用。

及时准确地了解动物疾病的爆发情况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有效遏制疾病的蔓延。

为此,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至关重要。

1. 设立监测点和实时监控系统:在饲养动物大规模集中的地区,设置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监测动物的体温、食欲和行为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警疫情爆发。

2. 建立统一的报告和信息交流机制:各级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数据交换的机制,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实现疫情的高效监测和报告。

二、加强动物养殖管理动物养殖管理与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密切相关。

良好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养殖管理方面的措施。

1. 严格的场所卫生与消毒:定期对饲养场所和设施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动物饮用水和饲料应保持清洁,并通过科学的管理,预防污染。

2.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群体结构: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合理安排动物的群体结构,减少动物之间的接触,降低疫情传播的风险。

3. 疫苗预防和免疫注射:动物免疫注射是防控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养殖者应定期给动物接种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传播。

三、加强边境检疫和进出口动物检验动物传染病的防控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范围,对于跨境动物的进出口也需要进行检疫和检验。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加强边境检疫力量和技术:加强边境检疫机构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识别和防控疫情的能力。

2. 严格的检疫和检验标准:制定严格的进出口动物检验与检疫标准,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

动物免疫学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动物免疫学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动物免疫学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和动物抵抗传染病能力的学科。

传染病是动物健康、养殖业以及人类社会稳定的重要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传染病,动物免疫学提供了一系列的手段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动物免疫学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有效手段。

一、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通过给动物注射疫苗来提高其免疫能力,使其能够抵抗特定的传染病。

疫苗是由病原体的部分或者整体制成的,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者细胞免疫反应。

疫苗可以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多种类型。

主动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降低了动物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二、被动免疫被动免疫是通过给动物注射抗体来提高其抵抗力。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疫情紧急的情况,比如病毒性疾病的暴发。

通过给动物输注病毒抗体或者将母动物的抗体通过乳汁传递给幼崽,可以迅速提高动物的抵抗力,从而阻断或者减轻传染病在群体中的传播。

三、免疫监测免疫监测是指对动物免疫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动物体内的抗体水平、细胞免疫指标以及免疫基因等进行检测,可以了解动物的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

免疫监测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还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指导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四、免疫饲料免疫饲料是利用特定的饲料添加剂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

这种方法通过给动物添加蛋白质、维生素、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提高其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免疫饲料不仅可以改善动物的免疫状况,还可以增强其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疫病的发生。

五、卫生管理卫生管理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基础。

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场环境,做好个体动物的卫生措施,维护良好的卫生状况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动物免疫学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包括主动免疫、被动免疫、免疫监测、免疫饲料以及卫生管理。

这些手段可以相互配合,共同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在动物种群中迅速传播的疾病,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经济损失。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 传染源:动物传染病的传染源可以是野生动物、家畜、家禽或宠物。

它们可能携带病原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媒介。

2. 病原体: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通常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

它们通过空气、食物、水或直接接触传播给其他动物。

3. 传播途径:动物传染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尘土传播、食物和饮水传播、血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4. 感染途径:动物传染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咳痰、粪便或尿液传播。

它们也可以通过破皮、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动物体内。

5. 症状和后果:动物传染病的症状和后果因病原体的不同而异。

一些常见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热、腹泻、呕吐、咳嗽、水肿、共济失调等。

1. 强化监测和报告:建立有效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动物传染病疫情。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合作,及时分享信息和数据。

2. 加强动物检疫:对进出口的动物、动物产品和饲料进行严格的检疫和监管,防止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入国内,并避免将疾病传播给其他地区。

3. 提高养殖和畜牧管理水平:加强动物饲养环境的卫生措施,定期清洁消毒圈舍和设备,控制饲料和食水的质量,加强对动物的免疫接种和健康监测。

4.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动物疫苗的生产、储存和使用管理制度,开展动物病害防制工作。

要及时对病死动物进行处理,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5. 加强动物运输管理:对运送动物的车辆和容器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动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感染。

