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影片分析
钢的琴-电影赏析
谢谢观赏!
• 4、横向平移机位+固定人物
• 给人送葬的一段,用的是缓慢的平移机位,镜头从一个个 演奏者划过,背景是钢厂的冷却塔,演奏的是俄罗斯的悲 伤风格的三套车,在突兀地传来画外音之后,变为欢快的 步步高,镜头缓慢平移最终定格在灵棚上,欢快的乐曲和 葬礼的悲伤格格不入,让人哑然失笑。这种平移镜头真是 用到了极致。在之后有一段婚礼,跟最初的葬礼对比强烈 ,还是机位平移,先扫过乐队,再扫过男主女主,再给群 像,最后给新郎新娘,点名婚礼主题,跟葬礼的顺序一摸 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演奏的乐曲,葬礼最后镜头给的是灵 棚,点明葬礼主题。
小菊:陈桂林的妻
子,因为陈桂林下岗。 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 恋,跟了一个有钱的商 人。要求与丈夫陈桂林 离婚,并且要求独生女 的抚养权。
淑娴
大
刘
陈桂林女友和陈桂林入学校偷钢琴,
被人发现被抓。一直支持陈桂林。
主人公
陈 桂 林
• 陈桂林; 一个曾经的无上光荣的工人阶级,一个失去组织依托的底层劳 动人民,一个依然有朴素梦想的技术工人,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失 去老婆的男人,一个有一群“狐朋狗友”的小人物,他是中国社会转 型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缩影。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工人的一些突 出特点:技术过硬、踏实勤劳、生活拮据、粗野豪放甚至世俗狡黠。 也是这些特点在时代发展改革而来之时,让他们一度感到茫然无助和 无所适从。他们很现实,几十年甘之如饴地围绕着某个重工业据点, 辛劳工作、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他们又很不现实,经常回味着为时 代所不容的过去,并做着与自己实力不相称的春梦,这却也是他们顽 强生存的精神源泉。他的忽悠能力。反观陈桂林想向姊姊借钱时,只 见他跟着数落姊夫:「你首先就得解放思想,解放完思想才能解放自 我…」,然而,侃侃而谈的陈桂林不也是拉不下脸而顾左右言他,宁 可照顾人也不愿给人添堵的东北爷儿们形象尽现其中。“我爹给我起 这名,陈桂林,就是希望我能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没想到夹生 了。”这个背着油头,蓄着胡子的中年男人,曾有过或者一直有着一 腔抱负,最终完成了“造钢琴”这件能事儿。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温情与现实交织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朴实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 90 年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工厂的倒闭、工人的下岗,让曾经的荣耀与安稳瞬间崩塌。
主人公陈桂林就是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员,他为了留住女儿的抚养权,决定和一群同样落魄的工友们一起打造一架钢琴。
电影的画面风格带有浓郁的工业气息,破败的工厂、陈旧的设备,这些场景都在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这种视觉呈现不仅营造出了一种怀旧的氛围,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冲击。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且富有层次感。
陈桂林,一个怀揣着音乐梦想却被生活所迫的父亲,他坚韧、执着,为了女儿可以付出一切。
他身上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梦想的坚持。
他的工友们,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困境,但在打造钢琴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团结。
胖头的莽撞、快手的机智、季哥的豪爽,每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真实。
在情节发展上,《钢的琴》没有刻意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一种平实的方式展现生活中的点滴。
从陈桂林决定造琴开始,遇到了种种困难,资金的短缺、技术的难题、家庭的压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这种在困境中不断前行的力量,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特别是在造琴的过程中,大家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专长和经验,一点点地将钢琴拼凑起来,这个过程不仅是对钢琴的制作,更是对生活的重新构建。
电影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音乐不仅为情节的发展增添了氛围,更成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
陈桂林弹奏的手风琴曲,悠扬而略带忧伤,仿佛在诉说着他对生活的不甘和对未来的期许。
而在众人合力打造钢琴时,激昂的背景音乐又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钢的琴》所传达的主题是多元而深刻的。
它不仅仅是关于父爱的伟大,更是关于对梦想的追求、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抗争。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钢的琴影片分析
影片分析《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整体风格 1。
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 2。
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 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1. 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2。
视听语言分析.3。
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4. 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借钱的困难和遇到哪些人。
《钢的琴》-影评
《钢的琴》-影评全片可以说仅仅只围绕了一个物体,那就是钢琴。
钢琴是这部影片最明显的一条线索,但是钢琴背后的父爱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亲情的力量十分伟大。
曾有夸父逐日之心,今有父爱劈山之力。
