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第九章沉淀平衡
![第九章沉淀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bf8b9f23cfc789eb172dc891.png)
例如 Ksp(BaSO4)、Ksp(PbCl2 )、Ksp{Fe(OH)3}。
9.1溶度积和溶解度
一、溶度积常数、溶解度和溶度积规则 难溶(强)电解质: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 且溶解的部分完全解离。 摩尔溶解度S:一升溶液中溶解难溶电解质摩尔数。 沉淀反应:Ag+(aq)+ Cl—(aq)≒ AgCl(s) 溶解平衡: AgCl(s) ≒ Ag+(aq)+ Cl-(aq) 平衡常数:Ks pθ=[Ag+][Cl-](称为溶度积常数)
K sp[Cr(OH)3]=6.3×10-31
• Pb2+开始沉淀的OH-浓度: K sp=[Pb2+][OH-]2 K sp=1.2×10-15 =[Pb2+][OH-]2=0.003 [OH-]2 解得: [OH-]=6.32×10 -7 PH=7.80 • Cr3+开始沉淀的OH-浓度:K sp=[Cr3+][OH-]3 K sp=6.3×10-31 =[Cr3+][OH-]3=0.02 [OH-]3 解得: [OH-]=3.16 × 10 -10 PH=4.50 ★因此: Cr3+先开始沉淀.
Question
Solution
在含有0.10 mol· -1 Fe3+和 0.10 mol· -1 L L
Ni2+的溶液中,欲除掉Fe3+,Ni2+仍留在 溶液中,应控制 pH为多少?
θ K sp
开始沉淀 pH 沉淀完全 pH 7.15 3.2
Ni(OH) 2 2.0 1015 Fe(OH) 3 4.0 103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3
=1.59 × 10 –12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解读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f881d5da8956bec0975e394.png)
●
θ 二者 K sp 相差越大转化越完全
θ θ 类型相同, K sp 大(易溶)者向 K sp 小(难溶)者转化
● 类型不同,计算反应的K
9.2 沉淀滴定法 Precipitation titration
9.2.1 莫尔法 Mohr method—铬酸钾作指示剂 9.2.2佛尔哈德法Volhard method —铁铵矾作指示剂 9.2.3 法扬司法 Fajans method —吸附指示剂 9.2.4 银量法的标准溶液
在氨水中
初始浓度/ mol.kg-1 平衡浓度/ mol.kg-1
y
NH3.H2O
0.5
NH4+ + OH0
0.5 - x
x
X = 0.003
0 x
2 x Kb (NH3 .H2O) = 0.5 - x
Mg(OH)2(s) = Mg2++ 2 OH-
初始浓度/ mol.kg-1 平衡浓度/ mol.kg-1 2 θ s( 0.003 + s ) K =
第9 章 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
9.1 沉淀-溶解平衡
Precipitation – dissolution
equilibrium 9.2 沉淀滴定法 Precipitation titration
9.1 沉淀-溶解平衡
Precipitation – dissolution equilibrium
(mobile of precipitation - dissolution equilibrium)
(1)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2) 酸效应
(3) 配位效应
(4) 两种沉淀之间的关系
(1)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 )—降低溶解度
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分析法
![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03beffc8d376eeaeaa313d.png)
� AgX沉淀会吸附X-或SCN-离子而影响滴定 结果,特别AgI、AgSCN吸附严重,所以 不能用摩尔法测定I-、SCN-;
其它限定条件:
� 要防止NH3的生成,使Ag+与NH3或其它配体形 成配合物而影响滴定结果;
� 因为此法在中性偏弱碱性的条件下进行, 所以在上述条件下水解的离子均干扰,要 预先分离。另外,与Ag+产生沉淀的阴离 子和与CrO42-产生沉淀的阳离子均干扰滴 定也要预先分离除去。
小
•开始生成AgCl沉淀时所需Ag+的浓度为:
[Ag + ] AgCl = Kθ sp , AgCl [Cl − ] = 1.8 × 10 0.01
−10
= 1.8 × 10 −8 (mol ⋅ dm −3 )
[I − ] =
θ K sp , AgI
[ Ag ]
+
=
