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讲义(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2、流水作用(图)
流 侵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 使地表变得崎岖。瀑
水 蚀 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 布、峡谷是河流侵蚀
作
谷和河谷加宽加深 作 用 的 强 烈 表 现 ; 黄
用
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表也是流水侵蚀的结
果
沉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 山区河流在山口形成 积 于流速降低,所携带 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
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游 泥 沙 淤 积 形 成 冲 积 平原和三角洲
褶皱山系 (图)
裂谷、海洋 (图)
(2) 垂直 运动
:地壳抬升 ①地表高低起伏 :地壳下沉 ②海陆变迁
(3)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相伴发生,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主 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地壳运动机制——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及其划分 ①板块的概念 ②六大板块的分布 (图)
风力作用 (图)
风 侵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
力 蚀 沙石,吹蚀地表,形
作
成风蚀沟谷、风蚀洼
用
地;地表沙尘和碎屑物被风力侵来自搬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 地、戈壁、裸岩荒漠、 风蚀柱、风蚀蘑菇
沉 风 在 搬 运 途 中 , 当 风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积 力减小或气流受阻,
便导致风沙沉积
系
主导作用。
back
总结: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back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科普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演变和地球内部的动力机制,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运动和变形。
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1.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的运动。
地球上的岩石层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即地幔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相对运动方式,即板块之间的边界类型:构造边界、演化边界和转换边界。
1.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包括隆起和沉降两种形式。
地球的地壳会因为地质作用而发生隆起或沉降。
例如,山脉的形成是地壳的隆起,而海沟的形成则是地壳的沉降。
二、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分布与运动特征。
根据地壳的结构和运动特征,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7个大板块和数个小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
2.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边界,有三种类型:边界对撞、边界扩张和边界滑移。
边界对撞是指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山脉、火山和地震等现象。
边界扩张是指两个板块从中间分开,形成大洋地壳的生成和海底火山的形成。
边界滑移是指两个板块之间沿着断层面滑动,常常伴随地震活动。
2.2 演化边界演化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边界,主要表现为两个板块擦过或相对移动。
演化边界常见于大陆板块之间,例如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2.3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指处于两个构造边界之间的两个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边界。
转换边界通常表现为地震带,例如美洲板块西海岸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
三、地球的地壳运动与人类生活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的构造单元,如板块、岩浆、地震等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平移和岩体的滑动。
其中,地壳平移是指板块运动,也称之为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是地壳平面上大规模、大范围的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板块边界运动和板块内部运动。
板块边界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边界分离、边界聚合和边界滑动。
板块内部运动表现为板块内部的裂缝、断裂、隆起、下沉等。
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和下沉。
地壳隆升先后经历了成因隆升和侵蚀隆升两个阶段。
成因隆升是指地壳上升是由于构造力、岩石圈的热胀冷缩等造成,形成山地、高原等地形。
侵蚀隆升则是由于地壳隆升后被风化、侵蚀、剥蚀作用消耗而出露在地表。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并发生变形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可以解释地壳的隆升、下沉、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对于理解地球变化、预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板块构造的证据板块构造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带、火山分布带、断裂带等。
地震带是指在地震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线性分布的地震活动区域,这些地震带通常与板块的边界位置相对应。
火山分布带是指在地球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火山活动的区域,这些区域也与板块边界位置相关。
断裂带则是指地壳中存在的一些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也是板块边界的表现。
2. 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包括推测力和牵引力两种。
推测力是指板块之间的向外推挤力,主要由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引起。
牵引力则是指板块之间的拉扯力,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浮力引起的。
这两种力共同作用,导致了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三、地质灾害与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知识点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其与大气、海洋等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板块构造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地球上表层的板块运动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相关的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和发现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独立地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壳运动现象和地表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和预测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二、板块构造的证据1. 地震分布: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分布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特定的地震带上,这些地震带是板块边界的位置。
2. 火山分布: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有密切关系,大部分火山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而板块内部大部分地区没有火山活动。
3. 地球磁场:地球历史上的地磁倒转现象为板块构造提供了证据。
通过对地球磁场的研究,可以了解板块的运动历史和速度。
4. 大地构造测量:利用卫星测量和地面测量等技术手段,可以测量板块的运动速度和相互作用。
三、地球板块的分类地球板块主要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组成,主要分布在陆地上,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等。
