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
理基础·自主构建
理基础· 自主构建
析考点· 融会贯通
研考向· 解题悟法
练好题· 举一反三
限时规 范训练
上页
下页
专题六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理基础· 自主构建
析考点· 融会贯通
研考向· 解题悟法
练好题· 举一反三
限时规 范训练
上页
下页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专题六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A′、 种群和群落
理基础· 自主构建
析考点· 融会贯通
研考向· 解题悟法
练好题· 举一反三
限时规 范训练
上页
下页
考点一
易错警示与应考技巧
1 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 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理基础· 自主构建
析考点· 融会贯通
研考向· 解题悟法
练好题· 举一反三
限时规 范训练
上页
下页
考点一
解析4:.若种乙群表示在草理履想虫环种境 群增中长呈曲“线J,”当型种曲 群数线量增达长到(e如点曲后线,种群的
核心整合 题组集训
出生甲率)与,死在亡有率环相境 等,阻衰力老条个件体将下维,持呈基“本S稳”定型,曲 A 正线确增;长 图中(如c 曲 点时种群
依次形成了杂草地 白桦为主的阔叶林 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
替 2007·课标卷;5C
√
演替的概念
专题六 第一讲 种群和群落
理基础· 自主构建
析考点· 融会贯通
研考向· 解题悟法
练好题· 举一反三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考点26 种群和群落
思维延伸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 需2 000只鸭子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 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箭头方向代表曲 线变化趋势,标出如图所示Ⅰ、Ⅱ、Ⅲ、Ⅳ区段)、乙,判断如下叙述:
1234
(1)影响该地区蝗虫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
2.辨清种群“增长速率”“增长率”与“λ值” (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Nt-N0)/N0(无单位)。“J”型曲线增长 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逐渐下降”。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 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 型”。图示如下:
第一篇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考点26 种群和群落
栏目 索引
静悟提纲 核心点拨 题组特训
静悟提纲
核心点拨
1.辨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度,其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影响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前者是通 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而后者仅仅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影 响种群密度。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 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 有关。
(4)群落演替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起点不同,另外一般初生演替历时漫长, 而次生演替历时短,但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 (5)“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题组特训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8·大连模拟)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 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B岛 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 黄鼠狼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生物专题总复习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new)
专题十四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Ⅰ(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1分)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鸟B.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水生生物C.一块稻田中的所有杂草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答案:D2.在酵母菌的培养中,如果不更换培养液,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式为()A.直线B.“S"型曲线C.“J”型曲线D.不规则曲线答案:B3.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A.温度B.光照C.空气D.水分答案:B4.小张同学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
他所用的培养液体系的K值(环境容纳量)约为( )A.1 000个B.2 100个C.10 500个D.21 000个答案:D5.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答案:A6.动物学家考察某个牧区后,认为当地的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
预测种群未来动态信息的主要依据是( )A.种群的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B7.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1平方公里内人口的数量B.1立方米的水域内鱼的数量C.1公顷森林中生物的数量D.1平方千米草地中各种害虫的数量答案:A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 )A.寄生B.互利共生C.竞争D.捕食答案:C9.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答案:C10.当一种生物侵入适合其生存的新环境后,其种群增长曲线最可能为()答案:B11.调查某菜园蚯蚓数量的适宜方法是( )A.直接计数法B.样方法C.目测估算法D.标志重捕法答案:B12.大豆植株的根部有一些根瘤,其中的根瘤菌可为大豆植物提供氮素,而大豆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营养。
种群和群落
生物测试一、单选题(每题4分)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若曲线甲种群初始数量为N0,第t年数量为N0λt,则种群增长率为λ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紫荆泽兰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2.不同的藻类植物,如绿藻、褐藻、红藻等分布在不同的水域深度中,在水深超过200米处基本无植物分布。
下列有关说法和分析错误的是()A.不同藻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在自然状态下可能表现为“S”型B.由于不同的藻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因此不存在竞争关系C.阳光是决定藻类在不同水层分布的主要因素D.藻类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4.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大多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大多数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B.大多数群落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C.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大多数动物种群包含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6.图表示某动物种群迁入某环境后N t/N0(N0表示种群起始个体数量,N t表示第t年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0~6年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增加B.种群数量维持在a/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C.15年后种群数量自然增长率不变,出现类似“J”形增长D.该种群在第0年和第6年的年龄结构相同7.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如果被捕过的灰苍鼠不容易再被捕到,会使计算的数据比真实数据()A.80只/ hm2小B.160只/ hm2小C.80只/ hm2大D.160只/ hm2大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利于标记个体的存活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探究培养液中活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时,没有用台盼蓝等试剂区分细胞是否存活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将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统计在内9.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
