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济知识点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考生加深对经济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耕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农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代还存在着手工业和商业,如丝绸、瓷器等的制造和贸易活动。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形成了严重的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封建经济的闭塞。

三、商业经济随着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迅速兴起。

商业经济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城市的兴起,通过交易和市场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四、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指以私人占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的自由买卖。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起着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利润追求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差距的加大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起着主导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

六、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是指各国之间通过贸易、投资、资金流动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互动。

全球化经济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导。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文化冲突等。

总之,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包括古代经济、封建经济、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在高三历史学习中,了解经济方面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 中国古代经济1. 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农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2. 商业经济: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商业经济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商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也很发达,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内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 中国近代经济1. 不平等条约对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曾经遭受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侵害,这些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掌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剥削与压迫、中国经济发展的受阻等相关知识。

2.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工业经济的兴起: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兴起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需要关注工业经济的兴起与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内容。

三. 世界近代经济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内容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 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需要掌握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3.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高中历史知识精选(经济史)

高中历史知识精选(经济史)

高中知识精选(经济史)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2.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仅供阅读,非考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

归纳高一经济史知识点提纲一、经济史的定义和意义1. 经济史的概念和范畴2.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和途径3. 经济史对于理解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二、古代经济体制1. 农耕经济的特点和发展2. 城市经济与贸易的兴起3. 奴隶制经济与封建经济的关系4. 古代经济体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1.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2. 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影响3. 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 重商主义和封建经济的关系四、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1. 商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2. 工业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3. 资本主义经济的关键特征和基本原理五、现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 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企业的兴起2.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和发展4. 全球化对于现代经济的冲击和重构六、经济史的启示与反思1. 经济史对于当前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2. 经济史对于我们个人生活的启示3. 经济史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七、经济史知识的应用与实践1. 经济史知识在职业选择与规划中的作用2. 经济史知识在投资和财富管理中的应用3. 经济史知识在国际贸易和企业经营中的价值结语:经济史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通过对过去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的规律和趋势。

从古代的农耕经济到现代的全球化经济,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特点。

通过对经济史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启示,为当前的经济决策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希望本文提供的经济史知识点提纲对于高一学生学习经济史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_经济史_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知识结构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A生产技术与水利工程:B 小农经济1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的一种经济形态。

2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大量被开垦,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生产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产品主要为自给自足。

不足:脆弱性;封闭性;保守性4评价:积极作用: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提高了农业产量,开垦了更多的荒地。

局限性:个体生产规模小,不利于生产技术的革新。

5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土地;技术;社会环境;水利;劳动力;商品经济。

C 赋役制度特点:交赋比例高,且不稳定;赋役名目繁多;农民受地主控制严格。

评价:1、赋税是专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徭役的征派是大型工程得以营建的条件2、农民负担沉重,破坏了正常生产,王朝后期往往引发社会动乱。

D 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现象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主要归地主所有;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占有关系不稳定,土地买卖盛行。

消极影响:导致地权与劳动者分离,生产秩序遭到破坏;导致农民贫困和社会暴动的根源。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A 分类: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B 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C 特点:历史悠久;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进步,分工日益西化;产品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丝绸;瓷器;茶叶)D 影响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技术;市场;农业;商业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A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B古代商业发展特征:起源早不断发展;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和城市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受政府压制。

C 影响古代商业的发展因素:政策;市场商品货币交通城市农业手工业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A 重农抑商:1、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2、表现:重视水利建设;加强工商管理;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贬低商人地位。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生活中常考知识点作为高中历史的一门重要分支,历史经济学是我们在课程中需认真学习的一部分。

历史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济活动与现象,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等方面。

那么高中历史经济学中常考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一一梳理。

一、古代经济形态的演变古代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历史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逐步的发展,东西方的文明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常考的知识点有:1. 千年古国——中国古代经济形态的演变;2. 古希腊和古罗马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关系;3. 欧洲中世纪经济怎样推动了其文化传承。

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及其特征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态,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特征十分重要。

常考的知识点有:1.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与推动;2. 西方工商业革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特点;3. 现代企业的兴起与行业垄断。

