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课件: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四化同步”——评《“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四化同步''——评《“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张安安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K 擀询谥!l E dn -將鳖 ;册嗥»:酣:作者简介:张安安(1998-) +女,安徽宣城人,研究生就读于安徽建筑大学经管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投 与。
基金项目:教育厅《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案例库和教学案例推广 建设》项目(皖教秘科〔2015〕49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7-7359( 202( )04-0024-02DOI : (0.( 6330/j.c n ki.1007-7359.2021.04.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结构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隹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 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足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也是解决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强调,表明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注 和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短板亟需补齐,特别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
我 国是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地少人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相关政策宣传与落实力度不够等难题,这些一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已经越来越重要。
鉴于此,东莉教授、汪青松摘要:文章针对陈莉教授,汪青松教授的专著《“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评述。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化同步”发展不仅在于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层面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而且需要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更需要四个层面之间耦合协调、互动同步。
为此,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需要明确“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信息化的融合引领功能、工业化的转型发展功能、城镇化的需求拉动和环境打造功能,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跟进功能。
标签:四化同步;科学内涵;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在当前的发展时期,必须厘清“四化同步”的理论内涵、发展本质、发展要求和实现路径。
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1.“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内涵“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深刻的基本内涵。
第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经济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作用,在城乡地理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第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社会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使城乡共同分享公平的发展环境和生存空间,实现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四化同步”发展的生态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全面纳入各产业和城镇、生产和生活的整体社会生态系统,构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
第四,“四化同步”发展的文化内涵。
“四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基于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等,客观科学、与时俱进地统筹城乡文化价值观,有机融合乡土观念和现代城市文明,促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五,“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内涵。
推动“新四化”同步发展
由于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和农地生产功 能的重要性 , 在
农村集体土 地使用 制度改革 的具体 细节上 必须慎重考虑 、
全面掂量 , 严 防可能引起 的负面影 响。在城镇化和农业 现
质量 问题 , 也要提升耕地综合产能 。 通过 良田改造 , 建 代化 过程 中 , 要 以保 障农地 生产功 能为前 提 , 有 限度地放 数量 、 农 田规模化 、 生产机械化 、 环境生态化 的高 开农村土地 市场 , 防止城市土地 资本化开发转移到农村 ; 严 设布局合理化 、 将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 提高生产要素利 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并建立清 晰的产权制度 和科学 标准基本农 田, 用效率 , 降低农 田环境污染负荷等 ,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的财产税收体系 , 形成农地资源与财产保护的有效机制 。 二是 实现 土壤 资源的 可持续利 用。 在保证一定数量耕
三 、确保土地资源尤其是农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一
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生态高值农业
当前我省农业面临几大挑战 , 包括 : 确保食 品安全的任
是拓 宽耕地红线的 内涵。坚守耕地红线不变 是保护
务日 趋艰 巨;提高农业 比较效益 的难度不断加大 ;
迅速发展形 势下 , 采用 系统工程学 的方 法 , 在不 同 尺度上全 面规划 、 全 面组 织农业生产 , 推 出适宜我
省 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 术体 系 , 引领我 省农业 向知识化方 向转变 , 为构建 我省知识 型农业
做出理论 和技术上的储备。
五、 因地制宜,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盐碱类型 、 盐碱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条 将无法化解 而 日益严峻。因此 , 在 当前保 持家庭联产承包 盐碱地分布地域 、 件差异 ,开发集成各具特色 的工程—农艺一生物相结合 的 制度 不变 的前 提下 , 由市场 主导 、 政府介 入 的农 民组织方
四化项目PPT教案
第21页/共61页
胜利油田分公司
二、主要做法及初步成效
(二)模块化建设方面
依据设计图纸,结合组对、拉运、吊装、现场焊接等安装要求,合理划分施工 预制模块。
“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与实践路径研究——兼论甘肃省“四化同步”的战略选择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 2 0世纪 6 0年代 的 日本 , 尔后译成英 文传播到西方 , 西方社 会普遍使 用“ 信 息社会” 和“ 信息 化” 的概念是 7 0年代后 期才开始 的; 中国学术界和政府认为, 信息化就是计算机 、 通
信 和网络 技术 的现 代 化 ; 就 是 从 物 质生 产 占主 导 地
任 重 道远 , 切忌 急功 近利 。
2 0 1 2年 , 党 的十 八 大 提 出城 镇 化 建 设 , 强 调 要
韦伯 主义学派代表人物里克斯和莫尔 , 主要将伯吉 斯的同心圆模式要素与住房等级 的韦伯理论结合起
来, 对不 同住 宅群进 行不 同的定 义 , 后 来 又进行 了相
构 想与路径选择等发展模式——通 过理 论 的工程 转化 , 必将 对实践 发生 系列 影 响。所 以 , 在发展 战略及 其路 径选 择、 理论政策方 面将会对甘肃省 “ 四化同步” 与整 体经 济 、 多极突破发展方面进一 步提供依据 。在 实践方面具备相关 的操 作应用价值而具备预期 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第3 O卷
第 4期
甘肃科 技
Ga n s u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I f . 3 O No . 4 Fe b . 2 0 1 4
2 0 1 4年 2月
编者按
城镇化 , 尤其是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关键词 , 也被视作 未来中国经济的驱动
省“ 四化 同步 ” 发展的战略构想 与实践路 径选择 ; 通过 对“ 四化 同步” 主要 问题 的研究 以及 对重点与难点 的突破性研 究, 进一步 明确甘肃: 省的“ 四化同步” 的 战略 内涵及其 路径选择 ; 将会对甘 肃“ 四化 同步 ” 发展 、 实现甘肃整 体经济社
“四化同步”勾勒发展新路径
“四化同步”勾勒发展新路径作者:暂无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3年第4期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曾是鼓舞几代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响亮口号。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八大又做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在今年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雾霾、人口红利拐点、产能过剩、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空壳村、农地征用矛盾……这些两会上讨论的热点,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难题,千头万绪的背后其实有一条清晰线索,答案都指向“新四化”。
