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X市为例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以X市为例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社会综合体,处于资源、人口、环境三大要素的中心地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研究以X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赋权和评价计算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劳动对象,被称为“财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土地的质量的差异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等特殊的固有属性使其处于环境、资源、人口三大要素的中心地位。
因此,关于如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的研究,自可持续理论应用于土地领域诞生伊始便一直是土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X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一)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参照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价标准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划分为不可持续利用阶段、弱可持续利用阶段、中可持续利用阶段和强可持续利用阶段4个等级,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标准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综合评价分值不可持续利用阶段<0.35弱可持续利用阶段0.35~0.6中可持续利用阶段0.6~0.85强可持续利用阶段>0.85(二)评价计算的结果经过标准化、赋权计算和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得出研究区各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分值与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分值,如下列表所示,X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2013年-2022年间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从2013年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数0.06334提升到2022年的0.827211,从土地资源严重不可持续利用阶段步入到中等可持续利用阶段。
各准则层方面,因为所选用指标均为正向指标,所以经济可行性因其在2013年综合评价分值为0,在2013年-2018年这一区间增速较快,2018年-2022年增速放缓,增幅只有87%;而社会可接受性子系统在2018-2022年这一区间较上一时间序列增量更多,在图上表现为一次函数的系数更大;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分值先增后降,2022年综合评价分值低于2018年,降幅达32.5%。
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摘要】This paper proposed a procedure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geology in prefectural territory area and applied this procedure to the evalua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geology in Pengsh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First, an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was built from two perspectives: carrying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Second, an evaluation result was obtained using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single-factor assessment and index-weight method. Finally, the probability assessment, hazard assessment,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ompetitive risk assessment on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e evalu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arrying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of geology environment in Pengshan are in good condition.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procedure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prefectural territory area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针对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以四川省彭山区为例,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叠置分析、单因素评价和指标权重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易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结果,形成了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流程.结果表明彭山区地质环境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均较好.研究成果可对成渝经济区内其他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起到示范作用.【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8(035)003【总页数】9页(P65-73)【关键词】资源环境;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县域【作者】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P618.1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在研究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文着重于探究两个问题,即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
·16·
城市发展研究 27 卷 2020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7 No.01 2020
舒天衡等: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大 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政策研究(17ZDA062)
* 通讯作者:申立银(1959-),男,博士,重庆大学可持续建设国 际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建设等。E-mail: shenliyin@.
可见,尽管已有文献对城市消费活力的测度及其空间分布 在不同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在城市消费活力的深 入刻画上,尤其欠缺对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 素方面的研究。此外,已有文献对于城市消费活力研究的尺度 多为宏观城市层面,对于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格局的研 究仍然较为欠缺。实际上,对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异质 性的深入把握能够帮助认识城市空间消费现象及消费设施的集 聚或分散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疏解消费活动及消费设 施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社会压力,同时促进大型城市消费薄弱 区的发展,避免经济社会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因 式为:
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基于采集的 POI 数据, 利用核密度分析手段刻画城市的消费活力,并且展示其在城市
(1)
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基于文献分析以及研究区域的具 体情况,挖掘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潜在驱动因素,并结 合 POI 数据和统计数据准确量化表达这些驱动因素。最后,利 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潜在驱动因素对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 质性的解释程度,从而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路线图如下所示。
成都市土地现状分析报告
加强土地整治和修复
未来应加强土地整治和修复工作, 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 生态效益。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未来应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 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HANKS
强化生态红线管控
严格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限制或禁止对 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完善的土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生态环境 问题。
推进土地生态修复工程
加大对受损土地的修复力度,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06
结论
对成都市土地现状的总结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工业用地比例偏高
01
目前成都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占用了部分城市发展用地,影
02
随着人口流入成都市,居住用地供应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导
致房价上涨。
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足
03
成都市的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相对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
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强度高
成都市土地利用强度较高,特别是在城 市核心区域,土地利用强度更高,导致 土地资源压力较大。
对未来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展望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未来应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控 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耕地、林地、
