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办法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办法农民工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企业对农民工的待遇不尽如人意,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农民工问题的根源1.体制问题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我国的体制问题。
在我国,城市与乡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导致了两极分化和城乡差距的加剧。
城市发展与乡村落后的矛盾和不平衡的结构使得大批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一系列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却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社会地位和获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城乡差别和限制使一部分农民工连最基本的人格尊严都无法得到保障。
2.用工制度问题在用工制度方面,许多企业对农民工的待遇不如城市职工。
农民工并不享有与城市工人同等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和福利。
此外,许多农民工缺少技能和职业技术,容易被雇主超时加班和降低工资,农民工维权也十分困难。
这些制度问题的存在,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妨碍了城市的融合与发展。
3.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也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在城市中打工往往缺乏文化和技能,农民工的生活在城市中变得孤独和无助,这些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无助于改变农民工的现状;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异和竞争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如购买住房、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获得法律保护等。
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办法1.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最为根本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明确用工权利和义务,加强劳动监管力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2.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需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之间的限制,弱化了户籍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力。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与出路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与出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出路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1. 工资待遇低下中国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一直居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劳动工作多为较为艰苦而低技能的工作,因此,工资水平往往无法与城市居民相媲美。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低下导致其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也使得他们面临着较高的生存压力。
2. 社会保障不完善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远远不够完善。
他们缺乏医疗以及养老等方面的保障,一旦发生意外或生病,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这也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更加不稳定。
3. 非法劳动和就业风险为了生存和谋生,一些农民工可能会选择非法劳动或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这些工作不仅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剥削和欺骗,还会面临工作安全风险。
同时,非法劳动也无法得到正当的法律保护,使得农民工处于弱势地位。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出路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工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工作环境和提供社会保障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非法劳动和就业风险的监管,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2. 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农民工的大部分工作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缺乏专业技能。
政府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和教育等措施,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工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的合作,为农民工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也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根本因素。
政府应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努力,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措施,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创业,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需求,从而缓解农民工问题。
4. 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应当逐步取消城乡之间的户籍限制,推动户籍制度的平等化,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和机会。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农民工是指在农村户籍的劳动者外出到城市从事非农部门的劳动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民工存在许多问题,如低工资、劳动权益不受保护、社会福利待遇缺失等,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寻找解决办法。
其一,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问题。
由于农民工大多属于低技能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待遇通常较低。
一方面,农民工从事的工种通常是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但收入却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农民工在城市无法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
因此,必须重视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他们的劳动所得合理且有保障。
其二,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
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在城市工作时面临被剥削的风险。
一些雇主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延迟或拖欠工资,也有的雇主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导致农民工在工作中面临危险和健康问题。
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执法,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其三,农民工社会福利问题。
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难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农民工在城市没有稳定的住房,无法参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待遇也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我们需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差距,为农民工提供公平的社会福利待遇。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
首先,应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雇主予以打击和处罚。
同时,建立和完善劳动市场体系,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升工作能力和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收入。
其次,应加强劳动权益的保护。
政府可以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监督,确保雇佣关系合法稳定。
成立农民工维权组织,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解决劳动纠纷。
同时,建立健全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高农民工维权的成功率。
此外,政府应对雇主进行引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策
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与解决之策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民工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劳动力角色,然而他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解决之策。
一、根源分析1.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
根据户籍制度,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如医疗、教育等。
这导致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较低,无法融入城市社会。
2.劳动权益保护不足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劳动权益保护不足也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许多农民工长时间工作,但却得不到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工作环境不安全、工时过长等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3.信息不对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文化水平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农民工往往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了解不足,容易受到欺骗和剥削。
他们缺乏对工资、合同和法律等方面的了解,使得他们在与雇主的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
二、解决之策1.改革户籍制度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户籍制度是关键一步。
应该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社会福利的限制,使他们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福利和权益。
此外,还应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工在农村的生活质量,减少他们进城务工的需求。
2.加强劳动权益保护加强劳动权益保护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
