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养生与防治ppt课件
25
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6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7
(一)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 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 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 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 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 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 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 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 无重大突破。 8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 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 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 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 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养生与防治•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 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 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 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
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7
久视” (《灵枢 ·本神》) 。 18
( 一) 顺应自然•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 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 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 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 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 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 寿。故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某些慢性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6
一、天年与衰老• (一)天年• (二)衰老
7
(一) 天年•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之寿命提出的一个具有 重要意义的命题。人的自然寿命谓之天年,亦即 天赋之年寿。生命的年限,即机体从出生到死亡 所经历的时间,称之为寿命。通常以年龄(指年 代年龄,又称历法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 度。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个体寿命有长有 短,但大都不会超过一个最长的限度,人类自然 寿命的最高限度,称之为寿限。一般而言,人类 的最高寿命不超过120岁。 “上寿百二十,古今所 无重大突破。 8
养生与防治• 生、老、病、死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医学 的任务就是认识疾病的发展规律,据此确立正 确的养生与防治原则,消灭疾病,保障人们身 体健康和长寿。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养生及防治理论,至 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养生与防治•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心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 学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医学认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两 种不同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未发病 之前,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的光辉思想。但既病之后, 倡导及早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在具体方法上 又要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注意先后缓急,
合理,体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17
久视” (《灵枢 ·本神》) 。 18
( 一) 顺应自然•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不能脱 离社会而生存。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外界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中医学认为“上知 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社会环境一 方面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 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医 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医学、心身医学均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日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与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长 寿的重要性: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素质的影响而影响人的健康。所以人必须适应四时昼夜 和社会因素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摄生措施,才能健康长 寿。故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 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
健康与养生技巧培训ppt
积极心态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 观态度,增强心理承受能 力。
自我调节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 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 紧张和焦虑。
学会放松,缓解压力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规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 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的过度疲劳
。
运动放松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 慢跑、瑜伽等,有助于释放压力
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人一般需要 每晚7-9小时的睡眠时间,而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提高 免疫力、增强记忆力和创造力。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是健康与养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定期进行有氧 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代谢水平、缓解压力等。
