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的产生、形成及其发展(一)的产生ⅴ 大约公元前,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的。
由于阶成了社会发展中的,战争也就成了的最高斗争形式。
到了,由于的发展,常备的出现军队数量的增多,兵器质量的提高,战争对从事和指导战争的成员的战术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军队的骨干力量贵族的教育训练就成了当时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已经处于萌芽状态了。
ⅴ(二)中国古代的形成到了,随着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已经有了专门用于书写的文字和书写材料(、版牍),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商周,由于战争的频繁,作为系统地论述古代兵法的着作--也就在西周产生了。
在《左传》、等的引文中,可以确切地了解到在西周时期,曾产生过两部较系统记述作战经验和军事原则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形成。
ⅴ(三)中国古代的成熟ⅴ 公元前8 世纪初至公元前5 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春秋时期。
由于各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和战争实践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是一部春秋末期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ⅴ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ⅴ(一)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ⅴ1.战争的起因ⅴ 《吴子》兵法认为" 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2 战争的性质ⅴ 《吴子》兵法指出:" 一曰义兵,二曰,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
"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因君主震怒而出师作战的军队叫刚兵;违背贪图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衰民疲,而出战的军队叫逆兵。
3.战争的作用ⅴ(二)战争与政治《》指出:" 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意思是说采用合乎正义的措施来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只有《军政》《军志》,已无传,估计为编制、条令一类之书。
第二阶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
时代背景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军古代军事思想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取得如此的成就呢?
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 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大家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威猛无比,英雄盖世,可最终不得不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结局是多么的悲剧;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在战略筹划方面比刘邦差。三国时的刘备,有关、张、赵(前六员中有三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帮助,却常常是寄人篱下,流离失所,(连老婆孩子都保不住)直到诸葛亮隆中一对(进行战略指导),他才有了立足之地。明朝的朱元障,因为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才取取得了天下。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由农民起义领袖转化而来的只有刘邦和朱元障,而他们二人恰恰是在战略构想方面高人一筹。以上这些正反事例说明在这一时期比较成熟。
这时军事思想的特点有三个:
《武经七书》中的五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武经七书是北宋时为便于研究军事理论,把比较有价值的七部兵书后订成一本。
《吴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出名的军事家是孙武,最出名的政治家是秦国的商鞅,而有一个人,它在军事上与孙武齐名,在政治上与商鞅齐名,这个人就是《吴子》的作者吴起。吴起出生在卫国,后到期鲁国求学,尔后到魏国做将,在魏国指挥打仗76次,胜64次,平12次,没有失败过。在魏国被排挤到楚国做相(政治家),在它为相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使用权楚国恢复了霸王风范。据说《吴子》共48篇,但目前能发现的只有6篇,而且残缺不全。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修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中国古往今来的军事思想
我国古往今来的军事思想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于蕾夏商周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其在春秋战国渐成熟,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一是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已被各国所接受;二是总接出了一些战争的指导原则,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等;三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互进行。
如晋,楚城濮之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思想。
发展时逢秦五代,中国军事思想在封建社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时间: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公元10世纪中叶,我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诸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
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完善,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的决策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特点是通过战例来说明问题。
自成体系于宋嘉佑,大约从公元960年到1840年,这是封建社会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重要时期。
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确立了兵书的正统地位;二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共1815种,占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三是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宋仁宗将〈武经七书〉列为武学必读之书。
使散乱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自成一家。
发展到如今我国现代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论述等思想理论体系中。
