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
产权异质性、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投资行为
产权异质性、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投资行为尚煜【摘要】传统投资行为研究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前提的,但是在市场环境下,自然人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因而投资决策过程存在诸多不完全理性.本文考虑了中国制度环境,将投资者非理性与企业管理者的非理性纳入同一研究架构,并引入产权因素,采用面板固定效应估计法对2011—2018年1 272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讨论投资者情绪是否有塑造管理者乐观的能力,并以管理者过度乐观为中介变量探讨投资者情绪如何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The traditional finance 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economic man\", assuming that the stock price is an accurate reflection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enterprise.Howeve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s the natural person is bound to have values and emotions,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s will not be completely rational.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China and the different nature of the ownership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of investor sentiment and managerial investment behavior. Then, it takes the irrational investors and irrational managers into the consideration, and analyses 1272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11 to2018 by using the fixed effect estimation of panel data.It also discusses whether investor sentiment has the ability to shape managerial over-optimism which is set as a mediator to investigate how investor sentiment influence the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10页(P135-144)【关键词】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乐观;投资行为;产权性质;面板固定效应估计【作者】尚煜【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1;F832一、问题提出在传统的财务理论中,企业投资决策基于有效市场假说和投资者“理性经济人”假说。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并购投资的影响
一
、
问题 的提 出
评 价公 司绩 效 , 现并 购 当年 和 并 购后 1年 上 市公 发
司的业 绩得 到一 定 程 度 的提 高 , 随后 年份 绩 效 普 但
遍 下滑 ; 善 民 、 滔 的 研究 证 实 , 购未 能 为 收 李 朱 并 购 公 司股东 创造 价值 。在公 司并 购后 1年 至 3年
内 , 论 是 混合并 购 还是 同行 业 并 购 , 多数 收 购公 无 大
根据 M 定 理 , M 如果 两 个 公 司 合 并 后 现 金 流 并
没 有 改 变 , 么 通 过 购 并 的 方 式 将 两 个 公 司 重 新 组 那
合既 不会 创造 财 富 , 不 会 破 坏财 富 … 。然 而 , 济 也 经
购 投 资一 金 流 敏 感 并 购 投 资 行 为 实 际 上 同 时 受到 自由现 金 流 以 及 管 理 者 现 说
自信 程度 的双 重 影 响 。
[ 关键词] 成功悖论 ; 过度 自信 ; 并购投资 ; 投资一 金流敏感 性 现 [ 中图分类号 ] 2 59 F 3 .9 [ 献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编号 ]0 4— 83 2 1 )5— 0 7 7 10 4 3 (0 0 0 0 7 —0
・
7 ・ 7
业 投资行 为 的扭 曲。从 代 理 观 点看 来 , 管理 者 与 股 东 的 目标往 往 不 一致 , 们 更 多 时 候追 求 在 企 业 中 他 的控 制权利及 其所带 来 的各 种 利益 。按 照信 息 不
对称 观点 的解 释 , 理 者 出 于股东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目 管
购 。冯 根福 等 选取 主营业 务 收入 等 4个 指标 来 综 合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情绪对投资的影响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情绪对投资的影响在投资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被称为投资心理学,它研究了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在投资过程中受到情绪的驱使,这会影响到他们的投资行为和最终的投资回报。
本文将探讨投资心理学和情绪对投资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投资心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投资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并探讨这些因素对投资结果的影响。
投资心理学旨在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向,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投资心理学的特点主要有:1. 心理偏见:投资者往往受到一些心理偏见的影响,比如过度自信、宽容风险而对收益的过分乐观,或者过度谨慎、害怕亏损而错失投资机会。
2. 羊群效应:投资者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倾向于追随大众的投资行为,导致市场出现投资热点和泡沫。
3. 锚定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一些明显的信息和指标的影响,将其作为决策的依据,而忽视其他重要的信息。
4. 损失厌恶:投资者对亏损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同等金额的收益的喜好程度,导致在投资决策中对风险的处理不当。
二、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情绪是投资者行为中重要的一环,它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和行为。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方式:1. 恐惧和贪婪:恐惧是投资者常见的情绪之一,它使得投资者过度谨慎,错失投资机会。
贪婪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它使得投资者冲动行事,追求高回报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2. 情绪化的决策:当投资者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他们往往更容易做出情绪化的决策。
这种情绪化的决策可能会导致盲目的投资行为,增加投资风险。
3. 动态效应:投资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会受到投资回报的反馈影响。
当他们获得高回报时,情绪会变得乐观,增加风险承受能力;而当他们遭受亏损时,情绪会变得消极,导致过度谨慎。
三、应对策略了解投资心理学和情绪对投资的影响,投资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避免情绪对投资的负面影响:1. 自我认知:投资者应该对自己的心理偏见有充分的认识,例如过度自信和恐惧等,尽量减少这些偏见对投资决策的干扰。
投资中的心理偏差和行为金融学
投资中的心理偏差和行为金融学在投资领域,个人的心理偏差经常会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心理偏差,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投资中的心理偏差以及行为金融学对于改善投资决策的作用。
一、心理偏差在投资中的影响1. 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乐观的倾向。
过度自信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市场的准确性,导致了冲动决策和高风险投资。
2. 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过分依赖已知的信息或先入为主的观点。
投资者可能会受到先入为主的价格预期或者其他投资者的看法所影响,从而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
3. 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于损失的感受远远大于同等金额的收益的享受。
投资者往往会因为害怕损失而错失投资机会,或者在亏损时不愿意承认错误,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4.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中过分追随大众,而不是基于自己独立的分析和判断。
