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后世影响。
2. 司马迁的历史观2.1 历史的客观性司马迁强调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记录历史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个人主观意愿或政治偏见。
他奉行"察物情而动心"的原则,力求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2.2 高瞻远瞩司马迁具备深入思考和洞察未来趋势的能力,在《太康地记》中他不仅回顾了先秦时期各国争霸之战略,还预测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趋势。
2.3 强调人物作用司马迁关注历史中重要人物的作用,并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展现历史中个人英雄与悲剧的存在。
他倡导史书应该详记杂事、激励进取,以此来启示后代人。
3. 司马迁对历史观的传承3.1 继承先秦历史学司马迁在《太康地记》中继承了先秦时期类似于"春秋繁露"之类的纪事本末体文风,同时保留了注释和评论等元素。
这种传承使得《史记》更富有阅读性和可读性。
3.2 整体观念的塑造司马迁创新地采用纪传体写作,《史记》将帝王纪、列传等不同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历史记载。
这种整体观念对后世编纂大型通志有着重要影响。
3.3 历史教育思想司马迁着力揭示历史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历史教育培养民众对社会政治变革进行透彻思考,并警示后世君主应遵循正确的治国理念。
4. 司马迁的历史观对后世的影响4.1 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影响深远,他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编纂通史的基础,并成为学者研究历史和撰写著作的重要参考。
4.2 对社会政治产生启示司马迁强调人物作用和历史教育思想,在后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变革,对于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
4.3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司马迁通过《史记》将先秦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承下来,使得后世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司马迁的文论观
讨论司马迁的文论观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出了文艺观点“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
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
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
(二)“发愤著书”说的来源:首先,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提出,与他不平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败将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汉武帝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些公允的话,被认为是反对朝廷,最终被残忍处于腐刑。
经受这一奇耻大辱,让司马迁看清了本欲讴歌的武帝“盛世”的狰狞本质,促使他通过写书来宣泄愤怒。
其次,除了现实因素外,“发愤著书”也有着思想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可以怨”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怨刺时政,补敝起废的作用,但在情感论上又突破了“诗可以怨”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气,大胆提倡“愤”的情感作用。
关于这点的论述,司马迁以屈原的《离骚》为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引言《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创作完成。
司马迁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文人,他在《史记》中展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和独特的历史写作风格。
本文将对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进行剖析。
司马迁的史学观1.鉴往知来:司马迁注重从历史中挖掘教训,并以此来指导当代社会。
他认为通过对过去人们因果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把握,可以使得现实社会更好地运转。
2.尊重事实:司马迁注重收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崇尚真实性。
细致而全面地收集事实是他进行历史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3.批判思维:司马迁以客观、理性、批判性思维揭示历史中权谋诡计、捧心腹之珠,对当政者及时提出建议和批评,他坚持在史书中展示真相。
司马迁的历史写作风格1.笔墨飘逸:司马迁的文字流畅、雄辩,并具有文学性。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史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成为文学欣赏对象。
2.章回体结构:《史记》采用了一种名为"章回体"的结构,以不同的章节顺序故事串联起来。
这种写作方式注重整体布局和连贯性,并且给予读者更多选择。
3.人物刻画:司马迁善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心理等方面,使得历史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4.立足实践:司马迁关注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现象与社会规律,努力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
他在分析过去时期的经验教训和发展动态时,寻找规律并进行总结。
结论由于司马迁独特而卓越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史记》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兼具文学艺术性和历史学科性,在揭示历史真相和理解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人物。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第一篇: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
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
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
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
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
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
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
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
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
关键词:历史观史记读史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
尤其作为史官,领统治者的饭票为统治者做事,为统治者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
然而,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
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
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
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
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魅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