8.5 × 10 −17 = 4.7 × 10 −9 mol / L 1.8 × 10−8
反应:Zn2+ + S2- == ZnS(s ) ZnS(s)
� 在[H+]存在的情况下,体系中各形态浓度 的总和为C , C/[沉淀剂]= α酸效应 >1, α 0 酸效应 s2=[M]C=[M] [ 沉淀剂] α酸效应 =K sp *酸效应使溶解度加。对有弱酸根离子参 与的沉淀反应,控制酸度非常重要。
−7
−15
Kθ sp [Fe ]
3+
=3
4.0 × 10 -38 =1.59 × 10 -12mol/L 0.01
= 0.21 mol ⋅ dm−3
对应于开始沉淀的pH
pH=14-pOH=2.20
当 pH ≥ 2.20时, Fe(OH)3开始沉淀。
九年级沉淀平衡以及沉淀滴定法
![九年级沉淀平衡以及沉淀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b9e3eb93b3567ec112d8abf.png)
而Ag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s(Ag )水 C 1.2 l 5 1 5 0 mo L 1l
九年级沉淀平衡以及沉淀滴定法
二、盐效应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 电解质的溶解度增大的作用。
K
' SP
K
sp
M A
[M '][ A']
T一定时,Ksp为定值
当存在大量强电解质时, M
§9.3 分级沉淀与沉淀的转化
九年级沉淀平衡以及沉淀滴定法
一、 分级沉淀
在混合离子中滴加沉淀剂时,溶解度小的离子先沉淀,溶解 度大的后沉淀,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称为分级沉淀。
例如,
1 .0 1 3 0 md o m 3 lI Ag
1 .0 1 3 0 md o m l3 C l
AgI(s) 先析出
KS' P
[Ca2 ][C2O42 ]'
K SP
C2O42
S2
S
K SP
C2O42
pH 2.0 S 6.1104 mol / L
pH 4.0 S 7.2105 mol / L
四、配位效应
在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平衡中,加入能与构晶阳离子 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配位剂,使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 向移动,以增大难溶物溶解度的作用。
九年级沉淀平衡以及沉淀滴定法
五、条件溶度积
MA(s) M (aq) A(aq)
K
' SP
[M
' ][
A' ]
[M ][A]M A
Ksp M A
M[[M M']]
[A']
A [A]
M 1 ,A 1 ,KS' P Ksp 副反应的发生使溶度积增大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
![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dcb69fbb6bec0975f565e226.png)
K
[CrO42 ] [S 2 ]
[Pb2 ][CrO42 ] [Pb2 ][S 2 ]
Ksp,PbCrO4 1.77 1014 1.96 1014 Ksp,PbS 9.04 1029
分步沉淀
• 多种离子体系中,控制一定条件下,使 一种离子先沉淀,而其他离子在另一条 件下沉淀,达到分离的目的.
1.6 1010 4.9 10-2
3.3109
mol dm3
• 说明溶液中Ag+几乎为零而Pb2+保留在溶液中。
溶解度s和溶度积Ksp
CaF2(s) :Ksp = [Ca2+][F-]2= s (2s)2 = 4s3
• 注意: • 1. 已溶的难溶盐一步完全电离,几乎没有分子
第九章 沉淀溶解平衡
MA(s)
MA(aq)
M A-
溶解
MA(s)
M A-
沉淀
溶解
AgCl(s)
Ag Cl-
沉淀
Kθsp
aAg aCl aAgCl(s)
aAg aCl
Ksp c c Ag Cl-
• 一般情况
溶解 AmBn (s) 沉淀 mAn (aq) nBm- (aq)
• 由于在溶液中存在大量固体微粒或在容器 壁上附有微小的“玻璃核”,构晶离子在这种 外来“晶种”的诱导下形成晶核称异相成核作
沉淀的形成过程
• (2) 晶核的成长
异相成核
定向排列晶型沉淀
• 构晶离子 晶核 沉淀微粒
均相成核
聚合无定型沉淀
沉淀的形成过程
• 10-10m → 10-9~10-6m → > 10-6m • 经过胶体阶段
第九、十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答案
![第九、十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691017aaea998fcc220eef.png)
第九章沉淀滴定法练习题参考答案1. 莫尔法测定Cl-采用滴定剂及滴定方式是 ( B )(A)用Hg2+盐直接滴定 (B)用AgNO3直接滴定(C) 用AgNO3沉淀后,返滴定 (D)用Pb2+盐沉淀后,返滴定2. 下列试样中的氯在不另加试剂的情况下,可用莫尔法直接测定的是 ( D )(A) FeCl3 (B) BaCl2(C) NaCl+Na2S (D) NaCl+Na2SO43. 用莫尔法测定Cl-的含量时,酸度过高,将使(Ag2CrO4不易形成,不能确定终点),碱性太强,将生成(生成褐色Ag2O,不能进行测定)。