当其他投资者集体行动时,投资者可能会因为恐惧错失机会而跟随市场的热点,造成市场泡沫和价格异常。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应用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行为和心理偏差的学科。
它结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旨在解释投资者决策中存在的心理偏差,并提供改善投资决策的方法。
1. 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行为金融学挑战了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
传统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理性且信息完全,但实际上,投资者存在大量的心理偏差和有限的信息获取能力。
2. 行为金融学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倾向,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和规避自己在投资中可能犯的错误。
例如,通过了解过度自信和锚定效应,投资者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投资风险和回报。
3. 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实践中。
例如,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可以通过剔除市场上的噪声,选择真正具备潜力的投资标的。
此外,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和长期投资的策略,也可以减轻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在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投资是其长期安康开展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竞争力增长的重要根底,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以此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利润增长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开展前景的评价。
现今关于投资理论的主流思想是由Tobin首先提出,并经Hayashi完善的著名Q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1〕,投资理论的开展极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然而,传统企业财务研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理性主体,他们都进行理性预期、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是历次经济危机发生说明,现实经济中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理性,人在认知和做出决策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并且这种偏差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和长期存在,有时可能会主导整个市场,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应用于企业财务研究中,特别关注行为主体心理变化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现代投资理论也从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过渡到前景理论。
然而,作为行为金融的热点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假设开展的,无视了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共存这一事实。
〔3〕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纳入同一框架考察是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开展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一步理解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探讨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影响的渠道和机制的前提。
那么,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情绪是怎样共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者情绪又是怎样形成以及在整个影响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机制,还有助于管窥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的“塑造”,进一步深刻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影响
筹 资行 为 、投 资 行 为 和 股 利 分 配 行 为 是 公 司 最 为 重 要 的 3 感 性 越 高 , 理 者 的过 度 自信 将 导 致公 司过 度 投 资 。 管
种 财务 行 为 。投 资行 为是 公 司 资金 累 积 的重 要 基 础 和 公 司 成 长 的 重要 动 因 , 应 当引 起 我 们 的 重 视 。从 理 论 上讲 , 资 项 目的 更 投
( ) 业 过 度 投 资行 为 。从 理 论 上 说 , 司作 出投 资 决 策 时 , 1行 公 应 分析 拟 投 资 行 业 ( 品 ) 处 的 生命 周 期 阶段 和 市 场 供 需状 况 。 产 所 在 行业 整 体 或 者 行 业 中某 类 细 分 市 场 或 产 品 已 出 现 过 剩 特 征 的 入 , 向其 他 更 有 利 的 领 域 转 移 资 本 . 而 继 续 追 加 投 资 和 扩 大 不 反
投资行为
d i1 . 9 9 i n 1 7 o:0 3 6  ̄. s .6 3—0 9 . 0 0 2 .0 s 14 2 1 .4 0 9 [ 中图分类号 ]F 7 ;26 [ 2 5F 7. 文献标识码 ]A 6
[ 文章编 号 ]17 — 142 1) - 09 0 63 0 9(002 0 1- 2 4
应 聘者 更 会受 到关 注 ,这种 选 择 性偏 差 的存 在 使 得过 度 自信 的人 利 益 。 种 过 度 投 资 的行 为 只能 造 成 负 面 影 响 。而在 行 业 或 细 分 这 更 容易 成 为公 司 的管 理 者 。 会 地位 加 上 自我 认 识误 区 , 有 可能 市 场 并 未 过 剩 的 情 况 下 , 业 投 资 过 度 的行 为也 同样 存 在 。 尽 管 社 更 行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
一、引言在公司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投资活动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最初的关于公司投资的研究中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一系列的投资理论在此基础上展开和发展,并大大地提升了企业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法马(Eugene Fama)在马克威茨(Harry Markowitz)的有效边界模型和 MM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并沿用了其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和套利定价的分析方法。
有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基础假设之上的,一是市场是无摩擦的,即投资者进行证券买卖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二是信息是对于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是无成本的,投资者均可以免费获得;三是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对于信息的反应是同质的,并且把企业利润最大化当作最终目标。
在有效市场中,股价可以充分反映资本市场上所有可以预测或者方便获取的所有信息,因而未来股价将会随机变化并且不可预测,但是其价格又会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上下波动,最终会因为市场套利机制的存在而返回股票的内在价值。
法马的有效市场假说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不谋而合,因而提出来以后便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但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与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股价并不完全是随机变化的,人们有时候可以通过股利等来预测股价未来的走势。
此外,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前提也逐渐受到资本市场中人们非理性决策、有风险的套利制度的动摇。
由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太过严格,导致其在现实中的适用性并不是很强,因而广受质疑。
该理论把投资者定义为具有获得完全信息、完全计算能力的完全理性并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人,事实上市场上的参与者并不能够完全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认识水平是极其有限的,其认知水平会受到年龄、工作经历、教育程度等因素限制,也容易产生乐观或悲观的情绪或者受这样的情绪的感染,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很难达到完美。