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
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
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传世经典之一,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这部工程宏伟的史书包含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并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精彩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他特有的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历史学家之父,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在《史记》中得到了体现。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镜子,是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指导人们行为的宝贵经验。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大量历代文献资料,以及自己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到的历史观。
司马迁强调了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和准确性。
他坚信只有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才能给后人提供有价值的教训,并且通过详细描写古代人物和事件来还原历史。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历史中的道德评判,认为历史应该以佳话记载正人君子,并以劣事列举暴殄天物之辈。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展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关注民众生活的观点。
他深入挖掘并记录了众多历代统治者和著名人物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困苦。
可以说,《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中国文化及其演变过程的强烈关注。
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写作风格,使得这部史书异军突起,并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首先是司马迁流畅而严谨的文字表达。
他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倒装等,使文章生动而有力。
同时,他紧密结合实际情节编排,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兴趣,并通过这些情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是司马迁对于人物塑造的精准描写。
他通过详细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栩栩如生。
同时,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还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各个角色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是司马迁对于独立思考和审视权威观点的态度。
他在《史记》中经常直接引用与官方历史观不同或相左的观点并进行解释,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相追求与正义之心。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
本文将讨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之处。
司马迁的史学观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司马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融合了诸子百家思想,并提出“三纪”、“八志”的理论,旨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深入剖析人性、人伦和社会道德。
2. 整体观与综合研究司马迁主张将历史整体看待,不只关注个别事物或人物,而是力求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通过综合研究来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1. 纪传体结合编年体《史记》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并用的方式进行写作。
其中,“纪”部记录了各朝代的历史事件,而“传”部则详细记载了各位重要人物的事迹。
这种结合方式丰富了叙述手法,使得读者既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又能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 考据与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进行了广泛的考据工作,力求收集到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还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人物行为进行分析与研判,司马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论证推理与启发思考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类似论证推理的方法,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与反驳。
这种启发式思考让读者产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并促进了对历史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结论司马迁通过他独特的史学观和创新性的历史写作方法,《史记》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座珍贵而有影响力的里程碑。
他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代史学家树立了榜样。
同时,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传承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由司马迁所著。
它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独特而深刻的历史观,以及其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与体现。
史记中的历史观1.兼爱天下: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观点。
他认为各国文化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实现各自发展并共同进步。
2.重视实证:司马迁强调通过考据、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并反对虚构和无根据的言论。
他注重事实真相,以推动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
3.历史唯物主义:《史记》中明确表达了反映社会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演变的思想。
司马迁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经济基础直接相关。
文化传承的思考与体现1.崇尚先贤:《史记》中塑造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孔子、墨子、荀子等,这些先贤堪称在道义、文化上的楷模,通过他们以身作则来影响后世。
2.教育功用:司马迁通过记录和宣扬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使后人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明辨是非,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定力和正确判断力。
3.危机意识:《史记》以其客观真实地揭示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轨迹,引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命运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这种危机感有助于避免重蹈覆辙,并加强国家统一和稳定。
