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与卡夫卡
简介卡夫卡及《变形记》
•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 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 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 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斯宾诺莎、尼采、达尔 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 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并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1902年结识同样爱好文学的马克斯· 布洛德,并在他的 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马克斯· 布洛德对他后来 文稿发表贡献巨大写成了他后来发表的首篇短篇小说《一 场战斗纪实》(1904)。在法院实习一年,在“通用保险 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 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咳血。1922年6月辞职。养病 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 院。
卡夫卡--孤独的思想者
• • • • 卡夫卡的生平 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的写作风格 《变形记》的内容概要
制作者:杨燕君
卡夫卡的生平
• 弗兰兹· 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文学 的代表人物 ,表现小说的经典作家。生于曾奥匈 帝国首都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由于受国家、 家庭中父母亲以及社会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卡 夫卡形成了比较孤僻忧郁内向的性格,一直生活 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卡夫卡全身心的投入写作 中,用自己内心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和解读世界。 其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就是这样一位一直都 追求着内心的独立的伟大思想家,也无法摆脱当 时社会道德的羁绊。卡夫卡生前是一位普普通通 的业余写作者,而死后却成为了“20世纪最优秀 的作家之一”.
卡夫卡作品
• 卡夫卡共创作了78个短篇小说 和3部长篇小说。短篇作品有 《在流放地》(1914)《乡村医 生》(1917)《伪科学院做的 报告》(1917)《万里长城建 造时》(1918-1919)《饥饿 艺术家》(1922)《地洞》 (1923-1924)等等。长篇小 说《美国》(1912-1914)、 《审判》(卡夫卡的成名作) (1914-1918)和《城堡》 (1922)都没写完。其中《变 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变形记》 和《判决》是其艺术风格形成 的标志。《城堡》是卡夫卡生 平的最后一部作品,被看做最 具代表性的“卡夫卡式”小说, 也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有着荒诞的开头、绝望的过程和悲惨的结局。
这就是卡夫卡写的短篇小说——《变形记》。
读书的时候,学过一点《变形记》的节选,记得当时的外国文学老师很慈祥,讲解也很认真,特别喜欢听她的课,所以对《变形记》印象比较深刻。
现在重新看了一遍,我对卡夫卡的这篇荒诞小说《变形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被推崇为作家本人最杰出代表作之一,乃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
它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堪称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人之异化的杰作。
小说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独、恐惧与茫然失措。
城堡统辖下的世界是一个直观、神秘而荒诞的世界。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没有交代任何原因,也没有告诉读者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是直接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来开始故事的。
(幻灯2)主人公变成甲虫了?是的,在这里就是有这么荒诞的怪事。
这样的描写增强了小说的奇幻色彩,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这样描写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这样。
理论上,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应该是十分害怕和恐惧的,然而,格里高尔只是说了句“我出什么事啦”,之后,他又像平常一样想他的工作,想着五点钟要去赶火车,感慨着旅行推销员这一职业的劳苦。
可当他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供妹妹上学时,他又有了工作的动力。
到这里,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来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房间环境、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始终没有提及格里高尔的变形——他为什么会变形?怎么变的呢?这就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幻灯3)当格里高尔迟迟没有起床时,全权代表本人在第一时间来到了他的家里,不问格里高尔为什么误车,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工作不认真不努力。
这表现出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和永远只会向“钱”看起的思想。
当格里高尔以甲虫的模样出现时,母亲看到他是吓得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了几步,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更是紧握着手杖,仿佛每时每刻都会用手杖将他往死里打,最后格里高尔还是被父亲踢回了房间。
变形记卡夫卡阅读心得与评价
变形记卡夫卡阅读心得与评价《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篇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为起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困惑和无助。
通过阅读《变形记》,我深感卡夫卡的写作才华和思想深度,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与评价。
我被卡夫卡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他运用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手法,将主人公格里高·萨姆塞尔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卡夫卡通过描写格里高的感官体验和思维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他从人类世界到昆虫世界的转变。
尤其是在描写格里高与家人的互动时,卡夫卡将普通家庭的琐事与变形后的格里高之间的隔阂巧妙地结合起来,给人以强烈的触动。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我对卡夫卡的创作能力赞叹不已。
我对《变形记》所揭示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内涵。
格里高的变形象征着现代人在社会中的异化和困境。
他从一个普通的商人变成了一个被孤立、被排斥的怪物,失去了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卡夫卡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困难。
