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译文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
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
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
(1 )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非常自负,总是自称是森林中最聪明的动物。
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猎人,猎人拿着一把利刃,准备捕捉一只兔子。
狐狸对猎人说,“你这样做太愚蠢了,你永远也捉不到兔子。
”猎人听了狐狸的话,不以为然,继续准备捕捉兔子。
不久,猎人果然捉到了一只兔子,狐狸感到非常惊讶,它对猎人说,“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可是森林中最聪明的动物,我怎么会错了?”猎人笑着说,“其实,你也犯了和我一样的错误,你自以为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矛盾之处。
”。
狐狸感到很困惑,猎人解释道,“你自称是最聪明的动物,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矛盾之处。
你以为自己聪明,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愚蠢。
这就是自相矛盾。
”。
狐狸听了猎人的话,恍然大悟。
它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愚蠢,决定要改正自己的错误。
从那以后,狐狸变得谦逊和谨慎,它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也学会了虚心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相矛盾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只有谦虚谨
慎,才能不断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总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自负和愚蠢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现,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进步。
希望我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老的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被用来揭示人们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
这些故事通过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现象,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狐狸和葡萄》。
狐狸看到树上的葡萄又大又甜,便跳起来想摘下来吃。
可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
最后,狐狸灰心丧气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也不想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东西面前,会用自相矛盾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心生嫉妒和不满。
2.《乌鸦和狐狸》。
乌鸦在嘴里叼着一块奶酪,狐狸看到了,便走到乌鸦面前说,“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我很想听听。
”乌鸦听了很高兴,便张开嘴唱起来,结果奶酪掉了下来。
狐狸把奶酪抢走,说,“你这么笨,还想唱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会用虚伪的奉承来迷惑他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3.《乌龟和兔子》。
兔子自认为自己速度快,便嘲笑乌龟慢吞吞的步伐。
乌龟听了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
结果,兔子在比赛中骄傲自大,最终输给了乌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自视甚高,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懈怠而失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蒙羞。
4.《狼来了》。
小孩在田野上放羊,他看到了狼来了,便大声呼救。
村民听到后跑来救他,却发现小孩是在开玩笑。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次呼救,可是这次村民却不相信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开玩笑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去别人的信任,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实在令人深思。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都是简单的情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自相矛盾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才能走上一条明智的道路。
自相矛盾 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只狐狸,它常常骄傲地说自己是森林中最聪明、最机智的动物。
一天,狐狸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猫头鹰。
狐狸向猫头鹰夸耀自己的聪明,声称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猫头鹰问狐狸:“那么,你能否告诉我:什么是自相矛盾?”
狐狸自信地回答:“自相矛盾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和做的事完全相反。
”
猫头鹰笑了笑,说:“那么你自己是不是也在自相矛盾呢?你刚刚说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和解决办法,但是现在你却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
狐狸听了,感到非常尴尬。
它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和自大是错误的,聪明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有谦虚和学习的态度。
从此以后,狐狸开始谦虚地接受新知识,不再自以为是,成为了一只更加聪明和有智慧的狐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骄傲而忽略了谦虚和学习的重要性,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 1 -。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道理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的道理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人,他不断地说话,却始终无法说出一句真话。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人。
这些人往往是自我否定的,他们的话语、行为和想法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例如,有些人会在一边说着自己不在乎金钱,一边却在拼命地赚钱;
有些人会说自己热爱和平,却在行动上不断地进行战争。
这些自相矛盾的人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无法自给自足。
除了自相矛盾的人之外,我们还经常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
例如,有些人会提倡环保,却在实际上浪费资源;有些人会提倡健康
生活,却在饮食习惯上违背自己的原则。
这些自相矛盾的观点也会让我们陷入困惑,无法确定哪一个观点是正确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话语、行为和想法。
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而是要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
我们也不要轻易地被别人的话语、行为和观点所左右,而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自我矛盾是无法生存的。
无论是人还是观点,都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寓言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1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楚人说话绝对化,前后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戳不破的盾与戳无不破的矛是不可能并存于世的。
