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合集下载

22.超敏反应性疾病检测

22.超敏反应性疾病检测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概念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接触到某种抗原并且致敏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是表现出的增高的敏感性或增强的反应性。

此类免疫应答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称为超敏反应,具体表现为一组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

超敏反应分类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Ⅰ型超敏反应
常见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检测方法
★体内实验
①皮内实验
②点刺试验
★体外实验
①血清IgE的检测
②血清特异性IgE的检测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肺肾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SLE
RA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血清病
Ⅲ型超敏反应检测
IV型超敏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移植排斥反应
IV型超敏反应检测
结核菌素皮试
★48~72小时观察结果
★红肿和硬结
斑贴试验
★测试物直接与皮肤接触,
以观察其反应。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ppt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ppt课件
12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抗体:特异性IgE抗体→变应素
1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抗体
➢IgE
• 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 • 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 亲细胞抗体
1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参与成分
➢细胞
•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IgE Fc受体 嗜碱性颗粒、生物活性介质
哮喘
过敏性 胃肠炎
皮肤 荨麻疹
2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二、常见疾病
26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内 试验
挑刺 试验
皮肤 试验
免疫 检测
IgE 检测
总IgE
特异 IgE
27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三、免疫检测
皮肤 试验
原理 方法
通过皮肤挑刺、划痕、 皮内注射等使变应原进 入皮肤
➢皮内试验 ➢挑刺/点刺试验
特异性IgE检测
某种抗原值 ➢RAST与变应原皮试和支气管激发试验
符合率80%
评价
➢RAST费用较高、有放射性核素污染、 需特殊设备
➢免疫印迹法一次确定多种变应原
3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指当 抗体与特异的细胞或组织表面的抗原结合,通过活 化补体系统或其他机制引起靶细胞的损伤。
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特征
➢发生快,消退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特异性IgE介导,无补体参与 ➢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E Fc受体( FcεR I)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性超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
鲁卡因)
局部性超敏反应 呼吸道过敏反应(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真菌等) 皮肤过敏反应 (药物、食物、油漆)
哮喘病
荨麻疹
I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
新生儿溶血(Rh血型不符) Rh+父亲 + Rh-母亲 产生 抗Rh抗体IgG
IgG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
子2 Rh+
Ⅱ型超敏反应
RBC溶解
Ⅱ型超敏反应免疫检测
(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 验 (二()2临)间床接意C义oombs试 验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 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 如长期不接触相同变应原,致敏状态 可逐渐消失 • 细胞膜表面结合有特异性IgE的肥大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靶细胞
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 全身过敏反应 • 早期相(速发相)反应:接触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
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胺、前列腺素等 引起。 • 晚期相(迟发相)反应:接触变应原后6~12小时发 生,可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主要由新合成的脂类 介质如 白三烯等引起。
参与反应主要成分 1.变应原(allergens):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应 的抗原 •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青霉素、有机碘化合
试验方法: 皮肤消毒
皮内注射变应原/对照液0.01~0.02ml
20~30min观察结果
血清总IgE检测
• 测定方法:化学发光法、ELISA • 临床意义:正常人IgE为20~200IU/ml,IgE升高常见 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发性皮炎、湿疹、药物性 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 和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 应用评价:血清IgE含量影响因素多(年龄、种族、地 域、环境、遗传等),因此应建立当地正常参考范围;化 学发光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测定自动化、 检测时间短,临床实验室常用;ELISA方便、实用、敏感 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不需特殊仪器、适用于中小型实验室

第25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习题

第25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习题
31.Arthus 反应是一种什么超敏反应 A.局部的Ⅲ型 B.全身的Ⅲ型 C.局部的Ⅱ型 D.全身的Ⅱ型 E.局部的Ⅳ型
32.血清病通常发生在一次大量注射抗生素(马血清)后几周 A. 0~1 周 B. 1~2 周 C. 2~3 周 D. 3~4 周 E. 4~5 周
(二)A1 型题(否定型)
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A.过敏性休克 B.皮肤过敏反应 C. 过敏性皮炎 D.消化道过敏反应 E.呼吸道过敏反应
5. 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的是 A.由抗体 IgE 引起 B.发生快,消失也快 C.引起效应器官的功能紊乱,无实质性病理损害 D.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趋向 E.由抗体 IgM 引起
6.下列哪项不属于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A.血清病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 静脉炎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1.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目前多采用__________。 2 ___________试验可用于检测抗红细胞抗原的不完全抗体。 3.在 Rh 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症中,母亲为 Rh____血型,但体内产生了抗 Rh 抗体。
三、判断题
1.临床上青霉素皮试是Ⅳ型超敏反应皮试的最好的实例。 2.接触性皮炎是Ⅰ型超敏反应。
A.
B. IgM
C. IgE
D. IgD E. IgA
8. 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哪一型变态反应 A. Ⅰ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Ⅵ型
9.IgE 吸附于什么细胞和什么细胞表面 A. 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C. 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 D.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6.下列哪种属于皮肤过敏反应的表现 A.恶心呕吐 B.腹痛腹泻 C. 休克 D.头晕 E. 血管神经性水肿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优秀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优秀课件

