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合集下载

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冬小麦农田的蒸散规律研究

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冬小麦农田的蒸散规律研究

次 数 据 , 量精 度 为 0 1m 测 . m。试 验站 内设 有 自动气
2m 高 2 均 风 速 ( / ) V D为 2 m 高 的饱 和 4h平 m s ;P
水汽 压与 实 际水 汽 压 的 差 ( P ) △ 为 饱 和 水 汽 压 ka ;
象 站 ,每天 进行 气 温 、 度 、 湿 降水 、 高 的风 速 、 2m 太
重要。
生产 , 制订合 理 的作 物 灌溉 制 度 以及 区域灌 溉 需 水
量计 划 , 已经 成 为有 效 利 用水 资源 和 制 订 区域 水 资 源利用 规划 的关键 环 节 ~ 。而作 物蒸 散量 是制 定 区域 灌溉 量 的基 本 依 据 。 因此 作 物 蒸 散 量 的准
壤 水 分 亏 缺 严 重 , 物 蒸 散 量 增 加 速 率 有 所 下 降 。 ) e m nMo t t 作 2 P n a — ne h法估 算 的 实 际蒸 散 量 比蒸 渗 仪 实测 值 略 高 , i 怛
两者 的相 关 关 系较 好 。 ) 回 归分 析 , 境 因子 对 冬 小 麦 宾 测 蒸 散 量 影 响 的 大小 顺 序 为 : 辐 射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 3经 环 净
汪 秀敏 ,申双 和 ,韩 晓梅 徐 延 红。 ,
( 南 京 信 息 工程 大学 江 苏 省 农 业 气 象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2 04 ;2 南 京 信 息工 程 大 学 应 用 气 象 学 院 , 1 南 l0 4 . 南京 20 4 ) 10 4
摘 要 : 用 大 型称 重 式 蒸 渗仪 实 测 数 据 , 冬 小 麦 蒸 散 耗 水 规 律进 行 研 究。 果 表 明 : ) 利 对 结 1 冬小 麦 的 目蒸 散 量 变化 曲线 呈 单 峰 型 , 中午 大 , 晚小 。 散 量在 分 蘖 期 出现 小 峰 值 , 后 逐 渐 降 低 , 青 后 又 不 断增 大 , 孕 穗 期 土 早 蒸 此 返 在

基于大型蒸渗仪的1年2作滴灌小麦_玉米耗水特征

基于大型蒸渗仪的1年2作滴灌小麦_玉米耗水特征

2015年1月灌溉排水学报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1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1-0059-05基于大型蒸渗仪的1年2作滴灌小麦-玉米耗水特征姜国军1,2,王振华1,2,郑旭荣1,2,李云光1,2,孟宪磊3(1.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现代节水灌溉兵团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0;3.总参谋部炮兵训练基地,河北张家口075100)摘 要:利用大型称质量式蒸渗仪,分析了滴灌条件下小麦-复玉米蒸散耗水过程。

结果表明,中等灌水条件下,滴灌小麦-玉米蒸散耗水总量为777.93mm,其中小麦耗水占45.8%,玉米耗水占54.2%,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耗水量为188.03mm,占1年2作耗水总量的24.2%,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耗水量为235.42mm,占1年2作耗水总量的30.26%;1年2作滴灌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平均耗水强度为4.25mm/d,其中小麦、复播玉米平均耗水强度分别为3.93、4.57mm/d。

不同天气状况下玉米蒸散耗水强度的差异大于小麦,玉米蒸散日变化具有明显“午休”现象。

滴灌小麦-玉米受各气象因子的影响不同,春小麦和夏玉米蒸散强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净辐射>相对湿度>30cm土壤水分>总辐射>光合辐射>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光合辐射>净辐射>30cm土壤水分>总辐射>风速>日平均气温。

关 键 词:滴灌;大型蒸渗仪;耗水量;小麦;玉米中图分类号:S275.6;S16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1.013姜国军,王振华,郑旭荣,等.基于大型蒸渗仪的1年2作滴灌小麦-玉米耗水特征[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1):59-63.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利用蒸渗仪进行了大量蒸散测定试验,但新疆地区针对滴灌条件下借助蒸渗仪测定农田蒸散的研究鲜见报道。

