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五行穴教案.ppt
董氏奇穴-五行穴

精选版课件ppt
10
3、手三重穴(脾) 位置:
• 手一重穴:手桡骨茎突上2.5寸,阳溪与曲 池连线向上2.5分处。 手二重穴:手一重穴直上1.5寸 手三重穴:手二重穴直上1.5寸 主治:同足三重穴
精选版课件ppt
11
2
一、 董氏五行穴——下五行
1、上三黄(明黄、天黄、其黄简称上三黄)------肝
• 位置: 明黄穴:大腿内侧面之正中央处 天黄穴:明黄穴直上三寸 其黄穴:明黄穴直下三寸 注:上三黄以明黄穴为取穴标记
• 主治:肝癌、肝硬化、各种肝炎、肝机能异常、肝 机能不足引起之疲劳、胆汁分泌不足引起之消化不 良、胀气;脊椎长软骨压迫神经、椎间盘突出症(特 效)、脊椎骨膜炎(骨刺);中风半身不遂、癫痫(特效) 、手足舞蹈、昏迷咽语、高低血压
4、手驷马穴(肺) 位置:
• 手驷马中穴:肱骨小头外侧髁上缘上五寸 ,三焦经与大肠经之间之中线上
• 手驷马下穴:手驷马中穴下1.5寸 • 手驷马上穴:手驷马中穴上1.5寸 • 主治:同足驷马穴
精选版课件ppt
12
5、手下三皇穴及手肾关穴(肾) • 位置:
手天皇穴:手尺骨鹰嘴向下有一筋陷处,接近 心门穴 手肾关穴:手天皇穴向下一寸 手地皇穴:手尺骨茎突上2.5寸处,近肠门穴 手人皇穴:手地皇穴上3寸处,近肝门穴。 • 主治:同足下三皇及足肾关
精选版课件ppt
15
• 2、肝门穴
•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 豆骨六寸处
•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针下后可止肝痛,针右 旋可解胸闷 ,针左旋可止肠痛
• 主治:急性肝炎
• 说明及发挥:针左手为主,对急性肝炎有特效 ,合并肠炎者加肠门,成到倒马针,疗效甚佳 ;配三黄(天黄、地黄、其黄)治疗慢性肝炎 亦有特效,可治理B型肝炎。
董氏奇穴讲座PPT学习教案

例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 五虎五。董氏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的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身意味,五 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 则用于加强五虎一,三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脚跟痛。
1.脏腑别通论
2.病象理论 3.整体局部全息观
第3页/共21页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 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董氏奇穴 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 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源于明 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 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小 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第1页/共21页
董氏奇穴之命名
董氏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 己姓名命名。
以部位命名:正筋,灵骨,肩中,侧三里 以五行命名:木穴,水金,木火,土水 以脏象命名:妇科穴,脾肿穴,肝门穴 部位和效用命名:手解,指肾 穴位之数字命名:三重,五岭,七星等。
第2页/共21页
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胃学说、五行学说均 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 几个理论学说。
。
第4页/共21页
病象理论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表现于外的现象,如瘀斑、瘀 点、斑块样色素沉着、局部疼痛、压痛等。董氏奇穴针灸学提倡 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再看局部的三步诊法。望、闻、问、 切四诊结合使用,以查病象,定其治疗穴位。即于体表异常颜色、 异常感觉、异常形态、异常疼痛或压痛处进针。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杰按: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有清热袪风, 调理肠胃之功,并能清头明目,调和营血, 透过大肠与肝通,治疗头晕,血压高疗效 极好。由于关节对应及手足阳明相通,治 膝关节扭伤(胃经通过膝眼)效亦甚佳。 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功能极好,本 穴善于治疗气分血分实症热症,本穴能治 外感高热及阳明热盛之证,透过肺与大肠 表里,可治荨麻疹、皮炎、皮肤搔痒症、 丹毒、疖肿等。
杰按: 、 内关可以说是全身第一大穴,是急救必用 之针。透过手厥阴(心包络)与阳明(胃)相 通,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对晕厥、心脏衰弱等 急症皆有效。 本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与三 焦表里。又为奇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 本穴具有醒脑开窍,宣闭固脱,宁心安神,镇 静止痛,解郁疏肝,宽胸理气,和中降逆,健 脾止呕之功。主治功效甚多,大致以心血管, 消化系、精神神经及循行部位病变为主。同时 对于五脏气机功能逆乱病变亦有调整作用。
(八)尺泽〈手太阴肺经之合穴〉
在肘窝横纹之外侧,摸之有一大筋, 筋外侧之凹陷中。
主治: 1.咳嗽‖。2.五十肩(泻针)|。 3.半身不遂∠。4.网球肘|。 5.任何关节屈伸、挛急‖。 6.尿意频数‖癃闭‖。 7.上腹疼痛‖。8.鼻衄‖。9.牙痛。 10.痿症。11.荨麻疹。 ※以上皆以毫针针刺为主。 12.气喘。13.霍乱(急性吐泻)(配委中更 佳)。14.急性呕吐。15.胸闷胸痛。 16.肩臂不举,肩臂痛。 17.手腕痛。18.急性扁桃腺炎。 ※以上皆以三棱针刺血甚效。
(四)后溪〈小肠经俞穴〉
在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 1.腰痛∠。2.闪腰岔气∠。 3.颈椎病‖。4.腰椎病‖。 5.颈项强不能回顾∠。 6.落枕∠。7.肩痛∠。8.背痛。 9.坐骨神经痛∠。10.腿弯痛∠。 11.三叉神经痛∠|。 12.颜面神经震颤。13.耳痛。 14.痉病。15.惊厥。 l6.癫痫。17.癔病。18.疟疾。19.督脉失衡。 20.荨麻疹。21.配腕骨∠治手腕痛|。 22.配腕骨治黄疸。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汇报人:2023-12-21•董氏奇穴概述•常用穴位及功效•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目录•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常见问题解答与答疑解惑•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董氏奇穴概述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所创,是一种独特的针灸疗法。