在运输过程中对动物进行适当的保护和监护。

6. 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养殖户、畜牧户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其防控动物传染病的意识和能力。

宣传疫情预防知识,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7.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推广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兽医室、病理剖检室、病死动物焚尸炉和粪便处理
场都应设在距养殖场200米外的下风头。
粪便要在场外进行发酵处理。
要建饲料塔或饲料库,用专用车将饲料直接送饲料塔或
料库。装料麻袋最好本场专用,以免外场带入病原。
养鸡场的蛋盘和蛋箱消毒池建在生产区围墙同一水平线
上;回场蛋盘车停在场外,蛋盘放入消毒池浸泡消毒4-6 小时,然后取出洗净备用;蛋箱可熏蒸消毒。
④坚持预防接种制度 预防接种是防制动物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要对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
类和流行状况有明确的了 解,针对当地发生的疫病 种类,确定应该接种哪些 疫 (菌 )苗
要做好疫病的检疫和监测
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免疫 接种,减少免疫接种的盲 目性和浪费疫(菌)苗
要按照不同传染病的特点、疫苗性质、动物种类及状

消毒的方法
机械性清除:清扫、洗刷、通风
物理消毒法:阳光、紫外线和干燥
化学消毒法:
凝固蛋白质:酚(石炭酸、来苏儿) 溶解蛋白质:氢氧化钠、石灰 氧化蛋白类:漂白粉、过氧乙酸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洗必泰 醛类消毒剂
高温、煮沸、蒸汽
生物热消毒:用于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动物防疫接种后,加强对防疫接种后的反应检查工作:正常反 应、严重反应、合并症
2、平时定期预防 3、发病时紧急预防 4、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 5、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来合理地 制定预防接种的次数和间隔时间。
⑤药物预防
群体药物预防是防制疫病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一、药物预防的弊端和误区 1、药物预防的弊端: (1)与疫苗相比,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短暂。 (2)长期使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预防,容 易产生耐药菌株。 (3)造成药物中毒和药物在动物性产品中的残留。 (4)增加饲养成本高。 2、误区: (1)添加药物种类过多 (2)用药时间过长 (3)用药剂量过大 (4)过早使用二线药物 (5)药物拌料或饮水不均匀,达不到预期效 (6)过分依赖药物预防

动物传染病学探索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

动物传染病学探索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

动物传染病学探索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动物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疾病,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在探索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方面,动物传染病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措施。

一、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疫情监测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动物和其周围环境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传染病的病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从而遏制疾病的传播。

2. 实施动物免疫程序动物传染病的防控中,免疫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动物体内产生抗体,提高其免疫力,从而降低动物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3. 加强卫生措施合理的卫生措施是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基础。

定期对动物栖息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

二、传染病的治疗措施1. 药物治疗传染病的治疗中,药物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病原体,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2. 隔离治疗对于确诊的传染病病例,隔离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通过将感染的动物与其他健康动物分隔开来,可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3. 改善动物饮食在动物传染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补给对于动物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科学搭配动物的饮食,提供其所需的养分和营养,有利于动物的康复和治疗。

三、动物传染病防控与人类健康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对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动物传染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升高。

因此,动物传染病学的研究和防控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 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动物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人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和食用潜在感染源,从源头上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2.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动物传染病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的疫情,从而采取及时的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它们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和生命,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包括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环境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措施。

一、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在动物饲养、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对动物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

有效的疾病监测需要养殖者和管理者具备较高的防疫意识和责任心,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疾病报告和反馈机制。

当发现疑似或确诊的患病动物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指通过注射疫苗等方式提高动物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是动物传染病防疫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经济、简便、安全等优点。

养殖者应根据当地疫情和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动物疫苗的接种效果。

同时,接种后还应密切观察动物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三、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动物传染病防疫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动物排泄物,保持饲养场所的干燥和通风,定期对饲养器具、场地进行消毒处理。

此外,加强水源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也是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

四、传染病防控措施传染病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加强动物流动管理,防止疫情扩散。