高考生物总复习 备考考点必背知识种群和群落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2012高三生物考点狂背系列:种群和群落(附配套巩固练习)考点脉络考点狂背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3)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4)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3、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 J ”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S ”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灭绝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6、K 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7、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9、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10、群落的空间结构:a 、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 、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11、群落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10 二轮复习专题卷:种群和群落(含答案详解)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生物(十) 种群、群落(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按自然的方式斑状混交,不确定株行距,自然随机布点。
遵循适地适树的理念,选择适应新区自然条件的多样化树种,打造百万亩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实现森林自我调节、更新和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千年秀林”的斑状混交状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多样化的树种配置有助于提升“千年秀林”的物种丰富度C.“千年秀林”的建设过程发生的是初生演替D.异龄、复层的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千年秀林”的自我调节能力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组成C.该种群的年龄组成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2月份捕捉成熟个体,对种群数量无影响3.下表是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年龄构成统计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A.根据年龄组成能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年龄组成已步入了衰退型C.在进行第7次人口普查时,我国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D.“三孩政策”可以提高出生率,预期我国在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年龄组成处于增长型4.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曾发生如下演替:外来植物长刺蒺藜草与牧草争夺光照和水肥,使牧草的产量降低,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人们通过播种羊草和适时刈割长刺蒺藜草等措施,使长刺蒺藜草得到彻底清除,生态系统得以修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内原有物种均恢复到原来的状态C.长刺蒺藜草入侵后发生的演替与播种羊草后发生的演替在方向和速度上均不相同D.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5.为研究外来物种福寿螺对本土田螺生存状况的影响,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将数量相等的本土田螺和福寿螺分别置于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饲养盒中单独饲养,在丙饲养盒中间放置多孔挡板(挡板两侧空间分别与甲、乙饲养盒相同;挡板的孔洞不允许螺通过,但分泌物可以通过),两侧分别放置与甲、乙饲养盒中相同数量的福寿螺和本土田螺。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2021-2023)高考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11.(2023·山东·高考真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
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2.(2023·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答案】D【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3.(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复习
高一生物导学案16————种群和群落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2014-5-6【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种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要知道判断)【针对训练】1、在一棵倒伏的朽木上,生长着蕨类、苔藓、真菌、蚂蚁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知识点二: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____,取样原则__________,计算求平均值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_______。
计算方法:两个较大数相乘除以较小的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3、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4、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应用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属于生物防治)【针对训练】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3、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A.①③⑤ B.②④C.②④⑤D.③⑤知识点三:种群增长的两大曲线:曲线和曲线2、环境容纳量:在 的情况下,一定 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
【针对训练】 4( )A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B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C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D .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知识点四: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数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专题13 种群和群落(精讲课件)- 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全国通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
群
人
层次
落
与
保护生物多样性
价值
环
措施
境
_自__生__
生态工程 原理
循环 协调
整体
一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
概念
意义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解题技巧 1.运用数学模型分析“J”形曲线
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Nt=Ntλt,λ代表当年种群数量和与前一年种群数 量的比值,不是增长率。 (1)λ>1时,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C 【解析】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数量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 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 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 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 不小于K/2,即图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降为0,这样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D错误。故选C。
年龄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群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出生率、死亡率
群落的空间结构
迁入率、迁出率
群落的演替
种群密度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种群的结构
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特点
举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无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种群密度)起直接决定作用。
③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④性别比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5.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动物的分层由栖息空间和食物决定。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b、曲线中注意点:
(1)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研究的意义: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种群和群落复习课
A.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c 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呈“S”型曲线增长的蝗虫,其数量也可能超过 K 值
解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出 现波动,下降甚至消亡;环境阻力在 c 点之前就已出现;阴 影部分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种群数量可能短时间内超过 K 值,但会迅速下降。 答案:D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的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解析: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 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