定义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融合了针灸、按摩、拔罐等多种疗法。
起源定义与起源董氏奇穴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董氏奇穴还融合了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人体内部五行平衡来治疗疾病。
理论基础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特点与优势董氏奇穴具有取穴少、刺激强、见效快等特点,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优势相比传统针灸疗法,董氏奇穴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董氏奇穴还具有调节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常用穴位及功效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开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的功效。
足三里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曲池穴常用穴位介绍功效与作用调整脏腑功能董氏奇穴通过刺激相应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
缓解疼痛针对各种疼痛症状,董氏奇穴可以选取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辅助治疗董氏奇穴可以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头痛、失眠等,通过刺激相应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适用于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疼痛症状的缓解以及辅助治疗多种疾病。
适应症对于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慎用或禁用董氏奇穴治疗。
同时,对于急性病、感染性疾病等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也应避免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03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临床应用范围董氏奇穴在针灸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功能障碍等。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 优势
疗效显著,见效快
董氏奇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 有显著的疗效,往往能够快速
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对董氏奇穴的刺激,能够 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达到疏 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而治愈疾病。
董氏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包 括针刺、按摩、拔罐等,不同 方法之间疗效可以相互补充,
THANKS
肾关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治疗手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疗时要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 染。
治疗手法:采用针刺、艾灸、按 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 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 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患 者,应谨慎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学习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得其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பைடு நூலகம்泛性。
在操作过程中,董氏奇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 并发症。
通过掌握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治 疗,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陵泉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肝胆疾病, 以及头痛、眩晕等。
肾关穴
主治肾脏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及耳鸣、耳聋等。
神阙穴
主治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痢疾等, 以及虚脱、休克等。
穴位配伍与治疗原则
灵骨穴与肾关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阳陵泉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 穴位学ppt课件

在数家医院治疗三月无效,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经 其子背负而来,仅在尺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次即皮肤 收口而愈,见者无不称叹刺血之妙。
编辑版pppt
34
皮肤病的治疗:
1、从肺论治 2、从肝论治 3、从瘀论治 4、从心论治, 5、调脾胃,收尾达到不复发。
3.除治上述病外,尚能治睪丸炎及腮腺炎 (原理见2.)也可治对侧手指麻木。
4.「手术」之针一、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 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这说明针浅治 近,针深治远,其它穴都可以此类推,十 四经穴亦同此理.
