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志后记

合集下载

农村小学学校校志范文

农村小学学校校志范文

农村小学学校校志范文
宛西农村小学历经百年。

从内乡县赤眉镇开明绅士王希孔先生于1908年创办内乡民主师范学堂,到当今成为宛西农村小学、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虽校址数易,校名累更,然办学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变,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职能不变,教职员工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不变。

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还是到新中国诞生后,三年经济困难、文革动乱时期,一直得以延续,从未间断。

历史和现实证明,学校造福桑梓的生命力之旺盛,担当道义的铁脊梁之坚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林林总总的同级同类学校中是鲜见的。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

黄流中学校志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六个春秋。

前言邢文雄黄流中学创办于战火纷飞的1947年,开始设在乐东县九所镇的九所粮所内,原名崖县第二中学,1949年9月从九所粮所迁至黄流村现址继续创办。

黄流中学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

六十年来,黄流中学经过几易校名,先后共有二十届校长。

在历任校长及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由最初的几个教学班一百多个学生,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拥有68个教学班5000多名学生的大型完全中学,成名一所中国名校。

对于海南岛内各县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历来有“北文昌,南乐东”的说法。

文昌县由于地处沿海,开发早,文化教育事业一向发展迅速。

乐东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乐东汉区原有的文化积淀外,主要是得益于黄流中学的创办和发展、壮大,从黄流中学走出去的数万名毕业生,既在全国各地为社会做奉献,也为发展乐东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致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伟大成果。

早在1958年黄流中学就开始创办高中,文化大革命前被命名为乐东县中学,是乐东县的重点中学。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挫折,后来又受到撤消重点中学称号的干扰,但是,具有深厚文化教育底蕴的黄流中学,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引下,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然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六十年来,从我校走出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已经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为拥有这批众多的校友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黄流中学培养出的众多校友中,有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

他被国务院确定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2000年起,他担任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

宜城市西街小学校志

宜城市西街小学校志

宜城市西街小学志(1986-2005年)2010年10月2日序校志是学校记录教育历程和学校发展历史的重要载体,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校志编纂工作是一项重大的、艰巨而繁琐的任务,它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当我看到这本《西街小学校志》的时候,甚感欣慰。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街小学20多年来的成长轨迹,感受到其发展的艰辛和辉煌。

西街小学于1984年创办至今,学校已走过整整二十七年历程。

二十七年来,学校历任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曾荣获“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襄樊市教育教学先进学校”、“襄樊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宜城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宜城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宜城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这是一段充满着艰辛与拼搏、满载着光荣与辉煌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宜城市城区小学教育发展的缩影。

为铭记西街小学历史,昭示后人,根据宜城市教体局统一布署,学校组织力量编修校志。

此项工作于2008年9月正式启动,经过编纂人员辛勤工作,数易其稿编讫。

校志编纂工作的完成,是西街小学建校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硕果。

《西街小学校志》较详实客观的记述了学校创建和发展的历程,从中可窥见学校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深深足迹。

既为学校全体师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提供了一本教材,又为家长、社会全方位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提供了一个窗口。

以史为鉴。

《西街小学校志》蕴涵着一代代西街小学教育工作者前赴后继,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办学经验,她既可作为我们今天兴校之参考,又可为后来者治校之借鉴,对西街小学现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衷心希望广大师生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书写西街小学明天更加辉煌的历史。

言微旨远,其共勉之!是为序。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尊敬的校友: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的母校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撰写这篇校志,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我校创办于XX年,始终秉持“明德、博学、善思、乐行”的校训,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广博知识、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毕业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组织各类科研竞赛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发展。

我们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教师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他们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生活中指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所富有活力的学校,我们注重校园文化的培育。

我们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艺术节、运动会、社团展示等,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特长的机会。

学校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践行“明德、博学、善思、乐行”的校训,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将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积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支持。

在纪念校庆的这一天,我们向所有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衷心邀请各位校友和各界朋友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共同见证我们学校未来的美好。

谢谢大家!此致礼!。

万舍小学校志续编补充材料

万舍小学校志续编补充材料

万舍小学校志续编补充材料一、大事记(县以上领导视察及关心的批复)1、2004年4月,江西省民政厅厅长罗筱玉视察母校,南昌县副县长梅梅陪同;2、2004年5月,江西省慈善总会周主任及其随行人员来校视察并探讨维修教学楼、硬化操场、绿化校园事宜。