同时,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3.加强信息发布和培训为解决农民工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信息发布和培训工作。
政府可以建立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官方网站或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维权指南和法律援助。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谈判能力。
4.加强社会关注和支持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与对策建议引言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但其在就业、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
本报告旨在对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农民工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1. 就业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他们往往缺乏职业技能和教育背景,导致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其次,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一些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使得农民工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
此外,农民工还面临着就业歧视和缺乏职业晋升的机会等问题。
2.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非常突出。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保障。
一些农民工在遭遇意外事故或疾病时,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不安。
3. 文化融合问题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对农民工问题的原因进行的深入分析:1. 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导致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滞后,缺乏吸纳就业的机会,迫使农民外出寻找工作。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缺陷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在吸纳农民工的同时,对其权益保障不到位。
缺乏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造成了农民工的待遇不平等和社会保障缺失。
3. 农民工自身条件限制一些农民工因教育程度低、技能较差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职场,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工作待遇的机会。
三、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改进。
以下是对农民工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1. 完善法律保障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强拖欠工资行为的监管和惩治。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讨
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讨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而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就农民工就业问题展开探讨,着重分析问题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常常面对来自经济、文化、社会的不适应和冲击。
首先,农民工普遍缺乏城市生活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就业市场的了解,这使得他们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城市就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其次,农民工的工资待遇通常低于城市居民,这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困境和不满情绪。
再者,农民工在城市承受着与他们农村家庭相隔离的压力,常常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怀。
解决方案一: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为了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培训中心或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城市职业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农民工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提供职业转换和进修机会,使农民工能够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关键。
问题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不足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合同和法律保障机制,农民工的权益常常受到侵犯。
他们经常面临欠薪、加班过度、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并且缺乏有效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解决方案二: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
政府应设立相关部门,加强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打击和惩处,确保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
同时,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对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监管,保证他们能够及时领取应得的薪酬。
此外,加强对劳动条件的监督和改善,确保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合理。
问题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他们的子女常常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会导致他们的教育机会受限,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潜力。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5篇]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5篇]第一篇: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
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同时相关政策建议也适用于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走出田间、走出乡村,进入工厂、进入城市,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农民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
中国涉及农民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引导”三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适应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国家采取了让农村居民向城市自由迁移的政策,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转为工人和城市居民。
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没有相应提高,城市就业机会没有相应增加,城市食品供应出现短缺。
以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采取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村也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到1978年,全国仍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
农民工问题研究与政策措施反思
农民工问题研究与政策措施反思第一章前言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从事建筑工地、加工厂等劳动工作,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许多农民工仍然面临着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条件恶劣等问题。
本文将从农民工的生存现状、问题与原因及政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农民工问题的生存现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非常艰苦,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住房问题。
许多农民工只能租住廉价的出租屋或者宿舍,居住环境恶劣;更有甚者,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租金,他们不得不将家庭和工作地点随身搬迁,生活不稳定。
除了住房问题,农民工的工作条件也非常恶劣。
建筑工地和加工厂的作业环境噪音、粉尘、有害气体等危害健康,加班现象也普遍存在。
此外,农民工的待遇普遍偏低,很少有能够获得合理工资和社会保障的机会。
第三章农民工问题的问题与原因农民工问题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
建筑工地和加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需求大,但往往缺乏足够的监管和规范。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农民工处于比较无助的状态,他们不得不接受劣质工作和低工资,面临着不公正的待遇现实。
此外,农民工问题也与土地问题有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市化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的财产权和使用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意味着农民对于土地的使用会受到诸多限制。
这些限制进一步减弱了农民的发展机会,并使他们难以在城市中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第四章政策措施的反思政策措施的制定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此前,国家出台了许多涉及农民工的政策,如“工资支付条例”、“最低工资标准规定”、《社会保险法》等。
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政策执法不严格。
政策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只有在政策得到严格执行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用人单位仍然存在拖欠工资、恶意辞退、不交社保等问题,政府应该对这些行为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农民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受侵害等。
本文将对中国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首先,农民工之所以面临低工资问题,主要源于他们的教育程度较低和技能水平相对较弱。
在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民工在工作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竞争。
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
其次,农民工要求社会保障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农民工多为城市的临时居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因此,建议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强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同时,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工对社保政策的了解,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