海洋板块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主要分布在海洋底部,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四、板块边界和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如地壳的互相碰撞)、转换边界(如板块水平滑动)和扩张边界(如板块之间的拉张)。
板块运动驱动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五、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板块构造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等方面。
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撞击会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板块边界的相互滑动会引发地震;板块下降和熔融会导致火山喷发。
六、板块构造与人类活动板块构造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
备战中考:板块构造学说专题训练讲义一、板块构造学说考点(1)主要内容: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②各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③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等。
板块碰撞,常形成高大山脉、海沟、岛弧链等①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板块张裂运动。
②地中海不断缩小——板块的碰撞挤压。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珠穆朗玛峰在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根据运动方向判读地理现象①箭头相对:两板块作碰撞挤压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则海洋面积将会不断缩小,直至成为陆地;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常常会形成山脉;两板块之间如果是山脉,山脉将继续长高。
②箭头相离:两板块作张裂运动。
两板块之间如果是陆地,将会发展成为裂谷;两板块之间如果是海洋,将会成为新的大洋。
红海喜马拉雅山地中海(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世界两大或含地震带分别是①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②环太平洋沿岸火山、地震带。
二、板块构造学说题型分析(2022·江苏南通)新华社9月16日电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我国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29.20°N,105.34°E。
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下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中海、红海、喜马拉雅山脉和日本),完成下面1-2小题。
1.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因为靠近哪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A.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2.以下是同学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的解释,正确的是()A.红海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在不断缩小B.地中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将不断扩大C.日本位于板块的内部,地壳稳定,很少发生火山和地震D.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会继续“长高”【答案】1.C 2.D【解析】1.由图可知,四川省所在的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是由于靠近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无关,故选C。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以下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 构造性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 变质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经历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石。
- 破碎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发生断裂、滑移等破碎状况,形成断层和地裂缝。
2. 板块构造的特点:板块构造的特点:- 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类型有:边界、转换边界和俯冲带。
- 作用: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 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影响:- 地震活动:板块边界处的构造应力积累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
- 火山活动:板块边界发生俯冲作用时,岩浆活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 山脉形成:板块碰撞或挤压引发大规模地壳抬升,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4.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会在地球历史上漂移,形成过去和现在的大陆位置。
- 海底扩张:1960年代,海洋学家赫胥黎提出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板块边界处海底喷发的岩浆充填了新的海底地壳,导致板块扩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高低起伏,形成 高山和盆地
内力作 用
外力作 用
地壳活动、岩浆 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的能量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 盆地,使地表趋 于平坦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 地
使岩层弯曲或断裂,形成褶 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
背斜 山
褶皱
向斜 谷
(二)、断层
什么叫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 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破裂, 并且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 位移。
c
a
b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流水作用:
(1) 流水的侵蚀地貌:
河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壳 运 动
垂直运动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 主要观点:: 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 板 海上----海洋、海岭 张裂区 块 陆上----裂谷、断层 (生长边界) 构 形成的 大洋板块与 海上---海沟 造 地 形: 相撞挤压区 交界处----岛弧 大陆板块 : 学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说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2) 流水的沉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2. 风力作用:
(1)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
(2)沉积地貌:
沙漠中的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
地壳运动与构造板块理论
地壳运动与构造板块理论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发生的各种变动和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抬升、变形等现象。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地球内部的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造板块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的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地壳发生各种变动。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与原因地壳运动主要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包括地壳的隆起、下沉和抬升。
隆起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常见于山脉和高原的形成过程。
