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制度论文

古代制度论文

古代制度论文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独特的古代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制度以其独特性和长久性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采用的是封建皇权制度。

这种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君主专制使得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而封建等级制度则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封建制度具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使得古代中国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治理状态。

而且,封建制度的推行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稳定,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经济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要特征。

农业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而地主和皇室则是农民的统治者和监管者。

此外,还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但在整体经济格局中相对较小。

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完成了农产品的流通和交换。

封建制度的实行也促使了农民对土地的产权稳定,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和生产,为古代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三、社会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求稳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地位分明,阶级固化。

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由皇室、官僚、士人、农民和商业资本家等组成,各个阶层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和责任。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与古代制度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人们树立了道德榜样和行为规范。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忠诚、孝顺和仁爱等美德。

综上所述,古代制度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治制度的封建皇权体系、经济制度的农业主导、社会制度的稳定等方面都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2)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篇二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及四大制度要素摘要: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由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生态,包括执政党制度、国家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军事制度四方面的独特性,具有民主集中与议而能决、决而能行的政治效率,选贤任能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选拔机制,合作参政与互相监督的政治合力,党管军队与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的四大优越性,因而是有旺盛生命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生态。

关键词:制度优势政治生态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特色“自然生态”,通常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尽管区域、层级不同,但各类型的自然生态都具有若干基本的共同特征,如复杂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等。

对人类社会而言,除自然生态之外,还存在着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

所谓“政治生态”,系指一个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民主、政治决策等政治环境的综合要素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现状、政治发展环境、政治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

①正如自然生态存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一定条件下具备自我修复的机能一样,人类的政治生态也同样表现出生生不息、代代不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动态特质。

所谓“独特性”,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多样性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特性就没有总体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创造性、适应性,这是独特性的根本出发点,正是因为不断创造,才能不断适应;为了更好地适应,因而又需要不断地创造。

一国政治生态的面貌,与其民族构成、传统文化、历史渊源等深层要素紧密相连;世界各国在上述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尤其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的政治生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性,植根于中国文化独特性,依托于中国国情独特性,孕育于中国发展独特性,凝练为中国制度独特性。

与自然生态按照自然法则的约束有序运行一样,中国政治生态按照中国政治制度的规则有序运行。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

简明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进,从君主制到共和制,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部分,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王朝。

在这一制度下,中国的政权由一个皇帝和一系列贵族统治。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封建制度将土地分配给贵族,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其优势,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稳定。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缺点,如皇帝权力过于集中,贵族享有特权,民众的权益受到压制。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民生的不满。

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封建制度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一种新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共和制。

它的特点是国家主权属于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

然而,在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国内就陷入了动荡和分裂,政权频繁更迭,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部分,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全国各个地方的代表组成。

代表们通过选举产生,负责制定法律和大政方针。

此外,中国还采用了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封建制度和民国时期政治不稳定的问题,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

然而,人权和民主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也是中国政治制度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结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制,再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期末论文题目: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班级历史系学号 ********姓名赵枫任课教师孟姝芳日期 2012年 6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摘要: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古代皇位继承的重要方法,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其漫长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和作用。

关键词: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昭穆制度、专权乱政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的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二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把预立太子看作是国家大事,天子传子,宰相传贤,传子为求政局安定,传贤是求国家的治理,天子之子并非一人,而诸子又无不觊觎最高的权位,于是,为求政局安定,在诸子中难以继承皇位,必须有确立的法制,不然,祸起萧墙,政局必难安定,这便是历代册封太子的原因。

自汉代以来,封建法律就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发展。

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才确立起来的。

是古代最主要的皇位继承制度自先秦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皇位的继承,结合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皇位应由正后所生的长子为法定的第一继承人,如长子早殇,有子则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册立庶生之长子。

皇帝无子,再依据昭穆亲疏的顺序选立继位之人。

嫡长子继承皇位,意在求得政局安定,但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因而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又成为不可避免。