4.关于以K2CrO4为指示剂的莫尔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指示剂K2CrO4的量越少越好(B)滴定应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C)本法可测定Cl—和Br—,但不能测定I—或SCN—(D)莫尔法的选择性较强5.(√)佛尔哈德法是以NH4SCN为标准滴定溶液,铁铵矾为指示剂,在稀硝酸溶液中进行滴定。
6. 佛尔哈德法测定Ag+时, 应在(酸性)(酸性,中性), 这是因为(若在中性介质中,则指示剂Fe3+水解生成Fe(OH)3,影响终点观察)。
7.(×)用佛尔哈德法测定Ag+,滴定时必须剧烈摇动。
用返滴定法测定Cl-时,也应该剧烈摇动。
8.以铁铵矾为指示剂,用返滴法以NH4CNS标准溶液滴定Cl-时,下列错误的是(D)(A)滴定前加入过量定量的AgNO3标准溶液(B)滴定前将AgCl沉淀滤去(C)滴定前加入硝基苯,并振摇(D)应在中性溶液中测定,以防Ag2O析出9.(√)在法扬司法中,为了使沉淀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通常加入适量的糊精或淀粉使沉淀处于胶体状态。
10. 卤化银对卤化物和各种吸附指示剂的吸附能力如下: 二甲基二碘荧光黄>Br->曙红>Cl->荧光黄。
如用法扬司法测定Br-时, 应选(曙红或荧光黄)指示剂;若测定Cl-,应选(荧光黄)指示剂。
11. 用沉淀滴定法测定银,下列方式中适宜的是 ( C )(A) 莫尔法直接滴定 (B) 莫尔法间接滴定(C) 佛尔哈德法直接滴定 (D) 佛尔哈德法间接滴定12. 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 -时, 若不采用加硝基苯等方法, 分析结果(偏低); 法扬司法滴定Cl -时, 用曙红作指示剂,分析结果(偏低)。
第9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
![第9章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66033d33a32d7375a417802d.png)
K sp = S / c
2
θ
θ2
θ S = K sp ⋅ cθ
θ K sp = 4S 3 / cθ 3
3 4
θ 4 θ4 A3B型或AB3型 K sp = 27 S / c 型或AB
4 θ K sp θ S=4 ⋅c 27
θ K sp
Hale Waihona Puke S=3θ K sp
的大小与难溶电解质本性 温度有关 难溶电解质本性和 有关, ①溶度积(Kspθ)的大小与难溶电解质本性和温度有关, 溶度积( 与沉淀的量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平衡发生移动, 与沉淀的量无关。离子浓度的改变可使平衡发生移动, 但不能改变溶度积。 但不能改变溶度积。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越大, ②Kspθ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度,Kspθ越大, 溶解度就越大; 越小, 溶解度就越小。 溶解度就越大;Kspθ 越小, 溶解度就越小。Kspθ大小一 般可由实验方法测定,也可由热力学方法计算. 般可由实验方法测定,也可由热力学方法计算. 课本附录P 课本附录 537列出了常温下某些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的实验数据K 的实验数据 spθ。
⋅ cθ
A mB n型
θ K sp = mm n n S m+n / (cθ ) m+n S = m+n
mm nn
⋅ cθ
例9-2 298K时, Kspθ(CuS)=6.3×10-36, Kspθ(Ag2S) 时 × 在纯水中溶解度. =6.3×10-50,求CuS和Ag2S在纯水中溶解度 × 求 和 在纯水中溶解度 × 解: s(CuS)= Kspθ = 6.3×10-36 =2.5×10-18mol·L-1 √ √ ×
分析化学第9章-重量分析法
![分析化学第9章-重量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5191ff1f76c66137ee061977.png)
晶核形成之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仍在向晶核表面扩散, 并且进入晶格,逐渐形成晶体(即沉淀微粒)。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聚集速率: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后进一步堆积成沉淀微粒 的速度. 定向速率:构晶离子以一定顺序排列于晶格内的速度.