因此,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做满说绝走极端。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2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言论或行为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两个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故事一,狗尾续貂。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喜欢这条狗,觉得它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对邻居说,“我的狗真是聪明,它会叫门、拿报纸,还会给我捡拖鞋。
”邻居听了很惊讶,便说,“那你为什么还要给它绑个狗尾巴呢?”这时,那个人才意识到,他的狗尾巴原来是假的,这就是所谓的“狗尾续貂”,前后自相矛盾。
故事二,言行不一。
有一个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一直很不错。
他常常对顾客说,“我们家的商品都是正宗的,绝对不会有假货。
”然而,有一天,有人发现他家的商品中竟然夹杂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
这让顾客们非常生气,纷纷离开了他的小店。
这位商人的言行不一,导致了生意的失败。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相矛盾的言行会让人失去信任,失去信任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因此,我们在言行举止中,一定要保持一致,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7篇《自相矛盾》寓言故事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有此事件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意思有更全面的了解。
2.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重点: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
1.师:今日,我们继续学习一则文言文,齐读课题。
师:回顾课文内容。
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矛又夸盾,结果在别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说不出话来了。
(2分钟)【评价:你介绍的有条有理,甚是详细。
】预设:本文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样,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的故事。
【你总结得很简练】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在朗读古文时,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此言不错。
不如请你来读一读罢。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当以掌声表扬。
】生2: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
师:不错,你来读一读好吗?【不疾不徐,停顿恰好,真是个朗读高手。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则文言文吧!二、交流展示(课件出示)(1)方法指导过渡语:反复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文言文了,你还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呢?生1:借助注释生2:借助插图生3:使用工具书。
自相矛盾成语意思
自相矛盾成语意思
自相矛盾是指自己的话或行为与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
这个成语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人带着一把矛去卖给齐国的人,途中遇到了一个人问他要买矛,他拿出矛说这是一把能刺穿铁甲的好矛;接着又遇到一个人问他要买矛,他又说这是一把能轻松削铁如泥的好矛。
两个人听了都不相信他,于是问他怎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矛,他又说矛并不属于他,只是他在路上捡到的。
两个人觉得他说的话自相矛盾,就离开了。
自相矛盾是指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前后矛盾、说话自相矛盾、意见自相矛盾、做法自相矛盾等情况。
这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容易破坏自己的形象和信誉。
因此,我们应该在言行上保持一致,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 1 -。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楚国有个人在市场上既卖盾又卖矛。
为了吸引顾客,使他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夸张,大声炒作。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一面密不透风的盾和一根密不透风的矛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共存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多,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大故事:凡事都有两面性,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虚心学习,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改进自己的缺点,才能成功。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
集市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在这众多的摊位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角落,那里站着一位卖兵器的商人。
这位商人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兵器。
有锋利无比的长剑,有坚固耐用的盾牌,还有寒光闪闪的长矛。
他不停地向过往的行人吹嘘着自己的商品,声称自己的兵器是世界上最好的。
这一天,集市上来了很多人,商人的摊位前也围满了好奇的顾客。
商人见人多了起来,更加卖力地吆喝着:“快来看看啊,我的长剑削铁如泥,无坚不摧!无论是多么坚硬的盔甲,在我的剑下都如同薄纸一般。
”说着,他拿起一把长剑,在空中挥舞了几下,做出一副英勇无比的样子。
围观的人们纷纷点头称赞,眼中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商人见状,更加得意洋洋,接着又拿起一面盾牌,大声说道:“还有我这盾牌,坚不可摧,任何锋利的武器都无法刺穿它!”他用力地拍打着盾牌,发出“砰砰”的声响,以显示盾牌的坚固。
这时,人群中一位老者皱起了眉头,问道:“你说你的长剑无坚不摧,你的盾牌坚不可摧,那如果用你的长剑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商人一下子愣住了,他张着嘴巴,半天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人们也都安静了下来,大家都等着商人的回答。
商人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冒出了汗珠。
他心里明白,自己刚才的吹嘘已经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过了一会儿,商人结结巴巴地说:“这……这……”但是他无论怎么解释,都无法自圆其说。
围观的人们开始哄笑起来,有人指责商人不诚实,有人摇头叹息着离开了。
商人看着渐渐散去的人群,懊悔不已。
他意识到自己因为贪图一时的利益,过度吹嘘,结果让自己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局面。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胡乱吹嘘,而是老老实实地做生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否则很容易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有些人可能会为了一时的利益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说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话,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承诺。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解析
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解析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用以说明言语或行为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
具体来说,《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商人,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牌坚不可摧,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接着又吹嘘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可以刺破任何东西。
