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docx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4ab00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1.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籍,它重新编写了一些经典的故事,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回忆起童年时代听过的故事,还能够欣赏到作者对于故事的重新解读和发挥。
以下是我对于《故事新编》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巧妙。
每个故事都独立成篇,并且按照一个主题进行组织,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事的内容。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始,扣人心弦的发展以及令人想要继续阅读的结尾。
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生动的语言和描写,使得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想象力。
其次,我对于作者对经典故事的重新解读感到非常赞赏。
在《故事新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我们最熟悉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但是作者在这些故事中加入了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这不仅带给了读者新鲜感,还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些经典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除此之外,我认为《故事新编》还给了读者一些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些隐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比如在某个故事中,主人公因为自私而遭受到惩罚,这告诉我们应该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和帮助。
而在另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因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胜了困难,这让我们明白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对童年回忆的向往,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解。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读者的情感和智力。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体验其中的乐趣和启发。
通过《故事新编》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
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会为故事中的英雄加油,为故事中的决策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写作的思考。
我可以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并通过故事来传达我想表达的观点。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0b5b5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b.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没抱多大期待,毕竟经典作品有时候读起来难免有些沉重和晦涩。
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幽默的奇妙世界。
鲁迅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传统神话和历史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那种颠覆和创新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本是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创世女神,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她也会因为补天的辛苦而感到疲惫和烦躁,甚至会被那些古衣冠的小丈夫们指责和嘲笑。
这种对神话人物的世俗化处理,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的独特思考和批判精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壮举我们耳熟能详,可在这个故事里,后羿射完了天上的太阳,却在人间陷入了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这种平淡的生活而偷吃了仙药奔月而去。
鲁迅先生把一个英雄的落寞和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又不免有些心酸。
在《理水》中,那些考察灾情的大员们大摆排场,只知道吃着山珍海味高谈阔论,而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大禹却被他们视为“乞丐似的”人物。
这种鲜明的对比,把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无遗。
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铸剑》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眉间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父亲的仇恨而不得不踏上复仇之路。
他性格优柔寡断,甚至有些懦弱。
当他得知父亲是被大王杀害,一开始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不停地在屋子里徘徊,心里既充满了仇恨,又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报仇。
他看着那把父亲留下的剑,想要用它去刺杀大王,可又担心自己失败。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黑色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神秘莫测,冷酷无情,他答应帮助眉间尺报仇。
眉间尺对他半信半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相信他。
于是,他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了这个黑色的人。
那个场景,鲁迅先生描写得太细致了,让我仿佛就站在旁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眉间尺咬着牙,闭着眼,双手紧紧握着剑,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自己的头砍了下来。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aa223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e.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
他把女娲描绘成一个有着自己烦恼和疲惫的普通人形象。
你能想象到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忍受那些无聊小人的闲言碎语吗?鲁迅先生把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她费力地搬动着那些巨石,汗水如雨般落下,可周围的人却不理解她的伟大,还在一旁指指点点。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那紧皱的眉头和疲惫的眼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每天只能给妻子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嫦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偷偷吃了仙药奔月去了。