在中国,一些用工单位存在拖欠工资、加班过度、违法裁员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加大对违法用工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和司法救济机制,为农民工提供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另外,为了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组织、企业等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实际帮助,例如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就业机会等。
同时,大众媒体也可以通过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关注,从而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对策。
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农民工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问题所在。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强对农民工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但也寄托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希望。
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工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
农民工问题研究与对策建议
农民工问题研究与对策建议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了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劳动力群体,虽然为国内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权益保障、社会地位等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国家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旨在探讨农民工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民工问题的特点与原因1. 特点农民工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 职业单一。
农民工的主要职业为建筑工人、厂工、服务员等,聚集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2) 地位低下。
因拥有较少的社会资源和权力,农民工往往处于显得较为脆弱的地位,权益保障难以落实,工资待遇无法得到满足。
(3) 流动性强。
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地点和时间常常脱离家庭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一种“流动民工”的特殊群体。
2. 原因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经济发展不足,就业机会有限。
农民工在家乡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只能到外地打工。
(2) 城市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工资待遇无法满足。
城市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普遍较高,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却有限,难以承受高昂的生活成本。
(3) 监管与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缺少专业监管机构和明确的权益保障机制,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常常无法受到有效的保护。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改变农民工的流动状况和不稳定性,应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
同时,推进土地的流转和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和生产机会。
2. 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他们的福利面和社会保障范围,让农民工有更多的保障与福利。
3. 建立权益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劳动力市场监管机制、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协调和解决机构之间的矛盾和协调。
4.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为了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应采取职业技能培训措施,扩展其知识和技术的水平,推动他们的职业发展,拓展他们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
农民工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问题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痛点。
这一问题涵盖了许多方面,例如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家庭和子女教育等。
本文将就农民工问题展开一系列探讨,以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内在因素并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这是农民工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工群体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来考虑。
在企业方面,一些企业常常会雇佣农民工来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劳务工作,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正常现象,比如拖欠工资、无人身保险等。
尤其是个别富有争议性的企业还会带来职业安全问题,从而给农民工带来不小的伤害。
此外,一些企业也缺乏完备的用户服务体系,导致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而在政府方面,政府政策的不足也助长了这一现象。
例如,劳动合同的规范并不是非常有效,这意味着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外,目前社保制度的完善与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农民工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应加大相关政策力度。
政府应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与劳动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以保护劳动者权益。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第二,我们需要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具体来说,在社会医保领域,许多地区的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
在退休领域,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同样存在困扰。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促进城市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以打破区域壁垒。
此外,还应推进符合实际情况的劳动保险机制的实施,并改善劳动保障体系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
农民工在家庭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应深入研究农民工在家庭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以期给予更多的关注。
首先,农民工的家庭结构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家庭关系动荡不安。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演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然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工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问题,探讨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问题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其中的农民工人数庞大,面临着就业条件差、薪资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然而农民工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新农村建设虽然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但与农民工的规模相比仍远远不足。
农村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和新兴行业,限制了农民工就业的广度和深度。
2. 薪资待遇不公平: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较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技术和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农民工往往被社会视为廉价劳动力,导致他们的劳动价值无法得到合理回报。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新农村建设中往往鲜有机会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福利和保障。
例如,他们很难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金以及其他各类福利待遇,这使得农民工的就业不稳定和生活品质不高。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1.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应积极引导资金、项目和技术向农村倾斜,鼓励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
2. 提升薪资水平: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推动以薪资水平为导向的就业体系改革。
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确保农民工获得公平的薪资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
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享受到同城化和同待遇化的社会保障。
四、农民工问题的意义与影响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仅是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更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与解决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与解决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也开始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和发展新的产业。
然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农民工问题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的推进导致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农民工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但他们往往面临着城市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各种困境。
2.农村产业转型不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仍滞后于城市经济,传统农业产业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农民只能选择外出务工。
同时,农村缺乏现代产业发展,农民缺乏技能和教育,难以适应城市工作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农民工问题的出现。