当有人问他如果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却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逻辑上的矛盾——不可穿透的盾与无所不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
从更深层次来看,《韩非子》中的这则寓言也反映了作者韩非的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他主张法治而非人治,反对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教化。
《自相矛盾》在《韩非子》中用来批判那些理论上互相冲突、实践中行不通的观点,尤其是指儒者提倡的理想化的政治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因此,这则寓言不仅是一个关于逻辑一致性的教学案例,也是法家思想对于当时其他学派的一种批判。
它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和理性思考中,要保持言行的一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从前,有一只狐狸,它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自相矛盾。
狐狸曾经对其他动物说,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但是自己却经常说谎。
狐狸还曾经教训其他动物说,不要贪婪,但是自己却经常贪图其他动物的食物和财物。
有一天,狐狸偷走了一只鸡的蛋,还假装很无辜地对其他动物说,自己是个诚实的好人。
其他动物都知道狐狸的真面目,但是却无可奈何,因为狐狸总是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狐狸的行为引起了其他动物的不满和愤怒,它们决定联合起来对狐狸进行制裁。
它们找到了一只老猫,请求老猫帮助它们对付狐狸。
老猫很乐意帮助它们,因为它也知道狐狸的自相矛盾的本性。
老猫想出了一个计划,它教导其他动物们说,要对付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就要用自相矛盾的方法。
于是,它们决定设下一个陷阱,让狐狸自己跳进去。
它们在树林里设置了一个圈套,将一只兔子假扮成狐狸的朋友,故意对狐狸说了一些挑拨离间的话。
狐狸听信了兔子的话,跟着兔子来到了圈套的地方。
当狐狸走进圈套时,其他动物们立刻将圈套合上,将狐狸困在了里面。
狐狸意识到自己被其他动物们算计了,它开始懊悔自己以前的行为。
但是其他动物们并不打算放过它,它们决定让狐狸付出代价。
老猫对狐狸说,“你总是说一套做一套,言行自相矛盾。
现在你自己被困在了自己的矛盾之中,你有什么话要说吗?”狐狸低下了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过自新。
其他动物们原谅了狐狸,并帮助它走出了困境。
从此以后,狐狸变得诚实可靠,不再言行自相矛盾。
它学会了尊重他人,不再贪婪自私。
其他动物们也对狐狸改变的态度表示赞赏和支持,他们重新建立了友谊和信任。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言行自相矛盾是一种不好的品质。
诚实和正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德,而贪婪和自私只会让我们失去朋友和信任。
我们要像这只狐狸一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并且真诚地向他人道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原谅和支持,重新获得友谊和信任。
【语文知识点】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语文知识点】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和启示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自于《韩非子》。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他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释义: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代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出现,这些故事既引人深思,又给人以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鹤与乌鸦》。
从前,有一只鹤和一只乌鸦住在同一森林里。
一天,鹤对乌鸦说,“你的羽毛真漂亮,我真羡慕你。
”乌鸦听了很高兴,但随后鹤又说,“可惜你的声音太难听了。
”乌鸦听后感到很委屈,因为鹤明明也有难听的叫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是自相矛盾。
2.《狐狸和葡萄》。
有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便想要吃到葡萄。
可是葡萄太高了,狐狸够不着。
于是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说自己不想要,这种做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3.《乌龟和兔子》。
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一开始领先,但后来觉得自己跑得太快,于是停下来休息。
乌龟虽然跑得慢,但一直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要一致,不要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4.《老鼠和猫》。
一只老鼠和一只猫住在同一座房子里,猫总是对老鼠说,“你太胆小了,连我都不怕。
”可是每次老鼠一露面,猫都会吓得跑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言语上会表现得很强大,但实际行动却胆小如鼠,这就是自相矛盾。
5.《狼来了》。
有一天,村子里传来狼来了的消息,村民们都跑来帮忙,结果发现是假警报。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但村民们却不相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虚假警报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失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相信你。
以上这些寓言故事都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情节,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避免自相矛盾的言行,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呆了半天,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最后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揭示道理: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原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原文从前,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常常在森林里行走,寻找美味的食物。
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孔雀,孔雀展开美丽的羽毛,昂首挺胸地走来走去,引得狐狸好奇地问道,“孔雀朋友,你的羽毛真是美丽绚丽,可是你为什么不飞起来呢?”孔雀得意地回答说,“我有如此美丽的羽毛,当然要展示给大家看了,飞来飞去只会让人看不到我的美丽。
”听到这话,狐狸心生一计,便对孔雀说,“我也有一件美丽的东西,不如我们交换一下吧。
”孔雀便问,“你有什么美丽的东西?”狐狸说,“我有一张美味的大餐,如果你愿意和我交换,我就给你。
”孔雀听了很高兴,便答应了狐狸的提议。
于是,狐狸带着孔雀来到了一片果园,果园里满是各种鲜美的水果,孔雀看到这些水果,心中非常喜悦,便对狐狸说,“你真是个好朋友,这么多美味的水果都是我的了。
”狐狸笑着对孔雀说,“等等,我忘记告诉你了,这片果园是有主人的,如果你飞到树上去,主人就会发现你,然后把你抓住做成美味的晚餐。
”孔雀一听,顿时惊慌失措,害怕地不知所措。
狐狸见状,便笑着对孔雀说,“你看,你那美丽的羽毛再怎么美,也救不了你了吧。
”。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孔雀自相矛盾,一方面自诩美丽绚丽,却不愿飞翔展示自己的美丽;另一方面贪图美食,却忽略了自身的安全。
而狐狸则利用了孔雀的自相矛盾,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行为,有些人自相矛盾,言行不一,做事不谨慎,最终往往会陷入困境。
因此,我们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更不要被表面的美丽所迷惑,要善于分辨是非,不要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自相矛盾的危害,明白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教训,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不被外表所蒙蔽,不轻易相信他人,做到心中有数,不被他人利用,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简短