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在新疆干旱地区适用性研究

参照作物蒸散量计算模型在新疆干旱地区适用性研究

对作物需水信息实时、准确地获取是实现智能灌溉发展 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必要条件[1]。参照作物蒸散量(ET0) 既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又能为计算作物 需水量提供重要依据。参照作物蒸散量反映的是大气蒸发能 力与作物需水信息的关系,预测结果的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 作物的长势以及智能灌溉的效果。ET0 的计算具有地域性、 时域性,常见的计算方法有模型法、温度法、经验公式法和综 合法等[2]。当前受国内外学者推崇的是 FAO-56Penman- Monteith方法,该方法以水汽扩散和能量平衡方程为基础,将 作物的生理特征和空气动力学参数同时考虑在内,计算结果 较为准确,国内外院校和研究机构都以此为标准来评价其他 方法及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其他模型进行修正 。 [3-4] 但该方 法需要用到日最低气温(Tmin)、日最高气温(Tmax)、地理纬度、 海拔、日平均相 对 湿 度、实 际 日 照 时 长 (h)、风 标 高 度 及 风 速 (m/s)等 8个参数,在面积广阔和资料缺失的地区尤其是新 疆地形复杂地区同时测量这些气象数据的站点是严重受限
樊湘鹏,许 燕,周建平
(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7)
摘要:对作物需水信息实时、准确地获取是实现智能灌溉发展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和必要条件。参照作物蒸散量 (ET0)是获取需水信息的重要依据和需水决策系统的核心,ET0 计算模型的精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作物的长势以及智 能灌溉的效果。选取基于温度的 Hargreaves-Samani法(H-S法)、基于辐射的 Priestley-Taylor以及经验公式法 Irmark-Allen进行比较,选择不同的气象条件下最佳的 ET0计算模型。选择新疆地区的昭苏、乌鲁木齐、麦盖提、吐鲁 番 4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别利用 H-S法、经验公式法 Irmark-Allen(I-A法)、Priestley-Taylor辐射公式(P-T 法)、以及 Penman-Monteith公式(PM-56)4种方法计算不同站点的 ET0 值,以 PM-56为标准对其他方法计算结果 进行评价并修正。结果表明,在 4个站点中 Irmark-Allen的计算结果与 PM-56最为接近,标准误差分别为 1.215、 1.020、1.311、1.065。经过回归分析得,昭苏站拟合优度最佳的是 Allen,r2为 0.917,麦盖提站和吐鲁番站拟合优度最 佳的是 P-T法,r2值分别为 0.862和 0.889,乌鲁木齐站拟合优度最佳的是 H-S法,r2值为 0.926。对模型进行修正 之后,昭苏站和乌鲁木齐站的最佳模型是 H-S法,标准误差分别减小到了 0.419和 0.607,标准误差分别减少了 906%和 85.7%。麦盖提站和吐鲁番站的最佳模型是修正 P-T法,标准误差分别减少到了 0.670和 0.439,标准误 差减少了 87.4%和 89.8%。因此,可以在有限气象条件下将修正后的模型用于新疆地区相应站点 ET0 的计算中,为 农业灌溉提供便利。 关键词:参照作物蒸散量;Penman-Monteith公式;Hargreaves-Samani法;辐射 法 Priestley-Taylor;经 验 公 式 Irmark-Allen;ET0 计算;模型修正 中图分类号:S1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20-0273-08

农田蒸散的测定与分解:茎流计和热脉冲传感器的应用

农田蒸散的测定与分解:茎流计和热脉冲传感器的应用

农田蒸散的测定与分解:茎流计和热脉冲传感器的应用农田蒸散(ET)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地表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作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两部分组成。

作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的准确测定对于指导农田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广泛用于测定作物蒸腾的热平衡式茎流计(HBSF)传感器会高估茎流速率,而基于感热平衡原理的多针热脉冲传感器无法得到0.5 mm 土层以上的蒸发速率,且其准确度和精度尚不明确。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称重法校准HBSF 传感器,改进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计算方法,获取玉米整个生育期的作物蒸腾及土壤水分蒸发动态。

并利用HBSF传感器和多针热脉冲传感器进一步探讨免耕对春玉米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HBSF传感器测得的茎流速率(V,g plan<sup>-1</sup>h<sup>-1</sup>)高估了蒸腾速率(T,gplant<sup>-1</sup>h<sup>-1</sup>),且误差呈日变化规律:在早晨和傍晚较小,随T的增大而变大,在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达到最大值(称重式蒸渗仪试验中最大误差为67 g plant<sup>-1</sup> h<sup>-1</sup>,盆栽试验为154 gplant<sup>-1</sup> h<sup>-1</sup>,田间试验研究为30 g plant<sup>-1</sup> h<sup>-1</sup>)。

以称重法得到的T为标准,建立了关于玉米植株T和HBSF传感器测得V的线性经验方程:T=0.65K+0.39。

并在称重式蒸渗仪试验、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研究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程可分别降低最大V误差达60%、50%和50%。

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4年4月 灌溉排水学报 第43卷 第4期 Apr. 2024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No.4 Vol.43 22文章编号:1672 - 3317(2024)04 - 0022 - 06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张 钊1,黄 超2,3,樊 宜2,3,4,郭 翔1,顾松华1, 车红兵1,陈海情2,3,4,刘栩辰2,3,刘战东2,3*(1.新疆博州水利灌溉试验站,新疆 博州 833400;2.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 新乡 453002;3.中国农业科学院 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4.塔里木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 )的影响,为北疆滴灌春小麦节水、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新春6号春小麦为供试品种,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滴灌量处理,分别为240(W1)、300(W2)、360(W3)、420(W4)、380(W5)、540 mm (W6),各处理在春小麦出苗后共滴灌8次,灌水定额分别为30、37.5、45、52.5、60、67.5 mm ,探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WUE 的影响。

【结果】春小麦株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滴灌量达到W3处理水平时,株高增加不显著,而叶面积指数(LAI )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LAI 最高,此后LAI 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着滴灌量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

春小麦耗水量随滴灌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W6处理下的耗水量最高,为598.1 mm 。