因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便逐渐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因为行为金融学更贴近真实的资本市场。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特别是分析这一现象是源于管理者的代理问题还是过度自信的心理特质。
过度投资是指公司在拥有充足现金流的情况下,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从而损害公司的长期价值。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公司治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将回顾代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当公司管理者与股东利益不一致时,可能引发代理问题,导致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而过度投资。
接着,文章将探讨过度自信理论在公司财务决策中的应用,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如何影响其对投资项目风险和收益的判断,从而引发过度投资行为。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将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样本,运用统计方法检验代理问题和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文章将揭示不同因素在导致过度投资现象中的作用程度,为理解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为公司改善治理结构、优化投资决策提供建议。
通过深入剖析公司过度投资背后的驱动因素,本文旨在为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财务和投资领域的研究中,公司过度投资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关于过度投资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者代理问题,另一种是管理者过度自信。
这两种观点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关于管理者代理问题,其核心观点在于公司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管理者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如扩大公司规模以提高个人薪酬、地位或声望,而投资于并非最优的项目。
这些项目可能短期内增加了公司的资本支出,但长期来看可能无法带来相应的回报,从而损害了公司的长期价值。
一些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或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时,过度投资的现象更为明显。
另一方面,管理者过度自信理论则认为,管理者往往对自己的决策能力和项目前景持有过于乐观的态度。
这种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他们在投资决策时忽视潜在的风险,或者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过于乐观。
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及经济后果分析
企业过度投资的原因及经济后果分析汪青青摘要: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性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投资,增长出口量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应地社会投资规模扩大,学者们对企业投资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医药制造业依据政策的推动也越发受人关注。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这为医药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得他们借助市场经济增长的东风盲目加大投资,最终出现过度投资的行为。
适当投资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提高公司绩效,但是非理性投资的问题也接连暴露出来。
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都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不良影响。
基于此,以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首先通过财务指标、现金流量等进行分析判断昆药集团是否属于过度投资,再结合昆药集团的具体情况和相关财务信息,分析过度投资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经济后果。
关键词:企业;过度投资;经济后果;原因分析F276.1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9)23-0119-03引言自“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异常严峻。
为应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许多企业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凭借着经济市场上融资的便利开展了多元化经营。
然而,政策性投资、过度投资和投资效率不高等现象也愈发凸显。
本文通过对昆药集团投资活动的研究,得出昆药集团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并针对昆药集团的具体情况,对昆药集团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和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相关理论(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过度投资的概念。
1986年,Jensen在《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中引入了过度投资问题。
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
2003年国内学者潘敏、金岩界定了过度投资行为。
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文献述评
财 务 理论 得 到很 好 的解 释 , 随着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深 入 , 渐 形 成 了 行 为金 融 公 司 理 论 , 为 现 实 中的 人 并不 是 完 全 理 性 的 , 们 的 决 策 逐 认 他
还容易受到心理作用 的影响 , 而这种心理作用往往表现为过度 自信 , 尤其对管理者而言 , 过度 自信的特征更为明显 。 过度 自信 的管理 者在对企业财务决策作 出抉择 时通常 的表现是 : 在选择投资活动时 , 由于过 高的估计 自己的经 营能力往 往会造成 企业 过度投资。 而 在进行融 资决策 时, 过度 自信的管理者相信 自己的经营和管理能力 , 在期 限内偿还债务 , 会 因此 , 他们会 选择债务融资 , 企业通 常会 有较高 的负债 比率 。企业的投融 资决策是关系着企业未来发展 的两大决策体系 ,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 两者 主要 受哪些 因素的影 响。 从行为金融财务理论 的角度 , 非理性的管理者造成 了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以及过高的负债 比率 , 由此学 者们 开始基于“ 非理性人 ” 假设 的视 角来探讨管理者非理性的过度 自信行为对企业投融资决策 的影响 。 本文分析 了管理者过度 自信 的衡量方法 ; 回顾 了管理者 过度 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影响的相关文献 , 并且进行 了评述 ;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投资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2006~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基金 项 目 :中 央 高 校 基本 科 研 业 务 费 专 项 资 金 资助 项 目 ( UT1 R 1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1 0 0 5 。 D 0 W4 7 ; 7 0 1 1 ) 作者 简 介 :史 金 艳 (9 3一)女 , 龙 江 牡 丹 江 人 , 17 , 黑 大连 理 工 大 学 讲 师 , 理 学博 士 , 管 主要 从 事 行 为 金 融 学 与 金融 市 场 研 究 。
行 为金融 理论认 为 , 并非 是完 全理性 的 , 人 其
决 策会受 各种认 知 与行 为偏 差 的影 响。过 度 自信
是有 关个 体判 断心理 方面最 经得 起考 验 的心理特
征 _ 。所 谓过度 自信 , 指 人 们总 是 倾 向于 高估 1 J 是
自己的判断 能力 和 成 功 机会 _ 。在 金 融 市 场 中 , 2 J
司的长期 价值 。相关 的实 证研 究集 中于研 究股 票
资金 配置方 面 的显 著 特 征 是 : 资规 模 快 速增 长 投
和融通 资金 使用 效 率 低 下 , 严重 影 响 企 业 自身 在
价格 偏离 基 本 价 值 时对 公 司 实 际 投 资 行 为 的影
响 。Moc ,S li r& Vi n ¨ 的 实 证 研 究 表 rk he e f s y h
投 资 者 过 度 自信 与 企 业 投 资 行 为
— —
基 于 20 ̄20 0 6 0 8年 中 国上 市 公 司 的实 证研 究
史金 艳 ,孙 秀婷 ,刘芳 芳
( 连理 工 大 学 经 济 系 ,辽 宁 大 连 1 6 8 ) 大 1 0 5
