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之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之联想推断法

联 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 “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
想 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 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
法 词来推断。
死),解释为“遭遇、遭受”。
成 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 语 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 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 联 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 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 想 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 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
殚精竭虑 欲盖弥彰 若即若离
尽 清楚 接近
一蹴而就 完成
文过饰非 掩饰
不伦不类 类
出类拔萃 超出
联想词语
古代的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现代汉 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合 成词. 例如 信:1.相信2.信任3.信用4.讲信用
联想词语
信: 1.愿下亲之信之 2.小信未孚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忌不自信
课内联想演练
①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与……较好
②引次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③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④铨简秀士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简能而任之 选拔
⑤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差错
⑥志义相合,刑牲二、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
释为“约定”。 法 含义。
[应用体验] (2015·广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 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 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
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 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 死,不可犯.。”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作者:王志耀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12期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现略陈数法,以飨读者。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
象形字、会意字,靠的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
例如:(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韩非子-和氏》)(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
(《韩非子·说疑》)(1)句中的“问”,古写作“閒”,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人,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
(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
《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
从页令声。
”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
“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
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此句中的“要”“领”刚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
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例如:(1)忠不必州兮,贤不必以。
(《涉江》)(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
(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文言专题复习
01
结构分析法
03
通假分析法
05
语法分析法
02
据形索义法
04
联想推断法
06
语境分析法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CONTENTS
04
05
01
03
02
字形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2、冀得一归觐jìn
01
03
02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例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
娶
例2:“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 ”,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根本保卫不了 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荒年的春天,自己年幼的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 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渡口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石阶 上山的路全程有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块砌成石阶,那石阶总数有七千多。 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到……去 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 10.可以独飨白粲 càn 食用米 可以独自吃白米饭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 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对举的词语一般词性 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 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1)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振作。(08广东) “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 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义,显然,选项 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
二、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多为“同音代替”,有三种情况: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1)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 (1)没死以闻。(《触龙说赵太后》)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伐檀》)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5)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五、语境推断法
突然 (2)子何绝我之暴也。暴:________ (08福建) 上文有“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 语境,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 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 “暴 病”“暴富”等词,可作出推断。 放弃 (3)轨遂投城遁走。投:_______
(04辽宁)
二、通假推断法
1、通假字与形声字有密切的联系: ①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互相替代; ②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 2、考题中的通假字多数是较熟悉的用法。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 除左司谏。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二、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多为“同音代替”,有三种情况: 1、完全同音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畔主背亲。(《苏武传》) (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4)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 遂除左司谏。(2012新课标) (5)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 奇货。(《促织》)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 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 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给你方法 三、结构推断法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腰系着 选择、选拔
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 “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 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 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 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 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 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给你方法 四、联想推断法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 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差错 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 选拔 ③不以外夷见忽 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 “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
给你方法 六、借助语境法
语境分析推断
内部语境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 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 罪有应得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高考文言文实词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5、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8、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2006年高考湖北卷)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贷宽恕、宽免。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2)联想迁移法:1.联想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2.成语词语联想法。
联系现代汉语中成语中的字词意义带入分析。
联系现代汉语该词的组词词语带入分析3.标志联想法。
(3)结构分析法:结构相似,句意相同或相反的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意思也相同或相反。
比如: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4)语法分析法:根据现代汉语的句子语法来分析。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
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9)语意代入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字形推断法“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1、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庭除甚芜:废弃台阶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三、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1、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5.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6.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kuì“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7.赢粮而景从.yíng“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8.殚dān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méng饥寒冻馁,něi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祭十二郎文》“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3.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审视该句语境“”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4.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6.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7.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居”有的同学译为“居住”,有的同学译为“待过”,放在全文语境中考查都不太确切,应为“做官”才合理.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三)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2.庭除甚芜.wú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5.仆诚以著此书.《报任安书》“以”许多书中都未标明其意义,若用语法来断定,本句中“仆”为主语,“著”为谓语,“诚”为状语.因而“以”应为通假字,本字为“已”,当副词“已经”解.6.自放驴,取樵饮爨(cuàn).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8.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9.故久立与其客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10.徒立故琅láng琊yá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12.部使者檄刚抚定.xí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13.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13.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四)妙用修辞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3.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4.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而不是名词“利益”,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7.党同伐异.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未尝不呼父母也.(五)成语印证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始速祸焉.“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2.举类迩而见义远.ěr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3.其文约,其辞微.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5.拜住袖其疏入谏.“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6.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7.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8.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yè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3.齐人追亡逐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7.咸私哂其矫饰焉.哂:shēn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8.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9.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七)结构求义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3.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6.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nǔ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7.变姓名,诡踪迹.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8.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八)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1.远与恢素善.huī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2.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3.环堵之中.“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4.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dǔn诛封.“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5.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3.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6.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十)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 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五种方法
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字形推断法 语法分析法 组词联想法 课本迁移法 语境分析法
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形 声字的形旁表义,揭示这个字的意思或表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 是参透一个汉字的“关窍”所在。
据此规律,再加上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直接从字形推导出 字义,至少可以据字形推断其意义范围,从而“解锁”词义。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看
