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赏析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
”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
“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
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
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
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
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
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
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
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元王实甫《长亭送别》译文及赏析
全诗: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云悠悠的天空,黄花纷纷的大地,秋天西风凄紧而猛吹,空中大雁从北往南飞。
早晨枫叶红得像喝醉酒的人脸一样,都是被离人的眼泪染成的啊。
赏析:
这支曲子通过崔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与张生离别痛苦压抑的心情。
曲词很美,虽然“碧云天,黄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总是离人泪”是化用苏轼的词句,但天衣无缝,融为一体。
迫于老夫人之命,张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莺莺两人新结鸾俦,离别之苦可想而知。
这时正值深秋,景色凄凉,正好衬托了两人心境。
天高云淡,满地菊花正开,本来是很美好的。
但是,“西风紧,北雁南飞”,暗合离愁别思。
秋霜染红了树林,本来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来,是哀伤的。
“晓来谁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离人和血的眼泪。
不符合自然逻辑,但符合感情逻辑:这正是文学与论文不同的地方。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碧云、萎积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
它们既是富有特征的暮秋景物,又渗透着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水乳交融,情辞相称,创造了萧瑟悲凉的戏剧氛围,构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若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莺莺、生与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生和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莺莺对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府是官宦豪门,以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心的思想。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留恋和伤感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长亭短亭,纵使相聚,莫逆言之。
这是整首诗的开头。
长亭和短亭是两种形态不一样的亭子,意味着不同的时间段,暗示了离别的漫长。
诗人说即使在亭子里相聚,也不要说出必须分离的话语,因为分离是无法避免的,伤感和留恋也是无法扭转的事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话用了重复、远近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路漫漫是形容路途长,修远则是说明目标的遥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诗人将会不懈地追寻他的理想。
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的对比,使整个句子更有力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风雨巴山遗恨,树犹如此郎中。
这一句话恰到好处地将诗人留恋之情展现出来。
风雨巴山遗恨是指仁宗年间发生的巴蜀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丧生,使得巴蜀失去了洪雅等地区,这场不幸的事件使诗人一直难以忘却。
树犹如此郎中是指诗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依然存在,成为留恋和永恒的证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话运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描写手法,描写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之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好,给人一种闪亮的感觉。
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因为其高峻、陡峭而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峨眉山月非常美丽,在秋天的夜晚更是美不胜收。
通过这句话,诗人借用了自然景观去寄托自己的情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美丽和绚烂。
此路长,无人骑,又何妨?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境遇的豁达和宽容,他说这条路,虽然漫长、空荡,无人陪伴,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他的内心是坚毅和豁达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入画图。
最后一句话是诗人欣赏大自然草木的情感流露。
他把清水中的芙蓉所呈现的形象比作画中的景象,这即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语言手法。
这又表达了诗人闭上了眼睛的意境,表达着他绝世的眼光和即使离开,他也会留下美好的精神体验的决心。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原创]《长亭送别》选自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元剧《西厢记》,这部著作是由王实甫创作的,描述的是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深刻的塑造了一群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红娘、崔莺莺、张生与崔老夫人!是一部经典的剧作!《长亭送别》的背景是张生和崔小姐在红娘的撮合下,冲破世俗理念从相互倾慕到相恋,而当崔老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爱情之后为了阻挠他们,于是决定让张生进京赶考,考取功名,在做打算!也正是送别的这一场面更是把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开场首先写了红娘与崔莺莺的一段对话,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红娘的细心,第二个也说明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而夫人话中处处都有弦外之音,一方面说明崔府是官宦豪门,以张生今时今日的地位与她结亲实属高攀,所以此次赶考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话语中体现了封建礼教思想的具体观念,言语刻薄没有一点亲近之感!