以前的故事里,后羿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可在这新编里,他也得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鲁迅先生把后羿射完日之后的落寞和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羿为了寻找猎物,翻山越岭,可每次带回来的不是乌鸦就是兔子,他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
有一次,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大野猪,结果还被逢蒙那家伙给抢了功劳。
后羿回到家,面对嫦娥的埋怨,只能默默地叹气。
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到,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也有自己的苦衷。
《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新编的故事,不是单纯地给我们讲个新奇的事儿,而是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
比如说《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空谈,对真正做事的大禹却百般刁难。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而大禹呢,亲自跋山涉水,考察水情,腿上沾满了泥巴,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安危。
这种对比,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那些大员的无能和自私,笑的是鲁迅先生把他们的丑态刻画得如此生动。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0b59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1.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文学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
她会感到疲惫,会因为创造人类而累得不行。
当她补天时,那些人类的丑态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那些只知道争权夺利、互相攻击的“小东西”,还有那些只关心自己利益、对女娲的辛苦付出毫不感激的家伙。
鲁迅先生把人类的自私、贪婪和愚蠢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在笑过之后又不禁陷入沉思。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面临着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
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每天吃乌鸦炸酱面而奔月去了。
这简直就是把英雄从神坛上拉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又无奈的一面。
后羿为了给嫦娥找吃的,四处奔波,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
那种英雄末路的悲哀,真的让人感到心酸。
《理水》中的大禹,不再是那个传说中威严庄重的治水英雄,而是一个朴实、务实、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实干家。
他和那些只知道空谈、不做实事的大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穿着破草鞋,满腿是泥,一心扑在治水上,不顾那些官僚的反对和嘲笑。
这种对现实的讽刺,真的是太犀利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皱着眉头构思这些故事。
他的眼神中透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洞察。
他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这些故事虽然是新编,但却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
他没有简单地重复那些古老的传说,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让它们与当下的社会产生了联系。
这让我明白了,经典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只要我们有新的视角和思考,就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229f6a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1.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一盏明灯,好奇它会照亮怎样的奇妙世界。
鲁迅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以前读过他的一些作品,严肃、深刻、犀利,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社会的种种弊病。
然而,当我真正走进《故事新编》,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幽默的新世界。
这里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那些古老传说中的人物,陌生的是他们在鲁迅先生笔下展现出的全新面貌。
比如说女娲补天,在传统的故事里,女娲是伟大的神明,她的功绩被人们传颂赞扬。
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在补天时,也会感到孤独和无聊,甚至对自己创造的人类产生了一丝无奈。
这种对神话人物的别样解读,让我读起来忍俊不禁,又不禁陷入沉思。
还有那个“奔月”的故事。
后羿,这位曾经射下九日的英雄,在书中却面临着无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每天为了给妻子嫦娥弄口好吃的而发愁。
嫦娥呢,也不再是那个温柔美丽、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她会因为每天只能吃乌鸦炸酱面而抱怨发脾气。
这哪里还是我记忆中的神话?简直就是充满了柴米油盐的平凡夫妻生活。
但正是这种平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真实。
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人物,而是有着喜怒哀乐、会为生活琐事烦恼的普通人。
再说说“理水”吧。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大禹在我们心中一直是个无私无畏、一心为民的伟大形象。
可在《故事新编》里,那些官员们却只知道吃喝享乐,对治水的事情毫不关心。
而大禹呢,他和他的手下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满脚是泥,辛苦地奔波在治水一线。
那些官员们对大禹的行为不仅不理解,还加以嘲笑和质疑。
但大禹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成功治理了洪水。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实干家和那些只说不做的空谈者之间的鲜明对比。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鲁迅先生的幽默和讽刺逗得哈哈大笑,可笑着笑着,又会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其实都在影射着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9f1cb4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f.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最近读了一些《故事新编》,真的是让我有种“眼前一亮,心中一乐”的感觉。
