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24.3 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4.2、3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全程复习方略】(浙江专用)2013版高中生物 4.2、3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时提能演练浙科版必修3(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2.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3.(2012·启东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变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4.(预测题)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年份增长速率第1年0.66第2年 1.54第3年 2.81第4年 3.67第5年 2.94第6年 1.56第7年0.03A.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B.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C.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5.(2012·湖州模拟)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B.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形增长D.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6.(预测题)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案: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1.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提示: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试绘制出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
提示:3.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的原因。
提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增加,这些原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跟随名师·解疑难]1.“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1)种群数量达到K/2值前,增长速率由0逐渐增大。
(2)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3)种群数量由K/2值→K值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0。
“S”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如右图所示:2.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农林害虫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如下表(以灭鼠及捕鱼为例说明):1.实验原理(1)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中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增长包括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和波动3种形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是这3种形式不同顺序的组合。
2.实验设计与实施 酵母菌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取血球计数板: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滴酵母菌悬液:用滴管吸取少许酵母菌悬液,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勿使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观察: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计数: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的菌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浙科版_2024-2025学年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关于种群数量波动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波动是由环境条件的不确定变化引起的B.种群数量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两种类型C.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抑制完全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D.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气候因素的变化有关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总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不会超出其波动的范围B.种群数量的变化只与环境阻力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C.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密度制约因素会促使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随机的、无规律的,无法进行预测和调节3、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以下哪种情况最可能导致种群数量波动?A. 气候变化B. 食物供应充足C. 种群密度过大D. 所有选项都可能4、在种群数量波动中,种内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哪种情况最能体现种内竞争对种群数量的影响?A. 某种昆虫在夏季大量繁殖B. 某种花卉的观赏价值高,吸引大量游客采摘C. 某种作物的抗病能力强,不易感染病虫害D. 某地区长期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5、以下哪种因素不是导致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A. 环境变化B. 气候波动C. 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D. 遗传漂变6、在分析种群数量波动时,以下哪个指标通常用来表示种群数量的波动幅度?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寿命表D. 波动系数7、在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 环境阻力是导致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B. 种群数量的波动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C.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种群数量波动越小。
D. 环境因素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数量的波动。
8、以下关于种群数量调节机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波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寄生和捕食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主要机制。
高二生物浙科版必修3课时作业:4.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
4.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目标导航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和周期波动。
2.指出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
3.讨论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一、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1.种群数量波动: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___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它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动以及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2.______________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
3.种群数量波动包括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____________,如欧洲灰鹭因____________而表现为非周期波动;东亚飞蝗也表现为______________。
二、种群数量的调节因素1.外源性调节因素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________,特别是极端的________和________。
此外,________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________和________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对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________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在生物防治上,曾有很多利用捕食动物控制害虫的成功事例,如我国用____________防治蚜虫和用________防治松毛虫等。
2.内源性调节因素(1)领域行为对____________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调节:由于____________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______________的结果,就叫内分泌调节。
知识点一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1.如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年~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A.周期波动B.非周期波动C.规则波动D.不规则波动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形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形曲线知识点二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3.下列因素都能引起鸟类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最新精选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群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篇
最新精选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浙科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四篇第1题【单选题】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诱杀某昆虫的雄性成虫后,该昆虫种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可能是( )A、大量减少B、先减少后增加C、大量增多D、无明显变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③提出合理的假设④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A、①④③②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下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A、不规律波动B、不均匀分布C、短期内暴长D、季节性消长【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如图是调查小组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会影响调查结果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右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B、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性引诱剂的作用是提高蝗虫的交尾率D、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控制种群数量应在b-c水平【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的指数增长(1)条件:在理想条件下,包括食物空间充裕,气温适宜,没有敌害。
(2)特点:起始增长很慢,随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越快,呈现指数增长。
(3)增长曲线:“”形曲线,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1)条件:有限条件,包括资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
(2)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一般呈“S”形增长。
(3)特点:起始增长呈现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开始减速增长,达到k值时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4)k值: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k值随环境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思考: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某种微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一般属于哪种增长类型?对于一个自然种群讲,种群数量增长属于什么类型?为什么会达到k值?提示:由于实验室内短时间培养,能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且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的增长将呈现“”形增长。
对于一个自然种群讲,由于生存环境有限,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值)。
二、种群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1.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
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种群数量的波动。
3.类型(1)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方式。
(2)周期性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方式。
4.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1)外性因素: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