编辑版pppt
14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小间穴
编辑版pppt
15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小间穴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 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3.所谓禁忌双手取穴,尽量少取穴,减轻进针痛 苦,一般可采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两边皆病, 以男左女右为主。据经验本穴双手取穴并无大碍。
编辑版pppt
20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外间穴】
编辑版pppt
21
第一章 一一部位
外间穴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 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 痛。
编辑版pppt
35
第一章 一一部位
综论:从上述食指之六穴看来,皆与木有关, 印证了肝与大肠通的理论。故能治心脏, 或为“种木生炎”之故。
编辑版pppt
36
第一章 一一部位
【脾腫穴】
编辑版pppt
37
第一章 一一部位
脾肿穴取穴: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线 上,三分法、共二穴。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PPT课件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 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 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 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 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
三阳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阖〉
三 阴手 三足 阳相 同配
气
相 求
足膀胱 小肠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心包 肝 足
结语
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
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 「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 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 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 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 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 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 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 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 原穴,能解脾湿。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
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 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 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 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 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 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一、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源自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 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 「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 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 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 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 证。
董氏奇穴-五行穴教材课程19页PPT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董氏奇穴详解图文ppt课件

• 4、络病理论
• 该理论源于《内经》,昌明于叶天士,董公又有更深入而 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 据。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任 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 瘀血为机转。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 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可以这样说,董氏独门刺血针 法,使一些看似复杂的疑难重症迎刃而解,涣然冰释。
• 2、同气相求 • 杨师又称之为“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