心态平衡
心态平衡是健康与养生的一个关键原则。通过培养乐观、 积极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有助于保持身心 健康。
避免脱水
避免长时间不饮水或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导致脱水。
注意食物中的水分含量
摄入足够的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
饮食卫生与安全
注意食品卫生
确保食物新鲜、清洁,避免食物 中毒和感染病菌。
煮熟食物
确保食物煮熟,尤其是肉类、蛋类 和豆类等。
避免交叉污染
在烹饪和储存食物时,注意避免交 叉污染,如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和存 放。
健康与养生技巧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4
contents
目录
• 健康与养生的基础知识 • 健康饮食技巧 • 运动养生技巧 • 心理健康养生技巧 • 其他养生技巧
01
健康与养生的基础知识
健康与养生的定义
健康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 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中医养生康复ppt课件
运动方法养生原则 :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运动强度参考指标 170-年龄=合适的运动
心率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有张有弛,劳逸适度 ,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针灸与中药
针灸 体针 耳针 芒针 艾灸
中药
痰湿阻遏型---通阳化痰祛湿 肝胆湿热型---清肝化湿,行气消滞 脾虚湿盛型---健脾化湿 肝肾阴虚型---益肾滋阴,泻浊柔络 阴虚阳亢型---滋肾养肝降脂 气滞血瘀型---化瘀理气降脂
常用降脂食物
1. 辣椒 辣椒含维生素C的比例在所有食物中最高。辣椒素调味能促进脂肪的新陈代谢,防止 体内脂肪的积存,因而有降脂和减肥的功效。 2. 菜花 菜花含类黄酮较多。而类黄酮是一种良好的血管清理剂,能有效的清除血管上沉积 的胆固醇,还能防止血小板的凝集,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3.茄子 茄子皮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有显著的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 4.苦瓜 苦瓜性凉味苦,含有较多的苦瓜皂甙,可刺激胰岛素释放,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 用,苦瓜中维生素B1、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的含量都比较丰富,能调节血脂、提高机 体免疫力的作用 6.芹菜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芹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很好的 通便作用,能帮助排除肠道中多余的脂肪。国外已有研究证实,经常食用芹菜的人, 体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而且还能明显的降低血压。 绿茶的降脂效果 ,明显优于常用的“老资格”降脂药品“烟酸”(又称烟草酸 )。 绿茶能明显降低血清及肝脏胆固醇水平 ,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 ,还能降低动脉粥样硬 化指数。
6.2 丹参 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微寒,可活血化瘀、疏泻肝胆、 调和脾胃、补养气血,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丹参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滴丸 能显著降低各种类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TC、TG、LDL-C,明显提高HDL-C [22~ 23] 。动物实验表明丹参注射液可使高脂血症动物模型TC、TG、LDL-C明显降低, HDL-C升高 [24] ;复方丹参滴丸则对血脂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影响 [25] 。丹参的 各种制剂较为安全,在临床及动物实验都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 丹参降血脂活性成分为丹参素和丹参酮,以水溶性的丹参素剂型多用。其可能是 通过抑制外源性TC的吸收,改善肝脏对脂蛋白的代谢,从而达到降脂的作用 [22] 。 7 其他 大蒜,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蒜的鳞茎,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滞、暖脾胃、 [26] :大蒜油丸降低高 脂血症患者的TG,升高HDL-C的作用优于月苋草油丸 [27] 。动物实验证实,中华 大蒜油应用28天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G、TC、LDL-C、AI水平 [28] ;而大蒜 精对其有治疗和预防的双重作用 [29] 。大蒜副作用少,偶可引起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而且毒性极低,大蒜精耐受量高。 大蒜的主要活性物质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大蒜辣素、阿霍烯等二十多 种成分,通过减少内源性Ch的合成,增加类固醇和胆固醇的排泄,减少胆固醇和脂肪 酸合成达到降脂作用。 虽然降血脂中草药起效都较缓慢,同时大部分单味药的降脂机理尚未明确。但其副 作用少,疗效较持久,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发潜力。
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四)
调整阴阳
实热证—热者寒之,治寒以热,采用寒凉方药以 清泄阳热。因阳胜则阴病,故应兼以益阴。 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治热以寒,采用温热方药 以温散阴寒。因阴胜则阳病,故应兼以扶阳。 调整 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阴虚阳 偏亢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阳虚阴 盛的虚寒证 补其不足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方药 中加入适量滋补肾阴之药。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 方药中加入适量的温补肾阴之品。 阴阳双补—治疗时补阴与补阳同时并用。适用于 阴阳两虚证。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四) 以平为期
•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健康——阴阳平衡
疾病——阴阳失调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养生防治康复》课件
防治
什么是防治?
防治是指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 和传播。
防病的重要性
预防是最佳的医疗方式,可以减少病痛和医疗 费用。
防病方法
饮食防病、预防接触传染病、避免过度劳累、 检查身体健康状态等。
如何科学防病?
科学的防病需要健康的饮食,正确的生活习惯 和定期体检。
康复
什么是康复?
康复是通过物理疗 法、药物治疗和心 理疗法等手段,恢 复和改善身体功能。
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需要每个人的 重视和关爱。
不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提高自己 的健康管理水平。
《养生防治康复》PPT课件
提升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和康复的有效策略。
养生
什么是养生?