对疑似或确诊患病的动物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健康动物与其接触。

2、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期对饲养场所、器具、车辆等进行消毒处理,消灭病原体传播的途径。

3、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和保健措施,增强动物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

4、对患病动物进行治疗和护理,减轻其病痛,促进其尽快康复。

对无法治愈的动物,应进行妥善处理,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总之,动物传染病的防疫工作关系到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

养殖者和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采取有效的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环境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措施,确保动物健康和公共安全。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在动物体内生存、繁殖而引起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动物传染病不仅会对动物产生严重的危害,还会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控制动物传染病是非常重要的。

1. 感染途径动物传染病的常见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和饮食。

例如,犬瘟热和猫瘟热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感染,鸟流感和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口蹄疫和霍乱则是通过食品和水传播感染。

2. 病原体的传播特点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易于变异等特点。

例如,禽流感和口蹄疫都是高传染性的疾病,在病原体出现后很快就会广泛传播。

3. 疫情爆发的季节动物传染病的疫情爆发通常会在春季或秋季出现,这是因为在这两个季节,天气温度适宜,病原体的繁殖速度会加快,传染性也会增强。

防控措施1.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基本举措之一。

在动物进入一个新的区域之前,应检测它们是否带有病原体,如果带有病原体则需要敦促物主进行治疗,或者拒绝它们进入该区域。

2. 缩小传播范围在动物疾病爆发时,应尽快采取措施,缩小传播范围。

如果是居家宠物疾病,应及时隔离患病的动物,防止其传染给其他宠物或人。

如果是农业动物疾病,应尽快隔离并消灭患病动物,防止病原体进一步传播。

加强动物的饲养管理,及时接种疫苗,也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疫苗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4.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动物传染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诊断疾病,是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监测机制包括区域性疫情监测和定期的健康检查。

总之,控制动物传染病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加强动物检疫、缩小传播范围、加强动物保健以及建立监测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动物传染病的疫情。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

药物杀虫法:主要化学杀虫剂。
分类
胃毒药剂(敌百虫):在肠道分解产生毒性 接触毒药剂(如除虫菊):穿透体表直接毒性 熏蒸毒药剂(敌敌畏):吸入药物致毒
内吸毒药剂:被植物吸收后,昆虫吸食植物组
织汁液中毒

灭鼠:
鼠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传染源(如炭疽、
布病、结核病、钩体病、PRV、FMD、HCV、 猪丹毒、巴氏杆菌病、立克氏体病) 生态灭鼠:做好畜舍布局和卫生、保护鼠类 天敌等 机械灭鼠 药物灭鼠:毒饵法、熏蒸法
借助一些最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直 接对病畜进行检查。有时也包括血、粪、尿的常 规检验。其对某些有特征诊断症状的典型病例, 如破伤风、猪喘气病等容易做出诊断。但有其局 限性:对病初级及非典型病例诊断较为困难。
流行病学诊断: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进行诊断,
因为有些疫病临诊症状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流 行特点和规律却很不一致。流行病学诊断应注意 以下问题:
消毒的种类:

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 用具和饮水等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随时性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 发病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消 毒的对象包括发病动物所在的厩舍,隔离场地以及 被患病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或可能污染的一切场所。 对用具和物品进行定期多次消毒。
是指通过采取检疫、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
施,使某一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 染病在限定时间内逐渐被清除的状态。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报告与诊断
疫情的报告 疫情的诊断: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诊断 病理解剖学诊断 微生物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病理组织学诊断
传染病的报告
检疫的对象:指动物检疫中政府规定的动物 疫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①人畜共患疫病 ②危害性大而目前预防控制有困难的动物疫病 ③急性、烈性动物疫病 ④我国尚未发现的动物疫病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动物之间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传播途径传播的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不仅对动物健康等造成危害,同时也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各地都因为动物传染病的爆发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了解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维护动物健康、保障人类生活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1. 传播途径多样化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血液传播、食物或水污染等多种途径。

由于动物种类繁多,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也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动物传染病的防控难度。