主要归结为五点;1、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3、人民战争思想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5、国防建设思想。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吴子》概括出五种原因:争名、争利、 积恶、内乱、因饥。 • 《经法》概括为三条:“有为利者,有为 义者,有行忿者”。
• 2、在战争指导方面,提出决定战争胜负是 由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士气等诸因素 的综合作用,《孙子》把它们概括为道、 天、地、将、法“五事”。 • 《孙子》强调“庙算胜”,“先胜而后求 战”。《管子》强调“争强之国,必先争 谋、争形、争权”,
• 3、在治军上,强调以法治代替礼治。 • 《吴子》明确提出“兵不在众,以治为胜” • 《孙子》把“法”纳入治军的基本要素
•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秦五 代) • 从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发展时期。 • 1、以长治久安为目标的国防思想。 • 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安”,“文武并 兴,农战兼务”。 • “守则固,战则强”
• 1、在战争观方面,《孙子》“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成为 百世的警策。 • 《尉缭子》关于“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 文为里”的论述 • 儒家倡导义战,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 道家认为兵凶战危 • 纵横家主张用战争“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 制海内”
• 2、综合分析战略要素,制定完整战略计划 的思想更明确。 • “远交近攻” • 楚汉战争中肖何向刘邦提出的“就国汉中, 还定三秦,以图天下”的方略, • 东汉邓禹向刘秀提出的“延揽英雄,务悦 民心,主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定 天下之策”
• 3、提出了经营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 凭借“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有利 条件 • “进是以胜敌,退是以坚守,故虽有困败 而终济大业”。(《三国志· 荀緒传》)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武警昆明指挥学院军理教研室主任 古 佳 副教授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与战略思想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军事文化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封建时代和近代。
古代古代军事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政治措施、军事技术和战争哲学。
政治措施包括建立军事制度、加强边防、提高文化水平等。
军事技术主要包括兵器制造、兵法等。
战争哲学主要包括“以战养战”、“困敌于无形”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战争哲学逐渐形成。
《孙子兵法》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它强调的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智谋、策略和兵法。
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法制和组织管理,只有以法制和组织管理为基础,才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
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军人的道德品质。
孔子曾经说过,“治军,以卫上为重。
”他认为,士兵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为国家的利益奋斗的精神。
在古代,军人的道德要求与战争的胜负密切相关,因为战争胜负取决于军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
封建时代封建时代,中国的军事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这个时期,战争已经成为统一国家的手段。
不同于古代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封建时代更加注重组织管理和技术高超的武器装备。
此外,封建时代还出现了以“骑射”、“武艺”为基础的武人文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兵书和兵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韬》、《三略》等兵书的创作,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并对中国今后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兵书吸取了古代的兵法精华,注重实战和技术训练,强调“技不如人、用不如利”。
近代到了近代,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军事思想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1900年左右,中国经历了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这些事件深刻地震动了中国的军事思想。
这些经历使得中国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军队装备和军事科技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和战略思想以“近代化”为主题。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中国古代的治军理论
• 以治为胜。古代军事思想,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 重要原则。
•:
•
问 “兵何以为胜?”
魏武侯 • 吴起回答并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
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
三、中国古代的治军理论
• 教戒为先。古人还把加强军队训练,作为 治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教诲,不调一,则人不可以守,出不
• 先戒为宝。古人从战争经验中认识到战争 是不可避免的,而战争的胜败则是关系到 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把备战作为一条 重要的原则。 “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 悖。” -------------《吕氏春秋》
三、中国古代的治军理论
• 将帅修养。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将帅的重要 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 主要着眼点。 孙武不仅把贤能的将帅看做是战争胜利的 重要因素,而且认为“故知兵之将,生民 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三、军事思想的作用
(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为从事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三、军事思想的作用
(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地位中生活, 人们总是基于一定思想观点去评判战争、 军事和军队,进而确定对其采取何种态度 和行动。