(2)内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三、种群数量的外性调节因素1.气候: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性调节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2.食物:是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重要因素,食物不足,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四章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含答案)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3.大多数种群呈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呈周期波动。
4.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包括气候、食物、病原物和寄生物、捕食等。
5.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包括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对应学生用书P501.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系统。
2.引起波动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
3.波动类型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大多数属非周期波动。
4.周期波动(1)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即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
(2)种群的周期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如何变化?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019年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 种群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习题精选[含答案解
2019年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种群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四十八第1题【单选题】下面是调査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A、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间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增长模型D、第19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定最大B、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唯一原因是种群A个体数大增C、种群B在丙处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衰退型D、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好让能量多流向B种群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反映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K/2值上下波动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因有气象、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池塘养鱼,若要稳定和持续地保持较高的鱼产量,应采取的最佳措施是( )A、增加鱼苗的投放量B、增加饲料的投入量C、在K/2值水平适量地捕捞成鱼D、在K值水平大量地捕捞成鱼【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2013年7月3日,山东青岛受持续南风影响,漂移在黄海海域的大面积浒苔绿藻登陆青岛海滩,使得青岛海滩变“草原”.从生物学角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岛海域浒苔数量短期内剧增,从生殖角度分析是繁殖率远大于死亡率B、浒苔数量剧增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体现,产生原因是海水中的N、P等元素过多C、海水中过多的氮、磷来自人为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直接排放D、因为浒苔是生产者,所以海水中大量浒苔的产生有利于鱼类等消费者的生存【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噬菌斑(下左图)是在长满细菌的培养基上,由一个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中生物 4.24.3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43
【解析】选D。“S”形增长曲线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种群增长模 式,通常种群的增长最终呈“S”形。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时
较低,随着种群逐渐适应环境,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快,K/2
第5年的中期λ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是一直增加的,而从第 5
年中期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第3年的种群数量基本维持稳定, 由于从第4年初到第5年的中期种群数量一直增长,而从第 5年 中期后种群数量才开始出现下降,因此第 5年中期种群数量要 大于第3年末种群数量;种群的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值。
41
2.在黄河流经省区正在进行一项生物资源修复保护工程,通过 放流鱼苗改变黄河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黄河中各种鱼类
稳定平衡密度 。 种群在该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
9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的数量波动 动态 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 (1)概念:种群是一个_____ 变化 的。 而_____
出生率 和_______ 死亡率 的变动以及_________ 环境条件 的改变引 (2)原因:由_______
种群数量减少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不包括(
A.近年来气候的异常 C.人类的大量猎捕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1,2,4,5,6,7,9,12, 13,14,15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8,10,111.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B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解析: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由于生存空间和食物减少,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产卵容易成活,出生率高,K值增大;旅鼠由于捕食者增加,K值下降;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由于食物不足K值下降。
2.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灭鼠时往往选择c点所对应的时刻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解析:c点所对应的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灭鼠比较困难,应在鼠种群增长速率较小的时候进行灭鼠;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カ,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a点之后;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3.(2018·陕西西安中学期中)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D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解析: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A【解析】理解种群增长规律的应用;c点后出现环境阻力,害虫数量控制在b点;渔业捕捞剩余量控制在c点;所以BCD错误。
【例2】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②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答案】D【解析】当改善种群生活环境时,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即K值变大;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例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时间/天酵母菌数/个•mL-1 温度/℃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5 28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知能检测 浙科版必修3(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必修3一、选择题1.如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A.周期波动B.非周期波动C.规则波动D.不规则波动【解析】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
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
【答案】 B2.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1850~1940年的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B.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的波动的调节是靠内源性调节因素实现的C.出现曲线上波动变化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间的数量互动关系D.从图可以看出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解析】从图示的两条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看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性变化,因此两种动物为捕食关系。
通过捕食来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 B3.(2011·上海高考)猎物种群密度与消耗的猎物数关系如下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A.ⅠB.ⅡC.ⅢD.Ⅳ【解析】虽然随猎物种群密度增大消耗的猎物数增多,但由于猎物种群密度越大种内互助越明显,所以消耗猎物所占的比例降低。
【答案】 D4.(2012·舟山期末)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B.动物通过捕食相互制约,从而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C.随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内病源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也增加D.领域行为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解析】气候是影响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尤其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数量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由于种群密度增大,个体间相互传播病源物的机会增加,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增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竞争力强的个体占有领域并通过繁殖把优良基因传给后代,可保证种群不会因繁殖过剩而过度消耗资源,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2020年苏教版⾼中⽣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苏教版⾼中⽣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在理想和⾃然条件下分别表现出“J ”型和“S ”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种群“J ”型增长模型(N t =N 0·λt )中,λ表⽰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 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 值时进⾏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 ”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B.⼀个物种引⼊新的地区后,⼀定呈“J ”型增长C.对家⿏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 值D.⼀个呈“S ”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左右时增长速率最⼤K 2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B.只有在理想环境中才能达到环境容纳量C.环境容纳量的出现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增长率最⼤4.如图所⽰为⼀个⿏群迁⼊⼀个新的⽣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物最可能成为⿏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 段B.DE 段C.CD 段D.BC 段5.⽤⽜奶瓶培养⿊腹果蝇,观察成⾍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长加快B.第17~29天,成⾍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数量成“J ”型增长6.有关“探究酵母菌种群⼤⼩的动态变化”的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B.⽤样⽅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因素7.在含有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天统计⼀次酵母菌的数量。
配套K12高中生物 4.2-4.3 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一、选择题1.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的(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解析:超过K/2后,种群密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幅度越来越缓,因为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答案:B2.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解析: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和环境因素有关。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3.下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A.周期波动B.非周期波动C.规则波动D.不规则波动解析: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
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