3、2005年5月16日,万舍小学举办“百年校庆”,省民政厅厅长罗筱玉来函祝贺,县教体委主任何兴发、《江西日报》处长熊焰、南昌县政法委书记熊水玉等来校祝贺。

二、重要的教学教研活动1、1986年,学习湖北最优教学法,《六因素单元教学实验法》,开展最优课听课、评课活动。

2、1992年,学校成立语文、数学、思品、自然、技艺科等教研组,并正常开展教研活动。

3、1995年,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专研教材,落实《南昌市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组织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及时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考试。

4、200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2001年,学校派出吴淑清、刘建辉二位老师参加中心小学组织的“学科专研研讨会”,并取得圆满成功,现已出版“专著”一书。

6、2003年,南昌县教体委大型教研活动在本校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万虹老师的一节自然学科的教研课获得县教研室教研员的高度好评。

三、校舍及重要教学设备的添置1、1987年,万舍小学分为高段、低段,一、二年级仍在万舍小学原校址,三、四、五年级搬入原冈上中学万舍分校校舍(下皮巷大神庙)。

2、1992年在万舍村下皮巷大神庙建教学大楼,总面积1060平方米,其中教室12间,图书室一间,实验室一间,教师食堂一间,共投入资金17万元,同时低段学生全部搬入教学大楼,结束高段、低段分开教学状况。

3、2004年6月,在江西省民政厅,江西省慈善总会的大力支持下,教学楼进行全面翻修,厕所重建,硬化操场,绿化校园,购置全部新课桌凳,办公桌椅及一付标准篮球架,总耗资26万余元,全部由江西省慈善总会投入。

(校舍翻修项目有:建教学楼屋顶、换铝合金窗户、重新粉刷墙面、刮瓷、外墙漆、装修办公室、微机房、安装电路等耗资20万余元;购新课桌凳300套,耗资3万余元;购篮球架一付计柒仟贰佰元;校园硬化、绿化2万余元)。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
亲爱的校友们: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向大家隆重推出我们的校志。

这本校志记录了
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友的成就和学校的未来规划,希望能够展现出学校的风采和魅力,也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校友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学校创建于1990年,经过30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

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志中记录了学校的创办初衷、历史变迁和发展成就,展现了学校的坚韧不拔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其次,我们展示了校友的成就。

学校的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他们在科研、教育、文化、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校志中收录了一些杰出校友的事迹和成就,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感悟将为广大学子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

最后,我们展望了学校的未来。

学校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
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希望通过校志,与广大校友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我代表学校衷心感谢所有为校志编写和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员,感谢广大
校友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的校志,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学校的发展,为学校的明天添砖加瓦。

谢谢大家!
校长,XXX。

(以上为校志范文,仅供参考)。

甘溪中学校志

甘溪中学校志

甘溪中学校志一、前言“甘中志,治甘中”,甘中正在发展中,二十年校志成果硕,简记厄还存卷宗。

甘溪中学位于甘溪场镇东端的小河两岸,由“甘中桥”连辍着,河西石木结构的教学楼同河东砖木结构教学楼相对,半山腰石墩上凿刻的“校界”大字闪闪发光,操场边的树苗扬扬招手,小河上的函拱往昔落成,河东山脚下三楼一底的平房教学楼修峻成工,河西平房式的厕所屹立边界,学校朝气勃勃,蒸蒸日上。

甘溪中学于一九七五年从甘溪小学分出来,正式成立后,这短短的二十年来,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治理学校的过程。

在这短短的经历中,确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迹,确实有超乎寻常的一些特色。

今朝、往昔、均值得借鉴。

二、兹分《甘溪中学一览表志》、《甘中大事记要》记述于后。

(后见附表)1、甘溪中学一览表一;2、甘溪中学一览表二;3、甘溪中学一览表三;4、甘溪中学大记事;三、甘溪中学大事记要1975年秋季,甘溪中学从甘溪小学分出来,有河西的石木结构教学楼一幢,木厨房3间,此教学楼是1971年甘溪完小戴帽初中班在勤工俭学中修建的,上级拨款2.5万元,师生勤工俭学为国家节约修建费2.6万元。