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
敌国不敢婴也。”
gǒu
zi
-------------苟子
第二讲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
• 近代西方军事思想,是指17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中叶(1640~1945),资产阶级为其自 身利益而准备与进行的战争和武装斗争的 理性认识。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 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 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体地说,它产 生和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展于帝 国主义时期。
古代兵家德治思想及其对治军的意义
、
论 述 了 德 治 对 治 国 和 治 军 的 作 用
德治 , 作为 一种 治 国思想 , 主要有 两 层含 义 。一层 含
义是说要 “ 道之 以德 ” 即要 充分 发 挥道 德 的作用 , , 把对 全
社会 的道 德 引导作 为治 理社 会和 国家 的重 要 条件 :另 一 层含 义是 说要 “ 为政 以德 ” …。统治 者要 施恩 德和 福庆 于
德 而任 作 慝 ” 以及 “ 民之 德 , 民之 善 , 无 废德 ” , 明 尽 故 的记
略 , 鉴和 弘扬 古代 德治思想 和传统 , 有重要 意义 。 借 具
一
载。 三略・ 而《 中略 》 中也有 “ 中略 ’ 德行 , ‘ 差 审权变 ;下 略 ’ ‘
陈道 德 , 察安 危 ” 记载 。 等 在先 秦 兵 家对 德 治 的论述 中 ,最有 意 义 的是 有关 德
民, 以建立 一种 “ 布德 和令 , 行庆 施 惠 , 及兆 民”2 “ 下 [的 贤
人政 治” 在先秦 时期 , 治 的主要 倡 导者 是儒 家 。德治 , 德 儒家 也 叫做 “ 治” 礼 。德治 或礼治 , 是与 法家 治理社 会和 国家要
严 刑 峻法 、不 务 德 而 务 法 ” J “ [的法 治 主 张 相 对 立 的 。因此 , 3
治对 治 军作 用 的论 述 。吴 起说 :凡 制 国治 军 ,必 教之 以 “
礼 , 之 以义 , 有 耻也 。 ” 、 、 、 , 励 使 道 义 礼 仁 被吴 起 称 为“ 四
德” 。吴起认 为 ,此 四德者 , 之则 兴 , “ 修 废之 则衰 。” 孙膑 【
也 说 :德 者 , “ 兵之 手 也 ” “ 德 则无 力 ”5 “ 行 者 , 之 ,无 【,德 ] 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一、概述:(一)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来源于军事思想,又给军事思想以指导,并伴随着战争中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对战争的理性认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与外交的关系;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战争与兵员动员的关系;战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等等;•对军队的理性认识:军队的法制建设;军队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军队建设与装备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军队与政党的关系;军队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军队的成分;军队的性质;军队的任务;军队的编制;军队的纪律;军队的教育训练;•对国防的理性认识:国防建设;国防斗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政策;国防的性质与类型;国防法规;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与政治、经济、外交、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军事思想的基本特点:阶级性: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所奉行和推荐的军事思想必然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场。
因此,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必然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战术,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
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继承性: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军事思想的分类1、按历史划分: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军事思想。
2、按阶级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3、按国家划分:可分为外国和我国军事思想。
4、按人物划分:可分为某某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各阶级、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第一部分
军事思想概述
一、军事思想的含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 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 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二、军事思想的特点
1、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3、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二、军事思想的特点
阶级性
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 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所奉行和推荐的军事思想 必然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 场。因此,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必然有不 同的军事思想。
二、现代美国军事战略思想
(四)以威慑作为防务政策的核心 美国威慑战略的实质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 相威胁,同时辅以政治、经济、外交、科 技等手段慑服对手,以达到不战而维护美 国利益的战略目的。
(五)以军事联盟作为全球战略的支柱
三、现代美军作战思想
冷战结束后,美军在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 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作 战理论。从美军颁发的《2010年联合作战 构想》和1998年版《作战纲要》等一系列 文件中可以看出,美军面向21世纪的新的 作战理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个方面:
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
敌国不敢婴也。”
gǒu
zi
-------------苟子
第二讲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
• 近代西方军事思想,是指17世纪中叶至20 世纪中叶(1640~1945),资产阶级为其自 身利益而准备与进行的战争和武装斗争的 理性认识。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 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 主义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体地说,它产 生和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发展于帝 国主义时期。