从头开始制造一个完整的钢琴,在普通人听起来肯定是在开玩笑,外行人不知道全部构造肯定也会多少了解一些钢琴的复杂程度。
但是陈桂林为了自己的女儿,自己不仅低下头去向身边的朋友求助,而且专门为了能够制造出钢琴找了懂行的专家。
当然,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自己要完成这些究竟有多么困难,陈桂林也想过其他办法,最早是让女儿夜晚偷偷去学校练钢琴;后来被发现了,就找朋友想办法偷钢琴,最后也失败了;无奈之下,陈桂林靠自己的智慧给女儿造了一架木琴,但女儿并不满意,因为根本听不到声音。
对女儿的爱不允许他自己停下脚步,于是造一架钢琴的想法就此诞生。
最终,打造了一架包含父爱和众多人世温情的“钢琴”。
二是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既辛酸但又充满欢乐。
影片开头就给我们观众交待了陈桂林离婚的事情,在后来两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理解离婚的原因就在于经济条件;陈桂林也只是做着给人婚丧嫁娶吹曲子的工作,收入也不是很高。
生活如此困难,但是平时也会和朋友吃饭开玩笑,和女儿之间也会有说有笑。
在展示自己最真实生活的艰难时,也不忘向大家传达出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离婚时的无奈,抽烟来排解;和女儿吵架,暴力拆木琴;心里难受,喝酒解闷;造琴有困难,低头求朋友;工作太累,玩笑放松等等一系列的行为,一幅幅贴近真实生活的画面,都描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陈桂林,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更加亲切,时不时就会感到影片中的陈桂林有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三是有时候人的决定,并不能总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但我们还是要努力选择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接受生活的打磨后,逐渐走向成熟,这是陈桂林给我的最大感受,无奈于自己没有那么多的钱,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处处受到生活的压制。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影》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以音乐为主题,通过两位兄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同培养出的音乐天赋展开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对《钢的琴影》这部电影的影评进行分析与评价。
1. 剧情分析《钢的琴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通过讲述主人公兄弟之间的音乐传承与成长历程,展现了家庭、音乐、爱与伦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电影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呈现,隐喻着那个年代中人们内心的黑暗与压抑。
剧情紧凑,情节曲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2. 角色塑造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兄弟中的哥哥韦二是一个埋头学习的音乐才子,而弟弟韦陀则在极限的困境下迅速成长为钢琴家。
二人互相扶持,共同经历了困境与挫折,在音乐中寻找到了家的温暖与梦想的力量。
影片中曾老师的角色也十分抓人眼球,通过他的演绎,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与智慧的艺术家形象。
3. 音乐与配乐《钢的琴影》以钢琴音乐为主题,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温暖的音色,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感世界中。
电影中的每一段音乐都深入人心,加深了角色的情感表达。
尤其是片中弟弟韦陀的琴声,充满力量与激情,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与感动。
4. 情感表达《钢的琴影》以兄弟之间的感情为核心,呈现了他们在困难与磨难中共同成长的故事。
兄弟俩通过音乐与互相支持,传递出浓厚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共鸣。
电影中还描绘了许多温馨感人的细节,如母爱的伟大、友情的可贵等,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5. 电影意义《钢的琴影》通过音乐,表达了人们追求梦想与追求自由的渴望。
电影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同时也展现了音乐与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力量与希望。
电影的美学表达与社会意义相结合,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影片。
总结:《钢的琴影》是一部情感真挚、意义深远的电影作品。
它以独特的影像风格、出色的演员表现和感人的音乐,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角色栩栩如生,音乐与配乐精彩绝伦。
《钢的琴》影评
电影《钢的琴》视听语言分析我不相信婚姻,这东西往坏里说就是一种故意的政治行为,短视的男人把女人锁在家里,并缚以传统礼节,以免女人碍事的一种手段;往好里说就是甜蜜的错觉,两人彼此真心相爱,却从未意识到即将到来的是彼此折磨的蹉跎岁月。
但是,当两个人明知如此,甜蜜还会睁大眼睛,正视彼此,义无反顾地结婚,那么我认为这并非保守或妄想,而是勇敢、激进,以及无比的浪漫。
可是,浪漫逝去,选择离婚收场的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钢的琴》开头是一个长镜头。
第一幕是全景下的两个人,女子身着米白色长款风衣,灰色围脖,手提包。
男子棕色尼龙大衣,黑色裤子配皮鞋,外加一个略脏的白围脖,嘴上叼着一根烟,胸前抱台手风琴,身旁停辆单车,背后是90年代的砖房,整个画面是深色调,渲染了萧瑟肃然之意,给人一种复古的视觉冲突,第一感觉就让人回到了上个世纪末。
两人的对话:“离婚就是相互成全,你放我一马,我放你一马的事。
——离婚就是离婚,别扯那些没用的。
我同意。
——同意就好。
——那就抽空办了吧,家里冰箱、彩电、洗衣机,你看着搬吧。
——你是不把我当成收废品的了?······”远景下的两人以正面排站的姿势立着,戏谑的语言,谈论的是关于离婚的话题,结婚是人生大事,离婚也是一件伤心痛苦的事,是历经了生活的磨合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
可两人似乎事不关己般地无所谓,离婚这个重大的事件,也变得云淡风轻了。
然后景别变成近景,两人在谈及孩子的归属问题上时,才有了细微变化。