如果在建立太子的问题上,再加以君王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则斗争更加激烈,由此而酿成祸乱者,从秦二世诈立为帝,到清世宗阴谋夺位,可谓不绝于书,诚如唐初大臣刘泊所说:“太子,宗兆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虽起于嫡长子继承,但是,却少有真正将嫡长子继承执行的,且看下列数据:秦朝,是中国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浅析海禁政策的实行及其影响摘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

海禁政策作为明代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明朝的外交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禁政策在明朝前期尤为严厉,严格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由明政府主导的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占据了中外交往的主流,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

海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消极影响是占主要的。

关键词:海禁政策明代影响一、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任何政策的实施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

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者的利益。

因此,海禁的实施是为了维护明清统治者的阶级利益的。

1.1 明初倭患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倭寇是我们对日本在古代对我国沿海进行侵略的日本人。

那从什么时候他们开始进行侵略的呢?在元末时,就开始出现倭寇,并逐渐猖狂,扩展到中国沿海。

《明实录》表明,由洪武元年到朱元璋即位的31年间,差不多每年会有关于倭寇的记载,可见在元末明初期间,倭寇活动是极其活跃的。

1419年,明朝获得“望海埚大捷”,而朝鲜攻击了倭寇所占据的对马岛,该战事被称为明“己亥东征”,这时倭寇遭受严重打击,于是倭寇在永乐之后其侵扰减少,虽偶闻小股倭寇,但未有大批倭寇进犯。

1.2 防残余势力一个朝代的结束,另一个朝代的开始。

总会还有一些残余的势力,想回到原先的朝代。

明朝建立之后也是如此。

明朝建立之后,天下初定,方国珍与张士诚等残余势力逃亡沿海岛屿,一方面拉拢人培养党羽,继续和朱元璋为敌,另一方面与海寇、外国势力相勾结,抢夺沿海,搅乱边境。

于是,朱元璋为防残余势力,逐步实行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明政府撤销了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明政府又撤销了自唐代以来就负责海外贸易市舶司,下令只准许周边国家至中国开展朝贡贸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因倭寇仍较猖狂,又发布禁止濒海民与海外诸国私通令;洪武二十三年,明政府再次下令禁止外藩交通;为彻底取消海外贸易,一律不允许民间使用与买卖舶来的番货、番香等;而后几年,再次下令禁止国人下海通番。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由于父亲是历史学者,本人对于中国历史从小就有很浓厚的兴趣。

培根说过读史是人明智,虽说我是名理科生,了解中国历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读史不仅能增加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的内涵,还能教我拥有一个冷静客观的头脑去对待学术研究,更是能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我信心满满、劲头足足地投入到学习中,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力。

记的上学期末,同学们都为不知道选什么课而苦恼时,而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政治制度史这门课。

我知道,老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体现在行军打仗时的排兵布阵,也不是体现在合纵连横的勾心斗角上,而是体现在他们治理国家的政策上,这就是我对这门课感兴趣而选这门课的原因。

经过一学期对政治制度史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

老师讲课认真而有激情;同学们听课积极。

通过学习,我感觉虽然对政治制度史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还远远不够。

这门学问就像大海,你越是探索,它就越广阔,你想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这不会使我望而却步止步不前,相反这恰恰就是我不断去探索的动力所在。

在此我对课上老师所讲内容加以整理,以及课下我查找和阅读的资料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希望老师给予指教。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

3.过程:形成:战国。

①韩非子“集权”思想;②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

①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

中国政治简史的论文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数千年的政治变迁。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政治的简史,从古代到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古代时期中国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政治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

时期的政治结构具有集权特征,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此外,地方政府和官僚机构的建立为帝国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持。

唐代的政治变革唐代被认为是中国政治的黄金时期。

唐朝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均田制的实施。

这些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大的王朝之一。

明清时期的政治演变明清时期是中国政治的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明朝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但在其后的清朝时期,实行了军事封建制度和的统治体系。