养生是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心理和 中医等方法来提高身体健康。
养生的重要性
养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提高生 活质量。
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睡眠养生、心理养生、 中医养生等。
Hale Waihona Puke 如何科学养生?科学的养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方 法,与专业人士咨询。
康复的重要性
康复可以提高生活 质量,恢复自信和 独立性。
康复的方法
物理疗法、药物治 疗、心理疗法等是 常用的康复方法。
康复的注意事项
康复需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遵循医 生的建议,避免过 度活动。
总结
养生、防治与康复的关系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习科学地养生、防治、康复
养生、防治和康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体 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基八养生防治康复演示精品PPT课件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脱 阳脱
虚热证 虚寒证
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亡பைடு நூலகம்证 亡阴证
补阴制阳,阳中求阴 补阳消阴,阴中求阳
补阴兼补阳 补阳兼补阴
回阳救逆 救阴固脱
四、正治反治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思考题
1.何谓治则?中医治疗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2.治则与治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3.何谓正治反治?正治法与反治法有何异同?正治法、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21
二、标本先后
三、调整阴阳
病机
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
证候
治法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阳病
阳盛格阴 阴盛格阳
实热证 实寒证
实热兼阴虚证 实寒兼阳虚证
真热假寒证 真寒假热证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清热兼滋阴 祛寒兼温阳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第八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第四节 康复
【教学目标】
1.掌握治则的概念; 2.掌握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扶正祛邪、
治标治本、调整阴阳、正治反治、及三 因制宜等原则;
第二节 预防
第三节 治则
指导思想 治则 治法
治病 求本
正治 治标 扶正 调整 三因 反治 治本 祛邪 阴阳 制宜
反治法包括哪些内容? 4.何谓“通因通用”?其适用于何种病证?举例说明
之。 5.何谓“热因热用”?其适用于何种病证?举例说明
之。 6.何谓标本?治标与治本的使用原则如何? 7.何谓扶正、祛邪?二者的关系如何?临床如何运用扶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ppt课件
气血双调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收敛止血。
精品课件
(六)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恢 复脏腑
气血阴阳平衡。
调理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须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而处方
用
脏腑
药。
脏腑
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整各
而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
强则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 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
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
之根本。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 疗补肾、导引补肾等。
精品课件
第二节 预防原则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精品课件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 则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
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康复保健培训(康复概述)ppt
问题解决能力训练
通过各种认知活动,提高患者的注意 力集中能力和广度,增强其对周围事 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通过模拟生活场景或问题解决任务, 提高患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增强其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
记忆力训练
通过记忆游戏、信息处理等方式,提 高患者的记忆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改 善其认知功能。
05
康复保健注意事项
评估效果
在训练过程中和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身体功 能、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训练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02
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康复医学的义
•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消除或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 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它与 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康复治疗学等相联系,但以 功能障碍的预防、评估和治疗为重点。
心理疗法在康复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心理 障碍和情绪问题的患者,心理疗法可 以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 郁等症状,促进康复。
04
康复保健技能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自我照顾技能
教导患者如何进行个人卫生、穿 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技能,提高 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家居环境适应
帮助患者适应家庭环境,包括家 居布置、安全设施等,确保患者 在家中的安全和舒适。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减少 患者对医疗资源的依赖,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康复的流程
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身体状况、功能和能力, 以及疼痛和不适的原因。
制定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具体的训练 目标、方法和时间表。
实施训练
按照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 治疗、心理治疗等。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 反应和进展,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养生:康复篇》PPT课件
五、康复医学的疗效评定等级 1、无症状; 2、有症状,能完全; 3、部分(部分大于50%); 4、部分不能(部分小于50%) 5、完全不能; 6、死亡。
第四节 康复医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康复医学的三大原则: “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一、存活与康复 二、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并列 三、综合医院必须加强康复
选择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娱、体育活动, 对患者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七)中国传统治疗
按摩、气功、针灸、导引、中药等治疗方 法用于康复中。
(八)康复工程
是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恢复、代 偿或重建患者的功能。
(九)康复护理
是除治疗护理手段外,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 有密切联系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的方法, 帮助残疾者自理生活的护理方法。
内容:
➢医疗康复(medical rehabilitation) ➢康复工程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教育康复 (educational rehabilitation) ➢社会康复 (social rehabilitation) ➢职业康复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构成全面康复(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功能障碍——是指身体、心理不能发挥正 常的功能,这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可逆 的或不可逆的,部分的或完全的。可以与疾 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功能障碍的三个层次:
器官水平(impairment) 个体水平(disability) 社会水平(handicap)
Hale Waihona Puke 康复对策:形态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 并发症、继发症——预防、治疗 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复原 个体能力障碍——采取适应和代偿对策 瘫痪肢体残障——利用辅助器、自助具提高日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课件
学习交流PPT
17
(五)调理气血
调血
补气—用于气虚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调理气杨紊乱的病理状态。
调理
补血—用于补血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气血
调理血行—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止血。
调血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气血双调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学习交流PPT
15
反治
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病 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从表面看是以寒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寒治热。 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从表面看是以热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热治寒。 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学习交流PPT
10
(四) 以平为期
•
健康——阴阳平衡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学习交流PPT
12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养生康复的原则ppt
养生康复的原则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养生康复的目的 • 养生康复的原则 • 养生的主要方法 • 康复的主要方法 • 养生的社会意义 • 康复的社会意义
01
养生康复的目的
提高生活质量
优化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应等方面的健康状况,提高个
体和群体的生活质量。
享受生活乐趣
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享受生活 中的乐趣和幸福感。
健康监测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
个人应积极进行健康管理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规律作息等,以保持 身心健康。
02
养的措施,使机体在阴阳两个方面达到平衡状态 ,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平衡阴阳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之一,是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
治未病
中医康复法注重预防,通过改善生 活方式、调理饮食等措施,提高机 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康复体操
适应症广泛
康复体操适用于各种慢性病、 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可根据不同疾病和症状,设计
针对性的康复体操动作。
注重个体化
康复体操根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病情等具体情况,个性化 制定康复计划和方案,以达到
环境疗法的应用范围
环境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 ,如慢性病、精神疾病等,可根据不 同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采用相 应的环境疗法措施。
环境疗法的实施方式
环境疗法包括自然环境疗法、色彩疗 法、气味疗法等多种形式,可通过个 体或集体形式进行,配合其他治疗方 法,提高康复效果。
05
养生的社会意义
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 波动过大对身体造成不良 影响。
寻求帮助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养生康复的目的 • 养生康复的原则 • 养生的主要方法 • 康复的主要方法 • 养生的社会意义 • 康复的社会意义
01
养生康复的目的
提高生活质量
优化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应等方面的健康状况,提高个
体和群体的生活质量。
享受生活乐趣
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享受生活 中的乐趣和幸福感。
健康监测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 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
个人应积极进行健康管理 ,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规律作息等,以保持 身心健康。
02
养的措施,使机体在阴阳两个方面达到平衡状态 ,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平衡阴阳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之一,是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
治未病
中医康复法注重预防,通过改善生 活方式、调理饮食等措施,提高机 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康复体操
适应症广泛
康复体操适用于各种慢性病、 残疾和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可根据不同疾病和症状,设计
针对性的康复体操动作。
注重个体化
康复体操根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病情等具体情况,个性化 制定康复计划和方案,以达到
环境疗法的应用范围
环境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 ,如慢性病、精神疾病等,可根据不 同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采用相 应的环境疗法措施。
环境疗法的实施方式
环境疗法包括自然环境疗法、色彩疗 法、气味疗法等多种形式,可通过个 体或集体形式进行,配合其他治疗方 法,提高康复效果。
05
养生的社会意义
提高生活质量
学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 波动过大对身体造成不良 影响。
寻求帮助
中基课件_养生、防治与康复
不足 1)阴偏衰: 补其阴 a.阴衰阳未亢---单补其阴 b.阴衰阳已亢---单补阴,阴足阳自消或补阴为主少加损阳。 2)阳偏衰: 补其阳 a.阳衰阴未盛---单补阳 b.阳衰阴已盛---单补阳,阳足阴自消 或加损阴药(温里药)。 3)阴阳两衰: 阴阳双补 特殊:无论补阳或补阴,因为阴阳互根, 故要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法。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c.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来治疗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的病症) 适应证:虚性的闭阻(真虚假实) 如:脾虚的腹胀→用补益的健脾益气药 以补开塞 闭经(血虚引起) →补血药 结果:补了真虚,假实就消了。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d.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治疗因实性而通泄的病证) 适应证:内有实证而现通泄的病证 ①热结旁流 (病人高烧,但泻下清水,烧不退,是因为肠中有 燥屎,清水从屎缝中流出来) ——仍用泻下的药(大承气汤) ②食积腹泻(泻下物很臭,又欲吐)——用消导药 ③瘀血崩漏(瘀阻胞宫出血)——仍用活血化瘀药 ④膀胱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 ——仍用清热利尿药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五.调理气血关系 原则: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六.调整脏腑功能 据五行学说,考虑脏腑之间生理上病理上的相互影 响,调整各自关系,使功能协调,最终治愈疾病。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第三节 康 复 康复——恢复平安或健康。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1.形神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 2.内外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 3.药食结合 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