春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及WUE 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产量和WUE 最高,分别为7 233.2 kg/hm 2和15.23 kg/(hm 2·mm )。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和糯玉米作物系数估算方法_宿梅双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和糯玉米作物系数估算方法_宿梅双
2) 中期和后期作物系数 ( Kcmid , Kcend ) 的确定 根据 FAO - 56提供的 Kcmid 和 Kcend ,当中期和后期的最小相 对湿度的平均值 R Hmin ≠ 45% , U2 ≠ 2 m /s时 ,按下式 修正 [ 5]
K c = K c(推荐 ) + [ 0. 04( U2 - 2) - 0. 004( R Hmin
收稿日期: 2004-09-28 修订日期: 2005-06-20 基 金项目: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 50179037); “十五” 国家重大 科技专 项 ( 2002A A 2Z40215) 作 者简介: 宿 梅双 ( 1978- ) , 女 , 河北石 家庄人 ,主 要从事灌 溉理论 与技 术方面 的研 究。 北京 中 国农业 大学 水利 与土 木工程 学院 , 100083。 Email: mei shuangs u@ 126. com 通 讯作者: 李 久生 ( 1962- ) , 男 , 河北邢 台人 ,博士 , 研究员 , 主要从 事灌溉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北京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 100044。 Email: lijs@ iw h r. com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中麦 9号 ,播种时间为 2002年
26
农业工程学报
20 05 年
10月 10日 ,播种量为 135 kg /hm2 ,行距 30 cm , 2003年 6月 13日收获 ;供试糯玉米品种为中糯 1号 ,播种时间
为 2003年 6月 18日 ,行距 60 cm,株距 30 cm, 2003年 9月 12日收获。 1. 2 观测方法
0 引 言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合理灌溉制度的基础 ,也是进行 区域水资源规划不可缺少的参数 ,因此有关研究一直备 受关注。 自 20世纪 50年代开始 ,针对地面灌溉条件下 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了长期研究 ,取得了丰富成 果 ,绘制完成了全国主要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 [ 1]。 近年 来 ,随着喷、微灌面积的增大 ,对喷、微灌条件下的作物 需水规律也相继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2- 4 ]。

农田实际蒸散量(eta)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农田实际蒸散量(eta)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一、概述农田蒸发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而农田实际蒸散量(eta)的研究则是了解农田水分变化和管理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农田实际蒸散量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二、蒸发皿法1. 优点:(1)操作简便:只需将蒸发皿放置在田间即可进行实验;(2)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2. 缺点:(1)结果受环境影响大:受到风速、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稳定性差;(2)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需要对多个蒸发皿进行实验,耗时耗力。

三、重量法1. 优点:(1)结果相对准确:通过称量土壤水分变化来计算蒸散量,结果更可靠;(2)适用于广泛的土壤类型。

2. 缺点:(1)设备成本高:需要精密的称量设备和自动记录装置;(2)操作复杂:需要对称量设备进行精确校准,并且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四、蒸发皮阻法1. 优点:(1)结果准确:通过考虑土壤水分、植被、气象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结果较为真实;(2)可用于长期观测和实验。

2. 缺点:(1)需要大量监测数据:对气象条件、土壤性质等需要进行长期和全面的监测;(2)需要专业知识:对于蒸发皮阻的理解和计算需要专业知识。

五、室内-外重量法1. 优点:(1)较为准确:结合了室内条件和田间环境,结果相对可信;(2)可以对不同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室内外因素的对比,可以分析影响农田蒸散的因素。

2. 缺点:(1)操作复杂:需要在室内和田间进行多次实验和监测;(2)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室内外环境需要严格控制,需要专业技术支持。

六、结论本文对农田实际蒸散量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对于农田实际蒸散量的研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七、辐射法1. 优点:(1) 结果精确:辐射法是通过测量土壤表面和植被的辐射温度来计算蒸散量的方法,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结果;(2) 实验规模灵活: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实验,从小型实验室到大型田间试验皆可。