• 先戒为宝。古人从战争经验中认识到战争 是不可避免的,而战争的胜败则是关系到 国家存亡的大事,因此,把备战作为一条 重要的原则。 “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 悖。” -------------《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 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 少 否 反对
《吴子》 《尉缭子》 《三略》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13篇,6,000余字。 ●《吴子》:作者吴起。全书共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六韬》:作者吕望,又名姜子牙,成书在战国时期。全书共6卷60篇,分为: 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尚,经黄石公以授张良,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分 为上、中、下三卷,共3,800余字。 ●《尉缭子》:作者尉缭,梁惠王时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卷24篇。 ●《司马法》:作者田代,名穰苴,任司马,齐国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 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李卫公问对》: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 法的形式编成。全书分上、中、下卷,共98问答,1万余字。
质量
春秋战国
宋朝
利百代者唯养兵
利百代者唯养兵
质量
春秋战国
普及
宋朝
数量
明清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2.战争与政治 3.战争与经济 4.战争与主观指导 5.将帅修养 6.治军 7.战略战术 8.战争保障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
《武经七书》
《孙子》 《司马法》 《六韬》 《李卫公问对》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备受推崇 3、《孙子兵法》在社会其他领域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治军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治军和军队建设是同义的。
历代军事家在军队建设方面都强调依法治军,严格训练,严明赏罚和选贤任能这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
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2、用兵之法,教戒为先3、兵之强弱,系于将帅▲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主要讲的是治军要依法治军和严明赏罚。
▲一是要依法治军。
说的是,必须以严明的纪律整饬军队,军队没有纪律就会打败仗。
克劳塞维茨指出,没有纪律的部队比无能的军队更可怕,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1)严明法令,身先土卒。
就是将帅本身必须带头执行军纪,全军将士方能共同遵守。
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既按军法斩杀马谡,又因授任无方(用人不当)而深深自责.自贬三职(降低三个职务等级)。
曹操率军出征,战马跃入田中,损坏了老百姓的麦苗,违反了他颁布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禁令.因法不加主(法律不适用于帝王).故割发代首。
古代割发是一种严刑。
▲(2)将帅执法必须彻底。
无论职务高低,必须以共同遵守军法军令为原则,不能因为贵族、亲朋好友,就心慈手软。
将帅遵守法纪的典范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治军。
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周亚夫不避皇权,要求文帝遵守营中军纪,被历代传颂。
▲二是恩威并施,赏罚严明强调治军要赏罚分明。
军法是严行赏罚的依据。
但只是依法办事,并不能完全达到以治为胜的目的,还要恩威并施。
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强调纪律而忽视奖罚,就会出现“怨法而不畏法”的状况,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有怨言,没有真正从内心敬畏法律;同样,如果没有纪律作为保证,一味的表扬,就会出现“恃恩而不感恩”的状况。
▲(1)赏贵信,罚贵必就是该赏的坚决赏,该罚的必须罚。
吴起在与秦军作战时,部下一员将领没有得到命令就私自冲入敌阵,虽“获二首而还”,但他违反军令,“吴起立斩之”,使军纪更加严肃。
楚汉相争,最后项羽败北,原因很多,其中项羽赏罚不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曾评价项羽,说他做不到赏罚有信。
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示(最新)
黄
帝
炎
帝
1.黄帝与炎帝为争夺部族首领而进行的战争 ------“坂泉之战” 2、炎帝联合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战争--“逐 鹿之战” 2.禹灭三苗的战争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战 争
战争政策:灭族,毁宗庙,子孙为隶-------符合战 争性质.即侵略 、 掠夺
原始社会末期主要作战武器
骨镖
石镞
春秋铁剑
铁刃铜斧
弓箭
虎符
青铜头盔
皮甲
骑兵时代的确立
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为标志,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正式出现。
春秋战国百家论兵
孔子:“师出有名。” 《孟子》:“春秋无义战。” 《墨子》:“兼爱、非攻。” 《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 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尉缭子》:“诛暴乱禁不义。” 《吕氏春秋》:“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期 春 战 秋 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思想
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齐、楚、秦、晋始大
春秋时期争霸战: 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湛阪之战等。 晋齐之间爆发的鞍之战、平阴之战等。 晋秦之间爆发崤之战、彭衙之战等。
1、明代军事方面的基本特征 2、前清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明清(前期)随着火器日益大量的装备军队, 在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引起了一系列显著变 化。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已具备有近 代的"散兵群"、"散兵行"的雏形。孙承宗"车营 战法"中所提出的"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 等显示出战术思想上注重发挥火力,注重纵深 配置,协同动作等近代战术精神。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守望防卫”、“以德兴兵”、“以智取胜”、“合理安排”、“攻克难关”、“战略攻势”、“军事分析”、“兵法之道”等。
“守望防卫”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理念,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防守的进攻、战略的防守、防御的组织、军事的指挥和战术的利用等。
