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河南城建学院《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重点总结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总结第一章区域发展的概念: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但其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自然资源承载力(名词解释、论述)P27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
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第三章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P69)简答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简答)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与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区域文化的含义:(简答)区域文化既包括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共五篇)第一篇: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word版区域分析计划及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地区观点:地区是一个空间观点,是地球表面上据有必定空间的、以不一样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区构造形式。
地区特点:地区的整体性、地区的系统性、地区的动向性、地区的不重复性等新地区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家产);全世界化(全世界经济、全世界文化);生态化(可连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地区观:1)地区空间观:地区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2)地区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地区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地区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地区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地区市场观:有限干涉的现代市场。
地区特点、新地区背景和新地区观对“地区”观点理解的影响:亲,此题请自由发挥!6.地区科学观点:地区科学是用各样近代计量剖析和传统区位剖析相联合的方法,由地区或空间的诸因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别和变化的剖析下手,对不一样样级和种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地区剖析的观点:地区剖析主假如对地区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点及其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剖析,商讨地区内部各自然及人文因素间和地区间互相联系的规律。
地区剖析的主要内容:1)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剖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剖析3)地区经济剖析4)地区发展条件剖析第二章1.地区发展的资源条件剖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散布与地区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2.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示的期间内,利用当地资源及其余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切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连续奉养的人口数目。
3.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论的内容:生态环境检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论、生态环境影响剖析与评论4.生态环境赔偿观点: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白者提供赔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提纲及整理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本质特征:整体性:由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
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2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自上世纪以来,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1992年巴西的世界环境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3区域规划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人口、资源、环境”(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
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容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方法论对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区域分析与区域重点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种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旳、以不同旳物质客体为对象旳地区构造形式。
2. 区域特性:区域旳整体性、区域旳系统性、区域旳动态性、区域旳不反复性等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4. 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旳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旳现代市场。
5. 区域特性、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旳影响:亲,本题请自由发挥!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多种近代计量分析和老式区位分析相结合旳措施,由区域或空间旳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旳差别和变化旳分析入手,对不同级别和类型区域旳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旳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旳概念:区域分析重要是对区域发展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性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旳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互相联系旳规律。
8. 区域分析旳重要内容:(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3)区域经济分析(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第二章1.区域发展旳资源条件分析旳内容:自然资源旳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区组合、开发运用方式与方向、开发运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种国家或地区旳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旳时期内,运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旳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旳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旳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运用旳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旳辩护者提供补偿旳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整理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整理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上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的⼀部分,并占有⼀定的空间(三维)2)具有⼀定的范围和界线;A范围有⼤有⼩B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3)具有⼀定的体系结构形式A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B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5)区域的整体性6)区域的结构性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1)区域规划还不是⼀门完整意义的科学,但具有空间科学的特征,是空间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2)区域规划是20世纪后半叶政府的重要议程;3)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也是区域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5.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a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主要指区域⾃然条件和⾃然资源、⼈⼝与劳动⼒、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b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为选择区域发展的⽅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问题诊断:a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从经济发展的⾓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分析评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个全⾯的考察、评估,为下⼀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b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和问题诊断;c区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和问题诊断。
3)区域发展⽅向符合策略分析:a区域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案⽐较,确定区域发展的⽅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b区域发展的分析应包括经济、社会和⽣态环境三个⽅⾯,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的标准。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归纳)一、名词解释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
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扩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
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6.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7.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8.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9.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10.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1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12.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13.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15.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1、地区规划所指的“地区”观点是什么其拥有何特点地区是一个空间观点,是地球表面上据有必定空间的、以不一样的物质客体为构成因素的地区构造形式。
地区的基本属性:地区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地区拥有必定的范围和界限地区拥有整体性和构造性地区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 :依据地区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面的差别性区分,地理现象呈失散、均一性散布;假如多种特点存在,要依照区内各个因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 :依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有关性区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系统为中心,经过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四周地区(要地)产生影响,结节点 +要地 =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有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重申联系性。
3、怎样理解新的地区观(一)新地区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家产成为新的经济增添点,也在改造着传统家产。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别并存,“同时化”挣脱了交通的约束。
3、全世界化全世界化经济和全世界文化使地区一定参加全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连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鸣,将来的地区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地区观1、地区空间观:对地区界限和地区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地区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地区不只是是一个范围的观点,也是一个拥有特别内涵的实体的观点。