3.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工在城市工作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他们缺乏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待遇,而且往往遭受非法工资、加班、工伤等问题的影响。
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途径1.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这不仅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需求。
2.推进农村教育与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城市工作的需求。
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在农村兴办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创造更多学习和就业的机会。
3.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
政府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监督和惩罚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促进农民工参与农村治理: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农村治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农民工代表机构、开展农民工参与农村治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参与能力,使他们能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加强农村社会公平与公正:建立健全的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利益。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经济中农民工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农民们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纷纷外出打工。
这种现象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给留守的农村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大多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较低,社会保障较少。
他们长期在城市打工,生活艰辛,社会地位低下,与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外出打工后,他们的子女通常留在农村,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这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不平衡发展,也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升学困难和职业选择的限制。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旦遇到工伤或失业等问题,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
五、农民工的就业机会问题尽管农民工外出打工,但在城市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并不容易。
他们普遍被歧视,且资质和技能相对较低,面临着就业困难和就业岗位不稳定的问题。
六、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技能提升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有必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农民工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工资待遇。
七、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工伤、失业、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险政策,确保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八、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获得感。
九、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工关联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回流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然而,农民工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也影响着农民工自身的生活。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民工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权益保障不完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缺乏技能提升机会。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不完善。
一些雇主违法违规,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辞退农民工时不给予赔偿。
这使得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他们的困境。
其次,农民工所处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
很多农民工生活在简陋的宿舍中,基础设施匮乏,生活条件差。
与此同时,农民工在城市租房的高昂费用又使他们负担沉重,难以改善生活水平。
最后,农民工缺乏技能提升机会。
由于缺乏技能,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且工作不稳定。
而对于那些想要提升技能的农民工来说,培训机会有限,这使得他们无法实现个人发展。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原则解决农民工问题需要遵循几个原则:保护劳动权益、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技能培训、加强政府引导。
首先,保护劳动权益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础。
政府应加强对雇主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农民工的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并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工维权。
其次,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宿舍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此外,应该加强城乡公共服务的衔接,提升农民工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
同时,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立培训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引导,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农民工回到家乡创办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减轻城市的用地和环境压力。
三、加强法律保障,保护农民工权益为了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政府应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研究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农民工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却常常面临着种种困境,如低工资、劳动保障不完善、社会地位低下等。
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问题的原因1. 农民工外出打工意愿强烈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的经济收益相对较低。
由于传统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农民们渴望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
此外,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吸引力也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重要动力。
2. 城市用工需求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
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们愿意以较低的工资从事城市的体力劳动,满足了城市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3.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受到工资低廉、工时长、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困扰。
由于农民工出身农村,他们缺乏城市户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待遇,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涵盖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合法用工并按时足额支付工资。
2.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农民工对城市打工的强烈需求,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民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收益,减少他们外出打工的动力。
3. 增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出资,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技术技能、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帮助农民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可以加大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力度,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期间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
经济社会学中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
经济社会学中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大量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一现象不仅对中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中国农民工问题对于了解中国社会变迁、改善农民工待遇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
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这种劳动力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差距、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研究农民工问题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变化。
其次,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善农民工的待遇和提升其社会地位。
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劳动力来源,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和权益保障问题。
研究农民工问题可以发现其根源和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改善农民工待遇提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通过对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
此外,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政府应该重视并解决农民工问题,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通过深入研究农民工问题,政府可以了解其需求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