1977新建河东砖木教学楼一幢,上级拨款4万元,全区人民和师生献工献料,为国家节约修建费4.2万元,当年高中毕业生考取大专1人。

1979年,初中生考取中专27人,80年考取中专生6人。

1981年修建“甘中石桥”初中考取中专5人。

1982年,在河东新修教师宿舍一幢,并在区教办住房两头修建砖木结构寝室四间,上级仅拨款2万元,初中考取中专8人。

1983年,购买河西厕所2间,新修发电机房2间,当年集资建校共人民币114元,大米185.7斤,并开始植树造林,绿化校园,初中生考取中专9人,民族干校一人,民族医生班一人。

1984年,建立理化实验室,区教办领导师生筑函拱。

上级拨款7000元,师生运石142立方,可节币426元,学校又集资520.7元,买石方196立方米,初中考取中专11人。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最最近一次更新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最最近一次更新

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最最近一次更新蒙城县立仓中学校志凡例一、本志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详今略古”和“秉笔直书”的原则。

专记安徽省蒙城县立仓中学的教育历史和现状。

本志上自1958年,下至2012年,但为保持史料的完整性,部分可溯及立仓中学建校时期,下至2012年12月31日。

二、本志的体裁以志为主,兼及照片、图、表、附录等。

图表不单独立章,分别置于有关章节。

三、本志的编篆方法,为“横排门类,竖写史实”。

注重据实记事,避免泛泛议论,文字力求简洁、朴实、流畅。

四、本志文内和表格内的数字,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五、因为资料有限,难免遗漏。

资料照片:1996年搬迁到新校区,在占地面积,基础建设上都比老校区有了很大的发展。

图为立仓中学大门。

综述:立仓中学于1958年建校,址于原立仓区顺河公社。

当时,立仓中学建校的建筑材料无人看管。

1959年,国民经济面临暂时困难,教育战线摊子不得不相应缩减,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办学方针,一些区中学就近合并或停办。

当时为了便于全区师生就近上学,立仓中学于1959年将校址迁在立仓区政府所在地现七一路东),占地20余亩。

当时韦学用任校长,招生了两个班。

1960年春,全区自然灾害严重,学校派教师动员学生入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相继展开,学校先后停课闹革命,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成立红卫兵组织。

学校停止招收新生。

1970年,国家仍处于文革危乱之中,立仓中学相继创办高中。

当时,上海知青下放支持教育。

汪鹤楼任校长,学校教师16人。

1972年,经过批林整风运动后,党组织恢复活动。

学校并实行开卷考试。

1973年秋,大树“白卷英雄”张铁生。

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国家处于中兴时期,立仓中学乘风而上迅速发展。

1977年8月在区委领导下,校内进行了“揭、批、查”工作,教师们在文革中造成的分歧隔阂得到澄清,团结关系搞好了。

校志后记

校志后记

后记《师宗县丹凤完全小学校志》历经一年,在2004年出版的校志基础上修订编篡成书了。

在编篡过程中,全体编篡人员查阅了各种资料,把2003至2007年的志史补充到校志里,使校志的断代延长至2007年12月。

把原校志里的内容进行加工编排,对章节篇目的顺序进行多次调整。

但就内容而言,总体上还是以学校沿革,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招生,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德育建设,办学条件,文、体、卫教育,党群组织为中心,尊重史实,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地记述学校的发展历程。

在编篡本志书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一直担心害怕。

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对修志书写的功夫还不够,面对搜集材料,安排内容,布局谋篇等每方面都存在困难。

在思量之余,我们仍鼓足勇气,担任了此项任务,然后利用教学之余,努力工作,仔细修志,并常常告戒自己,要诚其心,倾其力,以求把志书编篡得全面详实。

但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终因资料不全,诸多内容靠点滴汇聚而又无法一一考证,许多资料缺失,口述资料意见不一;部分教师的档案资料,作出业绩;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关心、支持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因资料室数次迁移变动或保存不当而遗失,导致了志书编篡过程中的漏缺和贻误,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这本志书的编篡工作,得到师宗县教育局局长朱祖荣的关心和重视,并为志书作序;得到曲靖市教育志主编、主笔陈大献,师宗县教育志主笔高建平等人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出版部门的重视。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志书的编写中,因资料不全而使部分教职工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受到的表彰或取得的荣誉出现脱漏,或者在丹凤小学工作过的教师未能录入或录入有误。