草地等生态用地。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未来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产 业布局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03
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农业用地现状
01
02
03
农业用地规模
成都市农业用地总面积约为300万亩,占 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
典型山区居民生活水平评价及空间差异——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
收稿 日期 ( ee e a )2 1 0 R ci ddt :0 2— 2—2 ; 回 日期 ( ce t ) : 02— 3一O 。 v e 8改 A cpe d 21 0 5
基金项 目( o nai e : F ud tnim)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 目, 目编号 : Z X o t 项 K C 2一E 一 1 。[ u prb nweg nvt nP et f W 3 7 S po yK o l eI oai mj t d n o co C ieeA ae yo c n e,Gat . Z X hns cd m f i cs rn NO K C 2一E 一 . Se W 37 ] l 作者 简介( ig py : Bor h ) 何仁伟 ( 98一) 男 , a 17 , 重庆垫江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山区发展研究 。[ eR n e 17 H ew i(9 8一) ma ,br ini g , l o i Daj n e n n a C ut f hnqn , hD cn ia , nae nter erhit dvl m n n l nn nm uti aes ]E—ma :eew ia@ onyo C o gig P ad t eggdi h sac o eeo e t dpa igi onan ra. de e n p a n i hrn e n l y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综合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省会城市,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不断增长,对土地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再生性,其综合承载能力却受到限制。
因此,对贵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掌握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和潜力,为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贵阳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多种方法,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主要评价指标;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4.运用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5.通过评价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三、预期结果及创新点本研究旨在探索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和路径,作出科学的评价结果,为贵阳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创新点如下:1. 建立了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指标;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重要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通过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3. 运用评价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四、实施计划本研究预计总用时12个月,主要计划如下:第1个月:研究背景调研及文献综述;第2个月:贵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分析;第3-4个月:建立贵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5-6个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第7-8个月: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第9个月:运用熵权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第10-11个月: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第12个月:总结成果,撰写论文。
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_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_漆良华
文章编号:1004-8227(2007)02-0169-06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漆良华1,周金星1*,张旭东1,谭显春2,陈文晖3,黄玲玲1(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2.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北京100084;3.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100044)摘 要: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
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2015、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 3 以上,即达到 满足 水平,并呈现出向 富余 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长江流域;山丘区;土地资源;土地承载力;宜宾市文献标识码:A土地承载力也称资源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或土地资源人口容量,是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是近20多年来资源、人口及生态等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5]。
中国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人地关系尤为紧张[6]。
研究我国山丘区土地承载力可对该区域土地资源生产状况和可承载人口的能力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其干流在宜昌以上统称上游,属山丘地貌,上游流域面积为1.005 106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5.83%,占国土面积的10.46%[7,8],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基于生态承载力差值的生态用地调控研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
基于生态承载力差值的生态用地调控研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田凤雅【摘要】以河北省霸州市为研究区域,在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计算综合评价指数,通过指数差值预测生态用地调控量.在可供生态用地约束下,制定生态用地调控方案,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与建议.%Taking Bazho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as the study area,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was constructed,then the amount of ecological land control was predicted by the index difference.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ecological land available to develop,regula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of the ecological land were established;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ly.【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52)006【总页数】4页(P1474-1477)【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用地;调控【作者】田凤雅【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石家庄0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1.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成都城市的开发边界研究
四川大学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 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 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用以限定城市发展规模和划定城市建设范围。成 都市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率先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本研究采用城市综合 承载力评价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导入人口规模-人口素 质、人口规模-资源消耗、人口规模-环境质量三个模型预测成都主城区适宜承 载人口规模,并由此计算城市发展的终极规模;其次运用 GIS 技术对土地的生 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得到评价图;最后将城市终极规模与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图结合,划定成都主城区的开发边界。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9
2.1 城市开发边界国内外相关研究..................................................................................... 9 2.1.1 国内相关研究.......................................................................................................... 9 2.1.2 国外相关研究.......................................................................................................... 9 2.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及背景差异........................................................................ 10
基于基尼系数的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