女子说:“陈桂林我告诉你,孩子跟你是不会幸福的。
”脸部表情是一种笃定和坚决。
名叫陈桂林的回:“你少拿幸福吓唬我,小元很幸福!”此时他的表情才有了变化,收敛了不在意的心绪,变得郑重起来,虽然话语仍是带有戏谑的语气,但却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个场景就交代了,事情是由两个大人的离婚而引起的,看到这个,我们似乎还不知道《钢的琴》与离婚有什么联系。
接着出现的是大雨下穿着雨衣站成一排拿着乐器齐奏的几个人,演唱的歌曲颇有一种俄罗斯的风格,主题表现痛苦和悲伤。
《钢的琴》影评
《钢的琴》影评《钢的琴》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21年上映。
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通过展现年轻女孩钢琴天才杨小牧的成长故事,揭示出音乐、家庭与毅力的重要性。
本文将就该影片的情节、表演和主题进行评述。
首先,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讲述了一个脱颖而出的钢琴天才的成长历程。
杨小牧自幼便展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然而,在她父亲的早逝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变得困难,琴声与悲伤深深铭记在她的心中。
面对逆境,她没有放弃,而是依靠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的演员阵容堪称强大,其中,女主角由新锐演员李宁扮演。
李宁在片中的表演令人难以忽视,她巧妙地通过细腻的情感演绎,将杨小牧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通过她的表演能够深刻感受到杨小牧在音乐旅程中的坚韧和努力。
导演张艺谋在本片中的执导功力再次得到展现。
他运用独特的视觉风格,精心构建了每一个场景。
特别是在音乐比赛的镜头中,他巧妙地运用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让观众能够通过画面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影片的配乐也极具特色,通过钢琴演奏的旋律与电影情节完美融合,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观影体验。
除了剧情和表演,影片还深入探讨了音乐、家庭与毅力这些主题。
音乐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媒介,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力量,也能够带来希望和改变。
家庭在杨小牧成长故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亲的离世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母亲的支持和陪伴则成为她坚持音乐梦想的动力。
同时,影片也着重探讨了毅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告诉观众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需要不断努力和付出,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综上所述,《钢的琴》是一部扣人心弦、令人感动的电影。
影片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成功地传递出音乐的能量和家庭的重要性。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将被剧情所感染,思考人生中的坚韧与梦想。
《钢的琴》无疑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作。
《钢的琴》分析
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一个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影片《钢的琴》分析影片《钢的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东北某钢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为赢得女儿的抚养权在工友们的协助下制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
在这一叙事外壳包裹下,做钢琴的过程更多的呈现为热情的工人阶级再聚到一起的一次集体狂欢。
影片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大时代环境的变化下,一个工人集体对于往昔工业社会生活的缅怀与感伤。
影片整体风格幽默、荒诞,舞台造型和歌舞片元素大量运用,颇具独特气质,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工人阶级在没落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整部影片完成了对传统的延续与重构,一方面延续了60-70年代工业题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题材的价值指针从共产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域,拧回到个人的世俗生活层面,并且开始聚焦于个人生活的困境——挣扎在当下资本和市场重压下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上。
关于影像电影的开篇从夫妻二人协议离婚和孩子归属的对话中,镜头淡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构图极致,形式感极强的镜头:前景夫妻二人并排站立直面镜头,正面、仰拍。
身后是苍茫的天空和一排灰暗的矮平房。
通过演员的眼神,我们猜想他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废弃工厂,然而导演却始终不给二人视线的反打镜头,逼仄感的处理手法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二人的语言和状态上:妻子衣着时尚,与丈夫一身土气的打扮,还架着手风琴旁边停着小摩托车的搞笑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饶有趣味的构图充满了隐喻:这其中包括二人身后两块破烂的遮雨棚,暗示着一对曾经的比翼的翅膀,如今已经无法负载飞翔:右面妻子的一只羽翼丰满,而陈桂林身后的却是残破不堪;二人如今已是身份悬殊,妻子的资本形象衬托下,是陈桂林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男性只剩筋骨的窘迫。
接下来的一场戏中,陈桂林身套垃圾袋,拉着手风琴,率领小乐队,伴着喷火杂耍表演为一场葬礼在雨中演出。
这颇具仪式感的场景,暗喻着已成为被历史所抛弃的工人兄弟集体,在为同样已逝去的工业文明奏响最后的挽歌。
电影《钢的琴》影评
电影《钢的琴》影评影片一开始让人捧腹,可是越往下看,越觉得有一种心寒。
为剧中女儿,为父亲心酸。