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 有关;淡水鱼的分层和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
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 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应将培养液振荡均匀后,再吸取培养 液;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应先静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 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否则酵母菌不在一个 平面上,在显微镜下就不能观察到所有细胞,使计数结果偏小。 答案:A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 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 为 10%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 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 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 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J”型曲线
“S”型曲线
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专题--知识点
专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一、种群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
※1.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3) 调查方法: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和标志重捕法出生率、死亡率(1)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迁入率、迁出率(1)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年龄组成(1)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空间特征①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②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样方内计数(计上和计左),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NN1=N2N0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易选用双子叶植物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3.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其它的特征都通过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而发生相互联系,具体关系如右图所示:(3)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如因各种因素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或性别比例失调,会引起种群数目改变。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考点专题"种群和群落"专题复习江苏刘扬陈洪根"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生物高考的能力要求之一.种群和群落直接与生态环境及社会热点相关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始终备受命题人青睐.常见考点有:以图表,曲线等为信息载体,考查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过程及规律应用,种间关系;结合教材实验,以实验题的形式考查种群密度和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操作与计数方法;而群落演替作为新增的考点,几乎每年都要以一道选择题的形式来进行考查.一,要点整合1.理顺和领悟好教材内容本专题在必修三中各章节问的关系,遵循一条主线,可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思想来统领:生物个体(必修三第一,二,三章)一种群,群落(必修三第四章)一生态系统(必修三第五章)一生物圈(必修三第六章).本专题与必修二的关系: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生物的进化(基本单位是种群).2.核心术语——记准,写准,理解透,把握内涵和外延(1)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K)(3)实验操作——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土壤中动物丰富度调查(4)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垂直结构,水平结构(5)群落演替——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3.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1种群数量I一直接I影响一?蕖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⑦4.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1)函数模型理想条件下,—No(其中为t年后的种群数量,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A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为种群变化延续时间).(2)曲线模型①''tT"型曲线⑦…S'型曲线③K(环境允许最大值)④环境阻力(接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J"型曲线为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S"型曲线为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①两种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区别是什么?"J"型曲线:产生条件为理想环境(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特点为种群数量连续增长,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无K值."S"型曲线:产生条件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特点为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②影响K值的因素是什么?能否发生变化?其变化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影响K值的因素有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K值是可变的.为保持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合理放牧,适当控制草场承载量; 可以适时施肥,进行田问管理,改善农作物的生存环境,提高K值;对生物品种进行改良,改变其遗传特性,适应环境,提高K值.5.群落结构及演替(1)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变化是:群落中环境因素一植物分布一动一T....一JL一,i}i-J④考点专题物的分布(植被为动物提供栖所和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生物空间配置指的是生物种群而并非生物个体.(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初生演替——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经历的时间长,速度慢;影响因素为自然因素.次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人类活动的影响较为关键.群落演替的实质并非完全"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种的取代".二,典例剖析1.对种群数量变化的考查例1.生物种群在理想的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0时间A.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增长率为0B.种群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若此图表示蝗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最好在C点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解析:在e点时,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此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率为0.C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的斜率)在下降,此时体现出了环境阻力. 防治蝗灾.应当使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所以应当控制种群的数量在C点以下.渔业捕捞时,为了保证鱼类种群的快速增长, 应控制剩余量在C点.答案:A拓展:(1)"J"型曲线只有当一个种群刚迁入适宜新环境中(外来物种入侵)时发生,如果一段时期后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型.(2)饲养有益动物时,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应使捕捞后动物的剩余量处于K/2水平.(3)在虫害和鼠害防治方面,一次行动要毒杀到K/2以下水平,此时增长率较低.当然最有效的措施是堆储粮食,清理环境,保护老鼠天敌,因为这样可以降低环境容纳量.2.利用图像考查种间关系例2.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种群数量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n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数量变化反映其捕食情况.丙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乙主要以底栖生物为食,甲主要以潜底生物为食.由于图中存在交叉,说明它们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由于鱼类的主要食物有分层现象,因而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答案:D拓展:种间关系的基本图形如下:∞o说明:①共生关系中,两种生物表现为"同生共死",因而两条曲线始终同步.②寄生关系中,第一种表现为体外寄生,第二种表现为体内寄生.