性的发挥与创造。体应之要点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 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皮治皮。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 削骨针(四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 方有特效;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 腿外侧体表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 位在皮部,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 之瘀络刺血,一次而愈。 • 3、脏腑别通 • 该理论《内经》未见,首见于《医学入门》,但其源流则 不甚了了。杨师发前人所未发,认为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 衍而来,并在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 三焦通、肝与大肠通之后,又补充了心包与胃通。脏腑别 通,实乃脏腑气化相通。此一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 广泛的应用。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主治膀胱经之背痛; 中白、下白在三焦经上,补肾作用极佳;木穴在大肠经上, 治肝火旺极具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 心绞痛特效。
董氏奇穴图文汇编
上 资料来自网络参考供学习
目录
• 1---20图解 • 21---25.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 26—27.董氏刺血针法之特点 • 28---31. 特色诊法 • 32---43.治疗特色 • 44---62.精华董氏奇穴特效配穴 • 63---79.董氏72绝针 • 80.---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歌诀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部位 手指部 手掌部 小臂部 大臂部 足趾部 足掌部 小腿部 大腿部 耳朵部 头面部
名称 一一部位 二二部位 三三部位 四四部位 五五部位 六六部位 七七部位 八八部位 九九部位 十十部位
10
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从表面看来十分繁杂,无规可循,且于“十四正经”
毫无关系。但当深入研究之后就回发现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 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 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 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 “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 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 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14
“九九部位”腧穴特点
3
理论基础
传统针灸
董氏奇穴
《黄帝内经》
经络学说为基础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为原则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整体观 和
整体与局部对应 的观点辨证取穴的
4
理论理基础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 胃学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 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几个理论学 说。
1 脏腑别通论 2 病象理论 1 整体局部全息观 1 现代神经学说
11
3.1.董氏奇穴分布特点
董氏奇穴多接近骨缘分布,针刺时讲究紧贴骨缘。 这与传统腧穴多分布于筋、肉间隙,多位于神经、血管 附近有所不同。董氏奇穴针感以局部酸胀为主,很少有 循经感传,而传统腧穴针刺时多见传导。现代研究表明 针刺效应与神经传导有关,与骨膜传导也有很密切关系。 骨膜上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较易获得理想针感, 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获 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董氏奇穴参考幻灯片

1971年,董景昌先生以董氏奇穴针灸治愈高棉总统 龙诺之半身不遂,其针术之神奇震撼台湾。
5
? 1973年,董景昌先 生为弘扬董门绝学, 摒弃门户之见,率 先打破其先祖不传 外姓之常规,开门 授徒,一生授徒73 人,并取其祖学之 精华,署名出版 《董氏针灸正经奇 穴学》一书(本书 为董景昌先生撰述, 其门人笔录而成)。
为: 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 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 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 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 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 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 其穴位分布与十四正经不同,具有独特的布穴体系。
7
8
一、董氏掌診顏色的診斷 診視浮起之靜脈血管,或診視部位上的斑點。 白---- 慢性疼痛性炎症。 青---- 內臟功能失調,主寒證及虛證。以及循環不良。 黃---- 慢性疾病或急性黃疸性疾病。 紅---- 發炎重有邪熱。 黑---- 久病、瘀甚、危症或不治之症。
9
二、董氏掌診形態的診斷
1 發病時間: 浮---- 疾病初期、病轉輕、新病。 沉---- 久病、病較重、慢性病。 2 疾病位置: 氣色淺---- 病在皮膚淺處,主表。 氣色青---- 病在中。 氣色烏黑 ---- 病在裡。
15