方法
迟发型 48~72h内观察
速发型 15~30min内观察
结果
一、皮肤试验---点刺试验
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分别 滴于试验部位的皮肤上
用针尖透过液滴轻挑一下 以刺破皮肤而不出血为度
1min后拭(吸)去试验抗原液
比皮内试验敏感性稍低,但假阳性较少; 皮试液浓度要比皮内试验高10~100倍。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优秀 课件
超敏反应:已经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 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 损伤为主的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provocation test) 是模拟自
然发病条件,用少量超敏原引起一次较轻的超敏 反应发作,达到确定超敏原的一种体内试验。
基础 观察症状 症状好转
饮食
或减轻
1周后
症状未减轻
1周后 吃可疑的 导致 症状
过敏食物
加重
过敏原,重复3次
疑似
排除 食物所致过敏
确定 某食物为过敏原
四、其他方法
将超敏原直接与口腔黏膜接触,当口腔 口腔激发试验 黏膜出现肿胀和充血时,可判断为阳性
反应。
将超敏原滴于一眼,阳性反应为结膜充 结膜激发试验 血、水肿、分泌增加、搔痒,甚至眼睑
二、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ve test,BPT)
口吸入 测基础肺功能
激发物稀释液:
低浓度/小剂量→双倍浓度/剂量递增
1~1分半钟
阳性伴明显气促、喘息 吸入
测定肺功能 直至
支气管 舒张剂
激发物达到最高浓度 阴性反应
阳性标准/ 明显不适/ 临床症状
二、支气管激发试验(bronchial provocative test,BPT皮肤试验的特异性高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变应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分为四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其发生速度最快,常在第二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分钟内即出现临床反应,其反应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故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习惯上又称过敏反应。

主要特征①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参与成分变应原:①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②吸入性变应原③食物变应原④有些酶类物质抗体—IgE:含量最低,半衰期最短,分解率最高,对热最不稳定。

主要由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抗体。

IL-4诱导产生特异性IgE。

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发生过程常见疾病全身超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局部超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皮内试验:皮肤消毒后,用注射器将变应原提取液(如青霉素、花粉、尘螨、动物皮屑、血清、食物等)注入皮内。

注入量一般为0.01~0.02ml,使皮肤形成直径约2~3mm的皮丘。

阳性结果以风团为主。

皮内试验:假阳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稀释液偏酸或偏碱;②患者有皮肤划痕症;③抗原不纯或被污染;④抗原量注射过多。

假阴性的常见原因:①变应原抗原性丧失或浓度过低;②患者皮肤反应较低;③受试者正使用抗组胺类药或激素类药;④注射部位过深或注射量太少。

挑刺试验:将抗原和对照液滴于受试者前臂内侧皮肤上,然后在该处用针尖透过抗原液滴,与皮肤呈45°进针点刺,以不出血为度,1分钟后拭去抗原液,15分钟后观察结果。

阳性结果以红晕为主。

皮肤试验临床意义:(1)寻找变应原:避免接触变应原是防治超敏反应的重要手段。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验

(一)、发生机制
致 敏 阶 段 发 敏 阶 段 表临 现床
I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过 程 和 发 生 机 制
(二)、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3.消化道过敏: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PAF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血小板凝集、破坏
血栓形成
血管 炎症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血管炎
III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过 程 和 发 生 机 制
(二)、常见的II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rs反应
(2)、 人类Arthurs反应: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患者反复注射胰岛素。
2、 参与细胞
特异性免疫细胞:Th1细胞和效应CTL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3、 发生机制
IV 型 超 敏 反 应 的 发 生 过 程 和 发 生 机 制
4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
常 胞内微生物感染:
见 结核病、麻风病等