三、全球化与国际贸易全球化是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常考的知识点有:1. 全球化的内涵与特点;2. 世界经济与全球化的产生及发展;3. 国际贸易的内涵和作用。

四、现代国家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几个重要类型,常考的知识点有:1. 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与演进;2. 古老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后发展状态;3. 地方与中央的混合经济体制。

五、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运用数学工具和实证研究对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揭示的体系。

常考的知识点有:1. 战后世界经济增长;2.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3. 结构主义增长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六、经济波动与萧条经济波动与萧条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历史经济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常考的知识点有:1. 景气周期的原因与周期性规律;2. 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波及范围;3. 萧条与恢复的经济政策。

七、经济思想的发展经济思想的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也是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中历史必修一(经济经济史)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必修一(经济经济史)知识清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知识清单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神农”的传说3、贫者无立锥之地------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5、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中国古代水利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在原始社会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2)中国古代传统农耕方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5)历代水利新修防御自然灾害,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第二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2、“工官”和“匠户”三“工官”制度1、概念: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2、特点: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

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3、评价:(1)利: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2)弊: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②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③匠户的劳动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5陶瓷业的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的相应变化;(5)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6)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保存。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 知识点总结

经济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经济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第二节中国近代经济一、洋务运动
二、“民族资本主义”三次浪潮
三、民族工业萎缩
第三节中国现代经济一、恢复时期(1945-1952)
二、三大改造
三、十年探索时期
四、改革开放
第四节苏联的经济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四、赫鲁晓夫改革——没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体质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重工业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改革失败
2.政治改革,苏联解体
第五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新航路的开辟
二、早期殖民扩张
三、工业革命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五、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六、战后经济(1945-)。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总结一、经济体制的转变1. 古代封建经济体制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3. 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大变革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二、农业税收和土地改革1. 农业税收制度的演变2. 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3. 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三、工业化和城市化1. 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变2.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影响四、经济改革开放1. 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2. 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3. “三步走”战略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五、贸易与外交1. 对外贸易的历史变迁2. 重要的对外政策和活动3.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六、金融与企业1. 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2. 企业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果3. 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七、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 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和实践八、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1.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 养老金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九、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1. 科技创新的历史演进2. 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和成就3.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总结: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农业税收和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及与外国国家的贸易和外交活动使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

金融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都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区域差异、社会保障福利制度、科技创新等因素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福利制度建设,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和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总结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总结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 1、1949—53年: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 (1)1949—52年:恢复 土地改革 (2)1953—56年:过渡 一五计划;一优三改 2、1953—56年:十年探索时期
(1)成功:1956年中共八大;1961年八字方针
(2)失误: 1958年三面红旗 3、1966—76年:文革时期 秘笈:
评价; 启示。
整体劫难;波浪式变化;局部好转。
1、建国后农村生 4、1978——迄今: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产关系的调整及调整 中的变与不变。 (1)对内改革: 农村;城市;改革措施、目标。 2、建国后生产资 (2)对外开放: 历程;特点。 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的应对?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20C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对外开放;社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域经济集团(APEC);世贸组织。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列宁时期:1918—24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27年) 2、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1924—53年 内容:工业;农业;经济体制。 特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 评价:作用;弊端。 3、赫鲁晓夫时期:1953—64年 重点;结果;评价。

自然经济
逐步瓦解


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9C40S)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9C60、70S)
官僚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1927—49年)
洋务经济(洋务运动19C60—90S) 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共领导,1927S——)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一、古代经济1. 农业经济- 农业起源: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 古代农业技术:包括灌溉、耕作、播种、收获等技术的发展。

- 土地制度:封建社会的领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农民的租佃关系。

2. 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的兴起:与农业经济并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

- 行会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工匠组织,规范行业标准和培训学徒。

3. 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促进了文化和商品的交流。

- 古代市场:市集的形成,以及货币交换的初步发展。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1. 工业革命的起源-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重要发明:如纺织机、蒸汽机等,对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2. 工业经济的特点- 工厂制度:集中生产,劳动力分工明确,提高生产效率。