下沉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下降,常见于海洋的形成过程。
抬升是指地壳在竖直方向上的上升,常见于地震活跃区域的地壳抬升。
水平运动包括地壳的滑动和挤压。
滑动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常见于断层带和地震区域。
挤压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相对挤压,常见于造山带和褶皱带。
地壳运动的原因主要有构造力和地质力两方面。
构造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所产生的力量,包括地壳的断裂、褶皱和隆起等。
地质力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包括地壳的侵蚀、沉积和变形等。
构造力和地质力共同作用,导致地壳运动的发生。
二、构造板块理论的基本原理构造板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它认为地壳是由一系列的构造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
构造板块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板块构造、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构造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地质特征。
板块运动是指构造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包括板块的滑动、碰撞和分离等。
板块边界是指构造板块之间的接触带,包括边界的类型和特征。
根据构造板块理论,地球表面上的地壳运动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
三、构造板块理论的证据构造板块理论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证据支持。
首先,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和地震分布与构造板块的相对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形成。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形现象,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相对运动,造成地震、地壳变动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地质现象。
一、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地球的地壳不是连续统一的,而是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以板块边界为界限,相对运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板块边界、构造地貌和地震分布。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
水平运动指的是板块之间发生的相对水平的运动,包括板块的滑移、挤压和拉伸等。
垂直运动则是指板块之间的上下垂直方向的相对运动,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等。
三、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有三种:地热对流、岩石浮力和地球自转。
地热对流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传递引起的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从而推动地壳的运动。
岩石浮力是由于地壳上地幔物质的上浮而对地壳产生的垂直向上的力,也是板块运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地球自转则通过科里奥利力使板块产生相对运动。
四、板块边界和地质现象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部分,包括三种类型:边界消失型、边界产生型和边界保持型。
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会引起不同的地质现象。
边界消失型板块边界往往发生于大洋中部,其特征是地震活动频繁,火山活动较少。
边界产生型板块边界常见于大陆边缘,伴随着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边界保持型板块边界多发生于大陆内部,主要表现为地震活动。
五、地壳运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地壳运动是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
当板块边界发生滑移、挤压或拉伸时,会引发地壳运动,导致能量积累和释放,进而引发地震。
同时,在板块边界形成、消失或保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火山活动,造成火山爆发。
因此,地壳运动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六、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发生的重要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构造的关键要素。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形态变化,如地壳的隆升、下沉、抬升等;而板块构造则是指地球上被划分为不同板块的地壳片段,它们以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基础,决定着地壳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即板块构造;垂直运动则是地壳板块内部的变形和位移,主要包括隆起、下沉和抬升等。
1.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描述了地球上被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板块,并通过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地质过程。
目前,地球上被广泛接受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壳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数十个大、小板块,它们通过构造边界相互接触和运动。
2. 隆起运动隆起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隆起,如山脉、高原等。
隆起运动常伴随着岩石的受压和弯曲,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并造成了地壳的垂直变形。
3. 下沉运动下沉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下沉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陷,如洼地、海沟等。
下沉运动常伴随着岩石的拉伸和断裂,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如断层和裂谷。
4. 抬升运动抬升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运动,使得地表地形产生持续性升高。
抬升运动是由地壳板块内部的岩石物质运动、地热活动或构造运动引起的,如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热加热等。
二、板块构造的原因板块构造形成的原因和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岩石圈的脆性地球上岩石圈是相对脆性的外壳层,由于内部地球物质的运动、岩石的拉伸、压缩等作用,岩石圈会发生断裂、变形和位移,从而导致板块构造的形成。
2.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具有不同的密度和物质性质,形成了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类板块。
它们在构造边界上相互作用,引发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专题5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的深度
大洋的最深处并不在大洋的中心, 而是在大洋的边缘这又是为什么?
海沟
洋脊
地幔物质
软流层
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作用的驱动力
板块内部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稳定
消亡边界 (碰撞) 陆洋碰撞
生长边界 (张裂) 裂谷、海洋
陆陆碰撞
巨大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练习
亚欧 太平洋 1、日本位于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 定。
地中海 大西洋 太平洋
红海
思考: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能够从海洋变成高大山脉,那么同学 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运动理论,思考分析太平洋,大西洋, 红海,地中海的命运.它们未来面积是变大还是会变小?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在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地带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它逐步上升,成为“地球的第三极”。 据观察测算,喜马拉雅山至今还以每年15—50毫米的速度仍 在升高。由于喜马拉雅山脱海成陆很晚,因此,又是世界上 最年轻的山脉。
为什么雄伟的喜马 拉雅山上会有海洋 生物的化石?
喜马拉雅山 上如此巨大 的褶皱是怎 样形成的呢?