张生局与人下,处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回答也更是以谨慎为主,对夫人的回答不敢含糊,体现了他文弱的一面,把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抗争用无声而真诚的爱情表现出来了!崔莺莺身为大家闺秀,屈尊下嫁与张生,当分别时与他的情语为大家展示了她那种对爱情真挚的一面!红娘应该是本居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为这份冲破世俗的爱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尽管本文对她的刻画没有前几章生动,但是仍然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本文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语言优美,结构错落有致,利用大量篇幅来描写景色,其中又大量的利用诗歌的表现方法来把那种分别之情意会的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剧作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渲染的更加深刻,把一段看上去离奇的感情写的是那样的真实,为我们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联想空间!“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结尾的这一句更是将全篇的感情汇于一语之中!把一份凄凄的离别之苦借用车马与山色更进一步的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种惨淡之感,也达到了引起读者共鸣的最佳效果!其中还有多处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此不一一叙述!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不衰还与起细致的心理描写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些精致的文字把人物内心最深层的东西揭示给了大家,让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每个人身出的地位和内心的思想。
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折。
关于元杂剧的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
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
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
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
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
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
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
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
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
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下面再谈《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
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
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
”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
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
没有重弹“女人祸水”和“善补过”的滥调,明确表示了对莺莺的同情和对张生的不满。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赏析
《长亭送别》艺术特色赏析
清代文学家**乐毅**的长亭送别是一首具有悠久影响力的作品,诗中抒发的愁绪和忧伤、离愁之情,一直流传到现在,被认为是国人心灵的宝藏和永恒的精神财富。
在清朝,乐毅以他细腻的情感和细细深刻的语言,写出了这首动人心弦的诗,它叙述了一个送别的故事,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从诗歌本身看,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有三个:一是诗中的平静和从容,乐毅能够以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把自己的离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二是融合忆旧情怀的抒情,乐毅把各种情感巧妙地融合到诗中,重温了曾经的记忆;三是对送别的告别思念。
从全篇看,长亭送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特色。
首先,画面法是乐毅诗歌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乐毅聪明地利用画面来表达出离别场景:“渐渐庭前春色凋,又见长亭送客归”,“烟
柳空蒙雨,无计留春住”,这些画面描绘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一
种亲切、内敛、责任感和孤独的愁思情绪,让人更加理解乐毅的情感。
其次,乐毅的诗歌不仅有平静的意象,还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其离别的苦楚和忧伤之情。
在诗中,乐毅有他苦楚的抒发:“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独自叹息夕阳无力,无计留春住”,这些表达出
乐毅对送客的悲伤之情。
综上所述,《长亭送别》这首诗歌既有传统文学者抒发情感的思
想内容,也有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意象,它自身也是一种特别的美,被誉为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
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长亭送别》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实甫《长亭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按时间顺序和人物活动情状,将本折戏铺排成各具特色的四个段落。
1.赴亭吟秋。
【端正好】抓住“霜林醉”这一秋天清晨的特定景色,用“离人泪”作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淡淡的云彩,轻轻飘荡在蓝天,枯萎的菊花纷纷披谢于大地,耳畔西风阵阵凄紧,眼前北雁嘹唳南飞……这些富有深秋季节特征的景物,集中地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地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这支曲子是戏曲中的一首“秋思之祖”。
铺设了含情之景后,又借景传情。