在此诚恳致歉。

由于编篡人员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之处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郭家中心小学校志

郭家中心小学校志

郭家中心小学校志一、学校发展变化情况1.校址: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位于左家庙村一组。

2.历史沿革: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始建于一八一三(道光九年)年元月,校名原为左家庙———太山庙寺庙;“解放”初期,,更名为左家庙中学;规模较小,只有七间校舍,三个教学班。

1997年,撤中学时改为中心小学,并随行政编制,故为郭家中心小学。

乘“普九”之东风,扩建了五间二层预指结构教学相长一栋,面积200平方米。

3.学校规模:1956年春季学期,在校生总数158人,设有3个班。

1997年秋季学期,在校生总数356人,设有4个班。

2005年秋季学期,在校生总数426人,设有7个班(其中学前班1个)。

2009年秋季学期,在校生总数,322人,设有7个班(其中学前班1个)。

2012年秋季学期,在校生总数242人,设有7个班(其中学前班1个)。

4.校园面积、校舍面积:校园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校舍总面积2134.67平方米。

5.教师人数、学历、专业技术职务:(1)学历达标情况:我校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本科9人,大专7人,中师8人,学历达标率100%。

(2)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小学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9人;教师队伍年龄、学科、职称结构趋于合理。

6.教育改革和实验及办学情况:几十年来,学校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管理兴校”为办学宗旨,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

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居全镇前列,六年级全镇抽考成绩优异,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并形成了教风严谨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 2个,省级15个,市级13个,县级35个。

7.历任校级领导任职情况:姓名时间职务李本佑 1956至1962 校长钟瑞彩 1962至1970 校长刘国安 1970至1973 校长余启柄 1973至1975 校长熊乾国 1975至1977 校长闵兴中 1977至1979 校长熊乾国 1980至1986 校长万钦福 1987至1991 校长杜显国 1992至1994 校长李本国 1995至1997 校长韩克林 1998至2000 校长胡元伟 2001至2011 校长孙绪军 2012年至今校长二、学校的发展沿革(一)基构设置学校设校长一名、教学主任一名,下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队、办公室各有主任一名。

平坝县十字乡龙昌小学校志

平坝县十字乡龙昌小学校志

贵州省平坝县十字乡龙昌小学校志谢超(拟稿)平坝县十字乡龙昌小学,源于1958年清镇县李子云老师到我村创办,几经离合,几经变迁。

经过我们多年的艰苦努力,才有今天的办学规模。

1958年前龙昌村当时没有学校,考虑学生入学问题,村民请清镇县李子云老师到我村办学,校址是龙昌四组方天才家香房,当时有3位教师,三个班,80余名学生。

直到1962年发展到5个班140余名学生,当时校舍不够,被迫将学校迁至下龙昌水井边养猪房。

1965年,由于校舍是一个养猪多年后来又当校舍的旧房,已经摇摇欲坠,李子云老师和王仕芳老师等又将5个班的学生带到上龙昌公房就读。

1966年,下龙昌水井边新学校修好,九甲乡麦翁村吴学诗老师到龙昌小学任校长,有5个级,150余名学生,教师5人。

1968年,城关镇吴国华老师任龙昌小学校长,当时有教师6人,5个班,学生60余名。

1980年水井边校舍变成危房,校址又迁至下龙昌公房,陈友祥任校长。

当时只能办1---3年级,有学生60余人,1982年曹威扬任校长,当时有3个年级。

1988年,下龙昌老公房变成危房,通过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曹威扬将60余名学生带到下龙昌龙从明家住房内施教,待到1989年7月1日,龙昌小学由政府拨款修建完工。

1989年9月1日,李辉明任校长,有6个年级200余名学生,代课教师8人,龙昌小学从教学点正式成为村级完小。

1997年9月何提政任龙昌小学校长,有年级7个,学生186人,教师9位(其中只有1位中师生,其余均为代课教师)2001年3月,陈燕到龙昌小学任校长,有教师8人(其中公办教师3人)7个班级学生150人,此时的校舍破烂不堪,全体教师及村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于是就掀起了村民集资办学的高潮,全村共捐资2万余元,香港川彦社闻讯捐资了28万元,于2003年8月在大院头修建了龙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一幢教学楼,命名为龙昌川彦小学。