比如,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减少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压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最后,经济社会学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还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借鉴。
中国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难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中提取出一些普适的规律和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有益的参考。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在中国社会中愈发突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农民工作为来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他们面临着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许多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原因分析1. 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工之所以走出农村,前往城市打工,主要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然而,由于城市经济增长放缓、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城市就业岗位的供给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的需求,进而造成农民工问题。
2. 用工成本压力大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工往往以相对较低的工资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各类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普遍选择聘用农民工,这导致了农民工工资的“下沉”,长期以来,农民工没有得到应有的工资保障。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等原因,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因此,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也是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方法探讨1. 加强职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培训机构,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提升技能,从而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实施,保障农民工的工资、工时、休假等权益,提高劳动法律意识。
3.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长期之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流入城市的需求。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争取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办法
农民工问题的现状与解决办法农民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迅猛,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然而,他们的权益和福利却长期未能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将就农民工问题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农民工问题的现状1. 薪资低、权益难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各类劳动工作,却往往因为缺乏相关保障机制,面临较低的薪资问题。
不少雇主将农民工当作廉价劳动力,给予他们的薪资非常低,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使得他们在工作环境、社会保险、退休金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农民工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高风险行业从事工作,安全生产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由于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于安全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事故频发。
农民工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给他们和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和损失。
3. 社会融入障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面临社会融入障碍。
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背景与城市不同,常常面临着社会意识和观念的冲突。
同时,由于农民工多为短期工作,没有稳定的社交圈和社交资源,导致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融洽程度较低。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办法1. 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
加大违法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提高对农民工薪资支付、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2. 提高薪资待遇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报酬机制,确保农民工获得符合其工作付出的薪资待遇。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防止低薪压榨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为他们争取更高薪资待遇提供条件和保障。
3.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确保农民工安全工作环境。
完善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重点行业的安全设施,提高用人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工问题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群体就是农民工。
农民工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及农村社会稳定,因此,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民工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农民工问题的背景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工外出寻找更高收入的机会,给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支持,但也给农民工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低工资、劳动法保护不到位、社会保障缺失等。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结构的问题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农村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找到的工作多为低技术、低收入的体力劳动。
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益,使其处于弱势地位。
三、农民工问题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农民工问题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对城市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压力;其次,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持续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农业生产力的退化;此外,农民工的群体利益受到侵害,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改善农民工问题的路径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应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增加其就业选择空间。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护,同时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提升其维权意识。
五、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为了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培训项目,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并鼓励企业提供培训机会。
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我们应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工问题探究姓名:杨林指导教师:张雯雯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推进现代化相叠加的一种产物,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
农民工群体对推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仍是处于城市边缘的边缘人,在城市里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的演变,农民工现状,农民工问题所谓农民工是农民进城变成工人的中间形态,他们拥有农村户籍,在法律上享有农民的权利,承担农民的义务,却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
数以千万计的大规模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社会现象。
在整理和分析资料后,我将中国农民工的演变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萌芽和争议阶段,二是形成和发展阶段。
一萌芽和争议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从1953年开始我国由战争的恢复时期进入了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大上项目,这就需求大量的新劳动力,于是从1953年开始,不断有大量农民被招工而转移到城镇,开始出现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由于农业合作化,急躁冒进造成农村恐慌,统购统销又购1了过头粮,加上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灾情,导致农民大批外流到城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盲流”问题。
1958年出现又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则是因为“大跃进”的发动而造成了瞬间城镇劳动力供应短缺假象并促使了城市人口非正常机械增长。
国家劳动权限下放,各建设单位纷纷争夺劳动力,大量农村青壮劳力转为“吃商品粮”的工厂,城市人口再度膨胀起来。
1961―1978年,一系列人为的经济政策的失误与失败,城乡鼓励制度的出台,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等,农民流动出现倒退性回流和逆城市化。
综上所述,1949年到1978年间,我国农民工进城经历一个曲折和畸变的过程,但大规模的自发性的经济性质的流动并没有出现,所以此阶段为萌芽和争议阶段。
二、形成和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制度转轨,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发展阶段。
1984年我国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制,这样农民就获得了自主决定,自由流动的极大自主权,为积极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流动创造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985年以来,国家在控制农村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方面也有松动,如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以及“蓝印户口”和“暂住证”的出现都为农民进城就业打开了政策缺口。