专题5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的发现
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
•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 2、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产生大陆漂移现象
•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2、(不定项选择)下列应用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 的解释,正确的是 ( ABC )
A. 大西洋是板块张裂而产生
B. 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
c
c
图2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2回答8—9题。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8.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9.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 B.L<N C.L>K D.M>N
( (
) )
(2011·海南高考) 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走向及两侧板块的名称 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洋隆起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南美洲
⑴.在六大板块的 范围内,图中占了 ( ) A .3 个 B .4 个 C .5 个 D .6 个
c
汤加海沟
大西洋 中脊
澳大利亚
① 印度洋脊
⑵.不在剖面图上的洋流是( ) A.马达加斯加暖流 B.秘鲁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巴西暖流
c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 东太平 答: 南美洲 洋隆起 ⑶.图中的热带沙漠有 A .1 处 B .2 处 ( ) C .3 处 D .4 处 大西洋 汤加海沟 ⑷ .图中①处热带 中脊 雨林气候形成的 主要原因是( ) A.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澳大利亚 ① 降水丰富 印度洋脊 B.受台风影响,降水丰富 C.迎风坡,多地形雨; 同时还受暖流的影响 D.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指出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经过的重要地区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000~3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 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 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 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 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3—5题。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 )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4.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东南向 ( )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2)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一、引言地球的内部构造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教案将以《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为任务名称,针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需求,从地球内部构造的概念、地震、火山活动和板块构造等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影响。
二、地球内部构造的概念1. 地球内部具有层次性地球内部从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厚度较薄;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层次,厚度约为2900公里;地核又可划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铁和镍的混合物,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2. 地球内部构造与地球表面特征地球内部的物质分布对地球表面地理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山脉的形成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都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
三、地震的原因与地壳运动1. 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地壳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包括板块的迁移、碰撞、断裂和滑动等。
2. 地震的影响地震不仅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威胁,还对地球的地貌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地震能够引起山脉的形成和地形的改变,对于地震灾害防治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四、火山活动与地球内部的关系1. 火山的形成与特点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喷口,喷发物质包括熔融岩石、岩浆、火山灰等。
火山具有喷发频繁、造山作用等特点。
2. 火山对环境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地球的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包括火山喷发引起的空气污染、地质景观的改变等。
同时,火山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对于人类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五、板块构造与地球内部的关联1. 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被不断分裂和重组的地壳板块形成的一种构造现象。
板块构造的理论为解释地球内外地理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的关系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球是一个活动的行星,其地壳不断发生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而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被分割成数个相互关联的板块,它们在长期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互相运动。
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板块构造运动和地震、火山活动等。
板块构造运动源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能量变化,而地震和火山活动则是板块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
首先,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地壳被分割成若干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以不同速度和方向进行相对运动。
根据地壳运动的差异性,板块构造学分为三类:构造边界板块、大陆内板块和岛弧板块。
构造边界板块是指两个板块之间形成的边界,包括板块之间的相碰、相拉、相滑等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往往会造成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构造边界就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大陆内板块是指板块内部没有形成构造边界的地区。
大陆内板块的运动通常是由于地壳的岩石变形和应力的积累,最终导致断裂和变形。
例如,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引起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并且导致了印度-亚洲板块之间的地震活动。
岛弧板块是指位于板块边界附近,与其它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岛弧。
这种板块构造是由于构造边界地区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相互碰撞而产生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弧,如日本列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群岛。
其次,板块构造运动也与地震和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发生在构造边界板块、大陆内板块以及岛弧板块的交界处。
地震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破坏,还会引发洪水、地面塌陷、海啸等灾害。
火山活动是另一种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的现象。
当构造板块在火山带上相互碰撞或分裂时,岩浆会从地下涌出,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活动常常在构造边界板块和岛弧板块之间发生,如环太平洋地区的火山带。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
C.热柱模型认为所有的向上对流被 限定在几个狭窄的地幔柱内,而下 降流则是冷的、重的俯冲着的大洋 板块。
16.3.7 威尔逊旋回
大洋演化的六个阶段 1、胚胎期:东非大裂谷 2、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 5、终了期:地中海 6、遗痕期:地缝合线
威尔逊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一闭合循环或旋回 称作威尔逊旋回。
a.扩张初始阶段: b.扩张发展阶段: c.扩张萎缩并转向
收敛阶段: d.俯冲阶段:
e.闭合阶段:
实例:(其主要阶段在现实中均可找到对应构造区域)。
a.扩张初始阶段:大陆板块还没有完全拉开,故尚未 形成洋壳,如东非裂谷;
b.扩张发展阶段:这时已经出现洋壳且在继续扩大, 如红海海盆;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
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 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二、海底扩张学说
②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 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 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 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①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 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 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 边缘。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①俯冲边界
③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 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的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
这种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递和构造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板块构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
一、地壳运动的形式地壳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带。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地表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火山活动则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和火山活动经常发生在地壳运动带上,地壳运动带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主要区域,它是由于构造应力在地壳中的传递而形成的。
二、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通过对地球表面地震、地壳磁化、地质构造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规律。
目前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大陆板块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大陆的板块,它们主要由厚度较大的大陆地壳组成。
大陆板块均位于大洲上,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壳。
大陆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质构造。
而海洋板块则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海洋的板块,主要由厚度较小的海洋地壳组成。
海洋板块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它们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海沟、海岛、海山等地质构造。
四、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形式,它与地震、火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边缘相互靠近、相互推离以及相互滑动。
当板块相互靠近或相互推离时,会产生构造应力,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最强烈的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
而火山活动则是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相互推离导致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增加而发生。
总结: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壳内部热量传递和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