②避免邪气法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先安未受邪之地。 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c.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来治疗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的病症) 适应证:虚性的闭阻(真虚假实) 如:脾虚的腹胀→用补益的健脾益气药 以补开塞 闭经(血虚引起) →补血药 结果:补了真虚,假实就消了。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d.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治疗因实性而通泄的病证) 适应证:内有实证而现通泄的病证 ①热结旁流 (病人高烧,但泻下清水,烧不退,是因为肠中有 燥屎,清水从屎缝中流出来) ——仍用泻下的药(大承气汤) ②食积腹泻(泻下物很臭,又欲吐)——用消导药 ③瘀血崩漏(瘀阻胞宫出血)——仍用活血化瘀药 ④膀胱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 ——仍用清热利尿药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五.调理气血关系 原则: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六.调整脏腑功能 据五行学说,考虑脏腑之间生理上病理上的相互影 响,调整各自关系,使功能协调,最终治愈疾病。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第三节 康 复 康复——恢复平安或健康。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1.形神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 2.内外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 3.药食结合 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
②避免邪气法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先安未受邪之地。 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1
目的要求
• 掌握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 • 了解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的概念、意义,治
则与治法的关系。
2
第七章 发病原理
概念: 养生: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和保养身体、延年
益寿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 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证立法、
处方、用药的总则。
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7
第三节 治则
28
第三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生殖之精)。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
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
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
18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 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10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 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
12
第一节 养生
目的要求
• 掌握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 • 了解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的概念、意义,治
则与治法的关系。
2
第七章 发病原理
概念: 养生: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和保养身体、延年
益寿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 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证立法、
处方、用药的总则。
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7
第三节 治则
28
第三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生殖之精)。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
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
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
18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 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10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 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
12
第一节 养生
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PPT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即采纳与 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是故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 亦晚乎!”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1、重视调摄精神 2、注意饮食起居 3、加强身体锻炼 4、人工预防免疫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 证。如以正虚为主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偏重者, 则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 或攻补兼施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二)治标与治本
• 从正气与邪气来讲,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从病因与症状来讲,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从先病与后病来讲,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 从新病与旧病来讲,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 从病变部位来讲,脏腑为本,肌表为标 • 一般来讲,“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与起主要作用的方
(一)扶正与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 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益气, 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等
祛邪:即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与损害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临床可依照具体病证,选用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 、祛湿、涌吐、化瘀等法
养生防治康复.ppt
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 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所以阴阳偏 衰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产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 化,即阴虚日久可损及阳气而引起阳虚,阳虚日久 可损及阴液而引起阴虚,其结果是出现阴阳两虚证。 对此应采取阴阳并补的治法。
四、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指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常规治疗原则。这
一治则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 治疗,故又称为“逆治”。适用于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二)控制病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只要掌握了疾病的传变规律,针对即将要发生的某种 病理变化,适时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先安未受 邪之地”,就可主动有效地控制住病情的发展。
第三节 治 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治则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种治则的应用原则。
反治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种:
1、热因热用 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 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即以热治热。
2、寒因寒用 是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 假寒现象的病证,即以寒治寒。
3、塞因塞用 是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虚证,即以补开塞。
4、通因通用 是指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 通泄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
常用的正治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 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性病证出现虚象,用 补益扶正的方药进行治疗。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 攻逐祛邪的方药进行治疗。
(二)反治