“守望防卫”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保护国家的统治。
“以德兴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指的是以治军的心态和德行来统帅军队,以礼义、德行和智慧来管理军队。
这一思想强调,军队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智慧、技巧,也需要军官的道德素质,以及军队之间的正义和团结。
“以智取胜”是指军事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要求军官利用谋略和智慧,运用科学的战术方法,培养军队的领导能力,运用军事科学,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击,取得最大的战略攻势。
“合理安排”是指在军事行动中,要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军队的有效部署,制定出适当的战术体系,使军队能够有效地实施战略攻势,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攻克难关”是指在战略攻势中,必须正确识别并解决军事上的难题,设计有效的军事战略,以及采取科学的军事技巧,攻克难关,取得战略胜利。
“战略攻势”是指在规定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势,以及科学的战术,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军事分析”是指对战略和战术的分析,以便发现有利的战略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以及运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有利的战略结果。
“兵法之道”是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战术,它强调以科学的方法来布置军队,设计有效的战术方法,以及采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战略胜利。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2)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
发展: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 合,如《隆中对》(孔明);
步、骑、水兵协同作战,
指挥艺术较高,如“赤壁之 战”。
(3)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 防御思想;筑长城,修驰道,
重兵戌边等重大防御措施。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
想得到发展:
如:政治与军事关系、民 众与士卒关系、刚柔关系、虚
智力结合,出奇制胜;
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4)提出了较系统的治军理论
凡兵,制必先定;
凡胜,备必先具;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
3、进一步发展时期——公 元前3—10世纪(秦——五代) 主要著作:《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等。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 系;
主要著作:《孙子》、
《吴子》、《司马法》、《孙 膑兵法》、《尉缭子》、《六
韬》等。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战争的实质:“争名”、“为
利”、“为义”、“为忿”; 战、不义战。 义
(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 素——“五事七计”;
(3)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 导原则:
未战先算,计必先定;
不战而胜,谋攻为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一、概述: (一)军事思想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
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
1840年)的军事理论。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 发展的四个历史 时期及概况:
1、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
21—前8世纪(夏、商、西周) 主要著作:《军志》、《军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治军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治军和军队建设是同义的。
历代军事家在军队建设方面都强调依法治军,严格训练,严明赏罚和选贤任能这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
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
2、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3、兵之强弱,系于将帅
▲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
主要讲的是治军要依法治军和严明赏罚。
▲一是要依法治军。
说的是,必须以严明的纪律整饬军队,军队没有纪律就会打败仗。
克劳塞维茨指出,没有纪律的部队比无能的军队更可怕,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1)严明法令,身先土卒。
就是将帅本身必须带头执行军纪,全军将士方能共同遵守。
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既按军法斩杀马谡,又因授任无方(用人不当)而深深自责.自贬三职(降低三个职务等级)。
曹操率军出征,战马跃入田中,损坏了老百姓的麦苗,违反了他颁布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
的禁令.因法不加主(法律不适用于帝王).故割发代首。
古代割发是一种严刑。
▲(2)将帅执法必须彻底。
无论职务高低,必须以共同遵守军法军令为原则,不能因为贵族、亲朋好友,就心慈手软。
将帅遵守法纪的典范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治军。
汉文帝到细柳
营劳军,周亚夫不避皇权,要求文帝遵守营中军纪,被历代传颂。
▲二是恩威并施,赏罚严明
强调治军要赏罚分明。
军法是严行赏罚的依据。
但只是依
法办事,并不能完全达到以治为胜的目的,还要恩威并施。
处
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强调纪律
而忽视奖罚,就会出现“怨法而不畏法”的状况,也就是下级
对上级的命令有怨言,没有真正从内心敬畏法律;同样,如果
没有纪律作为保证,一味的表扬,就会出现“恃恩而不感恩”
的状况。
▲(1)赏贵信,罚贵必
就是该赏的坚决赏,该罚的必须罚。
吴起在与秦军作战时,部下一员将领没有得到命令就私自冲入敌阵,虽“获二首而还”,但他违反军令,“吴起立斩之”,使军纪更加严肃。
楚汉相争,最后项羽败北,原因很多,其中项羽赏罚不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曾评价项羽,说他做不到赏罚有信。
韩信认为项羽对士卒在小节上的关怀是“妇人之仁”,他说,项羽见了下属恭敬慈爱,言语谦和,下属有病还亲至问候,甚至亲自端水送饭以示关心.但是在将士有了军功需要赏赐时,他却将加功进爵的印信拿在手中反复地抚摩,舍不得赐与,这就是行妇人之仁。
现实工作中这样的领导不少。
▲(2)罚贵大,赏贵小
意思是赏罚要抓住有影响的事情。
孙武训练吴国宫女时,斩杀不听指挥的吴王妃子,结果训练效果非常好。
大家在平时管理时,不要专挑软柿子捏,这样虽然能把事情做完,但不能树立权威。
▲(3)罚不避亲,赏不嫌疏
说的就是不要因为是熟人就不责备,也不要因为和你关系不好就不重用。
这样做会失掉你的威信。
▲(4)赏不逾日.罚不还面
意思是奖赏要及时,惩罚要随犯随罚,当机立断,连转脸的功夫都不要耽搁。
赏罚及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激励将士继续立功,杜绝违令之举再犯.
