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24.3 种群的增长方式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课后作业(含解析)浙科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一、选择题
1.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的( )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超过K/2后,种群密度虽然在增加,但增加幅度越来越缓,因为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答案:B
2.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一般呈现出逻辑斯谛增长,在此增长趋势中( )
A.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不再变化
C.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制约
D.同一种群的K值始终保持固定
解析:在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种群的增长与自身密度和环境因素有关。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
答案:C
3.下图为我国东亚飞蝗种群在1945~1961年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指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 )
A.周期波动
B.非周期波动
C.规则波动
D.不规则波动
解析: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等,因此为非周期波动。规则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不是生物学术语。
答案:B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指数增长
B.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
C.种群的数量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非周期波动
D.种群的数量波动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受资源、空间的限制,一般呈逻辑斯谛增长,而指数增长曲线只有在空间、资源无限,不存在天敌的理想条件下才可发生。C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D项叙述的是种群数量产生波动的原因。
答案:A
5.下图为雪兔和猞猁在1850~1940年的90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周期波动
B.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的波动的调节是靠内源性调节因素实现的
C.出现曲线上波动变化的原因涉及食料植物、植食动物及肉食动物间的数量互动关系
D.从图可以看出每9~10年为一个波动周期
解析:从图示的两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看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现不同步性变化,因此两种动物为捕食关系。通过捕食来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外源性调节因素。
答案:B
6.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在t1时期可能与图甲的增长型相吻合。
答案:C
7.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转运运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指数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质基因(在线粒体中);酵母菌厌氧呼吸的终产物
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简单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答案:B
8.在下列哪项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空间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C.通常情况下,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环境中并生存下去的初期
D.一定容积内酵母菌的数量
解析: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实验室理想条件下(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且没有
其他生物制约),另一种情况是自然环境中,一个物种迁入一个新的环境中的初始阶段,资源和空间
相对充足、其他生物制约较小时呈指数增长。
答案:C
9.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食物最可能成为
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BD段
D.CB段
解析:种群的发展一般符合逻辑斯谛增长,因为它要受到食物、生存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曲线EF 段,鼠的增长趋于缓慢,几乎接近了种群的最大值(K),此时鼠群所需要的食物量大增,如果不能满足,种群的数量增长就可能受到限制。
答案:A
1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环境因素改变之后,资源和空间仍然有限,并且受到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个体数量变化仍然符合逻辑斯谛增长。B点的高低取决于环境容纳量,不会因出生率提高而大幅增大。天敌大量捕食会引起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引起种群个体数量的波动。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解析: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数量变化;根据组3,乙、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
600/20=30(只/mL)。(2)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位置可互换) 30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