清朝的政治结构主要依赖于官僚制度和地方政府的组织。

然而,这些制度在面临外部压力和社会问题时逐渐崩溃,为中国近代政治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和近现代政治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和革命的开始。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并开启了中国政治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共和国的建立和政治制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以马克思主义和为指导,强调群众参与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政治结构由党政合一的体制主导,并采取了五年计划和大跃进等中央计划经济的政策。

此后,中国政治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逐渐走向现代化。

结论中国政治的简史展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帝制到现代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大事件。

这些政治变迁对中国社会和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中国政治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简论关键词:任官回避公务员内容提要: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臻于晚清的我国任官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

我国当代有关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官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汲取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精华,着力在任官回避的目标、范围、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引子在我国,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了排除这些关系对行政的干扰,自秦汉至晚清,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创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任官回避制度。

为此,探究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总结这一制度对我国全面、有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正文(一)两汉时期:任官回避制度的创建阶段任官回避制度在官吏授官方面实施早期是为了避开亲属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回避就在职官选任的实际中被应用。

春秋以前,我国对回避制度问题很少有成文规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王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违抗圣旨,削弱封建集权统治,曾经规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回避原则和制度。

从战国到汉初,上层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官吏个人势力扩张带来的问题,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但却没有从官吏任用上建立起有关制度。

西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势力澎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迫使西汉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措施和法规,中国早期回避制度便应运而生。

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和大陆学者安作璋、熊铁基等人考证,自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①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电子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电子版

【内容摘要】:闽国(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

后唐长兴四年(933)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

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二月(943年),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

天德三年(945),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

【关键词】:政治频繁更替;骨肉相残一、太祖王审知生卒年862——925在位时间909——925,字信通光州固始(属河南)人,有一妻两妾分别为任内明(追封皇后)、黄惠姑(;鲁国夫人,王延钧母,933年尊为皇太后,936年尊为太皇太后)、陈金凤(后为王延钧皇后),他共有十三儿子七个女儿分别为嗣主王延翰、惠宗王延钧、王延美(《十国春秋》作王审邽子)、王延保、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景宗王延曦、汀州刺史王延喜、王延政、王延资、骠骑大将军王延宗、养子王延禀、养子王延丰、琅琊郡李敏妻、张思齐妻、余廷隐妻,另有四女。

初谥忠懿王, 后改谥号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陵墓为宣陵。

初随兄王潮投王绪,任军校。

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任威武军节度福建观察使,其任副使。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座,自称留后。

旋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闽王。

同光三年十二月(925年)座。

据说王审知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

王绪兵少势薄,为站稳脚跟,他投靠据守蔡州的秦宗权。

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攻打黄巢起义军。

王绪不愿意受制于人,迟迟不肯发兵。

秦宗权便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退出固始,南下发展。

他们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内,军队也发展到了数万人,但这时内部却发生了变故。

王绪趁乱世起兵,虽然豪爽,但度量极小。

当时有术士谎称其军中有暴乱之人,于是他借机将魁梧的和有才干的人杀死,最后惹恼王潮兄弟。

王绪领兵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借口路险粮少,命军中不得携带老弱。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第一篇: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论文——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

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

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

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

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军阀士兵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

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

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

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

唐代前期中央监察制度创新发展略论概要:监察制度在唐代进入成熟期,中央监察机构在隋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御史台三院制、谏官入阁议事制、增设补阙拾遗、置四铜匦以受四方之书等一系列创新成分,对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催生作用,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唐代前期中央御史台谏官创新发展一、御史台制度的创新与管理特色开元年间,唐玄宗设御史台三院制,成为御史台制度的一大创新,使御史台内部分工更为明确,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央大吏不法行为的督劾力度。

台院、殿院、察院职权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统辖于御史台。

台院置侍御史6人,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其职有六:一曰奏谈,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①”其中知杂侍御史为台院之长,“台内事可以专决”,被称为台端,亦或端公,还设有主簿1人,录事2人,专门负责台院的相关署务。