基于基尼系数的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淳阳;潘洪义;吴佳俣;周介铭【摘要】从城镇化内涵出发,在人口-经济-社会-空间视角下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基于基尼系数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优化配置模型,得到四川省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优化配置方案.研究表明,优化方案与现行规划方案相比基尼系数由0.311下降到0.295,公平性显著提升.根据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减幅度将21个地市(州)划分为4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优化建议.【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23【总页数】5页(P291-295)【关键词】城镇化;基尼系数;城乡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四川省【作者】淳阳;潘洪义;吴佳俣;周介铭【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F323.21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方式不断转变,社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在城镇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缓解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日益增长的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1]。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四维一体”、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维度的发展都会引起城乡建设用地面积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化。
不同区域差异明显是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显著特征,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公平合理的分配是保证区域均衡发展的前提。
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07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四川省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张宇,罗勇,简季(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从时间角度来看, 2010—2019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分为2个水平,2010—2015年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低级承载力水平,而2016—2019年处于高级承载力水平,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承载力对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动态变化有较大贡献;从空间角度来看,与2014年相比,2019年华蓥市由中承载区转变为高承载区,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广安区和前锋区则由高承载区转变为中承载区,主要由2019年广安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经济承载力下降所致。
关键词: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in Guang'an City, Sichuan ProvinceZHANG Yu, LUO Yong, JIAN Ji(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Abstract: Taking Guang'an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a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Guang'an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trend, the 2010 -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with 2010 -2015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low level, and 2016-2019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t the high leve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ynamic time change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Guang'an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2014, Huaying City changed from medium bearing area to high bear-ing area in 2019,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while Guang'an District and Qian-feng District changed from high bearing area to medium bearing area, mainly due to the declin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ar-ing capacity, social bear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 bearing capacity of Guang'an City in 2019.Keywords: Guang'an City;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收稿日期:2023-05-15;修回日期:2023-07-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77144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000401)联合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宇(1999-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3S 技术与数字国土。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卫思夷;居祥;荀文会【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8页(P58-65)【关键词】土地利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沈阳经济区【作者】卫思夷;居祥;荀文会【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沈阳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及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1-2]。
近年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水土资源、环境容量以及海洋资源超载区域限制性措施,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工作都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同时强调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匹配关系。
当前,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以相对承载力[3]、生态足迹、区域综合承载力[4]为研究内容,分别采用生态足迹法[5]、状态空间法[6-7]、多目标分析法[8]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孙慧等[3]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YE W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环境应力指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承载力、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足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增长需求,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对区域土地的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全面评估区域土地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实际应用中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明确了评价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
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包括土地资源基础条件、人口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社会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和数学模型,对特定区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
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土地资源利用策略和规划建议,以期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作为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其评价及应用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在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框架、评价方法和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例如,等()提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土地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差值,评估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
等()则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等多维度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GIS技术对区域土地承载力进行了空间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1、评价区域概况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均有分布。
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
2020年全市总人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2.1研究思路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中图分类号 : 3 1 F 0
文献标识码 : A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 间差异评价研究一 以 川 例 四 省为
王翠 华 , 冉瑞 平 , 魏 晋 (』 业 学 济 理 院 Il 安 60 ) 四I 大 经 管 学 , ) l 农  ̄l雅 21 54
摘要 : 根据土地综合承栽力的 内涵来构建评价 的指标体 系, 运用层次分析 法、 综合 评价 法和 聚类 分析 法对 9) 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 1 l 间差异进行研 究; 四川省各城 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 , 中、 东地 区高于川西地 区, 川 川 此评价 结果与 9) 省采取的非均衡发 1 l
的 土地 利 用 策略 。