结论《史记》不仅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巨著,更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观和文化传承价值。
其中所呈现出来的思考方法与态度给予我们启示,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与时俱进。
这部作品将继续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影响后世对于历史观的形成和文化传承的进行。
(字数:278)。
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
他倾其全部心血写成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典籍,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其开创的纪传体成为《二十四史》的范式。
《史记》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它的问世,把历史散文推向了高峰,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围绕着一部《史记》,两千年来上至帝王权贵,下及文人墨客,争论得纷纷扬扬。
尊之者,奉为“二十四史之首”,“史学双璧之一”,贬之者,百般挑剔。
更有意思的是,褒贬双方都承认《史记》有巨大的感染力。
只要开卷,它就可控制读者的感情,使你身不由己地喜、怒、哀、乐!作为一部史书,二千多年来一直保持如此魅力,实属罕见。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出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信奉黄老思想的史学家。
司马迁从十岁开始背诵古诗,二十岁到各地游历,“行万里路”,见多识广。
司马谈临终时,希望他继承父业,“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迁奉父之遗命,开始写作《史记》。
后因遭遇“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
他受辱发愤,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虽官居史官之职,但《史记》的性质,实为私家著作。
由于《史记》不像后世官修史书那样过多地受制于政治压力、存在着太多的功利目的,而是寄托着作者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文化憧憬,特别是在他受到冤枉、受到不公平、不公正对待后所体会的切肤之痛,使其对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强烈,这正是它成为史家绝唱的内在原因。
司马迁自诉其著述历史的宗旨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的历史责任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继承孔子以来史学传说和史学精神,如实记录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并通过入木三分的褒贬评议,总结经验教训,启迪后世子孙。
因此不能仅把《史记》看成是一部记载历史的书。
在这个意义上说,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
古代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了解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探讨历史意义。
在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史学思想。
一、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被誉为我国古代史学巨著之一。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史学追求真理。
司马迁认为,史书应该尽可能地客观真实,不掩盖历史上的任何事实,要“言之有物,事之可验”。
2. 历史的价值在于启迪人们。
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历史本身而学习,而在于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3. 史学应该融会贯通。
司马迁认为,各种史书之间应该有联系,应该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系统。
4. 史学思想的更新。
司马迁并不是一味地奉承前人,而是在吸取前人长处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史学思想。
二、班固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所著的《汉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之一。
班固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尊重实证。
班固强调史料的来源和取证,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不能凭空臆想。
2. 史学要注重阐述。
班固认为,史书除了要详细地记载历史事实外,还要着重解释历史事实的背后原因,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3. 史书要有人文关怀。
班固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群人与事物的关系,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过程,对于人类的经验和教训,应该给予关注。
三、司马光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载中国历史的史书,成为了中国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要有系统性。
司马光认为,史书要对历史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历史图谱。
2. 史书要有实证精神。
司马光认为,史书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以文献为依据,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史学要有思想深度。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研究司马迁,中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以《史记》闻名于世。
他对于史学的贡献和思想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史家的责任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史家之言,以昭昏幽”这一观点。
他认为史家的责任是通过记载历史来让人们了解历史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历史的启示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这一观点体现了史学的社会责任,也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史书的价值司马迁在《史记》中着重强调了史书的价值。
他认为史书既可以“以五霸为尊”,记述历史上的英雄之事,也要“以刑政为纪”,记录下那些不光彩的历史事件,从而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上的教训。
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
三、史学方法的探索史学方法的探索也是司马迁的重要贡献。
他的史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史实的考证:司马迁在历史研究中注重考证史实,认为史书应该有严格的史料来源和考证过程,否则就会产生误导。
2.注重史书的叙述方式: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司马迁注重叙述方式的措辞,更加注重文字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使史书更加精准。
3.注重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他认为史学应该将历史材料整理、分类,通过分析不同事实的关系和对比,才能达到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迁在史学研究中对于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来的史学家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方向和借鉴。