2. 传播速度迅速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速度通常是非常迅速的,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蔓延至大范围内。

这对动物健康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重大的威胁。

3. 防控难度大由于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因此防控难度非常大。

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

二、动物传染病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和预警对于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必须首先做好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加强对动物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动物传染病的防范能力。

2. 加强免疫接种在防控动物传染病的过程中,加强免疫接种工作非常重要。

通过对动物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 完善消毒措施在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对动物圈舍和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

通过消毒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防控效果。

4. 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动物饲养管理水平也是动物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控制好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可以有效地减少动物之间的接触和感染机会。

5.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在动物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动物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可以有效地降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风险。

预防动物疫病措施

预防动物疫病措施

预防动物疫病措施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防止养殖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进入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种带入病原体。

非引种不可时,加强引种检疫,把好疫病入口关。

从源头上控制和杜绝疫病传入。

慎重引种。

养殖户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禁止从不明健康状态场和健康等级低于本场的种源提供场引种。

引种和选购畜禽时,要了解相关的防疫和疫病控制情况,事先进行检疫监测并索取相关的检疫证明,引入的畜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和相应的检疫、免疫等技术措施处理,确认健康无疫后方可转入正常饲养。

不要随意到市场或不了解情况的畜禽场购进种畜禽,也不要随意从畜禽贩子手中购买畜禽饲养,避免因引种不当引入外来疫病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种畜禽繁育场要主动开展畜禽疫病净化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各级种畜禽繁育场的管理,未开展疫病净化的种畜禽场不得核发种畜禽生产经营合格证。

加强和完善检疫监督管理,推行引种检疫报批制度,引种必须检疫,未经报批和检疫的种畜禽不得引进。

完善产地检疫工作,未按免疫程序免疫的畜禽不得开据产地检疫证明和出售。

规范畜禽贩运和市场的监督管理,无产地检疫证明的畜禽不得贩运和进入市场交易。

2.加强养殖环境治理,消除病原体入侵机会(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养殖环境治理,改善养殖环境,制定严格的定期消毒制度是有效清除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控制畜禽传染病传播的重要保证。

养殖场的选址和规划布局是改善养殖环境的前提。

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相关规定,与周围环境不能造成相互影响。

场内布局要根据具体地点的气候风向、地形地貌、场址形状和周边实际情况等进行统一规划,生活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应严格区分,设隔离屏障,各区出入口均应设立消毒设施,定期更换和轮流使用不同消毒药物。

生活区与生产区不能相互影响,粪污处理区应设在下风口地势较低的地方,不能对生产区和生活区造成影响。

生产区设计建设应按照方便管理的原则,根据不同猪群的生理和生产用途,符合生产流程和满足不同生理需要而不互干扰。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及防控措施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动物疾病。

它是动植物之间以及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动物传染病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和环境因素。

传染源是指能够携带病原体并将其传播给其他动物的主体。

传染源可以是动物自身,也可以是其他动物、人或环境中的物体。

病原体可以存在于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等中,并通过食物、水源、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动物的路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媒介传播等。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动物之间直接接触或通过接触共享的物体传播病原体;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尘粒传播给其他动物;食物和水源传播是指动物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感染;媒介传播是指通过传播者如蚊虫、跳蚤、蜱等传播病原体。

易感动物是指那些对特定病原体容易感染和发病的动物。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不同的病原体有不同的易感性。

有些动物对某种病原体具有高度抵抗力,而另一些动物则容易感染和发病。

环境因素也对动物传染病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温度、湿度、通风等。

适宜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而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则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

针对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动物的管理与监测。

养殖场和动物园应该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和隔离病患动物。

2. 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防止病原体的侵袭和传播。

3. 控制病媒生物。

对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生物,如蚊虫、跳蚤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灭蚊、喷洒杀虫剂等。

4. 加强卫生防护。

养殖场和动物园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粪便和污水,并加强通风和消毒。

5.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公众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患动物直接接触,同时及时就医和报告可疑病例,防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1.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动物传染病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引起动物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疾病。