关键词 : 土地综合承栽力; 空间差异 ; 障碍 因素 ; 1 9) 省 l Re e r h o s ta if r nc fr g o l a d c mpr he s v a r i a ct s a c n pa i ld f e e e o e i na l n o e n i e c r y ng c pa iy
c mpe e sv vl a o n lse ay i weee ly d i eerh o p t i ee c fln o rh niec ryn a a i f o rh n ie eau t n a d cutra l ss r mpo e nrs ac n sa a df rn e o a d c mpe e sv arig cp ct o i n i l y
— —
A c s t d ih a o i c a esu y i S c u n Pr vn e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A u- u , A R ipn , i i cn mc n nae et oeeo i u nA r utr U i r t, an6 5 1 , h a NG C ih a R N u- ig We Jn E o o i adMa gm n C l g f c a g cl e nv syY a 2 04 C i ) s Sh i u ei n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刘梦【摘要】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fers to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s land.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onotone research method, the incomprehensive content despite the hierarchicalre⁃gional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singleness of research object were summeriz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is the major method to evaluat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prospection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ew trend is to combinethe“qualitative”with“quantitative”and to broaden the range of research was given.%土地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土地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482 +
X5 人均 GDP(元) 土
X6 第三产业占 GDP 比重(%) 地 社会承载 X7 城市化率(%)
0.0498 + 0.0482 + 0.0571 +
综 0.3546 X8 人口就业率(%)
0.0571 +
合
X9 人均耕地面积(hm2)
0.0652 +
承
X10 恩格尔系数 (‰)
0.0610 -
通过上述方法,得出 2007 年四川省各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
评价结果(见表 2)。从中发现各城市的各系统承载指数变化最大
的是经济承载,其次是社会承载,再次是生态承载。从经济承载
王翠华 等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31 ·
系统看,最高值是成都、最低值是甘孜,前者是后者的 4.6 倍;从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遵循全面性、调协性、 可操作性等原则,还要体现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本文从经济 承载、社会承载、生态承载等 3 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见表 1)。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 (CR=0.0071<0.1),权重的确定具有满意的结果(见表 1)。 1.2 评价方法的选择
四川省人均耕地占有量紧缺,土地后备资源贫乏,人地矛盾 尖锐,已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对四川省土地资 源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结果的分析,对其进行障碍诊断,探讨土 地与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1 构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1 构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的确定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 ——A case study in Sichuan Province
WANG Cui-hua,RAN Rui-ping,Wei J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of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Yaan 625014,China) Abstract:Sets up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s of AH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cluster analysis were employed in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is prominent, and the east is high while the west is low, which is agreement with the non-balanced developmental strategy of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t diagnoses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which finds the most cities have face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obstacle.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 -regional coordin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it suggests that the industry of the land high-load areas sh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moderate-load、low-load areas;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t land-use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in different land carrying capacity barrier areas. Key words: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spatial difference;obstacle factors;sichuan province
模糊隶属度函数标准化而得。
表 1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权重 指标性质
经济承载 X1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kg/hm2) 0.0533 +
0.2905 X2 人均肉类产量(kg)
0.0395 +
X3 地均 GDP(万元 /hm2)
0.0515 +
X4 复种指数(%)
0.0522 +
X1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0.0477 +
X18 化肥施用强度(kg/hm2)
0.0506 -
X19 耕地有效灌溉率(%)
0.0535 +
注:1.指标性质 "+",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越好;指标性质 "-",表示该 指标值越小越好。 2.恩格尔系数采用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表示, 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口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口数)/(城镇居民人口数 + 农 村居民人口数)。 2 实证分析
为了更深入分析空间差异,对四川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
进行分区。通过 SPSS 软件对 21 个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快
速聚类,分为 4 类(见图 1):Ⅰ类为高承载区,仅有成都市;Ⅱ类
为较高承载区(攀枝花、雅安、乐山、眉山、德阳、绵阳);Ⅲ类为
中等承载区(宜宾、泸州、自贡、资阳、遂宁、广安、南充、达州、巴
· 30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文章编号:1003-7853(2010)02-0030-0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XJY005)
中图分类号: F301
2010 No.2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评价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社会承载系统看,最高值是成都、最低值是达州,前者是后者的
3.3 倍;从生态承载系统看,最高值是成都、最低值是,前者是后
者的 2.3 倍。在综合承载力来看,最高值是成都、最低值是甘孜,
前者是后者的 2.4 倍。
表 2 2007 年四川省各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值和承载力障碍度
经济承 社会承 生态承 综合 经济承载 社会承载 生态承载 城市
展战略部署相符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四川省各城市进行障碍度诊断,发现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生态承载的障碍;为了促使四川省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建议将土地高承载区的产业向中、低承载区转移,对于不同的土地承载力障碍区应采用不同
的土地利用策略。
关键词: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障碍因素;四川省
载指数 载指数 载指数 评价值 障碍度 障碍度 障碍度
成都 0.2218 自贡 0.1471 攀枝花 0.1085 泸州 0.1195 德阳 0.1620 绵阳 0.1305 广元 0.1254 遂宁 0.1372 内江 0.1152 乐山 0.1147 南充 0.1318 眉山 0.1318 宜宾 0.1196 广安 0.1496 达州 0.1159 雅安 0.1567 巴中 0.1493 资阳 0.1192 阿坝 0.0774 甘孜 6.4687 12.4559 0.4919 25.1959 28.9507 33.2094 0.5564 38.2602 15.8426 31.3542 0.4423 29.6283 32.0421 34.2745 0.5296 19.4288 18.7283 42.4608 0.5328 27.7422 24.491 26.3973 0.4917 27.0733 32.7304 24.5374 0.4615 23.1994 37.4508 26.9353 0.3912 31.4692 31.5889 41.5857 0.5362 30.2309 21.3989 24.3378 0.4321 25.8204 37.533 30.4808 0.5354 24.2313 27.2266 21.3253 0.4317 28.6124 25.4865 43.4882 0.4478 23.0993 34.4318 34.0094 0.4098 28.3398 38.668 28.7416 0.5613 19.5743 25.9296 23.5385 0.4574 20.3170 35.6632 31.9503 0.4713 27.4095 36.106 25.9014 0.3605 43.7767 28.005 48.9672 0.3339 49.8780 31.6595 53.9057 0.3597 38.7687 29.5984 6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