2003年9月,彭福胜到龙昌小学任校长,现有年级7个学生80余人,公办教师7人(1人在职不在岗),均为中专以上学历。

校志范文[新]

校志范文[新]

校志范文前言校志是一本记录学校历史、展示学校文化、宣传学校形象的重要出版物。

作为学校的重要宣传工具,校志的编写需要全面、准确、生动、有趣,同时也需要符合学校的宣传方向和宣传口径。

本文将以某高校的校志为例,介绍校志的编写流程和注意事项。

校志编写流程策划阶段在策划阶段,需要确定校志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主题应该紧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内容应该全面、准确、生动、有趣,形式应该美观、大气、易读。

在确定主题、内容和形式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编写计划,包括编写时间、编写人员、编写方式等。

素材收集阶段在素材收集阶段,需要收集与校志主题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学校成就等。

素材的收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人员、拍摄照片等方式进行。

编写阶段在编写阶段,需要根据策划阶段确定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对素材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形成校志的初稿。

初稿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审校,确保内容准确、生动、有趣,形式美观、大气、易读。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需要根据校志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设计校志的版面、排版、配色、插图等。

设计需要符合学校的宣传方向和宣传口径,同时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印刷阶段在印刷阶段,需要选择合适的印刷厂家,确定印刷方式、印刷材料、印刷数量等。

印刷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印刷质量符合要求。

校志编写注意事项确定主题校志的主题应该紧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特色,同时也需要符合学校的宣传方向和宣传口径。

主题的确定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讨论,确保主题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

收集素材素材的收集需要全面、准确、生动、有趣。

素材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人员、拍摄照片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素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

编写内容校志的内容需要全面、准确、生动、有趣。

内容的编写需要符合学校的宣传方向和宣传口径,同时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编写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和歧义。

七十周年校志序

七十周年校志序

七十周年校志序
摘要:
一、前言
二、学校发展历程
1.创立初期,艰苦创业
2.历经风雨,茁壮成长
3.不断壮大,成果丰硕
三、教育教学成果
1.优秀的师资力量
2.全面的教育体系
3.高质量的教育成果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科研成果显著
2.服务社会,贡献力量
3.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1.积极开展国际交流
2.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
3.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六、展望未来
1.新时代新使命
2.立足国内,面向世界
3.持续发展,再创辉煌
正文:
《七十周年校志序》
在庆祝我校成立七十周年之际,回顾学校的历史,展望未来的发展,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自创立之初,学校始终秉持“明德、博学、求真、笃行”的校训,努力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

在历经风雨的七十年发展历程中,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综合实力和特色的优秀学府。

优秀的师资力量、全面的教育体系以及高质量的教育成果,使我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为社会贡献力量,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我校一直走在前列。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影响力,取得了丰硕的国际合作项目与成果。

展望未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将肩负起新的使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持续发展,再创辉煌。

金庄中学校志

金庄中学校志

金庄中学校志概述金庄中学位于太和县城区东南4公里,城乡相接的金张行政村境内,051乡道东侧。

学校创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公办农村初级中学。

学校今占地1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95平方米,现有六、七、八、九,共四个年级,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 余人,教职工24人,有2幢教学楼,1幢学生宿舍楼,1座师生餐厅,1幢在建教师“公租房”。

金庄中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教学环境优雅,教学设施完善,教师队伍积极进取,扎根于乡村,服务于一方乡土,培育了代代桃李的芬芳。

学校沿革一九六九年(文革中),上级指示“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社,咼中不出区。

”八里小学在原本完小的基础上办了初中班,名为“八里小学的戴帽初中”,校舍和教师都是八里小学的,这是金庄中学的雏形。

一九七零年春,八里小学南一公里处有一所农林局办的养蚕场,因文化大革命停办了,该场有场房二排,共12间闲置,当时,公社领导刘效儒就让八里小学的初一、初二两个班搬到该场,有王西山,王培新任班主任,但仍属八里小学领导。