这些重新演绎的故事,就像是把旧衣服翻出来,重新裁剪、缝补,再加上一些新的花纹和装饰,变成了一件件既熟悉又新奇的时尚单品。
比如说《补天》,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咱们都听过,可在作者笔下,女娲一边辛苦补天,一边还得应付那些无聊又烦人的“小东西”,这画面想想就觉得有趣。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之后,英雄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落魄”,天天为了找吃的发愁,嫦娥也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跑了,这跟咱们印象中威风凛凛的后羿差别也太大了吧。
就拿《理水》来说吧,大禹治水的故事咱们从小就知道,那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啊!可在这新编里,那些大员们的形象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他们大腹便便,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对真正在为治水奔波的大禹毫无了解,还各种质疑和指责。
而大禹呢,腿上满是泥巴,“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一副实实在在干活的样子。
作者把这两者一对比,那种讽刺的味道就出来了。
我记得有一个细节,那些大员们考察灾情的时候,是坐在车里,车还被各种装饰得花里胡哨的。
他们根本就没有下车去实地看看,只是在车上远远地望一眼,然后就开始高谈阔论,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
而大禹呢,带着他的一群同样朴实的手下,亲自用脚丈量土地,用手疏通河道。
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简陋的地方。
有一次,大禹经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孩子的哭声,他多想进去看看啊,但是一想到治水的任务还没完成,咬咬牙就又走了。
还有那些所谓的学者,在那里争论着大禹是虫子还是人的问题,简直是荒唐至极。
他们根本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而大禹根本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一心只想着怎么把水治好,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读着这些故事,我有时候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候又会陷入沉思。
这些新编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其实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映射。
它们让我看到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人在真正地做事,为了大家的利益默默付出;也总有一些人,只知道空谈,不干实事,还对别人指手画脚。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5175a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1.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故事新编读后感范⽂(精选8篇) 读完某⼀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范⽂,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故事新编读后感1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说集,其中⼤部分是根据⽼故事改编⽽成。
鲁迅先⽣的作品寓意深刻,杀伤⼒强,历来都是讽刺⽂学史上的经典,就像锋利⽽且带钩刺的⼸驽,直刺敌⼈的⼼脏。
⼀直以来,鲁迅先⽣都以⼤⽂豪的⾼⼤形象耸⽴在每⼀个年青学⼦的偶像位置,但是⾃从读了这《故事新编》之后,我忽然有了⼀种很失望的感觉。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根据我国古代⼀些著名故事改写⽽成的。
有些⽂章,例如《铸剑》,便是改⾃《⼲将莫邪》,只是将故事背景、少数情节略作改动。
评⼼⽽论,改写是成功的。
改写后的故事更加完美⽣动,也更吸引⼈了。
但是,《奔⽉》却是令⼈(或许只是我)⼤倒胃⼝。
《奔⽉》会使读者联想到故事的本体——“嫦娥奔⽉”。
在《奔⽉》中,鲁迅变得有些“恶搞”,把射⽇⼤英雄塑造成整天怕⽼婆、只会打乌鸦的“窝囊废”,把⼤美⼥嫦娥写成唠叨罗嗦、不善解⼈意、不理解丈夫,⽽且泼劲⼗⾜的妇⼈——这完全颠覆了后羿嫦娥英雄美⼥的良好形象,就连情节也由“嫦娥偷仙丹是为了永葆青春⽽守护在爱⼈⾝边”杜撰成“嫦娥嫌后羿⽆能⽽迫不及待想要离开”——读到这⾥,我真有⼀些鄙弃这位享誉⼏⼗年的⼤⽂学家了。
嫦娥奔⽉的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古?只因它情节优美,寄托了古代劳动⼈民⼤胆⽽美好的愿望。
可鲁迅先⽣的《奔⽉》却完全背离了这个美好传说的创作初衷。
这就是我对《故事新编》的肤浅认识。
或许有⼈会对我⼤加鞭挞,指责我对⼤⼈物的不敬,但我“初⽣⽜犊不怕虎”,我还是把⼼中的话说出来了,敬请前辈学⼈也以同样的⼼态来讨伐我。
故事新编读后感2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就的短篇⼩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0fd6587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5.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其实挺模糊的。
毕竟,对于经典作品,心里总是怀着一份敬畏,不知道会在其中遭遇怎样的奇妙冒险。
读着读着,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
这感觉就像是原本熟悉的老街巷突然开了一家超级有趣的新店,让你忍不住一探究竟。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在辛苦补天的时候,周围那些渺小的人类却在叽叽喳喳地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做着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
鲁迅先生把女娲那种伟大又无奈的心情描写得特别生动,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皱着眉头,一边努力补天,一边又被地上的人类搞得心烦意乱的样子。
还有《奔月》,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成为了大英雄,可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天天只能给老婆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这和我们平常听到的那个威风凛凛的后羿形象简直大相径庭,但是又特别的接地气,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理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都知道大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但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大禹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充满干劲的实干家。
他和他的手下们,一个个“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们是大禹的随员”,“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
他们风餐露宿,一心只为治水,根本不在乎什么官场的规矩和别人的眼光。
而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呢?他们大摇大摆地坐在车上,“大排筵宴,优质皮蛋,陈火腿,海参,燕窝”,对治水的事情却一问三不知,只知道摆架子、讲排场。
还有那些文化山上的学者们,整天争论着大禹到底是虫子还是人的问题,对于真正的民生疾苦完全不关心。
鲁迅先生把这两种人的对比写得太精彩了!让我感觉就像是亲眼看到了那些虚伪的大员和酸腐的学者,心里不由得涌起一股愤怒和无奈。
