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
分析
专业名称经济学
班级名称1403
学生姓名宋丽丽
学生学号2014010757
指导教师李建华
二零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4%的目标。中国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同时也使中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提高。为了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主要从1992至2010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高素质劳动力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从长期来看,政府教育支出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大大提高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这必然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经济区域的影响作用不同。而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国家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直接体现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一国师范学校的数量、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学龄儿童入学率以及高学历毕业生(大学本科以上)人数、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等都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教育发展情况的指标。正是这一问题的出现,本人则选取了“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这样一个命题作为本文的研究课题。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求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人力资本;计量分析;菲德模型;国民生产总值;
目录
摘要.......................................................................................I 前言 (3)
一、文献综述 (3)
(一)国内文献综述 (3)
(二)国外文献综述 (4)
二、理论基础 (5)
三、实证计量分析 (7)
(一)数据的来源与确定 (8)
(二)模型的构建 (9)
(三)参数估计 (9)
1. 对模型进行回归 (9)
2.对参数进行估计 (9)
(四)检验分析 (10)
1.经济意义的检验 (10)
2.统计检验 (11)
结论与启示 (11)
参考文献 (11)
前言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引发了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作用的实证研究。应该指出,虽然人力资本是一个比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但鉴于教育在提高人力资本中的重要作用,大量文献通常是用教育的有关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也正因如此,大量对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实际上探讨的也主要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学者研究中,韩宗礼(1990)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1]。沈利生、朱运法(1999)研究我国1982—1995年经济产出数据时发现,人力资本对GDP的贡献为30.6%[2]王超、罗然然(2004)对我国各地区的教育财政支出与GDP关系研究表明,教育投入的贡献大大高于资本等其他要素投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蔡增正(1999)利用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考察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了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其外溢作用为正且颇为可观的结论[4]陆根尧、朱省娥(2004)运用教育与非教育两部门模型,对教育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教育部门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进行了测定[5]。李玲(2004)利用静态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贡献度,并通过动态回归模型进一步证明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6]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的研究中,乔根森和弗拉米尼(Jonson&Frame— Ni,1992)对美国1948—1986年经济增长核算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作用占经济增长的26%[7]克林诺和卡莱(Knowles&Rodriquez-Clare,1997)对98个国家1960一1985年人均产出增长跨国差异研究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作用占经济增长的6%一12%[8]曼昆等人(Mankind et al,1992)对98个国家1985年人均产出跨国差异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对跨国差异的贡献为49%,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8H [9]舒尔茨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估算方法,还有豪和琼斯(Hall&Jones,1999)等对127个国家1988年人均产出跨国差异水平核算研究表明,以25岁以上人口的学历年数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水平的作用占总要素份额的22%[10]。巴罗(Barro,1991)以实际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年度教育注册率为解释变量,回归估计的结果表明,初等(中等)教育注册率每提高l%,
下年度人均GDP增长率提高 2.5%-3.0%[11]巴萨尼和斯科皮特(Bassanini &Scarpetta,2001)以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工作年龄个人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0.57%[12]。盖莫(Gemmel,1996)的研究还发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分别与最穷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而高等教育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13]
上述教育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我们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多种视角。从宏观角度来看,教育发展会提高人力资本,由此会从两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一是作为独立要素,人力资本提高会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会促进国内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从而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公司往往根据雇员的学历年数安置其职位和付酬,而之所以用高职位和高薪雇佣高学历者源于认为他们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或至少具有较高生产力的潜力。显然,雇员整体的较高受教育程度与受教育年限多的雇员处于较高职位会促进公司生产力的提高。此外,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极大的外部效应。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往往还会形成具有发散型的正反馈机制:一是为提高人力资本而进行的教育投资加速了经济增长,二是增长经济又对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能为教育投资提供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正反馈机制下,教育和经济相互推动而得以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粗放型的教育发展方式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张。在此期间,虽然中国教育投入连年增长,但教育经费仍相对不足,这已成为束缚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因素。通过国际间比较可以发现,2000 年世界所有国家公共教育投入比例中位数是4.5%[1],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转型国家的该比例分别是5.3%、4.1%和4.2%。中国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并在1993 年提出要在2000 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但该时间表推迟到了2012 年才得以实现。
中国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而且各区域间的教育投入严重失衡。2010 年北京人均教育经费(3126.79 元/人)约为同年河南的3.23 倍,这种失衡导致义务教育不公平,最终引发人力资本在中国区域间分布失衡,加重了中国区域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