格里高的孤独和无助让人深思,使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变形记》还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在小说中,格里高的家人对他的变形反应冷漠和残酷,甚至试图将他赶出家门。
这使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情感产生了疑问。
卡夫卡通过描写格里高与家人的关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让我不禁思考,当一个人陷入困境时,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会如何对待他?人性中的善良和恶劣究竟哪个更为真实?我要赞扬卡夫卡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变形记》以其独特的题材和深刻的主题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他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卡夫卡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令人敬佩,他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位巨匠。
变形记卡夫卡
变形记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害虫,硬如铁甲的背贴着床。
他稍稍抬头,就看见自己的褐色腹部高高隆起,分成许多块弧形的硬壳,被子在上头快盖不住了,随时可能滑落。
和庞大的身躯相比,那许多双腿细得可怜,无助地在他眼前舞动。
“我怎么了?”他想。
这不是一场梦,他的房间静卧在熟悉的四壁之间,的确是人住的房间,只是稍微小了一点。
桌上摊放着布料样品——萨姆沙是推销员——桌子上方挂着一幅画,是他不久前从一本杂志里剪下来的,并以漂亮的镀金画框裱起。
画中是一名仕女,头戴毛皮帽子,颈上一圈毛皮围领,端坐着,朝着看画之人抬起裹住整个前臂的厚重毛皮手笼。
格里高尔把视线移向窗外,天色灰暗,雨点滴滴答答打在窗檐上,让他心情郁闷。
“不如再睡一会儿,把这些蠢事全忘掉。
”他想,却完全办不到,因为他习惯向右侧睡,在目前的情况下却根本无法翻身。
不管他再怎么使劲往右翻,总是又倒回仰卧的姿势。
他试了大概有一百次,还闭上眼睛免得看见那些踢个不停的腿,直到体侧传来一阵前所未有的隐痛才罢休。
“唉,天哪,”他想,“我挑的行业真是辛苦!日复一日在外奔波,比坐办公室累多了。
加上旅途劳顿,要担心车班的衔接,三餐不定,吃得又不好,和人来往总是短暂仓促,没法持久,永远也不会真心相待。
我受够了!”他觉得肚皮有点痒,于是背贴着床慢慢往床头挪,以便把头抬起来看。
他找到发痒的部位,上面布满了小小的白斑。
他弄不清那是怎么回事,伸出一条腿想去碰碰看,却立刻又缩了回来,那一碰让他全身打了个寒战。
他又滑回原来的位置。
“这样早早起床,”他想,“真会让人发疯。
人需要充足的睡眠。
别人出差时过得就像后宫佳丽,上午我已跑完业务返回旅馆处理到手的订单,这些大爷才开始吃早点。
我要是跟老板来这一套,当场就会被开除。
不过谁知道,那对我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
若不是为了爸妈,我早就辞职不干了。
我早就走到老板面前,把心底的话全告诉他。
卡夫卡与《变形记》
小说的故事
《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又过了两天,父亲
《变形记》之所以成为20世纪短篇小说的经典,因为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传统,并且发展了传统。有人只知模仿、依傍,不知将传统化为自己作品的血肉,尤其缺乏综合传统而发展之能力。卡夫卡却不是这样,这就是《变形记》成功之秘诀。《变形记》写于1912年,它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但现在它自己也变成传统的一部分了。迄今为止,世界短篇小说中还没有《变形记》第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继承传统并发展传统,是文学史上最艰难的事。卡夫卡知难而进而成功,此乃文学发展之永恒规律。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创新。对比法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卡夫卡的创新表现在哪儿呢?他不是写人的对比,而是写人与甲虫的对比。在《变形记》中,人是一方,“甲虫”是一方,表面上,人恨“甲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不是人。所以秘书主任、三个房客、父母妹妹都恨它。全家人巴不得它死。卡夫卡着重写的,是“人”的振振有辞,秘书主任逃跑是合情合理的,三个房客退租是合情合理的,父亲打它是合情合理的,妹妹说她不能叫这个怪物是哥哥了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这是表面的层次,事实是不合情不合理。理由就不用分析了。注意,以往作家的对比法,写人对人的压迫,只写了一个层次:不合理。大人物压迫小人物是不合理的,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是不合理的,强者压迫弱者不是合理的,富贵的压迫贫穷的是不合理的,男人压迫女人是不合理的,父母压迫儿童是不合理的。但是,卡夫卡偏偏着重写这些压迫表面上是合理的,卡夫卡写出表面上的合情合理下面的不合情不合理,写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准则的虚伪性,这就是对比法的创新。以往的作家只写一个层次:不合理,卡夫卡写了两个层次:合理下面的不合理。卡夫卡把传统的“对比法”改了一下,把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比,化为人与甲虫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衬,便使真善美更真善美,假丑恶更假丑恶,这种“对比法”,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构思,它剥落这个不合理世道的“合理”的外衣,还它一个虚伪的真正本质,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赞美善良的人们,这种新的“对比法”便具有前人所未写过的更高的典型意义。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的生平
弗兰茨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首府布拉 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 “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 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 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 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 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大学时代, 接受了存在主义先驱、丹麦哲学家基尔凯戈尔的思想和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响。 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格的作家 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成了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在法院实习一年, 在“通用保险公司”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 结核复发。1922年6月辞职。养病斯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 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会人的异化。 真实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
在这个社会,人被“物”(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 使、胁迫、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 变为非人。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 存现状的艺术表现。小说运用意识流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 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荒诞的情节和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真实的心 理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 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 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