发 型
2、接触性皮炎
超 敏 反
小分子物质与皮肤细胞蛋白 结合
新生儿溶血症
三、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全 身或局部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 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嗜中性细胞参与 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 粒浸润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 损伤。
三、 Ⅲ型超敏反应
主要特点
*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 形成免疫复合物(循环IC)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常用方法: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荧光 酶免疫试验、 免疫印迹测定法。
(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正常值为(0.050.5)×109/L 当机体患过敏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 加,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 作为病情检测的一个指标。如,过敏性皮肤炎。 可作为Ⅰ型超敏反应诊断的参考,如过敏 性鼻炎。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 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 ,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 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 ,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 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 织损伤。
特点
1.抗体:主要是IgG、IgM;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致病上起 主要作用;
原理: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进入 致敏者皮内,与吸附在肥大细胞或 / 和嗜碱性粒细胞 上的特异 IgE 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 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目的:寻找变应原,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 表现: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 团以及搔痒感
结果: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 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者为阴性,即对该变 应原不过敏。
(二)血清IgE检测
血清中IgE分总IgE和特异性IgE


1.血清总IgE的检测 总IgE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血清IgE含量很低,仅在 ng/ml水平 一般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免疫比浊法、 酶联免疫测定法或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
2.特异性IgE测定
特异性 IgE 是指能与某种过敏原特异结合 的IgE。 检测时是用纯化的特异变应原替代抗 IgE进 行检测。
临床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测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检测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性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超敏反应: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名称 主要抗体 发病特点 常见疾病 免疫学检测要点 1.发生迅速,消退也迅速;2.由IgE 1.过敏性休克 抗体介导;3.主要病变在小动脉,毛细 2.过敏性哮喘 主要检测过敏源和 IgE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3.过敏性鼻炎 测定血清特异性IgE 4.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过敏性胃肠炎和荨麻疹 5.补体不参与 三个机制: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3.自 2.吞噬作用;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药物过 胞毒作用 敏性血细胞减少5.链球菌感染 检测重点是抗血细 IgG/IgM 四个特点:1.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 后肾小球肾炎6.急性风湿热7. 胞抗体 于细胞膜上;2.参与的抗体是IgG/IgM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8.Graves病 3.有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参与;4.后 9.重症肌无力 果为靶细胞被破坏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如Arthus ,通过激活补体以及在血小板、肥大细胞 反应及类Arthus反应 主要检测循环免疫 \ 嗜碱性粒细胞的参与下,引起充血水肿、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如血清病 复合物 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特征的炎症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慢 反应和组织损伤。 性免疫复合物病、过敏样休克. 1.是由效应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 (1)传染性迟发超敏反应:由 引起以单个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 浸润为主的炎症性病理损伤 杆菌)、病毒、真菌等引发的 2.发生迟缓,再次接触抗原后24-72h发生 感染(2)接触性皮炎(3)移 可用皮肤试验来检 无 2)与抗体、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 植排斥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测 噬细胞及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 的一个显著临床表现是移植排 有关 3)个体差异小,在抗感染免疫清除 斥反应 抗原的同时损伤组织。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 之为变应原。
第一节 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provocation test) 是模拟自然发病 条件,用少量超敏原引起一次较轻的超敏反应发 作,达到确定超敏原的一种体内试验。
非特异性激发:是用组胺等刺激物做雾化吸入, 以观察患者对Ⅰ型超敏反应的敏感性,进而分 析病因或判定疗效。
注意事项
2
基础FEV1占预计值70%以上才能进行试验。 受试者应为哮喘患者病情稳定时或缓解期。 吸入激发物的浓度应从小到大,逐渐递增。 应备有急救器械、药品和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在场