24
20 世纪初期,冯 · 韦曼 (van Weimarn) 以 BaSO4 沉淀为对 象,对沉淀颗粒大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作过研究。发现沉 淀颗粒的大小与形成沉淀的聚集速率(形成沉淀的初始速率) 有关,而初始速度又与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成正比。 形成沉淀的初始速率 v=K(Q-S)/S他方法,使试样中的被测组分挥发逸出, 根据试样重量的减轻,计算组分的含量; 也可用一种适当的吸收剂,把逸出的该成分的气体全部 吸收,根据吸收剂重量的增加计算该组分的含量。 如,测定试样中的吸湿水,可将试样加热,用吸湿剂如 Mg(ClO4)2 吸收逸出的水份,根据吸湿剂吸水前后的重量 差(冷却到室温时),计算出试样中水的含量。
6
被测物
沉淀剂
沉淀形式
滤洗、烘(烧)
称量形式
SO42-
BaCl2
BaSO4
滤,洗,800℃灼烧
BaSO4
N
Al3+
OH
Al
N OH 3
滤
2
℃ 00
烘
干 Al
OH
N
3
洗1 200 ℃
灼烧
Al2O3
7
一、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1. 沉淀的溶解度小-----沉淀完全,溶解损失忽略不计, 根据一般分析结果的误差要求,沉淀的溶解损失不应 超过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即0.2mg;
例如:
待测组分 ClFe Fe3O4 FeS2中的Fe Na2SO4 As2O3 沉淀形式 AgCl Fe(OH)3 Fe(OH)3 BaSO4 BaSO4 Ag3AsO4 称量形式 AgCl Fe2O3 Fe2O3 BaSO4 BaSO4 AgCl F
分析化学:第9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9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2186ea172ded630b1cb6e2.png)
第九章思考题与习题1.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是什么?答:要求沉淀要完全、纯净。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溶解度要小,纯净、易于过滤和洗涤,易于转变为称量形式。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沉淀的组分必须符合一定的化学式、足够的化学稳定性、尽可能大的摩尔质量。
2.解释下列名词:沉淀形式,称量形式,固有溶解度,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聚集速度,定向速度,共沉淀现象,后沉淀现象,再沉淀,陈化,均匀沉淀法,换算因数。
答:沉淀形式:往试液中加入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出来,所得沉淀称为沉淀形式。
称量形式:沉淀经过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之后所得沉淀。
固有溶解度:难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以分子状态或离子对状态存在的活度。
同离子效应: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与沉淀组分相同的离子,以增大构晶离度,使沉淀溶解度减小的效应。
盐效应:由于强电解质盐类的存在,引起沉淀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酸效应: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配位效应:溶液中存在能与沉淀构晶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配位剂时,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聚集速度:沉淀形成过程中,离子之间互相碰撞聚集成晶核,晶核再逐渐长大成为沉淀的微粒,这些微粒可以聚集为更大的聚集体。
这种聚集过程的快慢,称为聚集速度。
定向速度:构晶离子按一定的晶格排列成晶体的快慢,称为定向速度。
共沉淀现象:在进行沉淀时某些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后沉淀现象:当沉淀析出后,在放置过程中,溶液中的杂质离子漫漫在沉淀表面上析出的现象。
再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之后,重新溶解,再加入沉淀剂进行二次沉淀的过程。
陈化:亦称熟化,即当沉淀作用完毕以后,让沉淀和母液在一起放置一段时间,称为陈化。
均匀沉淀法:在一定条件下,使加入沉淀剂不能立刻与被测离子生成沉淀,然后通过一种化学反应使沉淀剂从溶液中慢慢地均匀的产生出来,从而使沉淀在整个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析出。
这种方法称为均匀沉淀法。
换算因数: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沉淀形式摩尔质量之比,它是一个常数。
第九章 沉淀平衡
![第九章 沉淀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b55ae622482fb4daa58d4b04.png)