③竞争关系中,图中实际表示的是一种占优势,另一种被淘汰的情形;还有一种竞争,是势均力敌的情形,也可用图中捕食关系曲线表示.④捕食关系中,曲线表现为"此消彼长".其中,先增加先减少者是被捕食者,即图中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3.以表格数据为背景,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潜底动物海洋申鱼类的食物分布斜考点专题例3.棉蚜虫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调查日势6106—1562O6~256307—57—107157~2O(月日棉蚜数量0.424.7941.58261.731181.9976.9E2175.62171.4(2173.2: (只/株)(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型,在(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不变,减/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株都满足.棉蚜虫活动能力较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表中数据表明,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当然呈"S"型曲线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对应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答案:(1)寄生(2)样方S6—3O(3)增大拓展:种群数量表格化,是近两年高考常考的题型.解题方法是:以表中数据为依据,画出相应曲线,即为熟悉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4.对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与计数原理进行考查例4.计数室为边长为1mm的正方形,刻度为25中格×l6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0.1mm, 则应计数哪五个中格中的酵母菌?.为了清楚观察到计数室网格,显微镜下的视野亮度应调.计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以便观察到不同深度的酵母菌菌体.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 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个.解析:整个正方形边长为lmm,每边可分为20个小边,因而每个小格体积为1/20×1/20×0.11TIITI3由于稀释倍数为B,实际每个小格中酵母菌数量为AB.经过换算,即可求出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答案:四个角上及正中央暗一些细准焦螺旋(调节焦距)4ABX10拓展: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如下图).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16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25小格; 另一种是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但不管是哪一种构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大方格都是由16×25—25×16—400 个小方格组成.第一种取4个中格为样方(共100小格),第二种取5个中格为样方(共80小格).计数时,先求出每一小格的体积及实际酵母菌数(考虑稀释),最终换算出要求解的单位体积的酵母菌数. 固日5.考查群落演替的发生机理例5.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的是()八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B地衣使土壤中有机物减少C.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D.微生物随有机物增加而减少解析: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好;地衣分泌有机酸分化岩石, 使土壤中有机物增加;由于演替过程中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因而微生物也随之增加.答案:C拓展: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起关键的几个因素是:一是最先出现的生物,具有"开拓者"的功能,如本题中的地衣,因其分泌的有机酸分化岩石形成土壤,创造了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生物种类才不断增加;二是水分与有机物数量.随着演替过程的进行,这两种物质的数量不断增加,为更多种类与数量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础与保证.三,跟踪训练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据此判断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个体数年龄期田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八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jj考点专题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lm样方,计数样方内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l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l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3.下图中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褂蜒幛八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4.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A.种群密度的大小B.种群中生物种类的多少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D.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5.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生长速率的变化,在1930年大约有多少只鹿能够在此特定的环境中生存而不会饥饿致死?()A1200013.35000C.5000013.100000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l23时间(相对值)八图中种群的K值为a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东亚飞蝗卵的密度C.山毛榉种群和它所在的群落一样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n理想状态下,在达到K值前种群呈".J''型增长7.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I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8.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O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白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A400a?0.813.0.8a?400C.a?32013.320a9.如图,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In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O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e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湖?白中鱼的生长曲线,则对鱼的捕捞常在c~d时进行C.若此图表示菜青虫的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种群数量一个一种群数量考点专题D若此图表示某海洋鱼类的增长曲线,在C点种内斗争最激烈lO.下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6O 只,标记的2O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 值是()种群增长速蛊///12345时间(年)八150只B300只C.200只n大于300只1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6lo2871131207270302327341数(只)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1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问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种群增长蛊(1)在To~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若在]r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时种群的数量为,T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时,原因是一O(3)该鱼在Tz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主要原因是和.1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tJ']N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地点地点地点非生物地点地点地点种类ABC因素ABC堇359风速低高高距地1.5米蕨类758低中高的光强土壤湿灌木1542483515度()土壤的有松树02O6.53.8205机物()落土壤深度>30C≈10C<15(cm)叶205O土壤氨量树9.44.52.3(nag?kg-)(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一∞∞AB《(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的理由是.(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至少说出两个原因).参考答案:1.A2.C3.D4.A5.A6.D7.D8.C9.B1O.D11.C12.(1)S型N/2增长型(2)T1在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3)不增加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13.(1)AC(2)标志重捕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难以标记,且其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3)次生演替(4)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