(四)应用与评价
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较皮肤试验的特异性高
与受试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相关性较强 确定支气管哮喘的过敏原,尤其皮试结果不肯定时
(二)ELISA法
1.基本原理 ELISA法测定的CIC,是能够结合C1q的 IgG类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形成的CIC。
2.技术要点 将聚苯乙烯包被上C1q,加入受检血清, CIC中IgG的Fc段与C1q结合,再加抗人IgG·HRP, 形成C1q-CIC-抗人IgG·HRP复合物,加底物显色。
3.方法评价
ELISA间接法检测特异性IgE
洗涤
洗涤
EE E
结果
(+ )
洗涤
EE E
IBT检测特异性IgE
特异性变应原加入待检血清 转印至NC膜
NC膜
待检血清 特异性IgE
特异性抗原 条带显色
底物
NC膜—变应原—特异性IgE—抗-IgE·HRP
返回章目录
抗-IgE·HRP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检测
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指由抗原与相应 的抗体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PPT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PPT课件
(二)局部性超敏反应 ★1. 呼吸道过敏反应:由花粉、尘螨、真菌、动物 毛屑等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29
2.消化道过敏反应:由食物、药物引起过敏性胃肠 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 3.皮肤过敏反应:由食物、 药物、花粉、漆类等 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接触抗原机会:如对某些花粉过敏的人,在乔迁异 地后无抗原刺激机会,故不产生该 抗原 特异的 IgE
13
◆ 细胞因子: Th2细胞分泌的IL-4可促进IgE产生; Th1细胞分泌的IFN-r可抑制IL-4分泌; 因此提高Th1细胞活性,可抑制Th2分泌IL-4, 从而降低IgE产生,阻断IgE 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
第二十一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1
思考题:
1.有关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2.超敏反应的分型、各类型的特点、发生机制 3.各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发生机制的相互比较 4.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的主要方法、原理和评价
2
基基本本概概念念
★ 1.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是指机体接触到某些抗原并且致敏后,再
10
2.抗体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E
IgE特点: (1) IgE产生的部位:为变应原入侵引起过敏
反应的好发部位,如呼吸道和肠道粘膜
11
(2)IgE重要的生物学特征: 能与自身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
面相应的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 致敏状态
12
(3)IgE合成的影响因素:
◆遗传: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对变态反应性疾病易感, 该种人血清IgE水平显著升高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促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课件
放射免疫分析(RIA)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测量放射性信号,定量检测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 技术。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或荧光染料标记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表面抗原或细胞内分子进 行定量检测的技术。
免疫学检验在超敏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
01
02
03
诊断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深入了解发病机制
对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进 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
疗靶点和方法。
新型免疫疗法探索
针对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疗法 研究不断涌现,如免疫调节剂、
细胞免疫疗法等。
个体化治疗策略
基于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为超敏反应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
提供了可能。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过敏原检测
01
过敏原检测是超敏反应性疾病诊 断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患者体 内对特定过敏原的抗体,确定过 敏原类型。
02
过敏原检测的方法包括皮肤点刺 试验、皮内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 检测等。这些方法能够检测出过 敏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血清免疫学检测
血清免疫学检测是超敏反应性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 验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超敏反应性疾病概述 • 免疫学检未来研究方向
01
超敏反应性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超敏反应性疾病是指机体受同一 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一种表现 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异 常免疫反应。
THANKS
跨学科合作
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超敏反 应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PPT课件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PPT课件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Hypersensitivity/Allergy
定义:机体接触到某种抗原并且致敏后,再次受到 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 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1
超敏反应分为四型
(依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40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
Blood cell antigen
Antibody to drug
complement Adsorbed drug or Drug metabolite
Lysis
41
III 型超敏反应
特点: 1. 形成中等大小(106 Da)、可溶性(19s)复 合物(IC), IC沉积在血管基底膜上 2. IgG,IgM 或 IgA介导 3. 补体、中性粒细胞参与 4. 造成血管及周围组织炎症
假阴性原因
14
Ⅰ型超敏反应
临床意义
• 寻找变应原 • 预防药物或疫苗过敏
应用评价
• 过敏原有限 • 食物过敏与皮肤试验相关性较差 • 选择过敏原应结合实际情况
15
Ⅰ型超敏反应
• 血清总IgE检测