悲慨地设问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又深情地自答:“总是离人泪!”以“染”至“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传示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滚绣球】劈头一句:相见恨晚而相别怨疾,两相对照鲜明有力地表达了对心上人爱得深、恋得切的真挚感情。
它是本曲身心憔悴的先声。
作者又捕捉来了“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有机地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迭经波折的相思才告结束,身不由己的离别又早开始!一听说心上人“去也”,莺莺就愁损了身体而“松了金钏”;远远地看到那即将分手的长亭,伤心得“减了玉肌”。
极度的夸张,深沉凄切地表达了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以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强烈控诉。
送别亲人,理当“打扮”,自然地引出了【叨叨令】的曲词。
此曲以联珠对的高超技艺,巧用日常口语,将双音、叠词、排比、对称以及儿化音等多样形式熔于一炉,由眼前身边的具体事物,联想到日后内心的复杂情怀,形成了哽咽抽泣、回环往复的声态,凸现出女主人公无限悲楚的形象。
2.亭宴遣恨。
从莺莺、张生与老夫人在长亭上相见起,戏剧进入了亭宴阶段。
三把酒和三遣恨是这一阶段的主戏。
夫人把酒时,莺莺公开流露出满怀的愁与恨。
通过【脱布衫】至【幺篇】的三支曲词,形象地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身心不谐、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并由人及己,又推己及人地遣诉了夫妻双方“意似痴,心如醉”的愁怨之情。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笔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嘿,咱今儿来聊聊《西厢记》里那让人肝肠寸断的“长亭送别”呀!这可真是经典中的经典呢。
你瞧那崔莺莺和张生,一对有情人儿面临分别,那场面,哎呀,真叫一个揪人心呐!崔莺莺满心的不舍,满眼的情意,就跟那绵绵不断的丝线似的,扯也扯不断。
她那声声哀怨,句句断肠,可不就跟咱平日里舍不得亲朋好友时一个样嘛!张生呢,也是万般无奈,一步三回头,那模样真是让人看着心疼。
他们在长亭的这一别,可不就像是那被风吹散的花瓣儿,各自飘零。
这情景,就好比咱生活中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离别,心里头那个难受劲儿哟!想想看,崔莺莺那眼泪汪汪的样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有时候因为舍不得而哭鼻子的时候?她嘴里说出的那些话,每一句都饱含着深情,就好像我们在离别时对在乎的人说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
再看看那周围的景色,哎呀呀,那萧瑟的秋风,那飘落的树叶,可不就是在给他们的离别增添一份凄凉嘛。
这就跟咱心情低落的时候,看啥都觉得灰蒙蒙的一个道理呀。
这“长亭送别”啊,把那离别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
咱平时总说离别苦,可到底有多苦呢?看看崔莺莺和张生就知道啦!他们的爱情在这离别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顽强。
就像咱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还是想要坚持下去。
而且啊,这里面的词曲也是一绝!那词句写得太美太有意境啦,读起来就跟那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回荡似的。
每一个字都好像是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首让人沉醉的曲子。
咱平时听歌不也会被那些感人的歌词打动嘛,这“长亭送别”里的词曲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呀!你说,这《西厢记》都这么多年了,为啥还能让咱这么着迷呢?还不是因为它写出了咱人类共有的那些情感,那些离别呀、爱情呀、思念呀。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看,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反正我觉得呀,这“长亭送别”真的是太值得好好品味啦!每次看都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能让咱更深刻地体会到爱情和离别的滋味。
你们说呢?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呀?。
《长亭送别》赏析
文辭華麗、文采斐然———《長亭送別》賞析雲南省玉溪市澂江縣第九中學劉小宏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4冊《長亭送別》一文,選自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長亭送別》是一首真摯的抒情詩,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是一支撩人心弦的離別歌。
這一折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別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了張生和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強化了全劇歌頌“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婚姻理想、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悲莫悲兮生別離”。
可人在一生中,別離誰以避免不了。
江淹在《別賦》中有雲:“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就是說在人的一生中,最令人心神沮喪、失魂落魄的,莫過於離別一事。
自古以來,長亭古道,斜陽日暮,芳草碧天,折柳把盞,孤帆遠影,驪歌聲聲,這情景牽動了多少人的殷殷情思!“日暮孤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孟浩然)、“更把玉鞭雲外指,斷腸春色在江南”(韋莊)、“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深衷密意,語短情遙。
張生與鶯鶯的別離,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時候郊外的景物格外令人傷感,鶯鶯的《端正好》曲詞,繪聲繪色,融情于景,很快把讀者(觀眾)帶進了一個獨特的意境:【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此曲詞繪聲繪色,融情于景,把讀者引入了一個獨特的悲秋意境之中。
這支曲子的前四句選了最能表現秋天季節特徵的景物:天、地、風、雁、林、葉、花等多種自然形態來形容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
藍天白雲、萎縮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這淒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神傷的境界。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對戀人離別時的哀情,處處是秋,聲聲是愁,觸景生情,無不使人愁上加愁。
這正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兩句,採用了設問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论文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题目取自谭嗣同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
诗歌中描述了远行送行中此去经年情怀激荡、心灵沉浮的感受。