同时,也对大禹和他的随员们充满了敬佩。
他们才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做事的人,哪怕条件艰苦,哪怕不被理解,也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d1e23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5.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就像是对一个神秘宝盒的好奇,不知道里面会蹦出怎样新奇有趣的故事。
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这简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奇妙之旅。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他把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进行了一番颠覆性的重塑,让我读起来时而捧腹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大神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形象,而是一个会疲惫、会抱怨,甚至有点小脾气的“普通人”。
她辛苦地炼石补天,却还要被那些“小东西”们指指点点,这让我既觉得好笑,又不禁为女娲感到委屈。
还有《奔月》里的后羿,曾经射下九日的大英雄,如今却为了每天的一日三餐发愁,家里的嫦娥还因为吃腻了乌鸦炸酱面而奔月去了。
这后羿呀,在外面要面对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局面,回到家里又要哄着生气的妻子,那副无奈又憋屈的样子,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不过,让我感触最深的,还得是《理水》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大禹,没有被描绘成那种传统的、威风凛凛的治水英雄形象,而是一个看起来有些“狼狈”的实干家。
他“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和那些只会在朝堂上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大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仿佛能看到大禹穿着破旧的衣衫,在泥泞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心里只想着怎么治理好洪水,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他的手下们也都是一群朴实的劳动者,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高贵的身份,但每个人都有着一颗炽热的心。
当那些大员们坐在舒适的屋子里,喝着美酒,吃着佳肴,讨论着所谓的治水方案时,大禹却带着他的队伍在野外风餐露宿,亲自勘察地形,寻找治水的方法。
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水流湍急、山势险峻,还有百姓们的不理解和质疑。
但大禹没有退缩,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一次,他们来到了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因为洪水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对大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带着一丝怀疑。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b4d121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8.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就沉浸在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里,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与讽刺的世界。
这本书可真是独特又有趣,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重新演绎了一番。
就比如说《补天》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一个会感到疲惫、会被那些“小东西”(人类)烦扰的活生生的形象。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之后的生活,谁能想到会是那样的呢?曾经的大英雄,如今为了生计发愁,连一只像样的猎物都打不到,天天被老婆嫦娥埋怨,这可和咱们传统认知里的后羿太不一样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鲁迅先生坐在书桌前,一边抽着烟,一边眯着眼睛构思这些新奇的故事,脸上还带着那一丝不易察觉的坏笑。
他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把那些原本庄重严肃的故事拆解开来,重新组装成了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又深思不已的作品。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是《铸剑》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眉间尺,一开始是个优柔寡断的少年,知道自己的父亲被大王杀害,却不知道该如何报仇。
那种内心的纠结和迷茫,写得太真实了,就好像我自己面对难题时一样,心里头乱糟糟的。
而那个黑色人,他的出现简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那么决绝、那么果断。
他答应帮助眉间尺报仇,那股子义无反顾的劲儿,真让人佩服。
鲁迅先生把复仇的过程描写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在皇宫里,眉间尺的头颅在鼎中上下翻腾,和大王的头互相撕咬,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紧张刺激。
可在这紧张之中,又透着一股浓浓的悲哀。
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恩怨,更是对那个黑暗不公的社会的一种反抗。
还有《理水》,讲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些所谓的“文化山”上的学者们,一个个大腹便便、空谈阔论,对真正做事的大禹指指点点。
而大禹呢,完全不理会这些人的风言风语,一心扑在治水上,满脚是泥,“面貌黑瘦”“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这形象多生动啊!他带着一群和他一样务实肯干的人,终于把水给治好了。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22037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f.png)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说起鲁迅,那在咱们中国文学史上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以前读他的作品,总觉得严肃、深刻,还带着那么点儿沉重。
可最近读了他的《故事新编》,却让我有了全新的感受,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藏着惊喜的宝藏盒子。
这《故事新编》啊,把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给翻了出来,重新加工一番,变得妙趣横生。
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被施了魔法,既熟悉又陌生,让我读得津津有味。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咱们都听过,可在鲁迅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形象。
他把女娲写成了一个有点疲惫、有点无奈,甚至还有点小脾气的普通人。
你能想象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忍受那些无聊小人的指指点点吗?她累得要命,可周围的人却不理解她在做什么,只关心自己的那点小利益。