殿院置殿中侍御史9人,从七品下,“掌殿庭供奉之仪,京畿诸州兵皆隶焉。

正班,列于合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巡幸,则往来门旗之内,检校文物亏失者。

一人同知东推,监太仓出纳,一人同知西推,监左藏出纳;二人为廊下食使;二人分知左右巡;三人供内奉②”责任到人,分工相当细致。

察院置监察御史15人,正八品上,“掌分察巡按郡县、屯田、铸钱、岭南选补、知太府、司农出纳、监决囚徒。

监察祭祀则阅牲牢,省器服,不敬则劾祭官。

尚书省有会议亦监其过谬。

凡百官宴会、习射,亦如之③”其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

又“兴元元年,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④”确立了御史台对尚书六部的监察。

可见,三院御使的官秩品级都很低,但权力很大,职责涵盖行政、经济、司法、礼仪、军事、仓库等方方面面,使监察与行政、司法、经济等重要部门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纠察弹劾无孔不入,使监察工作进一步责任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职责不分,相互推诿的流端,有利于提高纠劾效率,对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局面的出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纵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传统,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线索,突出表现在它的高度稳定、陈陈相因上面。

当然,历代的政治制度屡有变易,但从总体来看,它的继承大于变革,因袭多于创新。

大体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线索,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专制集权与社会分散放任的平衡中国的政治制度虽然千变万化,但有一点数千年未变,这就是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高度中央集权,而社会管理一直高度分散,自行其事。

从制度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事务在春秋战国以后一直以成文规范为主,高度集权,而社会事务一直以习惯制度规范为主,高度分散。

政治有着两重含义:一是政治统治,一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在中国古代,凡是统治需要的,都控制得十分严密,权力十分集中;凡是社会需要的,却又放得太开,过分自由。

因之,中国人在对中国到底是过于集中还是过于分散的问题上,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诅咒集权,一是抱怨分散。

前者如历代对秦始皇专制的抨击,后者如孙中山对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感叹。

正基于此,费正清先生把中国古代的政府称之为“自私自利的政府”,即政府自身的统治能力很强,而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很弱。

这一点,决定了中国政权结构的倒金字塔型。

马克思曾对法国政府及其政治统治分析道:“在法国这样的国家里,行政权力支配着五十万以上的官吏,也就是经常和绝对控制着大量的利益和人;在这里,国家管制、控制、监视和监护着市民社会——从它那些最重大的生活表现起,直到最微小的生活表现止,从它的最一般的生存形式起,直到个人的生活止;在这里,这个寄生机体由于非常的集权制而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并且极其敏捷、极其灵活,同时现实的社会机体却又是极无自动性、极其软弱、极不固定。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与马克思对法国集权制政治的分析何其相似乃尔。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论文)一、引言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这一制度确保了国家政权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人民提供了参政议政的平台。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旨在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权益。

根据这一制度,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这一制度使广大基层群众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 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政治制度中,党的领导体现在各个层面,确保国家政权的正确方向。

2.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3.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 制度创新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在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一国两制”、“三权分置”等制度创新,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代政治制度论文

古代政治制度论文

古代政治制度论文引言古代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政治组织和体制的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将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1. 原始部落社会及其政治组织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向复杂社会过渡的阶段,政治制度基于部落的形式,部落长老会议拥有权力,负责决策和解决争议。

这种制度以部落为基础,权力相对分散,较为民主。

2. 古代国家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逐渐形成了国家。

古代国家政治制度首次出现,专制统治开始兴起。

君主制度在独裁统治下发展,国王拥有绝对权力,政权集中于一个人或家族之中。

3. 古代帝国的出现帝国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又一重要形式,扩张和征服是帝国的特点。

帝国的建立使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但也引发了权力斗争和社会不平等。

二、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专制统治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专制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统治者手中。

国王、皇帝或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并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2. 社会等级制度古代政治制度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等级制度。

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包括贵族、士兵、奴隶等,每个阶层有自己不同的特权和责任。

3. 土地所有权古代政治制度中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土地通常被掌握在贵族和君主的手中,他们通过向庄园主授予土地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三、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 社会秩序的维护古代政治制度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政权能够管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和安全。