追寻人生的真谛:卡夫卡《变形记》解读简介《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巨大昆虫为起点,探讨了人性、存在主义、家庭关系等深刻主题。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解读,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真谛。
1. 主题: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角色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壁虎·格里高利·桑姆萨(Gregor Samsa)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庞大丑陋的昆虫。
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使他无法继续扮演正常家庭成员和社会角色。
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以及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互动,小说探讨了人类自我认同和外部角色赋予对个体产生的压力。
•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仅仅基于外貌或者社会角色?•在面对身份改变时,我们是否可以保持人性和尊严?2. 孤独和孤立当格里高利变形成昆虫后,他的家人和社会逐渐将他孤立起来。
这种孤立让格里高利感到沮丧、无助甚至是绝望。
这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异常情况时往往被社会放弃或排斥,进而体验到彻底的孤独。
•孤独是否会改变一个人?它如何影响自我认同和心理状态?•社会对于不同的个体是否存在偏见?我们如何应对这种偏见?3. 家庭关系与责任《变形记》中,格里高利原本是家庭经济支柱,但由于身份改变,无法再承担原有角色。
小说通过描写格里高利与家人间的关系演变,探讨了亲情、责任和牺牲等主题。
•家庭在个体发生巨大变化时如何面对挑战?•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支持彼此并理解彼此?4. 存在主义与意义卡夫卡的作品通常涉及到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变形记》也不例外,在描述格里高利遭遇困境的同时,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
•个人如何寻找和创造生活的意义?•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如何维持希望和寻求答案?总结《变形记》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格里高利从普通人到巨大昆虫的转变,探讨了自我认同、孤独与孤立、家庭关系与责任以及存在主义等重要主题。
阅读本书可以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启发读者追寻真谛,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坚定。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
结合小说《变形记》,简述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他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以及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后世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鼻祖。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小说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情节中带有荒诞色彩“荒诞”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意识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
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述了一个个荒诞的情节,在《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的“变形”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形”后,起初也以为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他殷切地盼望今天的幻觉会逐渐消失,他也深信,他之所以变声音不是因为别的而是重感冒的征兆,这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
但“变形”却维持到他的生命的终点,死后仍是只大甲虫。
对卡夫卡而言,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在于追求神奇,而是在于以此揭示荒诞。
(2)寓言式小说蕴含深刻的内涵作者在《变形记》中使主人公变形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样就能使人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
若是对待一个人,即使对他烦的要命,恨的切肤,至少作为父亲也不可能用烂苹果掷儿子,用脚踩他,妹妹也不可能几天忘了给他送饭。
而现在面对的是一只甲虫,一个不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情感的“虫”,所以人就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了。
甲虫使他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了出来。
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
(3)使用象征或隐喻的形象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关系的理解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利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构筑方式,以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二、《变形记》 变形记》 变形记》 《 变形记 》 是卡夫卡的代表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 作品,也是现代派文学表现“异 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化”主题的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 小说叙述的故事、丰富深刻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 变 形 记 》 原 版 封 面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重要作品有《变形记》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 除此,他的《在流放地》、《饥饿艺 术家》 判决》 乡村医生》 术家》、《判决》、《乡村医生》、 地洞》等等; 《地洞》等等;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审判》 城堡》 《审判》、《城堡》里面都透射出了 20世纪西方现代人 世纪西方现代人、 20世纪西方现代人、进而也可以看作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 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 能与但丁、 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 们至关重要, 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 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 类异化的处境和现实的作家,也 是最早传达出20 20世纪人类精神的 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的 作家。 作家。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 20世 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世 纪文学的先知、 纪文学的先知、时代的先知和人 类的先知。 类的先知。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第三节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 ~ )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的表现主义小说家 , 被称为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第十四讲 卡夫卡与《变形记》