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农田蒸散特征

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农田蒸散特征

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农田蒸散特征李杰;陈锐;吴杨焕;杨平;崔静;贾彪;郑重;马富裕【摘要】于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站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小型棵间蒸发器开展滴灌冬小麦田间控水试验,设置3个灌量处理(W1=375 mm、W2=600 mm、W3=750 mm),旨在探明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生育期农田蒸散与棵间蒸发特征.结果表明:滴灌冬小麦产量随灌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但W2(8 450 kg·hm-2)与W3(8 67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以W2处理最大(1.4 kg·m-3),显著高于W3和W1处理;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期蒸散量随灌量增加雨增加,介于412.3~ 707.6 mm,其中棵间蒸发量占蒸散量的27.9%~29.1%.表层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对棵间土壤蒸发影响明显,二者与棵间土壤蒸发占耗水比例均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深入分析表明,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高产高效实现背景下生育期内的耗水特征为:生育期内耗水强度播种~越冬为1.0mm·d-1、越冬~返青为0.3 mm·d-1、返青~拔节为2.6 mm·d-1、拔节~抽穗为6.3 mm·d-1、抽穗~乳熟为6.6m m· d-1、乳熟~成熟为6.2 mm·d-1.【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8页(P31-37,80)【关键词】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蒸散量;棵间蒸发【作者】李杰;陈锐;吴杨焕;杨平;崔静;贾彪;郑重;马富裕【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银川75002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新疆石河子832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S152.7+3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大气—土壤—作物”水循环过程中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热量平衡中重要能量支出部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1-2]。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实测日值评价16种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模型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实测日值评价16种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模型
F A O5 6 P M 表现 不佳 ( I S E =1 . 4 7 am・ r d )的原 因与 站点 气候 干燥 程度 、较 低 的空气 动力 项权 重有 关 。后人
对 原始 P e n ma n式 的诸 多修 正 并没有 显著 改 善精 度 ,因此 建议 在类似 气 候条件 地 区继 续使 用老 版本 P e m a n n
1 . 7 7 am・ r d ~ , 以T u r c最好 ; 温 度法 检验 效果 最差 , 其R MS E在 1 . 5 0 ~2 . 6 8 u t r n ・ d - , 以F AO 2 4 B C 为最好 。 F A O7 9 P e n ma n和 1 9 6 3 P e n ma n比最好 的辐 射法 和温 度法 模 型 的精 度分 别 高 1 0 %和 l 3 %。综 合法 、辐射 法模 型 普适 性 好于 温度 法 的原 因在于 其均 含有 影 响 E T 0 的关键 因子 —— 辐 射 或饱 和 水汽 压差 VP D。 所有 模 型均 具有低 蒸 发 条件 下高 估 、高蒸 发 条件下 低估 的阈值特 点 ,综合 法及 辐射 法平 均低 估 0 . 1 4 mm・ d 和 0 . 3 3 mm・ d - ,而 温度 法 平均 高估 O . 5 2 mm・ d ~ 。前 两类 方法 E T 0 阈值相 对较 低 ,更适 于低 蒸发 力条 件 ,而温 度法 较适 于高 蒸发 力条 件 。所有 综合 法 、辐 射法 模 型及温 度法 的 H a r g r e a v e s 和F AO 2 4 B C法 估算 值 与实测 值变 化趋 势一 致 ,说 明模 型 结构 合理 ,可通 过参 数校 正提 高精 度 ;但对 于 与实测 值趋 势不 吻合 的温 度法 ,模型 结构 尚需优 化 。VP D和 最 大湿 度 R H 是 影 响综合 法 、辐射 法估 算偏 差 的两大 主要 因子 ,其 中 V P D 对低 估类 模型偏 差 影 响最大 ,且 偏 差 随着 V P D 增加 而增 大 ;而 R HX 对 高 估类 综合 法模 型 ( 1 9 6 3 P e n ma n 、F AO7 9 P e n ma n )偏 差影 响最 大 , 且 偏差 随 R H 增加 而减 小 。校 正 后 的 P T ( 1 . 3 8 ) 、Ma k k i n k( 0 . 8 3 )、T u r c( 0 . 0 1 4 )及 Ha mo n( 1 . 2 4 8 )系数 大 于原 系数 ,而 Ha r g r e a v e s( 0 . 0 0 1 9 )和 B C( 0 . 1 9 2 )校正 系数 低于 原 系数 。此 外 ,P T与 Ha mo n的系数 利用 最 小相 对湿 度 、 T u r c和 Ma k k i n k系数 利用 V P D、 Ha r g r e a v e s 和 BC系数利 用辐 射或 日照 时数 能得 到最 佳估 算 。

农田不同尺度蒸散量的尺度效应与气象因子的关系_刘国水

农田不同尺度蒸散量的尺度效应与气象因子的关系_刘国水

农田不同尺度蒸散量的尺度效应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刘国水,刘钰,蔡甲冰,许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北京100048)摘要:本文以田间实测数据为基础,对比了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涡度相关仪测定的夏玉米生育期蒸散量的变化规律,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蒸散量的尺度效应与气象因子(净辐射、空气湿度、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研究表明:(1)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和涡度相关仪的测量数据变化规律一致,相关性较好,但由于二者的测量空间尺度不同,导致称重式蒸渗仪的测量值明显高于涡度相关仪;(2)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蒸散量与净辐射的相关关系均较好,但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速的相关关系随尺度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蒸散量;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涡度相关仪;气象因子中图分类号:S161.4文献标识码:A1研究背景作物蒸散量作为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的结合点,一直是农学、水文学、灌溉排水学等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确定作物蒸散量的方法有计算法和实测法。

计算法主要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确定模型中的参数进而计算作物蒸散量[1]。

这类方法的费用相应较低[2],但是,计算的作物蒸散量精度主要受模型参数的影响[3],需要实测数据的验证[4]。

作物蒸散量实测法是相对可靠的方法,可用于验证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或给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5]。

但实测结果也受到监测仪器和地形的影响,陈建耀等[6]研究表明,蒸渗仪内外水、热条件存在差异,尽管趋势一致,但一般较周边区域的蒸散量高15%~20%,需乘一转换系数(0.75~0.85)才能表示周边区域的蒸散量,郭家选等[7]研究表明,地形的影响可导致湍流通量误差达10%~20%,因此,田间观测选择的观测区需尽可能地势平坦。

区域蒸散模型的广泛应用对监测仪器的尺度效应提出新的质疑。

蒸渗仪和涡度相关仪是较为准确的监测仪器[3],但蒸渗仪的监测尺度仅为蒸渗仪内部作物,而涡度相关仪的监测尺度为其通量足迹范围[8]。

此外,气象因子对作物蒸散量影响巨大。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及多种传感器的作物表型及蒸散监测系统研制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及多种传感器的作物表型及蒸散监测系统研制