也许这就是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的无奈吧。
这部影片讲述了钢厂下岗工人学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同时为了女儿的抚养权,决心自己造一架钢琴,他和他之前的钢厂的工友们一起在破旧的废弃厂里造钢琴,展现了一片其乐融融的友情与亲情故事。
看完整部影片,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是啊。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给女儿尽可能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亲自动手造钢琴,让我很是感动。
我想,如果我将来为人母,同样也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费心费力吧。
那个时候也许就不会像小时候一样不懂父母的辛劳,还动不动发脾气,现在让我觉得做父母真心不容易。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此外,这部电影同时让我感受到梦想的力量。
为了让女儿实现钢琴家的梦想,父亲先是自制了一块画有键盘的木板,教女儿用心去聆听自己弹奏的曲子,让我莫名的伤感,同时也对这位父亲充满敬佩之情。
有的时候,当人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执着,忘记结果的投入于一项事业时,那种画面是非常动人的。
就像老话说的,生命的美不在于目的而在于历程。
影片中的父亲为了赢得女儿的抚养权,纠集狐朋狗友们给女儿打造一架能发音的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想法,一如片中某友所言——是“充满激情”的想法,天方夜谭的理想付诸实践后,结果已经并不重要了,那些奋战在钢厂的加工车间里的时光,那些和朋友们一起为理想而拼搏努力的岁月,其实远比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琴更有意义。
最后,尽管女儿跟着妈妈走了,但父亲亲手做成的琴,女儿还是弹到了,父亲靠在墙上,听着女儿幼稚而走调的琴声,渐渐陷入了沉思,也许那种无言中,纠结着一种幸福的痛苦。
是的,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
可同时也是残忍的,因为对于这家人来说,它是遥远的甚至是无法企及的。
但是当听到女儿或许是最后的琴音时,父亲感到了一种如释重负,也许那是一件事完成后的轻松,只是轻松里,带着莫名其妙的感伤。
人是一定要有梦想的,哪怕明知实现起来很有难度甚至不可能达到。
为爱而存在的钢铁精神——评析电影《钢的琴》
为爱而存在的钢铁精神——评析电影《钢的琴》作为一部重在发掘亲情深重、父爱如山的影片,《钢的琴》作为张猛导演的一部得力之作,充分将其体现出来。
影片摒弃了以往同类型电影因抒情气太浓而导致的失真,给人一种深刻的钢铁般的“爱”的认识。
通过讲述陈桂林为挽回女儿抚养权而造琴的曲折故事,体现出主人公陈桂林对女儿的深厚关爱。
从而影片的主题凸显的深刻而又独特:赞扬那些因为有爱而发扬钢铁精神的人,阐明了这为爱而存在的钢铁精神。
而主题的解释离不开导演运用巧妙的镜头语言、充满深情的电影音乐、以及独特的色彩描绘。
影片中导演所采用的巧妙的镜头语言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彰显了导演功底,更重要的是为主题的阐释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影片中景别的不断变化和交替使用,使得叙事更加紧密,情节在对照发展下流露出主题。
影片初始,主人公陈桂林与妻子的对话将观众引领到一个独特的视角。
两人并排站在一起,中景到全景的景别变化凸显了两人此时的严肃,更为观众呈现出一篇另类的厂房帐篷图,陈桂林身后的空帐篷和妻子小菊身后的遮挡帐篷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也暗喻出离婚后的小菊有了替她遮风挡雨的男人,而陈桂林依然空空如也。
而影片发展到后来阶段时,两人并排站在厂房前的场面再一次呈现给观众,两人的境况似乎从未改变,唯一变的是陈桂林亲口答应小元由前妻抚养。
这样的景别运用是故事发展的有利论证,也表现出因缺爱而过于溺爱,陈桂林丧失的钢铁精神。
再如影片中,运动镜头的有效利用也进一步揭示主题,如在影片开端,一个移动镜头将乐队演奏的场景呈现出来,接着呈现出的是两个大烟筒和葬礼现场。
到后来陈桂林老爹死后,两种相同的拍摄手法却有不同的感情基调,似乎也阐明出钢铁精神离开爱而无法存在的主题。
无论是景别的变化还是镜头的移动效果,都离不开导演巧妙的镜头语言,这些都一一阐明出爱与钢铁精神不可分离的主题。
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充分显示出生动性和寓意性,那深刻的音乐在影片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含义,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渲染,而且有力烘托了主题。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影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于1993年上映。
该电影通过描绘一个家庭中守墓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该电影的评分进行分析。
评分一:导演表现力(9/10)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出色的表现力而闻名世界。
在钢的琴影中,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出色的布景设计,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动容的世界。
导演的镜头运用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描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时,通过使用独特的视角和组合镜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评分二:剧情情节(8/10)钢的琴影的剧情情节令人深思。
该电影通过揭示一个小家庭中共同守护祖先的故事,探索了中国农村家庭的传承和变迁。
剧情紧凑而又令人感触,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和困境。
不过,有些观众认为电影的节奏过慢,导致故事发展有些拖沓。
评分三:演员表演(9/10)钢的琴影的演员表演令人赞叹。
主演们通过出色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真实而又动人地展现出来。
他们在电影中的精彩演出让人感到他们身临其境,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故事中的情感与矛盾。
特别是女主角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用自己的眼神和动作展现了角色的复杂情感。