答案:B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指数增长B.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C.种群的数量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D.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受资源、空间的限制,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而指数增长曲线只有在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可发生。
C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D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
答案:A5.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1850~1940年的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B.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的波动的调节是靠内源性调节因素实现的C.出现曲线上波动变化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间的数量互动关系D.从图可以看出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解析:从图示的两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看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性变化,因此两种动物为捕食关系。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作业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一、单选题1.如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
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
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乙、甲、丙D.甲、丙、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幼虫的生存率相对高,为丙;叶蜂产卵于叶上,幼虫缺乏保护生存率相对低,为甲;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为子代的食物,为乙;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B.制片前,应轻轻振荡试管后取样计数,否则实验数据会偏大C.取样时,应在每天的不同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D.制片时,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轻盖上盖玻片以防止产生气泡【答案】BCD【解析】试题分析: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取样不是每天的同一时间,只要间隔的时间一样就行,C错误;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的一侧,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有关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操作的能力,难度适中。
3.右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一般呈“S”型,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初期可能呈“J”型增长,两种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数量变化幅度越小,故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为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J 型曲线的增长率不变,故C错;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以减少种内斗争,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013-2014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三节 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时提升卷
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根据种群“S”形曲线,应使被捕后鱼群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大2.在黄河流经省区正在进行一项生物资源修复保护工程,通过放流鱼苗改变黄河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
黄河中各种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不包括()A.近年来气候的异常B.河岸两侧的各种污染C.人类的大量猎捕D.鱼类的洄游现象3.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A.aB.bC.cD.d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形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5.(2013·某某高二检测)下图是某种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的种群增长曲线为逻辑斯谛增长曲线B.图中d点表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C.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点D.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主要是因为食物减少,天敌增加6.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J”形曲线D.在自然状态下,种群增长一般呈“S”形曲线7.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8.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
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结构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9.(2013·某某高二检测)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如下图),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一、选择题1.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的(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密度越来越小解析:超过K/2后,种群密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幅度越来越缓,因为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答案:B2.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在此增长趋势中(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解析: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和环境因素有关。
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3.下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A.周期波动B.非周期波动C.规则波动D.不规则波动解析: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
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
答案:B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指数增长B.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C.种群的数量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D.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受资源、空间的限制,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而指数增长曲线只有在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可发生。
C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D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
答案:A5.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1850~1940年的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B.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的波动的调节是靠内源性调节因素实现的C.出现曲线上波动变化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间的数量互动关系D.从图可以看出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解析:从图示的两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看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性变化,因此两种动物为捕食关系。
通过捕食来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B6.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在t1时期可能与图甲的增长型相吻合。
答案:C7.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转运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指数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质基因(在线粒体中);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简单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B8.在下列哪项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A.当只有空间受到限制时B.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C.通常情况下,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中并生存下去的初期D.一定容积内酵母菌的数量解析: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且没有其他生物制约),另一种情况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的初始阶段,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其他生物制约较小时呈指数增长。
答案:C9.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A.EF段B.DE段C.BD段D.CB段解析:种群的发展一般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因为它要受到食物、生存空间等因素的影响。
在曲线EF 段,鼠的增长趋于缓慢,几乎接近了种群的最大值(K),此时鼠群所需要的食物量大增,如果不能满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就可能受到限制。
答案:A1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环境因素改变之后,资源和空间仍然有限,并且受到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个体数量变化仍然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点的高低取决于环境容纳量,不会因出生率提高而大幅增大。
天敌大量捕食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
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波动。
答案:A二、非选择题1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解析: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数量变化;根据组3,乙、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
(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
(2)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
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位置可互换) 30只/mL(2)①d和e 水平②b和f12.下图是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变动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起欧洲灰鹭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是;它属于种群数量调节的因素。
(2)欧洲灰鹭的种群数量波动类型是;判断依据是。
(3)生殖鸟对数值4000所对应的数值相当于,其实质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
解析:由给定的曲线可以看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受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其数量在1928~1977年间的50年内的波动中,每相邻两个波峰间的相隔的时间不相等,为非周期波动。
种群的数值总在“4000”所处位置上下波动,因此这个数值相当于K值(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
答案:(1)气候外源性调节(2)非周期波动两个波峰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3)K值稳定平衡密度13.草履虫是水生单细胞原生动物,在适宜条件下增殖较快。
现欲探究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方式,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思路,绘制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和用具: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培养瓶等。
(要求:答题时对草履虫的具体计数方法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
(2)绘制一个用于呈现实验数据的坐标,并注明坐标轴名称。
(3)预测实验结果:。
解析:种群的增长是随时间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探究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方式应每间隔相同时间进行镜检、计数草履虫的数目。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应进行多组实验。
根据画出的曲线图判断草履虫的增长方式。
答案:(1)①取若干个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培养液,然后各加入少量且数量相同的草履虫,并做记录;②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进行镜检、计数各瓶中单位体积内草履虫的个体数,取平均值并记录;③分析处理实验数据(2)(3)若增长曲线呈“J”形,则草履虫种群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若增长曲线呈“S”形,则为逻辑斯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