2.动物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⑴传染来源,⑵传播途径,⑶易感动物。

这三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疫病都无法发生与流行。

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来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动物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⑴由活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⑵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这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⑶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浆细胞根据进入机体的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或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非易感动物变为易感动物,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极为不利。

⑷耐过动物或治愈动物能够抵抗某一种特定的疫病这使控制与消灭动物疫病成为可能。

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经验丰富的兽医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为传染病的扑灭与降低经济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

⑹动物传染病具有一定流行规律,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比如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多发而在夏季发病较少。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动物疫病的防空措施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查明、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1、查明传染来源动物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通过诊断查明传染来源是防疫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

诊断(diagnosis)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就诊动物或动物群进行检查,对疾病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性质、发展和预后作出判断。

诊断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基因检测)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动物变态反应)等方法。

准确的诊断来自正确的思维、合理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特别是对重大疫情,应全面了解、系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数据及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各有特点,疫病诊断方法多种多样,许多诊断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并未达到尽善尽美。

因此,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结论准确无误。

大型养殖场疫病的确定,应注重诊断的群体性。

所谓诊断的群体性,是指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养殖场,在检出一例或少数几例某些疫病患病动物或阳性动物时,要考虑全群染疫的可能性,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支原体性肺炎等疫病。

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疾病研究、动物诊疗及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染疫或者疑似染疫时,应立即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相应管理机构报告,并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防止动物疫情扩散,这一举措叫做疫情报告(report of epidemic situation)。

疫情报告采取逐级上报的原则。

我国防疫法规定,动物疫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其中重大动物疫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认定,必要时报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认定。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及时公布全国动物疫情,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疫情。

依照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协定,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及时向有关国际组织或者贸易方通报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2、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1)隔离通过诊断或检查,将染疫动物、可疑感染动物和假定健康动物分化饲养,以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的措施叫做隔离(isolation)。

①染疫动物疫病流行时,有明显临诊症状的病畜或通过其它诊断方法检查为阳性的动物。

染疫动物应原地隔离或隔离在指定场所,及时进行救治和消毒,有专人负责观察、护理和喂养等工作。

②可疑感染动物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与患病动物和感染动物及其污染的环境有过明显接触的动物。

可疑感染动物消毒后另地看管,限制其活动并进行疫病观察。

出现症状者按染疫动物处理。

③假定健康动物一切正常,与上述两类动物及其所在环境无明显接触的动物。

这类动物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散喂养或转移到偏僻牧地,加强管理并定时检查。

有条件时,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提高动物群体免疫水平。

(2)治疗对感染病原体的患病动物采取的综合救护措施统称为治疗(therapy)。

治疗一方面是为了挽救患病动物的生命,减少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治愈了患病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消除了传染来源。

因此,治疗是动物传染病综合防制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扑杀将感染传染病的动物(有时包括同群动物或可疑感染动物)全部宰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传染源的措施称为扑杀(stamping out)。

扑杀政策(stamping-out policy)是指国家对扑灭某种疫病所采取的严厉措施,即宰杀所有感染动物、可疑感染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必要时宰杀分布于一定范围可能造成病原传播的动物,并采取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扑灭疫病相应措施的行政策略。

(4)封锁当暴发某种重大动物传染病或某种疫病呈流行态势时,报请所在地政府发布命令,实行划区管理,采取隔离、治疗、扑杀、销毁尸体、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禁止染疫动物、疑似染疫动物和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输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染动物输入疫区,并根据扑灭动物传染病的需要对出入疫区的人员、非易感动物、运输工具及相关物品采取消毒和限制性措施,称为封锁( block,sequestration)。

①区域划分根据疫病的流行规律、疫情流行的具体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条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实行强制分类管理,称为区域划分( areadivision),简称划区。

A、疫区疫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叫做疫区(epidemic area,endemic area),包括患病动物、阳性动物分布的区域及其在发病前后一定时间内曾经到达过的区域。