评分四:音乐配乐(7/10)音乐配乐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钢的琴影的音乐配乐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哀伤的感觉,与电影的主题相得益彰。
然而,一些观众认为影片的音乐配乐有些单调,没有给人以太多的情感冲击力。
评分五:艺术指导(8/10)在钢的琴影中,艺术指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电影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道具,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生活。
观众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苦辣滋味。
然而,有些观众认为影片的艺术指导有些过于单一,缺乏新意。
总评:(8.2/10)综合以上评分,钢的琴影是一部细腻而又动人的电影。
该电影通过表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困境,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虽然在剧情发展上有些缺点,但导演的表现力和演员的精彩演出让该电影成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影片。
《钢的琴》电影分析
《钢的琴》电影分析1.镜头开头一个固定仰角机位,两位主角中心站位,对比异常强烈,车站的遮雨棚两侧扬起,好像是主角背后的翅膀,男人一侧的车棚是破碎的,女人一侧的车棚是完整的,男人一边是废墟,是旧工业时代的远去,女人一边是砖房,是新时期拜金风潮的涌入,两人的衣着一旧一新,男人手里是手风琴,背后是助力车,女人身上是时髦的大衣,挎包,两人的格格不入顿时凸显出来。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中,一直是固定机位,正因为镜头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让观众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后,男主放弃了制造钢琴,接下来的画面跟开头类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机位换成了固定俯角机位,应该暗示男主心情的变化吧,仰视男主时,男主是高傲的,藐视的,不向困难低头的,而此时的俯角镜头,男主是卑微的,丧气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
结尾时仍是机位平移,演员们都聚在钢琴周围,镜头逐渐后退拉远,沿着长长的走廊离工厂越来越远,带着观影人逐渐远离那段铿锵的岁月。
2.灯光偷钢琴之后的月下独奏更是奇葩,场面全黑,只有顶光,色彩明丽,雪花飘落,旋律悠扬,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很唯美。
在炸烟囱之后也有一段相照应的,男主女主在画面中央,固定机位,背景全黑,唯有两束顶光,分别给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风琴,冷色调,女主站,小脚步,暖色调。
同样的超现实浪漫主义风格,唯美。
3.音乐电影《钢的琴》从主题上,就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下岗工人陈桂林与妻子离婚,为了挽留住女儿需要一架钢琴,从筹钱买钢琴,到学校里偷钢琴都不能成,于是拉拢昔日钢厂的同事们凭一手之力造“钢”琴。
故事自始至终都在围绕着一架挽留女儿所需要的钢琴而展开,“钢琴”作为一条线索也作为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在整个影片中反复出现,经典熟悉的钢琴旋律,如陈桂林在木钢琴上为女儿演奏贝多芬《致爱丽丝》,不时作为细节的呈现在片中响起,影片与音乐之间的直观关联便不言而喻了。
钢琴与手风琴,作为两个实物在影片中的参与,为电影音乐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钢琴为主,掌控着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风琴协奏,统摄着整体感觉,使得音乐借由乐器的存在扣住了整个影片的灵魂所在,赋予影片一种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钢的琴》赏析
一、叙事手法该片以造钢琴为主线、保烟囱为副线,两条线索并进,顺叙中时有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件事件的发生之前都有伏笔,如陈父去世前陈机动车的突然倒地(陈桂林常用机动车载父亲回家),故不觉突兀。
以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一群存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普通人不怎么普通的举动,平实的叙事手法不夸张不做作,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本片荒诞背后的沉重,诙谐背后的苍凉。
二、剪辑(1)音乐剪辑在配乐上,电影开头的俄罗斯送葬曲《三套车》犹如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奠定了本片苍凉的基调,与随后喜气洋洋的《步步高》对比鲜明,在打着“沉重悼念母亲”的横幅的殡葬仪式上演奏《步步高》,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这也是整部片子的统一风格——悲伤隐在欢笑之后,诙谐中更衬出苍凉。
陈做纸钢琴的背景乐为《超级玛丽》,巧妙地烘托出其行为的荒诞可笑。
胖头让安昌业“滚蛋”的音乐衬托出人物惨淡无奈的心境。
陈桂林被淑娴拒之门外后落魄地走在街上时,背景乐正是淑娴唱过的跟他解释过意思的描述一个女孩和情人约会彻夜不归后骗她妈妈说她是在花园迷路的俄文歌,犹如一个巨大的讽刺,衬托出陈内心的气愤屈辱,为之后陈找王抗美打架做铺垫。
片尾当孩子唱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陈却倚墙黯然神伤,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更显其悲。
本片在音乐的插入和终止上也技法娴熟,如警察的开门“吱”地一声,钢琴声便自然地停止。
爆竹声停后,音乐响,胖头和快手起冲突时音乐停,纷争解决后音乐又起,这使音乐显得灵动有趣。
片中有多个镜头的音乐是在响起机动车声时就不露痕迹地停止。
(2)动作剪辑陈用机动车载父归家时选用了侧面、正面、后面及车上看到的移动路面四个镜头,带出一种动感和节奏感。
陈用纸壳做钢琴时也分别从正面、侧面、正面、后面进行拍摄,并对其用毛笔画琴键作了特写。
陈做好纸钢琴后钻螺丝钉、摆书、铺布,一个动作一个镜头,使动作更有连贯性,增强了节奏感。
其煞有介事的行为举止也更衬托其荒诞。
陈和淑娴在小餐馆吃饭时和陈请哥们喝酒时镜头慢慢移动到门上,下一镜头人已在户外,而陈四处借钱的片段只也拍了一下他的机动车,下个镜头他已在养猪房向人借钱里,省略了他开车的过程,这种剪辑方式过渡自然,有效省略拍摄环节,缩短了时间,也使得影片情节更为紧凑。
钢的琴影评_心得体会