(9) 、四花上穴:右脚有青筋密布,主肝有病变,左脚主肠胃。 (10)、上腹部:见青筋交错,系肝硬化末期。 (11)、胃仓穴及京门穴:有压痛点,有胆结石病变。 (12)、脾俞及胃俞穴:右侧有压痛点,有胃溃疡病变。 (13)、风池:有压痛点为病毒感染。 (14)、百会:压诊现凹陷,为血压亢进,神经衰病变。
10
3 病勢:(依斑點分布情形 ) 疏---- 病較輕。 密---- 病較重。 4 病情: 肉凸起---- 實證、病較嚴重。 肉凹陷---- 虛證、臟腑功能失調。 顏色淡---- 正氣虛。 顏色濃---- 邪氣盛。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董氏奇穴简介 • 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 • 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 • 董氏奇穴的实践和技巧 • 董氏奇穴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 董氏奇穴的案例分享
01
董氏奇穴简介
起源和历史
董氏奇穴源自董景昌先生,其 在中国*传承并发扬光大。
董氏奇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 帝时期,经过历代的完善和发 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
多种取穴方法
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如 可以取局部穴位、远端穴位、脊椎 两侧穴位等。
疗效显著
董氏奇穴具有疗效显著的特点,尤 其对于一些常见病症和慢性病的治 疗效果较好。
适应症广泛
董氏奇穴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可以 用于治疗多种内外妇儿疾病,如头 痛、失眠、哮喘、痛经等。
03
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
针灸疗法
董氏奇穴对于缓解疼痛、改善 症状具有显著效果。
董氏奇穴还可以改善身体的整 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 病的发生。
董氏奇穴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大 量临床实践的验证,被誉为“ 绿色疗法”。
02
董氏奇道,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等。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进行刺激,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
安全操作要点
1
在进行董氏奇穴刺激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 和考核,确保掌握正确的刺激方法和技巧。
2
在刺激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 停止刺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就 医。
3
在进行刺激时,必须注意卫生和消毒,以免引 起感染。
06
要点一
按经配穴法
按照经络循行路线,选择相应穴位进 行配伍,如“合谷配太冲,主治一切 疼痛”。
要点二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5PPT课件

以治筋痹也。」。 -
6
这两种刺法,对于治疗筋病效果均甚佳,
包括身体的拘挛,强直,抽掣,弛缓皆有疗效。
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穴在阿基利斯腱之大
筋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疼痛甚效,
治疗腰扭伤效果亦佳。再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
贴筋刺入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
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
而上下行者,经脉也;左右行者,络气也。
其为穴也,经行至此而为之凝,故穴必附
于骨。」。
-
4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 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 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 甚佳。例如灵骨贴骨治坐骨神经痛特效 〈配大白贴骨更佳〉;人中、后溪、束骨 均能治疗腰颈骨刺,配风市穴抵骨更佳。 灵骨贴骨治疗脚跟骨刺甚效。加取束骨穴 贴骨牵引更佳。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 上踝炎〈网球肘〉;太冲贴骨治手脚痛, 尤其是治疗膝痛更有效。
伍 谈「体应全息」针法应用
-
1
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之对应,及体与脏之
对应,可以说是全息针法的一部份,也是董氏
奇穴学之中心思想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
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渊源。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
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
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这理综合董
师景昌及个人近四十年之临床经验,将理论与
-
8
《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 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 中脉故也,以取经络之血者。」;「赞刺 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 治瘫肿也。」。另一种刺法,则是刺入至 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 贴血管以治血管之病,此种针法在古书未 见记载,为董师常用之针法之一,亦当属 刺脉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选文档