-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私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如大萧条等。

三、现代经济体系1. 混合经济体制-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控制与市场的自由竞争相结合。

- 福利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贫富差距。

2.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影响当地经济。

3. 数字经济-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 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改变传统零售业。

四、经济学原理1. 供给与需求- 价格机制: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调节器,影响市场均衡。

- 弹性理论:价格和需求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

-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影响经济活动。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反映经济规模的扩大。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史知识点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制度。

在高三历史学习中,经济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历史经济史的知识点。

1. 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发生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

在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但农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这种情况。

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并定居下来,农业生产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2. 古代文明的经济古代文明的经济发展与其对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例如,古埃及的经济以尼罗河的水灌溉农田为基础,发展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渔业和手工业。

古希腊的经济则以城邦间的贸易和海运为主要经济形式,发展了商业和制造业。

3. 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之间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其中规定了德国需要支付巨额赔款,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国家,并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迅速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机器工业的兴起,通过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5. 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体系逐渐形成。

现代经济体系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形式。

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计划经济则是由政府集中决策来进行资源配置;混合经济则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6.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竞争和贫富差距的增大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高中的历史涵盖了经济、资质、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方面的历史知识是同学们要好好复习的,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中历史知识点经济(一)中国古代经济史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

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历史高考知识点——经济经济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理解社会变迁和人类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高考中有关经济的知识点涉及广泛,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关键的经济知识点。

一、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经济制度主要是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

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的是地主占有制,农民在地主的压迫和剥削下生活。

土地是封建经济的基础,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是封建社会经济的核心问题。

二、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商业与市场经济的兴起是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商业的兴起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封建经济。

商业和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流通。

三、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运作,资本家以资本为核心进行生产和投资,通过赚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生产社会化、利润私有化。

四、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历史上经济掠夺的典型表现。

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控制其他国家的资源,实施经济剥削和垄断,获取大量财富。

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形成了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输出体系。

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于1949年,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计划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引入市场经济元素,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六、全球化与经济互联互通全球化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资本、商品和信息自由流通。

全球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激烈。

七、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科技进步、政治环境、资源分配等。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历史经济史是高中历史必学的模块之一。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高中经济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经济学史归纳整理版

高中经济学史归纳整理版一、古代经济学史古代经济学史是指古代人类社会中经济思想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人们开始思考经济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制度。

1. 古代经济思想在古代,经济思想逐渐形成,人们开始探讨如何解决物质生产和分配的问题。

其中,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有一定的经济思想内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对经济问题进行了思考。

2. 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封建制度、奴隶制度和部落制度等。

在这些制度下,人们通过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生产和交换。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经济制度有所不同,但都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上的局限性。

二、现代经济学史现代经济学史是指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现代经济学史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经济制度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经济学理论的兴起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

他们首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并给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原理。

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理论又得到了一次重要的发展。

2.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学史的重要内容。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私人所有权、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成为主要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完善,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

三、当代经济学史当代经济学史是指20世纪以来的经济学发展历史。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制度都出现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兴起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成为主导经济学理论的思潮。

该理论强调市场供求关系、效用最大化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影响了整个经济学界,并成为当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新型经济制度的出现在当代,新型经济制度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开始兴起。

高中历史《经济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经济史》必背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经济史》必背知识点梳理一、填空题1._______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答案】2001 世界贸易组织2.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_______,学习国外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_______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_______个沿海港口城市。

【答案】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外资 先进技术 经营管理方法 1984 14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_______、实行_______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答案】经营自主权 政企分开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_______,开启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新时期。

【答案】转折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全会以邓小平的《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重要讲话为指导,决定停止使用“以_______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的战略决策。

【答案】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6.中共八大(1)________年,中共八大召开。

(2)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________的需要同当前________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_。

(4)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之经济史知识点汇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1、内容(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1958)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

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前提)(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关键)(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2、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四川率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①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1.主要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过程: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 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1. 交通工具的变化及影响(1)变化①轮船:a.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b.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其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c.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呈现萎缩的状态。

②铁路:a.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b.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