投资者情绪在投资策略中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在投资策略中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与特点 (2)2. 投资者情绪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3)二、投资者情绪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4)1. 心理因素 (6)1.1 认知偏差与决策失误 (7)1.2 情绪传染与群体行为 (8)2. 市场环境因素 (9)2.1 经济周期与市场走势 (11)2.2 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 (12)3. 信息不对称与预期偏差 (13)三、投资者情绪对投资策略的影响机制 (14)1. 风险偏好与资产配置 (15)2. 估值水平与市场预期 (16)3. 投资者行为对市场的影响 (17)四、投资者情绪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表现 (18)1. 牛市中的投资者情绪 (19)2. 熊市中的投资者情绪 (20)3. 稳定市场中的投资者情绪 (21)五、应对投资者情绪的投资策略 (22)1. 理性分析市场情绪 (23)2. 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 (24)3. 利用投资者情绪进行套利交易 (26)六、结论与展望 (27)1. 投资者情绪对投资策略的重要性 (28)2. 关注投资者情绪的变化趋势 (29)3. 提高投资者素质与理性程度 (30)一、内容概括本段落主要探讨了投资者情绪在投资策略中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投资者情绪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接着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投资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实际影响,包括情绪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投资决策的偏好以及对投资行为的约束等方面。
然后概述了不同的投资策略如何结合投资者的情绪来适应市场变化。
最后总结了情绪因素在投资策略中的作用和实际应用,强调了理解并合理引导投资者情绪对于提高投资效果的重要性。
1. 投资者情绪的定义与特点投资者情绪,作为金融市场中一个复杂且多变的因素,对投资策略的制定与执行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并非简单的投资心态或投资偏好,而是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对投资收益、风险及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期和判断的综合反映。
它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每个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收益期望和投资经验都各不相同,这些个体差异使得他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会形成独特的情感认知和预期。
近五年来有关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参考文献
近五年来有关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参考文献以下是关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近五年的参考文献:1. Baker, M., & Wurgler, J. (2019). Behavioral corporate finance: An updated surve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3(2), 597-616.2. Bernstein, S., Giroud, X., & Müller, H. M. (2016).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2007–2008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9(3), 429-447.3. Chemmanur, T. J., Hu, G., & Huang, Y. (2017). 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in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5, 1-24.4. Dou, Y., Hu, Y., & Li, B. (2017). Investor sentiment,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46,346-362.5. Hirshleifer, D., Li, D., & Zhang, Y. (2020). Investment sentiment and firm equity issu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6(2), 379-394.这些文献涵盖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包括投资决策、财务政策和股权发行等方面的研究。
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
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治理与企业过度投资作者:章细贞张欣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以2007—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对它的抑制作用。
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企业过度投资。
具体来说,公司治理因素中的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债权人和政府的干预能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行业竞争强度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控制幻觉;公司治理;企业过度投资;委托代理;认知纠偏效应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015−08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对过度投资的经典解释是现代企业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发的委托代理问题。
在企业投资决策中,不持有或持有少量股份的管理者的决策目标并不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
管理者通过建造“企业帝国”,以谋取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各种利益,如报酬与声望的提高等。
代理理论揭示了企业过度投资的基本原因,但该视角的分析忽视了企业决策的另一影响因素,即管理者的认知偏差。
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相比普通员工,过度自信在企业管理者中表现尤为明显[1−2]。
当管理者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成功概率时,可能制定错误的投资决策。
因此,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可能也是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但对于如何消除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企业投资行为异化这一视角的研究成果还很鲜见。
由于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在于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那么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可以抑制由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发的过度投资?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拟从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就公司治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企业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进行研究。
董事会勤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过度投资
基 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 项 目编号 : 7 1 0 6 2 0 0 9 ) ; 教 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 划项 目( 项 目编号 : N C E T一
1 0— 0 1 2 3 ) 。
作者简介 : 胡国柳( 1 9 6 8一) , 湖南邵阳人 , 海 南大 学 经 济 与 管理 学 院院 长 , 博 士, 教授 , 研究方向 : 公 司治 理 与 公 司 理财。
,
2 0 0 8 [ ] , 等) 。但 相 关 文 献 亦 基 于理 性 经 济 人假 设 ,
而没 有考 虑现 实 中过 度 自信 心理 对管 理 者行 为 的 影 响 , 且 将 董事 会 、 过 度 自信 与 过 度
投 资三者 结合研 究 的文献 屈指 可数 。 因此 , 更 有必 要 在 管理 者 过度 自信 理论 框 架 下 ,
过度投资 的治理效 应。结论 表明 : 董事会勤勉 与企业 当年过 度投资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 董事会 勤勉度的提高也不能改善企业下一年过度投资状况 ; 管理者过度 自信 会引发企业过度 投资 : 董事会 勤勉对企业由于管理者过度 自信所导致的过度投资没有显著治理作 用。 度 自信 : 过 度 投 资
董事会 治理机 制对 管理 者过 度 自信 导 致企 业 过 度投 资 的治 理 效 应 。董 事会 勤 勉作 为
董事会 治理 的 内容之 一 , 能 够从侧 面 反映 出董事 会 的治理 效 率 。国 内外 研 究 表 明 , 董
事会作 为公 司决策 的核 心机 构 , 其治理机 制会 对 公司 的投 资决策和 企 业绩效 产生 重要
1 引 言
企 业过度 投 资是指 管理者将 企业 资金 投资 于净现值 小 于零的项 目, 它是 企业 投 资