RGB 成像传感器、多光谱成像传感器和二维激光扫描仪于一体,配合龙门架进行移动控制,构建称重式蒸渗仪植物表型 监测系统,实现 18 m2 植物生长过程中的 RGB、红(668 nm)、绿(560 nm)、蓝(475 nm)、红边(717 nm)、近红
外(840 nm)图像信息和植株高度信息的自动监测。最后通过试验,在已设定好的常用速度下,系统单趟运行用时 142 s,
在植物表型监测设备与系统集成方面研究较多。根 据不同的应用载体平台,表型采集技术大致可分为手持、 人载、车载、田间实时监控、大型室内外自动化平台、 航空机载以及不同级别的卫星成像平台等[9]。当前,国外 研发的此类平台比较成熟,德国 LemnaTec 公司的研究比 较领先[10-12],研发的 Scanalyzer Field 是一套能够在野外 独立运行的全自动、高通量植物表型成像系统,可 以 选 择配置可见光成像、近红外成像、红外成像、PSII 荧 光成像、高光谱成像和激光 3D 成像中的一种或多种。比 较著名的室内表型平台有捷克 PSI 公司(Photon Systems
运用单作物系数法对无受旱胁迫和受旱胁迫下大豆蒸散 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 性;袁宏伟等[7]通过 6 台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在双作物系 数法估算无受旱胁迫夏玉米蒸散量的基础上,采用遗传 算法优化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结果,并以此为基础 运用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受旱胁迫下玉米蒸散量,估算结 果合理可靠。唐德秀等[8]基于 2014—2016 年遮雨棚下夏 玉米土箱生长试验,对砂石覆盖条件下夏玉米蒸散量的 单、双作物系数法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以小型蒸渗 仪测得的蒸散量,实测对修正后的作物系数法的适用性 进行了评估,表明双作物系数法的计算结果能更好地估 算砂石覆盖条件下夏玉米的蒸散量。

称重式土壤水分蒸、散发测量仪[实用新型专利]

称重式土壤水分蒸、散发测量仪[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称重式土壤水分蒸、散发测量仪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卢玉邦,陈洪德
申请号:CN93211381.8
申请日:19930429
公开号:CN2152214Y
公开日:
199401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一种称重式土壤水分蒸、散发测量仪,主要由测 筒、称架、支架、大配重、小配重、电子秤、挂钩等组成, 称架作为一杠杆,以支架做支点,支点的一侧为测筒, 另一侧为大配重、小配重及通过挂钩连接的电子秤, 大配重是大体上平衡测筒连同测筒内的土壤的重量, 小配重则使配重侧的力矩始终稍大于测筒侧的力矩, 使电子秤随时反应和测量出土壤中水分的蒸、散发 量。

其优点在于能迅速、准确地测出土壤水分的蒸、 散发量。

申请人: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陈洪德
地址: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延兴路12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黑龙江省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金文彬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植物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_司建华

植物蒸散耗水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_司建华

量 。这种方法在农田蒸散研究中是最为有效和经济的实测方法 。在森林蒸散研究中 , 已有用大型蒸渗仪来测量
小型树木林地的蒸散量 。但是 , 由于该法必须将植被及其根系土壤置于容器内 , 当蒸散损失水量远小于树木与
土壤的重量时 , 用蒸渗仪测量的误差将会很大 。而且随树形的增大 , 对设备的要求将会更高 , 这就限制了蒸渗
关 键 词 : 植物 ; 蒸散 ; 测定方法 ; 理论 ; 进展 中图分类号 : S16114 ; G3531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26791 (2005) 0320450210
蒸散发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的课题 , 如果把土壤2植物2大气系统看作是地球表层中的一个界面 , 那么 , 这 个界面就是一个物理 、化学和生物的过程 , 也是物质迁移和能量循环最为强烈的活动层 。在这一系统中水分的 运动和循环最为活跃 , 而在水循环的几个环节中 , 蒸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水分平衡 、热量平衡的主要 项 。同时 , 蒸发过程的机制联系到空气近地面层乱流交换的特征及规律 , 又与植物的生理活动以及生物产量的 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此 , 必须对土壤水分运动 、植物水分传输 、蒸发面与大气间的水汽和热量交换等各个 环节进行研究 , 才能对蒸散发有全面的认识 。因此 , 对蒸散发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蒸散发与国民经 济中的许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 几乎所有有关农业 、林业和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 都离不开蒸散发的计算与分 析 , 全面了解蒸散发生规律 , 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农田及林地蒸散耗水量 , 对于节水农业的发展 、加强水资源 管理 、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生物产量的模拟预测 , 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收稿日期 : 2004201210 ; 修订日期 : 2004203210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 “引进杰出人才”课题资助项目 (2003401)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 KZCX1209203) ; 国

基于LabVIEW和ARM处理器的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

基于LabVIEW和ARM处理器的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

基于LabVIEW和ARM处理器的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郭会军;张建丰;王志林;耿小江【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13(000)016【摘要】针对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常见的缺乏通用性、扩展性不足和可靠性差等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abVIEW和ARM处理器的分布式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

底层测控单元全部采用ARM处理器LPC1768开发设计,所有单元均通过RS485方式MODBUS协议与上位机进行通信,上位机测控软件采用LabVIEW设计开发,支持对除称重参数以外的其它测量参数的选择。