▲2、用兵之法 教戒为先
讲的是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教以礼义,明以廉耻
讲的是军队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古代兵书通常将“教”、“戒”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合而为一,统称为教,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和戒都肩负着军队思想教育的使命。
古代兵家认为,军队政治思想教育以忠君思想为指导。
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以取义。
就是要在官兵中培养“以死为荣,以退为辱”的荣辱观。
▲(2)严格训练,讲究方法
讲的是古代军队训练的方法和内容。
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除了有坚定的政治思想之外,还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来实现。
古代兵家对军事训练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古代练兵突出强调两点:
一是训练从严。
主要是指训练科目从严和赏罚从严两个方面。
古代军队训练的内容很多。
车、步、骑、水等不同兵种和同一兵种中不同的分工,都有不同的训练科目;兵器种类的多样化,也要求兵器科目训练的多样化。
二是练以致用。
主要指从实战需要出发,为战而练,进行
实用性很强的训练。
这两条在现在也被广泛使用。
总之,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是军事训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增强军队
的战斗力。
▲3、兵之强弱,系于将帅
说的是古代军事家在治军过程中,是如何看待将领的重要性,优秀将领的标准,考核将领的方法和使用将领的要求的等
问题。
▲(1)重将思想
即如何看待将帅。
将帅是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一支军
队的强弱,与将帅选拔和任用密不可分。
选将用将历来为我国
古代兵家和政治家所重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三军之势,莫重于将”,“大将,心也。
士卒,四肢百骸也。
”都是在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选将思想
选拔一名称职的将领,是治军第一要务。
选将标准是什么?▲《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将者,智(智谋-不是傻瓜)、信(信誉-不是骗子)、仁(仁爱-不是恶棍)、勇(勇敢-不是孬种)
、严(严明-不是软蛋)也。
”符合这五条就是一个合格的将领。
简单地说就是“智勇双全”,这是我国古代对将领所应具备的综合性素质的精炼概括。
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将军的智力表现在:
一是在理论上,要精于“诡道”。
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
图示。
将领要深知此理。
二是在战法上,要富于创造力。
将帅照搬书本知识去指挥
作战,无疑照谱下棋,必败无疑。
“所以善用兵者,必因敌而变”。
三是在战场上要有洞察力。
孙子说,用兵之法,一是度,
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将帅的洞察力,体现在战
场上能够抓住关键,因机立断。
更高境界的洞察力表现在,将
帅通过战前各种征兆和条件来判断战争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
高手。
▲将军的勇敢表现在:
一是战场上要披坚执锐,身先士卒。
二是遇到危险时要临危不惧,处事果断。
三是在进行重大决策时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3)将帅的考核方法
如何考核将帅,即如何能分辨出谁是优秀的将帅。
▲一是平时观察。
《武经总要•选将》提出“九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卒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与之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现在用也很管用。
▲二是实践考核。
实践证明,通过实战选拔将帅是全面考核将帅的有效途径。
曹操手下的许多大将都是从战争中选拔上来的。
史书记载:“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
▲(4)将帅的使用方法
选拔将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将领。
将领选定之后,必须讲究“用将之道”。
用将之道的关键在于:
▲一是兵权贵一。
说的是决策权和指挥权要统一,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将军的主观能动性。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用人不疑。
古代兵家历来推崇“用人不疑、疑人不
用”的原则。
曹操使用庞德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庞德要战关羽,曹操谋臣不同意,说庞德是马超的旧部,恐其有变。
曹操不为
所动,坚持用庞德当先锋。
庞德很是感动,上演了一场抬棺战
关羽的恶战,最后被关羽水淹七军所俘,其拒不投降以示对曹
操的忠诚,结果被杀。
▲三是厉行赏罚。
《尉缭子》认为,凡是统兵千人以上的将领,都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如果临阵退逃,就应被宣布为“国贼”,给予最严厉的刑罚。
李广,在漠北之战,因迷路贻误战机,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就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