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习课件: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部学习课件:选择四化同步发展道路的背景、依据和意义
曾业松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
同志们,大家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及路径,对当前和今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内涵很丰富,既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包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还包括城市农村同步发展,区域同步发展。这“四化”是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同时又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道路。
概括地说,中国之所以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讲,主要依据有三个方面:
一、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第一个方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大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丰富,但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同时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从人民利益出发,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价值论,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工作路线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思想观念,坚持对人民授权,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集中体现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要求我办事情、想问题,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用实践检验。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事实搞清楚,把问题搞明白,然后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的办法来。
现代化建设要走同步发展的道路,正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并对历史经验证明唯一的正确道路。
当然,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各地在同步发展过程中,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选择,体验各自的特点,比如在我国西部,四川由于产业发展滞后,影响城市化的发展,这是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以四川省委提出来“两化”互动,就产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发展,这是符合本地特色的一个同步发展的道路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讲的为什么要推进同步发展的第二个依据。
三、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三个依据:推进同步发展,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们可以回顾新中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趋势,这样一个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提出来“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开始探索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党中央思考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新中国向何处去。总结历史经验,近代以来,我们受西方列强欺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方进入了工业化社会,船坚炮利。而我们还在农业社会阶段,拿着大刀长矛,怎么抵抗得了西方列强?
因此,我们必须走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搞工业现代化,买机器、造厂房要有资本。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财政一穷二白,有点财富都给国民党带走了。我们怎么样积累资本,发展工业化?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就是
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通过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来发展工业化。
此我们实行了计划经济,农产品统购统销,工农产品还有价格剪刀差。与此同时,农业税继续照征,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从农业拿到更多积累到城市发展工业化。那么,这个政策,这个体制贯彻下来,结果怎么样?我们的工业化发展了。60年代的时候,我们工业产值在gdp 当中,只占30%多一些。那么到了7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gdp当中,工业产值占到75%以上,很清楚,20多年的时间,农业支持工业,我们建立了独立的工业化体系,建立了工业化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
工业化发展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的农民没有能够分享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人均收入133.57元,和城市的市民相比1:2.57,城乡差别形成了。此外,市民有各式各样的福利,而农民基本上没有,这就是我们说得工业化发展了,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大家看到,就是我们推进了改革开放。
我在这里还要给大家讲的是:建国以后,我们一方面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因为只有农业现代化发展了,才能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怎么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我们提出了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建立在实践过程当中,那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54年,一届人大提出来,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四个现代化。1956年,一届三大三次会议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建新农村?毛主席亲自主持起草,《1956年到1967年十年农业发展纲要》,这个纲要讲了40条政策措施。这个纲要的贯彻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1961年,中央在广州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出台了一个新的文件,叫《人民公社条例》,这个条例,讲了60条政策措施,两个文件讲了100条政策措施,讲得是什么?讲得都是怎么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毛主席和当时的中央决策层来看,5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主要的目标就是推进农村集体化、农业现代化。集体化加现代化就是我们要建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大家知道,党中央非常重视推进农村集体化,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互助组、合作社、高级社,1958年全面建成人民公社化、集体化的体制,制度形成。实践证明,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用集体的来解决,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世界各个国家,都重视发展合作经济,这也证明了集体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当时的合作化所采取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你看我们当时集体化怎么做?把刚刚分给农民不久的土地,集中到合作社,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产权,这些土地种什么?怎么种?合作社的干部说了算,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甚至有些地方农民一天吃三天饭都没有说话的权利了,农民家里的粮食都收到了合作社,吃大食堂,剥夺了农民的生活自主权。可以想象,对这样一个体制制度,农民能高兴吗?农民不满意,这个制度、体制必然会出现重大的问题。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合作社的干部,真的以为共产主义已经到来了,生活安排没有计划,一天吃饭,两顿干一顿稀,一年的粮食半年就吃完了,到了春天,遇到了灾荒。有些地方,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于是就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合作化走了弯路,出现了曲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内有的领导同志向组织建议,调整农村政策。但是,毛主席认为,我们党内出了右倾机会主义,除了修正主义。他提出来,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他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且断定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所以1967年,本来毛主席提出来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时候,但这个时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没有实现。我们看到的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开展一年多。这就我们集体化走过的一段弯路。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集体化方向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搞新型合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