2. 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能够制定法律和规定,保护和调节市场经济,促进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3. 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古代政治制度促进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政治统一和稳定使得文化和学术在帝国范围内流通和交流,各地的艺术、文学和科学得以繁荣。

结论古代政治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形式,经过国家建立和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帝国。

政治制度史论文

政治制度史论文

浅析军事管理制度摘要: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由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所决定的,那么军事力量的强大则是受军事体制,即军事管理制度影响的。

军事管理制度维系着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

在宏观上,军事体制是国家组织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军事管理制度又是军事体制的重要一环,那么说军事管理制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无可估量了。

关键词:军事,军队,后勤,刑罚制度引言在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管理制度数不胜数,各种制度在当时的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祖龙魂死业由在,孔学名高实粃糠”[1]说的就是秦是一个强大的的国家,而强大的原因离不开军事的而保障的道理。

它对祖国疆域,领土的而完整都作了重要的贡献。

那么在悠悠5000年中华历史中军事管理制度包括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军事后勤供应制度、军事刑罚制度。

他们各自又是怎样叙述的?一、军事领导与指挥制度夏朝的军队有无固定的编制,至今尚难考证,但可以看出除王和贵族有一定数额的禁卫军之外,其余都是由个部族成员组成的,六卿实际上是王族的主要贵族。

在战争中,夏朝往往征调地方侯伯部众从行,夏王对军队有指挥权,而实际统率又是各部首领。

为了保证王能够牢固的拥有最高军事统帅权,商周时期指点了固定的军队编翻,商王三师、周王西六师、成周八师,在每一级编制都委派大小贵族主管部分睁事行政事务,实行层层管理。

云:“王日:嗟!我友邦冢君、御群、司马、司徒、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2]的排列顺序来看,其军事管理体系已比较完整。

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文武分职的官僚制度,军队的建制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加强,形成比较严密的领导与指挥体系。

在战国时期,每一级编制内都设又军官主管均属行政事务。

在战国,君主命令将出征,主管将领在一定程度上游指挥和管理所部的权力。

但这种权力是有限的。

君主们不允许军权旁落,总是尽可能的把握军队的调动部署权,所有的军队调动都要以君主行文命令为准,有一套严密的恶性问命令传递制度如,以兵符为信,以除简保证命令的真实。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析古代中国的几种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析古代中国的几种政治制度

浅析古代中国的几种政治制度【摘 要】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关键词】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形成和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奴隶社会,核心制度是分封制,国王通过分封诸候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后历代王朝无论怎样改革、调整政治制度,都始终围绕解决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这两对基本矛盾来进行的,以此来达到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

选官制度的演变始终没有脱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这一出发点,古代选官制与阶级社会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

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从建立到废除的1300年间,科举制度起了强化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

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而且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

具体说来,积极作有:(一)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以往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二)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四)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刻苦勤奋的氛围。

(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消极作用有: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中国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国家的各级政府及其组织、权力运行机构及其职责和权力行使方式以及中国政治运行规律的制度体系。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核心、以中国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这一特点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方向,也是中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中国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原则是人民的利益至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中国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是实行人民民主的基层组织,这些机关的任务是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中国政治制度是权力分立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实行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独立的机关行使,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这种制度安排能够使政府的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保证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第四,中国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政府是党的执行组织。

这一制度安排能够保证政府的工作方向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保证政府的工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

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大幅度削减了政府权力,优化了政府机构设置,加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然而,中国政治制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足、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和完善,以提高政治制度的效能和公信力。

总之,中国政治制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它在保证国家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改革任务。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中国政治制度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论文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论文

本科课程作业题目试谈明代内阁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变迁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任课教师学院专业姓名年级学号试谈明代内阁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变迁摘要:宰相在古代政治体系中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废宰相,罢设中书省,国家政权分归六部。

同时,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辅佐机构也在不久之后建立起来,并对国家政权运行机制的产生起了重大政治效能。

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否是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延续的产物?内阁在整个明朝的国家权力金字塔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如何发展的?本文将试着分析内阁制在明朝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变迁的过程。