22
θ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3CuS(s) + 8HNO3 = 3Cu(NO3)2+3S(s)+2NO(g)+4H2O
2+
M
n+
(aq) + nOH (aq )
2−
−
M (aq) + S (aq)
21
p 290 [p 9-5]
9.2.2. 沉淀的溶解 与沉淀的生成相反, 与沉淀的生成相反,当 Qc< Ksp 时, 则沉淀溶解。根据沉淀的性质, 则沉淀溶解。根据沉淀的性质,可以选 择不同的溶解方法。 择不同的溶解方法。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 在教材P 附录5中查询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Ksp在教材 533附录 中查询 难溶电解质的
4
9.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 若溶解度用S (mol·dm-3)表示: 若溶解度用 表示: 表示
An Bm (s) nA (aq) + mB (aq)
mol⋅ dm
−3
m+
n−
nS
n m
3
对于一般的难溶物: 对于一般的难溶物:
A mBn (s) + nB m− (aq) mA (aq)
n+
Ksp = [Am+])m([Bn-]n Ksp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 一定温度下, 饱和溶液中, 饱和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系数次 方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方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第九章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法
![第九章沉淀平衡与沉淀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3d069125bd64783e09122bb5.png)
=
K sp ( BaSO4 K sp ( BaCO 3
1.11010 0.042 9 2.6 10
9.3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9.3.1 同离子效应 9.3.2 盐效应 9.3.3 酸效应 9.3.4 配位效应
9.3.1 同离子效应
在难溶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其含有相同离 子的易溶强电解质,而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降低的作用。 n (aq) mB nA (aq)
解:已知Mr(AgCl)=143.3 gmol-1
1.92103 S 1.34103 (m ol dm3 ) 143.3
AgCl(s) Ag(aq) + Cl-1(aq)
平衡浓度/moldm-3
1
S
2
S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sp [ Ag ][Cl ] S 1.8010
例在25℃ 时,Ag2CrO4的溶解度是0.0217 g· dm-3,
K sp = [Fe3+][OH-]3 = 2.64 ×10-39
Fe3+ 沉淀完全时的[OH-]为:
39 2 . 64 10 3 [OH- ] 3 Fe3 ] 1105
K sp
6.4 1012 (mol dm 3 )
pOH = 11.2 ,pH = 2.8
Mg2+开始沉淀的pH值为: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克数。
-------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它会随其他离子存
在的情况不同而改变。
注意:溶解度不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参数 。 溶解度用S (mol· dm-3)表示
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求法: 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沉淀所溶解的量。 若溶解度用S (mol· dm-3)表示:
chap9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ppt
![chap9 沉淀平衡和沉淀滴定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af10406cccbff121dd3683fa.png)
➢ 原理:
含卤离子溶液中,以NH4Fe(SO4 )2 12H2O为指示剂, SCN 滴定过量的Ag
滴定反应(sp):Ag (过量) Cl AgCl (白色)
Ag (剩余) SCN AgSCN (白色)
终点反应(ep):Fe3 SCN FeSCN 2( 淡红色)
➢ 减小方法 吸附层 扩散层
洗S涤O42沉 淀Ba,2+减SO小42表面Ba吸2+ 附 Cl-
制B备a2+大S颗O42粒 沉Ba淀2+ 或晶形沉淀
适当提高溶液温度
SO
2 4
Ba2+
SO
2 4
Ba2+
Cl-
Ba2+