1
• “董氏五行穴”结合辩证施治,确实为我们 中医治疗提供了一个简单便捷的方法。
• 就是可用手五行和足五行结合起来施治。 可左手配右足,或右手配左足这样子,交 替针治,既保证了治效,又减轻了病人总 针一处的痛苦。
• 在施针时,结合患者病变部位,施以动气 针法,效果更著
优选文档
2
一、 董氏五行穴——下五行
优选文档
16
• 3、肠门穴
•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 腕豆骨三寸处
•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 主治(1)肠炎(2)头昏眼花
• 说明及发挥:主治肠系疾病,在腹痛里急后重或急 欲如厕之际用手按压可缓解便意
优选文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7
优选文档
5
4、驷马穴(驷马上穴,驷马中穴,驷马下穴)-------肺
• 位置: 驷马下穴:膝髌骨外上缘直上七寸五分 驷马中穴:驷马下穴直上二寸 驷马上穴: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注:五分手小指宽度
• 主治:肺结核、肋骨痛、肋膜炎、肺弱、肺病、肺癌、肺 部纤维化、胸背痛、胸部撞击之内伤、挫伤、哮喘、肺机 能不足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鼻炎、耳聋、耳鸣、耳炎、 颜面神经麻痹、眼角膜炎;牛皮癣、各种皮肤病(特效)、青 春痘
• 手通关穴:手通山穴下一寸五分 手通天穴:手通山穴上一寸五分 主治:同腿关山天穴
优选文档
10
3、手三重穴(脾) 位置:
• 手一重穴:手桡骨茎突上2.5寸,阳溪与曲 池连线向上2.5分处。 手二重穴:手一重穴直上1.5寸 手三重穴:手二重穴直上1.5寸 主治:同足三重穴
优选文档
11
4、手驷马穴(肺) 位置:
主治:淋病、阳萎、遗精、滑精、小便出血(血尿)、膀胱炎、肾 盂炎、肾萎缩肾功能代谢(洗肾)、腰椎骨痛、脖子痛、头晕、
手麻、痛风、糖尿病、肾亏之腰痛、背痛、眼球歪斜、散光、 妇女美容要穴
肾关主治:胃酸过多、倒食证(反胃)。眼球歪斜、散光、贫血、
癫痫、精神病、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肾亏、坐骨神经
痛、腰痛、肩臂痛
优选文档
15
• 2、肝门穴 •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
豆骨六寸处
• 手术:针三分至五分,针下后可止肝痛,针右 旋可解胸闷 ,针左旋可止肠痛
• 主治:急性肝炎
• 说明及发挥:针左手为主,对急性肝炎有特效, 合并肠炎者加肠门,成到倒马针,疗效甚佳; 配三黄(天黄、地黄、其黄)治疗慢性肝炎亦 有特效,可治理B型肝炎。
优选文档
6
优选文档
7
5、下三皇(天皇穴,人皇穴,地皇穴)-----肾 • 位置:
天皇穴: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下一寸
人皇穴:内踝骨尖直上三寸五分,三阴交(内踝直上3寸,胫 骨内侧面后缘)直上五分处
地皇穴:人皇穴直上四寸 天皇,地皇,人皇三穴合称下三皇.有时将天皇副穴,地皇,人皇三 穴亦称下三皇功效更大 天皇副穴又称(肾关穴):阴陵泉下二寸半(天皇穴下一寸半)
• 手驷马中穴:肱骨小头外侧髁上缘上五寸, 三焦经与大肠经之间之中线上
• 手驷马下穴:手驷马中穴下1.5寸 • 手驷马上穴:手驷马中穴上1.5寸 • 主治:同足驷马穴
优选文档
12
5、手下三皇穴及手肾关穴(肾) • 位置:
手天皇穴:手尺骨鹰嘴向下有一筋陷处,接近 心门穴
手肾关穴:手天皇穴向下一寸
手地皇穴:手尺骨茎突上2.5寸处,近肠门穴 手人皇穴:手地皇穴上3寸处,近肝门穴。 • 主治:同足下三皇及足肾关
优选文档
8
二、 董氏五行穴——上五行
• 1、手上三黄穴(肝) • 位置:
手其黄穴:上臂内侧之正中央点为手其 黄穴 手明黄穴:手其黄穴下二寸 手天黄穴:手其黄穴上二寸
主治:同腿上三黄穴
优选文档
9
2、手关山天穴(心)
• 位置: 手通山穴:在上臂外侧中线(肩峰与肘尖 连线)上,距尺骨鹰嘴之上缘4.5之处。
1、上三黄(明黄、天黄、其黄简称上三黄)------肝
• 位置: 明黄穴:大腿内侧面之正中央处 天黄穴:明黄穴直上三寸 其黄穴:明黄穴直下三寸 注:上三黄以明黄穴为取穴标记
• 主治:肝癌、肝硬化、各种肝炎、肝机能异常、肝 机能不足引起之疲劳、胆汁分泌不足引起之消化不 良、胀气;脊椎长软骨压迫神经、椎间盘突出症(特 效)、脊椎骨膜炎(骨刺);中风半身不遂、癫痫(特效)、 手足舞蹈、昏迷咽语、高低血压
优选文档
4
3、足三重穴(足一重二重三重)-------脾 • 位置
一重穴:足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二重穴:足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横开一寸,一重穴直上二寸 三重穴:足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横开一寸,二重穴直上二寸
• 主治 脑(癌)瘤、脑性麻痹、脑膜炎、脑震荡昏迷、甲状腺肿大、扁 桃腺炎、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乳瘤、乳房小叶增生、 食道癌、舌下腺癌、脾脏肿大、腹膜炎
优选文档
13
优选文档
14
补充
• 1、心门穴
•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肉侧陷处,距肘尖一 寸五分处
• 手术:针深止五分,禁双手用穴
• 主治:(1)心脏炎,心跳胸闷(2)呕吐,干霍乱
• 说明及发挥:本穴在小肠经上,小肠合穴附近,治 疗心脏病有特效,亦治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 尾骶骨痛以及内侧膝盖痛。
优选文档
3
2、关山天(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三者)------心
• 位置: 通关穴:大腿正中线膝盖上缘正中直上五寸骨上 通山穴:通关穴直上二寸 通天穴:通山穴直上二寸 注意:双侧共六针,拇次指张开为七寸
主治;心脏病、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肌梗塞、头晕、心 悸、胃病、脑贫血、心律不整、腿风湿无力、下肢浮肿、 膝盖痛、重性胃病及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 姙娠呕吐(特效) 说明:通关,通山,通天为治疗心脏疾病最重要穴,对于全身 血液循环有立即见效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