这让我觉得,有时候英雄也不好当啊,付出了那么多,却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感激。
还有那个《奔月》,讲的是后羿和嫦娥的故事。
以前我一直觉得后羿是个大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多威风啊!可在这本书里,后羿射完太阳后,却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天天打些乌鸦来给嫦娥吃,嫦娥都吃腻了,最后还奔月去了。
这后羿呢,一下子从英雄变成了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
他也会为没打到好猎物而烦恼,会因为嫦娥的不满而无奈。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他们也得面对生活中的琐碎和不如意。
在《理水》里,那些所谓的大员们,一个个脑满肠肥、装腔作势,只知道摆架子,却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
而大禹呢,一心治水,风里来雨里去,踏踏实实做事。
这对比简直太鲜明了!让我看清楚了那些只说不做、虚有其表的人,也更加佩服像大禹这样真正为人民做事的实干家。
读着这些故事,我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刻板的形象,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
鲁迅用他独特的笔触,把这些古老的故事变得充满了现代气息,让我在欢笑中思考,在思考中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c753b06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b.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了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又独特的冒险。
这本书可真是有意思极了!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她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奈。
她在辛苦补天的时候,周围还有那些“小东西”在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这让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在借女娲的遭遇,来讽刺当时社会中那些不做事,却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呢?还有《奔月》,后羿射日之后,成了大英雄,可英雄也有烦恼啊。
他天天为了给老婆嫦娥找吃的发愁,最后连乌鸦炸酱面都端上桌了,嫦娥还不乐意,直接奔月去了。
这后羿也太惨了点,曾经的大英雄如今为了生计狼狈不堪。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这是不是鲁迅先生在告诉我们,再辉煌的过去也可能被生活的琐碎所打败呢?说起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理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咱们从小就听,都知道大禹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但在鲁迅先生这儿,大禹治水可没那么简单。
那些官员们只知道吃着山珍海味,说着空话,对治水的事情一窍不通。
而大禹呢,他和他的手下们,“面貌黑瘦,像乞丐”,满腿是泥,“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大约是大模大样,并不屈膝而坐”。
瞧瞧,这才是真正干实事的人的样子!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一心只为治水,根本不在乎什么繁文缛节。
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一件事儿,就和这《理水》有点像。
我们村之前要修一条路,说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也能让村里的农产品更好地运出去。
一开始,大家都挺高兴,盼着这条路能早点修好。
可谁知道,负责这个事儿的几个干部,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喝茶聊天,就是到处应酬。
工程拖了好久都没动静,村民们去问,他们就找各种借口推脱。
后来,村里一个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他叫大明,平时就热心肠。
大明站了出来,说要自己带着大家修路。
一开始,那些干部还笑话他,说他不自量力。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8f5a56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4b.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待,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会抓到什么。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奇妙世界。
这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跳跃在纸页之间。
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话重新演绎,让我看到了熟悉故事背后的别样风景。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大神在创造人类的伟大工程中,原本应该是庄严而神圣的场景,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却被那些渺小又烦人的人类所困扰。
她辛苦地补天,却还要面对人类的愚昧和自私。
这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忍不住一边笑,一边又为女娲感到无奈。
那些细节描写,像是女娲累得气喘吁吁,汗水顺着脸颊滑落,还有她看着不成器的人类时那又气又恼的表情,都仿佛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眼前。
再看《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曾经的风光无限,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连嫦娥都受不了这样的日子飞走了。
鲁迅先生把后羿的落寞和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仿佛能看到后羿拉弓时那略显僵硬的姿势,能听到他射中猎物后那一声无奈的叹息。
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一个被生活磨去了棱角的普通人。
家里没了粮食,天天只能吃乌鸦炸酱面,这种反差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后羿为了给嫦娥找点好吃的,辛辛苦苦去打猎,结果却没能留住嫦娥的心。
这像极了现实生活中,为了家庭努力付出,却不被理解的那些人。
还有《理水》,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大摇大摆地来视察灾情,却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而大禹呢,脚踏实地地做事,一心只为治水,和那些只知道摆架子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能想象到大禹那坚定的眼神,还有他沾满泥巴的裤腿,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重新编写这些故事呢?他难道只是为了好玩吗?后来我明白了,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讽刺那个时代的种种弊病。
他把那些古老的故事当作镜子,让我们看到现实中的丑陋和荒诞。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e7e5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a.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有趣的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读了一本很特别的书——《故事新编》,它给我带来了许多新奇的感受和欢乐的时光。
