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着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四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各有其认知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遗传、物理经验、社会传递和平衡这四大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作用十分重要。本文从遵循儿童成长顺序安排教学任务、创造丰富情境让儿童主动建构、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来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就不能不提让·皮亚杰(1986-1980)这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据资料,他还是十岁孩童时就已经对生物学知识充满了兴趣,仅21岁时就已经获得了家乡纳沙特尔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在他本人发表了20多篇的专业论文中,绝大多数是关于软体动物的。先前的专业经历让他对自己的心理学后续发展观念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同许多发展心理学家一样,认为儿童从出生直至长大成人的认知结构发展是连续的,但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的过程,后一天既不会比前一天的产生较大的跨度变化,也不会有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高原期。在其理论中还提到,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生理基础便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在这过程中会有阶段性转折点,即儿童在完成上一个发展阶段、便开始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得到不同于上一阶段的认知能力,便能获得适应环境的新方式。皮亚杰不赞同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他认为环境对儿童的作用产生双方的互动之中。即在遗传,儿童主体和环境因素这三者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皮亚杰有理由相信,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建构过程,在此间,儿童主体活动放在第一位,是发展的真正原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他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调节功能的自主能动在儿童发展中关键作用。
他提出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彼此不断产生联系的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在先前的工作中,皮亚杰确立了许多不同的序列,每一个序列都与人格或心理的不同方面联系,因此为他后来全部的感觉运动-智力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比较流行的一种划分是四个主要发展水平或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还包括一些亚阶段。从一名不具备关于自身和周边环境知识的婴儿成长为以逻辑和语言为工具对环境进行智力操作的青少年,这四个阶段发展虽有本质的不同,却也表现出连续的、有阶段、有结构、循序渐进和相互交叉等特点。正如皮亚杰本人所说,“这些阶段不能被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日期。与之相反,年龄会因社会的不同而变化……但是,其交替
出现的顺序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某一特定阶段,必须经过前面的阶段。这些……为进一步发展而准备的前结构必须被建构。因此,我们得到一个(心理)结构的层级,这个层级是建立在一个特定的整合顺序之上……似乎在衰退期会按照相反的顺序而瓦解。”皮亚杰的理论阐明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教育工作和其他领域提供了理论参考。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从出生到2岁左右,婴儿所能做的大多是反射性动作,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与想法。她们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知接触(通过看、听、感觉、品尝、嗅),即本人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行动所产生的后果来认识周边世界。
皮亚杰对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观察使得他又将此阶段划分出六个亚阶段:第一亚阶段即从刚出生时到1个月,通过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1到4个月,进入第二个亚阶段——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婴儿开始根据环境的反应改变自己的模式,如此便可区分同化和顺应;此阶段中,皮亚杰把婴儿的反复抓握与松开动作称之为“初级循环反应”,并提出“在儿童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甚至是创造”的理解。第三个亚阶段为4个月到8个月,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开始区分自我与外界客体。8至12个月即第四个亚阶段,明显的智力动作开始出现,幼儿已经具有了客体永久性。第五个亚阶段即12至18个月,涉及儿童的“三级循环反应”,确切说来是以修正的形式再现原初事件组成——是一种对原初主题的变更,把新事件同化到已经习得的图式中去。18至24个月即是第六个亚阶段,儿童不是一定要亲自对客体进行实验解决问题,而是能对其进行心理表征,并对它们进行组合与认知操作;例如,这时儿童能够找到绕着沙发迂回滚到沙发下面的一只球,儿童所以能够这样做,是由于他虽然看不见球了,但他仍能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心理组合,联想到球滚动的轨道;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
2.前运算思维阶段(约2岁至7岁)
首先说一下皮亚杰理论中“运算”的含义: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皮亚杰理论体系中,比如说客体实实在在摆放在我们眼前,比如真实的小玩具或是书本,我们对它们的操作要么是物理移动,要么是观察我们可以如何移动,这些都属于“具体运算”,而如果话题变换为存在于或可能存在于客体之间关系的语言命题时候,这种智力活动就被称为“形式运算”。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并不能称之为运算,但相比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客体永久性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为说明内化,皮亚杰举过一个例子:有一次皮亚杰带着3岁的女儿去探望一个朋友,皮亚杰的这位朋友家也有一个1岁多的小男孩,正放在婴儿围栏中独
自玩耍,玩耍过程中婴儿突然跌倒在地下,紧接着便愤怒而大声地哭叫起来。当时皮亚杰的女儿惊奇地看到这情景,口中喃喃有声。三天后在自己的家中,皮亚杰发现3岁的小姑娘似乎照着那1岁多小男孩的模样,重复地跌倒了几次,但她没有因跌倒而愤怒啼哭,而是咯咯发笑,以一种愉快的心境亲身体验着她在三天前所见过的"游戏"的乐趣。皮亚杰指出,三天前那个小男孩跌倒的动作显然早已经内化于女儿的头脑中去了。随着语言快速发展与初步完善,儿童开始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前运算阶段能够被分为两个亚阶段。第一亚阶段从2岁至4岁左右,特征是开始运用象征符号、语言的自我中心,以及解决问题时对感知的过于依赖。第二亚阶段从5岁持续到7岁左右,这一时期,儿童有了更具交流性的语言,在皮亚杰的实验中儿童仍处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不具有守恒的概念,过于依赖感知而非逻辑。
3.具体运算阶段(约7岁至11岁)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恒、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 岁时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把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4.形式运算阶段(约11岁到15岁)
青春期的儿童进入这一阶段时,她们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能用思维想象问题发生的条件,过去、现在及未来,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皮亚杰还提出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能根据概念、假设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来得出结论。有一个例子可以具体说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能力之间的差异:如果儿童认识到A=B,而B=C,那么A=C,或者A
按皮亚杰的心理结构模型,青少年中期后的儿童智力不再有发展了,他认为“所有知识都是连续发展的过程,并且从一个较少知识的状态迈向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状态”,此时的儿童已经具有了完整的思维框架,但还需要更多经验、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