投资者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投资者心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在投资的世界里,投资者的心理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时刻左右着投资决策和行为。
理解投资者心理如何影响投资行为,对于提高投资成功率、降低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贪婪心理是投资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之一。
当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股票价格不断攀升,投资收益节节高升时,贪婪往往会驱使投资者盲目追涨。
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利润,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比如,在股市的牛市中,很多投资者看到别人赚得盆满钵满,便不顾一切地将大量资金投入市场,甚至不惜借贷炒股。
然而,市场的走势是难以预测的,当行情突然逆转,股价大幅下跌时,这些贪婪的投资者往往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恐惧心理则是另一个极端。
在市场出现波动或下跌时,恐惧会占据投资者的内心。
他们担心自己的投资会进一步缩水,于是匆忙抛售手中的资产,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种恐慌性的抛售往往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进一步压低资产价格。
例如,在金融危机期间,许多投资者由于过度恐惧,纷纷逃离股市,导致股市暴跌,而那些能够克服恐惧、保持冷静的投资者,在市场触底反弹时则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过度自信也是一种常见的投资者心理偏差。
有些投资者在取得了几次成功的投资经历后,便认为自己具备了超越市场的能力,对自己的投资判断过度自信。
他们可能会忽视市场的风险,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些资产,或者频繁进行交易。
然而,投资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过度自信往往会让投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从众心理同样会对投资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当大多数人都在进行某项投资时,很多投资者会觉得这是一个安全可靠的选择,从而跟随大众的脚步。
这种从众行为往往导致投资者在市场高点时涌入,而在市场低点时恐慌逃离。
比如,当房地产市场火爆时,很多人不顾自身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跟风买房投资,结果在市场调整时陷入困境。
除了上述几种心理因素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会对投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更愿意追求高收益,他们可能会选择投资股票、期货等高风险资产;而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则更倾向于选择债券、银行存款等低风险资产。
证券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证券论文题目一、最新证券论文选题参考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定向增发新股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3、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证券分析师预测4、中国的证券分析师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吗?——基于股价同步性和股价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5、证券分析师VS统计模型: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对准确性及其决定因素6、股利政策:选择动因--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7、论证券市场中的会计研究:发现与启示8、对中国证券咨询机构预测的分析9、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0、中国证券市场会计师报酬研究11、证券媒体选股建议效果的实证分析12、审计市场结构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3、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4、中国证券市场制度风险的生成及化解15、我国证券监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6、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17、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18、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基于1998—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检验19、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的比较研究20、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二、证券论文题目大全1、会计信息披露需求:来自证券研究机构的分析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持续性研究3、论证券市场法律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协调4、关于证券分析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收益预测的实证研究5、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6、中国证券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行为有效性研究7、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基于证券市场的研究8、非审计服务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9、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关注域与分析工具10、中国证券市场半强态有效性检验:买壳上市分析11、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1999年度实证会计研究综述12、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13、中国证券市场年报补丁公司特征研究14、中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效应分析15、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绩效的实证分析16、上市公司舞弊性财务报告及其防范与监管——基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处罚公告的分析17、上海证券市场系统风险趋势与波动的实证分析18、财务分析师预测的价格可信吗?——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9、证券市场的第三次制度创新与国有企业改革20、会计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三、热门证券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异化——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持久性的经验分析3、中国证券市场国际比较的实证研究与开放策略4、信息环境与公允价值的股价相关性——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5、信息关注深度、分析能力与分析质量——对我国证券分析师的调查分析6、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7、中国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个性特征8、我国证券市场交易成本制度研究——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SCP分析框架9、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解读能力调查10、QFII投资中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11、中国投资基金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12、对我国证券市场ST公司预测的实证研究13、论证券市场的分形与混沌14、非负约束条件下组合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研究15、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16、中国证券市场的ACD-GARCH模型及其应用17、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18、中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研究——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SCP分析框架19、中国证券法的未来走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20、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尖的实证检验四、关于证券毕业论文题目1、