文/周鹏胡铂“四化”即四个现代化的简称,虽然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每一代中国人心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这是因为“四化”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新中国历史上曾先后提出过四个“四化”,纵观其内涵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出,每个版本“四化”的提出,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而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最新提出的“四化”,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既继承了以往“四化”中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内容,又与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表述相比,增加了信息化相关的新内容,这不仅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且也描绘出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趋势。
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和寄生性决定了信息化能够融入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这在十七大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及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已经得到部分证实。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的同时,实现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而我国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问题,这其中有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特殊国情,也有我国重化工业追赶策略带来的连锁反应。
如何破解同步发展难题,不仅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对广大后发工业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四化”同步推进的逻辑演进与互动发展研究
识 密集型的高新技 术产业转变 。为此 ,可以说信息化 是工业
※农 业部 软科学课题 ( 2 0 1 1 O 9 ) :完善城 乡平等要素 交换 关系研 究;农业部 2 0 1 2 年 专项课题 :中国不 同区域工业化 、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 同
步推进 的模 式选择 和政 策支持体 系研 究 ;2 0 1 2 年天津 市哲 学社会科 学研 究规划资助项 目 ( T J Y Y1 2 - 1 1 5 ) :天津市农村工业化、农 业现代化和 农村城镇化 同步推进 的综合评价 与实现路径研 究。
四化 ”发展历 产 业形态转变 。而信 息化的发展则 不断突破传统工业高 度依 发展具有历 史性 、阶段性和必 然性 。将我国 “ 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来分析 “ 四化同步”的历史演变 : 赖 资金 、自然资源 等生产要素 障碍 ,由资本密集型产业 向知
第一 阶段 ( 1 9 5 0 一 l 9 7 8 年) ,建国初期通 过以政府 主导的 化 的高 级形态 ,是技 术不断变革 中产业 结构优化 ,产业 效率 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发展模式使得我 国工业化建设取得 了较 大
二 、工业 化 、信 息化 、城 镇 化 和农 业 现 代 化 的 逻辑关系
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 化和农 业现代 化之 间相互促 进 , 相互发 展 。从~化三 改到 十一届三 中全会提 出的农村家庭承 包经营 ,到 党的十六大报 告提 出的统筹城 乡经 济发展 ,到十 七大 的信息 化与工 业化 “ 两 化融合 ” ,再到 十七届五 中全会
会发展的先进 生产力 ,城乡 关系 不断由城乡分割 的二元体制 村流动 ,为城乡统筹提供 了新 的发展条件 。在城 乡格局 基本形 家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能力得到 提升 ,农业现代化发展 的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随后两年的1号文件接连关注农业现代化问题。
这是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最新定位,明确了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三化”相同的战略地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建设道路农业现代化是指利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即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先进生产要素不断应用于传统农业中引发的包括物质、人力、技术、制度等一系列要素的变革和更新,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逐步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显著。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成效显著,而农业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为实现“四化同步”宏伟目标,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2、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随着国内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升,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
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农产品需求将达到7万亿t,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确保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将会有所增大。
在国内现有条件下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仍不稳固,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又伴随着耕地和水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
根据农业发展现状,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的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新四化同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新四化”同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新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必须使产业发展、就业吸纳和人口集聚相统一,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们不能在农业衰退、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下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而必须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新四化”同步是党的十八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推动“新四化”同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10
“新四化”同步是党的十八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推动“新四化”同步,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四化同步”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四化同步”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从“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我们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
华夏兴业产业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院袁友晶表示,四化同步具体执行者为各乡镇政府,乡镇贯彻执行“四化同步”的方针,应该重点从发展乡镇工业、建设新城镇、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四个方面着手。
一、在承接产业转移,搞好协作配套上下功夫,积极发展乡镇工业乡镇整体工业化相对水平较低,部分偏远乡镇甚至还没有工业。
鉴于此乡镇一级发展工业,应该从“配角”做起。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
未来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逐步转移。
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土地等要素瓶颈制约,一部分工业资本必然会向乡镇进军。
乡镇要抢抓这一机遇,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不管大小,都要主动承接。
二是当好孵化器。
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工业经济的“三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万家小微型企业孵化工程,乡镇应该以此为切入点、重点,支持本地创业型、创新型小企业,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小微型企业逐步成长壮大。
三是做好协作配套。
从零配件做起,从大工业生产的某一道工序做起,与城区相关产业配套,在获取产业链条中间利润中谋求本地发展。
二、坚持产城一体、城乡一体中的方向,着力建设新城镇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城乡一体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一是完善规划。
按照“四化同步”的理念、要求、目标,把工业和农业、城镇和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高标准编制和完善本乡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镇建设等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和建设融合对接。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