同时采取了中值滤波和滑动窗口平均滤波等信号处理算法,提高称重测量精度。

运行试验表明,在称重分辨率达到0.1 g,杠杆系数为277.7时,蒸发量或降雨量的分辨率达到了0.0072 mm水深。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and concerned research projects needs in China, the use of direct methods using lysimeters for measuring water and solute flow in soils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Large weighable lysimeters were best suitable for obtaining reliable data about seepage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field lysimeters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true field conditions and laboratory possibilities of varying parameters, handling and maintenance. Instrumentation varied due to the specific needs of each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unified software and hardware platforms and system configuration scheme for the automatic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lysimeters, a new method using the LabVIEW and ARMprocessors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s proposed consisted of three sections:the tank holding the main soil body, the weighing and load control system, the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The weighing and load control system, which were the core parts in the lysimeter, consisted of a precise electric balance with high resolution, multi-stage lever systems and an intelligent load control system. The balance, with resolution up to 0.1 g, connected with the host computer by RS232 bi-directional interfac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weighing system further, an intelligent load control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PC1768 MCU, which communicated with the host computer via the RS485 interface. The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mainly consisted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units, the communication module and the host computer. Also the data acquisition units controlling the digital sensor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LPC1768 MCU. In the whole monitoring system, theses data acquisition units functioned as the bottom nodes, which receiving commands from the host computer, collecting sampled data from various sensors and sending data back to the host computer in real time. Consider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easuring system, advanced digital sensors from Decagon were selected in this system, which could measure the soil’s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electric conductivity (EC), water potential, etc. These digital sensors with very low power requirements and excellent specifica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data acquisition units by RS232 interface with 150ms measurement time. Meanwhile, the host computer controlled these data acquisition unitsvia RS485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adopting MODBUS protocol. So under this working mode, theses intelligent units worked in the RTU mode. The measurement system of the seepage and the control system of the drainage were also designed based on the LPC1768 MCU, which connected with the host computer via the RS485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Considering the actual needs of remote monitoring, a flexible and economical GPRS module with RS485 interface was adopted to let the host computer report its state periodically to the operators via short message. The host computer system consisted of an 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e measure–control software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 LabVIEW and had characteristic of the friendly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In this software, the sensor’s type, quantity and sampling parameters could be configured. Meanwhile, flexible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s,including timed loop technique, moving averaging and median filter, were adopt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further. Under this two-stage structure, the host computer controlled the whole systems, the data could be displayed and analyzed in real-ti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olution of the Lysimeters was up to 0.0072mm.【总页数】8页(P134-141)【作者】郭会军;张建丰;王志林;耿小江【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西安 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14.8;S163+.5【相关文献】1.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的日光温室黄瓜蒸腾规律研究 [J], 牛勇;刘洪禄;吴文勇;杨胜利2.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J], 李杰;吴杨焕;陈锐;杨平;柴顺喜;崔静;马富裕3.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冬小麦农田的蒸散规律研究 [J], 汪秀敏;申双和;韩晓梅;徐延红4.自动地下轨道称重式蒸渗仪测控系统的研制 [J], 王富庆;许雅欣;高士佩;王同顺5.γ透射法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中的应用 [J], 杨新民;张建丰;王文焰;沈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尺寸蒸渗仪测定作物蒸散的田间试验研究

不同尺寸蒸渗仪测定作物蒸散的田间试验研究

不同尺寸蒸渗仪测定作物蒸散的田间试验研究杨炳玉;申双和;张富存;陶苏林;汪秀敏;赵华【摘要】称重式蒸渗仪测定作物蒸散量(ET)是公认的一种标准测定方法.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因单点独立安装而无法进行不同处理的重复试验,小型蒸渗仪则可解决该问题,但目前对于小尺寸蒸渗仪的适用性尚无统一结论.本文利用1m2(SL)、2m2(ML)和4m2 (LL)3种不同面积的蒸渗仪在冬小麦(2012年11月21日播种,2013年6月20日收获)和水稻(2013年6月22日移栽,2013年10月28日收获)整个生长季进行连续蒸散量观测,筛选无有效降水日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冬小麦和水稻生长季内,SL(小)蒸渗仪所测蒸散量日内变化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幅度,ML(中)蒸渗仪所测蒸散量日内变化趋势均与LL(大)蒸渗仪所测一致,日内变化比较平稳;(2)ML蒸渗仪所测日蒸散量与LL所测结果的相关性最好(P<0.01);(3)SL蒸渗仪所测水稻日平均蒸散量和蒸散总量与LL接近,所以可将SL蒸渗仪替代LL测定水稻日平均蒸散量和蒸散总量;ML所测冬小麦和水稻的日平均蒸散量及蒸散总量均比LL明显偏小,蒸散总量偏小主要由于拔节后较大的日蒸散量偏差导致.【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年(卷),期】2015(036)002【总页数】9页(P161-169)【关键词】小尺寸蒸渗仪;蒸散;田间试验;冬小麦;水稻【作者】杨炳玉;申双和;张富存;陶苏林;汪秀敏;赵华【作者单位】云南省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昆明650000;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作物蒸散作为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形式,是水量平衡和能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1]。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温室秋茬礼品西瓜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温室秋茬礼品西瓜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温室秋茬礼品西瓜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杨宜;李银坤;陶虹蓉;郭文忠;李海平;李灵芝【期刊名称】《节水灌溉》【年(卷),期】2018(0)12【摘要】以"京秀"西瓜为试材,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温室秋茬礼品西瓜蒸散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旨在为温室秋茬西瓜精准灌溉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礼品西瓜全生育期蒸散量为114.79 mm,日均蒸散量为1.11 mm/d。