疫区即封锁区。

B、疫点患病动物、阳性动物经常出没的圈舍、场院等地方或最初发现患病动物的地点叫做疫点(original epidemic area)。

农区包括动物的棚圈、运动场以及周围地区等;牧区包括放牧点、饮水地点以及足够的草场等。

C、受威胁区疫区周围可能受到疫病侵袭的地区叫做受威胁区(risk area)。

②封锁原则实施封锁时应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即执行封锁应在疫病流行早期,行动果断迅速,封锁严密,范围不宜过大。

封锁属政府行为,一方面对生产、生活将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实施封锁工作头绪繁多,涉及面广。

“早、快、严、小”的原则正是针对上述特点确定的,目的是将损失减小到最小,工作开展到最好。

③封锁措施A、交通要道、交通枢纽等处设立检疫消毒站,禁止易感动物出入,禁止污染的动物产品输出,对必须通过的车辆、人员、非易感动物、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限制性措施。

B、封锁区内立即实施隔离、治疗、消毒、毁尸以及污染物、污染地的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疫病控制措施。

C、封锁区内关闭集贸市场,停止畜禽集散活动,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调拨转运。

④解除封锁最后一例患病动物痊愈、转移或扑杀后,经过一定的封锁期(该病最长潜伏期以上的时间),再无新病例出现时,可经过全面消毒,按照防疫规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评估合格后,由原政府决定并宣布解除封锁。

解除封锁后,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自动撤销,但是要根据疫病的特点,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易感动物进行监控并限制其活动,以防疫情重现或扩散。

(二)切断传播途径通过运用消毒、毁尸、杀虫、灭鼠等方法以及对污染器物的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消灭病原微生物及其媒介动物,消除外界环境中的疫病传播因子。

1、消毒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杀灭或清除污染物和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过程或者手段叫做消毒(disinfection)。

消毒方法一般包括机械清除、物理消毒、化学消毒以及生物热消毒等。

根据动物传染病防控的需要和消毒的目的,消毒一般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两类。

(1)疫源地消毒对确认存在传染来源或曾经存在传染来源的场所、地点等进行的消毒叫做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也有人称疫源地消毒为防疫性消毒。

在实际工作中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两种。

①随时消毒动物传染病发生、流行期间,为了及时消灭或清除刚从传染来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所进行的应急性消毒称为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concurrent disinfection)。

随时消毒的对象包括染疫动物所在的场所、垫料、残余饲料、污染器具以及染疫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等。

②终末消毒在染疫动物解除隔离、痊愈或死亡后,以及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存的病原微生物而对相关场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叫做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来源消除后,终末消毒的目的是杀灭遗留在疫源地内各种器物活的病原微生物。

(2)预防性消毒在未发现传染来源的情况下,对有可能被传染来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场所、水源、运输工具和用具等进行的消毒叫做预防性消毒( preventivedisinfection,prophylactic disinfection)。

预防性消毒一般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进行。

疫病流行时期,有时难以认识处于潜伏期的染疫动物,因而预防性消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毁尸疫病流行期间,将死亡动物尸体进行焚烧、深埋、化制、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以彻底消灭它们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做销毁尸体(carcase disposal),简称毁尸。

死亡动物尸体内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是最为危险的传染物。

因此,销毁尸体是防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3、杀虫驱虫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法消灭疫病媒介昆虫或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的方法称为杀虫(insecticide,insect elimination)。

应用药物驱除、减少宿主动物体内外寄生虫的方法称为驱虫(repelling-parasite)。

蝇、蚊、蜱等节肢动物都是动物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因此,杀灭这些媒介昆虫和防止它们的侵袭,在预防和扑灭动物传染病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4、灭鼠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生态学等方法消灭或减少鼠类,以防止其危害的措施叫做灭鼠(rat destruction ,rat control)。

鼠类是许多动物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来源,不仅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也可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

因此,灭鼠对动物传染病防疫有重要作用。

灭鼠的方法一般有:(1)生态防鼠改造环境,改良建筑,打扫卫生,断绝鼠粮等使鼠无栖息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