结合本乡镇的区位、土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有优势的原材料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第三产业,规划建设乡镇特色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增强乡镇园区的集聚能力和服务能力。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
“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相关关系评述“四化”协调发展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互动模式。
为此,以协议、协调发展概念的深入理解为基础,提出“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并深入分析“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完善“四化”协调的理论体系。
标签:“四化”;协调发展;内涵0 引言“四化”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四化”协调发展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研究四化“协调”首要是认清“四化”协调发展内涵与“四化”间两两的相关关系,对促进“四化”协调发展制定“四化”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四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协调在辞海中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一致。
随着对协调认识程度的加深,协调涉及的学科也在增加,从过去的系统学、控制学到现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
曾珍香(2001)从系统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系统从无序转换到有序,达到协同或和谐的一种状态。
其目的就是减少系统的负效应,提高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和整体效应。
井辉(2006)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协调是通过外力使系统中分散的各个要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并且使之配合适当。
力求相互配合,以达到预期目的。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
关联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有别于协调,关联是协调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关联则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度越大,两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程度越明显,一般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中的关联度去衡量。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在协调的基础上加入发展要义,体现的不仅是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更是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地理特点
概述研究区域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描述研究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包括人口、GDP、产业结 构等。
数据来源和处理
数据来源
说明数据的来源,包括统计数据、调查数据、文献资料等。
数据处理
详细描述数据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标准化、 转换等。
实证分析与结果解释
衡,不同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方面。
0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实现
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全面发展。
03
研究意义
通过对四化同步测度与评价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
依据,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
四化同步测度的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通过将多个指标综合成几个主成分,以反映四化同步 发展的整体情况。
熵值法
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熵值,以反映四化同步发展的协 调程度。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通过计算各个指标与理想值的灰色关联度,以反映四 化同步发展的差距。
03
四化同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四化同步发展的动态变 化,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以便于观察和 分析四化同步发展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评价指标的选取
经济现代化指标
选取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市场化程度提高 等方面的指标,如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 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等。
社会现代化指标
选取反映社会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稳定等 方面的指标,如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床位数、社会治安 案件发生率等。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
论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作者:夏金梅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7期夏金梅(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十八大对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四化的科学内涵,理解四化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建设中科学贯彻新四化的政策方针。
关键词:四化同步;科学内涵;衡量标准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8-0261-02一、问题的提出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2年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观点,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把“三化” 同步变成“四化” 同步,及时增加信息化,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化”同步是我党“三农”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创新,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决策,体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的根本要求。
深入探索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和衡量标准,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三化”协调发展科学内涵的研究,依托信息化加速发展,推动发展机制的创新;而且有利于推动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三农”理论,推动各具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一)“四化”的本质新型工业化依赖科技创新,依托信息化走低能耗、少污染、高收益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技术的优势,向智能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则是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第一、二、三产业,利用信息交流和网络共享,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业劳动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二、三产业布局向城镇集中。
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我们党基于对“四化”重要性、关联度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应当从怀化实际出发,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坚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同步发展,要在认识上有高度 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城镇化的龙头地位。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城镇化的发展,聚集人类社会大部分物质资料和生产生活设施,推动人口集中化布局、产业集聚化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集约化提供,为优化社会分工、加快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是加快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推进200 多年来,世界上目前有5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率超过80%。
我国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方兴未艾,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密集区人口仅占全国的9%,地区生产总值却占全国的31%。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城镇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命脉的主导,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城镇人口也将不断增加, 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投资需求。