这本书可真是与众不同!它把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老故事进行了一番全新的演绎,让那些原本遥远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
就比如说“女娲补天”这个故事,在传统的叙述中,女娲是神圣而庄严的形象。
但在这本书里,女娲在补天的时候居然会因为无聊而打瞌睡,还会为找不到合适的石头而烦恼,这让女娲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可爱起来,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会抱怨会累的普通人。
还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原本嫦娥奔月是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可在《故事新编》中,嫦娥变成了一个每天为生活琐事烦恼的女子,后羿也不再是那个英勇无比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点窝囊、爱吹嘘的男人。
这种颠覆式的改编,初读时让我有些惊讶,但仔细想想,又觉得特别有意思。
它让我看到了这些故事的另一种可能性,也让我对那些熟悉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众多故事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铸剑”。
这个故事原本就充满了悲壮和复仇的色彩,而在新编中,这种情感被刻画得更加细腻和深刻。
眉间尺,一个年轻而单纯的少年,为了替父报仇,毅然踏上了充满艰险的道路。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既有着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愧疚,又有着对复仇的坚定决心。
在寻找复仇机会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黑衣人,一个神秘而冷酷的人物。
黑衣人的出现,让整个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眉间尺带着那把父亲留下的宝剑,小心翼翼地走在街头。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迷茫,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却要承担起如此沉重的使命。
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想着:“这些人,谁能理解我的痛苦和愤怒呢?”他紧紧地握住宝剑,仿佛那是他唯一的依靠。
走着走着,眉间尺来到了一个热闹的集市。
这里人声鼎沸,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
他被一个卖糖葫芦的小摊吸引住了,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糖葫芦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的快乐时光。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31975e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0.png)
故事新编的读后感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1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是被我一口气看完,刚看完我就无法抑制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奇怪里面情节的光怪陆离、天马行空及对人物的刻画,在读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被先生书中的幽默及洒脱所感动。
《故事新编》作为一本是在之前的神话故事,及史实记载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其创新性定是难以突破的。
但先生却成功的将《故事新编》转型了,并还拥有了自己的固有形象。
无论是《铸剑》还是《理水》,其中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作文笔上都是完美的,最主要的是,先生还把它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得里面有一篇《铸剑》,原先神话里面讲的是眉间尺听母讲杀父之仇,并牺牲自己为父报仇的故事。
从他几次在没有任何的准备下,就敢刺杀楚王,就可以知道他是个有勇无谋之人。
但还好有侠士宴之敖的帮助,在最后三头厮杀的结果下,眉间尺终于要了楚王的命为父报仇。
结局看似完美,但是里面的宴之敖又是谁,他又为什么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帮助眉间尺。
如果没有宴之敖的帮助,在几次刺杀为果的情况下眉间尺会不会就会“没坚持”了……事实上,每次看完先生的书,都需要慢慢回味,甚至还要多次返回去多看几遍,因为先生书中的用词犀利、精到。
文中内容晦暗难解,总是让人忍不住再回头看看。
就像上文提到的《铸剑》,一开始是被它的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所吸引,接下来就是为看后产生的无数疑问……故事新编的读后感篇2世界上的故事有很多,它可能是天真快乐,也可能是悲伤、痛苦。
鲁迅先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了很多作品。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
《起死》这篇文章就像一枚印章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庄子正悠然自得地走在路上,忽然看见了一具白骨。
心生怜悯,心一软,找来了司命,复活了那堆白骨,那白骨一根接一根连起来,拼成了一个人,长出了肉,渐渐有了润色。
转眼间神奇的变成了一个裸身的汉子,那汉子有点儿不知所措,看到此时狼狈的自己,又看到边上的庄子,把矛头指向了庄子身上,误会了庄子。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ad3c5b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c.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它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给人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打破了传统对于神话和历史故事的既定叙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现代的思维对其进行了重新演绎。
他的笔触既幽默诙谐,又饱含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让人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沉重,在轻松中体会到了严肃。
比如《补天》这一篇,女娲创造人类的伟大神话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了新的色彩。
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她有着普通人的烦恼和疲惫。
她在努力补天的过程中,周围是一群麻木不仁、只知看热闹的“小东西”。
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描写,仿佛在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们精神的空虚和愚昧。
这种对传统神话的颠覆式改编,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奔月》则把后羿这位射日英雄的生活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的英雄,如今却为了生计发愁,连最基本的食物都难以获取。
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对他心生埋怨。
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曾经有过辉煌成就的人,在现实的困境中逐渐被遗忘和冷落的悲哀。
《理水》塑造了大禹和众大员截然不同的形象。