常用方法:免疫比浊法 临床实验室常用 化学发光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适用于中小实验室 临床意义:升高见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寄生虫感染, 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应用评价:应建立当地人群IgE水平的参考区间
定义: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或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它 是由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 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 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结核菌素皮试是检测哪一型超敏反应的典型的例子 A.Ⅰ B.Ⅱ C.Ⅲ D.Ⅳ E. Ⅵ 18.迟发型皮试结果判定时,皮内试验仅有红肿的反应结果是 A.无反应(-) B 弱阳性(+) C.阳性(++) D.强阳性(+++) E.强阳性(++++)
19.斑帖试验阳性(++)症状是 A.无反应或小于对照 B.轻度红肿、瘙痒 C.明显红肿,时有红斑 D.红肿伴豆疹、水疱 E.红肿、水疱、溃疡
23.在哪一型超敏反应的防治中,避免接触变应原时其重要手段之一 A.Ⅰ B.Ⅱ C.Ⅲ D.Ⅳ E. Ⅵ
24. 属于呼吸道过敏反应的是 A. 鼻窦炎和过敏性哮喘 B. 鼻窦炎和鼻息肉 C. 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D. 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 E. 过敏性鼻炎和鼻息肉
25.引起Ⅱ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分几类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E. 六
26.下列哪种属于皮肤过敏反应的表现 A.恶心呕吐 B.腹痛腹泻 C. 休克 D.头晕 E. 血管神经性水肿
27.可引起机体发生Ⅳ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花粉 B. 真菌 C. 病毒 D.毛屑 E.尘螨 28.Ⅲ型超敏反应当抗体远多于抗原时易形成何种免疫复合物,它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被排 出体外 A.大分子可溶性 B.小分子可溶性 C.大分子不溶性 D.小分子不溶性 E.大分子和小分子
7.下列哪项不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特点
A.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于细胞膜上 B. 后果是靶细胞表皮破坏 C.介导的抗体是 IgG 和 IgM D.有补体、吞噬细胞、MK 细胞参与 E. 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趋向
A. IgG
B. IgM
C. IgE
D. IgD E. IgA
8. 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哪一型变态反应 A. Ⅰ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Ⅵ型
9.IgE 吸附于什么细胞和什么细胞表面 A. 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C. 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 D.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5. 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特点的是 A.由抗体 IgE 引起 B.发生快,消失也快 C.引起效应器官的功能紊乱,无实质性病理损害 D.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趋向 E.由抗体 IgM 引起
6.下列哪项不属于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A.血清病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 静脉炎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2.下列哪种不能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 A.花粉 B.尘螨 C.真菌 D.毛屑 E.病毒
3. Ⅰ型变态反应其主要的生物活性介质不包括 A.组胺 B.激胎原酶 C.白三烯 D. 血小板活化因子 E. 前列腺素 E1
4.不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皮试所用药物的是 A.OT B.PPD C.SD-SK D.TAT E.DNCB
10.Ⅱ型超敏反应是由哪几种抗体引起的 A. IgG、IgA B. IgM、IgA C. IgM、IgE D. IgG、IgE E. IgM、IgG
11.下列哪种是最严重的Ⅰ型变态反应 A.呼吸道过敏反应 B.皮肤过敏反应 C.过敏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消化道过敏反应
12.如对 Rh 阴性的产妇,产后多少小时内注射 Rh 抗体,及时清除进入母体内的 Rh 阳性红 细胞,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的新生儿溶血 A.72 B.84 C.96 D.24 E.48
13.目前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和所致的疾病的临床特点将超敏反应分为几型 A.二 B.三 C.五
D.四 E.六 14.挑刺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哪一型超敏反应 A.Ⅰ B.Ⅱ C.Ⅲ D.Ⅳ E. Ⅵ 15.易发哪一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人多有遗传趋向 A.Ⅰ B.Ⅱ C.Ⅲ D.Ⅳ E. Ⅵ
16.皮试中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是 A.变应原抗原性丧失 B.患者皮肤反应较低 C.患者近期内使用过大量抗组胺类药物或激素类药物等 D. 患者有皮肤划痕症 E. 患者皮肤反应较高
31.Arthus 反应是一种什么超敏反应 A.局部的Ⅲ型 B.全身的Ⅲ型 C.局部的Ⅱ型 D.全身的Ⅱ型 E.局部的Ⅳ型
32.血清病通常发生在一次大量注射抗生素(马血清)后几周 A. 0~1 周 B. 1~2 周 C. 2~3 周 D. 3~4 周 E. 4~5 周
(二)A1 型题(否定型)
1.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A.过敏性休克 B.皮肤过敏反应 C. 过敏性皮炎 D.消化道过敏反应 E.呼吸道过敏反应
20.挑刺试验本卡针与皮肤呈什么角度进针点刺 A. 90°
B.60° C.45° D.30° E.15° 21. Ⅱ型超敏反应靶细胞上抗原与相应抗体接合后,可通过几条途径破坏靶细胞 A.一 B.二 C.三 D.四 E.五 22.青霉素可以引起几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A. 五 B. 四 C. 三 D. 二 E. 一
29.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征是局部造成以什么为主的炎症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浆细胞
30.易发生消化道、呼吸道过敏的患者,其消化道、呼吸道的什么物质含量偏低,产生原因 与遗传有关 A. IgM B. IgE C. IgA D. 分泌型 IgA E. IgG
第二十五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一、选择题 (一)A1 型题(标准型)
1.下列哪型超敏反应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 Ⅵ型 2.下列哪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 Ⅵ型 3.下列哪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 Ⅵ型 4.下列哪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 Ⅵ型 5.青霉素过敏属于几型变态反应。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 Ⅵ型 6.溶血反应属于哪一型变态反应 A. Ⅰ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Ⅵ型 7.下列哪种抗体的产生是引起Ⅰ型 变态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