一九七二年春(当时是春季招生)八里小学的初中班全部迁到蚕场,三个教学班,百余人。

初中班脱离了八里小学的领导,行政和业务都从属于城郊区教育办领导,任命尤继龙成为校长,学校定名为“八里中学”。

一九九二年春,行政区划实行撤乡并镇,金庄中学被划为城关镇,由城关镇教育办公室领导,八里中学更名为“金庄中学”,沿用至今。

学校建设建校初,学校借用当时农林局养蚕场闲置场房作为教室。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生源的不断增加,教室不够。

学校发动群众建校,办法是:学区内各生产队分派缴砖、土地、麦秸秆任务,初中学生每人年级开学后也缴二十斤麦秸秆。

二年共建草房15间作为教室之用,建办公室4间,并初建学校大门(面向西)。

八十年代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学校分期分批将原建土房扒掉,盖建了大瓦房作为标准教室,宽敞明亮。

八十年代初,学校仍有一排草房,两排瓦房。

景德镇群星学校校志序

景德镇群星学校校志序

序修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盛世修志,史存志中;事述当代,惠及后人。

校志与国史相融,校事、天下事息息相关,以志补史,可知兴替;以史明理,可昭心智;以理立志,可启后人。

物换星移,校事沉浮。

景德镇群星学校(九中)至今已经走过近四十个春秋,也正从而立之年走向不惑之年,但还没有一部能全面记录展示学校的发展变迁校志。

作为在群星学校工作了十多年的一校之长,我对群星学校充满了感情,感到有责任和义务在我在任之际,编撰一部群星学校校志,以较为详实地记录展示我校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变迁,遂于2012年底决定成立“景德镇群星学校校志编纂小组”,召集有关人员搜集资料,整理成册,编纂景德镇市群星学校(九中)第一部校志。

在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有过辉煌、有过低谷。

但群星人没有沉沦,而是奋起努力,从零开始,脚踏实地,不断求索、积极进取,使今日的群星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已走上了一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蒸蒸日上的发展壮大之路。

四十年的风雨沧桑,四十年的校史沉浮,见证了群星学校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群星人的艰苦创业。

校志编纂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大量细致工作要做,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马虎。

加上学校几经变迁,史料欠缺、档案不齐,人力不济等殊多原故,使此项工作变得异常艰巨。

校志编纂同志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拨沙捡金、集腋成裘,终于使我校的第一部校志呈现在我们面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在编撰过程中的务实求真精神深得我们每一个群星人的敬佩。

校志虽一卷书,然若徐徐读来,可豁心扉、可冶心灵。

它为我校师生乃至全社会提供了认识我校、了解我校较为详实的资料。

校志编写形式以记叙为主,直陈史实;编写内容以时间为经,校事校务为纬,分门别类,使读者一目了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回顾过去,群星学校的发展历程令人感慨难忘,展望未来,群星学校的发展崛起任重道远。

我们群星学校也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天时、地利、人和”!我们期待群星学校在新的起跑线上藉群星人近四十年的厚积之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之理念,坚持“勤学、守纪、求知、报国”之校训,弘扬群星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之精神,使群星学校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校后记优秀作文

校后记优秀作文

校后记优秀作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校后记优秀作文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校后记作文内容,我将课余时间分享优秀作文素材,作文轻松拿高分。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

校志编写范文校志编写范文尊敬的校友们:大家好!回首短暂而宝贵的校园岁月,仿佛一幅精彩而动人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那些与您共同经历、共同努力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

今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凝固了我们的青春与梦想,也饱含着我们的汗水与希望。

在这难以忘怀的时刻,我很荣幸能向各位校友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我们学校的校志。

本校志共分为六个部分:序言、学校简介、校园风光、校园生活、校友活动和致谢。

序言部分展示了对校培育的感激之情,表达了难以割舍的深情厚意。

学校简介部分引导了校友了解学校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目标愿景,使之感受到学校的辉煌成就。

校园风光部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了美丽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景观,让校友们可以追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

校园生活部分详细描述了学生在校园中的各种活动及学习生活,让校友们领略到校园的热闹与精彩。

校友活动部分介绍了学校与校友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对校友们的关怀与帮助,激励校友们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最后,致谢部分表达了对所有为该校志付出过努力的人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校志的编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编写校志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学校发展的历程,展现学校的形象,弘扬学校的精神,增进校友的联系与情感。

校志是校友们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

校志的编写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整理归纳,也需要丰富的文字表达和精美的图片设计。