3、人物
变形前 格 里
生活沉重 工作艰辛 拼命还债
善良忠厚 尽职尽责
被 家 人 尊 敬
高 尔
变形后
公司抛弃 家人厌恶 自生自灭
痛苦无助 被
孤独绝望
家 人
“
消
失去了赚钱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资格
灭 ”
4、感悟 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说明资本主义世界 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真实状况:
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就 是金钱和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 就只剩下对峙、冲突、隔膜、猜忌和残杀。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 代人的困境。
—— 奥登
7、名言:
•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 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 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 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时,它才会自由。 •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
5.创作
短篇小说: 《判决》:对惨不忍睹的顺从心理的刻画。 《饥饿艺术家》:殉身者怎样沦落为无人理睬的戏子 《变形记》:
《审判》 长篇小说: 孤独三部曲(未完成三部曲) 《城堡》
《美国》
6、评价:
“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 似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 ,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
《致父亲的信》“我在自己家里比陌生人还陌生” 《判决》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体现了卡夫卡 独特的“审父”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形记》中的父亲形象
3)无所归属造成的自我破碎
[卡夫卡与[变形记]] 变形记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
他有一段名言,很能说明他的柔弱性格“在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
’在我手杖上则刻着‘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有人称他为“弱的天才”。
他不追求名利,现存全部著作9卷,而生前仅发表过6篇小说。
他说“发表两字与我毫不相干,正如天空对于鱼类那样。
”他未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名气比某些获奖者还大。
他是公认的现代主义文学先驱。
小说的故事《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
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
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
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
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
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
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
又过了两天,父亲开始为生活发愁,小职员虽然被关在房间,父亲在外面说话却听得清清楚楚,他心中十分难过。
心想怎样才能使家庭免除这场大灾难呢?全家的收入就靠他一个人呀,但他现在变成甲虫了,他又想到妹妹,才17岁,他准备明年让他进音乐学院的。
他越想越痛苦,离开门缝,扑倒在沙发上。
现在,格里高尔·萨姆沙养成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的习惯了。
他觉得这比在地上爬要舒服。
妹妹马上发现了他的想法,就要把房间的家俱搬出去,母亲也进来了,妹妹想把墙上一幅画像也拿走,这是萨姆沙心爱之物,他急忙从沙发底下爬出来,爬上墙去,用身体贴紧那幅画。
母亲看见墙上有团棕色的东西,吓昏过去。
小职员又恨自己,又担心母亲,在绝望中从墙上掉下来。
这时,父亲下班了,妹妹告诉父亲,大甲虫逃出来了,母亲被他吓昏了。
文学评论《变形记》
文学评论《变形记》:卡夫卡的寓言与现代人的异化《变形记》不仅是弗兰茨·卡夫卡的代表作,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奇特的想象和荒诞的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与孤独。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命运,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
萨姆沙不仅变成了甲虫,而且必须从甲虫的角度去观察和体验人类世界。
这种“换位”不仅体现在物种的转变,更体现在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的重新审视。
萨姆沙在变形后遭遇到人类的恐惧、厌恶和疏远,这实际上是卡夫卡对人类社会的隐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甚至充满了敌意。
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人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关爱和理解,成为了孤独、无助的存在。
其次,《变形记》中的荒诞情节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
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
卡夫卡通过荒诞的故事情节,将个人的恐惧和不安放大,从而触及到整个现代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在荒诞的外表下,《变形记》揭示的是卡夫卡对于“孤独”与“异化”的深刻思考。
萨姆沙的命运正是现代人的命运:被社会所抛弃,成为无家可归的存在。
这种孤独和异化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困境。
再者,《变形记》作为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
它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萨姆沙的命运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荒谬”概念不谋而合;同时,它也启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个体价值的重新思考。
综上所述,《变形记》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现代社会的启示录。
它通过卡夫卡的独特视角和笔触,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异化和孤独问题,并启示我们去思考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重新找回人的价值和意义。
卡夫卡《变形记》作文素材积累
卡夫卡《变形记》作文素材积累