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也是生活方式转变、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扩大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使城乡巨大的市场需求得以源源不断地释放, 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表明,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度达0.85,城镇化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GDP 就可以提高0.15 个百分点,就业率就可以提高0.33 个百分点。
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必要性
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必要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指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革命化主要是就干部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而言的。
它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年轻化是就干部年龄、体力、精力而言的。
它要求干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胜任本职工作。
知识化是就干部科学文化素质而言的,它要求干部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比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专业化是就干部业务水平、专业能力而言的。
它要求干部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成为所领导的那个领域的内行。
“四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革命化是前提。
1981年6月,党的十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各级领导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正式写入党章。
此后,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就成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强调: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也是我们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新形势下继续坚持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保证,更是实现爱民、为民和富民思想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新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必要性就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这突出表现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加速向多极化演进,国际政治出现复杂化局面,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自苏东巨变以来,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经济成分多元化,必然引发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愈加复杂。
在此种背景之下,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如何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显得比较尖锐。
四化同步发展下的村庄产业规划与发展PPT课件
• (二) “四化”同步发展下不同村庄产业选择
(一)“四化”同步发展下的村庄类型
• 1.城镇周边村庄
• 2.靠近城镇村庄
不同区位村庄
• 3.远离城镇村庄
• 4.靠近景区村庄
(二)“四化”同步发展下不同村庄产业选择
工业化类型:内生型工业化、外来型工业化
在城镇化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同区位村庄工业化道路选择: 1.城镇周边村庄:村民为居民,物业经济
2021/4/18
23
(一)乡村旅游业主要特点
1.乡村旅游业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大产业相结合的新型 产业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系江荣吉教授把乡村旅游称为第六产业,原因有 二:一是乡村旅游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也就是一、二、三产业,1 +2+3=6;二是效益大增,乡村旅游围绕农业产业化,做到农产品生产、 加工、销售一体化,乡村旅游效益是相乘的,即1×2×3=6。因这两方面原 因,故乡村旅游又可称之谓第六产业。
2021/4/18
3
一、中国城镇化趋势
•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城镇化内容 • (二)中国城镇化现状 • (三)中国城镇化趋势
2021/4/18
4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摘要)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 作为“食”要素,乡村旅游中的餐饮,强调的是本土、绿色、环保,一些利用本土自然生态种养而成农产品经开 发形成的餐饮品种,不仅为游客提供食欲上的需要,而且也引导了生态、健康饮食潮流;
新四化、基本国情、党、民、法三者统一的相关内容
新四化的相关内容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解决好农业和粮食问题,要放在发展的全局中来统筹。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这“新四化”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城镇化蕴含着最大的内需潜力,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
我们说要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实质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红线、打牢农业基础、确保粮食安全。
统筹“新四化”发展,需要平衡多方面关系。
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
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
只有“新四化”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十八大报告将凝聚共识、汇集力量,让中国在“新四化”道路上快步走好。
如何认识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部学习课件: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曾业松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同志们,大家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
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路径,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内涵很丰富,既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还包括城市农村同步发展,区域同步发展。
这“四化”是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同时又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道路。
概括地说,中国之所以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讲,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第一个方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但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同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人民利益出发,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
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观念,坚持对人民授权,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体现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要求我办事情、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用实践检验。
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事实搞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然后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办法来。
现代化建设要走同步发展的道路,正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对历史经验证明唯一的正确道路。
当然,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各地在同步发展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体验各自的特点,比如在我国西部,四川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这是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以四川省委提出来“两化”互动,就产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这是符合本地特色的一个同步发展的道路的选择。
这就是我们讲的为什么要推进同步发展的第二个依据。
三、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第三个依据:推进同步发展,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们可以回顾新中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走过的道路。
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这样一个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提出来“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始探索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党中央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新中国向何处去。