总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以推动历史学术的不断发展。
浅论司马迁的历史观
浅论司马迁《史记》历史观历史一词包含两种意义。
它即指在过去实际发生的现象,也指在历史学家的著述中对过去那种发生现象的记述。
1而第二种意义的历史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即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
从哲学的角度说:历史观只有两种:一种是唯心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
中国古代历史观十分丰富,有老子的复古史观、阴阳家的循环史观、韩非的朴素进化史观、《周易》的变易史观等等。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集中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观。
从《史记》的总体结构和具体内容来看,司马迁有一套相当完整的史学体系。
他的历史观涉及史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阐述分析迁历史观的具体内容并分析其来源。
一.大一统历史观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司马迁具有大一统的历史观。
中国古代“大一统”正式提出始见于《春秋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何休在注解《公羊传》时,将其解释为:“大”乃为“推崇、重视,”之义,“一统”乃“元始”之义,是根基、基础的意思。
“大一统”最早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后来引申为封建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而先秦诸子大多有“大一统”的思想,主张天道一统,江山一统,治权一统,政令一统,帝位一统,王道一统,文化一统,华夷一统,天下一统。
墨子提出“一同天下”的说法。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认为只有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大一统封建国家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大一统”的观念在秦朝以后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2《史记》研究专家张大可就对司马迁大一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做了透彻的分析。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的时代。
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分裂,是当时最先进的制度。
所谓大一统历史观,就是对这一先进制度的赞颂。
中国走向大一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演化的春秋公羊学,都是应运而生的大一统理论。
尽管邹衍和董仲舒,对大一统历史的发展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提出了历史循环论的理论,但其旨归是宣杨大一统,在当时来说无疑地是进步的历史观。
论述史记中的史学观与历史研究方法
论述史记中的史学观与历史研究方法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所撰写。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阐述了他的史学观和历史研究方法。
史记的史学观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词:真实性和立场性。
司马迁认为历史记录应当追求真实性,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他以丰富的事实材料为基础,注重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努力揭示出历史的真实形态。
与此同时,史记也体现出了司马迁的立场性。
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读,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以突出其价值观和政治立场。
这种立场性的存在,一方面是独特的个人观点,另一方面也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史记的历史研究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采访照引、批判考证、文献校勘和编纂体例。
采访照引是指通过采访历史人物,了解其亲身经历和见闻,以取得相关史料。
司马迁广泛借鉴了前人的著述,并在史记中加以引用和注释,以增加其记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批判考证是指对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和辨证,以确定其真假和可信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辨析,以确保记载的准确性。
文献校勘是指对已有史书和文献进行校对和整理,以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司马迁在史记的编纂过程中,对得到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反复校勘和整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编纂体例是指史记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史记共分为纪传体和志书体两类,通过不同的篇章和章节安排,使整个史记条理清晰,内容丰富。
史记中的史学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史记的史学观强调真实性和立场性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后世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
史记的历史研究方法在史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采访照引和批判考证方法的运用,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史记中的史学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们不仅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因此,对于《史记》中的史学观和历史研究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之作。
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许多进步的特点:
1.追求客观真实:司马迁强调历史必须客观真实,反对对历
史事件进行隐瞒、美化或混淆。
他致力于从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并在《史记》中以事实为基础,并详细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
2.关注人民生活:司马迁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况,
他在《史记》中重视社会经济、农民生活和人民疾苦的描述,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呼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3.强调历史教训:司马迁认为,通过对过去历史的研究,可
以提取出宝贵的教训,用来指导当今和未来的行为。
他的历史观不仅重在报告历史事实,更在于启示和教化读者,并促使他们从历史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
4.尊重人物个性:司马迁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和特点,他相
信历史是由众多独特的人物塑造的,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深入考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行和影响,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形象。
5.崇尚道德和礼仪:司马迁注重历史人物的道德和礼仪,他
认为历史人物应该以德行来评价,而不仅仅是看他们的成就和权势。
他在《史记》中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妻、兄