在《变形记》里,萨姆沙一觉醒来,哎哟妈呀,发现自己变成了只大甲虫!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卡夫卡用这事儿来比喻咱们现代人被社会压力逼成啥样了。
萨姆沙的家人看到他变成大甲虫,一开始吓得不轻,后来居然就习惯了,甚至开始嫌弃他。
哎,这世道,谁还没点困难啊,可人们往往就是这种,一旦你有点不一样,立马就把你当怪物看。
萨姆沙这甲虫啊,虽然样子变了,但心里还是个人啊。
他努力适应这新身份,那份毅力,真是让人佩服。
他其实还是想要被家里人理解和接纳,可惜啊,这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说到这故事里的环境,真是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萨姆沙家里暗得跟地窖似的,窗外的世界也是冷冰冰的。
这种氛围,真的让人觉得异化现象太可怕了,它让人感觉孤独、无助。
最后啊,萨姆沙就这么走了,他这悲剧的结束,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异化现象真的得重视了,别等到人都变了样。
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
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摘要: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用荒诞的叙事手法,描写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故事,从中展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金钱关系下人被异化的现实。
作者用独特的手法揭示现代人自我内心的生存危机,进一步启发我们为破解异化寻求新的出路。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异化一、卡夫卡与变形记(一)创作背景1883年,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卡夫卡生活时期,国家内外矛盾尖锐,物欲横流,底层人在资本中挣扎,社会动荡不安。
卡夫卡的父亲靠自己的努力建立家业,掌握家庭经济命脉,拥有家庭的绝对话语权,所以他的性格专横、偏执,对卡夫卡极为严格苛责。
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照顾卡夫卡的日常起居,但无法为他的人格塑造提供指引。
在卡夫卡的印象里,父亲是暴躁且不近人情的,在其控制下的生活孤独压抑,所以他的性格变得极其内向、自卑、敏感。
卡夫卡热爱文学和戏剧,但是只能从事银行职员的工作维持生计,他感受到无法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反而要受到剥削压榨,精神痛苦但无法逃离这样麻木僵硬的生活。
在卡夫卡眼里,自我的发展、与家庭的关系、在社会中的地位,各方面的压力都是巨大无比的,因此他将才情倾泻于《变形记》中,可以说《变形记》是卡夫卡内心自我体验的夸张和变形的写照。
(二)内容简介卡夫卡运用荒诞、抽象、夸张的手法写出《变形记》,描写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活的重压下变成巨大的甲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悲惨故事,反映了他对人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各种关系的思考。
全书可以大概分为三个部分:1.主人公格里高尔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虽然对身体的变化感到不知所措,但他仍心系着手头的工作,与此同时,平时与主人公关系和睦的家人对此现象感到惊恐不安。
2.格里高尔接受变成了甲虫的现实,虽然改变了生活习性,但他还拥有人类的意识,密切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
但是无法挣钱养家的他逐渐被家人视为累赘,家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担心变成排斥。
虚构与现实 - 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
虚构与现实- 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1. 引言1.1 概述在现代文学中,虚构与现实之间的边界经常被探讨和模糊化。
弗兰茨·卡夫卡是一位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令人不安的作品而闻名的作家。
他的小说《变形记》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充满了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
本文将详细研究卡夫卡及其作品中所探索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探讨虚构与现实之间存在的鸠占鹊巢效应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了解卡夫卡生平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身份认同问题感兴趣的原因。
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探讨《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所经历的身份转变和失去自我感知。
然后,第四部分将讨论家庭关系和社会排斥对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在第五部分总结并展望文章所揭示出来的有关身份认同问题及其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卡夫卡和《变形记》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探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鸠占鹊巢效应对身份建构的影响。
我们将解剖卡夫卡作品中所揭示出来的内在冲突和外在压力,以及《变形记》中主角格里高尔面临的社会排斥。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并为读者提供启示和思考。
2. 卡夫卡的身份认同问题:2.1 卡夫卡的生平背景:引言部分提到了卡夫卡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在20世纪初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而著名。
在讨论卡夫卡的身份认同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对于塑造他作品中人物和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弗朗茨·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奥地利匈牙利帝国(今日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
他是犹太人家庭出身,并以德语写作。
卡夫卡从小在一个保守且传统观念强烈的家庭中长大,这对于塑造他后来对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影响。
2.2 身份认同与社会压力:卡夫卡一直感受到社会压力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犹太人面临着歧视和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寓言:
《变形记》与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变形记》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力高尔是孤独与陌生的存在,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格力高尔的孤独来自无路可走的困境,同时来自思想的异常清醒与行为的极端懦弱。
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思维是异常清醒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惊吓,他第一时间想的是要去上班。
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家固然有着一份责任感。
但更多的,是他思想的固化,工作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只能一天到晚呆在卧室里,等着妹妹给他饭吃。
格力高尔的心里是悲伤的,他只希望能够呆在家里,但这一个小小愿望都不能实现。
他没有价值了,日子一久,家人也对他失去了耐心,被家人渐渐抛弃。
在他心里,对家人是存在善意的,或许是他不想拖累家人,在一天夜里,默默离去......