众大员只知吃喝享乐、无所作为,而大禹则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心为了治水,为了百姓。
这种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无能,同时也赞扬了真正为人民做事的实干家。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神话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古老的故事与现实社会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让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审视当下。
这些故事虽然取材于古代,但却处处影射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鲁迅先生以他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如人们的麻木不仁、官员的腐败无能、知识分子的空虚软弱等。
他通过这些故事,呼唤着人们的觉醒,激励着人们去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89ea9b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a.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读了《故事新编》这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有对古老传说的全新演绎,有对经典故事的别样解读,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笔触,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了重新创作。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的传说我们从小就听过,可在作者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一个会感到疲惫、会抱怨的普通人形象。
她在补天时,被那些愚蠢的人类弄得心烦意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还要应对各种琐事,这种反差让人觉得既新奇又有趣。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可在这里,后羿却成了一个为生计发愁的普通人。
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他只能面对射不到猎物的尴尬,连妻子嫦娥都对他心生不满。
看着后羿为了一顿饭而奔波,我既觉得好笑,又感到一丝无奈。
这些故事的新编,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传统的尊重和创新。
他没有完全颠覆原有的故事框架,而是在其中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思考,让古老的故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我和朋友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我们选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按照原本的剧情,白雪公主应该是美丽善良,最终被王子拯救。
但我们玩的时候,却突发奇想,给这个故事来了个大反转。
我扮演的白雪公主不再是那个柔弱等待救援的女孩,而是一个勇敢聪明、主动出击的“女战士”。
当恶毒的皇后派猎人来杀我时,我没有乖乖就范,而是和猎人斗智斗勇,成功地逃脱了。
然后,我还自己去寻找了解药,破解了皇后的魔法。
朋友们扮演的七个小矮人也不再只是提供帮助的配角,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和想法,有的胆小怕事,有的冲动鲁莽,有的则聪明机智。
我们在森林里一起冒险,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而王子呢,他不再是那个及时出现的英雄,反而是在最后关头被我们拯救的对象。
当我们最终战胜了皇后,王子才匆匆赶来,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们。
那次的游戏经历让我明白,经典的故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3c32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0.png)
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带着几分好奇和期待。
毕竟,“新编”这两个字,总让人觉得会有一些新奇有趣的东西在里头。
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传说咱们都耳熟能详。
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
她会累,会因为创造人类而感到烦恼。
她在补天时,那种专注和辛苦,被描写得细致入微。
我仿佛能看到她额头上的汗珠,听到她沉重的呼吸声。
而且,鲁迅先生还加入了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比如说,那些刚刚被创造出来的人类,懵懵懂懂,有的还在打架,有的在呆呆地看着天空,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后羿,到了这里却面临着没东西可射,只能天天给妻子嫦娥打乌鸦做食物的尴尬局面。
嫦娥呢,也不再是那个温柔美丽、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她会抱怨每天吃乌鸦炸酱面,会因为生活的平淡而发脾气。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夫妻,有时候也会为了柴米油盐的琐事而争吵。
但就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特别真实,特别有人情味。
在《理水》里,那些考察灾情的大员们,只知道摆架子、讲排场,对真正的灾情却毫不关心。
而大禹呢,他一心治水,风餐露宿,和百姓们一起吃苦受累。
那种对比,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感到深深的悲哀。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鲁迅先生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他能把那些古老的故事打破、重组,加入自己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却又让人觉得毫无违和感。
而且,他的文字虽然犀利,但在这犀利之中,又透着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
这些新编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但鲁迅先生并不是板着脸在说教,而是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让我们在笑过之后,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东西。
比如说,在《采薇》中,伯夷和叔齐坚守所谓的“义”,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鲁 迅故事新编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d79d4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75.png)
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鲁迅的《故事新编》之前,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会触碰到怎样的新奇与惊喜。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与讽刺的别样世界。
书中的那些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复述或者改写,而是鲁迅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赋予了古老传说全新的生命。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