钢的琴影评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钢的琴影评,感谢您的阅读!钢的琴影评(一)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那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陈旧废弃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公式化的讲演,都在缅怀一个逝去的时代。
这是一部80后,90后无法理解的电影,一群下岗工人折腾半天,鼓捣出一架钢体结构的钢琴,有什么意义吗?这是一部拍给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人看的电影,只有他们才能产生深深的共鸣,理解那架钢琴背后的含义。
我还记得上学时骑车从重工业区穿过,那林林重重的管道仿佛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
如今那道独特的风景已经不在,要么被夷为平地,要么被替换成酒店超市。
时代结束了,可人还在,如何面对新时代是这批被改革大潮冲击的头晕脑胀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我还记得在这特殊时期,父亲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亲每天惶惶不安,那个时候我还不能理解失业的痛苦,直到我毕业那年,才知道个中艰难。
从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学习,国家会给你工作”,“工厂有托儿所,医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厂负责照顾”......直到有一天,一个声音说“国家照顾不了你们了,工厂必须倒闭,你们自寻出路吧”。
想想这批人,老的有50多岁,年轻的不到20岁,下岗后能做什么?专业覆盖面太窄,其它行业肯定不会招个没有经验的人来培训,符合专业的私企,更倾向招年轻的一代,便宜又有发展潜力。
不要跟我说每晚七点档里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声鹊起的老师傅,那种人毕竟是少数,能在上千万下岗工人中占到几成?在《钢的琴》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陈桂林的同事们有的改行卖猪肉,有的成了配钥匙师傅,还有的去捞偏门。
而陈桂林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也勉强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将要失去女儿。
恐怕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他说出要做一架钢琴的的时候,这个决定里一半是和老婆赌气,一半是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呐喊:“你可以剥夺了我的时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这也是他的同事们一拍即合的原因。
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这批被时代遗弃的人的抱怨,不满,我只看到了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
浅评《钢的琴》
浅评《钢的琴》《钢的琴》在总体上是给人以喜剧效果的。
影片一开头,就十分的戏剧化定格镜头仔细一瞧,呵,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啊。
男左女右,衣着,物件,充分展示了陈桂林与小菊的不同,男人身后的篷子被剥的只剩下些许骨架,女人后面的篷子却一丝光也不透,男人左面是一座座破房子,女人的右面却是阳光大道,清一色的好房子,两个人中间的一道空缝也有些许用意,因为这两个人要离婚了,在这幅构图中,最显眼的就是男人胸前的手风琴,还有那辆处于黄金分割线上的蓝色的小车。
两个人的对话中,导演故意用了近景,两个人对话的从中轴线上的来回切镜头,也暗示两个人的关系。
在小乐队与女主角演奏的时候,两个巨大的热电厂的冷凝塔就那样子压在这些人的头上,让人感到很不舒服,这其实就是小人物的故事,生活在最底层的小人物们的戏剧化的生活写照。
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房子是新的,都是残破不堪,这给人些许压抑,这样,在充满戏剧化的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我们还是会感到一丝淡淡的悲伤。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经典镜头,在陈桂林的前妻小菊来找他时,刚好小乐队的演出也要开始,两个人就在那儿对于女儿小元的归属问题打起了嘴架,这时有一副很有意思的构图,此时已不是男左女右,而恰恰翻了过来,女左男右,女人靠着一个底座已经剥落了许多的危险的圆柱子,男人在右边,两个人在同一面影壁墙下一面红绸布的支架刚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构图有深意:女人的靠山是个不能依靠的危险的卖假药的人,而男人的右面的幕后却充满了神秘,有许多的或许,一个是女人的现实,一个是男人的幻想,注定了两个人要向他们背后的影壁墙上的九寨秋色图上的黄掉的叶子和永远也不稳定的瀑布,无论如何,正如歌中的一样“世界其实还是一片光亮。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造钢琴的最后进程中,一个近乎歌剧的崭新的样式让人过目难忘,这或许就是小人物那斗牛士般的激情吧,这些具有喜剧效果的情节也证实了小人物的自得其乐,造出的钢琴与当时的环境何其融洽,钢的琴属于这儿,它不属于衣着光鲜的“小菊”的假富人。
影评分析《钢的琴》
影评分析《钢的琴》由辽宁籍青年导演张猛执导,由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讲述东北一个重工业小镇下岗工人陈桂林为争取女儿的抚养权,打造钢琴的感人故事。
影片展现了一群有着各种经历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为梦想而不屈奋斗的精神。
作品以一种略带苦涩的东北式幽默描写工人下岗后的失落、无奈和痛苦以及他们乐观坚韧地与残酷现实生活的努力抗争。
因为作品展示了真实的生活与丰富的人性,这部电影在2011年不负众望地拿到了上海电影节的众多奖项。
影片先后还受邀参加了四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并斩获奖项。
巧妙的故事构思、生动的人物塑造、新颖的叙事手法、流畅的剪辑、匠心独具的音乐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等共同成就了《钢的琴》这部小成本影片。
典型的线性叙事如同大部分剧情片,《钢的琴》有复杂的情节,一条主要叙事线,两条次要叙事线。
主要叙事正如影片名字所提示出的,与钢琴息息相关:学琴——画琴——买琴——偷琴——造琴。
陈桂林起先还能勉强支付起女儿的学琴费,女儿则在半夜留在学校点蜡烛学琴。
但不久老师发现,禁止她再练琴,于是陈桂林用硬纸板画上键盘给女儿练琴。
当陈桂林与妻子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如火如荼之际,女儿提出谁给她钢琴就跟谁走。
借钱未果下,他与一众亲朋好友想在半夜把学校的钢琴偷走,事迹败漏后,他偶得启示,便开始了造琴计划。