SO
2 4
Ba2+
H+
H+
SO
2 4
Ba2+
SO
2 4
沉淀的形成
(2) 形成混晶:存在与构晶离子晶体构型相同、离子半径相 近、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杂质离子,沉淀时进入晶格中形成 混晶。
二.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形成
构晶离子 成核作用 晶核 生长过程 沉淀微粒
均相、异相
扩散、沉积
聚集
无定形沉淀Leabharlann 定向排列 晶形沉淀沉淀的形成
1. 晶核的形成
均相成核: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通过相互静电作用缔 和而成晶核。
(1)Ba2 SO42
Ba2 SO42 (离子对)
(2)Ba2 SO42 Ba2
Ba2 SO42
➢ 适用范围:可直接测定Cl-,Br-,I-,SCN-和Ag +
沉淀滴定法
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15
Kθ sp [Fe ]
3+
=3
4.0 × 10 -38 =1.59 × 10 -12mol/L 0.01
= 0.21 mol ⋅ dm−3
对应于开始沉淀的pH
pH=14-pOH=2.20
当 pH ≥ 2.20时, Fe(OH)3开始沉淀。
� 沉淀完全,则溶液中的[Fe3+] ≤10-5mol/L
第九章
沉淀平衡和 沉淀分析法
� 关于难溶盐; � 关于难溶盐的溶解;
一、溶度积和溶解度
1.溶度积常数 ) � AmBn(s (s) ⇌
θ K sp = [A
2.溶解度:
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加入的溶质的克数。 � 在100g 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加入的溶质的克数。
) + nBm-(aq ) mAn+(aq aq) aq)
酸效应
� 由弱酸本身的性质所决定:酸根离子的浓度
随溶液的酸度而改变,则产生沉淀的沉淀剂的浓 度也随酸度而变;
示例1
� ·dm-3ZnCl2溶液中通H2S气 向0.10mol 0.10mol· ·dm-3)时,溶液中 体至饱和(0.10mol 0.10mol· 刚好有沉淀产生,求此时溶液中的 H+。
沉淀平衡与移动综合示例
*如何利用硫化物沉淀分离二价金属离子 ? � 饱和硫化氢溶液的浓度恒定为 0.10mol/dm3 , S2-的浓度随[H+]而变化;Ka1Ka2=9.2×1022
[OH− ] = 3
对应于pH
K
[Fe ]
θ sp 3+
=3
4.0 ×10 = 1.59 ×10−11mol / L 1.0 ×10−5
不同类型难溶盐的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
θ � AB型难溶电解质: s= K sp � A2B(AB2)型难溶电解质
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
� � � � � � 从Ksp0 �s(mol/dm3): Fe(OH)3 K sp0=2.64×10-39 s × (3s)3=Ksp0 s=9.94 × 10-11mol.dm-3 从s(mol/dm3)�到Ksp0: [Ag+]=4.5 × 10-5 [CrO 42-]=1.0 × 10-3 Ksp0=[Ag+]2[CrO42-]=2.0 × 10-12
K=
0.202 9.22 ×10−22 (Ka1Ka 2 ) = 4 ×104 = −5 0.10 ×10 KspMS
− 26 � 所以, K spMS ≤ 2 . 3 × 10 的金属离子才能直 接通H2S沉淀完全,如 CdS、HgS、PbS等,此组 称为H2S组
� 若ZnS,Ksp=2×10-22 代入上述 反应常数K=4.6 � 则用上述条件沉淀,只有 64%的[Zn2+]可沉淀下来; � 当MnS,Ksp=4.6 × 10-7, K=2.0 × 10-15,反应几乎 难以正向进行; � 欲沉淀Zn2+完全,需降低 [H+]浓度,若使沉淀后的浓 度=10-5则[S2-]>2 × 10-17mol/dm 3,根据H2S的电离 平衡,得出 [H+]<2.1 × 10-3mol/dm3 pH=2.68 ,同理得出,欲使 [Mn2+]沉淀完全,须控制 pH=6.17 � 则对 KspMS ≥ 2.3 ×10−26 的二价金属离子,应控制在 弱酸性和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沉淀。 � 此组称为硫化钠组,一般用 NH3、NaAc来调节酸 度,而不用 NaOH以避免M(OH)2的生成
最小OH-浓度为 [OH ]= 3
即 H2S== S2- + 2H+
[H+ ]2 [S2− ] Ka= K a1 K a 2 = [H2S]
平衡时,[H2S]=0.10mol/L, [s 2-]=2.0×10-21 mol/L, [H+ ] =
Ka1Ka2[H2S] 1.3×10 ×7.1×10 ×0.10 = [S2−] 2.0×10−21
� 酸效应和配位效应同时作用于难溶化合物的溶解: � CdS+2H+=Cd2++H2S � K sp
K = Ka 1 Ka
2
沉淀分析法