礼品西瓜的需水规律表现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规律。

其中:苗期、伸蔓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日蒸散强度分别为:1.04、1.20、1.34、1.08、0.81 mm/d。

环境因子显著影响秋茬礼品西瓜的蒸散量变化,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饱和差、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均与西瓜日蒸散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0.813、0.777、0.742、0.618、0.434和0.290。

而相对湿度与西瓜日蒸散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7。

建立了基于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的秋茬礼品西瓜日蒸散量经验模型,经检验R2达0.706,可对秋茬礼品西瓜的日蒸散量进行估算。

【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蒸渗仪;温室;礼品西瓜;蒸散量;环境因子【作者】杨宜;李银坤;陶虹蓉;郭文忠;李海平;李灵芝【作者单位】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华北)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51【相关文献】1.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及多种传感器的作物表型及蒸散监测系统研制 [J], 刘艳萍;杜雅丽;聂铭君;薛绪掌;张馨;郑文刚;崔可旺2.基于称重式蒸渗仪实测值的温室茄子日蒸散量估算方法评价 [J], 李银坤; 郭文忠; 韩雪; 王利春; 林森; 赵倩; 陈红3.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温室秋茬茄子蒸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杨宜;李银坤;郭文忠;李海平;李灵芝;无4.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淮北平原冬小麦蒸散估算模型的本地化 [J], 姚瑶;唐婉莹;袁宏伟;蒋尚明;文想成;程钶强;李祥;杨书运5.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春玉米蒸散量研究 [J], 张宝珠;王仰仁;李金玉;刘宏武;武朝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asurement of Evapotranspiration for Drip-Irrigated Winter Wheat Using Large Weighing Lysimeter in Northern Xinjiang
LI Jie1, WU Yang-Huan2, CHEN Rui1, YANG Ping1, CHAI Shun-Xi1, CUI Jin1, and MA Fu-Yu1,*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马富裕 , E-mail: mfy_agr@, Tel: 0993-6650999
第一作者联系方式 : E-mail: lj880902@ Received(收稿日期 ): 2015-11-04; Accepted(接受日期 ): 2016-03-14; Published online(网络出版日期 ): 2016-03-28. URL: /kcms/detail/11.1809.S.20160328.1116.012.html
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淡 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新疆农业的发展 , 近年来随着 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 导致淡
水资源紧缺 , 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 [1-2] 。如何利用有 限的水资源 ,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推 广发展旱作节水 増 粮技术的关键 [3], 许多学者在农
[12]
海拔 440 m)平均年降雨量为 154 mm, 年均气温 7℃ , 无霜 130~170 d, ≥ 10℃积温 2800~3700℃。试验区 在 1 m 深土层内土壤质地为沙壤土 , 0~60 cm 土层土 壤含有机质 21.78 mg kg–1、碱解氮 61.0 mg kg–1、速 效磷 25.26 mg kg–1、速效钾 194.0 mg kg–1, pH 7.62。 试验气象数据由石河子气象局气象观测站提供 , 该站与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田间试验站的直线距离为 500 m, 自动监测小麦整个生育期内每日的风速、气 温、湿度、土壤温度、相对湿度等。

新疆是中国粮食生产后备耕地资源区。滴灌冬 小麦的种植模式已在新疆适宜种植区全面推广 , 滴 灌冬小麦较常规灌溉种植节水 1500~2500 m hm , 另外 , 由于滴灌改变麦田根区供水方式 , 改善了小 麦根系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 增产效果 明显 [13]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滴灌春小麦的耗水规 律、农田蒸散特征、作物产量的关系、测定仪器、 测定方法等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14-15] 。但关于滴 灌条件下冬小麦农田水分蒸散特征、耗水规律及水 分管理的精准化仍缺少有力的支持理论。因此研究 冬小麦农田水分蒸散特征 , 了解蒸散动态过程 , 将 对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极 其重要意义。目前 , 国内外采用的计算蒸散的方法 很多 , 但需要对其结果进行适当校正 , 由于蒸渗仪 测定蒸散的精度较高 ( 一般可达 0.01~0.02 mm), 因 而已成为测定蒸散的标准试验仪器 [16-17], 可用于校 正和比较其他方法所获得的数据 , 尽管蒸渗仪内外 在热量和水分方面存在差异 , 如 0~20 cm 土层地温 的 资 料 显 示 , 器 内 比 器 外高 约 5.4%, 但 其 蒸 散 规 律、蒸散过程对周围农田有较好的代表性 [18]。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人们利用蒸渗仪进行 了大量蒸散测定试验 , 但是针对新疆北部地区滴灌 模式下农田水分蒸散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探索本区 滴灌模式下冬小麦的农田水分蒸散特征有助于缓解 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用水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本研究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北疆地区滴管模式下冬小 麦蒸散规律展开研究 , 旨在探明滴灌条件下冬小麦 农田蒸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探求其作物因素、 土壤 水分和气象因素与蒸散之间的关系, 以期为北疆地区 农田水分管理提供依据, 为北疆地区滴灌作物及其气 候和种植模式相似地区需水规律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和理论基础, 并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供参考。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1
杰1
吴杨焕 2

锐1

平1
柴顺喜 1

静1
马富裕 1,*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 新疆石河子 832003;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农科所 , 新疆五 家渠 831300