指顺从其病证表现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这一治则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 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故又称为 “从治”。适用于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所以阴阳偏 衰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产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 化,即阴虚日久可损及阳气而引起阳虚,阳虚日久 可损及阴液而引起阴虚,其结果是出现阴阳两虚证。 对此应采取阴阳并补的治法。
四、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 指逆其病证性质而治的常规治疗原则。这
一治则采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 治疗,故又称为“逆治”。适用于本质 与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二)控制病传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只要掌握了疾病的传变规律,针对即将要发生的某种 病理变化,适时进行某些预防性的治疗,“先安未受 邪之地”,就可主动有效地控制住病情的发展。
第三节 治 则
【目的要求】 1.掌握各种治则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种治则的应用原则。
反治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种:
1、热因热用 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 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即以热治热。
2、寒因寒用 是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 假寒现象的病证,即以寒治寒。
3、塞因塞用 是指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 不通症状的虚证,即以补开塞。
4、通因通用 是指用通利祛邪的方药治疗具有 通泄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
常用的正治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 温热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 寒凉性质的方药进行治疗。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性病证出现虚象,用 补益扶正的方药进行治疗。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 攻逐祛邪的方药进行治疗。
(二)反治
指顺从其病证表现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 原则。这一治则采用与病证表现的假象 性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故又称为 “从治”。适用于本质与现象不完全一 致的病证。
养生与康复新课件
10
足三里-------身体安康的灵丹妙药。足三 ❖ 预防感冒、预防中风、头部和面部疾病,养颜美容,通过刺激合谷穴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所以神阙又被称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里是保健要穴和长寿大穴。经常按摩足 内关--祛病美容的灵丹良药。
寒凉性:如西瓜、苦瓜、绿豆、冬瓜、兔肉、鸭肉、小麦等。 膀胱经是涉及穴位最多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到下贯穿整个人体,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膀胱经的主治范围就包括了
5
海带:海水性属阴冷寒凉,生长在海水中的 海带也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海带味咸,长 期食用还具有温补肾气的作用。冬季食用海 带,可以增加人体的抗寒能力。
❖ 常吃海带能补血润燥,医治或防止甲状腺肿 大,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 癞皮病及肝脏疾病,还具有化痰、软坚、散 结、利水泄热等功效,而且还有抗癌作用。
6
科学用膳的原则
❖ 1辩证施膳 ❖ 2保护胃气:(饮食不节、忽冷忽热等) ❖ 3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 4糜粥调养 ❖ 5以脏补脏 ❖ 6调节饮食
7
饮食习惯
❖ 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是维持健康的重要保证。 ❖ 进餐时细嚼慢咽,保持愉快的情绪,以利消
化液的分泌,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 晨起喝杯水,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
22
❖ 如:常灸命门穴,可以培元补肾、强体保健。 ❖ 常按风府穴,可以祛风、缓解中风等疾病 ❖ 按摩水沟穴,可以开窍启闭,宁心安神。 ❖ 督脉是阳气的掌握者,决定着人的精气神。
23
三、运动养生
❖ 把运动应用于保养生命、防病治病是运动养 生的康复方法。
❖ 传统运动:气功、武术、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
足三里-------身体安康的灵丹妙药。足三 ❖ 预防感冒、预防中风、头部和面部疾病,养颜美容,通过刺激合谷穴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人体先天的强弱与此穴密切相关,所以神阙又被称为“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里是保健要穴和长寿大穴。经常按摩足 内关--祛病美容的灵丹良药。
寒凉性:如西瓜、苦瓜、绿豆、冬瓜、兔肉、鸭肉、小麦等。 膀胱经是涉及穴位最多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从上到下贯穿整个人体,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膀胱经的主治范围就包括了
5
海带:海水性属阴冷寒凉,生长在海水中的 海带也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海带味咸,长 期食用还具有温补肾气的作用。冬季食用海 带,可以增加人体的抗寒能力。
❖ 常吃海带能补血润燥,医治或防止甲状腺肿 大,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 癞皮病及肝脏疾病,还具有化痰、软坚、散 结、利水泄热等功效,而且还有抗癌作用。
6
科学用膳的原则
❖ 1辩证施膳 ❖ 2保护胃气:(饮食不节、忽冷忽热等) ❖ 3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 4糜粥调养 ❖ 5以脏补脏 ❖ 6调节饮食
7
饮食习惯
❖ 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是维持健康的重要保证。 ❖ 进餐时细嚼慢咽,保持愉快的情绪,以利消
化液的分泌,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 晨起喝杯水,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
22
❖ 如:常灸命门穴,可以培元补肾、强体保健。 ❖ 常按风府穴,可以祛风、缓解中风等疾病 ❖ 按摩水沟穴,可以开窍启闭,宁心安神。 ❖ 督脉是阳气的掌握者,决定着人的精气神。
23
三、运动养生
❖ 把运动应用于保养生命、防病治病是运动养 生的康复方法。
❖ 传统运动:气功、武术、太极拳、八段锦、 五禽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强则
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度, 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之根本。
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疗补肾、 导引补肾等。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前病未病态——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但在临上
尚不能诊断其病证类型,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 呈现少数先兆症状。
传变未病态——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脏腑
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病而尚未发病状态。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7
健康未病态——未病先防——养生保健
潜病未病态
治未病
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1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 即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补气,血虚 者补血。
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疾病——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0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2.缓则治其本 指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的一个原则。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本质解决标病随之消失。
3.标本兼治 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单治 本病而不顾其标病,或单治标病而不治其本病,均不能适应该病 证治疗要求时,就必须标本同治。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3
(三)正治与反治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2.药物预防: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4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2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3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2