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简短
从前有只狐狸,他每天都在森林里四处逛荡,寻找食物。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兔子,正在吃着青草。
狐狸问兔子:“你为什么要吃青草?你不是肉食动物吗?”兔子回答说:“我正在减肥,所以吃青草。
”
几天后,狐狸又遇到了同一个兔子,这一次兔子正在吃胡萝卜。
狐狸问兔子:“你说你正在减肥,为什么你现在又在吃胡萝卜?”兔子回答说:“胡萝卜是减肥的好食物啊!”
狐狸听了,突然感到很疑惑:兔子的话真是自相矛盾,我该相信他说的话吗?
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说话时不太注意,他们说话的内容有时会自相矛盾。
我们需要去仔细听取他们的话,才能确定他们是否值得信任。
- 1 -。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古老的中国寓言故事中,有一则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蛇。
他对蛇说,“你是一条毒蛇,如果我放了你,你会咬死我。
”蛇听了以后,答应不咬他,并请求农夫放了它。
农夫相信了蛇的话,放了它。
然而,没过多久,蛇果然咬了农夫一口。
在临死之前,农夫问蛇,“你答应不咬我的,为什么还要咬我?”蛇回答说,“我是一条蛇,咬人是我的本性。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人们的言行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那么,自相矛盾的故事究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会说一套做一套,他们的言行并不一致。
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观察和思考,不要轻易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正如农夫相信了蛇的话一样,最终受到了伤害。
因此,我们要学会分辨人们的言行是否一致,以免受到伤害。
其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
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可能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情绪所致。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蛇”。
再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对他人的言行保持警惕,但也要给予他人改过的机会。
尽管蛇咬了农夫一口,但在临死之前,农夫还是问了蛇一个问题。
这表明农夫并没有完全对蛇失去信心,他还给了蛇一个改过的机会。
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给予他人改过的机会,不要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对他人产生偏见。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从他人的言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农夫在与蛇的交往中,最终吸取了教训,明白了不轻易相信别人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从他人的言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总之,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擦亮眼睛,警惕自己的言行,给予他人改过的机会,以及从他人的言行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明智和成熟。
自相矛盾的故事50字
自相矛盾的故事50字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1、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
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要像他那样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圆其说。
2、任何事情都存有两面性,无法以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劣势比,这样一点意义也没,如果在辨认出别人的优势时,虚心学习,提升自己的劣势,这样的人才能够获得成功。
3、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今天我和好朋友一起念了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
他出自于《韩非子.容易一》。
原文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对般,物莫能够身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身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够应当也。
夫不容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容同世之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无边无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所以说话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像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那样说话前后相互抵触自相矛盾了。
所以,大家做事或言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才不会出现自相矛盾这个错误。
自相矛盾领略到我们的救赎和意义1、做人不可以没数,千万不要胡吹。
2、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就是存有着矛盾,我们没必要非得之争个谁长谁短。
3、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信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
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
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
【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其它使用】
◎ 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能够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
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准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有,又要承认非存有,这
是自相矛盾的。
◎ 当然,同样因为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共产主义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又认为
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
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
弟子。
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
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
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
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持续发展进步的。
他认为如果当
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
所以他主
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
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
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
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
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
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
子·显学》)。
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
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
治才能巩固。
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
依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很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
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