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4、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5、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6、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7、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8、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9、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10、证券价格的事件性反应——方法、背景和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应用11、预期股票收益的横截面多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2、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盈余稳健性——来自深沪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3、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14、审计失败与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基于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思考15、中国的证券分析师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吗——基于股价同步性和股价信息含量的经验证据16、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绩效之比较分析17、定向增发新股、资产注入类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8、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战胜市场?19、风险投资参与对中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折价的影响——不同证券市场的比较20、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五、比较好写的证券论文题目1、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2、基于会计信息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分析及展望3、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4、行为金融、噪声交易与中国证券市场主体行为特征研究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化建设成就斐然6、中国证券市场超常规创新的理性思考7、融资融券交易的市场冲击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台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启示8、中国证券业集中度、规模对绩效的影响9、后中天勤时代的中国证券审计市场10、我国印花税变动对证券市场波动性影响实证研究11、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问题研究12、国际四大所与我国本土大所审计收费比较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初步证据13、证券市场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有效性:价格信号引导产业转移的考察14、定向增发新股、资产注入类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15、股票回购:公共治理目标下的利益输送——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回购案例的分析16、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看如何加强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17、信息不对称,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18、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开放与金融危机—兼议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路径选择19、新兴市场引入卖空机制对股市的冲击效应--来自香港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0、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检验。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综述
于对其 所掌握信息的精确性进行过高估计 ,认 为一定发生 的事件 实 际上 发生 的可能性 只有8 %,而认 为一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实 0 际上发 生的可能性 大约为2 %。 0 哈斯多夫等人认为 , 人们倾 向于把 成功归功 于 自己的努力 , 而失败是 由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 。
在 管 理 学 领 域 里 , 量 学 者 研 究 发 现 , 司管 理 者 所 表 现 的 大 公
,
以决策者理 假设为前提来研究企业融资行为 已经形成了比较
理者越成功越容易保 持他们 的T作并得到提升 ,因而表现 出过度
自信 ;三 是 管 理 者表 现 出 的过 度 自信 和 乐 观 很 可 能被 看 作 有 更 高 的能力水平 , 因而 更 容 易 被公 司雇 佣 。 白R l 18 ) 早 提 出 了管 理 者 非 理 性 问 题 , 次 对 管 理 者 o ( 96 最 l 首
大量 的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表 明,过度 自信的心理在人们的
经济生活 中表现突 出, 即人们倾 向于高估 自己成功 的概率 , 而低估 失败的概率 的心理偏差 , 大致 表现 为太狭窄 的置信 区间、 自我认 知
偏 差以及过度乐观三种形式。 如费 切 霍 夫 等 人 研 究 表 明 , 们 倾 向 人
研究与探索 I t yA dE p r u n x l e S d o
基 于管理者过度 自信 的企业融 资行 为研究综述
重庆 工商大学 汪珊珊
理 论上 而言 , 业 融 资 问题 一 直 是理 论 学 界关 注 的热 点 话题 之 企
一
预 测 和 规 戈 公 司 现 金 流 时 , 理 者 总 是 会 表 现 出过 度 自信 ; 是 管 0 管 二
( ) 二 消极 方 面 主 要 包 括 :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运营管理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20.14.139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东北大学 王浩儒北方工业大学 魏羽佳摘 要:管理者在公司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融资、并购、决策都由企业管理者决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管理人员如果不能约束自己过度自信,便会出现投资不理性,决策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将影响企业未来发展。
为此,本文将重点围绕管理者过于自信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分析情绪对企业发展形成的隐患。
关键词:管理者 过度自信 企业决策 研究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7(b)-139-02在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开始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态,过度投资则是企业存在的通病,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分析2008—2011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投资过度问题出现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直接关系。
与正常企业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层容易出现对股权融资、现金流、融资现金流极为敏感的情况,与此同时却缺乏对经营现金的科学预判,使企业经营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1 管理者行为与企业决策之间的关系过度自信被定义为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准确判断比事实更高,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对已掌握信息的错误判断,理解结果预估过高,这种效应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分析管理者决策同样有效,因为对信息理解存在偏差,严重的影响到企业资源配置。
管理者过度自信使得企业在并购、决策方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容易作出并购、决策的行为,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也是管理层过度自信的明显表现。
针对企业过度投资,需要从治理结构与现金流的角度分析,与国营企业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上市企业存在过度投资的趋势。
2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2.1 融资信息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许多企业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内部管控力强,这类企业在发展阶段容易做出利用控制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提升企业收益,因而存在过度投资,现金流对过度投资有极大的影响。