到1989年,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争论,于是,媒体惊呼:“民工潮”①来了。
按照迟子华先生的看法,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出现了“民工潮”。
即指此次。
这期间,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受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规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影响。
2000年以后,国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积极推进就业、保障、户籍、就业、住房、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农村劳动力就业进入公平流动时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号文件”,首次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建国以来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庞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在2005年的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农民工现状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农民工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所选调查地点包括深圳,珠海,成都与北京,它们是中国不同地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典型代表,调查表明,变化主要表现①参见:迟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42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的规模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村劳动者约有1.3亿人,扣除两者重合重合部分,全国农民工总数约在2.1亿人左右,新增农村劳动力再加上农村原有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现在每年新增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在600万到800万人之间。
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及其家属人数还会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十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将在1.5亿人以上,因此,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正在快速扩大之中。
2.农民工的结构农民工的性别结构为:男性占63.4%,女性占36.6% 。
年龄结构为:21岁以下占17.9%,21到25岁占27.6%,26到30岁占20.7%,31到35岁占12.9%,35岁以上占20.9%,平均年龄为28.6岁,最大的65岁,最小的15岁。
婚姻状况为:已婚者占52.7%,未婚者占46.2%,离异者占1.1%。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占11.6%,初中程度的占48.6%,高中及中专程度的占35.9%,大专及以上程度的占3.9%,与之前相比,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高。
3.农民工进城务工年龄、动机与渠道农民工初次进城务工年龄的总体分布为:18岁以下者占22%,18到22岁者占47.5%,23道7岁者占13.2%,27岁以上者占17.3%,总体上年龄偏小;平均进城务工年龄为1996年前21.2岁,1996—1999年为21.9岁,2000—2003年为22.2岁,2003年至调查时为23.2岁,这反映出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年龄在逐年提高。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为:认为农村没有发展机会者占49.8%,为了挣钱养家者占42.8%,向往城市生活着占6.9%,为躲避农村麻烦者占1.4%。
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渠道较多,但亲朋介绍的占47.2%,完全靠自己找工作的占36.3%,由当地政府或学校有组织输出的占6.3%,用人单位直接到农村招工的占2.3%,中介机构介绍的占3.4%,参加本村包工队的占2%,其它途径的占2.5%,可见,亲友介绍和自己寻找机会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渠道。
近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作都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体制的边缘,但是毋庸置疑,城市农民工的意义极为重大,他们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1.农民工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提供了各种各类的服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其中农民工的贡献率为16.3%,占了将近1∕6.农民工流动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降低了工业化成本,增加了国民经济积累;收入差距是人口流动的诱因,人口流动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民工开拓了现阶段我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农民工是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
”从纵向看,农民工不仅带回了经济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引导农村更加关注社会信息的动态,更加注重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子女的教育培养,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性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政治文明跃迁。
从横向看,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工共同工作、共同生活,使得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和习惯与当地文化和习惯交融、升华构成时代文化的一部分。
3.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在长期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改革开放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在一些方面反而更加突出,这已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缺陷。
农民工的形成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非正规体系,这种非正规体系已经深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毫无疑问,虽然城市户籍制度阻碍了大部分农民工从身份上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中,这些农民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离开了土地,开辟了种种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通过这种非正规体系来安置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农村中人多地少的矛盾,也为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经验和政策探索的空间。
农民工是从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联结城乡的纽带,也是城乡协调发展与地区协调发展的纽带,对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有促进作4用。
但民工潮的形成发展壮大决非偶然,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跨入新阶段后的必然产物,其汹涌浪潮传出的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先声,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①纵观世界历史,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市化的发展而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此,民工潮的出现在本质上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表现形态。
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劳动力的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向某些区域集中,也将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善,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就会下降,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2.政策制度转变为“民工潮”奠基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村劳动者从僵化的、低效率的生产组织制度中解放出来,农民挤出了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进入非农产业,与此同时,城市改革步伐也在加快,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变化,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相关制度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如身份证制度,城市居民福利补贴制度等改革,从制度上取消了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障碍,但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安排没有实质性的变革和改造,农民身份得不到改变,转移出来的农民演化成“民工潮”和农民工。
3.城乡劳动力供求落差和收入差距是民工潮形成的动力。
③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解放出4亿多农业劳动力,他们有着空前高涨的生产热情,迫切希望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沿海城市和地区的改革发展及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对劳动力产生了急迫而大量的需求,使城市劳动力供求失衡,劳动力供求梯度落差的存在是农民工流动的巨大动力。
农民在农村务农,年纯收入不过几百元,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一般可以积存2000—3000元甚至更多,并且收入数额及高收入农民比重不断提高。
随着农产品供给形势全面好转,农产品价格增幅缓慢,以及不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业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造成农民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经济利益的驱动成为农民涌进城市的直接动力。
4.农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推动民工。
①张培例:《农业与工业化》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②朱力:《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③姜国祥:“民工潮”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5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家”与“土”的观念成为农民最重要的观念,这也是中国农民一向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根源,另外,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一直倡导“父母在不远游”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城市化进城,但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电视、广播、报刊在农村的日益普及,广大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到城市社会中去闯荡打拼,这种向现代社会急剧变迁时特有的文化断裂现象构成了农民工潮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