她有着人的烦恼和疲惫,在辛苦补天的过程中,还会被那些“小东西”——人类所干扰。
鲁迅先生把女娲的形象刻画得如此生动鲜活,让我感觉她仿佛就站在我面前,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努力地修补着天空。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竟然为了生计发愁,每天要为找不找得到猎物而烦恼。
他的妻子嫦娥也不再是那个温柔婉约的形象,反而因为吃腻了乌鸦炸酱面而对后羿诸多抱怨。
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却让我在笑过之后,心中泛起一丝苦涩。
鲁迅先生通过这样的描写,把英雄从神坛拉到了人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而又无奈的一面。
在《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车上摆架子,对真正为了治水而奔波的大禹视而不见。
而大禹呢,他那沾满泥巴的双腿,那坚定的眼神,和那些只说不做的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鲁迅先生用这样的对比,狠狠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不干实事、只知享乐的官僚。
这些故事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铸剑》。
这篇故事里,眉间尺为了替父报仇,找到了黑色人。
黑色人的形象神秘而又冷酷,他帮助眉间尺复仇的过程充满了血腥和决绝。
当他们的头颅在鼎中互相撕咬的时候,那种惊心动魄的场景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鲁迅先生把复仇的主题写得如此深刻,让我不禁思考,仇恨究竟能把人变成什么样子?是让人变得疯狂,还是让人在复仇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鲁迅先生用他那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把古老的故事拆解开来,重新组合,让我看到了历史和现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
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
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
本来情节如果很奇怪的话,会削弱小说本
身的现实含义,但是对于本就是一个荒唐的妄想——一个少年想杀了大王,这本就是荒唐的事情,也许荒唐的情节反而能够衬托出故事本身的编造,是为了复仇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衬出现实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我觉得非常的好,平实有力,栩栩如生。
在语言方面,就显得生硬,接近口号性,而且作者故意将许多语言变的有力,而变成命令的口吻:”什么什么去“,”什么什么的“。
用简短的名词短语去说话,表现出义无返顾,决不妥协。
不过这样的话,是普通人说的吗?好在小说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这些语言还算是应景。
但是读起来,晦涩满口。
最后是小说的主题:”复仇“,中国古代小说,尤其是传奇小说中,复仇题材的非常的多,不过大部分是私仇,没有基于社会、种族的,我觉得鲁迅作为一个在民国,受过民主教育的文学家,应该是将社会的主题加入小说中,不过没有,小说的原因依旧是复仇,结果也是对于王的吊丧,但是没有革命的兴起,和社会的震动,剩下的还是麻木。
这是为什么?不知道。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二
这种文本形式的存在,使《故事新编》独具欣赏的价值。
它将古人写活了,以至于作品的主人公能在古今两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如《奔月》中“乌鸦炸酱面”等流行词汇的插入,借羿之口说“我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反击现实中以诽谤先生为能事的高长虹的诬蔑,都是很好的例证。
八篇中的《补天》、《奔月》等前期创作可能仅仅是这种创新写法的练笔,但到《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时,已是先生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由自在的时候了。
另一方面,这种堪称“古今杂糅”的手法将中国传统中的圣人、英雄彻底“人化”,通俗地说,就是将伟人生活化。
它已抛弃了对英雄作无尽讴歌的传统,转而揭露起高贵的人物被世俗牵绊的事实。
在和传统逆向的思考中,描绘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戏说衣冠楚楚者,一语道破作者所要表达的荒诞。
比方说《奔月》中曾经的射日英雄对妻子百般听从,不顾劳累,只为满足时常无理取闹的嫦娥对于肉食的渴望。
从一个英雄式后羿,到俱内的丈夫,最后在被视如己出的徒弟背叛,往日疼爱
有加的妻子的离弃后,又重新消逝在琐屑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半传说半想象的刻意安排,在荒诞中对现实中的种种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像是诉说着昔日的“战士”失去对手后的无可着落与逐渐没落的趋势。
相信,“骨子里仍藏着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是对于先生历时13年的最后的创作的最恰当的评价。
虽然先生自己在《序言》中说到对《补天》后半段油滑的写作表示否定,但不得不指出作为试验性的创作,这种误区是很容易踏入的,因为对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度”的把握实在重要的很,毕竟多一份则腻,少一份则无味。
可惜在先生意识到时,上天却决绝地带走了一代文学巨豪,将这份永远无法填补的遗憾作为为了忘却先生的纪念。
其次,虽然知道先生极力否定中国传统文学,认为那是戕害心灵的玩意,但若是没有被先生视为污垢的传统文学,像《故事新编》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该也只是化于天地之无形了。
所以当今国学的兴起,看来也是历史的必然。
毕竟“存在即合理”,或糟粕,或精华,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只需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是可以站稳脚跟的,不至于像鲁迅先生担心的那样被“黑洞”所吞噬,但这种能力的形成,可谓有待磨练,而像先生那样将其活用,更是任重而道远。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三
鲁迅先生的杂文里,我对八篇《故事新编》情有独钟。
觉得它们很耐读,在欣赏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先生文笔的幽默与犀利,读到后来,甚至想象着是一位阅历丰富的伯伯在夏日傍晚的大树底下给我讲述着不仅仅是“故事”的故事。
在这以前,我不否认我是绝对内容主义的倡导者。
因为认为作品的内容是唯一的,它所传递的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出的深刻的见地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闪光点。
同时,文学的另一组成部分——文学形式无非就是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除去古老的诗、词、歌、赋,近现代的文学几乎可以清一色的归纳进前者所举的题材中去。
而与此同时,至今被我们争相传阅的文学佳作都存在着互不雷同的思想主旨,这才是我们“为伊消得独憔悴”的部分。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剖析中,渐渐地就将它与作品内容彻底隔离,甚至时常将
其在思考中忘却。
是先生的《故事新编》将我从意识误区中拉出,慢慢地又找回了辩证的思考。
是的,正是这八篇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以拾取古代传说为基础,新构人物经历以表达情感的杂文化引发我对文本形式作用的重新认识与肯定。
这种非常有趣的,全新的以杂文为基础的写作手法,对于作品的意义,明显已不再局限于类似散文体裁使文章诗化,倒叙使作品充满神秘感等类似的作用。
应该说它是以一种全新的表达,展现着全新的思考。
它产生的作用就像是通过对未来天气的假设性预报来表达当下环保的重要性一样,放大了说,是一种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