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
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投资者情绪与高管过度自信的调节作用引言在当今投资领域,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因素在投资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ESG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效能方面的表现,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风险。
ESG因素对股价和投资者情绪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投资者情绪和高管过度自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一、ESG表现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ESG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企业的认可和信任。
一家企业如果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者青睐。
相反,如果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不佳,投资者就会减少对其的投资。
因此,ESG表现与股价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
然而,ESG表现不佳却并不一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的提高。
当企业ESG表现不佳时,投资者可能会选择不持有该股票,从而减少卖空行为,进一步减少股价崩盘风险。
因此,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
二、投资者情绪对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对市场的整体心态和情绪状态。
情绪波动可以导致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进而影响股价崩盘的发生。
当投资者情绪低迷时,ESG表现不佳的企业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售卖行为,从而增加了股价崩盘的风险。
研究发现,当市场情绪较低时,投资者更倾向于关注企业的ESG表现,将其作为卖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投资者情绪会加剧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
这也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充分考虑市场情绪的影响,避免情绪过于低落时被情绪所左右。
三、高管过度自信对ESG表现与股价崩盘风险关系的调节作用高管过度自信是指高管对自身能力和公司前景过于乐观的情绪态度。
研究表明,高管过度自信往往会导致公司面临更高的风险,因为他们往往低估了潜在的困难和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行为摘要: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数据,研究分析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在这一影响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
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也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投资者情绪在对企业投资产生直接正向影响的同时,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
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使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敏感性增加。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投资行为一、引言在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企业投资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竞争力增长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并以此影响企业的经营风险、利润增长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评价。
现今关于投资理论的主流思想是由Tobin首先提出,并经Hayashi完善的著名Q理论和融资约束理论〔1〕,投资理论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然而,传统企业财务研究存在一个假设前提: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理性主体,他们都进行理性预期、决策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是历次经济危机发生表明,现实经济中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理性,人在认知和做出决策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并且这种偏差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和长期存在,有时可能会主导整个市场,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2〕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应用于企业财务研究中,特别关注行为主体心理变化对企业投资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现代投资理论也从传统期望效用理论过渡到前景理论。
然而,作为行为金融的热点研究话题,现有文献关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假设开展的,忽视了现实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共存这一事实。
〔3〕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纳入同一框架考察是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也是进一步理解投资者和管理者行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探讨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影响的渠道和机制的前提。
那么,投资者情绪和管理者情绪是怎样共同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管理者情绪又是怎样形成以及在整个影响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
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机制,还有助于管窥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的"塑造",进一步深刻理解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情绪(emotion)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然而在行为金融学中,情绪代表着错误,投资者情绪反映的是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上的错误评价。
为了加深对投资者情绪的认识,学者们从心理信念〔4〕、市场预期〔5〕、股价定价〔6〕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虽然措辞不同但改变不了其本质特征,投资者情绪就是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导致证券价格短期内被过高或过低估价,并使其在较长时期内偏离其内在价值的一种市场现象。
随着有限理性理论和前景理论的提出,大多数学者开始认同行为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常常受到主观意识及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目前,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存在性已得到广泛认同〔7〕,相关文献也较丰富,继而学者开始转向研究投资者情绪引起的证券错误定价造成的影响。
承接行为公司财务一般分析逻辑,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也从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和投资者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两条路径进行开展。
针对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方面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凯恩斯(Keynes)时期,他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股票价格中存在非理性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会引起权益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的改变,继而间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8〕Keynes的这种理论经Fischer and Merton〔9〕、Marck,Schleifer and Vishny 〔10〕等人发展,逐渐形成了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新观点――"权益融资渠道":该理论认为投资者情绪通过影响企业权益融资时机,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接着,Baker、Wurgler and Stein〔11〕在分析Stein〔12〕的研究成果上,构建了股权融资依赖指标(KZ指数),证实了权益融资渠道的存在性。