围绕着“琴”,牵出另几条叙事线:其一便是陈桂林的爱情线。
他下岗后,妻子不堪清贫的生活,要离婚并嫁给富有的药商。
虽然同乐队的淑娴数次表现出很想和陈桂林在一起,但他始终是“欲拒还迎”的态度。
在一次聚餐后,他甚至对淑娴说想要娶她是为了“照顾老人”“尽义务”。
淑娴认为即使造出钢琴也难以拿到抚养权,而且孩子跟着条件富裕的母亲生活会更好,陈桂林却认为她是出于继母的仇恨心态。
之后两人心生嫌隙,淑娴与同做饭的王抗美关系越发亲密。
在一个又一个误会之后,陈桂林终于能够坦诚面对新的感情,也学会了爱人,终于能够真心地对淑娴说一句“我现在可以娶你了”。
钢的琴影评分析
钢的琴影评分析《钢的琴》:平凡中的不凡旋律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钢的琴》这部电影,反正我是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这电影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破败的工厂,萧瑟的街道,那种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
主角陈桂林是个下岗工人,为了留住女儿小元的抚养权,决定给女儿造一架钢琴。
就这么个看似简单又疯狂的想法,却撑起了整部电影的灵魂。
先来说说这电影的画面吧。
每一帧都像是一幅褪色的老照片,那种灰暗的色调,陈旧的建筑,还有人们身上略显土气但又无比真实的穿着,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
记得有个镜头,陈桂林带着一群朋友在废弃的工厂里找造钢琴的材料,阳光透过破破烂烂的窗户洒进来,灰尘在光柱中飞舞,那画面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剩下他们执着的身影。
电影里的人物也是特别鲜活。
陈桂林,这个有点倔强又充满父爱的男人,他身上有着小人物的无奈和坚持。
他拉着手风琴,带着个小乐队到处给人婚丧嫁娶表演,为了生活奔波。
他的朋友们,胖头、快手、季哥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
胖头总是嘻嘻哈哈,快手干活儿麻溜但也爱占点小便宜,季哥表面上很凶但其实心地善良。
他们聚在一起造钢琴的过程中,有争吵,有欢笑,那种真挚的友情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他们在造琴的时候遇到了各种难题。
比如说琴键的材料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木材,加工又成了问题。
这时候,陈桂林的前妻回来要带走小元,陈桂林急得不行,一边要赶进度造琴,一边又要和前妻周旋。
那种焦虑和无奈,真的让人感同身受。
说到音乐,这部电影里的音乐简直是神来之笔。
手风琴的声音贯穿始终,有时候欢快,有时候忧伤,就像陈桂林他们的心情一样起起伏伏。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情节,音乐一响起,整个人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
再讲讲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吧。
它不仅仅是关于一架钢琴的制造,更是关于梦想、亲情、友情,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坚守和无奈。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
他们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努力着,这种力量让人敬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片分析?《钢的琴》人物:陈桂林女儿小元淑娴朋友们小菊?陈桂林下岗工人和妻子离婚,女儿归属问题,女儿提出谁有钢琴就跟谁。
为了得到一部钢琴,和下岗的工友们和淑娴想方设法,完成女儿的心愿。
所有人因为小元的钢琴连在一起。
?东北衰败的老工厂。
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成为钢琴家。
配着斗牛曲做好了钢琴(高潮)?人物出场:机位---正面水平---乐队指挥机位。
舞台感。
两人正对着观众。
充满假定性,超现实。
内容和题材现实主义。
影像风格形式化,对话不是正反打,多数为横移,感觉到摄像机的存在。
厂棚:在小菊的镜头完整,在陈桂林的镜头破败。
话题:幸福。
小菊富裕,陈桂林下岗。
以物质财物为基础幸福。
第一场戏:葬礼音乐:三套车运动:水平横移---人物被移出画面。
人物—葬礼—时代和工业(沉重加快步伐)?整体风格??1.正面低角度水平机位平面化舞台式?2.水平移动镜头扁平感封闭舞台空间—旁观机械式(现实主义:保持幻觉;客观反映真实世界;镜头功能是记录,而非评价:隐藏艺术处理手段。
? 形式主义:是观众明白影像并非真实;强调精神心理对现实的评价;强调技巧和形式)现实主义题材,形式主义的表现。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陈桂林面临着离婚。
(用影像如何呈现)?第一场戏,跟人物性格或者时代背景的关系,有效果的信息。
?水平移动镜头---旁观;了无生气。
(鬼片运用的多)?人物关系的中心议题---钢琴??1.?明确人物,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的面对困境或处理的问题,和周围的人物产生什么关联。
得到了什么结果。
开篇引进人物,交代问题。
?2.?视听语言分析。
?3.?语言的时代感纸钢琴的本质缺陷?4.?视听语言的特别与情节有什么关系?事件一:纸钢琴游戏音乐---为女儿准备钢琴?爸爸做纸钢琴就好像爸爸在破关一样游戏化的情节处理第二次出现游戏音乐在所有人回来造钢琴之前从开始到结束,以游戏音乐的结束来说明事件的结束?事件二:借钱买钢琴空间中的人----人与人关系?交代新的人物的入场接触不同的人,像陈桂林一样没有钱比如杀猪的,陈桂林一直站在近处,他却走来走去,没有面对面说话二姐在剪头发没有对着陈桂林说话胖头一直正面说话,胖头爬上去有种疏离感在下岗的时代朋友见面有种尴尬的感觉。
借钱的困难和遇到哪些人。
?事件三:偷钢琴走投无路的成年人的浪漫情怀?父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悲情。
偷钢琴一种浪漫化的动机,喝酒,在车上唱歌。
被人抓住后,悲情的戏剧化处理。
陈桂林在雪中弹《致爱丽丝》不让观众看到被抓的画面,原本悲情,浪漫的处理。
?人与空间的关系----人物被放置在狭小的空间中,且与观众相隔离----人物本身的处境;观众无能为力?在喝酒的时候,一直都是透过树丛,没有给特写。
在淑娴家唱歌的时候,有鱼缸像监狱一样被阻隔。
厌恶这个空间却没有办法逃离。
像下岗工人一样,必须在这个社会生存。
?事件四:造钢琴,作为一个下岗工人一无所有,能有的东西只有手艺和朋友。
以前的工人有种浪漫的情怀,创造不仅是工业产品还是一种文化。
以前被“舞台”遗忘的一群人,被改革开放遗忘的人,借由造钢琴的事件回到舞台之上,虽然有些荒诞。
?正面机位----舞台式空间-------下岗人群的正视(重新舞台)---再度享受了集体劳动的快乐,与物质金钱无关。
?影像特征:正面固定机位---舞台感,全景景别处理—人的无力?景别---人与空间的关系---渺小,但又离不开?金钱vs亲情?---物质财富可以继续赋予他父亲的位置、权利;放弃意味深长,他意识到,女儿追随的不是钢琴,追随的事用金钱所标示的社会,这不是光荣快乐所能战胜,所以他放弃了。