(二)治标与治本
本——本质,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现象,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正气为本,病因为本,先病为本,旧病为本,脏腑为本。
邪气为标,症状为标,后病为标,新病为标,肌表为标。
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生命或影 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属于应急性治则,治标 之后,仍要从本治疗 。
1.重视调摄精神:保持愉快舒畅的良好心情,减少不良的精神剌激 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注意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生活保持一定的 规律性。
3.加强体育锻炼:适可有度,因人而异,持之以恒。“五禽戏”、 “太极拳”、“气功”、“易筋经”、“八段绵”等。
4.人工预防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使人产生免疫。
《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 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和 本质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表象与本质完全相反。针 对疾病的表象(包括假象)而言,有正治和反治的区别。
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以有效的治疗 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6
(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
健康未病态——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潜病未病态——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
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前病未病态 早期治疗
既病防变: 护正于未伤
传变未病态
祛邪于未传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8
(三) 治病先治神
神——精神、情志、心理。
治神——采用精神疗法(又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养生平衡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
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养生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形神共养:既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又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 神,气功练神);动以养形(适可有度,形劳而不倦;因人而
2.祛邪 即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攻下、 发汗、清热、散寒、消导、涌吐、化瘀等。
3.扶正与祛邪相兼 主要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具体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或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 正”。
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度, 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之根本。
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疗补肾、 导引补肾等。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前病未病态——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但在临上
尚不能诊断其病证类型,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 呈现少数先兆症状。
传变未病态——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脏腑
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病而尚未发病状态。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7
健康未病态——未病先防——养生保健
潜病未病态
治未病
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1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 即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补气,血虚 者补血。
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疾病——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0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2.缓则治其本 指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的一个原则。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本质解决标病随之消失。
3.标本兼治 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单治 本病而不顾其标病,或单治标病而不治其本病,均不能适应该病 证治疗要求时,就必须标本同治。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3
(三)正治与反治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2.药物预防: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4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2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3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12
(二)治标与治本
本——本质,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现象,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正气为本,病因为本,先病为本,旧病为本,脏腑为本。
邪气为标,症状为标,后病为标,新病为标,肌表为标。
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生命或影 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属于应急性治则,治标 之后,仍要从本治疗 。
1.重视调摄精神:保持愉快舒畅的良好心情,减少不良的精神剌激 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注意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生活保持一定的 规律性。
3.加强体育锻炼:适可有度,因人而异,持之以恒。“五禽戏”、 “太极拳”、“气功”、“易筋经”、“八段绵”等。
4.人工预防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使人产生免疫。
《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 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和 本质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表象与本质完全相反。针 对疾病的表象(包括假象)而言,有正治和反治的区别。
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以有效的治疗 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6
(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未病
健康未病态——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潜病未病态——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
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前病未病态 早期治疗
既病防变: 护正于未伤
传变未病态
祛邪于未传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8
(三) 治病先治神
神——精神、情志、心理。
治神——采用精神疗法(又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养生平衡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养生防治和康复原则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
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养生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形神共养:既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又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 神,气功练神);动以养形(适可有度,形劳而不倦;因人而
2.祛邪 即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攻下、 发汗、清热、散寒、消导、涌吐、化瘀等。
3.扶正与祛邪相兼 主要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具体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或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