弟等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准则,倡导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理念。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历史观具有客观、关注人民生活、强调历史教训、尊重个性、崇尚道德和礼仪等进步的特点。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古一人 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千古一人高山仰止——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郭沫若将司马迁与孔子相提并论,写下“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的诗句;1957年,司马迁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
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在司马迁身后的历代史学家无人与之比肩;其人格魅力的风采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本文试图从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的角度,对《史记》进行一些分析和解读。
刚健有为的生命价值观《史记》的生命价值观源于《周易》。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学者不对《周易》做研究。
谁是重卦的作者,历史上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其中一种是司马迁经过考证提出来的。
他认为:重卦的作者是文王; 八卦的作者是伏羲。
在研习《周易》的过程中,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周易》提出了效法天道、与天相同的刚健奋发的人生观。
《乾文言》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作者主张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一种忠信诚实、富于文采、文质彬彬的德行品质,再以此种品质推己及人,外化到事业之中。
《坤文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致也。
”从内在美到外在美,由道德而外化为事业,这是从伦理到事功的途径。
《周易》强调效法天道。
《乾》卦最集中地体现了刚健之德。
乾又代表着天象,因而《乾》卦刚健之德也就是天德。
上天处于永恒的运行之中,从日起月落到四时代序,没有片刻止息,这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展现。
人们通过效法上天刚健笃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奋发向上,就会使人生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这一刚健有为的思想对司马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人生观体现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
汉初文人学士秉承春秋战国之风,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建构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展示自己以实现理想,司马迁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史记》中的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
史记中的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1. 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撰写而成。
作为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严谨的内容呈现了司马迁自己独特的史观和历史思维。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观以及对读者的历史思维培养。
2. 司马迁的史观2.1 对待事实准确性在《史记》中,司马迁非常注重事实准确性。
他秉持"无闻无名之臣不述" 的原则,力求整理并呈现真实可信的历史资料。
他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历史画卷,让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过去,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2 注重人物塑造与个性刻画《史记》通过生动详实地描写人物事迹,突出了历史人物的特点和个性。
司马迁笔下的各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力地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
这种独特的人物塑造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历史世界。
2.3 历史观念与价值判断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他反复强调君臣之义、忠诚、孝道等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渴望。
3. 历史思维培养3.1 细致观察与思考能力从《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细节非常注重。
他通过精确而详实地描写,使得读者们能够学会仔细观察历史事件,思考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3.2 多角度分析与批判能力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多角度的视角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和动机。
这激发了读者们的批判思维并帮助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3 历史认知与背景知识通过阅读《史记》,读者可以获取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背景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还能够拓展读者的历史认知,提高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4. 结论《史记》作为一部杰出的古代通史著作,不仅广泛活跃在中国文化领域,也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学研究。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能够了解到司马迁独特的史观以及他对于历史思维培养所做出贡献。
了解史记中的历史观
了解史记中的历史观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的一部历史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观。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的历史观,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意义。
一、史记中的历史观1.客观真实性:史记以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司马迁认为历史应该实事求是,不掩盖真相,也不歪曲历史事实。
2.因果关系:史记中强调因果关系的存在,认为历史事件有其发生的原因和必然的结果。
司马迁通过分析不同事件的因果逻辑,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人物作用:史记注重人物的作用,认为历史进程是由众多英雄人物的行动和决策所推动的。
司马迁通过对古代英雄和帝王的记载,展示了英雄人物对历史演进的重要性。
4.正邪划分:史记中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正邪划分,将忠诚有德的人物称为贤良,而将奸邪不义的人物称为暴乱。
这种划分明确善恶,强调正道的力量。
二、史记历史观的特点1.立人立事:史记注重描绘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塑造历史事件的起伏。
通过对人物性格和事迹的深度描写,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参评立说:史记中引用了许多不同观点和见解,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讨论。
司马迁不拘一格,通过对比不同观点,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方式。
3.正面宣传:史记中对任何背离正义、危害社稷的行为都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并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赞美来宣扬正确的道德观念。