� 沉淀分析法分为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 法; � 沉淀滴定法比较实用的是银量法; � 重量分析法是利用沉淀分离和称量的方法 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 假如0.1mol的CdS完全溶解,则须 34M[H+],似乎没 法溶解,实际上,只要 2.4M 的HCl即可达到目的。 � Cd2++2Cl-=CdCl2 Kf=3.2 ×102 + � CdS+2H +2Cl =CdCl2+H2S K=K spKf/K1K2=2.8 × 10-3 只要加大[H+]浓度为2.4M 即可使反应正向进行。
−38
pH=14-pOH=3.20
当 pH ≥ 3.20时同金属二价离子与硫离子形成沉淀的溶 度积不同,则由于酸效应其完全沉淀的酸 度也不同;
� M2++H2S====MS(s)+2H + 0 0 � C0 0.10 0.10 0.20 (完全沉淀) � Ce 10 -5 0.10 Ka Ka [H + ]2 [H + ]2 [S2- ] K= = = 1 2 2+ 2+ 2[H 2S][M ] [H 2S][M ][S ] K spMS � 而上述体系完全沉淀后,
溶度积原理示意图
1.沉淀的生成
θ 根据溶度积规则,反应商Qc> K sp 时就会 有沉淀生成。常用的方式有: 加入较大量的沉淀剂和控制酸度 。 加入较大量的沉淀剂和控制酸度。 C<10-5mol/dm3 *完全沉淀的定量标志: 完全沉淀的定量标志:C<10
�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 � 生成配合物使沉淀溶解
沉淀滴定法
银量法的注意点
1.摩尔法(以 Ag+滴定X-离子,K2CrO4为指示剂) (1)滴定应当在 中性或弱碱性 介质中进行 (?) ,若 )滴定应当在中性或弱碱性 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进行 介质中进行(?) 有NH4+存在,则只能在中性范围内滴定; NH3或其它 能与 Ag+生成配合物 (2)不能在含有 )不能在含有NH 或其它能与 能与Ag (?) ; 的物质存在条件下滴定 的物质存在条件下滴定(?) 能测定 Cl-、Br-,但不能测定 I-和 (3)摩尔法 )摩尔法能测定 能测定Cl 但不能测定I SCN- (?) ; (4)摩尔法的选择性较差。
反应:Zn2+ + S2- == ZnS(s ) ZnS(s)
� 在[H+]存在的情况下,体系中各形态浓度 的总和为C , C/[沉淀剂]= α酸效应 >1, α 0 酸效应 s2=[M]C=[M] [ 沉淀剂] α酸效应 =K sp *酸效应使溶解度增加。对有弱酸根离子参 与的沉淀反应,控制酸度非常重要。
小
•开始生成AgCl沉淀时所需Ag+的浓度为:
[Ag + ] AgCl = Kθ sp , AgCl [Cl − ] = 1.8 × 10 0.01
−10
= 1.8 × 10 −8 (mol ⋅ dm −3 )
[I − ] =
θ K sp , AgI
[ Ag ]
+
=
8.5 × 10 −17 = 4.7 × 10 −9 mol / L 1.8 × 10−8
为什么要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滴定? � H2CrO4 是弱酸,酸效应限制, 所以pH要大, 但反应 Ag++OHAg2O 又限制pH不能过大,所以滴定的酸度范围控制 在pH=6.5~10.5 :
NH3和其它可与 Ag+配合的体系中滴 为什么不能在含 为什么不能在含NH 和其它可与Ag 定?
为什么不能测定 I-和SCN-的含量? 为什么不能测定I
n+
3.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
� 溶解度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它是随其它离子存在 的情况不同而改变; � 溶度积反映了难溶电解质的固体和溶解离子间的浓 度关系,是由热力学性质所决定的。在一定条件 下,是一常数。
] m [B m − ] n
�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 各离子浓度的幂次方乘积为一常数。 θ K sp 与温度和物质本性 � 与其他平衡常数一样, 有关而与离子浓度无关。在实际应用中常采 用25℃时溶度积的数值。
θ s = 3 K sp 4
� A3B(AB3)型难溶电解质
s=
4
θ K sp 27
注意: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盐才可直接用溶度积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二、沉淀和溶解平衡的移动
θ *通过 Qc和 K sp 讨论平衡移动的规律 � Qc> 时,生成沉淀,为过饱和溶液; θ K sp � Qc< 时,无沉淀生成或沉淀溶解 ,不饱 和溶液; θ � Qc= K sp 时,建立平衡体系,饱和溶液(动 态平衡)。 � 溶度积规则
Ka2
示例2
·dm-3Fe3+开始沉淀以 � 计算欲使0.01mol 0.01mol· 及沉淀完全时的pH值。 反应:Fe3+ + 3OH- == Fe(OH)3(s) K θsp=[Fe3+ ][OH- ]3 (1)开始沉淀Q= [Fe3+ ]t ·[OH- ]t3≥ K θsp 即 [OH- ]t3≥ K θsp/ [Fe3+ ]t
θ −17 θ −10 K sp K sp , AgI = 8.5 × 10 , AgCl = 1.8 × 10
� 开始生成AgI沉淀所需Ag+的浓度为:
[Ag + ] AgI = Kθ sp , AgI [I ]
−
=
8.5 × 10 −17 = 8.5 × 10 −15 (mol ⋅ dm − 3 )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