?事件五:再造钢琴音乐---梦想与现实?烟囱倒了,回忆,青春。
纯粹为了集体劳动的快乐。
下岗工人只愿意回到自己在工厂时候的生活。
? 想象性的解决工人脱离了种种权力机制,脱离了种种价值概念,他们再一次体验未被异化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同时是文化和精神的生产,他们是双重意义上的创造者。
他们不仅仅创造出物质、价值,他们也享有价值享有文化。
?两次对话挤开人物,进入背景—一个人与宏观“历史”真实;无奈放弃。
争论孩子有多重,历史的真实性。
现代人对历史的真实性,和他们争孩子有多重是一样的。
对于一群人经历一个时代的讨论。
? 细节分析,跟主题有关联,与阐释主题有关联。
?摄像机向前推,好像要把人物挤出画面外。
? 三次“葬礼”烟囱像朋友。
陈桂林的父亲的去世,一个老工人,时代的终结。
烟囱被炸后,所有的工人被淹没在烟中,他们完完全全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主题(最后一场戏的处理)价值判断:努力:钢琴(物质金钱)---亲情放弃:物质金钱—劳动快乐再努力:劳动依然能够带来快乐?后拉,整个事件和人物的远离。
把所有人都留着废弃的厂房中。
物质金钱没有办法代替以往的劳动的满足,劳动的快乐是短暂。
这群人最终会消失在舞台中。
蒙太奇应用:?反复蒙太奇,陈桂林与他的父亲在那屋顶上出现两次,两次的出现在整片中都是有着不同的意义,使得陈桂林在前面的困难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错觉想法。
?交叉蒙太奇,陈桂林他们几个偷了学校的钢琴被抓,让他们自己抬回去,那个淑娴弹完琴望向陈桂林,然后镜头就转换陈桂林在查阅书籍,这两件事都有影响的作用。
并且这样更给观众一种知道陈桂林的想法。
?节奏蒙太奇,而在他们找那个把胖头的女儿搞怀孕的人的时候,镜头换了4次的固定镜头来拍摄,音乐也是从一开门就起,与镜头相互形成节奏感。
之后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应。
他们找那个把胖头的女儿搞怀孕的人的时候,镜头换了4次的固定镜头来拍摄,这个场面体现他们之间的友谊和对朋友负责的情感。
钢的琴一个固定的中景镜头,低机位微微仰拍。
男左女右,分列画面的两侧,面向观众对话。
景深处,一处人字形屋檐的房屋,丈夫身后的屋檐是破损的,妻子身后的屋檐是完好的,中间一道紧闭的房门。
(同样的镜头设计在影片最后段落也对应的出现过一次,并增加了摄影机的下摇和前推轨。
在此暂不分析。
微微仰拍的机位和中景别——将观众带入观赏“舞台戏剧”的情境中,并贯穿全片——和观众保持戏剧互动的关系:全片视点非常统一,正反打镜头是服从戏剧的原则下,谨慎使用的。
在剧作上的起承转合、传统工整。
全片的特写镜头几乎全部是酒瓶、钢琴琴键、钢琴腿、门、毛裤的松紧带等静物,欲将这些静物纳入情境与意境的构成中,强化时代退去的物质证明。
丈夫、妻子;人字形屋檐,都是平衡的构图,但屋檐丈夫的破损,妻子的完好的设计,是平衡中强化了其不平衡性,亦如丈夫和妻子的社会、经济、乃至心理地位的冲突。
身着时尚高档衣服的妻子与穿着破旧的丈夫的暗示与冲突。
也就是说,导演在空间取景与场景内道具的运用充满了戏剧性的思考,力图将戏剧冲突在画面中完成,而不是侧重于剧情设计和台词。
影片中“引黑”的处理,窃以为是戏剧中幕布的开合——为戏剧段落要求并非故事时间性的缺省。
影片第二场引黑前,一场雨天的葬礼,其灵堂后景深处是两个高耸入云的钢厂烟囱。
有源音乐(丧曲)从节奏慢的《三套车》被迫调整成快节奏的《步步高》,暗示了钢厂烟囱所代表的钢厂也将被迫加快它走向终结。
场面调度方面,影片开始的一场送殡戏,已经彰显了张猛在电影语言上的想法。
他用横移镜头,三次拓展画外空间:开始是一群人吹拉弹唱的横移加特写;然后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画面内,与画外的人进行对话至此,观众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帮人在干吗;最后横移镜头交代画外空间,观众之前对这一场景的疑问得到解决,同时欢快的音乐与送殡场景的对比,也凸显出其中的幽默。
这种对画面内外空间的运用、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已经足以秒杀多数内地导演。
一直作为背景出现的破败工厂和被炸掉的烟囱,他们不是绝对没用,这个工厂还能造出一个像模像样的钢的琴,但他们的实际价值已经归零,只能存在于过去的光辉的回忆中,存在的价值就是让人凭吊,终究要被现实吞没摧毁。
于是故事的结局算是闪亮的一笔,他们的精神胜利了,钢的琴成功造出来了,不可能的任务成功了。
但现实仍然是个败局,任务成功算什么?屁也不算,你们已经是一群生活的被遗弃者,折腾出点奇迹会让人感慨一下,但仍然被当做一帮LOSER,没办法,一切就像那两个烟囱,总要被新时代炸掉的。
当大烟囱爆破倒塌的时候,尘埃渐渐的盖住了山岗上眺望自己回忆的下岗工人们,难以言说的东西,时代的悲呛,默默的覆盖住了整个内心。
崩塌的烟囱正是象征着那一代人、那一群人,崩塌的理想与激情,最后的寄托已经无情的离去,那些潜移默化的屈服、忍受、承担和寄托,全部化为尘埃,湮没在时代的巨轮之下。
这两根烟囱,正如汪工程师所号召的,是城市的象征,是大家的美好记忆,应该被保护起来。
影片中,虽然以汪工程师为首的老员工发起了保护烟囱的倡议,但保护烟囱的行动毫无悬念地没有成功。
在人们百感交集的注视下,烟囱重重地倒在地上,浓浓的尘埃笼罩了他们。
难道过去的一切真的就这么不留痕迹地过去了?给自己留下了什么?给后代留下了什么?显然,影片希望观众知道,烟囱的倒下在陈桂林们的心里惊醒了一些东西或许是责任,或许是斗志,还是别的什么,感谢影片没有简单直白地挑明这些一言难尽的内容。
不管怎么说,已经停止的铸造钢琴的行动再次开张。
影片非现实段落运用了异国歌舞,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的抒情。
开篇的紧闭的房门,拉着帘子的门缝,偷琴教室的门,工厂的大门,模具车间、铸造车间的火炉的门,秦海璐饰演的女主角家的门..门也成为影片重要的象征。
镜头的运用:很多喜剧片为了保证喜剧效果,通常放弃了电影化的语言和讲述方式,以段子为主,但《钢的琴》明显不是。
虽然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大多是平实运用,但不枯燥。
电影中有着不少缓慢的平移镜头,每次从一个定点摇到另一个定点时,不仅让部分剧情有惊喜发生,更是有种苍凉感。
比方开场时,王千源、秦海璐和一群歪瓜裂枣的歌舞团成员高唱《三套车》之后,又被要求要欢快点的《步步高》,观众们肯定会心生疑问,镜头就以解答的方式平移到答案处。
类似的处理还有不少。
除此之外,张猛还运用了一些角度或者切割比较怪异的镜头。
王千源和前妻的对话就是仰拍,并且到最后会推到远处的大烟囱。
而像王千源问好友借钱,好友跑到烟囱上,张猛完全不顾爬上烟囱的哥们儿被切了半个头死死地“定住”镜头。
这些处理方式还是让人有所惊喜的。
视听语言上:首先是单幅的画面美感。
场景选取虽然看似生活化,但是却具有较强的视觉美感,静态画面的构图应该能看出摄影和导演是经过反复斟酌和商榷的。
镜头中人物站位、运动也符合了平面美学的原理,构图本身充满了美感,这在国产电影中应该说是较为精细的。
(举列说明)音乐分析影片的一开始,由王千源和秦海璐组成的草台班子歌剧团就先唱出了一首《三套车》,“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是那赶车的人”;之后情绪急转,悲情立刻转为喜悦,演奏一曲《步步高》。
这也暗示了影片悲喜交加的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