2、地区资源观: 对资源种类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地区发展的要点因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涨,地区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地区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遇到重视。
对地区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记。
3、地区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要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纯真追求经济总量的增添逐渐演变成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连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评价单元的确定(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1)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3)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然资源评价方法: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5.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6.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7.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9.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10.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1.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12.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紧急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1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14.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要点整理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1)资源开发;(2)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3)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8、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
10、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
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出口替代: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土地利用集约度: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产业:产业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一)新区域观的背景1、知识化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
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1、何谓区域发展的外部性(一)外部性的概念externality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即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
2、何谓生态环境补偿补偿的主体和方式分别有哪些(一)定义(P52)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
(二)补偿主体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如财政补贴、财政援助、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提高劳保待遇等。
市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主体;生态建设的获益主体。
社会:环保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个人(三)补偿方式经济补偿:a、财政转移支付b、基金(如NGO的捐款)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非经济补偿:a、实物补偿b、技术(智力)补偿c、政策补偿3、几个重要概念:生态环境产益: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影响。
反映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过程。
生态环境受益: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产品与服务的效果。
生态环境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
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
生态环境受损: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危害或影响。
反映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遭受的生态环境致害与损失。
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有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区域。
(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区)生态环境受益区:享受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提供的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即从生态环境产益区获得恩惠的地区。
(享受生态服务的输入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天然污染物质自然释放区和排放人工污染物的人类活动区。
生态环境受损区:天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区或破坏区。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导致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受益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出现空间分离现象。
这正是经济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也是区域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的根源。
第三章1、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有哪些(P67)(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3)劳动分工规律(4)区域利益2、评价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技术素质指标有哪些1)人口的身体素质对区域人口身体素质的分析应着重分析营养和地方病的影响。
主要指标: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儿童智力水平、地方病发病率,新生儿死亡率、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根据各年龄组死亡或存活几率计算出的期望值,通常都是指某一时段的新生儿的平均期望寿命。
)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主要指标:人口受教育等级与年限、劳动者职务及技术等级、每万人口中大学人数、小学普及率、中学普及率、专业技术人员占劳动人口比重第四章1、如何理解科技进步的概念一)技术进步的概念(P110)(1)包含科学发明与进展及其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应用中的进步。
(2)经济学上的技术进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技术本身的变革、发展;二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经济概念2、从哪些方面评价区域科技条件掌握重要的指标评价内容: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研究与发展(R&D)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指标。
(一)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常用每万人中的R&D人员数表示)、科技人力资源培养(二)研究与发展经费R&D经费总量、R&D经费分布、R&D经费来源(三)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利、科技成果(四)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第五章1、何谓区域投资环境区域投资环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1)概念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狭义的投资环境包括区域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环境、区域政策环境以及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广义的投资环境还包括与区域相连的周边地区投资环境、国家投资环境以及大的国际投资环境。
(2)构成要素第六章1、绿色GDP概念:绿色GDP核算体系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因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部分。
“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
计算方法: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自然部分虚数包括: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人文部分的虚数包括: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的支出,由于失业、犯罪、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狭义的绿色GDP指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
2、何谓国家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涵盖了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政治民主、经济开放和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大环境(P148)第七章1、区域规划的新理念(一)区域空间整体协调的理念该理念强调区域规划是全域覆盖的空间规划,强调通过整体环境建设提高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间“无缝链接”和“无边界合作”在空间关系上,打破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规划方式,促进城乡之间的整体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处理好点-点、线-线、面-面、点-线、点-面、线-面、点-线-面等多种关系。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由单纯关注经济增长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生活质量的综合提升,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通过规划创造吸引人的发展环境,提供服务人的生活环境,构筑适宜人的空间环境(核心)。
尊重人对规划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倡导性规划)。
(三)全球化的开放发展的理念中心-腹地模式被核心-边缘模式取代;扩展了区域分析的视野,打破国家界线,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寻求区域发展的定位和机遇;催生了许多超国家尺度和跨国境尺度的区域规划,大大扩展了传统区域规划的规划尺度,提升了区域规划的规划层级。
(四)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理念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区域规划必须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为进一步发展留有空间;其次强调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考虑资源环境的容量。
总之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整体效益,既重视纵向时序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要重视各横向发展单元的整体协调。
(五)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动态发展理念区域的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综合社会环境等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
区域发展不再依赖于“所有”,而更依赖于“所能”,即区域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动态的,要求区域规划必须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切实的可操作性,要求将区域作为更大区域范围的一个点看待,在空间上采取开放式结构,在时间上强调发展阶段性和时序性。
(六)以约束条件为前提的有限发展理念首先是规划选择的开发空间的有限性,区域发展要重视自然“门槛”,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强调空间准入,发现限制性因素,明确各区域可以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等用地内容;其次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有限性。
(七)区域协商协调的平等规划理念区域内或区域间在充分博弈基础上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自下而上”的平等协商达到利益协调的区域规划最终才会得到“自上而下”的贯彻与实施。
2、增长极概念“增长极是指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
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3、增长极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不能把增长极与城镇等同,只有具备发动型或启动型工业的城镇才能是区域增长极;2、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选择启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3、增长极不是布置在原有相当规模的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