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再根据“眄”的对象 “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 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
解析:“足下”为主语,可翻译为“您”,后边直接跟着“深沟高垒”这个名词词 组,因此“深沟高垒”应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理解为: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译文: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 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
4.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 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 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 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词义推断:“微”字,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来理解,其中“微” 为“精微”之意,由此可推断出句中“微”为“精微、精妙”之意。
3. 邻字推断法
除了用组双音节词、联想成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我 们还可以从相邻字入手,继续运用组词联想法来推断。
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同义或反义的词并列使用的 现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永远不能恢复 ,此 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一旦让这
种人得到机会,就会倚仗权势威逼胁迫 来得到他们想要的事物 ,
• 3.泽 泽,通 舍 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 × 成语: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渝:改变,违背,
5. 理,从玉 左偏旁写作王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 答可案知:,王乃竹使质玉人马理鞭其璞而得宝焉 韩非子 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6.襟三江而带五湖 王勃滕王阁序 中的带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治玉,雕琢玉石
中名的副副其,为实
之意, 符合 我也希望你符合他的心
3、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妄成语联想演练,试填出含有加点词的成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地里的出产缴光了,家里的收入用完了
殚精竭虑 尽 形容用尽心思
• 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对于一个 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 应该想象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 词,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古代汉语中的通假 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 母相同 、或叠韵 韵母相同 , 如蚤通早,要通邀,裁 通才,亡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互相代替 ,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 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 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 刀 、弓、矛、戈、斤 斧 、殳 shū 者与兵器有关; • 从马、牛、羊、豕 、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 从讠 言 、辶 走 、彳 行 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文言文实词推断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 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 行判断。如: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 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 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文言文
实词推断方法
一、联想推断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 实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 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 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 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 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浙江卷
例: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
屡试不爽 爽:差错 屡次试验都没 有差错
3、因遗策——
因循守旧 因(循):沿袭
• 三、字形分析法 •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大概方向。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 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 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 “v.治玉(”雕。刻)
•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可借助推断的依据: 字形结构相似、偏旁部首一致、读音接近、词性相同
观察下列句子,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句式结构相同!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4、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 也,非天下也。 “使……灭亡” 5、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词义相反 安逸享乐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 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 这样通过 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 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此类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抬高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
眼力,视力
宾语
4.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主语
动词,料想
主语
5.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意似良 《促织》 名词,神态 6.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宾语
心意,意图
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名词,神态
二. 辨析下列一组“绝”字的用法: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③ 以为妙绝 (副词作补语,到了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作状语,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渡过)
链接高考
例1:
(2000年全国题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一.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1. 金就砺则利 (《劝学》) 2.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1.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 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 刀石”。 2.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 丽”,“昳” 可以理解为“光彩”。
(玉上的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福建高考中“会合不可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④轲自知事不就 ⑤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殚精竭虑 欲盖弥彰 若即若离
尽
清楚 接近 完成 掩饰 类 超出
一蹴而就
文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非
⑥赵奢之伦制其兵
⑦势拔五岳掩赤城
不伦不类 出类拔萃
联想词语
古代的词大多是单音词,在译成 现代汉语时,古代的单音词就相当于 现代的一个合成词。 例如 信:1.相信2.信任3.信用4.讲信用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 “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 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 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 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 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 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 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 意义。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 “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 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 数家之产
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 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 释为“约定”。
想 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
法 含义。
[应用体验] (2015· 广东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 将略。(崇祯) . 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 之。贼走还西山,围 . 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 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 崖,一贼自巅射中象 . 昇额,象昇提刀战益 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 . 死,不可犯 。” .
2015年山东高考中“军皆定次, 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
本
联 想 法
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
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 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即临时驻扎”。
词,举一反三,找出
对应文句,进行相应 迁移。
方
法
示
例
双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2016年天津高考中“生宗质而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善射,娴 将略 . (2)象昇击却 之 . (3)逐贼危 崖 . (4)象昇提刀战益 疾 . (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娴: 熟习 却: 击退 危: 高峻 益:更加 犯: 侵犯
解析:(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 列传》中的 “ 娴于辞令 ” 来判断,此处的 “ 娴 ” 应为 “ 熟 习”。(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 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3)“危”可联想到 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 推断为“高峻”之意。 (4)“益” 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 “ 圣益圣,愚益愚 ” 中的 “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 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5)“犯”可联想到 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 为“侵犯”。
①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其中“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 疲劳 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 ”。
②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 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 年幼 断是“ ”的意思。
联想印证法
方
法
示
例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 课 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落脚点。我们要善于 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
联想教材
•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 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 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 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见”相当于第一 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 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 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其实,在《陈情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课内联想演练
①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素善留侯张良 与„„较好 ②引次江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③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④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 选拔 ⑤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差错 ⑥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杀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联想成语
•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 移到课外。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 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现代汉语中一个合成词就相当于古代的一个单音词。
联想教材
一、联想课内语句推断 高考一般都采用“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 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须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 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 词语的语素,再根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 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 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 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 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 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 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
参考译文: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 习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 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 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 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 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 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贼兵 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 可碰他。”
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之联想法
打牢文言基础(一)
文言实词
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 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 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 打牢。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之联想法
• 联想教材 • 联想成语 • 联想词语
课内联想示例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C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 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登上) 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使……归附)
联想词语
信: 1.愿下亲之信之 2.小信未孚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忌不自信
邻字帮助法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 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 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 ,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 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 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邻字帮助法示例
成语联想示例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同 成语“ 恪守不渝 ”中的“恪”,是 “ 谨慎而恭敬 ”之意。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 成语“ 名副其实 ”中的“副”,为 “ 符合”之意。 “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 胡乱 “ 轻举妄动 ”中的“妄”义同,为“ 之意
”
成语联想演练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