4.精神领袖:史记中塑造出许多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他们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榜样和精神领袖。
这种塑造激励了人们对道德行为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三、史记历史观的重要意义1.历史智慧:史记中的历史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智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绘,启迪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思考。
2.价值观引导:史记中强调正道和正义,并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3.历史研究基础:史记为后世历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通过收集各种历史资料,编写史记,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认知
《史记》中的历史观与文化认知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而经典的历史著作,由司马迁创作完成。
在这部著作中,司马迁通过详实的记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历史观和对于文化认知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文化认知。
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了批判性和客观性的历史观。
他强调事实真相的重要性,并努力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
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录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变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对人物塑造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致力于描述事件与事实,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他通过描绘人物言行举止、性格心理等方面呈现饱满立体且具有生动感的形象。
司马迁用精准的笔触描绘了贤能之士、忠诚义气的人物形象,并对不肯服从君主与性格阴险的人物进行批评。
文化认知的体现《史记》中也展示了司马迁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他审时度势,以历史来说明道理,为时代提供经验教训。
同时,司马迁也注重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思考,在笔墨间体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尊重。
影响与意义《史记》作为一部巨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影响了后世历史观和文化认知。
其意义在于通过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变迁。
同时,《史记》中对人物塑造和文化认知的方式也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创作方法上的借鉴。
结论《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文化认知是司马迁独特而深入思考得出的成果。
通过客观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精准描写人物形象,司马迁展现了他对于历史事实的严谨态度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史记》的出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史学的空白,也对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陈桐生中国史记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早期史学就有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和未来帝王政治提供史鉴的传统,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说法更将史学提升到指导帝王政治的理论基础之高度。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在作《春秋》时‚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就是说孔子的著述宗旨本来是要制定一套王法,但他却没有采取正面论述的形式,而是把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蕴含在寓有褒贬的字里行间,例如他的历法思想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借论载日月的‚书法‛来表达,他把正礼乐的意旨寄托在记述列国诸侯朝聘的过程之中。
《汉书》的说法代表了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汉人对《春秋》的看法。
《史记》以上继孔子《春秋》为旨归,司马迁的史书著述重点显然是放在作为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学术内容之上。
也就是说,记述史事是‚表‛,史事中所寄寓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是‚里‛;史事只是载体,史事中的文化学术观才是精髓所在。
因此在《史记》的中国通史中内涵着一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这个文化学术史是《史记》通史的灵魂,通史赖文化学术史而获得了生命,司马迁本人的全部人生期望值也都建立在这个文化学术史观之上。
把这个文化学术史观从《史记》的通史文字中离析出来,我们就可以对《史记》的内容、结构、主导思想倾向等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史记》内容来看,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对文化学术巨大价值的认识而注意论载历史上文化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和学术源流;二是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的枢纽人物;三是在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思想方法指导下将诸子百家之学整合在《史记》学术体系之内;四是通过‚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而将王官学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整合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此前学者们对司马迁的文化学术观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讨论,显然这个重要问题被忽视了。
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此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提纲式的讨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导。
司马迁对文化学术价值的认识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从自身发愤著书的痛苦生命体验中感悟到文化学术著述是士人补偿人生灾难、使自己流芳千古的最好方式,《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对此均有深刻生动的阐述。
二是从孔子、战国诸子、汉代经师等先贤的文化学术活动中获得启示,体悟到学术创造是文化人以学术思想批评历史、指导现实和未来政治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特别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写《史记》正值汉家高举孔子旗臶从事受命改制事业之际,因此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候,讨大夫‛、‚以当王法‛的风范尤其使司马迁认识到文化学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司马迁为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学术建树的文化人作传,将立言放到与立德、立功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地位。