要 :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不同时段 (生育阶段、日、时 )的农田水分蒸散特征 , 分析
了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因子对农田水分蒸散的影响及产量和蒸散的关系 , 旨在为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的灌溉制 度制定提供理论依据。3 个灌水处理分别为全生育期灌溉 375、600 和 750 mm。结果表明 , 在滴灌冬小麦全生育期内 日蒸散量为抽穗 – 乳熟 > 拔节 – 抽穗 > 乳熟 – 成熟 > 返青 – 拔节 > 播种 – 越冬 > 越冬 – 返青 ; 在一天中 , 滴灌冬小麦农田水分 蒸散主要发生在 8:00–20:00, 夜间 20:00–8:00 蒸散量较小且比较稳定 , 时蒸散量随天气变化而改变。滴灌条件下 , 冬 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占农田水分蒸散的 25.2%~28.3%。棵间蒸发与土壤含水率和叶面积指数具有良好的二元二次模拟 关系 , 拟合系数为 0.98。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滴灌冬小麦的蒸散量为 600~650 mm。本研究对合理制定滴灌冬 小麦的灌溉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 滴灌 ; 冬小麦 ; 农田水分蒸散 ; 棵间蒸发
3 –2
试验设计 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新冬 43( 新疆农垦科学院选 育 )。播种期分别为 2013 年 9 月 25 日和 2014 年 9 月 30 日 , 收获期为 2013 年 6 月 28 日和 2015 年 6 月 27 日。 播种密度均为 450 万粒 hm–2, 播种行距为 15 cm。 全生育期施基肥尿素 (N 质量分数≥ 46%) 150 –2 kg hm , 磷 酸二铵 (P2O5 质量分数≥ 48%) 250 kg hm–2, 分别于冬前、返青前、拔节期、抽穗期追施尿素 75 kg hm–2。试验期间其他管理措施与当地农田相同。 按随机区组设计 , 试验小区面积为 5 m × 8 m = 40 m2, 重复 3 次。 设置 3 个灌溉定额处理 , 分别 375 (D1)、 600 (D2)和 750 mm (D3), 通过水表控制滴灌 量 , 冬小麦整个生育时期灌水 10 次。两年度 D1、 D2 和 D3 处理均在播种期 (2013 年 9 月 28 日和 2014 年 10 月 1 日 )滴灌出苗水 60 mm; 冬前 (2013 年 11 月 11 日和 2014 年 11 月 14 日 )分别滴灌越冬水 35、 92 和 138 mm; 返青后滴灌 8 次 , 第一次在 2014 年 3 月 28 日和 2015 年 3 月 27 日 , 此后每 10 d 滴水一次 , 每次灌水量分别为 35、 56 和 69 mm。 采用北京绿源公司生产的 515 型内镶式滴灌带 , 滴头间距 20 cm, 滴头流量 3.2 L h–1, 滴管带间距为 60 cm, 一条滴灌带灌溉 4 行小麦。各处理间设 1 m 隔离带 , 为了防止水分侧渗 , 各处理间均埋有 1 m 深防渗膜隔开。 试验小区安装有体积为 2.0 m × 2.0 m × 2.3 m (长 ×宽 ×高 )的大型原状土自动称重渗漏式蒸 渗仪系统 ( 西安碧水环境新技术有限公司造 ) 自动获 取农田蒸发蒸腾量数据 , 测量精度为 0.05 mm, 每小 时自动采集一次数据。 1.3 田间水分蒸发特征测定方法 1.3.1 棵间蒸发量测定 采用置于小麦行间的小 型棵间蒸发器测定棵间蒸发 , 设每处理 4 个规格相 同的棵间蒸发器 , 距离滴管带 15 cm 和 30 cm 各 2 个 , 取其测定的平均值作为各处理的测定值。小型 棵间蒸发器 (Micro-1ysimeter) 由外桶 ( 直径 110 mm,
第7期

杰等 : 基于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北疆滴灌麦田蒸散量
1059
业节水技术等 [4-11]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滴灌技术作为 当前最先进的工程化节水技术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推 广应用, 其灌水量少且灌溉频率高, 可根据作物需水 需肥规律将水分和养分均匀持续地输送到植株根部 ,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土壤水分的深层渗漏和其他无效 途径的用水浪费, 且能形成一定的农田小气候, 可有 效缓解水资源不足与农业用水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Abstract: Drip-irrigation is a promising water-saving technique in arid agricultural area. To sep up efficient drip-irrigation systems for winter wheat grown in northern Xinjiang table land, we measured the evapotranspiration (ET) rate of wheat field using large-scale weighing lysimeter 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 responses of ET (in growing phase, daily and hourly) to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Three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with irrigation amounts of 375 (D1), 600 (D2), and 750 mm (D3). 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of wheat, daily ET rate varied in different phases, showing heading–milk > jointing–heading > milk–maturity > regreening–jointing > sowing–overwintering > overwintering–regreening. During a day, hourly ET was in high level from 8:00 to 20:00 and stable from 20:00 to 8:00 of next, which varied with weather condition. Under drip-irrigation condition, the ratio of soil evaporation to ET was 25.2–28.3% d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ing the entire growing season. Soil evaporation could be predicted with soil moisture and leaf area index using a bivariate quadratic function (R2 > 0.98).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e suggest 600–650 mm as the optimum irrigation amount under the drip-irrigated winter wheat field. Keywords: Drip-irrigated; Winter wheat; Evapotranspiration; Evapor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