编写校志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需要我们积极投入和全力以赴。

希望本校志能够在校友们的支持下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一本集校友之情、校园之美和学校之魅力于一体的珍贵文献。

同时,也衷心希望校友们能够保持与母校的联系,回忆过去的美好,关注学校的发展,并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感谢所有为本校志付出过心血和努力的各位校友,感谢你们对母校的深情厚意。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校志编辑部日期。

学校校志后记

学校校志后记

学校校志后记后记2010年2月,南阳市第七小学建校五十周年。

2009年4月,李彦虎校长提出准备编写校志,由王新红副校长具体负责。

2009年5月,搞出整个校志内容序列,召集所有参编人员,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参编人员皆为现职员工,惟业余时间可以利用。

其间,因一些重要、急迫的事情(如对原十八中的接管改造等),使得编写工作一度停顿两个多月。

2009年暑假拿出初稿的计划未能实现。

10月底,各章初稿成型,谬误之处甚多。

遴选部分参编人员,进行大幅度修改,个别章节基本重写。

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所有修改稿汇拢一体,由一位同志进行通审通改,于3月下旬定稿,交付出版传媒公司作后期处理。

学校历史上曾四次遭受水灾,档案资料损失严重,前三十年的基本空白。

时间、人员双度紧张,外出调查、外出采访实不可能,主要靠组织座谈、查阅校内现存档案、电话访谈来获取信息。

有些内容先请当事人回忆,再相互印证记录下来,只能“相对准确”。

连年开展的活动,各章节则根据需要选择记述。

例如,“白鸽之旅”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八年,选2002年的,或选2006年的记述,相互并不重复、并不矛盾。

诸如此类,一并敬告,免生疑惑。

2009年8月份,宛城区教体局决定,七小与东校区(即二十五小)分离,同时接管第十八中学校园及小学部学生,称为“东校园”。

这一变化处于初稿将成之际,对涉此两处的内容有删有增,但删增程度不尽相同。

《人物》一章,系依各自撰写的个人简历凝缩而成,所录细节,不能完全。

其它个人材料,亦多为本人提供,来不及逐一核实,不免有所疏漏,还望谅解。

悠悠五十载,值得记述之事几百页文字岂能涵盖,没有查阅到、访谈到的,惟有遗憾与抱歉了。

李彦虎校长自始至终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悉心指导、把关、定夺。

已退休的魏玉娥校长、邢君章书记等老干部、老教师和在职的各处室负责同志,都主动提供素材,帮助核实原委,对本志的编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殷殷情怀,令人感佩。

参编人员在几个月内,完全靠业余时间(只张西云同志曾停过一段课)熬夜加班,呕心而成,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洪一学校校志后记

洪一学校校志后记

后记
洪一学校已走过三十五个春秋,为了填补这段历史的空白,本届校委会经过多次酝酿,决定编纂《洪一学校校志》,并成立了编纂委员会。

经过编写人员近一年多的搜集、整理,几易其稿,《洪一学校校志》终于问世。

在校史编纂的整个过程中力争求真务实,坚持史事第一的原则,准确地整理、记载、总结、宣传洪一学校三十五年的历史与辉煌,经验与教育、弘扬我校一贯倡导的勤俭建校、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同仁的鼎力相助、各位校友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九江日报社谈云龙老师还对本书作了认真修改,我们在此一并致意深深的感谢。

虽然我们尽心尽力,认真编写,但因学校存档资料匮乏,以及编写水平有限,错漏之处实属难免,尚冀各位校友、同仁和读者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愿本书成为洪一学校三十五年发展变化的美好回忆;愿在洪一学校工作过的教师和毕业的学生能关注洪一学校今后的发展;愿正在洪一学校岗位上工作的教师和就读的学生能热爱洪一学校,以校为荣,为洪一学校的明天再创佳绩,让洪一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校志 (6)

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校志 (6)

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校志学校概述秦皇岛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国办全日制初级中学,创建于1986年,时任市委书记白芸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学校坐落在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路中段西侧(157号)。