关键字:明代内阁政治结构地位变迁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政府,在明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宰相制度。

皇帝为元首,是统治阶级的总代表;宰相则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名为“领旨办事”,实则国家的许多政事往往不与皇帝商量,甚至都不通知皇帝自己就做出了决定,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图再实施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朝皇帝懒于处理朝政就且不说;如果皇帝本人十分关心朝政,权力欲望极强,那么君权和相权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他们在权力分配方面,明争暗斗,机关算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一朝始终。

而在明朝,这一矛盾似乎完结,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明初沿用元制,中书省长官综理政务,职权很重。

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璋凭借其威信,下令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杀了当朝宰相胡惟庸,并罢承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皇帝亲理万机“自操威柄”。

于是自秦以来延续了一千五白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

朱元璋在晚年还救谕群臣“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承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但一日万机,集众务于一身,是无论如何也处理不了的。

于是在他的子孙面前,封建统治的客观需要同具有法律效力的洪武祖训发生了矛盾,结果内阁大学士制度作为折衷的办法应运而生了。

内阁制度在一开始实行之后就逐渐脱离了初时设立的定位,逐渐走向了政治权力的中心,之后又没落于宦官之祸。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论文

有关中国政治制度论文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高度适应国情、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政治制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篇一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论文摘要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

根据课本的相关知识,以及搜索一些资料,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制度设计与运行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中国政治制度论文内容关键词:中国政治制度;现状;对策一、背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自设计运行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

这期间,每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其建设,并将其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路径。

中国人是以个人心思为主动力的,想升官发财,光耀祖宗,是许多中国人过去的思维。

而依靠社会科学机制,增加大多数人富裕的方法制度或机制创新却很少,大多会用按步就班的方式重复地走来。

而当社会腐败无能时,改变政机的方式又是极其简单的愚昧的,最常见的就是起义革命造反之类,当然这也是属于人类的自相残杀而达目的的一种方式。

我认为研究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国家来说,历史上所有发生过的朝代兴亡、政权兴衰或更迭,社会经济发展或倒退,民生安乐或困苦等,几无例外总与当时政治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及其运行是否正常有关;对于个人来说,所有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也几乎都要依托当时的政治制度或借用某些部门达至目标。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所谓政治制度,意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类政治实体加以遵循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在一起规范着社会成员(包括社会组织)的行为,以确保整个社会有序生存、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它以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那些本身虽非国家政权,但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等)的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代军——绅政权摘要:军——绅政权的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军阀统治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其发展历程。

军阀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分散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产生了变化。

军阀统领和士兵的关系多半是靠军饷来维系的。

派系分裂和地区分裂明显,内政外交在军阀时期处理的也是十分混乱的,各派军阀在利益的驱使下互相勾结与斗争,逐渐演变为列强统治中国的爪牙。

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军阀纷争破坏了生产,破坏了新生事物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进步。

在军阀时期社会思潮的两大趋势是军阀所代表的保存旧秩序的思潮和激进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建立新秩序的思想。

关键词:军—绅政权军阀士兵一、中国近代军阀的产生。

军——绅政权是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军阀的的产生原因及历程。

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开始于北洋军阀时期,而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迫切的现实要求:(一)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国开始丧失国家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也日益得到激化, 1851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则是这种矛盾激发的结果。

太平军的英勇作战最终将清政府的八旗军和绿营兵的实际战斗力削弱,转而清政府开始依靠汉族地方势力来与太平军对抗。

清政府号召各地的士绅组织地方武装即所谓的团练。

这样一来,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开始初步形成。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军队采用西方新式武器武装军队,采取先进的编制和战术整合军队,这使得日本军队在与清军作战中表现出巨大优越性,这正与清军的腐朽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军队综合实力对比的强烈,以及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战败,更重要的是封建统治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大大刺激了清军将领和清朝统治者,他们也逐渐意识到有目的的改革军队,编练新式军队的必要性。