总结历史经验,近代以来,我们受西方列强欺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方进入了工业化社会,船坚炮利。
而我们还在农业社会阶段,拿着大刀长矛,怎么抵抗得了西方列强?因此,我们必须走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搞工业现代化,买机器、造厂房要有资本。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财政一穷二白,有点财富都给国民党带走了。
我们怎么样积累资本,发展工业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就是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
通过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来发展工业化。
此我们实行了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工农产品还有价格剪刀差。
与此同时,农业税继续照征,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从农业拿到更多积累到城市发展工业化。
那么,这个政策,这个体制贯彻下来,结果怎么样?我们的工业化发展了。
60年代的时候,我们工业产值在gdp 当中,只占30%多一些。
那么到了7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gdp当中,工业产值占到75%以上,很清楚,20多年的时间,农业支持工业,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建立了工业化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
工业化发展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的农民没有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人均收入133.57元,和城市的市民相比1:2.57,城乡差别形成了。
此外,市民有各式各样的福利,而农民基本上没有,这就是我们说得工业化发展了,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大家看到,就是我们推进了改革开放。
我在这里还要给大家讲的是:建国以后,我们一方面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因为只有农业现代化发展了,才能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加快工业化的发展。
怎么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我们提出了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建立在实践过程当中,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54年,一届人大提出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四个现代化。
1956年,一届三大三次会议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怎么建新农村?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1956年到1967年十年农业发展纲要》,这个纲要讲了40条政策措施。
这个纲要的贯彻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1961年,中央在广州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叫《人民公社条例》,这个条例,讲了60条政策措施,两个文件讲了100条政策措施,讲得是什么?讲得都是怎么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毛主席和当时的中央决策层来看,5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主要的目标就是推进农村集体化、农业现代化。
集体化加现代化就是我们要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大家知道,党中央非常重视推进农村集体化,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全面建成人民公社化、集体化的体制,制度形成。
实践证明,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用集体的来解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世界各个国家,都重视发展合作经济,这也证明了集体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当时的合作化所采取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你看我们当时集体化怎么做?把刚刚分给农民不久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产权,这些土地种什么?怎么种?合作社的干部说了算,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甚至有些地方农民一天吃三天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了,农民家里的粮食都收到了合作社,吃大食堂,剥夺了农民的生活自主权。
可以想象,对这样一个体制制度,农民能高兴吗?农民不满意,这个制度、体制必然会出现重大的问题。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合作社的干部,真的以为共产主义已经到来了,生活安排没有计划,一天吃饭,两顿干一顿稀,一年的粮食半年就吃完了,到了春天,遇到了灾荒。
有些地方,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于是就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
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合作化走了弯路,出现了曲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内有的领导同志向组织建议,调整农村政策。
但是,毛主席认为,我们党内出了右倾机会主义,除了修正主义。
他提出来,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他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断定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所以1967年,本来毛主席提出来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时候,但这个时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没有实现。
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一年多。
这就我们集体化走过的一段弯路。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集体化方向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搞新型合作经济。
毛主席非常重视农业现代化,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他讲了很多重要的思想,比如毛主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50年代中期开始,全党大半水利,上了5万多个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
事实说明,50年代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不是没有成就,最大的成就就是水利建设。
但是,50多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经济生产实力薄弱,水利建设没有能够持久地加以维护,所以,现在水利工程出现了严重不配套,工程老化,以至于水利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不仅生产用水不能保证,生态用水危机重重,很多地方老百姓饮水都出现了困难。
因此,我们前年中央出了一个新的一号文件,就农业的水利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其中一种重要决策是10年投入4万亿来加强水利建设。
毛主席对农业现代化有根本性的思考,他提出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个重要思想,为后来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因为搞农业机械化,我们就设立企业,就有乡镇企业,有农村工业化,有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道路。
毛主席非常重视科学技术,专家们种得好,他像一个种田能手一样归纳了八个字: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
毛主席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他提出来:学生不仅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全面发展。
他强调要把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他主张推广合作医疗,很快形成了合作医疗的网络。
那么我们现在搞新型合作医疗,就是对毛主席这个思想继承创新、完善发展。
那么我们知道,工业化发展了,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形成了。
怎么办?1978年以后,我们推进了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举措,解决了什么问题?归纳一下,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实现经济发展,解决人民的温饱,实现富裕,走向全面小康。
第二,是要追求社会的公平,特别是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那就是农村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这个发展过程我们看到有三个转折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转折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了现代化建设。
怎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怎么解决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的问题?农民自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家庭承包,分田单干,小冈村自己这么做了,第二年粮食丰收了,还贷款,缴公粮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大家普遍认识到这是解决温饱的一个有效途径。
所以,1982年,中央出台了第一个“一号文件”,开始全面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