占地面积15867平方米,建筑面积9670平方米。

建筑布局由北教学楼、南教学实验楼、职工宿舍、大小操场和通道绿地等几部分组成。

北教学楼是学校的教学教研中心。

建筑面积4906平方米,共4层。

建筑结构独特而新颖,平面图呈蝙蝠状。

它的最大特点是:抗震能力强,采光好,通风畅。

楼内设有32个标准教室和各科、各处室办公室,学校的所有教学班都集中在这座楼里。

南教学实验楼是教学实验的中心。

建筑面积3328.96平方米,共5层,框架结构, 1996年兴建。

与北教学楼相对,中间有50米宽的小操场和假山、喷泉、绿地等。

楼内实验设施齐全,实验设备先进,体现了高科技和现代化。

学校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仪器仪表室、多媒体大教室、微机室、电化教室、电脑备课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体操房、科技馆、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档案室、大小会议室、家长学校、教工之家、校长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办公室、工会主席办公室、各实验室的教师办公室等都集中在这座楼里。

职工宿舍楼是和北教学楼同年建成的。

建筑面积789.9平方米,共3层,有24个房间,并设有教职工食堂,是单身教职工的舒适家园。

学校的大操场在南、北楼的东侧,占地面积8216平方米。

操场西侧有一个50平方米的领操台,庄严肃穆的国旗台在领操台北侧,鲜艳的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并飘扬在蔚蓝的天空。

操场的外圈是200米长的跑道,内有足球场、篮球场和田赛场地。

操场的南侧有单杠、双杠、吊环、云梯等体育设施。

操场是学生课间操、体育课、升旗、运动会等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校园内有多种花草树木、绿地、塑像、篆刻碑文等,校园管理着眼于用绿色优美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校共有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60人具备本科学历,34人具备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为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校志后记
后记
2010年2月,南阳市第七小学建校五十周年。

2009年4月,李彦虎校长提出准备编写校志,由王新红副校长具体负责。

2009年5月,搞出整个校志内容序列,召集所有参编人员,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参编人员皆为现职员工,惟业余时间可以利用。

其间,因一些重要、急迫的事情(如对原十八中的接管改造等),使得编写工作一度停顿两个多月。

2009年暑假拿出初稿的计划未能实现。

10月底,各章初稿成型,谬误之处甚多。

遴选部分参编人员,进行大幅度修改,个别章节基本重写。

2010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六),所有修改稿汇拢一体,由一位同志进行通审通改,于3月下旬定稿,交付出版传媒公司作后期处理。

学校历史上曾四次遭受水灾,档案资料损失严重,前三十年的基本空白。

时间、人员双度紧张,外出调查、外出采访实不可能,主要靠组织座谈、查阅校内现存档案、电话访谈来获取信息。

有些内容先请当事人回忆,再相互印证记录下来,只能“相对准确”。

连年开展的活动,各章节则根据需要选择记述。

例如,“白鸽之旅”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八年,选2002年的,或选2006年的记述,相互并不重复、并不矛盾。

诸如此类,一并敬告,免生疑惑。

2009年8月份,宛城区教体局决定,七小与东校区(即二十五小)分离,同时接管第十八中学校园及小学部学生,称为“东校园”。

这一变化处于初稿将成之际,对涉此两处的内容有删有增,但删增程度不尽相同。

《人物》一章,系依各自撰写的个人简历凝缩而成,所录细节,不能完全。

其它个人材料,亦多为本人提供,来不及逐一核实,不免有所疏漏,还望谅解。

悠悠五十载,值得记述之事几百页文字岂能涵盖,没有查阅到、访谈到的,惟有遗憾与抱歉了。

李彦虎校长自始至终亲自参与,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悉心指导、把关、定夺。

已退休的魏玉娥校长、邢君章书记等老干部、老教师和在职的各处室负责同志,都主动提供素材,帮助核实原委,对本志的编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殷殷情怀,令人感佩。

参编人员在几个月内,完全靠业余时间(只张西云同志曾停过一段课)熬夜加班,呕心而成,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具体执笔情况如下:
概述:张西云张国成大事记:张西云
第一章:徐晖周梅第二章:王新红朱玫梅
第三章:张西云第四章:万晓艳
第五章:贾艳梅第六章:胡继红
第七章:范海云王新红第八章:张国成
第九章:赵鑫第十、十一章:张西云
第十二章、附录、后记:王新红
通审:王新红
定稿:李彦虎
本志编写人员虽殚精竭虑,但时间紧迫、水平有限,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