而他这么一个人,在人群中只能感受到陌生与排斥。
当他变成甲虫后,“秘书主任“哦!”的一声大叫--发出来的声音像一股猛风--现在他可以看见那个人了,他站得靠近门口,一只手遮在张大的嘴上,慢慢地往后退去,仿佛有什么无形的强大压力在驱逐他似的。
母亲她先是双手合掌瞧瞧他父亲,接着向格里高尔走了两步,随即倒在地上,裙子摊了开来,脸垂到胸前,完全看不见了。
他父亲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到房间里去。
”
而格力高尔对家人表现的“善”,出事不是想到是他人的问题,而是想到自己有问题,他内敛的性格,扭曲的心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绝望的表现。
《变形记》让读者完整、清晰地看到格力高尔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且,让他独自一人承担一切罪责,把从这个世界消失看作是一种最恰当的结局,这是格力高尔这一形象令人震惊之处,也是卡夫卡过人之处。
卡夫卡最独特、最富有创造性的天赋在于,他的故事最独特,并始终让我们觉得我们在继续忘掉所经历和感受到的陌生性。
——(《西方正典》)在写作笔法上,奇异的想象与冷静的写实并存,以细节支撑想象的空间。
卡夫卡有能力
给予最不可思议的想象、幻觉,以最牢固、最坚固的真实。
例如:
“格里高尔慢慢地把椅子推向门边,接着便放开椅子,抓住了门来支撑自己--他那些细腿的脚底上倒是颇有粘性的--他在门上靠了一会儿,喘过一口气来。
接着他开始用嘴巴来转动插在锁孔里的钥匙。
不幸的是,他并没有什么牙齿--他得用什么来咬住钥匙呢?--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这下颚总算转动了钥匙,他准是不小心弄伤了什么地方,因为有一股棕色的液体从他嘴里流出来,淌过钥匙,滴到地上。
“你们听,”门后的秘书主任说,“他在转动钥匙了。
”这对格里高尔是个很大的鼓励;不过他们应该都来给他打气,他的父亲母亲都应该喊:“加油,格里高尔。
”他们应该大声喊道:“坚持下去,咬紧钥匙!”他相信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关心自己的努力,就集中全力死命咬住钥匙。
钥匙需要转动时,他便用嘴巴衔着它,自己也绕着锁孔转了一圈,好把钥匙扭过去,或者不如说,用全身的重量使它转动。
终于屈服的锁发出响亮的卡嗒一声,使格里高尔大为高兴。
”
除此之外,他还能以想象的细节对应生活的感受。
“他大概自己也不清楚要干什么;但是他却把脚举得老高,格里高尔一看到他那大得惊人的鞋后跟简直吓呆了。
不过格里高尔不敢冒险听任父亲摆弄,他知道从自己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是主张对他采取严厉措施的。
因此他就在父亲的前头跑了起来,父亲停住他也停住,父亲稍稍一动他又急急地奔跑。
就这样,他们绕着房间转了好几圈,并没有真出什么事;事实上这简直都不太像是追逐,因为他们都走得很慢。
所以格里高尔也没有离开地板,生怕父亲把他的爬墙和上天花板看成是一种特别恶劣的行为。
可是,即使就这样跑他也支持不了多久,因为他父亲迈一步,他就得动好多下。
他已经感到气喘不过来了,他从前做人的时候肺也不太强。
他跌跌撞撞地向前冲,因为要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奔走上,连眼睛都几乎不睁开来;在昏乱的状态中,除了向前冲以外,他根本没有想到还有别的出路。
”
在现实生活中,父亲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在小说中亦是如此。
再找食物的对峙中,父亲要证明自己的威严、权威,变为甲虫的格力高尔亦不敢触怒自己的父亲。
但父亲为什么不对格力高尔赶尽杀绝呢?作为一个父亲,内心是希望自己的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为什么他反对母亲与妹妹把格力高尔赶出去。
但他却不知道,正是自己的权威,阻止了儿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
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奥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