作者以曲折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眷恋情怀,表达了它所承载的意义。
一、情思激荡《长亭送别》融入了诗人对送行对象的深深思念,抒发了诗人激动的心情:“柳色新、郊原苍、琴声悲、杏花风”;作者以激情的语言营造出一个激情无限的环境,诉说了一种百感交集的情思;二、心灵沉浮《长亭送别》是白居易送别亲友的最后凝视,心中不觉掩埋了亲切的思念:“缘愁拖泥带水,杳杳长亭两茫茫”,古道黯然,唯有长亭在夕阳下山峦耸立;此时,译者心中便潮起了沉浮的心灵;三、意义深邃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将挥手告别时伴随的思念之情赋予了包罗万象的哲理: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及时光逝去唯物主义的深刻怀念,注释着人对生活有限及百态多变的珍惜。
这就是白居易把《长亭送别》写出真正含义所在。
四、寄寓寂寞《长亭送别》将作者惋惜时光逝去的愁绪发泄得淋漓尽致,诗中也蕴藉着对被送离的客人的痛怨心情,但也把无尽的孤独深深的融入进去:朋友早已走远,诗者只有负负得很、更多地忍受离别的孤独。
五、思想感悟《长亭送别》可以说成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它蕴藉着对寂寞的深沉思索:时光流逝,一切皆只是繁华短暂。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用古道边、长亭外等元素,向我们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悟,让我们走出无奈,理解人生荣辱。
六、永久难忘《长亭送别》让人流连忘返,依稀送行的情景浸染得甚是美妙。
这部作品的介绍对于白居易的友情和感情思念以及无限深邃的智性考量是永不逝去的,而白居易通过长亭送别这首诗来唤醒永恒的友谊,也让一切可唏嘘,也可嘉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
[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
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六种自然景物,构成了一种色彩斑斓、廖廓高远而又萧索凄清的背景,但由于莺莺这个“离人”是用泪眼来观察的,因此不论是在天空中飘浮着的碧云,也不论是在大地上怒放的菊花,不论是一阵紧似一阵的西风,还是南飞的北雁,经霜似染如醉的树林,都淡淡地抹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都使“离人”不能不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一曲(脱布衫)的唱歌,景物的色调则与前者有所不同。
不论是“下西风,黄叶纷飞”,还是“染寒烟,衰草凄迷”,都是地地道道的悲凉的、零落的肃杀景色。
这样写,既是为了写张生“蹙愁眉,死临侵地”的失魂落魄的神态,也是为了写莺莺此时此刻愁肠百结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景始终是为了抒情服务的。
在离别前,莺莺瞥见长长的柳丝,就油然而生用长柳丝把将要载着自己的情人远去的玉骢马系住的奇想,看见疏林,就想请疏林将斜晖挂住,以延迟乃至阻止离别时刻的降临。
果能如此,则莺莺就不会因“分去得疾”而生“怨”了。
在离别后,莺莺目送张生骑马远去,她多么希望张生的身影不致在自己的眼帘消失,但“青山”阻挡了她的“送行”,“疏林”“淡烟暮霭”遮蔽了她的视线,使她不能如愿以偿。
这两次有关“疏林”等景物的描写,手法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莺莺的别恨离愁。
2.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作者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视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是一个闪耀着叛逆性格光辉
的女性。
此外,作者很注意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莺莺的性别。
象(滚绣球)中的“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猛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叨叨令)中的“见安排车儿、马儿,不由不熬熬煎煎的气;甚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脱布衫)中的“酒席上斜签着坐的,我见他蹙愁眉,死临侵地”、(小梁州)中的“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幺篇)中的“虽然久后成佳配,这时节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只是昨宵今日,消减了小腰围”、(上小楼)中的“我恰知那几日相思滋味,谁想到那别情更增十倍”等句,都是作者对莺莺的心理活动所作的深刻而又细致的描写。
甚至在短短的说白中,作者也常赋予丰富的心理内容。
比如莺莺在与张生拜别时说道:“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者。
”这一道白既表明了她对张生的依恋,又表明了她对是否能高中的担忧,更表明了她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无法把握。
总之,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同情心,思考造成主人公痛苦的原因,并痛恨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
3.语言雅俗相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此折中优美典雅的语言,多用于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的名句;[一煞]中青山疏林、淡烟暮暮、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的描写、极富古诗词韵味,读来余香满口。
而浅俗本色的语言,多用于人物感情的直接抒发,如[叨叨令]
整段词曲无遮无栏,用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并巧妙地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用以表现人物呜咽怨恨、千回百转的心情,十分贴切生动。
比喻:[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以“黄河溢”喻泪之多,以“华岳低”喻愁之重。
夸张:[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写莺莺因离别而形销体损:“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莺莺离别悉之沉重无比;由于感情真挚,夸张不失真实。
对比:截然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内心所受刺激的尖税程度,如“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昨日个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都是用对比来强化人物感情。
用典:[耍孩儿]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唱:“淋淋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其中,“红泪”用《拾遗记》中薛灵芸典故,“司马青衫”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伯劳”句出于古乐府诗,“未饮心先醉”句又自刘禹锡诗而来。
又如“望夫石”典出《神异记》,“举案齐眉”:典出《后汉书》。
练习
1.这折戏在哪些地方表现了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2.结合莺莺的唱词,分析这折戏情景交融的特点。
3.举例说明这折戏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