于是,清廷连发上谕,决定“参酌中外兵制”,改练新军,并指令成立“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庆亲王奕劻为会办,李鸿藻、翁同龢、荣禄、长麟会同办理。

同时,命令淮系官僚胡燏棻在天津具体负责编练新军。

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揭开了清军编练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军制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

(三)袁世凯以新建陆军督办的身份来到小站后,在定武军的基础上,再招募步兵2250人,招募骑兵300人,总计2300人,并改定武军为新建陆军。

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看到,新建陆军从一开始,就依附于西方列强,这种由列强一手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只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控制中国的更强有力的工具。

1901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绿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共编练三十六镇新式陆军,袁世凯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实力,加紧谋求新军编练权。

到1905年,袁世凯已把北洋陆军编为六镇(相当于师)。

这支拥有全国最精良装备的六镇新军,共约七万余人,除第一镇是旗兵,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其余五镇都是由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武装。

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袁世凯还创办了一批新式陆军学堂,如行营将弁学堂,北洋武备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小学堂。

通过这些学堂,袁世凯把培训军官的权力紧紧抓在自己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北洋派系观念的中下级军官,作为他属军的骨干的力量。

同时袁世凯还在保定创办巡警局,以赵秉钧为总办。

赵秉钧创办了巡警学堂,组织巡警队,不久,京津一带的警权也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他还以推行“新政”为名,极力插手教育、路矿、通商、外交、财政等事务,控制了直隶、山东、河南、东北等一大片地盘,使北洋集团成为清末统治阶层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个军事政治集团。

(四)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以阴谋手段夺取了政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北迁,标志着辛亥革命成果落到了大军阀、大地方、大资产阶级的手中,中国开始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经过制造“宋教仁案”和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认为政敌已除,更加嚣张,一步步向独裁和复辟帝制迈进。

但在护国运动的影响下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呼声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失败告终。

(五)北洋军阀集团并没有因其首领袁世凯的病死而消亡,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产生了大分化,各派系利益立足点不同,混战了十年之久,其后,有的又演变为国民党新军阀,继续参与中国政坛的搏斗。

二、军——绅政权的简单定义军阀是中国共产党人沿用共产国际的定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军阀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又得到地主阶级援助的军人,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把军人和地主合成一个统治集团,比较符合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

毛泽东也曾做出过这样的定义:“脱离群众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以军队控制政权,离开无产阶级的领导,如象国民党军队所走的军阀主义的道路一样。

”中国从所谓的绅士或地主政权建立之后,实际的政权基础是绅士和军人的联合,那是绅——军政权。

但是在一九一二年以后,军人的势力不断壮大,中国的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也变成了军人领导绅士的政权。

北京的总统,总理,国务院,国会受军人操纵;各地方的县长,乡长也受军人的操纵。

这种政权我们叫作“军——绅政权”“。

“军——绅政权”存在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以后的军队和军阀,这些军阀和“军——绅政权”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对民族主义也不是十分重视,而且他们的指挥和管理系统一直是不统一的。

在军饷方面,他们自筹军饷,拥有防区或行政区,强迫行政区筹集军饷。

三、军——绅政权的表现政权形式的转变是在一定的社会状况下进行的,社会阶级的分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权的统治阶级的变化,当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并付出沉重的代价的时候,满洲贵族统治阶级也开始寻求维护政治统治的途径,进行了新政的施行,在变革中统治阶层的各个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呈现出了离心的倾向,分化成了许多集团和派系,有的与工商阶级相结合,要求民主立宪的现代化;有的加入了军队(新军等),与工人群众相结合,要求共和;有的则与秘密结社联络来推翻清政府(如一九零六年的萍浏醴起义);但大部分都继续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继续拥护清室,保存了绅士的政权,企图安定社会局面,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

阶级分化形成的集团和派系,慢慢发生作用,一步步将清王朝的统治推向终结。

辛亥革命使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前,中央政府是从州县,省,到北京,一个统一的行政系统的最高点,当然同样包括全国的军事系统,财政系统。