《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孔子世家》、《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都是记载文化人生平事迹的重要篇章,其它传记中也程度不同地记述了文化人的学术创作活动。
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儒家人物有孔子、晏子、孟子、荀子、孔子的几十名弟子、公孙固、虞卿、叔孙通、陆贾、贾谊、公孙弘以及申公、辕固生、韩婴、伏生、高堂生、田何、董仲舒、胡毋生等一大批汉代经师;道家人物有老子、关尹子、庄子、刘安等;法家有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李斯、韩非、晁错、张汤及一批酷吏;墨家有墨翟;阴阳家有驺衍、驺奭、张苍;纵横家有苏秦、张仪、范雎、蔡泽、蒯通、邹阳、主父偃等;兵家有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韩信等;名家有公孙龙子、惠子、毛公;杂家有尸子、吕不韦文人集团;术数家唐都、落下闳等等。
司马迁对于历史上文化人著述之事随时予以著录,如《夏本纪》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胤往征之,作《胤征》‛。
《殷本纪》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作《汤征》‛;‚伊尹……作《女鸠》、《女房》‛;‚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作《主运》‛。
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魏公子列传》载:‚当是时,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郦生陆贾列传》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
……号其书曰《新语》。
‛司马迁每于文人发愤著书之处都特别强调,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载虞卿著书之事:‚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论赞又说:‚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虞氏春秋》在学术上并无大的建树,但司马迁却在传记中反复致意,刻意表彰虞卿在困厄之中奋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的卓绝精神,视虞卿著书为他生平重要业绩。
《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更是历数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前贤发愤著书的事例,以此来激励自己的著述事业。
可见司马迁是将文化学术创造看作是历史人物垂名青史的重要手段,把文化学术著述看作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人的学术观点,他在《史记》文化人传记中论载了他们的学术建树,以学术创造作为文化人‚及时立功名‛的体现,视文化学术业绩为文化人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对某些学术的评论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如《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在这里不仅概括地论述了老庄诸子的学术要点,而且梳理了道家与黄老刑名学说之间的学术源流,使人们对战国秦汉之际黄老刑名之学的流变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代治中国思想史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世纪出土的黄老著作不断地为司马迁的论载提供证明。
战国典籍有些已经亡佚,这样《史记》中对这些典籍的记述与评介就显得弥足珍贵。
如战国时期轰动一时的阴阳家巨子驺衍的代表作《终始》、《大圣》、《主运》均已不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驺衍学说的内容、特点有系统全面的评述,这些评述文字成为今天学者论述战国阴阳学派的重要文字依据。
他的《史记》大量地吸收了汉代的今古文经说,由于汉代今古文著作大多亡佚,因此《史记》所论载的经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今古文经学两大阵营旷日持久的论战的重要依据。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学术流派异彩纷呈的时代,因此司马迁非常注意梳理学术源流,《史记〃儒林列传》等篇章中都有不少论载经学和诸子学的学术传授的文字。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其父司马谈学术渊源:‚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司马迁秉承家学,因此司马谈这三大学术出处也正是司马迁本人天文学、《易》学、道家之学的来源。
又如《乐毅列传》载:‚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乐瑕公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后代,司马迁借叙述乐毅后代而论及黄老源流,这绝非《史记》中的闲来之笔,而正是司马迁高度重视学术源流的生动体现,它使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传授系统一目了然。
再如《仲尼弟子列传》载《易》学传授体系:‚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甾川人杨何。
‛这一节文字与《儒林列传》中所载《易》学传授系统合起来,完整地勾勒了战国秦汉《易》学发展线索。
《史记》记载文化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以及学术传授系统,保留了从上古三代到秦汉之际的丰富的文化学术史料。
读者可能要问:司马迁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大势有没有一个通览全盘的史的观念呢?有!这就是下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司马迁确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学术史观。
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中的枢纽人物,是这个文化学术史观的灵魂。
孔子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枢纽地位,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家在长期的继承发展孔子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确立的,春秋公羊学派对此贡献尤伟。
儒家认为上古五帝和夏商周三代都曾创造过王道政治的黄金时代,形成了以德治为核心内容的王道文化传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董仲舒语)——儒家六经从不同层面共同体现了上古三代所形成的王道文化精神。
但是自西周末年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崩坏,执盟坛牛耳的春秋霸主们着眼于以武力征服为主要特点的霸权政治而不重文化,王道文化传统由此中断了。
孔子以一布衣而心忧天下,他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但是当时各国诸侯都不能用他,孔子在道不行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删述六经,特别是因史记作《春秋》制定黑统一王之法,等待着后世圣王将其付诸实施。
孔子以后虽然经历了‚道术为天下裂‛亦即百家争鸣的学术分化过程,但是社会发展大趋势是重建王道盛世,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学术使命就是要落实孔子在六经之中所寄寓的王道主张,在新的层次上回到上古三代学术一统的境界。
这个学术史观将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描述成一个王道文化传统形成——中断——重建的历程,它表达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特别是儒家渴望在孔子旗臶下重建王道理想政治局面的心愿,其中充满了改革现实创造未来的革命精神。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特别是公羊学派的学术观点,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描述了西周末年王道陵迟诸侯力政的政治文化背景,揭示了孔子在乱世之中沧海横流的文化巨人气魂:‚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