然而,在参考了Stein的理论分析模型和Baker and Wurgler〔13〕的股利迎合理论基础上,Polk and Sapienza 〔14〕提出了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另一个观点――"迎合渠道",认为理性管理者为了维持和提高短期股价水平,会通过投资主动迎合投资者高涨或悲观情绪;随后,Hui Li〔15〕、Wong et al.〔16〕、Guanjun Xia〔17〕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和巩固了"迎合渠道理论"。
而对于另一条研究路径――投资者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的研究,学者们重点强调了管理者非理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目前,对于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其过度自信。
Roll〔18〕开创性地在研究企业大规模并购活动时提出"傲慢自大"假设,认为由于大多管理层过度自信从而造成并购活动。
Cooper et al.〔19〕和Landier et al.〔20〕在分别对美国和法国企业家调查中发现,过度自信特征在企业家中普遍存在。
虽然对过度自信特征的存在性得到多位学者证明,然而,由于管理者非理性对企业决策影响的研究相对滞后〔21〕,直到近几年学者们才开始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Glaser、Schfers and Weber〔22〕在对德国上市公司全体管理者研究时,发现过度自信普遍存在于管理者之中,并且管理者过度自信越强的企业,其投资水平越高。
Wang Xia、Zhang Min and Yu Fusheng〔23〕在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研究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风险,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导致企业投资异化。
Deshmukh、Goel and Howe〔24〕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股利支付水平时,也证实了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的关系。
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并不是对经典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对理性假设的放大,试图从个体心理特征及其行为视角解释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
从上述文献回顾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投资理论延续现代金融理论的一般分析逻辑,沿着投资者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和投资者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两条路径独立开展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然而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个体在交互过程中存在相互感染的特征,在现实世界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是共存的,而将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的研究还很少,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三、研究假设Polk and Sapienza〔25〕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只能通过企业投资项目来判断投资企业的价值,其信念更新并不遵守贝叶斯概率法则。
而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只考虑投资收益,同时更关注投资项目对股价的影响。
当外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管理者如果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拒绝投资外部投资者认为的盈利前景较好的项目,则可能造成投资者抛售股票,引起企业股价的暴跌,这样管理者就会受到解雇风险。
所以为了避免或减弱股价波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特别是被解雇的风险,管理者会主动调整投资规模来迎合外部投资者情绪,而这种迎合力度会随着投资者对企业成长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透明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26〕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者普遍具有主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的偏好。
当外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企业管理者会投其所好,加大对投资者追捧项目的投资力度,从而提高企业投资水平。
由此,我们提出假设1:H1: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呈正相关,高涨的投资者情绪能驱使企业加大投资。
考虑到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共存,我们集中研究管理者非理性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根据情绪协调理论和情绪感染理论,个体在进行信息交流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情绪和行为的感染。
而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媒介就是公司股票价格,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必须考虑可能对股价的影响。
由于管理者缺乏对投资者足够的控制力,只能被动"分享"投资者高涨或低落的情绪,并在微观方面逐步调整其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的错误评价的影响。
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容易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可能是追随而不是改变投资者情绪,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投资者情绪将诱发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管理者非理性情绪随投资者情绪的变化而改变。
由此,我们提出假设2:H2:投资者情绪可以"塑造"管理者情绪,即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呈正相关。
投资者情绪影响管理者从而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社会心理学认为,投资者情绪会诱发相同性质的管理者情绪,即高涨的投资者情绪会诱发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情绪,低落的投资者情绪诱发悲观的管理者情绪。
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就会乐观预测项目前景,高估未来收益和自己掌控局面能力,低估风险和成本费用,甚至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都在其选择范围内,使用自由现金流进行投资。
反之,当管理者过度悲观时,就会低估市场中企业的实际价值,更多依赖内源性融资而非外源性融资,造成对一些较好项目投资资金的短缺。
根据前文分析,投资者情绪容易感染管理者,使得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情绪得到"强化",从而在投资决策中跟随情绪变化做出决定。
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整个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基于此,我们提出假设3:H3: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水平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扮演了"中介"角色。
即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机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发挥作用实现的。
进一步分析,如果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发挥作用实现的,那么,当管理者过度自信发挥作用时,会使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水平的敏感性如何变化呢?据此,我们提出假设4:H4: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水平影响的敏感性加强。
四、研究设计(一)研究样本及数据选择本研究以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以2008-2012年为研究区间,因为取滞后一期收集了2007年至2012年6年的数据。
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进行以下筛选:剔除金融类公司;剔除财务数据不全的公司;剔除经过ST或*ST处理的公司;剔除A+B、A+H类上市公司。