此时的军队由国家政权统一领导,军饷方面由国家的财政统一调配。

但在辛亥革命以后,各省的表现也不一样,有的省份宣布独立革命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如在军人势力强大的湖北,云南,山西,江西等省份),形成了典型的军人领导的军——绅政权;有的省份却对革命持观望的态度(如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军队实力则显示的较弱,则形成了绅士领导的绅——军政权。

但就全国革命的形势而言,军人日益在政治上占居首要地位,军人也不再是绅士阶级的附庸,也不再是驯服的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

既然中央和地方已经有了明显的分离,那么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财政方面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

军饷的匮乏加深了中央和省的矛盾。

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省之间的差别很大,各省的地理区位因素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军队建设实力不同,南北方的军阀势力也迥异,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各派军阀采取的军事政策,政治政策,军权与绅权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所以在军阀割据的时代,不可能轻易就有一支统一中国的新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在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为了争夺土地,供给军力,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为了在各派军阀中鹤立鸡群,统一全国,军阀们发动了许多次战争。

如我们所知道的直皖战争和两次直奉战争,这些战争给全国人民再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且纷争越来越多,争夺地盘也越来越严重,相对的军队给养问题也日趋严重。

在军——绅政权的军阀间,就如何解决地盘争夺,军饷军需的问题,逐渐出现了一种省联合自治的趋势,虽然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确实产生了联省自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历史事件,联省自治是具有相同利益的军阀将势力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但在实际上来说,这都是自私的,他们不顾人民群众的生活疾苦,而形成更大范围的军阀割据,造成新一轮的混战,反而不能解决实际的土地,资源,养兵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政局的动荡。

在这个时期,军阀和士兵的关系也是十分微妙的。

在国内动乱,纷争剧烈,田赋增加,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的年代,义务征兵制不可行,反而募兵招兵制具有很大的可实施性。

贫苦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小工商业者,以及迫于生活的土匪等均成为了士兵的主要来源。

当然经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士兵也占据大多数。

在募兵制下,军饷军需的满足与否就成为连结士兵和军阀统领的纽带,当士兵得到应得的钱财时,自然英勇作战,否则则不然,矛盾严重时还会引起兵变。

裁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必须要做好裁军的各项工作,否则则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伍士兵加入土匪行列,造成暗杀事件等。

I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存在着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和关系网,我们称之为派系。

在军队和政治方面都存在着派系,他们的共同点是:派系是以人事关系为基础的,人事关系是以领袖为中心的,当人事关系变了,以它为基础的派系也就瓦解了,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

派系存在多个,而且各方所持观点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派系的纷争,造成一些军事活动。

各派系内政外交态度不同,既由于自身利益立足点不同,也由于帝国之义支持的不同。

中国处在分崩离析的时期,就使得各帝国列强必须跟地方派系势力交涉以达到照顾他们在华利益,因此各国不得不支持地方派系势力。

派系的意见往往不可能一致,这也就造成了内政方面的分歧,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观点和军事策略。

中国由军——绅政权决定内政,当然也要由他处理外交问题,如一九一七年中国参加欧战,皖系扩军备战,又造成国内派系势力的纷争。

针对巴黎和会上是否签订《巴黎和约》,各个派系之间也是持不同的态度,亲日集团皖系则主张签订和约,而安福系则表示反对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定。

中国要富强统一,必须消除种种造成中国分崩离析的衰弱原因。

在军——绅政权的控制下,各个派系都力图制定自己的宪法,约法,其制定的内容,程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军队不尊重宪法,而按自己制定的军法及统领的命令行事,完全从派系的利益出发,孙中山的护法也是依靠军——绅集团,而他们又是不尊重先宪法的,是违背社会法约的,相反人民的自由则遭到了约法的束缚。

中央的财政和地方的军费。

中央则依靠大量举借内债和外债来填补空缺,而地方政府则由军——绅政权向劳苦的农民,工商,金融,来索取军费军需。

农民在军阀时期受到了军——绅政权的剥削,生活日益困苦得不到保障,当有一支力量将他们组织到一起的时候则形成摧毁军—绅政权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